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复习中考地理二轮复习配套专题复习专题十一 从世界看中国复习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地理复习中考地理二轮复习配套专题复习专题十一 从世界看中国复习课件,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纲解读,重点突破,变式训练,省级行政区,中考真题,模拟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我国的地理位置(图11.1):(1)从世界看,我国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2)从纬度位置看,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南部部分地区位于热带。(3)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2.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1)纬度位置的优越性: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小部分地区位于热带;多种多样的气候,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旅游业等。(2)海陆位置的优越性(图11.2):
★巧记我国邻国:我国有14个陆上邻国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可用示意图(图11.3)巧记(图中文字为国家名称的第一个字或简称)。
【例】中国自古以来就对黄岩岛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在 2012 年 2 月,菲律宾却通过法案将其划为领海基线范围之内。读“黄岩岛位置图”(图11.4),完成1~3题。1.菲律宾是图中的( )A.A国B.B国C.C国D.D国
2.黄岩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丰富的资源。( )A.森林 B.水能C.耕地 D.渔业3.黄岩岛海域一艘编号为“琼三亚·72888”的船在作业,此船来自( )A.广东省 B.海南省C.浙江省 D.福建省
解析:本题组考查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与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简称。根据材料和“黄岩岛位置图”可知A国是菲律宾;黄岩岛位于我国的南海,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琼”是我国海南省的简称。
1.下列有关我国疆域、人口、民族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疆域辽阔,北回归线穿过我国南部,北极圈穿过我国北部B.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C.人口分布大致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呈西多东少的态势D.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在东部和中部
1.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辨析与记忆:结合“中国政区图”记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及位置轮廓,这部分知识是以后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可运用以下多种手段记忆。(1)联想记忆法。内蒙古自治区像飞鹰、陕西省像兵马俑、西藏自治区像鲤鱼、湖南省像老人头、黑龙江省像美丽的天鹅、广东省像大象头、云南省像开屏的孔雀、台湾省像一叶正在驶向祖国怀抱的小舟……(2)猜谜语记忆法。例如,“船出长江口”(打一省级行政区),“银河渡口”(打一省级行政区),等等。
(3)歌谣记忆法。歌谣记忆我国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两湖两广两河山,四江云贵福吉安;辽川青藏陕甘宁,蒙新琼渝北上天;香港澳门和台湾,祖国统一盼团圆。
2.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一:卫生许可证号中蕴涵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例如,“鄂卫食证字〔2007〕第××06”,“鄂”是湖北省的简称。案例二:车牌号中蕴涵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例如,“粤A·06060”,“粤”为广东省的简称。案例三:地方美食的招牌上蕴涵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例如,鲁菜(山东省简称鲁)、川菜(四川省简称川)。
案例四:成语中蕴涵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例如,秦晋之好(秦是陕西省的简称、晋是山西省的简称)。案例五:地方剧种中蕴涵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例如,豫剧(豫是河南省的简称)、川剧(川是四川省的简称)。案例六:商人的称谓中蕴涵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例如,晋商(晋是山西省的简称)。
【例】读“我国四个省级行政区的轮廓图”(图11.5),完成1~2题。1.小李同学的家乡,每年有两次阳光直射现象,他家乡所在的省份可能是( )A.甲或乙 B.乙或丁 C.甲或丙 D.丙或丁
2.小陈同学在超市购买了一瓶矿泉水,商标上注有“黑卫食证字[2007]第××06”字样,于是他判断此矿泉水注册的省份是(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本题组考查我国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位置、轮廓及其简称,读图可知,甲、乙两省有北回归线从中穿过,说明这两省有部分区域属于热带,一年内可以接受太阳两次直射。丁省为黑龙江省,黑龙江省简称为“黑”。
2.下列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轮廓和序号连接正确的是( )A.①—粤 B.②—蜀 C.③—晋 D.④—宁
(2016·滨州市)读“中国的行政区划及邻国图”(图11.6),完成1~2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省的简称是藏 B.②省的省会是济南C.③是我国领海东海 D.④是陆上邻国蒙古
2.下列对我国地理位置和范围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南北跨纬度广,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B.辽阔的海域,便于海洋事业和国际贸易的发展C.陆地疆域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与众多陆上邻国发展边境贸易D.领土全部位于北温带,温和多雨,利于农业生产
(2016·兰州市)读“甲、乙两幅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图”(图11.7),完成3~4题。3.从服饰上判断甲、乙两幅图中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A.朝鲜族、蒙古族 B.傣族、藏族C.傣族、蒙古族 D.苗族、维吾尔族
4.服饰与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两幅图中服饰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的不同 B.纬度的不同 C.光照的不同 D.风力的不同
5.(2016·兰州市)贴春联是我国的传统民俗,春联“苗寨黔山黄果树,酒香赤水”和“沃野龙江稻谷香,林海雪原”反映的省区分别是( )A.贵州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B.云南省吉林省C.四川省黑龙江省 D.贵州省黑龙江省
6.(2016·泰安市)不同省份风土人情各有特点,如果把中国每个省份都用拟人化的漫画代替,那将是非常有趣的。2013年1月,台湾一名学生所创作的大陆省份拟人画在网上得到一致好评。图11.8中的省份漫画依次代表的是( )A.四川陕西西藏新疆 B.四川西藏陕西新疆C.新疆四川陕西西藏 D.西藏新疆四川陕西
2016·厦门市)三沙市以群岛设市,包括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2015年10月9日,三沙市华阳礁(8°51′36″N ,112°49′48″E)上的灯塔建成并发光启用。读“三沙市行政区图”(图11.9),完成7~8题。
7.三沙市的主要地理特征是( )A.陆地面积大,淡水资源丰富B.人口众多,主要从事种植业C.平均海拔高,夏季气温较低D.我国纬度最低的市级行政区8.华阳礁位于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2016·厦门市)读图11.10,完成9~10题。9.图示期间福建省城镇人口数量( )A.持续增长 B.持续减少C.始终比农村多 D.始终比农村少
10.造成福建省城乡人口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城镇居民到乡村养老B.城镇青年到乡村创业C.农村老年人进城养老D.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
11.(2015·聊城市)下列关于我国疆域与行政区划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陆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一位B.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C.我国疆域辽阔,北回归线穿过我国南部,北极圈穿过我国北部D.北回归线自东向西穿过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依次是台、闽、桂、云
(2015·南通市)读“山东省略图”(图11.11),完成12~13题。12.图中某点的经度为120°E,纬度为37°N,该点是( )A.甲 B.乙C.丙 D.丁13.山东省的行政中心是( )A.济南 B.烟台C.威海 D.青岛
14.(2015·呼和浩特市)下列属于黄河流域,且与内蒙古相邻的省区有( )A.甘、宁、陕、冀B.甘、宁、陕、晋C.甘、宁、晋、冀D.陕、晋、冀、辽
15.(2015·德州市)贴春联是我国的传统民俗。春联“苗寨黔山黄果树,酒乡赤水”和“沃野龙江稻谷香,林海雪原”反映的省区分别是(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16.(2015·聊城市)下列表示我国人口分布疏密的地理分界线是( )A.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B.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C.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D.黑河—腾冲一线
17.(2015·邵阳市)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指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落实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关于“单独二孩”政策带来的积极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改善家庭人口结构,促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B.有利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C.有利于保持合理的劳动力规模D.改变了我国人口的基本国策
18.(2015·泰安市)下列对我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密度低于世界平均人口密度B.人口开始从城市向农村迁移C.人口总量的增长已经停止D.应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
19.(2015·益阳市)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和民族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人口的分布是南方人口多,北方人口少B.因为出生率高,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大量人口C.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小散居、大聚居、交错杂居”D.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20.(2015·株洲市)小明在班上做了一次民族成分的调查,他发现班上有五名同学来自不同的少数民族,这个调查印证了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 )A.各少数民族和汉族分区独立居住B.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C.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D.汉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等边疆地区
模拟训练内容,请点击此链接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地理复习 专题十一 从世界看中国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表K11-1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地理复习专题十从世界看中国课件,共4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重点突破,典题精析,过关训练,高温多雨,温和少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直击中考,俄罗斯,约960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地理复习中考地理二轮复习配套专题复习专题五 天气与气候复习课件,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纲解读,风向及风力的判读,重点突破,变式训练,等温线的判读,中考真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