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周作业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52194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十二周作业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52194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十二周作业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352194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十二周作业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十二周作业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共9页。
第十二周作业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一、选择题1.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自清,我国现代散文家。他的散文《背影》截取父子离别中最鲜明的片断一一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B.《傅雷家书》是傅雷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的家信的汇编。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C.高尔基的《海燕》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文中的“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力量;“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D.《狼》是明代文学家蒲松龄的作品,课文写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较量,文笔简练,情节曲折。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复投之/将复何及B.缀行甚远/夫君子之行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暇甚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温故而知新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盖以诱敌B.一狼得骨止/止增笑耳C.恐前后受其敌/狼不敢前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禽兽之变诈几何哉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一狼径去 B.止增笑耳C.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顾野有麦场5.结合语境,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北京野生动物园位于大兴区榆垡镇万亩森林之中,是集动物保护①____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及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大型自然生态公园②____北京野生动物园以散养、混养方式展示野生动物——在散放观赏区,成群的狼和牛、狮子和狒狒共同生活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区域③____人们可以通过数量的控制使其在力量上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产生一种势均力敌的对峙效果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④____在步行观赏区,游客可以跟鹿、狍、松鼠等多种温驯动物戏耍。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综合性学习6.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说一说你的探究结果。材料1:那只母狼,为了保护她的幼崽,先用爬坡延迟了我的速度,赢得了隐藏儿女的时间,又从容地用自己的尾巴抹平了痕迹,并用全力向相反的方向奔跑,以一死换回孩子的生。——毕淑敏《母狼的智慧》材料2:“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蒲松龄《狼》材料3:①众狼一心:狼如果不得不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东西,必群而攻之;②知己知彼:狼尊重每个对手,狼在每次攻击前都会去了解对手,而不会轻视它,所以狼一生的攻击很少失误;③授狼以渔:狼会在小狼有独立能力的时候坚决离开它,因为狼知道,如果当不成狼,就只能当羊了;④同进同退:狼虽然通常独自活动,但狼却是最团结的动物,你不会发现有哪只狼在同伴受伤时独自逃走。——《狼的十大处事哲学》我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 三、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乙】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①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②其首,撷③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注释】①觇(chān):察看,窥视。②攫(jué):钳制,用爪扎取,这里是刺入的意思。③撷(diān):通“颠”,摔。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恐前后受其敌( ) (2)意暇甚( )(3)闻崖上有声甚厉( ) (4)寻途登(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2)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9.同样是面对强大而凶残的对手,屠户和螳螂最后能够取得胜利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四、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麻雀刘向东①初夏的午夜,睡意蒙眬中隐约听见“叽喳叽喳”的响声。起初还以为是美妙的梦境呢。但细细分辨却是小鸟的叫声。心想,这黑咕隆咚的屋里哪来的鸟儿呢?于是我起身蹑手蹑脚地先后靠近墙角和窗子静静地洗耳聆听。不久,又是一阵轻微断续的“叽喳叽喳”声。循声觅去,原来声音来自屋内挂壁空调铜管连接外机的出口处。②翌日一早,我推开窗子仔细观察,却发现空调铜管和水管伸出墙洞处有一椭圆形两寸左右宽的空隙,边缘还露着一绺绺纤细柔软的枯草和几片浅灰色羽毛。凭我儿时掏鸟窝取鸟蛋的经验,里面显然是麻雀草窝和几只刚出壳的小麻雀。况且,从墙洞伸出的管子上和空调外机上还有斑斑点点的排泄物。就在我探头观察时,一只麻雀倏地落在了窗前的樟树上,还朝我叽叽喳喳地叫唤着,似乎要驱赶我似的。看着它的架势,我离开窗口跑到隔壁厨房继续隔窗观察。顷刻,那只麻雀先在树枝上东张张西望望,随后又飞到空调外机上。可它好像还是不太放心,站在机顶上晃着小脑袋机警地环顾了一下才飞速钻入墙洞……③墙洞靠屋的一头还算严密美观,而墙外出口处本该用水泥填堵抹平,以防雨水渗入。可当初为图省事便就地取材用泡沫塑料作填塞。但这些材料经不起风吹日晒,时间一长就渐渐老化脱落。有一次,我擦窗户时发现管子上的隔温海绵和缠绕的塑料带子早已风化剥落,露出的空隙足以伸进一只手。本想找些材料重新堵上,可一拖再拖终究未能落实。不料,它却成了麻雀妈妈生儿育女的理想爱巢。④这窝小麻雀,倒真让我费了不少心思。有天择菜,见菜叶上有两条肥嘟嘟的小青虫,就自然想起了嗷嗷待哺的小麻雀。于是我将小青虫弄伤致无法爬行后放至窗外空调机顶上,好等着麻雀妈妈作喂食之用。估摸过了刻把钟,我推开窗子再一看,已不见小青虫的踪影。想必是麻雀妈妈叼去喂给孩子了吧。为了证实我的判断,我特意到楼下的草丛里像寻针似的又捉了六条小虫子照样放到空调机顶上,再到隔壁厨房隔窗观察。果然,没多时一只麻雀飞落在空调上。它叽叽喳喳叫了几声便盯着奄奄一息的小虫子们左看看右瞧瞧,好像觉得十分安全了便叼起一只虫子飞进窝里。不一会儿,麻雀又飞出再叼起一只虫子飞回草窝。如此反复,六条虫子很快就被全部叼进了窝里。可能是小麻雀们吃饱了吧,当日夜里它们居然没再发出细微稚嫩的“叽喳叽喳”声。可我反而有了一丝担心,生怕它们吃坏了肚子,或是发生别的意外。直到第二天早上又见麻雀飞进飞出才安下心来。⑤周末在家休息,正逢天气突变,风雨交加。眼看豆大的雨滴随风飘落至墙洞周围,我怕危及洞里的小麻雀就想采取防护措施,只是墙洞位置在墙外而无法触及,让我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在担心时,我隔窗一看,麻雀妈妈居然微展翅膀面迎风雨,用自己的身体严严地挡在洞口。望着它遮挡风雨的安然样子和炯炯有神的眼睛,我陡生感慨和敬意,仿佛我也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和伟大!10.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11.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12.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这窝小麻雀费了不少心思?13.文末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老驼的喘息粱晓声①我这个出生在哈尔滨市的人,下乡之前没见到过真的骆驼,便是骆驼的活动影像也没见过。②直到落户北京的第一年,去了一次动物园,我才见到了真的骆驼。数匹,有卧着的,有站着的,极安静极闲适的样子,像是有驼峰的巨大的羊。肥倒是挺肥的,却分明被养懒了,峰向一边软塌塌地歪着,未必仍具有在烈日炎炎之下不饮不食还能够长途跋涉的毅忍精神和耐力了。那一见之下,我对“沙漠之舟”的敬意和神秘感荡然无存。③后来我到新疆出差,乘吉普车从戈壁驶近沙漠地带时,又见到了骆驼。④那是秋末冬初时节,当地气候已冷,夕阳西下,大如轮,红似血,三匹骆驼屹立风中,从十几米外望着我们。它们颈下的毛很长,如美髯,在风中飘扬。它们的峰很挺,皆瘦,都昂着头,姿态镇定,使我觉得眼神里有种高傲劲儿,介于牛马和狮虎之间的一种眼神。⑤陪行者说,这三头骆驼很可能曾是家驼。主人原本是靠它们驮运货物来谋生的,自从汽车运输普及后,骆驼的用途渐渐过时,主人继续养就赔钱了,可又不忍杀它们,于是骑到离家远的地方,趁它们不注意,搭上汽车走了。骆驼的记忆力很强.是完全可以回到主人家的;但骆驼又是有自尊的,意识到自己被抛弃了,宁肯渴死饿死冻死,也不会重返主人的家园。然而它们又对人养成了一种信任心,即使成了野骆驼,见了人,还是挺亲的。⑥那一次在野外近距离见到了骆驼以后,我才真的对它们心怀敬意了。⑦不久前,我在内蒙古的一处景点旅游,骑到了一头骆驼背上。那景点养有一百多头骆驼,专供游人骑着过把瘾。但须一头连一头,连成一长串,集体行动。⑧驼队行进在波浪般起伏的沙地间,我忽然感觉有东西拱我的肩,勉强侧身一看,是我后边的骆驼翻着肥唇,张大着嘴。我怕它咬我,只得尽量向前俯身,但却无济于事。骆驼的脖子那么长,它的嘴仍能轻而易举地拱到我。有几次,我感觉到它柔软的唇贴在了我的脖梗上,甚至感觉到它那排坚硬的大牙也碰着我的脖梗了。⑨倏忽间我于害怕中明白——它是渴了,它要喝水。而我,一手扶鞍,另一只手举着一瓶还没拧开盖的饮料。我当然是乐意给它喝的,可我不敢放开扶鞍的手,而且就算我能拧开瓶盖,也还是没法将饮料倒进它嘴里,我有严重的颈椎病,扭身对我是件困难的事。⑩它却不拱我了。我背后竟响起了喘息之声。那骆驼的喘息,类人的喘息,如同负重的老汉紧跟在我身后。我一向以为,牛啦,马啦,骡啦,驴啦,包括驼和象,它们不论干多么劳累的活都是不会喘息的。那一天那一时刻,我才终于知道我以前是大错特错了。⑪既然骆驼累了是会喘息的,那么一切受我们人所役使的牲畜或动物肯定也会的,只不过我以前从来听到过罢了。⑫那骆驼不但喘息,而且还咳嗽了,一种类人的咳嗽,又渴又累的一个老汉似的咳嗽。举着一瓶饮料的我,生平又第一次听到骆驼的咳嗽声……⑬一到终点,我立刻拧开瓶盖要使那头骆驼喝到饮料。偏巧这时管骆驼队的小伙子走来,阻止了我。。因为我手中拿的是一瓶葡萄汁,骆驼是不能喝果汁型饮料的。⑭我问他这头骆驼为什么又喘又咳嗽的。他说它老了。我说:“既然老了,那就让它养老吧,还非指望这么一头老骆驼每天挣一份钱啊?”小伙子说,驼群每天都集体行动,单将它关在圈里,它会感到受了侮辱,它会郁闷的,不久就容易病倒的。⑮我无话可说了。那老驼尚未卧下,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处,瞪着双眼睇视我,说不清望的究竟是我,还是我手中的饮料。我禁不住它那种望,转身便走。⑯几个月过去了,我耳畔仍每每听到那头老驼的喘息和咳嗽,眼前也每每浮现它嗔视我的样子。(有删改)14.阅读全文,简要写出作者围绕“骆驼”行文的思路。______→______→旅游时遇到一头喘息的老驼15.本文运用的写作手法是( )A.托物言志 B.欲扬先抑C.借景抒情 D.设置悬念16.作者在文中描述老驼“类人的喘息”“类人的咳嗽”,有什么用意?17.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骆驼的“自尊”表现得淋漓尽致的。(150字以内) 五、作文18.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能人辈出,灿若星河。是他们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每一个杰出的古人都是历史中厚重的一页,解读他们的人生,带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感动和震撼……请你以“解读______”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带我们走进你最钦佩的古人的心灵深处。横线上填写古人的名字。 参考答案:1.D2.A3.A4.D5.D6.示例:(1)无论是自然界中的狼还是文学家笔下的狼都很聪明,很有智慧。(2)狼也具有浓浓的母子情。(3)人可以从狼的身上学到很多的处事哲学。7. 攻击 神情、态度 听见 路途/道路 8.(1)(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为了诱惑敌人。(2)那种翻来覆去滚动跌打的情状,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捕捉制服它。 9.①勇敢无畏:甲文中屠户由畏惧妥协到认清形势后果断出击;乙文中螳螂面对强敌也敢于迎战。②聪明机智:甲文中屠户能够利用有利地形,抓住有利时机;乙文中螳螂占据了有利位置,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极具智慧。 10..麻雀在“我”家空调铜管连接外机的出口处生儿育女,“我”悉心关照它们,并与它们和谐相处。 11..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形象地写出了麻雀的小心与机警,体现了它对子女的细心呵护。 12..捉虫子给小麻雀吃;小麻雀不叫,担心它们吃坏肚子;豆大的雨滴随风飘落至墙洞周围, 怕危及洞里的小麻雀,想采取防护措施。 13..抒情,直抒胸臆,表达“我”对麻雀妈妈的赞美之情,歌颂了温暖和伟大的母爱,画龙点睛,升华主题。 14. 在北京看见动物园里圈养的骆驼 出差时看见沙漠里的野骆驼 15.B 16.①强调老驼及所有被人役使的动物其实与人一样,在负重劳动时也会感到渴和累;②反映了作者对老驼的同情及因不能帮助老驼而内疚、痛苦的心理。 17.示例:作者先描写野骆驼昂首屹立的姿态和高傲的眼神,又通过陪行者和驼队小伙子的介绍,交代了骆驼虽然认识回家的路,但不会主动回到抛弃自己的主人身边,即使年老了也要随驼队活动,否则便会感到受了侮辱。作者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骆驼的自尊表现得淋漓尽致。 18.解读孟子我是在一个雨夜走近孟子的,那夜很静。寂静中,我直视着孟子的眼睛,我看到的是一种被称为“忧郁”的东西。孟子是一个思想家。这种思想,源于他对当时人民苦难的思考,源于他对当时暴政肆虐的思考。在战国群雄逐鹿的混乱时期,孟子的思想,则是许多思想家所不能及的。虽然,孟子满肚子的治国韬略,虽然他也像孔子一样,四处游说诸侯,可无人采纳他的意见,以为他的主张“迂远而阔于事”。他只得在65岁以后,沮丧地退居老家,也像孔子一样授徒讲学。我无法沿着孟子的脚印,去追随属于孟子的那充满屈辱和坚韧的历史,但我还是从孟子留下的文字里读出他的铮铮铁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尽管,现在很有些人早已把它扔到了垃圾筒里,嗤之以鼻,但我却从“大”那简单的笔画中,看出一个顶着天的“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把这些文字存放在历史中,历史为之而光彩;把它们拿出来放到现在,依然充满了一种魅力,思想的魅力是最为持久的。孟子不需忧郁。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五周作业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共7页。
这是一份第七周作业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共4页。
这是一份第九周作业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