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专版新教材高中生物浙科版选择性必修2第2章群落过关检测B卷
展开第二章过关检测(B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性别比例和种群密度中,后者是所有种群必备的数量特征
B.呈“S”形增长的种群具有K值,该值不受环境的影响
C.群落中影响动植物垂直分布的直接因素不同
D.即使没有人类的干扰,森林群落阶段也并非是所有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
答案:B
解析:K值指的是环境容纳量,环境发生改变,K值也会随之改变。
2.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稻田中水稻长势无高矮差异,因此稻田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C.人类活动决定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沙丘、火灾后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答案:A
解析:稻田中水稻长势无高矮差异,但稻田群落具有垂直结构,B项错误。人类活动只可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项错误。沙丘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火灾后的森林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D项错误。
3.下列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渍化程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
答案:C
解析:土壤动物群落存在分层现象,A项错误。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竞争,B项错误。调查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应将表层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将取样器插入土中进行取样,D项错误。
4.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群落的丰富度比较低
B.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与自然演替不同
C.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无垂直结构
D.该群落形成过程为初生演替,先出现的生物多为地衣
答案:A
解析:在群落演替初期,生物种类比较少,群落的丰富度较低;山崩后所发生的演替本身就是一种自然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山坡植被具有一定的垂直结构。
5.下列关于群落水平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原群落具有水平结构,森林群落没有水平结构
B.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C.湖泊各个水层中分布着不同种动物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
D.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答案:B
解析:草原群落和森林群落均具有水平结构,A项错误。湖泊各个水层中分布着不同种动物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项错误。种群中的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不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D项错误。
6.加强管理后,某自然保护区中过去难觅踪迹的大型肉食、草食野生动物种群得到了恢复。数年后,保护区中出现了某种大型草食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的现象。针对该现象,下列叙述最为合理的是( )
A.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B.该现象说明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
C.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正在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
D.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多,种内竞争加剧
答案:D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保护区内的某种大型草食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采食,说明对于该种生物来说,保护区内的食物资源已经相对短缺,从而造成种内竞争加剧。
7.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选项 | 生态特征 | 发展期 | 成熟期 |
A | 营养结构 | 简单 | 复杂 |
B | 有机物总量 | 较少 | 较多 |
C | 稳定性 | 强 | 弱 |
D | 动物类群丰富度 | 较低 | 较高 |
答案:C
解析: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稳定性逐渐增强。
8.寒带针叶林中甲物种和乙物种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
A.捕食关系,甲为捕食者,乙为被捕食者
B.捕食关系,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
C.竞争关系,甲为竞争中的胜者,乙为败者
D.竞争关系,乙为竞争中的胜者,甲为败者
答案:B
解析:由题图可知,甲、乙两个物种的种群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符合具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物种的数量变化规律,且甲为被捕食者,乙为捕食者。
9.下列实验与探究中需保证取样的随机性的是( )
A.调查白化病在人群中的遗传方式
B.探究秋水仙素诱导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
C.调查学校花园内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D.通过根尖细胞计数比较细胞周期中各时期的时间长短
答案:C
10.下图表示某种类型的群落演替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在自然条件下演替速度不随时间而变化
B.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主要与气候、土壤等条件有关,与人类活动无关
C.从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的演替过程中,乔木层完全取代了灌木层
D.不同演替阶段群落中的动物种群是不完全一样的
答案:D
解析:由题图可知,该群落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在自然条件下,因为食物、领地等的关系,演替速度会随时间发生变化,A项错误。人类活动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B项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的取代仅是优势取代,C项错误。不同演替阶段群落中的动物种群一般不同,D项正确。
11.下列关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及其产生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森林群落才具有垂直结构
B.群落的垂直结构不利于对环境资源的利用
C.导致垂直结构产生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
D.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答案:D
解析: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A项错误。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对环境资源的利用,B项错误。导致不同群落垂直结构产生的非生物因素不同,如导致森林群落垂直结构产生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光照,C项错误。
12.某山区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①②③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C点后,该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一定是乔木
B.AB阶段,物种②种群密度上升的原因主要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C.OA阶段,群落中不存在分层现象
D.BC阶段,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
答案:D
解析:由于山区坡地水资源短缺,C点后,该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不一定是乔木,A项错误。AB阶段,物种②种群密度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项错误。OA阶段,群落中同样存在分层现象,C项错误。BC阶段,物种①不断减少甚至消失,物种②也减少但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故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D项正确。
13.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种群和群落概念之间关系的是( )
答案:A
解析: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聚集在一定空间内的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14.下列有关顶极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极端缺水的环境不能形成顶极群落
B.苔原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稀少,不是顶极群落
C.北温带的落叶阔叶林,虽然季相变化明显,但它是顶极群落
D.弃耕的农田第一年长出许多杂草,是顶极群落
答案:C
解析:顶极群落类型主要是由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决定,如在极端缺水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荒漠,在低温低湿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苔原,A、B两项错误。弃耕的农田第一年长出许多杂草,它还能进一步演替,所以不是顶极群落,D项错误。
15.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是人类过度破坏群落结构导致群落退化的结果
B.人类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通过植树等手段加速次生演替的速度
C.我国颁布的《退耕还林条例》有利于群落演替的进行
D.在沙漠上不能演替出稳定的群落
答案:D
解析:沙漠地区也可演替成稳定的群落。
16.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植物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本植物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植物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结构复杂
C.草本植物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结构稳定
D.草本植物阶段为灌木阶段群落的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答案:D
解析:灌木阶段,较高的灌木取代了部分草本植物,物种丰富度增加,群落结构更复杂、更稳定,A、B、C三项错误。
17.下图表示某北温带湖泊的垂直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水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主要取决于温度
B.动植物遗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
C.夏天温差较大的是斜温层
D.浮游植物主要分布在表水层
答案:A
解析:题图中影响分层现象的非生物因素有温度、含氧量,另外对于水生生物群落来说,还应有光照。
18.下列有关沿海滩涂生态研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沿海滩涂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的差异是群落水平结构的体现
B.将滩涂围垦改造成旅游景区的过程属于群落的初生演替
C.人工围垦可能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
D.调查某滩涂各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属于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答案:B
解析:将滩涂围垦改造成旅游景区的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
19.下图表示在一池塘内四种绿藻(a、b、c、d)在不同水深中的分布情况,其中最能适应弱光环境的绿藻是( )
A.a B.b
C.c D.d
答案:D
20.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某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的措施,多年后原有耕地变为林地。科研人员先对该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进而对该林地物种生态位重叠(即两种物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的相遇频率)情况进行分析,其结果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种名 | 山桃 | 丁香 | 油松 | 刺槐 |
山桃 | 1 | — | — | — |
丁香 | 0.12 | 1 | — | — |
油松 | 0.13 | 0.81 | 1 | — |
刺槐 | 0.14 | 0.76 | 0.84 | 1 |
A.耕地逐渐变为林地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调查该林地中山桃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样方法
C.据表中数据可知,该林地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油松和刺槐
D.原有耕地没有垂直结构,而变为林地后有垂直结构
答案:D
解析:原有耕地及后来演替成的林地都既有水平结构,也有垂直结构。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0分)
21.(12分)研究者调查了大别山不同海拔的9个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结果如下图所示。
注字母A~I代表群落类型,A为发育早期的群落,B、C、D、E为发育中期的群落,F、G、H、I为发育晚期的群落。
(1)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可称为一个 。在野外调查时,很难从外部特征确定马尾松的准确年龄,通常以马尾松立木的胸径结构(种群中不同胸径大小的个体数)代替其 结构,来进一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
(2)在进行野外群落调查时,首先要识别组成群落的物种并列出它们的名录,这是测定物种丰富度的最简单的方法。调查发现,群落A以马尾松林的形式存在,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填“较高”“较低”或“不变”)。A~I群落发育阶段不同,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呈 的变化趋势,且群落物种多样性在群落发育的 (填“早”“中”或“晚”)期最高。
(3)在群落发育晚期,由于不同植物间的 加剧,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
答案:(1)种群 年龄
(2)较低 先增加后减少 中
(3)种间竞争
解析:(1)大别山的全部马尾松属于空间范围内的同种生物,属于一个种群;种群的特征中,年龄结构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2)群落A以马尾松林的形式存在,由题图可知,此阶段群落的物种数较少,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较低;图中A~I群落发育阶段,马尾松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群落物种多样性在群落发育的中期最高。(3)群落发育晚期,不同植物间的种间竞争加剧,使某些物种消失,最终导致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降低。
22.(10分)请回答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演替的速度 (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 (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答案:(1)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与初生演替相比较,次生演替的土壤基质和环境条件比较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所需的时间更短
(3)变快 未发生改变
解析:(1)初生演替是指从完全没有植被并且也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而次生演替是指在被毁灭群落基质上所进行的演替。(2)人类活动加速了土壤的风化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土壤的原有结构,但仍会在土壤中保留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故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更短。(3)由于人类过度开垦,破坏了土壤表土层及耕作层的结构,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使得该地区群落演替的速度变快,且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土地荒漠化的趋势不变,故演替的方向未发生改变。
23.(9分)根据右图所示的生物群落,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群落为陆地群落中的 群落,判断的依据有 。
(2)图示群落中,自下而上分别配置着不同的植物类型,形成了群落的层次性,说明该群落在结构上具有明显的 。
(3)在群落的每一层次上,都栖息着各自特有的动物,大多数动物都只限于在1~2个层次上活动,这说明动物也具有 现象,推测决定动物具有这种现象的因素是 和 。
(4)如果树冠层比较稀疏,就会有更多的阳光照射到森林的下层,下木层和灌木层就会发育得更好,可见决定森林群落中植物分层结构的关键环境因素是 。除此之外,还有 等。
(5)该群落中很多乔木为毛白杨,尝试分析毛白杨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
答案:(1)森林 枝叶茂密、树冠遮天蔽日,林中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等
(2)垂直结构
(3)分层 栖息空间 食物条件
(4)光照 温度和湿度
(5)夏季枝叶繁茂,冬季树叶枯落;芽具有鳞片,树皮厚,利于度过严冬;叶未展开就开花,且为风媒花
解析:(1)分析图示可知,群落中枝叶茂密、树冠遮天蔽日,林中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等,为典型的森林群落。(2)图示森林群落中,自下而上分别配置着不同的植物类型,形成了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3)在群落的每一层次上,都栖息着各自特有的动物,大多数动物因植物垂直分层提供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而垂直分层。(4)如果树冠层比较稀疏,就会有更多的阳光照射到森林的下层,下木层和灌木层就会发育得更好。除光照之外,还有温度、湿度等会对森林群落中的植物分布有明显影响。(5)落叶阔叶林分布在我国华北等地,夏季凉爽、冬季较为寒冷,毛白杨具有与该环境相适应的很多特点,如夏季枝叶繁茂,冬季树叶枯落;芽具有鳞片,树皮厚,利于度过严冬;叶未展开就开花,且为风媒花等。
24.(7分)下面是分布在某栎树林中的几种鸟类调查资料,调查数据表示各种鸟类分布的比例(单位:%)。请根据调查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生物种类 | 树冠层 | 下木层 | 灌木层 | 草本层 | 地表层 |
①林鸽 | 97.7 | 1.4 | 0.9 | - | - |
②普通 | 59.0 | 39.0 | 2.0 | - | - |
③青山雀 | 23.4 | 41.3 | 30.6 | 3.7 | 1.0 |
④煤山雀 | 18.0 | 43.1 | 31.0 | 7.9 | - |
⑤大山雀 | 6.2 | 18.5 | 49.1 | 25.9 | 0.3 |
⑥戴胜 | 3.4 | 16.9 | 55.9 | 23.8 | - |
⑦乌鸫 | 1.2 | 4.1 | 14.7 | 52.4 | 27.6 |
⑧红胸鸲 | - | - | 21.3 | 50.0 | 28.7 |
⑨鹪鹩 | - | - | 12.5 | 75.0 | 12.5 |
(1)该地区栎树林中, 主要分布在树冠层, 主要分布在下木层, 主要分布在灌木层, 主要分布在草本层。(填序号)
(2)栎树林中鸟类的分布主要取决于 ,这种分布有利于减少鸟类之间的 。
(3)鸟类分布的上述特点表明,群落结构具有 的特征。
答案:(1)①② ③④ ⑤⑥ ⑦⑧⑨
(2)食物和栖息环境 竞争
(3)垂直分层
解析:在一个群落中,动物也有垂直分层现象,这是由食物和栖息环境等不同造成的。
25.(12分)为探究食性相同的3种水生动物(甲、乙、丙)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的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实验1:将甲与乙分别放在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群的数量变化如曲线a所示。
实验2:将甲与乙放在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群的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实验3:将乙与丙放在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实验1少。
(1)实验1中,甲的种群数量主要由 和 决定;若容器内的饲养液体积为20 mL,则第40天时乙的种群密度为 。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性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了生物群落的 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性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 代表的类似。
答案:(1)出生率 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互换) 30只/mL (2)①d和e 水平 ②b和f
解析:由3组实验的结果可知,曲线c可代表单独培养时乙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曲线b可代表甲和乙混合培养时甲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曲线d、e可分别代表乙、丙两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由题图可知,第40天时容器中乙种群的数量是600只,其种群密度为600÷20=30(只/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