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生物(Word版附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生物(Word版附解析)第1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生物(Word版附解析)第2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生物(Word版附解析)第3页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生物(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重庆市南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生物(Word版附解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高2023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 叶酸亦称维生素M,分子式是C19H19N7O6。孕妇怀孕期间需补充叶酸,胎儿缺乏叶酸会导致胎儿发生神经系统缺陷等疾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叶酸的元素组成与核酸相同
    B. 叶酸彻底氧化分解后只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 根据其元素组成,推断叶酸可能参与氨基酸的合成
    D. 人体内叶酸只能从食物中获取,由此推测叶酸在体内必须循环利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氨基酸的元素组成包括C、H、O、N等,其氧化分解产物包括水和二氧化碳等。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叶酸的元素组成是CHON,而核酸的元素组成包括CHONP,两者不同,A错误;
    B、叶酸含有N元素,其彻底氧化分解后除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之外,还可产生含氮物质,B错误;
    C、叶酸和氨基酸的元素组成均是CHON等,据此推测叶酸可能参与氨基酸的合成,C正确;
    D、叶酸可以从食物中获取,不一定需要循环利用,D错误。
    故选C。
    2. 腊肉一般选用新鲜的带皮五花肉,分割成块,用盐和香料腌渍后,再经风干或熏制而成,具有开胃祛寒、消食等功效。下列有关腊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腊肉中肌肉细胞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
    B. 腊肉中Zn、Fe、K等微量元素比较丰富
    C. 腊肉制作过程中,部分蛋白质会发生变性而易于消化
    D. 腊肉腌渍会导致部分微生物过度失水而死亡
    【答案】B
    【解析】
    【分析】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根据其含量不同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1)大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包括C、H、O、N、P、S、K、Ca、Mg;(2)微量元素是指含量占生物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包括Fe、Mn、Zn、Cu、B、Mo等。
    【详解】A、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为蛋白质,因此腊肉中肌肉细胞含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也是蛋白质,A正确;
    B、K是大量元素,不是微量元素,B错误;
    C、熏制使得部分蛋白质变性,结构松散,便于消化分解,C正确;
    D、腌渍一般采用高浓度食盐,使得微生物失水死亡,起到抑制微生物生长的作用,D正确。
    故选B。
    3. 霍乱是一种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腹泻疾病,可通过水体等途径传播。霍乱弧菌产生外毒素,致使人体细胞大量钠离子和水持续外流,进而导致患者腹泻脱水甚至死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人体细胞水持续外流可能与钠离子持续外流有关
    B. 若患者腹泻脱水,可静脉缓注葡萄糖生理盐水
    C. 腹泻患者可通过检测核酸水解产物来判断是否为霍乱患者
    D. 及时发现患者和疑似患者并隔离治疗是控制霍乱流行的重要手段
    【答案】C
    【解析】
    【分析】正常人体有70~80%的水分,如果失水过多就会导致生命活动障碍,由于腹泻又大量失水,脱水的同时可能使体内盐分也大量损失,因此也要补盐分。
    【详解】A、人体细胞钠离子持续外流使得细胞渗透压下降,水通过被动运输持续外流,A正确;
    B、腹泻脱水,丢失大量的水和无机盐,缓注葡萄糖生理盐水能提供能源物质,并维持渗透压,B正确;
    C、核酸水解产物为核苷酸,不具备特异性,要判断是否为霍乱弧菌感染,需测定核苷酸排列顺序,C错误;
    D、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是控制传染疾病的三大手段,及时发现患者和疑似患者并隔离治疗是控制霍乱流行的重要手段,D正确。
    故选C。
    4. 分子伴侣是一种可识别正在合成或部分折叠的多肽的蛋白质,通过改变自身空间结构与多肽的某些部位相结合,帮助多肽折叠、组装或转运,但分子伴侣本身不参与组成最终产物并可循环发挥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组成某种分子伴侣的氨基酸种类一定为21种
    B. 分子伴侣的合成场所与发挥作用场所不完全相同
    C. 蛋白质空间结构改变一定导致其活性下降
    D. 分子伴侣和激素相同,都可以循环发挥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而且每次转运时都会发生自身构象的变化。
    【详解】A、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总共有21种,某种分子伴侣不一定含有全部种类的氨基酸,A错误;
    B、分子伴侣为蛋白质,其合成场所为核糖体,分子伴侣帮助多肽折叠、组装或转运,其可能识别核糖体上正在合成的多肽,发挥作用场所可能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质基质,B正确;
    C、蛋白质分子结构改变不一定会改变活性,比如载体蛋白发挥作用时需要改变结构,C错误;
    D、激素不能循环发挥作用,分子伴侣可以循环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B。
    5. 内质网是蛋白质的合成、加工场所和运输通道,也是脂质合成的场所。下列关于内质网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质网是所有细胞中膜面积最大的细胞器
    B. 内质网发挥功能时膜面积减小
    C. 内质网合成的细胞分泌物都要经过高尔基体的加工
    D. 内质网膜上部分载体蛋白也能参与催化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质网是细胞内表面积最大的膜结构。内质网的功能是蛋白质的加工运输以及与脂质合成有关。
    【详解】A、内质网是细胞内膜面积最大的细胞器,其可以与细胞膜和核膜相连,但原核细胞中不存在内质网,A错误;
    B、在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中,内质网发挥功能时膜面积减小,但其合成固醇类物质时膜面积不减小,B错误;
    C、内质网合成的细胞分泌物不都要经过高尔基体的加工,如性激素,C错误;
    D、内质网膜上的载体蛋白主要是协助功能,部分载体蛋白也参与催化,D正确。
    故选D。
    6. 细胞膜内陷形成的囊状结构即小窝,与细胞的信息传递等相关。小窝蛋白中的某些氨基酸在一定的激发光下能够发出荧光,当胆固醇与这些氨基酸结合,会使荧光强度降低。为研究小窝蛋白中间区段与胆固醇的结合位点,研究者获取到肽段1(82~101位氨基酸)和肽段2(101~126位氨基酸)后,分别加入等量胆固醇,检测不同肽段的荧光强度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据图可知小窝蛋白中间区段与胆固醇的结合位点在肽段2中
    B. 小窝的形成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C. 小窝蛋白分为三段,中间区段主要由疏水性的氨基酸组成
    D. 与小窝蛋白合成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1、分析图1可知,小窝是细胞膜的一部分,属于生物膜,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骨架,由于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因此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2、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膜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后,经由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修饰成成熟蛋白,以囊泡形式运输至细胞膜,囊泡膜与细胞膜融合,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3、分析图2可知,肽段1+胆固醇曲线与肽段1比,荧光强度明显降低,而肽段2+胆固醇曲线与肽段2比,荧光强度变化不明显,由此结果可知小窝蛋白中间区段与胆固醇的结合位点在肽段1中。
    【详解】A、分析图2可知,肽段1+胆固醇曲线与肽段1比,荧光强度明显降低,而肽段2+胆固醇曲线与肽段2比,荧光强度变化不明显,由此结果可知小窝蛋白中间区段与胆固醇的结合位点在肽段1中,A错误;
    B、窝是细胞膜的一−部分,属于生物膜,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骨架,由于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因此该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正确;
    C、由题图可知,小窝分为三段,中间由疏水的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余两段位于细胞质基质中,C正确;
    D、小窝蛋白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在核糖体上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肽链依次进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行加工,由囊泡运输到细胞膜,成为细胞膜上的小窝蛋白,整个过程需要能量由线粒体提供,故与小窝蛋白合成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D正确。
    故选A。
    7. 为解析不同温度下牡丹花瓣衰老的细胞学机制及生理原因,科学家以牡丹花为材料,研究(25±1)℃[室温对照(CK组)]2℃、4℃和8℃处理对花瓣寿命的影响,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正常的生理活动依赖于细胞核的完整性,其形态可反映植物细胞衰老程度
    B. 实验结果表明低温对花瓣细胞核正常率有影响
    C. 4℃花瓣细胞核正常率下降缓慢,该温度是牡丹花保存的最适温度
    D. 低温处理可能减缓自由基对花瓣细胞核的侵蚀,延长花瓣寿命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研究不同温度下牡丹花瓣衰老的细胞学机制及生理原因,则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细胞衰老情况,可通过细胞核正常率进行比较,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细胞正常的生理活动依赖于细胞核的完整性,其形态可反映植物细胞衰老程度,A正确;
    B、据图可知,与对照(室温25±1℃)相比,低温处理下的细胞正常率变化情况不同,故推测低温对花瓣细胞核正常率有影响,B正确;
    C、与其他温度组相比,4℃花瓣细胞核正常率下降缓慢,但不能得出该温度是牡丹花保存的最适温度的结论,应缩小温度范围进行重复实验最终得出结论,C错误;
    D、自由基学说认为衰老是由自由基对细胞成分有害进攻造成的,结合图示实验结论可知,低温处理可能减缓自由基对花瓣细胞核的侵蚀,延长花瓣寿命,D正确。
    故选C。
    8. 下图是物质A通过转运蛋白B跨膜运输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物质A跨膜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需消耗能量
    B. 如果物质A释放到细胞外,则转运方向是“Ⅱ→I”
    C. 图中物质B彻底水解的产物是氨基酸
    D. 物质B在转运物质A的过程中空间结构不会改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物质A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需要物质B的协助,则B物质表示载体蛋白,因此该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右图中Ⅰ侧含有糖蛋白,表示细胞膜外,则Ⅱ表示膜内。
    【详解】A、物质A由低浓度到高浓度,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
    B、I侧有糖蛋白,为细胞膜外侧,因此释放到细胞外,转运方向是“Ⅱ→I”,B正确;
    C、物质B为蛋白质,彻底水解产物为氨基酸,C正确;
    D、转运蛋白在转运物质时,其结构可能会改变,D错误。
    故选D。
    9. 酶在细胞代谢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学反应
    B. 两种不同的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结合发生反应
    C. 酶的作用条件温和使细胞代谢有条不紊的进行
    D. 通过增加反应体系中酶量来提高酶活性进而加快反应速率
    【答案】B
    【解析】
    【分析】、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极少数酶是RNA;酶的特性: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的特性。
    【详解】A、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A错误;
    B、酶是蛋白质或RNA,可被蛋白酶或RNA水解酶催化分解,故两种不同的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结合发生反应,B正确;
    C、细胞代谢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原因是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C错误;
    D、酶活性受温度和pH等影响,通过增加反应体系中酶量不能提高酶活性,D错误。
    故选B。
    10. 下图为真核细胞中两种传递电子并产生ATP的生物膜结构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为叶绿体内膜,图乙为线粒体内膜
    B. 两种膜产生ATP的能量直接来源为H+的跨膜运输
    C. 图甲中产生的O2被图乙利用至少跨4层膜
    D. 图甲中氧为电子受体,图乙中氧为电子供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图甲是在类囊体薄膜上发生的光反应,图乙是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的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详解】A、图甲存在利用光能分解水,并合成ATP和NADPH的过程,应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所以图甲 为类囊体薄膜,图乙中利用NADH生成水和ATP,应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所以图乙为线粒体内膜, A错误;
    B、据图分析,两种膜结构上ATP合酶合成ATP时候都需要利用膜两侧的H+跨膜运输,B正确;
    C、图甲中产生的氧气位于类囊体腔,要被有氧呼吸利用需要穿过类囊体薄膜(1层)、叶绿体膜(2层)、线粒体膜(2层)、共5层膜,C错误;
    D、图甲中水中的氧失去电子变成氧气,氧为电子供体,图乙中氧气接受电子变成水,氧为电子受体,D错误。
    故选B。
    11. 细胞分裂间期依据是否发生DNA的复制可分为G1期、S期和G2期,其中DNA的复制只发生在S期。为研究有丝分裂M期细胞染色质凝缩的机制,科学家将M期细胞分别与G1期、S期和G2期细胞融合,发现三种间期细胞染色质发生凝缩,形成超前凝集染色体(PCC),其中G1期PCC为单线状,S期PCC为粉末状,G2期PCC为双线状。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上述研究的原理之一为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 上述研究说明M期细胞中存在促进染色质凝缩的物质
    C. S期PCC为粉末状的原因是正在复制的DNA凝集时容易断裂
    D. G2期PCC为双线状的原因是复制后的两条DNA链未及时形成双螺旋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分裂的间期分为G1期、S期、G2期。根据现代细胞生物学的研究,细胞分裂的间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间隙期,称为G1期;合成期,称为S期;第二间隙期,称为G2期。其中G1和G2期主要是合成有关蛋白质和RNA,S期则完成DNA 的复制。
    【详解】A、实验中需要将M期细胞和间期细胞诱导融合,所依据的原理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正确;
    B、将M期细胞与间期细胞诱导融合后发现间期细胞染色体提前凝集,说明M细胞中存在诱导染色质凝缩的物质,B正确;
    C、G1期PCC为单线状,S期PCC为粉末状,G2期PCC为双线状,刚好与细胞间期DNA复制前、复制中和复制后对应,S期时DNA正在复制DNA存在较多单链区域,凝集时容易断裂,导致S期PCC为粉末状,C正确;
    D、G2期PCC为双线型,此时DNA已经完成复制,一个着丝粒上连接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两个DNA均恢复成双螺旋结构,D错误。
    故选 D。
    12. 下图1为某初级精母细胞(2N=4)中染色体组成情况,图2是该细胞产生的三个精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则第四个精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特点: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详解】图2中三个精细胞染色体分析,②③两个细胞中存在两条染色体上互换后的片段,说明在另一个精细胞也存在两处交换后的片段,且未交换的区域染色体应为黑色,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3. 如图为某细胞(2N=8)中着丝粒与中心体之间的距离示意图,图中bc段细胞中DNA数和染色体数不可能为( )

    A. 2N、2N B. 2N、4N C. 4N、2N D. 4N、4N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据图分析,bc段与ab段相比,着丝粒与中心体之间的距离变短,说明此时星射线牵引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细胞可能处减一后期或减二后期或有丝分裂后期,则细胞中的DNA数和染色体数可能是2N、2N(减二后期) 或4N、2N(减一后期)或 4N、4N(有丝分裂后期),不可能是2N、4N。
    故选B。
    14. 细胞自噬是细胞维持稳态的一种重要机制。下列有关细胞自噬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衰老的细胞中细胞自噬较幼嫩的细胞更激烈
    B. 细胞自噬的激烈程度严格受细胞调控,与外界条件无关
    C. 细胞自噬是细胞死亡的诱因之一
    D. 正常的细胞自噬是机体发挥免疫调节的基础之一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自噬是真核细胞内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稳机制,它通过溶酶体对细胞内折叠错误和受损的蛋白质、衰老的细胞器等进行降解,降解后的物质可再利用。
    【详解】A、细胞通过自噬可以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降解自身不需要的非营养成分,获得相应小分子再度利用,为自身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衰老的细胞中由于衰老细胞器较多,故细胞自噬较幼嫩的细胞更激烈,A正确;
    B、细胞自噬的激烈程度与细胞自身基因调控有关,也受外界条件影响,B错误;
    C、细胞自噬作用受到相关基因调控,与细胞编程性死亡有关,细胞自噬是细胞死亡的诱因之一,C正确;
    D、细胞自噬是细胞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对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故细胞自噬是细胞生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的,有着积极意义,正常的细胞自噬是机体发挥免疫调节的基础之一,D正确。
    故选B。
    15. 某精原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连接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着丝粒异常横裂而形成“等臂染色体”(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等臂染色体形成于该精原细胞有丝分裂的末期
    B. 该细胞产生的两个子细胞中染色体结构均正常
    C. 该细胞产生的两个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均正常
    D. 等臂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无法与正常染色体联会
    【答案】C
    【解析】
    【分析】有丝分裂后期特点,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分向两极的两套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
    【详解】A、等臂染色体”是由有丝分裂过程中发生连接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的着丝粒异常横裂形成的,着丝粒分裂发生于有丝分裂后期,因此等臂染色体形成于该精原细胞有丝分裂的后期,A错误;
    B、染色体发生异常横裂后,染色体结构异常,但染色体数目不变,B错误,C正确;
    D、等臂染色体与正常染色体上存在同源区段,可通过通过同源区段与正常染色体联会,D错误。
    故选 C。
    16. 某精原细胞(2N=6)中DNA被32P充分标记后,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后进行减数分裂共产生8个精细胞(不考虑染色体数目变异)。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每个细胞中一定有6条染色体含有32P
    B.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每个细胞中一定有6条染色体含有32P
    C.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每个细胞中一定有3条染色体含有32P
    D.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每个细胞中一定有3条染色体含有32P
    【答案】D
    【解析】
    【分析】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DNA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详解】AB、分析题意,该精原细胞被32P充分标记后,由于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经过一次有丝分裂后,每条染色体的DNA都有一条链被标记,再让其进行减数分裂,经过半保留复制,复制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形成的DNA分子中,每条染色体都含有32P标记(每条染色体的一条单体),AB正确;
    C、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到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半,但都有一条单体含有标记,故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每个细胞中一定有3条染色体含有32P,C正确;
    D、精原细胞中DNA被32P充分标记后,经过一次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每个DNA均有一条链被标记,此时进入减数分裂时,DNA复制后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体中有一个DNA的一条链被标记,另一个DNA未被标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若交换的两条染色单体都未标记或者都被标记,则细胞中被标记的DNA数不变;若交换的两个DNA标记情况不同,则细胞中被标记的DNA数量增加,导致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中被标记的染色体数日为3~6,D错误。
    故选D。

    17. 玉米是同株异花植物,雄花位于植株顶端,雌花位于叶片基部。玉米籽粒甜与非甜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将纯种甜玉米与纯种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收获时发现甜玉米的果穂上结有非甜玉米的籽粒,而非甜玉米的果穗上找不到甜玉米的籽粒。据此分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玉米甜籽粒为显性性状,非甜籽粒为隐性性状
    B. 非甜玉米受精时只能是同株植物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
    C. 控制玉米籽粒甜与非甜的等位基因在受精过程中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D. 无论是甜玉米的果穂还是非甜玉米的果穗上的种子都既有纯合子,又有杂合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玉米是单性花,且雌雄同株,纯种甜玉米和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既有同株间的异花传粉,也有不同种间的异花传粉,甜玉米上的非甜玉米,是非甜玉米授粉的结果,而非甜玉米上的没有甜玉米,说明甜是隐性性状,非甜是显性性状。据此答题。
    【详解】A、“甜玉米的果穂上结有非甜玉米的种子,但非甜玉米的果穗上找不到甜玉米的子粒”说明非甜玉米相对于甜玉米是显性性状,A错误;
    B、玉米是单性花,且雌雄同株,纯种甜玉米和非甜玉米间行种植,既有同株间的异花传粉,也有不同种间的异花传粉,B错误;
    C、控制玉米籽粒甜与非甜的等位基因是一对基因,遵循分离定律,在受精时精卵细胞随机结合,C错误;
    D、设相关基因是A、a,则非甜植株是AA,甜玉米是aa,玉米能进行自交和杂交,甜玉米的果穂上的种子有纯合子aa,有杂合子Aa,非甜玉米的果穗上的种子都有纯合子AA,又有杂合子Aa,D正确。
    故选D。
    18. 研究发现,水稻(雌雄同花)中存在一定“自私基因”R,它编码的毒蛋白对雌配子没有影响,但会使不含R基因的雄配子50%致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型为RR的植株自交后代中基因型全为RR
    B. 基因型为Rr的植株自交后代中基因型比例为RR:Rr:rr=2:3:1
    C. 基因型比例为Rr:rr=1:1的群体产生雌配子的基因型比例为R:r=1:3
    D. 基因型比例为Rr:rr=1:1的群体产生雄配子的基因型比例为R:r=2:3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而同源染色体的分开是有性生殖生物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特有的行为。
    【详解】A、基因型为RR的植株自交,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均为R,则后代中基因型全为RR,A正确;
    B、分析题意,水稻(雌雄同花)中存在一定“自私基因”R,它编码的毒蛋白对雌配子没有影响,但会使不含R基因的雄配子50%致死,由此可知基因型为Rr的植株自交,产生的雌配子为R:r=1:1,产生的雄配子为R:r=2:1,则后代中基因型比例为RR:Rr:rr=2:3:1,B正确;
    C、分析题意可知,基因型Rr的群体产生雌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R:r=1:1,基因型rr的群体产生雌配子全为r,则基因型比例为Rr:rr=1:1的群体产生雌配子的基因型比例为R:r=1:3,C正确;
    D、不考虑致死,基因型Rr的群体产生雄配子的基因型及比例为R:r=1:1,其中不含R基因的雄配子50%致死,基因型rr的群体产生雄配子全为r,基因型比例为Rr:rr=1:1的群体致死配子所占比例为1/2×1/2×1/2=1/8,产生R雄配子的比例为1/2×1/2=1/4,产生r雄配子的比例为1-1/8-1/4=5/8,R:r=2:5,D错误。
    故选D。
    19. 下列有关酒精在生物实验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脂肪检测实验中50%的酒精用于洗去浮色
    B. 观察有丝分裂实验中使用95%酒精和15%盐酸形成解离液
    C. 微生物培养实验操作中用70%酒精对操作者双手进行灭菌处理
    D. 叶绿体色素提取实验中用无水乙醇作为“色素提取剂”
    【答案】C
    【解析】
    【分析】酒精是生物实验常用试剂之一,如检测脂肪实验中需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和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中都需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对材料进行解离;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需用无水酒精来提取色素;果酒和果醋制作实验中可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进行消毒;DNA的粗提取和鉴定中可以体积分数为95%的冷酒精进一步纯化DNA等。
    【详解】A、脂肪检测实验中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用于洗去浮色,A正确;
    B、观察有丝分裂实验中使用95%酒精和15%盐酸形成解离液,使组织细胞相互分离,B正确;
    C、实验操作者双手不能灭菌,在此操作中用75%酒精来擦拭双手是用来消毒,C错误;
    D、叶绿体中色素易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中,因此叶绿体色素提取实验中用无水乙醇作为“色素提取剂”,D正确。
    故选C。
    20. 为研究酵母细胞壁(YCW)对肉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科学家选用1日龄科宝肉鸡200只,随机分为4个组。对照组A饲喂基础日粮,实验组B、C和D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50、500和1000g/tYCW,试验期42d,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出栏重/kg
    抗体相对含量
    回肠菌群数量
    盲肠菌群数量
    大肠杆菌
    沙门氏菌
    大肠杆菌
    沙门氏菌
    A
    2.06±0.04
    5.24±0.82
    8.89
    7.21
    7.82
    7.54
    B
    2.16±0.08
    5.95±0.68
    7.23
    5.47
    7.50
    5.56
    C
    2.34±0.15
    6.40±0.71
    5.12
    5.36
    7.14
    5.48
    D
    2.09±0.11
    6.87±0.72
    6.96
    6.46
    7.35
    7.06

    A. 酵母细胞壁可能能够吸附肠道病原菌,阻碍病原菌在肠壁上的黏附,降低菌群数量
    B. 酵母细胞壁成分纤维素被分解为葡萄糖,通过主动运输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C. 实验组抗体相对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能的原因是酵母细胞壁能促进脾脏的发育
    D. 建议养鸡场选用500g/t的YCW去饲喂肉鸡,从而获得较好的生长性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详解】A、分析表格知,添加酵母细胞壁组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含量都有所下降,所以推测酵母细胞壁可能能够吸附肠道病原菌,阻碍病原菌在肠壁上的黏附,降低菌群数量,A正确;
    B、酵母菌属于真菌,细胞壁成分是几丁质,B错误;
    C、分析图表,可知BCD组抗体水平都高于对照组,而脾脏为免疫器官,实验组免疫强,可能的原因是酵母细胞壁能促进脾脏的发育,C正确;
    D、用500g/t的YCW去饲喂肉鸡,肠道致病菌含量最低,出栏重最高,养鸡场选用500g/t的YCW去饲喂肉鸡,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21. 某地常出现苹果小叶病,甲同学认为是缺锌导致的,乙同学认为是缺镁引起。甲同学开展了以下实验:
    材料用具:若干长势相同的苹果幼苗,蒸馏水,全素培养液,相应的缺锌培养液,相应的缺镁培养液,培养缸等。
    实验步骤:
    (1)将苹果幼苗随机均分为A、B、C三组,放入培养缸中,A组添加适量全素培养液,B组添加等量的缺锌培养液,C组添加____________。
    (2)将三组苹果幼苗放在_____________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幼苗的生长发育状况。
    (3)结果预测与分析:A缸内苹果幼苗正常,
    若B缸内苹果幼苗表现出小叶病,而C缸不表现出小叶病,则说明____________;
    若____________,则说明小叶病由缺镁引起;
    若____________,则说明小叶病与缺镁和缺锌都有关;
    若B缸内苹果幼苗不表现出小叶病,C缸也不表现出小叶病,则说明小叶病与缺锌和缺镁均无关。
    (4)乙同学将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作为观测指标,其余步骤与甲同学相同。实验发现C组相同面积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小于A组和B组,此结果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证明该同学观点,理由是_____________。
    【答案】(1)等量缺镁培养液
    (2)相同且适宜 (3) ①. 小叶病由缺锌引起 ②. B缸内苹果幼苗不表现出小叶病,而C缸表现出小叶病 ③. B缸内苹果幼苗和C缸苹果幼苗均表现小叶病
    (4) ①. 不能 ②. 叶绿素含量不是小叶病的观测指标(叶绿素含量与小叶病无明显相关性)
    【解析】
    【分析】分析题干信息: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苹果小叶病是土壤中缺锌引起的还是土壤中缺镁引起的;由实验目的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液中是否含有锌元素和镁元素,因变量是苹果叶片的生长状况;由于该实验是探究实验,预期的结果有多种情况,可能与锌有关、可能与镁有关,可能与二者都有关,也可能与二者都无关。
    【小问1详解】
    由实验目的分析出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液中否含有锌元素和是否含有镁元素,因此实验分为三组,A组是全营养液作为对照,B组是缺锌的营养液,C组是等量缺镁的营养液。
    【小问2详解】
    实验设计应遵循无关变量一致原则,故应将三组苹果幼苗放在相同的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苹果幼苗的生长发育状况。
    【小问3详解】
    A缸是完全营养液,因此A中的苹果幼苗长成生长,故预期结果为:
    如果苹果小叶病是由缺锌引起的,则B缸内苹果幼苗表现出小叶病,而C缸没有小叶病;
    如果苹果小叶病是由缺镁引起的,则C缸内苹果幼苗表现出小叶病,而B缸没有小叶病;
    如果苹果小叶病与缺锌和缺镁都有关,则B、C两缸内的幼苗都表现为小叶病;
    如果苹果小叶病与缺镁和缺锌均无关,则B、C两缸内幼苗都不表现小叶病。
    【小问4详解】
    叶绿素含量不是小叶病的观测指标(叶绿素含量与小叶病无明显相关性),故C组相同面积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小于A组和B组,不能说明小叶病是缺镁引起的。
    22. 胆固醇是生物体内一种重要的脂质,在哺乳动物体内主要在肝脏细胞中合成。下图是饭后胆固醇合成量增加的调节示意图。图中mTORC1、AMPK、USP20、HMCCR均为调节代谢过程的酶,HMGCR是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mTORC1能催化USP20磷酸化,USP20磷酸化后使HMCCR稳定发挥催化作用。

    (1)胆固醇属于脂质中的_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葡萄糖进入肝脏细胞一方面能调控胆固醇的合成,另一方面能通过_______________为肝脏细胞提供能量,以及合成________________以降低血糖。
    (3)图示调节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4)随着饭后血糖浓度的升高,肝脏细胞中胆固醇的合成速率加快,请据图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固醇 ②. 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2) ①. 细胞呼吸 ②. 合成肝糖原
    (3)信息交流 (4)随着饭后血糖浓度的升高,胰岛素含量也升高,胰岛素促进mTORC1合成,mTORC1能催化USP20磷酸化,USP20磷酸化后使HMCCR稳定发挥催化作用,催化乙酰-CoA转化为胆固醇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在细胞内利用乙酰-CoA合成胆固醇,同时葡萄糖进入细胞内,抑制AMPK的作用,而AMPK可以抑制mTORC1。
    【小问1详解】
    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胆固醇属于固醇;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小问2详解】
    葡萄糖是细胞呼吸的原料,葡萄糖进入肝脏细胞一方面能调控胆固醇的合成,另一方面能通过细胞呼吸为肝脏细胞提供能量,以及合成合成肝糖原以降低血糖。
    【小问3详解】
    图示调节过程中,酶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发挥作用,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小问4详解】
    随着饭后血糖浓度的升高,胰岛素含量也升高,胰岛素促进mTORC1合成,mTORC1能催化USP20磷酸化,USP20磷酸化后使HMCCR稳定发挥催化作用,催化乙酰-CoA转化为胆固醇。
    23. 如图为外界CO2浓度对C3植物和C4植物的CO2吸收速率影响的曲线。现将两种植物各一株共同置于同一密闭容器中,实验开始时,容器中CO2浓度为图中C点,其余条件适宜。请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CO2浓度为B点时,C3植物的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强度________________(填“”或“=”)呼吸作用强度。
    (2)培养过程中先停止生长的是_________________(填“C3”或“C4”)植物,分析依据是_______________。
    (3)实验期间两株植物正常存活,实验中容器内CO2浓度达到平衡是的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填“A”、“B”或“A与B之间”)。
    【答案】(1)> (2) ①. C3 ②. 开始时,两株植物的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容器中CO2浓度下降,随着CO2浓度的下降至B点时, C3植株净光合作用为0,植株停止生长,而C4植物能够继续生长 (3)A与B之间
    【解析】
    【分析】据图可知,A点和B点分别是C4植物和C3植物的光饱和点,据此可知,C4植物能利用更低浓度的CO2。
    【小问1详解】
    图中CO2浓度为B点时,C3植株CO2吸收速率为零,整个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植物中只有部分细胞(主要是叶肉细胞)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
    【小问2详解】
    将两种植物各一株共同置于同一密闭容器中,开始时,两株植物的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随着实验的进行,CO2浓度逐渐降低,当CO2度降低至B点时,C3植物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植株停止生长,此时C4植物CO2吸收速率大于零,植物仍可生长,因此C3植物先停止生长。
    【小问3详解】
    实验期间两株植物正常存活,两株植物的CO2平衡点不同,当容器中CO2浓度达到平衡时,应是一株植物吸收CO2一株植物释放CO2,因此CO2浓度应在A与B之间,此时C3植物释放 CO2速率等于 C4植物吸收CO2速率,容器中CO2达到平衡。
    24. 果蝇(2N=8)的灰身(A)对黑身(a)为显性,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请回答下列问题:
    (1)果蝇的初级精母细胞中有________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_________________个染色体组。果蝇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加倍的时期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2)基因型为AaBb的雌果蝇减数分裂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填“减I”、“减Ⅱ”或“减I和减Ⅱ”)一定发生A和a的分开。
    (3)某研究小组欲通过测交实验确定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位置上关系:
    【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用基因型为AaBb的雄果蝇(不发生交叉互换)与基因型为aabb的雌果蝇进行测交;
    第二步:观察并统计后代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结果与结论】
    ①若后代存在四种表现型,则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如图甲;
    ②若后代存在两种表现型,则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位置如图乙或丙;
    请根据实验结果在下图中标出亲代雄果蝇基因B和基因b的位置。

    (4)上图中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是图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4 ②. 2 ③.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 (2)减I
    (3) (4) ①. 甲 ②. 两对基因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前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小问1详解】
    果蝇(2N=8)体细胞含有8条4对染色体,间期复制后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组数目不变,因此初级精母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2个染色体组,减数第一次分裂期间染色体数目不变,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相互分离,形成两条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
    【小问2详解】
    基因型为AaBb的细胞中,若不考虑交叉互换,A与a属于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减I后期分开,如果考虑交叉互换,在减I和减Ⅱ中都存在A和a的分开,综上减数分裂过程中减I一定发生A和a的分开。
    【小问3详解】
    在不考虑交叉互换的前提下,若后代中出现四种表现型,说明亲代产生四种配子,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如图甲);若后代中出现两种表现型,说明亲代产生两种配子,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可能是A和B位丁同一条染色体上(如乙),也可能是A和b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如丙)。
    【小问4详解】
    上图甲中,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存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因此图甲中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25. 野生型菌株经过突变后可能失去合成某种营养物质的能力,称为营养缺陷型菌株,只有在基本培养基中补充所缺乏的营养物质后才能生长。根据其无法合成的物质种类可分为氨基酸缺陷型菌株、维生素缺陷型菌株和碱基缺陷型菌株等。请完成以下获得营养缺陷型菌株的步骤:
    (1)【诱变处理】用紫外线诱变野生型大肠杆菌;
    【选出缺陷型】限量培养法可用于营养缺陷型菌株的检出,其原理是野生型菌株在限量培养基上获取营养物质的能力强于营养缺陷型菌株,如图甲所示,其中菌落______________(填“A”或“B”)即为检出的营养缺陷型大肠杆菌菌株。该方法中还得将一个未接种的平板同时放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从功能上看,限量培养基属于一种_____________培养基。

    (2)【鉴定缺陷型】利用生长图谱法可初步确定检出的营养缺陷型大肠杆菌的类型,即在基本培养基乙的A-E这5个区域中分别添加不同的营养物质,然后用_______________法将检出的营养缺陷型大肠杆菌接种在乙上,若培养一段时间后在乙的BC交界处长出了菌落,则说明该菌株是______________营养缺陷型菌。
    (3)【鉴定缺陷亚型】研究小组用上述方法鉴定了某菌株属于维生素营养缺陷型,为了进一步确定该菌株的具体类型,他们把15种维生素按照不同组合分为5个小组,分别添加与图丙培养基的对应区域,然后接种菌株后培养一段时间。
    组别
    维生素组合
    1
    维生素A
    维生素B1
    维生素B2
    维生素B6
    维生素B12
    2
    维生素C
    维生素B1
    维生素D2
    维生素E
    烟酰胺
    3
    叶酸
    维生素B2
    维生素D2
    胆碱
    泛酸钙
    4
    对氨基苯甲酸
    维生素B6
    维生素E
    胆碱
    肌醇
    5
    生物素
    维生素B12
    烟酰胺
    泛酸钙
    肌醇
    若观察到区域1和区域2产生茵落,则该营养缺陷型大肠杆菌不能合成的维生素是__________;若菌株为叶酸和生物素的双营养缺陷型大肠杆菌,则其在丙培养基上形成菌落的位置是__________。
    【答案】(1) ①. B ②. 作为空白对照,判断培养基本身是否被杂菌污染 ③. 选择培养基
    (2) ①. 稀释涂布法 ②. 氨基酸和维生素营养缺陷型菌
    (3) ①. 维生素B1 ②. 3与5的交界处
    【解析】
    【分析】野生型菌株可以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而营养缺陷型菌株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必须补充所缺乏的营养因子才能生长。
    【小问1详解】
    限量培养法可用于营养缺陷型菌株的检出,其原理是野生型菌株在限量培养基上获取营养物质的能力强于营养缺陷型菌株,图甲中A菌落直径大于菌落B,说明A菌落是野生型菌株,所以B为检出的营养缺陷型大肠杆菌菌株。该方法中还需将一个未接种的平板同时放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其目的是作为空白对照,判断培养基本身是否被杂菌污染;野生型菌株可以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而营养缺陷型菌株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必须补充所缺乏的营养因子才能生长。加入青霉素的基本培养基在功能上属于选择培养基。
    【小问2详解】
    一个培养基被分成五个区域,进行对照,接种菌株一般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若培养一段时间后在乙的B(加入的氨基酸)C(加入的维生素)交界处长出了菌落,说明该菌株是氨基酸和维生素营养缺陷型菌。
    【小问3详解】
    1组和2组含有的而其他组不含有的维生素是维生素B1,所以该营养缺陷型大肠杆菌不能合成的维生素是维生素B1;3组特有叶酸,5组特有生物素,所以若菌株为叶酸和生物素的双营养缺陷型大肠杆菌,则其在丙培养基上形成菌落的位置是3与5的交界处。

    相关试卷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南开中学202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南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绿叶海蜗牛, 呼吸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南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重庆市南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及答案,文件包含重庆市高2024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生物试卷pdf、南开第一次联考-生物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