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宜春九中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0宜春九中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分)如图表示施用IAA(吲哚乙酸)对某种植物主根长度及侧根数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促进侧根数量增加的IAA溶液,会促进主根的伸长
B. 施用IAA对诱导侧根的作用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
C. 将未施用IAA的植株除去部分芽和幼叶,会导致侧根数量增加
D. 与施用10-4 mol•L-1的IAA相比,未施用的植株主根长且侧根数量多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符合实际的是( )A. 棉花打顶有助于提高棉花产量B. 利用低浓度的2,4-D作除草剂,可抑制农田中的杂草生长
C. 黄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量的脱落酸可以防止果实脱落
D. 番茄开花后,喷洒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可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图1是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一段时间后,测定胚芽鞘弯曲的情况(弯曲角度用α表示);图2是随着生长素浓度变化胚芽鞘弯曲角度α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接触琼脂块一侧的胚芽鞘细胞的分裂速度加快,导致弯曲生长
B. 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Ⅰ时,胚芽鞘向左侧弯曲
C. 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Ⅲ时,α具有最大值,说明该浓度促进生长
D. 琼脂块中生长素浓度为0时,胚芽鞘还能生长,可能是胚芽鞘中自身有生长素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保留有芽和幼叶的插条容易成活,主要是因为芽和幼叶能迅速生长
B. 外界环境因素会引起植物激素合成、分布等方面的变化
C. 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在对细胞分裂的影响中存在拮抗作用
D. 激素调节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人员将某植物幼苗切段经缓冲液处理一段时间后分组,在黑暗条件下分别置于低浓度IAA、高浓度IAA、乙烯利(ETH)、低浓度IAA+ETH溶液中培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幼苗切段伸长率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浓度IAA对幼苗切 段生长的影响
B. 促进幼苗生长的IAA最适浓度在低浓度IAA 和高浓度IAA之间
C. 低浓度IAA和ETH对幼苗切段生长的调控具有拮抗作用
D. 若另设清水组,其曲线应在高浓度IAA和ETH组之间下列关于“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 实验中应设置一组用蒸馏水处理的插条作为对照组
B. 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插条基部是为了控制自变量
C. 实验中因变量可用观察统计每组插条生根的数目表示
D. 通过预实验摸索大致浓度范围是为了避免无关变量的干扰植物激素甲、乙、丙和生长素类似物NAA的作用模式如图所示,图中“(+)”表示促进作用,“(-)”表示抑制作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分别代表脱落酸、赤霉素和生长素
B. 与丙相比,NAA更容易合成但作用效果不稳定
C. 激素通过调节基因组的表达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
D. 激素丙的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对生物的影响。如图表示疏于管理的大豆田中,大豆与狗尾草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甲、乙两曲线分别代表大豆和狗尾草两种群
B. t1-t5时间内乙种群呈“S”型增长
C. t2-t3时间内,甲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乙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D. 该农田中,物种丰富度将逐渐增加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曲线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曲线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若乙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中衰老个体将维持基本稳定
B. 图中C点时,环境阻力最小,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C. 若乙表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通过镜检观察统计的结果比实际值低,因为其中有死亡的酵母菌个体
D. K值具有种的特异性,所以田鼠的种群增长曲线在不同环境下总是相同的
图1是某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2是该鱼类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图1中D点时捕捞该经济鱼类可持续获取较高经济效益
B. 图1中B点时种群数量相当于图2中的K值
C. 图2的K值并非该经济鱼类种群的最大数量
D. 估算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即可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如图所示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和氮循环的一部分,A、B、C三类微生物参与其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A类细菌是自养需氧型,B类细菌是异养厌氧型
B. 进行C过程的微生物,有的是自生的,有的是共生的
C. A和C的活动可增加土壤肥力
D. B的活动导致土壤氮素丧失,不属于物质循环过程
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生物群落大气中的CO2 ③ 化学燃料A. 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 ②过程增强后①过程随之增强,故不能通过增强②减少大气中的CO2
C. 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含碳的有机物
D. 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能量作为动力,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B. 生态系统各个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双向进行的
C. 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必须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D. 生态农业利用了能量多级利用的原理,提高了能量在各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过程,则甲、乙、丙三图可依次表示 ( )
A. 能量流动、碳的循环、信息传递 B. 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碳的循环
C. 碳的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D. 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碳的循环如图为某人工鱼塘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B. 第二个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c中的部分能量
C. 第一个营养级与第二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0%
D. 图中d表示第二个营养级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图甲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简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图乙为λ(λ是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与图示信息不相符的是( )A. 图甲中只有一条食物链,生物B处于最高营养级
B. 图乙中种群在c-d年,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 图甲中A代表分解者,能将产生的CO2传递给E
D. 图乙中a年的种群数量不一定比c年时少在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降雪逐年加积,形成常年积雪,进而变成粒雪和冰川。如图是某高山植被分布图示,近年全球气候变暖造成雪线上移,积雪融化地区逐渐出现地衣、草等植被,且高海拔地区植物种类增加,下列与该生态变化描述相符合的是( )A. 高山上不同海拔植被分布的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B. 雪线上移过程中流入高山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加
C. 破坏臭氧层会造成气候变暖从而影响雪线的位置
D. 群落演替总是向着生物多样性增加的方向进行下列生物间的关系,与如图中物种甲、乙数量变化相符的是( )A. 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
B. 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
C.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D. 雪兔和猞猁
自然条件下,种群呈“S”型增长。假设某地一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该种群数量,据下表分析正确的是 ( ) 曲线上的点N(K—N)/KS1200.90S2500.575S31000.50S41500.25S51800.10A. (K—N)/K值越小,种群增长越快
B. S4点时环境阻力开始影响种群增长
C. 渔业捕捞作业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
D. 蝗虫防治应在蝗虫达到S1点之前进行下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食物关系的一部分,调查发现该湖泊中部分鱼类数量在逐年下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营养级相同的生物间竞争最激烈
B. 该系统中鲇鱼与乌鳢因食物来源丰富而产量最高
C. 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D. 严格控制鲇鱼与乌鳢的数量可有效提高该湖泊鱼类的产量生物氧化塘是利用藻类和细菌处理污水的一种生态系统。如图是生物氧化塘内部分成分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
A. 流经生物氧化塘的总能量是藻类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B. 生物氧化塘实现了能量的循环利用
C. 图中体现了物理沉降、微生物分解两种消除污染的途径
D. 图中藻类和细菌是互利共生关系甲、乙两种鸟类存在捕食关系,种群数量变化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乙是捕食者
B. 1-2月种群数量变化离不开信息传递
C. 6-8月甲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D. 9-11月甲、乙种群数量的变化,体现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1936年,人们将环颈雉引入美国的一个岛屿,其后五年期间环颈雉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这五年期间,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
B. 在这五年期间,环颈雉适应当地环境且缺乏天敌,种群的λ值均大于1
C. 自引入到该岛屿开始,环颈雉种群内部就出现了竞争现象
D. 引入环颈雉可使该岛屿的生物多样性增加,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物群落演替过程中,P为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R为所有生物的总呼吸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的过程中,P/R逐渐减小,到顶极群落时,P/R<1
B. 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的过程中,有机化合物多样性逐渐增多
C. 退耕还林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D. 群落演替到顶极群落的过程中,碳循环的量趋于增多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可通过抽样检测利用显微镜计数法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活菌数量进行计数,下列操作一定会导致计数结果偏大的是 ( )A. 从静置的酵母菌培养液中直接取样
B. 清洗血球计数板后未进行干燥处理
C. 计数前先滴加样液,再盖上盖玻片
D. 未统计压方格边界线上的酵母菌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雪松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而形成集群,这种分布属于种群空间特征
B. 自然界中四大家鱼在水域中的分布现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C. 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达到K值时保持不变
D. 人口的年龄组成可用来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的变化趋势如果一个人的食物有1/2来自绿色植物,1/4来自小型肉食动物,1/4来自羊肉,那么该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至少消耗植物 ( )A. 10千克 B. 40千克 C. 100千克 D. 280千克科研人员对某湖泊中一个岛屿上的社鼠种群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部分结果如下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社鼠种群在冬季时,因为天冷,繁殖能力减弱,年龄组成为衰退型
B. 社鼠种群在夏季时,因为气候适宜,繁殖能力增强,种群数量增加
C. 社鼠种群数量增加过程中,种群的雌雄性别比例下降,且雌性死亡率低
D. 性别比例维持较高水平时不利于社鼠种群数量的增加如图表示草场上某种草和某种羊的能量流动关系,对改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a表示草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
B. b表示草同化的能量中未利用的部分
C. c表示羊呼吸散失的热量
D. 能量在两种群间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④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③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 图中A、B、C分别代表消费者、生产者和分解者
C. 物质循环是指碳元素在A、B、C之间的循环
D. 图中A、B、C包含的所有种群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每空2分,共10分)油菜素内酯广泛存在于植物的花粉、种子、茎和叶等部位.为了研究其对植物的作用,研究人员做了如下实验:将数粒大麦种子在黑暗条件下水培萌发.当它们的胚芽鞘长至1.5-2.0cm时,切除尖端3mm,然后切成1.0cm 长的切段,用缓冲液浸泡1h,再分别转入用缓冲液配制的不同浓度epiBR(人工合成的油菜素内酯)溶液中处理,分别于不同时间点测量胚芽鞘的长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epiBR应该属于______.
(2)在实验过程中,去除尖端3mm,然后切取1.0cm长切段用缓冲液浸泡1h的目的是减少______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3)为了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需要设置CK(对照组).CK的设置方法是:取相同数量的胚芽鞘切段浸泡在______中,分别于12、24、36、48t/h(时间点)测量胚芽鞘伸长量并记录结果.
(4)图甲曲线是将处理后的胚芽鞘切段浸泡在浓度为______的epiBR中得到的结果.结果表明,使用该浓度的epiBR处理48h后,它可促进胚芽鞘的伸长量为______.(每空2分,共10分)如图,图1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I、II、III、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2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据图回答:
(1)图l中,m2表示的能量形式为 .通常情况下,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III,主要原因是
(2)图2中,若A表示图1中营养级II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 ,C表示
(3)若图1中营养级I、II、III各有一种生物甲、乙、丙,构成食物关系如图3.其中,甲能量中比例为x的部分直接提供给丙,要使丙能量增加AkJ,至少需要消耗甲的能量是 (每空2分,共10分)在澳大利亚某草原上生活着一群澳大利亚蜜罐蚂蚁、灰仓鼠、蛇、野兔、鹰以及澳大利亚特有物种大袋鼠、袋獾(有袋类肉食动物,主要以地面小动物如蛇、兔等为食)等动物.
(1)草原上的上述各类动物和植物能否构成生物群落?______.
(2)设某段时间内植物固定的总能量为2.4×104KJ,且能量以食物链平均分配.此时,若当蛇灭绝后,鹰所获能量大约为蛇灭绝前的_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3)与兔一样,灰仓鼠也具有“狡鼠三窟”的特点,某些“狡鼠在捕捉过之后,很难再一次捕捉.因此在用标志重捕法最后计算时的数据值将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受影响)
(4)为研究蚂蚁和啮齿动物在种子利用上的种间关系,生态学家在某沙漠中建立了3个实验区,统计如下表。表格内“______”处,应填写的内容为 。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组别
数量
类群对照组
处理方法:蚂蚁
和啮齿动物共存实验组Ⅰ
处理方法:移走的所有的啮齿动物,并围栏实验组Ⅱ
处理方法: ______ .蚂蚁群318群543群 啮齿动物122只 144只 (除特别标注外,每空2分,共10分)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 实验材料:菌种和马铃薯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1 mm×1 mm×0.1 mm,25中格×16小格)、滴管、显微镜等。实验过程:Ⅰ.在适宜条件下,用高温蒸煮的马铃薯培养液培养酵母菌。Ⅱ.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培养前和培养七天内每天的酵母菌数量。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1)马铃薯培养液需高温蒸煮的主要目的是 ,为保证酵母菌能大量繁殖,除满足营养条件和温度适宜外,还必须提供充足的 。(2)在吸取培养液制片前,要轻轻震荡几次试管,原因是 ,滴加样液应在加盖盖玻片 (之前或之后)(1分)。(3)某次计数时,样液被稀释100倍,5个中格所计数酵母菌数量依次为12、11、13、14、12,则每mL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为 (1分)。(4)在该实验的基础上,根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因素的推测,进一步确定一个探究实验的题: 。
二、非选择题, (共4题,除标注2外,每空2分,,共40分)31. (1)植物生长调节剂(或激素类似物)(2)胚芽鞘内源油菜素内酯(3)等量的不含人工合成的油菜素内酯的相同缓冲液(4) lumol. L-1; 0.4cm32.(1 )热能(或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在食物链中能量传递逐渐递减,IV 的营养级高,可利用能量少(2)II所同化固定的能量II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3)25A/(1+4X)33. (1)不能(2) 1.2 .(3)偏大(4)移走所有的蚂蚁群,并围栏:蚂蚁和啮齿动物(在种子利用上)存在竞争关系34. (1)灭菌 氧气(2)使酵母菌分布均匀 之后(1分)(3) 3. 1X108 (1分)(4)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与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或pH或溶氧等)的变化关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宜春上高二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生物含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青蒿素主要从野生青蒿,下列有关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泸县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0合肥九中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PDF版含答案,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