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衡水武邑武罗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2021衡水武邑武罗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高一地理期中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中,地球是唯一适合生物生存的行星。读某同学制作的“太阳系模型(通电后‘太阳’可发光)图”,完成1~2题。1.该模型模拟地球上生物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是( )A.地热能 B.重力势能 C.太阳辐射 D.太阳活动2.该模型中有待改进之处有( )①太阳位置需要上移 ②行星数量需要增加 ③行星公转轨道未能显示 ④行星大小比例不当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太阳不像地球,它没有全球性的偶极磁场,不过通常太阳两极的磁性是不同的,并且在每个太阳活动周期中,大约当太阳活动达到峰值时,两极磁性会发生转换。这种转换并不会给地球带来显著的直接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题。3.太阳活动会引起地球大气电离层扰动而导致( )A.极夜现象 B.无线电短波通信衰减或中断现象 C.降水增多D.耀斑4.下列现象的出现与地球磁力混乱相关的是( )A.候鸟迁徙迷途 B.旱涝灾害频发 C.有线电视转播中断 D.竹林开花死亡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A.①圈层是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氢 B.②圈层即岩石圈C.③圈层由塑性物质组成,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呈固态6.下列有关图中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纵波、横波通过莫霍面、古登堡面时,波速都增加B.在⑤圈层无法监测到横波C.①和②之间的圈层即水圈 D.地球内部、外部各圈层都是连续且规则的读“地震、滑坡两种地质灾害示意图”,回答7~8题。7.关于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B.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C.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D.两种地质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8.关于两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B.都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C.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避免灾害的发生D.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降低滑坡的发生频率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读图,完成9~10题。9.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①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②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③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 ④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0.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①沙尘暴 ②水土流失 ③泥石流 ④土地荒漠化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下图为“某地喀斯特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11.图中①地貌为( )A.峰林 B.石柱 C.落水洞 D.溶蚀洼地12.图中石钟乳、石笋等地貌形成的过程是( )A.由流水溶蚀而成 B.由碳酸钙淀积而成 C.由流水搬运而成 D.由地面塌陷而成大自然鬼斧神工,塑造出很多独特的造型。读下列“蘑菇”图,回答13~14题。13.图中“蘑菇”最可能位于我国( )A.黑龙江、吉林 B.黑龙江、台湾C.内蒙古、新疆D.西藏、新疆14.对于“蘑菇”形成的过程,以下解释可信的是( )A.甲地冰川作用显著,冰川漂砾保护下部冰体不易消融而形成B.甲地冰川作用显著,冰川将漂砾带至冰柱上沉积而形成C.乙地风化作用显著,下部风化作用更强烈使岩石破碎而形成D.乙地流水作用显著,流水侵蚀近地面岩石而形成下图为我国某海岸地区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15~16题。15.图中①地貌为( )A.海蚀柱 B.海蚀平台 C.海蚀崖 D.沙堤16.①②两地貌景观分别属于( )A.海积地貌、河流地貌 B.海蚀地貌、海积地貌C.风蚀地貌、海积地貌 D.河流地貌、海蚀地貌读图甲和图乙,完成17~18题。17.图甲中,河谷初期为“U”型,后来底部呈“V”型。形成该河谷形态的地质作用依次是( )A.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风化作用C.冰川作用、流水作用 D.风化作用、冰川作用18.图乙中,E、F示意的河谷形态分别出现在河流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图甲是黄河干流示意图,读图,完成19~20题。19.图乙中①②两图分别表示图甲中不同河段的河流地貌,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A.①—a ②—b B.①—b ②—dC.①—a ②—c D.①—c ②—d20.关于d处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黄河泥沙含量大,因此三角洲面积增长速度快B.d处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航海运输C.d处因河网密布、地势平坦,被称为我国的“鱼米之乡”D.入海口处三角洲面积增长慢蛇曲是像蛇一样蜿蜒的河流地貌。下图为山西永和黄河蛇曲景观图。读图,回答21~22题。21.永和黄河蛇曲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地壳运动 B.断裂下陷 C.流水作用 D.风力作用22.甲、乙两处对应的外力作用为( )A.甲—侵蚀作用、乙—侵蚀作用B.甲—侵蚀作用、乙—堆积作用C.甲—堆积作用、乙—堆积作用D.甲—堆积作用、乙—侵蚀作用河流阶地是在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下图为河流阶地素描图,图中河流阶地由泥沙构成,是在长期地壳运动和流水作用下形成的。读图,回答23~24题。23.图示阶地形成时间最晚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4.在阶地形成过程中,地壳运动的方向是( )A.保持稳定 B.垂直下沉 C.水平张裂 D.垂直上升读图,完成25~26题。25.图中河流a、b、c三处主要的流水作用分别是( )A.侵蚀、搬运、堆积 B.搬运、侵蚀、堆积C.侵蚀、堆积、搬运 D.堆积、搬运、侵蚀 26.图中c处最有可能形成的河流地貌是( )A.瀑布 B.洪积扇 C.三角洲平原 D.河漫滩平原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27~28题。27.该沙丘位于( )A.冲积扇 B.洪积平原 C.三角洲 D.河漫滩28.下图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44分。2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9分)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8分)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9分)(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12分)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30.福建省地质构造活动强烈,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分布面广,是全国地质灾害较严重的省份之一,预防地质灾害十分必要。下图示意福建省的滑坡、泥石流和地震分布。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5分)(1)说出福建省滑坡、泥石流和地震空间分布的特点。(6分)(2)说明预防滑坡、泥石流灾害应采取的具体措施。(9分)高一地理期中试题参考答案1—10 CDBAC BDDAB 11—20 ABDAC BCDCA21—28 CBADA CDC29.(29分)(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携带的泥沙在此沉积。(8分)(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9分)(3)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12分)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临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流经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30.(15分)(1)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山区,地震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6分)(2)①加强对滑坡、泥石流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准确发布灾害信息;②提高建筑物的抗灾能力(强度),建设护坡工程;③植树造林;④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应急处置机制);⑤增强民众的防灾减灾能力(意识),加强灾害的宣传教育。(9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38,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河北武邑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地理试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 推断植被群落的逆向演替可能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河北武邑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三调考试地理试题,共1页。
这是一份2021成都南开为明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