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小水珠从哪里来(第02课时)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02:小水珠从哪里来(第02课时)教案,共4页。
小水珠从哪里来
教学设计共_2_课时
执教人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知道水珠的形成与水蒸气和温度有关。
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判断玻璃片上小水珠的来源。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片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
根据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合理的解释。
教具使用
PPT
学情分析
第__2__课时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杯盖中的小水珠是从空气中来的。
你们还记得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吗?
我们来回顾一下:
杯盖上的水珠从哪里来的?
--空气中
探究
我们继续来探究小水珠从哪里来!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操作:
材料:烧杯2只、玻璃片2块、酒精灯、试管夹、热水等。
实验方法:
向两只相同的烧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
用酒精灯给其中一块玻璃片加热。
3、把加热过的玻璃片和常温下的玻璃片同时改在两只烧杯上。
4、观察两块玻璃片发生了什么现象,并记录下来。
实验注意:
加热玻璃片时,要注意均匀加热,放置玻璃片碎裂。
思考:
两个实验中的条件有什么不同?根据这些实验条件和现象,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看一看你的假设和实验结论一样吗?请你解释一下杯盖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小结: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已知的知识解释一下现象吧!
冰可乐的易拉罐外壁的小水珠
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小水珠
解释:
易拉罐外壁和玻璃的温度都比较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了小水珠,附在易拉罐和玻璃外壁。
应用与拓展
设计防雾眼镜
冬天,从室外走进室内,眼镜片会变模糊,使我们看不清东西,请同学们用所学知识解释这种现象吧!
A:我知道,因为眼镜片温度较低,室内温度较高,室内的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低温度的眼镜片,凝结成小水珠,附在眼镜片上。
我们通常把这种现象叫做“镜片起雾”,这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你能根据起雾的原因,设计一款防雾眼镜吗?
把你的设计方案记录下来,比一比,谁的设计更科学、更新颖。
当堂训练
水蒸气( )变成小水珠
遇热
遇冷
当堂
检测
水蒸气变成小水珠的现象称为:( )
凝结
凝固
板书设计
小水珠从哪里来
水蒸气->小水珠(遇冷)
凝结
课后反思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07:地球上的水循环(第02课时)教案,共5页。
这是一份06:雨和雪(第02课时)教案,共4页。
这是一份05:雾和云(第02课时)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应用与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