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易错防范不失分专项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易错防范不失分专项练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易错防范不失分专项练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易错防范不失分专项练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易错防范不失分专项练

    展开

    这是一份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易错防范不失分专项练,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断裂与延续,答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A.孔子教育学生未做到表里如一B.孔子奉行因材施教的原则
    C.“礼”在当时已丧失了社会约束力D.孔子认为道德要重于实利
    2.(2021年四川巴中模拟预测)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等几派显学相互辩难,阐述义理的中心都集中在“内圣外王”的主题上。“内圣”是指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即“修身”;“外王”是指参与社会政治管理,即“治国”。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A.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阶级立场一致
    B.中国文化首次出现了大一统的趋势
    C.中国文化完全彻底摆脱了神学影响
    D.形成了关注现实政治和人伦的特征
    3、(2021年浙江卷,4)《汉书》称颂汉武帝:“雄材大略……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他在位期间( )
    A.推行科举制B.令各郡国建立学校
    C.不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D.重新确立儒学为正统思想
    4、(2021年河南一模)西汉时期,代表滿家的備生和代长法家的官史矛盾尖锐,有过多次争论。东汉时期在汉光武帝刘秀的推动下,儒生多精通法律,熟悉政务,王粲在《儒论吏》中说:“吏服训雅儒通文法”。这种儒家士大夫的官吏化( )
    A.背离了传统儒家的政治理想B.扩大了汉朝的统治基础
    C.体现了儒法并用的统治思想D.标志着官僚政治的确立
    5、下表是宋代理学家的言论。
    由此可知,他们 ( )
    A.将封建礼义和天理相结合B.完成了儒家信仰的理论重建
    C.认为天理和人欲相互对立D.发展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6、(2021年全国甲卷,26)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7.(2021年辽宁一模)中国古代某思想家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而另——思想家则认为:“学者欲为圣人,必先廓靖心体,使纤翳不留,真性始见,方有操持涵养之地。”这两种观点反映出( )
    A.理学修习方式殊途同归B.儒家伦理世俗化得到广泛认同
    C.传统义利观念发生嬗变D.格物致知成为了基本治学方法
    8、妇女的贞节观念,在明代书籍方面,有《内训》《古今列女传》;法律方面,明太祖下令,“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又令地方官制定规章制度,表现突出的赐祠祀,一般的立牌坊,用以奖励贞节。这表明这一时期( )。
    A.开始确立了妇女的贞节观念B.社会风气恶化须严加整饬
    C.程朱理学深刻影响社会生活D.妇女饱受封建礼教的摧残
    9、(2021年广东卷,5)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
    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10、(2021年河南开封一模)清初的理学家注重实践,强调“身体力行”观念,这与儒学素来讲求“内圣外王”、向内于己求善、向外施仁政于民的追求相符合。由此可知,清初理学家( )
    A.政治地位得到明显提高B.济世利民的价值取向
    C.背离唯心主义哲学思想D.抛弃了传统义利观念
    11、王阳明曾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他还说:“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其言论主要意义在于( )
    A.鼓励独立的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 B.掀起了明清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
    C.隐含了王阳明的民主民权思想 D.挑战了孔子、朱子等儒学的权威
    12、(2021年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模拟预测)从明末到清初,儒学从“尊德性”的理学逐渐转变成“道问学”的考据学,其中原因众说纷纭:章太炎将考据学的兴起视为清代严酷政治压迫的产物;侯外庐等人则援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公式,把明清之际的思想转变看作底层经济基础变动的表征;梁启超和胡适视清代考据学为针对宋明理学空疏流弊的一场反动。对此解释准确的是( )
    A.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较为科学合理
    B.从严酷政治压迫角度分析符合一般认知
    C.明清之际儒学转向的原因具有多元性
    D.梁启超和胡适的原因分析具有权威性
    13、(2021年浙江卷,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申不害言术,而公孙鞅为法。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引自《韩非子》
    材料二 从历史演进的角度说……必须“礼崩乐坏”,然后才有“天下定于一”。……自秦汉以来,中国历代政治家、史学家都无一例外地关注“封建”与“郡县”之间的区别……足见由“封建”转向“郡县”,确实是中国社会演进中的“历史大关节”。以“封建”与“郡县”为历史性标志的两种政治体制,其间的重大区别,今人据以判断的视域自然要比古人宽阔得多。
    ——选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例举若干战国法家代表人物,简要指出法家学派在汉代以来的命运。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礼崩乐坏”对周朝的直接影响,分析说明“郡县”和“封建”之间的“重大区别”以及郡县制建立的作用。
    14.中国古代历史的断裂与延续
    材料 一方面,维系“中国”这一观念的真正力量可能是经济,经过长期构建的市场交换网,使得各地的物资互通有无,也互相依赖。另一方面,中国固然长期被皇权统治,但是从秦汉以后,并没有明确的贵贱阶级之分。-般的老百姓,都是编户齐民;统治阶层中的文官,大致言之,都是凭其知识和能力进入精英阶层的,这些精英并不能永远世袭。第三个因素,可能是因为中国的方言虽然复杂,却有一个以视觉符号作为基础的文字系统。它可以超越语言的阻隔,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也可作为超越时间的数据媒介,使得文化得以延续。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延续”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的大意是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君子三年不讲究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宰予认为为父母守丧的时间可以改为一年,孔子认为宰予不仁,说明孔子认为道德要重于实利,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孔子教育学生未做到表里如一,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因材施教无关,排除B项。C项表述过于绝对,错误。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们为了推销自己的学说,纷纷迎合时代的潮流,关注治国理政和社会现实,D项正确;诸子百家各自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有些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有些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有些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是百家争鸣,而不是文化统一,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神学的影响,排除C项。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汉武帝时期的治国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是在隋唐时期创立的,故A项错误;汉武帝为推广儒家思想,在各郡国建立学校,在中央设置太学,故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改变了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故C项错误;汉武帝时期儒学开始成为正统思想,并非“重新确立”,故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材料的主要内容为汉代儒生从理想的政治追求到学习具体的行政事务和法律,对法家到态度由对抗到合流,这一现象是由汉代统治者“霸王道杂之”的政策导致,故选C;儒生学习法律和行政事务并没有背离儒家政治理想,而是用儒家政治理想指导行政,故A项错误;西汉察举制和独尊儒术的政策以后,统治集团由功臣和外戚集团扩大为地主知识分子,但本题中的儒生官吏化并没有改变统治集团的主要构成,故B项错误;官僚政治确立时期为秦朝,故D错误。
    5、答案:A
    解析:题干所述为两宋时期一些理学家的言论。其中,对封建的礼、义、伦理规范和天理,及其关系都有若详细的论述,故A项说法正确。B项说法是陆九渊心学的意义,和题干主旨不符; C、D项和题干主旨无关,不能通过题干信息得出结论。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学思想。
    7.答案:A
    解析:这两种观点分别体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治学理念,相同之处是“求理”,不同之处是方法和途径,但殊途同归,故选A项;B项“广泛认同”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格物致知只是第一个思想家的治学方法,是否成为基本治学方法无从得知,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贞节观念反映了三纲五常的伦理要求,表明这一时期程朱理学深刻影响社会生活,故选C项;材料并未提及明朝以前的情况,A选项“开始”一词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明太祖的法令颁布之前的社会风气,B选项“恶化”一词无从体现,且贞节观念的强化不能反映社会风气的恶化,排除B项;贞节观念属于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但“饱受摧残”的说法则过于严重,仅从这一观念无法看出,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对明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材料表明在明代社会生活中,庶民与生员服饰规制存在等级界限,并且生员服饰凸显儒家伦理规范,A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社会流动情况,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注重实践,强调‘身体力行’观念”和“向内于己求善、向外施仁政于民”反映了理学家济世利民的价值取向,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治地位是否提高,排除A项;理学属于唯心主义,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义利观念,排除D项。
    11、答案:A
    12、答案:C
    解析:不同学者分析明末清初思想领域的变化原因,得出不同的结论,说明明清之际儒学转向的原因具有多元性,C正确;唯物史观从经济角度分析思想转变,不能认为其更科学,排除A;B错在“一般认知”,排除;D错在“权威性”,排除。
    13、答案:
    (1)代表: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命运:逐渐消失;法治思想被儒学吸收;维护统治的工具。
    (2)影响:王室衰微,诸侯兼并。
    区别: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作用:根本消除地方与中央的对立;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解析:本题考查法家思想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如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等;第二小问,法家在汉代以来命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代的时候董仲舒的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采纳,从此,法家作为一个完整的派别消失,但是法家思想并未消亡,而是融入儒学当中。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周王朝对国家的控制力大大减弱,诸侯兼并战争不断;第二小问,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和改革,纷纷实行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郡县制和分封制最大的不同在于郡县制下长官由中央任命,因此中央能够垂直管理地方;第三小问,郡县制的实行逐步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我国贵族政治逐步向官僚政治转变。
    14.答案:示例一论题:儒学的发展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
    阐述:汉武帝时期,董仲舒重新改造了儒学,其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的要求,之后,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学为主流。儒家思想包含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内核,儒者具有经邦济世的担当意识。魏晋至隋唐,随着佛教和本土道教的传播,儒学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儒家的知识分子,如韩愈提出了“道统论”,倡导重振儒家道统;宋代如二程和朱熹,则援佛道人儒,以阐释儒家的义理,形成了理学。儒学经过改造,形成了系统、思辨的理论体系。明清之际,儒学在朝代更替等背景之下,由黄宗羲等人承继传统儒家中的优秀内容,提出了具.有时代精神的早期启蒙主张,使儒学焕发出新的生机。纵观中国传统儒学的发展.西汉以来的儒家知识分子主动与时俱进、创新求变,才使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示例二论题:中国古代官僚政治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阐述:秦代官僚政治是在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而随后的朝代都是在前代官僚政治的基础上加以发展,从而达到维护其封建统治目的的,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方面表现为各个王朝的更替;另一方面,为巩固统治,新王朝建立之后都在强化官僚政治,如汉朝推行的察举制,通过察举来选择官员,削弱了贵族对政治的影响;又如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也强化了君主专制;宋代二府三司制度亦是如此。另外,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官僚政治维护了国家和文明的稳定。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具有持续性,其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延续”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展开论述,如可以选择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进行阐述,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儒学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魏晋至隋唐,随着佛教和本土道教的传播,儒学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儒家的知识分子,如韩愈提出了“道统论”,倡导重振儒家道统;宋代如二程和朱熹,则援佛道人儒,以阐释儒家的义理,形成了理学。儒学经过改造,形成了系统、思辨的理论体系。明清之际,儒学在朝代更替等背景之下,由黄宗羲等人承继传统儒家中的优秀内容,提出了具.有时代精神的早期启蒙主张,使儒学焕发出新的生机。由此可知,在中国传统儒学的发展过程中,西汉以来的儒家知识分子主动与时俱进、创新求变,才使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说明儒学的发展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选择其他方面展开阐述,言之有理亦可。
    言论
    出处
    礼者,理也,文也。理者,实也,本也。文者,华也,末也
    程颐、程颢《二程集》
    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其所损益,不过文章制度小过不及之间,而其已然之迹,今皆可见
    朱熹《论语集注》
    盖天理只是人事中之理,而具于心者也。天理在中而着见于人事,人事在外而根于中。天理其体而人事其用也
    陈淳《北溪字义》
    选项
    分析
    结论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材料中“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体现对宗族观念的强调而不是淡化
    ×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婚姻论财”体现对传统道德如重义轻利等观念的破坏,理学家批评这些现象,说明是意图维护礼教
    纲常

    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引导的信息
    ×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从材料不能看出,理学家的批评促成了婚
    俗的变革
    ×

    相关试卷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易错防范不失分专项练:

    这是一份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易错防范不失分专项练,共9页。

    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易错防范不失分专项练:

    这是一份二战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易错防范不失分专项练,共9页。

    中国近代反侵略、求民主潮流-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易错防范不失分专项练:

    这是一份中国近代反侵略、求民主潮流-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易错防范不失分专项练,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