2021宜春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宜春市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元明清时代瓷中青花束莲纹,是一种固定的青花纹饰,也称“把束莲”纹,束莲纹,是指在青花瓷器上绘制一束用缎带扎起来的莲花、莲蓬和莲叶的画面。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北宋耀州窑中,元朝普遍用于各类青花瓷。束莲纹形式有置于水波中的“一束莲”、交错对称的“二束莲”、“三分天下”的“三束莲”,以及“散莲”等多种形态。青花一束莲的高峰期是明永宣时期,作为青花瓷的一个固定纹饰,“一束莲”因寓意清廉、高洁成为明代青花瓷的主流纹饰,还深受欧洲人喜爱。在“克拉克瓷”中有相当多的“一束莲”远销荷兰、比利时、德国及英格兰,是当时外销青花瓷的一个重要部分。“康雍乾”三朝盛世以后,“青花一束莲”随社会经济的凋敝而日渐式微,从嘉庆朝开始,无论胎质、器型,还是画工、施釉等各道工序的品质都较差了,因而这一时期也成为“青花一束莲”精品和普通器的分水岭。
在器型上,“青花一束莲”主要以盘为主,也有盒、罐、碗、壶等生活用器。元朝中叶曾烧造过一些仿古青铜器的样式,如“方口尊”等,如今极为罕见,外销瓷中的“青花一束莲”,主要器型有大盘、广口盘、深口盘、将军大罐等观赏器,真正意义上的实用器极少。
古代瓷器的收藏与其他品种不同,它不以器型新奇为贵,因为瓷器在一千多年的传承和应用中,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如吃饭的盘碗、喝茶的杯盏、养花的花盘、写字的笔洗甚至睡觉的瓷枕等,这些圆的、方的、深的、扁的等瓷器样式,已经恰如其分地满足了人类日常生活的需要,所以,瓷器的珍贵之处在于本质,而器型已相对固定,绝少出现新奇器型。
瓷器中“一束莲”的纹样很多,几乎没有两件完全相同的。元明两代一般都是在盘心点绘束莲纹,外壁绘仰莲纹,清朝的“一束莲”纹样则出现很多变化,盘心的束莲束越来越粗、越来越密,多了几分写实,少了几分飘逸;外壁也不再绘缠枝莲纹,代之以圆点纹和枝豆纹,而且盘心和盘壁的留白面积也较元明时期大为减少,
近几年来,“一束莲”瓷器在拍卖市场上并不少见,市场表现同样可圈可点。随着海内外瓷器收藏家对青花束莲纹的进一步认识,青花束莲纹瓷器的价值凸显,未来市场走势同样值得期待。
(摘编自《“一束莲”在明清瓷器上的流变》,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花束莲纹是指绘制在青花瓷器上的一种纹饰,是用缎带扎起来的成束的莲花、莲蓬和莲叶的画面。
B. 青花一束莲能成为明代青花瓷的主流纹饰,主要源于我国的莲文化,“一束莲”有清廉、高洁的寓意。
C. 青花束莲纹最早出现在北宋,元代普遍使用,明永宣时期达到高峰期,清代三朝盛世后逐渐衰落。
D. 青花一束莲是青花束莲纹中的一种形态,因深受欧洲人喜爱,从而成为当时外销青花瓷的重要部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用“一束莲”远销欧洲的事实,证明了青花一束莲在明永宣时期就已经走出国门。
B. 文章从生活实用的角度,论证了瓷器的收藏不以器型新奇为贵,观赏器价值不如实用器。
C. 文章通过元明与清“一束莲”的对比,突出了清朝盘心束莲束粗密和盘壁上变化的特点。
D. 文章主要围绕“一束莲”论述,最后作出推断,青花束莲纹瓷器未来市场趋势可期。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瓷器,如果其胎质、器型的品质及画工,施釉等各道工序都无可挑剔,那就意味着能够出现精品。
B. 嘉庆朝成为瓷器“青花一束莲”精品和普通器的分水岭,可能暗示着清代社会经济由此开始走下坡路。
C. 瓷器能传承,应用上千年,主要是因为它满足了人类日常生活的需要,它们的样式与生活需求相匹配,但是它较少用于满足人的精神生活。
D. 外销瓷器中的“青花一束莲”,主要器型是大盘、广口盘、深口盘、将军大罐等观赏器,而极少有实用器,可见当时欧洲人主要还是把中国青花瓷器当作了艺术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据统计显示,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长速度为8.42%,而中国垃圾增长速度超过了10%。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目前,全国已有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且有1/4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垃圾问题已成为近年的热议话题。对于生活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等,如何实施无害化处理,变废为宝,成为每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科学生态系统的重要工作。
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其中,继传统的卫生填埋之后,考虑到垃圾增量、土地资源紧张、循环利用等因素,不少国家开始加大焚烧发电的规划。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便着手通过焚烧垃圾来发电。据统计,目前日本、丹麦、瑞士等国家的生活垃圾焚烧率达到70-80%。
不过,焚烧发电也并非是直接“变废为宝”。焚烧是一种能够处理混合垃圾的典型技术,垃圾分类有利于焚烧,它可以起到减少垃圾处理量、减少污染排放量、改善燃烧工况、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受技术和工艺制约,焚烧垃圾发电时燃烧产生的有毒废气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健康,这也是居民担忧并导致焚烧厂建设受阻的原因。另外,垃圾发电原理是将纸张、塑料、菜叶等生活垃圾经过分拣、干燥等工序处理后,进行高温焚烧,将焚烧中产生的热能转化为高温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发电所需助燃物量大,因此垃圾发电成本很高,投资惊人。目前垃圾分拣存在很大难度,世界上采用垃圾焚烧的城市中约有一半城市没有做到垃圾完全分类。
给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在我国,垃圾分类仍然存在很大困难。一方面,巨型垃圾场内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混倒,没有进行必要的分类,使垃圾处理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民间自发的拾荒大军,虽在一定程度上变废品为资源,但大多是无照经营,缺乏规范和检验,使垃圾在捡拾、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取材于霍文琦《直击城市垃圾之困》)
材料二:
常有人拿垃圾问题来批判工业文明,有学者反驳说,垃圾问题不是工业社会所独有,传统社会也存在。“垃圾”一词,至少从宋代开始,就已经有了与现在大体一致的含义和用法。但是工业化之后的垃圾,无论从量还是从质上看,与“传统垃圾”有着天壤之别,因此,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工业文明。
从质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作为工业文明基础的科学与技术。构成“传统垃圾”的物质大多是大自然在自身的漫长演化中产生出来的,来于自然,也容易回到自然,所以传统垃圾即使存在问题,也是局部的、缓慢的;构成现代垃圾的物质则大多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制造出来的,这些物质在自然界缺少与之对应的微生物,难以降解。因而,垃圾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污染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是科技广泛应用的结果。
从量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工业文明的经济模式与核心理念。工业文明的核心理念就是“赚钱”,整个社会都以资本增殖为核心运行,一切经济链条,归根结底,都伴随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链条,资本运行起来,则必然以科学技术为利器,不断地把森林、矿藏和天然水体变成各种形态的垃圾——固态垃圾、液态垃圾、气态垃圾等。因而,垃圾问题是内在于工业文明的,在工业文明的社会结构之内是难以解决的,由于垃圾问题之不可解决,工业文明注定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明形态。近年来,垃圾问题全面爆发,频频成为新闻头条。这表明工业文明的惯性过于强大,及时转向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或许才能得以延续。生态文明不可能是工业文明的简单延续,而是超越工业文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建设要具备两个前提:一是要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批判,二是要从各个传统文明中汲取滋养。
很多非政府环境组织成员联合成立了国际性的“零废弃联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零废弃”理念,以减少垃圾的产生。例如,在加州洛杉矶附近的小城克莱蒙有一种生态屋,它利用本地土壤作为建筑材料,屋墙使用了类似中国干打垒的技术,屋子的整体形状很像陕北的窑洞,其经过特殊设计,可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和水源;波士顿还曾经展出过洛克菲勒•艾比的马桶,它是一个瑞典人设计的专利产品,完全不用冲水,经过自身沉淀,粪便和厨余垃圾自然地转化成有机肥,可以直接送到农田或者花园。
(取材于田松《在生态文明形态下解决垃圾痼疾》)
材料三:
垃圾资源化之路的可行性毋庸置疑,当前,我国已有不少城市提出“垃圾分类”、“垃圾资源化”的理念,未来,会有更多的地区加入这一行列。
20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一些地区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为“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这是一种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照此运行下去,必然会出现资源日益减少、废弃物日益增多的局面,其结果必然发生资源和环境两个危机。因此,我们需要从根本上尽快改变这种发展模式,走上人类在多年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
这是一种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拟出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发达国家为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而以生态理念为基础,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了新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垃圾中的大多数成分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垃圾减量化的目标应放在综合利用上:即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別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分开就是资源,混合就是垃圾。当前严峻的环境危机迫使人们对垃圾处理展开一场更加深入的绿色革命。用循环经济的思维对垃圾进行综合利用,使垃圾资源化,生产再生产品,才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
垃圾危机也可变成商机。据有关报道,德国一些企业能提供从收集、运输到再利用的服务,营业额丰厚;瑞士环保产业拥有欧洲最先进和最高效的垃圾再循环处理系统,进口国外的垃圾,经回收处理后,赚取高额回报,这让我们看到垃圾处理的一线曙光。
(取材于赵章元《用循环经济思维处理垃圾》)
4. 根据材料,下列关于“垃圾分类”的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垃圾焚烧前进行垃圾分类可以减少助燃物和有毒废气排放。
B. 垃圾分类无形中增加了垃圾处理难度,不利于垃圾快速处理。
C. 拾荒者能够变废品为资源,政府鼓励拾荒将有助于垃圾分类。
D. 垃圾分类可以有效回收资源,城市和农村处理垃圾都必须先进行分类。
5. 根据材料,下列对“工业文明”的解释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制造了难以自然降解的现代垃圾物质。
B. 现代社会垃圾问题主要源于工业文明中科学技术广泛应用。
C. 工业文明对资本增殖的追求导致资源不断转变为各种垃圾。
D. 建设生态文明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解决垃圾分类问题。
6. 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述解决城市垃圾之困的主要办法。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雾
季羡林
①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
②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模糊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簌簌抖动、模模糊糊的东西,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③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④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来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来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致去钻研探讨。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来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穿,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爱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来,从而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⑤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后来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
⑥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丝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丝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⑦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神来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没于天地之间。
(《中华散文珍藏本从书•季羡林卷》)
7.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融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文字华美,笔法细腻流畅,结构清晰明了,充满哲理,给人以美感享受。
B. 作者由喜欢雾,而爱屋及乌,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C. 作者认为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包括审美观念,事物因模糊反而显得更美。
D. 文本结尾说雾“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形象而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对模糊空间的思考。
8. 本文围绕着标题“雾”展开,请梳理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脉络。
9. 文章第②、③段着重对雾进行了描写,请从描写对象、手法和效果等方面进行赏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属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逆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 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 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 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 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 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D. 河西,指黄河以西的地方,现主要指陕西一带,秦国称霸中原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河西。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满足。
B. 商鞅努力说服孝公变法,却又担心天下人议论自己,于是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 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而无私,不徇私情,太子犯法老师受过,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 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痤的劝告。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2)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九日置酒
【宋代】宋祁
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
邀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
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句点明节令,“重物华”三个字流露出诗人欣喜之情,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B. 作者描绘重阳登高宴饮的情景,场面恢弘,气氛热烈,富有生活情趣。
C. 作者描绘秋天傍晚赏秋的景象,雨过天晴,水面澄澈,空气清新,天高气爽。
D. 诗歌描绘的登高宴饮、满插茱萸的场景,均是中华民族重阳节的习俗。
15. 结合全诗,说说“白头太守真愚甚”的“愚”表现在哪里?你又是怎么看这个“愚”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借先贤的价值倡导来表现诗人献身正道保持节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女主人公自从嫁氓为妻,多年来一直早起晚睡,忙碌操劳。
(3)苏轼的《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作者坐着小船在茫茫的江面上任意飘荡的情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生活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方式,学者们把城市的出现及____称为“城市革命”。知识与文化是城市生活的鲜明特色与主题,文字和文字传播又构成知识与文化的核心。城市化的核心绝不是街道的 和建筑的 ,而是农民市民化的进程。市民化和知识化的道路绝不是一片坦途,也绝无可能____。文字和知识的普及化或大众化虽然是人类坚定的方向,但迄今仍然是人类的难题。在现代社会直至今日,缩小乃至消除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仍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个人一生使用的大脑,只占自己脑容量的很少部分,这是因为人的体力、精力和记忆力都跟不上大脑发达的思维力造成的。只有不间断地多读书,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记忆力的不足,才能更多、更有效地利用或开发思维能力,使大脑中主思维的部分减少浪费,这样人自身才能得到充分和均衡的发展。现代文明发展的成果不断地提示我们:(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推进 纵横交错 鳞次栉比 轻而易举
B. 演进 纵横交错 鳞次栉比 一蹴而就
C. 演进 鳞次栉比 纵横交错 轻而易举
D. 推进 鳞次栉比 纵横交错 一蹴而就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一生使用的大脑,只占自己脑容量的很少部分,这是人的体力、精力和记忆力跟不上大脑发达的思维力造成的。
B. 一个人一生只使用了自己大脑脑容量的很少部分,这是因为人的体力、精力和记忆力跟不上大脑发达的思维力造成的。
C. 一个人一生只使用了自己大脑脑容量的很少部分,这是人的体力、精力和记忆力跟不上大脑发达的思维力造成的。
D. 一个人一生使用的大脑,只占自己脑容量的很少部分,这是因为人的体力、精力和记忆力都跟不上大脑发达的思维力。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类拥有无限想象力,拥有无限的思维力和创造力,文字之书就是发动机和点火器
B. 人类拥有无限的创造力,拥有无限的思维力和想象力,文字之书就是点火器和发动机
C. 人类拥有无限的想象力,拥有无限的创造力和思维力,文字之书就是点火器和发动机
D. 人类拥有无限的思维力,拥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文字之书就是发动机和点火器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保障粮食安全首先是守住耕地面积,虽然我国的国土辽阔,但人均国土面积很小,_______,按道理农民应该非常珍惜耕地才是,可是,_______。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农产品价格低,耕地回报率也就低,自然就会造成耕地荒芜、浪费。因此,______,使农业生产有一定回报,这样农民才有足够动力和能力保护耕地。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9月22日,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2020年贸易和发展报告》。报告显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面临深度衰退,但衰退程度可能不会像今年早些时候预测得那样严重,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将收缩4%以上,全球产出将减少超过6万亿美元,全球贸易将减少约五分之一,外国直接投资可能下降40%。发达国家产出降幅最大,部分国家今年将出现两位数下降。而发展中国家将承受严重创伤,将有9000万至1。2亿人陷入极端贫困,近3亿人面临粮食安全问题。拉美地区可能会受到特别严重的打击,加勒比地区经济体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经济重创,但中国经济仍将保持正增长(增长预期为1.3%)。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冬天,是一个寒冷的季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是一个孤独的季节,“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冬天又是一个蓄势待发的季节,孕育着“墙角数枝梅”,冬天还是一个温暖的季节,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问候的话语有时足以温暖你整个人生。
在冬天,是否也有某个人、某件事在寒冬里温暖了你的生活?她如一束光,引领你走向阳光明媚的春天。请以“寒冬里的一束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要有对冬天和人物的细致描写,感情真切动人。2.文章结构要清楚,要有必要的议论和抒情。3.不少于800字。
宜春市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解析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元明清时代瓷中青花束莲纹,是一种固定的青花纹饰,也称“把束莲”纹,束莲纹,是指在青花瓷器上绘制一束用缎带扎起来的莲花、莲蓬和莲叶的画面。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北宋耀州窑中,元朝普遍用于各类青花瓷。束莲纹形式有置于水波中的“一束莲”、交错对称的“二束莲”、“三分天下”的“三束莲”,以及“散莲”等多种形态。青花一束莲的高峰期是明永宣时期,作为青花瓷的一个固定纹饰,“一束莲”因寓意清廉、高洁成为明代青花瓷的主流纹饰,还深受欧洲人喜爱。在“克拉克瓷”中有相当多的“一束莲”远销荷兰、比利时、德国及英格兰,是当时外销青花瓷的一个重要部分。“康雍乾”三朝盛世以后,“青花一束莲”随社会经济的凋敝而日渐式微,从嘉庆朝开始,无论胎质、器型,还是画工、施釉等各道工序的品质都较差了,因而这一时期也成为“青花一束莲”精品和普通器的分水岭。
在器型上,“青花一束莲”主要以盘为主,也有盒、罐、碗、壶等生活用器。元朝中叶曾烧造过一些仿古青铜器的样式,如“方口尊”等,如今极为罕见,外销瓷中的“青花一束莲”,主要器型有大盘、广口盘、深口盘、将军大罐等观赏器,真正意义上的实用器极少。
古代瓷器的收藏与其他品种不同,它不以器型新奇为贵,因为瓷器在一千多年的传承和应用中,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如吃饭的盘碗、喝茶的杯盏、养花的花盘、写字的笔洗甚至睡觉的瓷枕等,这些圆的、方的、深的、扁的等瓷器样式,已经恰如其分地满足了人类日常生活的需要,所以,瓷器的珍贵之处在于本质,而器型已相对固定,绝少出现新奇器型。
瓷器中“一束莲”的纹样很多,几乎没有两件完全相同的。元明两代一般都是在盘心点绘束莲纹,外壁绘仰莲纹,清朝的“一束莲”纹样则出现很多变化,盘心的束莲束越来越粗、越来越密,多了几分写实,少了几分飘逸;外壁也不再绘缠枝莲纹,代之以圆点纹和枝豆纹,而且盘心和盘壁的留白面积也较元明时期大为减少,
近几年来,“一束莲”瓷器在拍卖市场上并不少见,市场表现同样可圈可点。随着海内外瓷器收藏家对青花束莲纹的进一步认识,青花束莲纹瓷器的价值凸显,未来市场走势同样值得期待。
(摘编自《“一束莲”在明清瓷器上的流变》,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花束莲纹是指绘制在青花瓷器上的一种纹饰,是用缎带扎起来的成束的莲花、莲蓬和莲叶的画面。
B. 青花一束莲能成为明代青花瓷的主流纹饰,主要源于我国的莲文化,“一束莲”有清廉、高洁的寓意。
C. 青花束莲纹最早出现在北宋,元代普遍使用,明永宣时期达到高峰期,清代三朝盛世后逐渐衰落。
D. 青花一束莲是青花束莲纹中的一种形态,因深受欧洲人喜爱,从而成为当时外销青花瓷的重要部分。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用“一束莲”远销欧洲的事实,证明了青花一束莲在明永宣时期就已经走出国门。
B. 文章从生活实用的角度,论证了瓷器的收藏不以器型新奇为贵,观赏器价值不如实用器。
C. 文章通过元明与清“一束莲”的对比,突出了清朝盘心束莲束粗密和盘壁上变化的特点。
D. 文章主要围绕“一束莲”论述,最后作出推断,青花束莲纹瓷器未来市场趋势可期。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瓷器,如果其胎质、器型的品质及画工,施釉等各道工序都无可挑剔,那就意味着能够出现精品。
B. 嘉庆朝成为瓷器“青花一束莲”精品和普通器的分水岭,可能暗示着清代社会经济由此开始走下坡路。
C. 瓷器能传承,应用上千年,主要是因为它满足了人类日常生活的需要,它们的样式与生活需求相匹配,但是它较少用于满足人的精神生活。
D. 外销瓷器中的“青花一束莲”,主要器型是大盘、广口盘、深口盘、将军大罐等观赏器,而极少有实用器,可见当时欧洲人主要还是把中国青花瓷器当作了艺术品。
【答案】1. C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青花束莲纹最早出现在北宋,元代普遍使用,明永宣时期达到高峰期,清代三朝盛世后逐渐衰落”错误。由原文“青花一束莲的高峰期是明永宣时期,作为青花瓷的一个固定纹饰,‘一束莲’因寓意清廉、高洁成为明代青花瓷的主流纹饰,还深受欧洲人喜爱”可知,“青花一束莲”的高峰期是明永宣时期。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能力。
B.“观赏器价值不如实用器”错误。文章从生活实用的角度切入,论证了瓷器的收藏不以器型新奇为贵,而在于其本质,并没有说“观赏器价值不如实用器”。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C.“瓷器……较少用于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错误。从原文“作为青花瓷的一个固定纹饰,‘一束莲’因寓意清廉、高洁成为明代青花瓷的主流纹饰,还深受欧洲人喜爱”“主要器型有大盘、广口盘、深口盘、将军大罐等观赏器,真正意义上的实用器极少”等可知,瓷器对于人的精神生活的满足影响很大。
故选C。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数据统计显示,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长速度为8.42%,而中国垃圾增长速度超过了10%。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目前,全国已有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且有1/4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垃圾问题已成为近年的热议话题。对于生活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等,如何实施无害化处理,变废为宝,成为每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科学生态系统的重要工作。
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其中,继传统的卫生填埋之后,考虑到垃圾增量、土地资源紧张、循环利用等因素,不少国家开始加大焚烧发电的规划。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发达国家便着手通过焚烧垃圾来发电。据统计,目前日本、丹麦、瑞士等国家的生活垃圾焚烧率达到70-80%。
不过,焚烧发电也并非是直接“变废为宝”。焚烧是一种能够处理混合垃圾的典型技术,垃圾分类有利于焚烧,它可以起到减少垃圾处理量、减少污染排放量、改善燃烧工况、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受技术和工艺制约,焚烧垃圾发电时燃烧产生的有毒废气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将严重威胁居民生命健康,这也是居民担忧并导致焚烧厂建设受阻的原因。另外,垃圾发电原理是将纸张、塑料、菜叶等生活垃圾经过分拣、干燥等工序处理后,进行高温焚烧,将焚烧中产生的热能转化为高温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发电所需助燃物量大,因此垃圾发电成本很高,投资惊人。目前垃圾分拣存在很大难度,世界上采用垃圾焚烧的城市中约有一半城市没有做到垃圾完全分类。
给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在我国,垃圾分类仍然存在很大困难。一方面,巨型垃圾场内建筑垃圾与生活垃圾混倒,没有进行必要的分类,使垃圾处理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民间自发的拾荒大军,虽在一定程度上变废品为资源,但大多是无照经营,缺乏规范和检验,使垃圾在捡拾、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
(取材于霍文琦《直击城市垃圾之困》)
材料二:
常有人拿垃圾问题来批判工业文明,有学者反驳说,垃圾问题不是工业社会所独有,传统社会也存在。“垃圾”一词,至少从宋代开始,就已经有了与现在大体一致的含义和用法。但是工业化之后的垃圾,无论从量还是从质上看,与“传统垃圾”有着天壤之别,因此,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工业文明。
从质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作为工业文明基础的科学与技术。构成“传统垃圾”的物质大多是大自然在自身的漫长演化中产生出来的,来于自然,也容易回到自然,所以传统垃圾即使存在问题,也是局部的、缓慢的;构成现代垃圾的物质则大多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制造出来的,这些物质在自然界缺少与之对应的微生物,难以降解。因而,垃圾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污染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是科技广泛应用的结果。
从量的方面看,批判对象指向了工业文明的经济模式与核心理念。工业文明的核心理念就是“赚钱”,整个社会都以资本增殖为核心运行,一切经济链条,归根结底,都伴随着物质与能量的转化链条,资本运行起来,则必然以科学技术为利器,不断地把森林、矿藏和天然水体变成各种形态的垃圾——固态垃圾、液态垃圾、气态垃圾等。因而,垃圾问题是内在于工业文明的,在工业文明的社会结构之内是难以解决的,由于垃圾问题之不可解决,工业文明注定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明形态。近年来,垃圾问题全面爆发,频频成为新闻头条。这表明工业文明的惯性过于强大,及时转向生态文明,人类文明或许才能得以延续。生态文明不可能是工业文明的简单延续,而是超越工业文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的建设要具备两个前提:一是要对工业文明进行全面批判,二是要从各个传统文明中汲取滋养。
很多非政府环境组织成员联合成立了国际性的“零废弃联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零废弃”理念,以减少垃圾的产生。例如,在加州洛杉矶附近的小城克莱蒙有一种生态屋,它利用本地土壤作为建筑材料,屋墙使用了类似中国干打垒的技术,屋子的整体形状很像陕北的窑洞,其经过特殊设计,可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和水源;波士顿还曾经展出过洛克菲勒•艾比的马桶,它是一个瑞典人设计的专利产品,完全不用冲水,经过自身沉淀,粪便和厨余垃圾自然地转化成有机肥,可以直接送到农田或者花园。
(取材于田松《在生态文明形态下解决垃圾痼疾》)
材料三:
垃圾资源化之路的可行性毋庸置疑,当前,我国已有不少城市提出“垃圾分类”、“垃圾资源化”的理念,未来,会有更多的地区加入这一行列。
20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一些地区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为“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这是一种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发展模式。照此运行下去,必然会出现资源日益减少、废弃物日益增多的局面,其结果必然发生资源和环境两个危机。因此,我们需要从根本上尽快改变这种发展模式,走上人类在多年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
这是一种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拟出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发达国家为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避免环境污染而以生态理念为基础,重新规划产业发展,提出了新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垃圾中的大多数成分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垃圾减量化的目标应放在综合利用上:即先把垃圾分类,再将不同类別的垃圾利用起来,形成再生资源。分开就是资源,混合就是垃圾。当前严峻的环境危机迫使人们对垃圾处理展开一场更加深入的绿色革命。用循环经济的思维对垃圾进行综合利用,使垃圾资源化,生产再生产品,才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
垃圾危机也可变成商机。据有关报道,德国一些企业能提供从收集、运输到再利用的服务,营业额丰厚;瑞士环保产业拥有欧洲最先进和最高效的垃圾再循环处理系统,进口国外的垃圾,经回收处理后,赚取高额回报,这让我们看到垃圾处理的一线曙光。
(取材于赵章元《用循环经济思维处理垃圾》)
4. 根据材料,下列关于“垃圾分类”的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垃圾焚烧前进行垃圾分类可以减少助燃物和有毒废气排放。
B. 垃圾分类无形中增加了垃圾处理难度,不利于垃圾快速处理。
C. 拾荒者能够变废品为资源,政府鼓励拾荒将有助于垃圾分类。
D. 垃圾分类可以有效回收资源,城市和农村处理垃圾都必须先进行分类。
5. 根据材料,下列对“工业文明”的解释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制造了难以自然降解的现代垃圾物质。
B. 现代社会垃圾问题主要源于工业文明中科学技术广泛应用。
C. 工业文明对资本增殖的追求导致资源不断转变为各种垃圾。
D. 建设生态文明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解决垃圾分类问题。
6. 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述解决城市垃圾之困的主要办法。
【答案】4. A 5. D
6. ①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焚烧发电,变废为宝;②建立生态文明,倡导“零废弃”理念,减少垃圾产生;③用循环经济模式处理垃圾问题,使垃圾资源化。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B.“垃圾分类无形中增加了垃圾处理难度”说法错误,材料一第四段“它可以起到减少垃圾处理量、减少污染排放量、改善燃烧工况、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目前垃圾分拣存在很大难度”可知,不是“加大垃圾处理难度”,而是有利于垃圾处理,只是目前垃圾分拣有很大难度.
C.“鼓励拾荒将有助于垃圾分类”说法错误,依据材料一最后一段“拾荒大军,虽在一定程度上变废品为资源,但大多是无照经营,缺乏规范和检验,使垃圾在捡拾、收集、运输、加工过程中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可知,“有助于”说法片面,以偏概全。
D.“城市和农村处理垃圾都必须先进行分类”错误。从文中看现实条件下还达不到“必须”要求。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的能力。
D.“建设生态文明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解决垃圾分类问题”说法错误,选项是对“生态文明”的解释,不是对“工业文明”的解释。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结合三则材料,概述解决城市垃圾之困的主要办法如下:
①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焚烧发电,变废为宝。注意重点句子“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卫生填埋、焚烧发电等”“给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等,进行概括。
②建立生态文明,倡导“零废弃”理念,减少垃圾产生。注意重点语句“很多非政府环境组织成员联合成立了国际性的‘零废弃联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零废弃’理念,以减少垃圾的产生”等,进行概括。
③用循环经济模式处理垃圾问题,使垃圾资源化。根据“用循环经济的思维对垃圾进行综合利用,使垃圾资源化,生产再生产品,才是垃圾处理的必然趋势”,进行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雾
季羡林
①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
②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模糊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簌簌抖动、模模糊糊的东西,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③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④世界上,喜欢雾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国伦敦的大雾是颇有一点名气的,有一些作家写散文、写小说来描绘伦敦的雾,我们读起来觉得韵味无穷。对于尼泊尔文学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尔作家专门写加德满都的雾。但是,不管是在伦敦,还是在加德满都,明目张胆大声赞美浓雾的人,恐怕是不会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没有那种闲情致去钻研探讨。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来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穿,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雾能把一切东西:美的、丑的、可爱的、不可爱的,都给罩上一层或厚或薄的轻纱,让清楚的东西模糊起来,从而带来了另外一种美,一种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种朦胧的美,一种模糊的美。
⑤一些时候以前,当我第一次听到模糊数学这个名词的时候,我曾说过几句怪话:数学比任何科学都更要求清晰,要求准确,怎么还能有什么模糊数学呢?后来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人类社会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无论如何也无法否认这些东西的模糊性。
⑥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丝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丝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⑦我的幻想飞腾,忽然想到了这一切,我自诧是神来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这时窗外的雾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对它的赞扬,它无法说话,只是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没于天地之间。
(《中华散文珍藏本从书•季羡林卷》)
7.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融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文字华美,笔法细腻流畅,结构清晰明了,充满哲理,给人以美感享受。
B. 作者由喜欢雾,而爱屋及乌,一反从前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C. 作者认为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有着大量模糊的东西,包括审美观念,事物因模糊反而显得更美。
D. 文本结尾说雾“呈现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弥漫于天地之间”,形象而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对模糊空间的思考。
8. 本文围绕着标题“雾”展开,请梳理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脉络。
9. 文章第②、③段着重对雾进行了描写,请从描写对象、手法和效果等方面进行赏析。
【答案】7. D 8. ①开篇说“不喜欢”雾。②接着进而“欣赏”到后来“喜欢”“赞美”雾景。③作者因雾而产生了对“模糊美”的理性思考。④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9. ①作者通过对万古雪峰、参天古树、鲜花、鸽子和狗进行的描写,衬托出雾的模糊性和遮蔽性。②主要运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③描写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行文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情趣性和可读性;也引发了作者对雾的朦胧美、模糊美的赞美。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文字华美”错误。文字清新优美。
B.“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错误。从原文“后来我读了一些介绍文章,逐渐了解了模糊数学的内容。我一反从前的想法,觉得模糊数学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可知,是读了一些文章后产生的想法,并非是因为作者由喜欢雾,而爱屋及乌,一反从前的想法。
C.“事物因模糊反而显得更美”错误。根据原文“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选项太绝对。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行文思路的概括能力。
第①段“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从第④段“我现在在这高山王国的首都来对浓雾大唱赞歌,也颇出自己的意料。过去我不但没有赞美过雾,而且也没有认真去观察过雾。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可看出,作者到加德满都后,开始对雾“喜欢”进而“欣赏”、“赞美”。第⑤⑥段,通过模糊数学、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引发对雾的理性思考。第⑦段“我自诧是神来之笔,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从以上分析可看出,本文的确以雾为线索展开全文。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段表现手法的能力。
从描写对象上看,由“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现在只留下模糊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簌簌抖动、模模糊糊的东西,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分析可知,作者通过对万古雪峰、参天古树、鲜花、鸽子和狗进行的描写,衬托出雾的模糊性和遮蔽性。
作者没有直接写“雾的模糊性和遮蔽性”,而是运用侧面描写,通过对雾中的万古雪峰、参天古树、鲜花、鸽子和狗进行的描写,衬托雾的特点;且描写的内容丰富多样,比直接写“雾”更能让人感受雾的模糊性和遮蔽性,如写“万古雪峰”时,运用比喻,说“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写“参天古树”时,比作“一张中国古代的画”,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行文生动活泼,不仅增强文章的情趣性和可读性,同时也引发了作者对雾的朦胧美、模糊美的赞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属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逆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 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 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 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 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 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D. 河西,指黄河以西的地方,现主要指陕西一带,秦国称霸中原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河西。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满足。
B. 商鞅努力说服孝公变法,却又担心天下人议论自己,于是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 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而无私,不徇私情,太子犯法老师受过,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 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痤的劝告。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2)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答案】10. C 11. B 12. B
13. (1)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秦国百姓数以千计。
(2)鞅事先埋伏穿戴盔甲的武士而袭击俘虏了魏公子印,乘势(机)攻击他的军队,完全打垮(击败)魏军而返回秦国。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魏惠王亲往问病”,“亲往问”连动,“病”是宾语,后面断开,排除AB;“听用鞅”即“任用商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整句译为:刚好碰上公叔座生病,魏惠王亲自前往问候病症,公叔说:“公孙鞅年纪虽轻,但有奇异的才能,希望大王能发动全国上下听从他。如果大王不打算听从任用他,一定要杀了他,不要让他离开国境。”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错误。“汤武”指商汤与周武王。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商鞅努力说服孝公变法,却又担心天下人议论自己”错误。是孝公担心天下人说自己。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句子翻译能力。
得分点:
(1)“行于民”,状语后置,即“于民行”,在民间实行;“期年”,一年;“之”,动词,到;“初令”,新法。
(2)“伏”,埋伏;“袭虏”,袭击俘虏;“因”,趁机;“尽”,全部;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君妾所生的儿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之学,侍奉魏相国公叔痤。公叔痤了解他的才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适逢公叔痤病了,魏惠王亲自去探病。公叔痤说:“公孙鞅年纪虽轻,但有特殊的才能,希望大王能把国家大事全交给他。大王若不能用他,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全国求贤,想要重整穆公霸业,向东收复失地,就向西入秦,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求见孝公。孝公与他交谈,谈了几天仍不知疲倦。景监问商鞅:“你用什么打动了我们国君?他特别高兴。”商鞅说:“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向他进言,他就格外高兴。”孝公任用商鞅后,商鞅想要变法,孝公担心秦人议论自己。商鞅说:“行动上犹豫,搞不出名堂;事业上犹豫,建不成功绩。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孝公说:“好。”商鞅说:“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止一种,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就不必依照古法。所以汤武不守古法,却统一了天下;桀纣不变旧礼,却遭到了灭亡。反对古法的人不能非难,遵循古礼的人不值得称赞。”孝公说:“好。”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最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在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商鞅说:“新法行不通,是由于上面的人先犯法。”将依法惩办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刑,就处罚了太傅公子虔,太师公孙贾被处以墨刑。第二天,秦人都守法了。新法实行了十年,秦人非常满意,路不拾遗,深山里也没有盗贼,家家富裕,人人饱暖。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私斗,乡镇安定。于是任命商鞅为大良造。过了五年,秦国富强。孝公派商鞅率兵攻魏。商鞅埋伏的士兵突然袭击,俘虏魏公子卬,并乘势攻打魏军,大胜回国。魏惠王屡次被齐秦打败,国内空虚,势力渐衰,恐慌起来,就派人说割河西地区给秦以求和。而魏离开安邑,迁都大梁。魏惠王说:“我后悔没采纳公叔痤的意见啊。”商鞅破魏返秦,秦把於、商等十五邑封给他,称商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九日置酒
【宋代】宋祁
秋晚佳晨重物华,高台复帐驻鸣笳。
邀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
溪态澄明初雨毕,日痕清淡不成霞。
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起句点明节令,“重物华”三个字流露出诗人欣喜之情,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B. 作者描绘重阳登高宴饮的情景,场面恢弘,气氛热烈,富有生活情趣。
C. 作者描绘秋天傍晚赏秋的景象,雨过天晴,水面澄澈,空气清新,天高气爽。
D. 诗歌描绘的登高宴饮、满插茱萸的场景,均是中华民族重阳节的习俗。
15. 结合全诗,说说“白头太守真愚甚”的“愚”表现在哪里?你又是怎么看这个“愚”的?
【答案】14. C 15. (1)太守的“愚”,表现在:满插茱萸,寄希望可以避邪;与亲友登高,不顾及太守身份,任凭风吹冠冕,斗酒言欢。(2)①“愚甚”两字,表面自嘲,实则豁达开朗。诗人鬓发虽白,九日登高,与民同乐,良辰美景,把酒言欢,遍插茱萸,性情洒脱②“愚甚”两字,语调诙谐幽默,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满怀对生活的热爱。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C.“作者描绘秋天傍晚赏秋的景象”错误。“作者描绘秋天傍晚赏秋的景象”理解错误。“秋晚佳晨”是晚秋的早晨;“日痕”是指太阳光,可见不是描写重阳傍晚的景象。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此题要注意诗歌中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抓住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本题要求结合全诗,谈谈“白头太守真愚甚”的“愚”表现在哪里,你对此有怎样的评价。
第一问要结合诗歌中描写太守的诗句,重点抓住“愚”进行分析。“白头太守真愚甚,满插茱萸望辟邪”,我这白头太守真是过份痴愚,指望避邪把茱萸插满了鬓发。“满插”为“愚甚”作了注脚,所以指望避邪把茱萸插满了鬓发是“愚”的一个表现。
如“高台复帐驻鸣茄”命人在高台上张起双重帷幕,让乐队奏响动听的琴瑟琵琶。其中的“高台”、“复帐”、“鸣茄”几个意象,描写出了场面的阔绰,气氛的热烈。当然,这样的场景绝对不是庶民之登高,而是富贵人登高赏景的情景。可见与亲友登高,不顾及太守身份也是“愚”的表现。
“遨欢任落风前帽,促饮争吹酒上花。”寻求欢畅任随帽子在风中掉落,彼此劝酒争吹杯里的菊花。可见“任落风前帽”和“争吹酒上花”也是“愚”的表现。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愚甚”两字,表面自嘲,实却矜持。我们再看“白头太守”,不仅说明了诗人与众不同的外貌特点,而且也表明了诗人的太守身份。特别是结句“满插茱萸望辟邪”,可以说,从诗人的年龄和职位来说,这样的打扮确实有些滑稽,感觉到到诗人所具有的放浪形骸,豁达开朗的性格。然而,正是这样的形象描写,不但承接说明了上句中的“愚甚”的自嘲,而且也表现了诗人尊重民俗的作风。为此,我认为,这也表现出了如同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尾联以议论概括作结,诙谐幽默,给全篇平添喜剧气氛,生活情趣极浓。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借先贤的价值倡导来表现诗人献身正道保持节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女主人公自从嫁氓为妻,多年来一直早起晚睡,忙碌操劳。
(3)苏轼的《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作者坐着小船在茫茫的江面上任意飘荡的情景。
【答案】 (1). 伏清白以死直兮 (2). 固前圣之所厚 (3). 夙兴夜寐 (4). 靡有朝矣 (5). 纵一苇之所如 (6). 凌万顷之茫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夙,寐,靡,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城市生活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方式,学者们把城市的出现及____称为“城市革命”。知识与文化是城市生活的鲜明特色与主题,文字和文字传播又构成知识与文化的核心。城市化的核心绝不是街道的 和建筑的 ,而是农民市民化的进程。市民化和知识化的道路绝不是一片坦途,也绝无可能____。文字和知识的普及化或大众化虽然是人类坚定的方向,但迄今仍然是人类的难题。在现代社会直至今日,缩小乃至消除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仍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个人一生使用的大脑,只占自己脑容量的很少部分,这是因为人的体力、精力和记忆力都跟不上大脑发达的思维力造成的。只有不间断地多读书,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记忆力的不足,才能更多、更有效地利用或开发思维能力,使大脑中主思维的部分减少浪费,这样人自身才能得到充分和均衡的发展。现代文明发展的成果不断地提示我们:(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推进 纵横交错 鳞次栉比 轻而易举
B. 演进 纵横交错 鳞次栉比 一蹴而就
C. 演进 鳞次栉比 纵横交错 轻而易举
D. 推进 鳞次栉比 纵横交错 一蹴而就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一生使用的大脑,只占自己脑容量的很少部分,这是人的体力、精力和记忆力跟不上大脑发达的思维力造成的。
B. 一个人一生只使用了自己大脑脑容量的很少部分,这是因为人的体力、精力和记忆力跟不上大脑发达的思维力造成的。
C. 一个人一生只使用了自己大脑脑容量的很少部分,这是人的体力、精力和记忆力跟不上大脑发达的思维力造成的。
D. 一个人一生使用的大脑,只占自己脑容量的很少部分,这是因为人的体力、精力和记忆力都跟不上大脑发达的思维力。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类拥有无限的想象力,拥有无限的思维力和创造力,文字之书就是发动机和点火器
B. 人类拥有无限的创造力,拥有无限的思维力和想象力,文字之书就是点火器和发动机
C. 人类拥有无限的想象力,拥有无限的创造力和思维力,文字之书就是点火器和发动机
D. 人类拥有无限的思维力,拥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文字之书就是发动机和点火器
【答案】17. B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和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
“推进”,推动前进;“演进”,演变进化。前者多指外在动力,后者多指事物自身的演变发展,句中语境强调城市的发展变化,宜用“演进”。
“纵横交错”,竖的横的交叉在一起;“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紧挨着排列。形容道路宜用“纵横交错”,形容房屋建筑宜用“鳞次栉比”。
“轻而易举”,指做事情很容易;“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两个成语含意相同,但在本段的语境中,用“一蹴而就”更形象生动,且与前文搭配关联更紧密。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二:一是颠倒了“大脑”与“脑容量”的从属关系,二是“因为”和“造成的”重复赘余。只有C项完全改正了这两处错误。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
文段强调的是读文字之书对于开发思维力的重要性,而思维力又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基础,故应将“思维力”放在最前面;“发动机”和“点火器”也有主次之分,应将“发动机”放在“点火器”之前。
故选D。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保障粮食安全首先是守住耕地面积,虽然我国的国土辽阔,但人均国土面积很小,_______,按道理农民应该非常珍惜耕地才是,可是,_______。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农产品价格低,耕地回报率也就低,自然就会造成耕地荒芜、浪费。因此,______,使农业生产有一定回报,这样农民才有足够动力和能力保护耕地。
【答案】 (1). 人均耕地面积更小 (2). 耕地浪费的现象十分严重 (3). 只有保障农产品价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上文“保障粮食安全首先是守住耕地面积”可推知,语段主要的论述对象是“耕地”;再由上文“人均国土面积很小”可推知,强调的是“人均面积”;故此处可填写“人均耕地面积更小”。
第二空,根据上文“按道理农民应该非常珍惜耕地才是”可推知,现实与愿望是相反的,故此处可填写“耕地浪费的现象严重”。
第三空,由上文的“因此”一词可推知,应是对上文的总结,“耕地荒芜、浪费”的浪费是因为“农产品价格低,耕地回报率也就低”,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必要针对农产品价格进行改变,因为下文的关联词“才”,可推知与之搭配的关联词应是“只有”;故此处可填写“只有保障农产品价格”。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9月22日,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2020年贸易和发展报告》。报告显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面临深度衰退,但衰退程度可能不会像今年早些时候预测得那样严重,预计今年全球经济将收缩4%以上,全球产出将减少超过6万亿美元,全球贸易将减少约五分之一,外国直接投资可能下降40%。发达国家产出降幅最大,部分国家今年将出现两位数下降。而发展中国家将承受严重创伤,将有9000万至1。2亿人陷入极端贫困,近3亿人面临粮食安全问题。拉美地区可能会受到特别严重的打击,加勒比地区经济体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经济重创,但中国经济仍将保持正增长(增长预期为1.3%)。
【答案】示例:9月22日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2020年贸易和发展报告》,报告显示全球经济深度衰退,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拉美地区均受到严重打击,中国仍将正增长。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通读文段,首先找到表述对象——《2020年贸易和发展报告》;然后确定有关表述对象的关键信息——全球经济面临深度衰退、发达国家产出降幅最大、拉美地区可能会受到特别严重的打击、发展中国家将承受严重创伤、中国经济仍将保持正增长。然后对搜集出来的关键信息进行提炼、整合,按照一定顺序、适当添加一些词语连缀成句即可。注意字数要控制在80字以内。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冬天,是一个寒冷的季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是一个孤独的季节,“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冬天又是一个蓄势待发的季节,孕育着“墙角数枝梅”,冬天还是一个温暖的季节,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问候的话语有时足以温暖你整个人生。
在冬天,是否也有某个人、某件事在寒冬里温暖了你的生活?她如一束光,引领你走向阳光明媚的春天。请以“寒冬里的一束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要有对冬天和人物的细致描写,感情真切动人。2.文章结构要清楚,要有必要的议论和抒情。3.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寒冬里一束光
桃红映柳绿,百花争艳一派妖艳的春;骤雨打芭蕉,雷电击山一片翠绿的夏;秋风瑟瑟,落叶飘零一派金黄的秋;风霜满枝头,白雪纷飞,一派灰白的冬。与春、夏、秋相比,我对冬似乎更衷情些。
冬天少了些妖娆,少了些翠绿,少了些金黄,但增添了几许灰白,更增添了几分凝重。
那个大雪纷飞,积雪厚得已没过膝盖的午后,原本是平淡无奇的,可是那雪天里发生的故事让我永远不能忘怀。那天,同学们都在教室里认真地自习,同样也包括我。直到下课铃声响起,大家才纷纷走到阳台边凝神观望,或活动一下筋骨,这时在同学们的声音中我听到了一个像“雪人”一样站在操场的话。可能是我与外婆心有灵犀吧,我顿时疯狂地往外跑,紧张、焦虑、心疼一下子全部伴着泪水涌了出来,直到跑到那个“雪人”面前,我的脸已经被雪和泪水打湿得不成样子,额头的头发还在不断地滴水。看到面前的“雪人”再也抑制不住感情,我紧紧地抱住她,似乎在力图用我的体温来溶化她身上所有的雪花。
外婆意识到了我,可是她的身体已经被这该死的天气冻坏了。我小心地扶着外婆,走到教学楼的大厅下,许久外婆才能有些动弹。原来外婆是特意为我送学费的。因为好天她要忙着捡拾垃圾,所以她选择了宁愿让自己变成“雪人”的天气来为我送学费。此时的我依然心潮澎湃,干脆扑到外婆的怀里哭了一场,把所有的心疼与内疚都哭了出来。外婆用双粗大的手拨了拨我额前湿发,然后,又紧紧地将我搂在怀里,嘴里不停地说着:“傻孩子,傻孙女。”
从小我就知道我和别的孩子不同,当其他孩子依偎在父亲母亲怀里撒娇时,我只能躲在一旁瞧着。因为我一直都跟着外婆生活,具体的原因我不知道,我也不想知道。现在我终于明白,只要有外婆就足够了。在我的记忆中,外婆是我惟一不离不弃的亲人;日记里写得最多的事也都是我与外婆。
可是,如今外婆却已躺在了病床上,不能说话,而我如今在温暖的教室里迎接高考奋战高考不能坐到她身边给她依靠,给她安慰。我似乎觉得这个冬天特别漫长,即使我对冬天一直都是这么地向往,可是这个冬天,这个没有外婆唠叨的冬天,让我明白了,祖母与孙女之间爱的重量与价值的无量。
外婆,您就是我的那束光。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材料+命题”形式的命题作文,在命题前有文字材料加以引导。提示语加题目的作文,一定要注意把提示语和题目两部分都要分析透彻,之后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确立主题来完成构思与写作。审题具体做法:①审清作文题目中的限制语。限制内容主要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性质、程度、范围。②审清作文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抓住关键词语,确立文章的写作表意重心,确定写作方向。③审清提示语对题目或作解释说明,或作补充介绍,或作扩展延伸,具有方向性与暗示性,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打开思路,写出切合题意的作文。
首先阅读材料,所给材料一共两句话,第一句话说的是由“冬季”想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直观写冬天的寒冷和孤独;第二句写“冬季”是一个蓄势待发的季节,孕育着“墙角数枝梅”,还是一个“温暖的季节”,“温暖你整个人生”。故“冬季”可以是自然界的冬天,也可以是自己遭遇困难的“寒冬”,而“冷”则可以是人情的“冷暖”,“冷”可能是他人的漠视、伤害,也可以是真正的冬天;“暖”则是来自他人的关怀、问候、挂念等,也可以是“我”善于感受发现温暖;无论选择哪一个题目,都要吃透内涵,表达出“冷暖”。
题干给出的要求很清楚,“在冬天,是否也有某个人、某件事在寒冬里温暖了你的生活”,让命题“寒冬”和“光”有了象征意义。
【立意】1.家庭/个人遭遇困难时无人/有人伸出援手;
2.寒冬遇到一件暖/寒人心的事;
3.善于在寒冷中发现温暖;
4.社会人心给人温暖/感到冷漠。
【素材】1.在工地缺乏工人时,无数大大小小的公司紧急召令,本以为待命的人寥寥无几,可是手机在一瞬间爆炸了——“人在宜昌,随时待命”“人在荆门,随叫随到”……那些回复随时待命的人,此时是匆匆放下年夜饭的碗筷,临别亲人,甚至含泪写下诀别信……在建工材料、医用设备及各种资源匮乏的时候,一个又一个声音响了起来:“我来!我来!”各地的机场上,一架又一架运输机从暗夜飞向黎明,从大江南北飞向江城!上万人不顾儿女,急切的想要前去武汉建造医院;上万人不顾父母,迫切的想要前去武汉充当医生;上万人……树叶依旧飘凌,不过速度减缓了许多,看呐!连树叶都为之动情了!是啊!这种舍身为国的情怀,让我们怎能不敬佩?让我们怎能不感动?让我们怎能不感觉这个冬天其实也不太冷?
2.不知怎的,这画面重现时觉得那么熟悉——上一次的冰冻雨雪灾害,一样的时间,一样的地点,一样的人影划过……是绿色的保护,橘黄色的守望,白色的惦念,还有红色的旗帜鲜艳……解放军来了,搜救员来了,医护人员来了,祖国的温暖、亲人的想念都来了……我不知道远方的看老人,现在可否安康;我不知道远方的弟弟妹妹,是否熟睡正香;我不知道远方的你们,如今怎样……新闻的插播,网页的刷新,前线的记者为我们送来了担忧中的希望,原来你们都好、一切都好……没关系,房子塌了可以重新盖,因为爱;没关系,亲人一定会找到,因为他们都在这熟悉的人世间;没关系,身体伤了可以治,只要你们平安……耳语低喃着“没关系”,十三亿的心此刻为你们守候,兄弟姐妹赶不到你们的身旁,爱会帮助我们搭起桥梁,我们约定好,灾后相见时,让我看到你们久违的笑脸……拉钩,不许变,不许离开,不许走远……这个冬天,有着别样的温暖。
3.我终于熬不住了,我拿起电话,但一会又放下了。我知道我不能给妈妈打电话,我不能让她担心。但我想听听她的声音,想知道爸爸的情况,于是我又拿起……,但三拿三放后,我最终还是拨通了妈妈的电话,妈妈告诉我:“爸爸没事,只是受了一些外伤,你要照顾好自己,我过段时间就会回来。”我听得出来,妈妈的说话声是颤抖的,我想妈妈的枕巾也温了好几回吧。她对我的爱,对我的思念一定超过我对她的。真希望爸爸快些好,这个冬季能短些,寒风早日刮尽,春风快些来抚摸我,来亲吻我。我渴望春天的阳光快些照到我,快些来温暖我。也希望每个有阳光温暖的人能一直幸福,能守住阳光。
2024茂名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语文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茂名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语文含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永州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永州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湖南省永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湖南省永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3抚州高一上学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抚州高一上学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江西省抚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江西省抚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