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天津和平区高一上学期线上期末地理试题含答案
展开天津市和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线上期末质量检测地理试题
温馨提示:本试卷包括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请把答案填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祝同学们考试顺利。
第Ⅰ卷
本卷共20题,每小题3分,共60分。以下各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1年5月22日10时40分,“祝融号”火星车“走下”了着陆平台,踏上火星大地。9月13日至10月18日,“祝融号”进入日凌阶段,开始了一个多月的休假,此阶段地—日—火几乎连成一条直线,地火之间的通信联系受干扰。《自然》杂志9月份发表的一项研究分析了“祝融号”车轮运动中收集到的关于摩擦的图像和信息。研究结果显示,火星车碾过的区域具有类似于地球上致密的沙质土壤性质。下图是“祝融”在火星上运动痕迹的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祝融”火星车登陆火星,说明其已离开( )
A. 可观测宇宙 B. 银河系 C. 太阳系 D. 地月系
2. 日凌阶段,地火通信受干扰的原因是( )
A. 太阳电磁波干扰通信 B. 火地距离远影响通信 C. 气候异常影响通信 D. 金星阻隔火地通信
3. 火星上类似沙质土壤性质的物质与地球土壤组成,最有可能相似的成份是( )
A. 水 B. 有机质 C. 矿物质 D. 土壤生物
4. 与目前的火星相比,地球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主要条件是( )
A. 液态水 B. 稳定光照 C. 深厚的土壤 D. 安全的轨道
【答案】1. D 2. A 3. C 4. A
【解析】
【1题详解】
“祝融”火星车登陆火星,属于火星的一部分,已经不属于地月系,但依然位于太阳系、银河系和可观测宇宙。故选D。
【2题详解】
日凌阶段时,地—日—火几乎连成一条直线,由于受到太阳强烈太阳电磁波的干扰,地火通信困难,A正确。并非火地距离远导致,B错。与气候异常、金星阻隔等关系不大,CD错。故选A。
【3题详解】
沙质土壤性质的物质不会是水,A错。目前而言,火星尚未发现生物存在,不可能有有机质,也不会有土壤生物,BD错。火星和地球的形成过程和组成元素相似,因此,地球上和火星上的矿物质是相似的,C正确。故选C。
【4题详解】
火星和地球同为太阳系中行星,都具有稳定的光照和安全的轨道,BD不符合题意;深厚的土壤主要是在生物参与下形成,因此深厚的土壤主要是生命物质存在的结果,不是生命存在的主要条件, C不符合题意;目前的火星还没有发现液态水,地球上液态水广泛分布,而且液态水的存在是生命(包括高级智慧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A正确。故选A。
【点睛】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外部条件(太阳辐射稳定、各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宇宙环境安全等);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宜,温度适宜;质量和体积适中,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有液态水)。
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众多假说,最为人熟知的是小行星撞击地球说。科学家发现中生代末期的地层内铱元素是相邻岩层的30多倍,而铱元素在地球表面罕见,在陨石中常见。据此推测约6500万年前,一颗直径200km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发生强烈爆炸,并造成超级火山喷发,大量烟尘弥漫天空,引起地球气候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 请推测超级火山喷发对地表气温的影响及原因( )
A. 变暖;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B. 变暖;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C. 变冷;大气逆辐射减弱
D. 变冷;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6. 关于中生代末期地层,以下推测最有可能的是( )
A. 中生代裸子植物茂盛,可能存在大量煤矿
B. 其下部为新生代地层,可能找到鸟类化石
C. 其上部为古生代地层,可能找到蕨类植物化石
D. 其下部为中生代早期地层,可能找到人类活动遗迹
7. 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 )
A. 岩石圈 B. 上地幔 C. 下地幔 D. 外核
【答案】5. D 6. A 7. B
【解析】
【分析】
【5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超级火山喷发导致“大量烟尘弥漫天空”,因此大气对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减弱,地表气温降低,D正确。二氧化碳作为温室气体,对地球表面的主要作用是“保温”,而地球上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当太阳辐射到达地表的量减少时,即便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保温”作用增强,也改变不了地球温度低的情况,因此超级火山喷发对地表温度的影响是通过大量烟尘弥漫天空减弱了太阳辐射而实现的,与二氧化碳浓度关系较小,A错误。根据前面分析,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会导致地面长波辐射也减少,B错误。“大量烟尘弥漫天空”,会增强大气逆辐射,C错误。故选D。
【6题详解】
中生代裸子植物茂盛,是重要的造煤时期,A正确。中生代末期地层上部应该为更新的新生代地层,下部为更古老的古生代或者中生代早期地层,B、C错误。人类出现在新生代末期的第四纪,在中生代早期地层中,不可能找到人类活动遗迹,D错误。故选A。
【7题详解】
一般认为,上地幔中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球上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当太阳辐射到达地表的量减少时,即便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保温”作用增强,也改变不了地球温度低的情况。
奥地利探险家鲍母加特纳在美国的新墨西哥州罗斯韦尔地区,于当地时间2012年10月14日9时30分(西六区)乘氢气球到达距地面39044m后,从太空舱里跳下,于北京时间15日凌晨2时12分03秒成功落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鲍姆加特纳跳出时的高度处于( )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电离层 D. 高层大气
9. 从跳出到落地,鲍姆加特纳经历的大气温度变化是( )
A. 逐渐降低 B. 逐渐升高
C. 先升高后降低 D. 先降低后升高
【答案】8 B 9. D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试题难度较易。
【8题详解】
读材料可知,距地面39044m的高度处于大气层的平流层。故选B。
【9题详解】
对流层的温度由地面向高空降低,平流层的温度向高空升高;所以从跳出到落地,鲍姆加特纳经历的大气温度变化是先降低后升高。故选D。
读“水循环与四大圈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图中甲、乙、丙、丁所表示的圈层依次是( )
A.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 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C. 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D. 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
11. 目前,人类对水循环环节①有直接影响的方式是( )
A. 修建水库 B. 跨流域调水 C. 人工降雨 D. 植树造林
【答案】10. A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读图可知,乙和丁经过蒸发形成甲,说明甲是大气圈;丙经过蒸腾作用形成甲,说明丙是生物圈;丁被丙(生物圈)吸收,且丁通过蒸发指向乙,说明丁是岩石圈,乙是水圈。故选A。
【11题详解】
结合上题可知,①环节由大气圈指向岩石圈,说明①表示大气降水,目前人类直接影响降水的方式是人工降雨,C正确;修建水库和跨流域降水主要影响地表径流,AB错误;植树造林主要影响蒸腾和下渗,D错误。故选C。
【点睛】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大气圈的厚度最大,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最为活跃,占据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以及岩石圈的上部。
在学习河流地貌时,有位教师带领同学们做了如下图的模拟实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杯小米或细沙、一本书、一张白纸
步骤:(1)将白纸平铺在桌面上;
(2)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
(3)将小米或细沙自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
(4)观察在白纸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
12. 上述实验模拟的地貌类型是( )
A. 三角洲 B. 冲积扇 C. 风蚀蘑菇 D. 峡谷
13. 该实验没有演示出堆积物粒径大小与堆积位置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地改进这个实验,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①选用粒径更小的粉砂作为材料 ②用流水作为媒介
③加入颗粒、质量均不相同的物质作为原料 ④改变书本倾斜方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12. B 13. D
【解析】
【12题详解】
根据图中地貌形态以及演示过程可知,该实验模拟的是冲积扇的形成过程(河流从上游山谷携带泥沙至山口处,地势开阔,流速降低,泥沙堆积形成冲积扇),B正确。该地貌形态与三角洲、风蚀蘑菇以及峡谷等关系不大。故选B。
【13题详解】
要演示出堆积物粒径大小与堆积位置之间的关系,需要选用不同粒径的颗粒、质量不同的物质作为材料才能演示,①错误,③正确。用流水作为媒介能够演示出在流水作用下呈现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堆积位置,②正确。改变书本的方向只会影响堆积物堆积的位置,不能演示出堆积物粒径大小与堆积位置之间的关系,④错误。故选D。
【点睛】一般山区河流流出山口,由于地势开阔,流速减慢,河流的搬运能力减弱,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扇顶的颗粒物粒径较大,扇缘的颗粒物粒径较小,具有很好的分选性。
14. 读“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图”。
由图可知,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 )
A. 温度高、盐度较高、密度小 B. 温度高、盐度较低、密度大
C. 温度低、盐度较低、密度小 D. 温度低、盐度较高、密度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海水盐度副热带海区最高,依次向南北两侧递减以及海水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海水表层密度大致自低纬向高纬增加的规律,可判断图中①②③分别是温度、盐度和密度。进而可知,赤道地区温度高,盐度较高、密度小。故选A。
在大西洋表层洋流中,有一支被称为“暖输送带”。它将海洋在热带获得的热量经北美墨西哥地区向格陵兰岛、西欧和北欧地区输送,并一路向大气释放热量,不断蒸发的海水变得更咸,北上过程它逐渐冷却,抵达挪威和格陵兰海时,表层海水密度变高,变重的表层海水开始下沉,转向南流动,成为“冷输送带”。下图为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5. 图中表层洋流为( )
A. 暖流,北上过程中其盐度下降 B. 暖流,北上过程中其温度降低
C. 寒流,北上过程中其盐度上升 D. 寒流,北上过程中其温度下降
16. 全球变暖,两极冰川融化会使北大西洋海域( )
A. 表层海水盐度增加 B. 表层海水下沉加快
C. 表层海水密度降低 D. 深层海水流速加快
【答案】15. B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结合图和材料中的信息可知,表层洋流为北上洋流,主要为“暖输送带”,性质主要是暖流,其在北上的过程中,自身不断释放热量,海水温度不断降低,海水不断蒸发,海水的盐度不断升高,密度不断加大。故选B。
【16题详解】
全球变暖,两极冰川融化会使淡水增加,北大西洋海域表层海水盐度降低、密度下降,海水变轻,下沉速度减慢,深层洋流南下回流速度会减弱,进而会对整个环流系统的水热输送产生重大影响。故选C。
【点睛】分析这道题时,要注意利用环境整体性原理进行分析,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也随之变化。由于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读“有机质在土壤中的类型及其转化关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的环节按顺序依次是( )
A. 吸收、腐殖化、矿质化、死亡 B. 腐殖化、吸收、矿质化、死亡
C. 吸收、死亡、腐殖化、矿质化 D. 矿质化、腐殖化、死亡、吸收
18.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①成土母质的风化过程 ②有机物质的积累过程
③水分含量的调节过程 ④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17. A 18. B
【解析】
【17题详解】
①由矿质养分指向生物,表示生物对矿质养分的吸收;②由生物残体指向腐殖质,表示生物残体的腐殖化过程;③由腐殖质指向矿质养分,表示腐殖质的矿质化过程;④由生物指向生物残体,表示生物的死亡过程。故选A。
【18题详解】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在成土母质上滋生出生物后,通过光合作用和根系有选择的吸收,慢慢地积累了有机物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生物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和矿物养分归还给地表,加速土壤的形成。因此,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既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也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②④正确。成土母质的风化过程主要靠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不是主要过程,①错。生物对水分含量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不是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要作用,③错。故选B。
【点睛】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下左图为云南省示意图,甲、乙、丙、丁为该省四个著名景点。右图为板状树根景观图。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右图中的植被类型属于( )
A. 亚寒带针叶林 B. 温带落叶阔叶林 C. 热带常绿硬叶林 D. 热带雨林
20. 右图中的典型植被景观最可能出现在左图景点中的(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19. D 20. D
【解析】
【19题详解】
结合右图植被的状况可知,该植被树干高,树干粗壮,枝繁叶茂,且群落结构复杂,存在板状根现象,据此分析应为热带雨林或热带季雨林,D正确。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热带常绿硬叶林等均缺少板状根现象。故选D。
【20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植被主要为热带雨林或热带季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或热带季风气候区,云南省的热带季风这一带分布在云南省南部海拔较低的地区,结合左图判断位于丁处,D正确。甲乙丙三地纬度和海拔均相对较高,不是热带季风气候的分布区。故选D。
【点睛】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终年高温、降雨丰沛,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第Ⅱ卷
本卷为综合题,共3题,共40分。
21. 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我们应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0年8月27日,第8号台风“巴威”(下图)的中心已于上午8时30分左右在朝鲜平安北道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2级,中心最低气压为970百帕,或将成为1949年以来该区域登陆的最强台风。
材料二:2020年7月11日晚11时,四川阿坝州小金县春厂坝“北斗智慧云公共监测平台”的人工智能预警广播系统发出了滑坡预警(在地质灾害发生前,当原本固定在某个区域的传感器发生沉降或偏移时,卫星能够感知其运动变化,实现全天候全自动在线监测预警),当地干部群众收到通知后成功组织避险。
(1)台风属于________灾害,滑坡属于________灾害。这两种自然灾害的关联性表现在________。
(2)台风“巴威”的主要灾害表现有________。台风在我国的时空分布规律是________。
(3)两则材料中预报上述灾害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有________。
(4)结合实际,提出防范滑坡的合理化建议。________
(5)当遇到滑坡时,我们的逃生方向是________,如果无法及时撤离,我们应该________。
【答案】(1) ①. 气象 ②. 地质 ③. 在山区台风形成的暴雨可能引发滑坡。
(2) ①. 狂风、暴雨、巨浪 ②. 主要出现在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多发
(3)遥感、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4)做好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对不稳定坡面做好加固等防御工程,保护坡地植被等
(5) ①. 垂直于滚石前进的方向(滑坡方向的两侧) ②. 抱住身边树木等固定物体(躲在坚实的障碍物下)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灾害发生时的自救、地理信息技术在灾害预测中的应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小问1详解】
台风属于热带气旋,为气象灾害。滑坡、泥石流等属于地质灾害。台风和滑坡两种灾害的关联性在于:在山区,坡度较大,而受台风影响会带来强降雨,台风形成的暴雨在山区可能会诱发滑坡。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台风巴威在朝鲜平安北道沿海登陆,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2级,带来狂风天气。同时,台风会带来暴雨天气。狂风吹动海面会形成巨浪。台风在我国的时空分布规律是:在时间分布上,台风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在空间分布上,台风主要发生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小问3详解】
材料一中,台风的监测预报需要借助气象遥感卫星进行监测,主要运用了遥感技术。材料二中,滑坡预警需要借助全球定位导航系统对区域固定的传感器的海拔高度进行定位,从而预知滑坡的发生,主要借助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技术。
【小问4详解】
结合材料二信息可知,滑坡灾害需要提前做好灾害的监测和预警,以减少滑坡带来的影响,同时,需要对不稳定的坡面借助工程措施或生物措施(如保护坡地植被)等做好加固防御措施,预防滑坡的发生。
【小问5详解】
滑坡发生时,滑坡体自高处快速向低处运动,人们应垂直于滚石前进的方向向两侧山坡进行逃跑。如果无法及时撤离,应抱住身边树木等固定物体或躲在坚实的障碍物下,保障人身安全。
22. 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左图为黄河流域局部示意图。右上图为西安附近的古代半坡聚落地貌示意图。
材料二:宁夏沙坡头地区位于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右下图为该地区地貌景观图。
(1)黄河干流属于水循环的________环节。
(2)甲地巨厚的黄土层和宁夏沙坡头的地貌景观同属________地貌。右下图景观名称为________,简要描述该地貌景观特点________。
(3)半坡聚落座落于________(河谷地貌),简析先民选择在此建立聚落的主要自然原因。________
(4)包兰铁路穿越腾格里沙漠,为保障运行安全,我国首创了草方格沙障工程,如下图,简要说明草方格沙障对保障列车安全运行所起的主要作用。________
【答案】(1)地表径流
(2) ①. 风积(风成) ②. 沙丘 ③. 在干旱地区,在风的作用下,由砂砾组成的松散的丘状堆积物,迎风坡坡度缓,背风坡较陡,地表呈黄色,缺乏植被。
(3) ① 河流阶地 ②. 接近河流,便于取水;地势较高,免洪涝之患;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农耕
(4)增大地表粗糙度,降低风速,从而达到阻沙、固沙的目的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水循环的环节、风力堆积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风沙活动治理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小问1详解】
黄河干流为河流,属于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环节。
【小问2详解】
甲地位于黄土高原,其巨厚的黄土层受风力搬运堆积形成。图中宁夏沙坡头的地貌属于沙丘,也受风力堆积形成,两地貌景观同属风力堆积地貌。右下图景观名称为沙丘,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受风力搬运堆积的影响,由松散的沙粒组成丘状堆积物,一般而言,迎风坡坡度较缓,背风坡坡度较陡,地表呈黄色。所在地区气候干旱,水源缺乏,风沙活动强烈,植被缺乏。
【小问3详解】
半坡遗址聚落位于河流常年洪水位线之上,坐落于河流阶地上。河流阶地地势相对较高,免受洪涝之患,受洪灾的影响较小。同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发展耕作业。位置靠近河流,便于取水,有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小问4详解】
通过在地表铺设草方格沙障,增加了地表摩擦力,有效降低风速,降低了风力的搬运作用,促进沙粒沉积,达到阻沙固沙的目的。同时,地表的草方格沙障减缓了地表径流流速,促进水分下渗,有利于草方格沙障内草籽的成活,进一步抑制风沙活动。
23. 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节能建筑是指能够冬暖夏凉,通风日照合理,从能源使用上耗电、耗气更少,还能隔音降噪的建筑。下图为某节能房示意图。
(1)分别说明节能房中双层玻璃和鹅卵石的作用。
(2)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冬季时会关闭甲丙两个可控开关。在图中横线处画上箭头,以表示冬季时该节能房中的气流运动方向。
(3)说明甲、乙、丙、丁在夏季时应如何控制,从而减少屋内耗能状况。
【答案】(1)双层玻璃:双层玻璃中存在一个空气层,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双层玻璃进入阳台,玻璃有效隔绝内外热量交换,起到了保温作用;(关键词:太阳短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保温作用)同时能够减轻噪音污染。鹅卵石:鹅卵石比热容较小,白天吸收的太阳辐射多,升温快。
(2)画图
(3)甲、丙、丁打开,乙关闭。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应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小问1详解】
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太阳短波辐射可透过双层玻璃被鹅卵石吸收,鹅卵石比热容小,白天吸收太阳辐射更多,升温更快,从而加热双层玻璃中的空气层,使得气温升高。而双层玻璃有效隔绝了玻璃内外热量的交换,从而为玻璃内的空气起到了保温作用。并且双层玻璃还能够有效减轻噪音污染,为室内营造安静的环境。
【小问2详解】
冬季,铺设有鹅卵石的房屋接受太阳辐射更强,气温更高,盛行上升气流,内室受太阳辐射影响较弱,气温较低,盛行下沉气流。在下部,冷空气由内室流向外室,在上部,热空气由外室流向内室,绘图如下:
【小问3详解】
夏季气温较高,应尽量保证室内的凉爽环境,以降低制冷能耗。外室气温高,将丙可控开关打开,促使热空气流出。同时,将乙可控开关关闭,避免外室的热空气进入内室。将丁可控开关打开,促使内室温度相对较低的空气流入外室,降低外室温度。将甲可供开关打开,促使房屋背后的阴凉空气进入内室。最终保证室内气温相对凉爽,降低制冷能耗。
2023天津和平区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2023天津和平区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题,5题,7题,9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天津市和平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天津市和平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天津市和平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doc、精品解析天津市和平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一上学期线上期末质量检测地理试题(word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天津市和平区高一上学期线上期末质量检测地理试题(word版),文件包含天津市和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线上期末质量检测地理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天津市和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线上期末质量检测地理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