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3专题1专题总结探究课学案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357713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3专题1专题总结探究课学案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357713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苏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3专题1专题总结探究课学案
展开项目任务 有机物的分离与提纯
【项目情境】
自然界中的有机物大多以混合态存在,有机反应因副反应多、产物不单一经常得到有机混合物,分离提纯有机物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分离是指将混合物中的各物质彼此分开,最终分别得到各种成分的过程。如:要求A、B混合物通过分离得到纯净的A和纯净的B。提纯是指将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最终得到主要成分的过程。只要通过分离得到主要成分即可,至于杂质以什么形式存在不作要求。高中阶段用到的分离提纯的物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过滤:两种物质的混合物中,一种组分可溶于水,而另一组分难溶于水,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加以分离。(2)重结晶:两种固体混合物都可溶于水,且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有较大差异,可以用溶解,结晶的方法加以分离。(3)萃取: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将物质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从而实现分离的方法称为萃取。(4)分液:将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分离的操作叫分液,分液所用的仪器是分液漏斗。(5)蒸馏:将液态物质加热至沸点,使之汽化,然后将蒸气重新冷凝为液体的操作过程称为蒸馏。蒸馏用于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液体混合物。
素养解读
1.核心素养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物质的宏观特征入手对物质及其反应进行分类和表征,能联系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解释宏观现象。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识别化学中常见的物质模型和化学反应的理论模型,能将化学事实和理论模型之间进行关联和合理匹配。
(3)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依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
(4)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有将化学成果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意识,能依据实际条件并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产、生活中简单的化学问题。
2.素养目标:通过课题的探究学习掌握分离提纯相关知识,提高化学学习兴趣,增强社会责任感。
【探究过程】
【探究任务一】 从海带中提取碘单质
从海带中提取碘,可经过以下实验步骤完成。
1.灼烧过程中使用的玻璃仪器有哪些?
[提示] 灼烧实验使用的仪器有石棉网,酒精灯,坩埚,玻璃棒,用到的玻璃仪器为酒精灯、玻璃棒。
2.海带中的碘元素主要以I-的形式存在,怎样设计实验证明海带中含有碘?
[提示] ①用剪刀剪碎海带,用酒精湿润,放入坩埚中。②灼烧海带至完全成灰,停止加热,冷却。③将海带灰加蒸馏水溶解,搅拌、煮沸、过滤。④在滤液中滴加稀H2SO4及H2O2,然后加入几滴淀粉溶液。如果淀粉溶液变蓝色则证明海带中含有碘元素。
3.写出实验过程中无机态碘离子转化为碘单质的离子方程式。
[提示] 离子方程式为2I-+H2O2+2H+===I2+2H2O。
4.实验中除去海带表面的杂质一般用刷子刷净,不用水清洗,原因是什么?
[提示] 海带中碘元素以碘离子的形式存在,且易溶于水,为防止碘元素的损失,除去海带表面的杂质一般用刷子刷净,不用水清洗。
5.你认为是否可以使用Cl2将I-装化成I2?请从多角度进行分析?
[提示] ① 双氧水是绿色氧化剂,环保,氯气对环境有一定污染 。②氯水一旦过量 可能会进一步把碘氧化成更高价的碘酸根,双氧水则不会。③使用双氧水不会引入新杂质,使用氯气会引入新的杂质。
6.使用什么样的试剂、采用什么样的装置可以将生成的I2从碘水中提取出来?
[提示] 采用萃取的方法,利用 CCl4将I2从碘水中提取出来
7.分液时,先打开活塞放出下层液体,再关闭活塞倒出上层液体,这样操作正确吗?
[提示] 分液时,先打开活塞放出下层液体,再关闭活塞倒出上层液体,防止液体重新混合而产生污染,正确。
【探究任务二】 实验室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
咖啡因是一种生物碱(易溶于水及乙醇,熔点234.5 ℃,100 ℃以上开始升华),有兴奋大脑神经和利尿等作用。茶叶中含咖啡因约1%~5%、单宁酸(Ka约为10-6,易溶于水及乙醇)约3%~10%,还含有色素、纤维素等。实验室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流程如图所示。
索氏提取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时烧瓶中溶剂受热蒸发,蒸气沿蒸气导管2上升至球形冷凝管,冷凝后滴入滤纸套筒1中,与茶叶末接触,进行萃取。萃取液液面达到虹吸管3顶端时,经虹吸管3返回烧瓶,从而实现对茶叶末的连续萃取。
1.实验时需将茶叶研细,放入滤纸套筒1中,研细的目的是什么?圆底烧瓶中加入95%乙醇为溶剂,加热前为什么还要加几粒沸石?
[提示] 将茶叶研细可增大接触面积,即可加快反应速率,使提取充分;蒸馏操作中,为了避免混合液体暴沸,需要加入沸石。
2.与常规的萃取相比,采用索氏提取器的优点是什么?提取过程不可选用明火直接加热,原因是什么?
[提示] 与常规的萃取相比,索氏提取器使用溶剂少,可连续萃取;该实验中的萃取剂为乙醇,乙醇易挥发,易燃,为了避免暴沸,提取过程不可选用明火直接加热。
3.提取液需经“蒸馏浓缩”除去大部分溶剂。与水相比,乙醇作为萃取剂的优点是什么?“蒸馏浓缩”需选用的仪器除了圆底烧瓶、蒸馏头、温度计、接收管之外,还需要什么仪器?
[提示] 提取液需经“蒸馏浓缩”除去大部分溶剂。乙醇易挥发,则与水相比,乙醇作为萃取剂的优点是乙醇沸点低,易浓缩;结合蒸馏操作方法可知,“蒸馏浓缩”需选用的仪器除了圆底烧瓶、蒸馏头、温度计、接收管之外,还有冷凝管和接收器,其中蒸馏操作用直形冷凝管,回流时用球形冷凝管。
4.可采用如图所示的简易装置分离提纯咖啡因。将粉状物放入蒸发皿中并小火加热,咖啡因在扎有小孔的滤纸上凝结,该分离提纯方法的名称是什么?
[提示] 根据咖啡因“100℃以上开始升华”可知,该分离提纯方法为升华。
素养评价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水平2
能从物质的宏观特征入手,对其进行分类和表征;能联系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解释宏观现象。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水平3
能将宏观和微观结合收集证据,能依据证据从不同视角分析问题推出合理的结论。
3.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一水平4
根据假设提出多种探究方案、评价和优化方案,能用数据、图表符号等处理实验信息,能对实中的现象和已有结论进行反思提出疑问和新的实验设想。
4.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水平3
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有将化学成果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意识;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节约成本、循环利用、保护环境等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