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前摸底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前摸底测试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9页。
2021-2022学年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前摸底测试试卷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 小题。
2022春晚,创意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如泼墨山水画般古韵淡然,中国水墨山水的( )《富春山居图》结合现代科技诗意合璧团圆再现。这幅画的深意不仅在于黄公望高超的笔墨技法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更在于画中富春江两岸山清水秀、宁静祥和的景象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心中向往的家园。
苏轼、陆游等千古文人俯仰在富春山水间,吟咏胸怀;渔夫、樵夫舟行在笔墨画卷里,歌吟唱答,或高雅,或旷达,或洒脱,或高迈,诗、书、画、印、歌尽在山水长卷中,好一派唐风宋韵,好一派盛世景象!
借诗抒怀,华夏风骨今犹在,东方风来满眼春。苏轼的“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一笔一墨( )我们的文化血脉,一字一句诵千年风雅。
婉转动听的歌曲唤人耳目一新,古典乐器的伴奏妙音飞花,古诗词的吟咏赓续文脉……悠久醇厚的文化传承凝结数千年的岁月( ),。
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发轫之作 糅进 积淀
B.扛鼎之作 写进 心血
C.发轫之作 写进 心血
D.扛鼎之作 糅进 积淀
2.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让这个节目所触动的灵魂,是对往日时光的铭记与怀念,是华夏儿女融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独有的家国情怀,更是对民族血脉的春恋与归属。
B.被这个节目所触动的灵魂,是对往日时光的铭记与怀念,是对民族血脉的眷恋与归属,更是华夏儿女融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独有的家国情怀。
C.被这个节目所触动的灵魂,是对民族血脉的眷恋与归属,是对往日时光的铭记与怀念,更是华夏儿女融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独有的家国情怀。
D.让这个节目所触动的灵魂,是对华夏儿女融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独有的家国情怀,是对往日时光的铭记与怀念,更是对民族血脉的眷恋与归属。
3.下列有关“山水”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到苏子的“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山水间蕴含着古人深沉的宇宙观和自然观,唯美地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精神。
B.晋代陶渊明说:“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他的身心都渴望着归依青山。自然山水成为古代文人的精神家园。
C.富春山水,名扬天下,如同学们初中学过的南朝梁代吴均《与宋元思书》所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D.在传统文化中,“国家”的概念经常用“山河”“江山”来表述,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自电影艺术诞生一百多年以来,作为不断发展的体系,它总在更新着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由艺术的思考而产生的课题,同时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发展相呼应,可以说,一代一代新电影伴随着新的时代、新的科技而产生,它的创作也与时代、社会息息相关。著名的原创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说过:决定人类历史社会形态的关键因素不是政治、经济、文化,而是媒介。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展水平日新月异,大众传播媒介样式越来越多,技术也更加发达、迅速,所承载的信息和文化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思想。电影就是其中的一种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电影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对既经济又高雅的休闲方式的需求,它让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享受高层次文化。电影的内容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电影的受众群体也更加庞大。所以电影在传播效果方面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是深入影响了受众和社会的一种大众传播媒介。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美国佩恩基金会进行了13项关于电影对青少年的影响的研究,研究显示青少年会模仿影片中的形象去装扮,并认同其中形象的观点和行为。电影以非常有吸引力的方式去向人们展现各种情境和不同的行为方式。因为这种魅力,电影中表现的社会关系、行为方式、态度和价值观为青少年甚至成年人提供了可模仿并融入自己生活的模型。
一部成功的电影能获得观众的认同,这种认同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就是观众对影片中的审美观点认可。传播媒介发达的当今社会,一部优秀的电影同时拥有数百万计的观众,每一部电影的内涵传达给观赏电影的数以百万计的观众,并在潜移默化中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观众的认知,最终形成一种文化定式,影响社会的文化构建。比如,《可可西里》直接促成了藏羚羊保护区的建立。
然而,有些电影虽然在艺术效果和摄影技术方面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其文化内涵以及精神层面的非正面信息的传播,也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形成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从这一角度来说,电影对社会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比如一部分血腥、暴力的电影,给受众带来了一定的刺激,给受众的心理带来了不健康的、阴暗的影响。
(摘编自《浅析电影对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电影经济学是把电影作为一种经济现象,研究其运动规律的电影学次级分科。电影作为一种经济现象的特点比其他任何一门艺术都要更加突出(例如庞大数额的创作投入与生产投入)。当我们把它与诗歌经济学相比较时,我们就会理解这一点。主要是由于诗歌创作或小说创作的个人特点比较突出。诗歌创作和小说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个人行为,而电影创作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群体行为和机构性运作。到目前为止,任何一门艺术(哪怕是戏剧、舞蹈和交响乐等对于经济依赖性较大的艺术形式)都不像电影这样有进行经济学研究的必要。
(摘编自王志敏《电影学:基本理论与宏观叙述》)
材料三:
材料四:
这个世界有了光,然后有了影。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但是,真正有意义的电影,不是发明自中国,而是发明自科技发达的近代欧洲。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放映电影成功,这正式标志着电影时代的来临。
中国与电影的发明无缘,中国电影的发展是从电影放映开始的。1896年,卢米埃尔兄弟雇用了二十个助手前往五大洲去放映电影。就是这样,电影这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的文化产品,在西方商人扩大市场商业策略的推动下,传入了中国。随后,很多欧美商人见中国的放映业有利可图,纷纷来华投资。他们经营放映业,修建及发展连锁式影院,甚至在中国建立电影企业,摄制影片。
从1896年至20世纪20年代,虽然外商在中国电影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但亦阻止不了我国电影活动的开始。1903年,林祝三携带影片和放映机回国,在北京前门打磨厂天乐茶园放映电影。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为了给京剧表演艺术大师谭鑫培祝寿,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的片段,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摘编自程季华《中国电影发展史》)
4.下列对材料中“电影”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诞生一百多年来,电影一直在不断发展,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发展相呼应,它的创作和时代、社会息息相关。
B.电影是一种新型的大众传播媒介,它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对既经济又高雅的休闲方式的需求,让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享受高层次文化。
C.电影是一种拥有艺术和商品双重价值 文化产品,它的创作是一种群体性和机构性运作,与诗歌创作相比,没有个人特点。
D.电影是一种能够将光影关系玩弄得最出神入化的现代发明,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发明于19世纪末,地点是欧洲。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电影是深入影响了受众和社会的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因而电影的内容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B.一部优秀的电影能够影响数以百万计的观众,而观众对影片中的审美观点是否认可,是评价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标准。
C.电影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但电影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中国人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
D.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在2010年至2018年间,呈逐年上升趋势,2018年更是超过了600亿元,这说明在此期间中国的电影市场越来越繁荣。
6.阅读材料一,下面的做法中,不能使电影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一项是( )
A.电影对社会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我们应辩证看待,增强对电影中文化内涵以及精神层面负面信息的辨别与抵御能力。
B.电影会影响观众的认知,甚至影响社会的文化构建,应多拍摄一些反映社会现实、导向积极正面的电影。
C.要加大对电影的审核力度,对文化内涵和精神层面导向不正面的电影予以限制。
D.促进科技进步,增强电影的艺术表现力,使电影承载的信息和文化更深入地影响人们的认知和思想。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陉山之事,赵且与秦伐齐。齐惧,令田章以阳武合于赵,而以顺子为质。赵王喜,乃案兵告于秦曰:“齐以阳武赐弊邑而纳顺子,欲以解伐。敢告下吏。
秦王使公子他之赵,谓赵王曰:“齐与大国救魏而倍约,不可信恃,大国不义,以告弊邑,而赐之二社之地,以奉祭祀。今又案兵,且欲合齐而受其地,非使臣之所知也。请益甲四万,大国裁之。”
苏代为齐献书穰侯曰:“臣闻往来之者言曰:‘秦且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臣窃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是何也?夫三晋相结秦之深雠也。三晋百背秦,百欺秦,不为不信,不为无行。今破齐以肥赵,赵,秦之深雠,不利于秦。一也。秦之谋者必曰:‘破齐弊晋,而后制晋、楚之胜。’夫齐,罢国也,以天下击之,譬犹以千钧之弩溃痛也。秦王安能制晋、楚哉!二也。秦少出兵,则晋、楚不信;多出兵,则晋、楚制于秦。齐恐,则必不走于秦且走晋、楚。三也。齐割地以实晋、楚,则晋、楚安。齐举兵而为之顿剑,则秦反受兵。四也。是晋、楚以秦破齐,以齐破秦,何晋、楚之智而齐、秦之愚!五也。秦得安邑,善齐以安之,亦必无患矣。秦有安邑,则韩、魏必无上党哉。夫取三晋之肠胃与出兵而惧其不反也,孰利?”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案兵告于秦曰 案:按
B.敢告下吏 敢:勇敢
C.以奉祭祀 奉:供
D.秦且益赵甲四万人 益:增援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令田章以阳武于赵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齐与大国救魏而倍约 人而不仁,如礼何?
C.苏代为齐献书穰侯 为击破沛公军
D.秦之深雠,不利于秦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A.臣窃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
B.臣窃/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
C.臣窃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
D.臣窃/必之弊邑之王曰/秦王明而熟于计/穰侯智而习于事/必不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苏代说服秦王放弃攻打齐国的一组是( ) 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①秦且益赵甲四万人以伐齐 ②不 不信,不为无行
③今破齐以肥赵,赵,秦之深雠,不利于秦 ④齐恐,则必不走于秦且走晋、楚
⑤齐举兵而为之顿剑,则秦反受兵 ⑥齐以阳武赐弊邑而纳顺子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1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非常类似于课文《烛之武退秦师》,凭借三寸不烂之舌,烛之武竟然说退了秦师;同样,苏代也以伶牙俐齿劝说秦王。
B.苏代不愧为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人,他指出的五点于秦不利的理由,真切、具体,让人听后不得不佩服。
C.秦昭王派公子他前往赵国,公子他对赵王说:齐国相约我们秦国一同救援魏国,但事后齐国却背弃信约,因此齐国是不可信赖的。
D.苏代认为,秦王精明而善于谋划,穰侯明智而善于办事,一定不会增援赵国四万兵力去进攻齐国的。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又案兵,且欲合齐而受其地,非使臣之所知也。
②夫齐,罢国也,以天下击之,譬犹以千钧之弩溃痛也。
13.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苏代认为秦国不应该增兵讨伐齐国的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各小题。
水调歌头
杨炎正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14.下列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胭脂”两句,自然发问,以此明写愁怀,可谓推陈出新之笔。
B.“放眼”三句,“暮”字呼应“斜日”,离愁万斛、征鸿浓笔重写心中愁绪。
C.“天在”两句,写出了词人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承上片离愁,启下片矛盾。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D.过片三句,用千万里、南北、西东,极言地域之广,表达词人客游他乡,漂泊不定。
15.首句“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在词中的作用。
16.整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离骚》的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约、用词含蓄的两句是“ , ”。在《离骚》中屈原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 。
(2)有席卷天下, ,囊括四海之意, 。(贾谊《过秦论》)
(3)剑阁峥嵘而崔嵬, , 。(李白《蜀道难》)
(4) ,齐彭殇为妄作。 (王羲之《兰亭集序》)
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小题。
芦花白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丁祖荣
芦苇,静默生长,似乎没什么人为芦苇唱赞歌,而我对芦苇却颇多赞许和怜爱。
早年读《白洋淀纪事》,对秋天芦苇的赞美随着孙犁的抒情而弥漫心间。抗击日寇的同时,还能享受芦花轻飏,那是一种革命的浪漫。芦花成了八路军游击队的青纱帐,革命的掩体。秋风起,芦花白。我时常在这个季节散步,怀着同样的心情。
援疆的第一个春节,我从昆仑回到了长江边,照例是要吃粽子,还要带些到和田与老乡分享。那芦苇叶裹出的粽子,清香中央杂着青涩,糯米白、赤豆红、芦叶绿,视觉的冲击,味蕾的激发,直让人欲罢不能。
那年9月,昆仑山浅山克里阳,油菜花在山间绽放,比青海湖迟了近两个月,比江南更是迟四五个月,让你感觉到时光倒错。倒是这芦苇,在布琼河边的戈壁沙地上,一丛一丛生长着。一两尺,三四尺高的样子,杆子粗壮,似乎很滋润。那青绿的叶子,比江南还鲜翠。更奇妙的是油菜花与芦苇夹杂在一起,油菜花的金黄,芦苇花的浅白,相映成趣。
布琼河边的芦苇只是一丛一丛的,到了巴里坤湿地,成片成片的芦苇交错掩映,满湖浮游的野鸭更是肆意逍遥,我们的船一过去,惊起无数,飞向苇丛。芦苇的花穗本是一片轻白,在野鸭进入时,绒絮飘飘洒洒。
起风的时候,满湖芦花飘荡,花絮飞飘在岸边绿洲湿地和稍远处的戈壁沙漠上,也飘在我们这船人的身上。不知谁说起,丁指挥白了头。我看随行的买买提乡长头也白了,脸却笑开了花。买买提随手拿出奎雅小刀,割下芦苇,削成笛状,放嘴边一吹,发出尖厉的声音,成群的野鸭惊起,很是壮观。
买买提乡长说,这芦苇是宝哩,芦苇根有解热镇痛、清热生津的作用,一级产品可卖到每斤十几元。这些野生、无污染的芦苇根是药材原料,很受欢迎。老乡们挖掘、运输、分选、切割、晾晒、装袋的芦苇根,能增加收入哩!还有芦苇杆,收割后切成一段一段的,用于固沙,效果好,持续性强。你看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公路,两边都是用芦苇固的沙。这种固沙保路方式是我们新疆创造的,获得联合国有关方面的称赞!在我们昆仑山下的绿洲,芦苇改良土壤,净化空气。巴里坤湿地就是我们和田的绿肺。有芦苇的地方就有水,就是绿洲,就是生产和生活所在。听了买买提的一席话,我对芦苇愈加起敬。
秋风起,芦花白,是自然的节奏,也是一种心境。秋天,我常常散步于长江芦花荡的湿地。那些飘散的芦苇花絮,时疏时密。秋风烈时,芦苇随风起舞,一会儿东侧一会儿西伏。晴空下。成群的白鹭翩翩起飞,优悠停落在芦苇上,芦苇倒伏摇晃得更加厉害。白鹭借力又飞,好似一场精彩的飞行表演。
这芦花荡所在,恰是长江由西斜向而来,从此折而向北之处。以此为转折点。上溯20公里,板子矶——当年,马毛姐从芦苇丛中把船撑出,送一船战士横渡长江,革命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向北,下游20公里,东西梁山,即天门山。古人吟诵甚多,以李白《望天门山》为最。仲秋时节,我常沿江堤往天门山走。江风习习,江边湿地里,芦苇逶迤而去,宛如游龙,沿着江堤坡面向上铺开,堤顶上一片絮白。临近时,有天门渔庄,父子店,非江鱼不售。秋季三斤白鱼为宜,江蟹虽好,但价格不菲。江天晚霞,映照天门山,凝神驻望,快慰平生。元代赵显宏《满庭芳 渔》下半阙写道:“新糯酒香橙藕芽,锦鳞鱼紫蟹红虾。杯盘罢,争些醉煞,和月宿芦花。”看着这些芦苇被晚霞点染,听着长流的江水拍岸不止,直想乘舟天门山下,对影成三人,和月宿芦花。
芦苇,自信而从容,扎根于大地,向天而生。芦苇,顺天应时,把自己献给人类,冬天收割,春天破土,生生不息。
(选自2018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 海外版》)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运用“没什么人”“颇多”等词语,态度鲜明地写出了“我”对静默生长的芦苇有喜爱之情。
B.文章第2自然段中,“芦花成了八路军游击队的青纱帐”是“我”喜爱芦苇的原因,“享受”一词运用反语手法,寄寓了“我"内心的担忧与不安。
C.文章写了一位“买买提乡长”,表达“我”对其像芦苇一样扎根新疆,顺天应时,服务当地的赞许与敬重之情。
D.文章回忆援疆的春节回长江边吃粽子的一段经历,意在强调“我”对家乡的喜爱、对新疆艰苦生活的畏惧,以突出芦苇的可贵。
E.文章以秋季散步赞芦苇始,以仲秋散步看芦苇终,首尾呼应,脉络清晰;文字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和文化韵味。
19.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20.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的“我”为什么喜爱芦苇。
21.文章在描述芦苇顺天应时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长江?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22.要如何全面鉴赏本文呢?为此,校报编辑部请你针对鉴赏要点,作出简述。
23.下面文段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
①借着北京冬奥会的东风,商场里的室内冰场已十分常见,享受冰雪运动的快乐也不再限于冬季。②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冰场、走进雪场,为日常生活增添了别样色彩。③各地因地制宜,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冰雪运动推广普及。④在北京,“市民快乐冰雪季”为更多人带来健康和欢乐,感受到喜迎北京冬奥会的浓厚氛围。
阅读下面《乡土中国》选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以“己”为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释名》于“沦”字下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潘光旦先生曾说:凡是有“仑”作公分母的意义都相通,“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
(见潘光旦《说伦字》,《社会研究》第十九期)
24.下列填入文中划线处的语句,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 ②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
③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 ④一圈圈推出去
⑤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 ⑥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A.③①⑤②④⑥ B.①③⑤②④⑥
C.③⑤①②⑥④ D.①③⑤②⑥④
25.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节选段落引用潘光旦的话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红楼梦》选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忽然人报:“娘娘差人送出一个灯谜来,命你们大家去猜,猜着了每人也作一个送进去。”四人听说,忙来至贾母上房,只见一个小太监拿了一盏四角平头白纱灯,专为灯谜而制,上面已有一个,众人都争看乱猜。小太监又下谕道:“众小姐猜着了,不要说出来,每人只暗暗的写在纸上一齐封进宫去,娘娘自验是否。”( )听了,近前一看,是一首七言绝句,并无甚新奇,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其实一见便猜着了。宝玉、黛玉、湘云、探春四个人也都解了,各自暗暗的写了。……
贾母见元春这般有兴,自己越发喜乐,便命速作一架小巧精致围屏灯来,设于堂屋,命他姊妹们各自暗暗的做了,写出来粘在屏上……贾政朝罢,见贾母高兴,况在节间,晚上也来承欢取乐。……贾政起身走至屏前,只见第一个是元妃的,写着道: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打一玩物。贾政道:“这是( )吗?”宝玉答道:“是。”……
26.在括号处应该填入的内容是( ) 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A.迎春 烟花 B.惜春 烟花
C.宝钗 爆竹 D.王熙凤 爆竹
27.节选内容写的是哪个中国传统节日?该内容对整部小说有何作用?
四、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B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3.D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文学常识;成语的使用;其他熟语的使用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其次,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再者,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最后,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⑵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两点:一是关注前后文,确保所填句子在逻辑上通顺;二是注意陈述对象一致,确保所填句子在陈述事件时不出现中途易辙的问题。
⑶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题一般出自课文内容,又有所延伸,所以应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结合文章内容积累、识记。解答时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
1.发轫之作:首次出现的作品或第一部作品。扛鼎之作:比喻作品意义深远。语境说《富春山居图》地位重要。应选用“扛鼎之作”。糅进:掺杂、混合在一起。写进:写到里面。对象是“文化血脉”,应选用“糅进”。
积淀:(动)积累沉淀;(名)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心血:心思和精力。“数千年的岁月”强调积累沉淀的时间长,应选用“积淀”。
故答案为:D。
2.“让……所触动”搭配不当,排除AD;语序上,应是先引起“怀念”,再有“归属”感,排除C。
故答案为:B。
3.D.“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中的“江山”指的是苏轼眼前壮美的赤壁景象。不是“国家”的意思。故答案为:D。
【答案】4.C
5.D
6.D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⑴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⑵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然后结合选项所分析的材料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4.C.“没有个人特点”说法过于绝对,根据原文,诗歌创作的个人特点比较突出,但不能说电影创作就没有个人特点。故答案为:C。
5.A.“因而”因果倒置。材料一说“电影的内容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电影的受众群体也更加庞大。所以电影在传播效果方面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是深入影响了受众和社会的一种大众传播媒介”;B. “观众对影片中的审美观点是否认可,是评价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标准”于文无据,材料二只是说“一部成功的电影能获得观众的认同,这种认同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就是观众对影片中的审美观点认可”;
C.“电影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错误,材料四说“有人认为,如果要谈电影,就要上溯到我国汉代出现的灯影戏”,可见只是“有人认为”。
故答案为:D。
6.D.材料一中说“然而,有些电影虽然在艺术效果和摄影技术方面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其文化内涵以及精神层面的非正面信息的传播,也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形成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可见电影本身艺术效果好,但对人们的影响不一定正面,因此选项中说“使电影承载的信息和文化更深入地影响人们的认知和思想”,并不一定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故答案为:D。
【答案】7.B
8.C
9.A
10.D
11.C
12.①现在又按兵不动,想要和齐国和解并接受他们的土地(阳武),这是我所不知道的。
②齐国是一个疲惫的国家,用各国的兵力进攻齐国,就好比用千钧重的强弩去击破一个溃烂了的毒疮。
13.①秦国与三晋(或赵国)有深仇,曾经被欺骗,攻破齐国会使赵国强大,对秦国不利;②讨伐齐国不能强化秦国对三晋和楚国的控制;③会驱使齐国依附三晋和楚国,充实他国力量;④出兵会削弱秦国实力;⑤会陷入三晋和楚国的圈套,齐国与秦国均受害。 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用法和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要熟知文言实词的几种特殊用法,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然后结合句子明确字义、词性,从而确定其用法和意义。
(2)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还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关键点: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语气词、动宾搭配、句式整齐等。要根据语意做题,可用排除法。
(4)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先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并读懂,再判断所给的选择是否正确,最后选出答案。
(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6)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删、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关键是读懂文言文,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
【附参考译文】
陉山战役,赵国将联合秦国攻打齐国。齐国恐惧,指派田章用阳武与赵国和好,又用齐国公子顺子做人质。赵王非常高兴,于是按兵不发并告诉秦国说:“齐国把阳武赠给我国,又送来顺子当人质,我国要解除对它的讨伐。为此冒昧地通知贵国的官员们。”
秦昭王派公子他前往赵国,对赵王说:“齐国相约贵国一同救援魏国,但事后却背弃信约,齐国是不可信赖的,贵国认为齐国不守信义,把要讨伐齐国的事通报了我国,而且赠送方圆十二里的土地,用来供祭祀之用。现在贵国又按兵不动,而且想要与齐国和解并接受他的地方阳武,这是我所不知道的。请让我国增派士兵四万,请贵国去决断。”
苏代替齐国送给穰侯一封信说:“我听到道上来往的行人说:‘秦国将要增援赵国四万兵力来进攻齐国。’我私下认为要肯定地告诉我国的国王说:‘秦王精明而善于谋划,穰侯明智而善于办事,一定不会增援赵国四万兵力来进攻齐国。’ 这是为什么呢?赵、魏、韩三国联合,这是秦国的深仇。它们上百次地背弃秦国,上百次地欺骗秦国,秦国都不算是不守信用,不算是不讲道义。现在打败齐国去壮大赵国,赵国是秦国的深仇大敌,这样对秦国不利。这是一。秦国的谋士一定说:‘打败齐国让三晋疲困,然后制服三晋和楚国。’齐国是一个疲惫的国家,用天下各国的兵力进攻齐国,就好比用千钧重的强弩去击破一个溃烂了的毒疮。(它必然灭亡。)秦王怎么能制服三晋和楚国呢?这是二。秦国出动军队少,那么三晋和楚国就不会相信秦国;出动军队多,那么三晋和楚国就会认为受秦国控制。齐国恐惧,定不会投靠秦国而去投靠三晋和楚国。这是其三。齐国割让土地以充实三晋和楚国,那么三晋和楚国就安定了。齐国出动兵力,秦国反而会受到军事压力。这是四。这实际上是三晋和楚国利用秦国来攻破齐国,又利用齐国来攻破秦国,为什么三晋和楚国会这样聪明而齐国和秦国这样愚蠢呢?这是五。秦国取得了安邑,好好地安抚齐国,也就必然没有祸患了。秦国有了安邑,韩、魏两国一定会失去上党的。取得三晋的枢纽地带,跟出动军队却害怕全军覆没,哪一个有利呢?”
7.B.句意:为此冒昧地通知贵国的官员们。敢:冒昧。故答案为:B。
8.A.介词,用。句意:齐国恐惧,指派田章用阳武与赵国和好。介词,因为。句意: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感到欢愉和沮丧。
B.连词,表转折,却。句意:齐国相约贵国一同救援魏国,但事后却背弃信约。
连词,表假设。句意: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
C.介词,替、给。句意:苏代替齐国送给穰侯一封信说。
介词,替、给。句意:替我打败沛公的军队。
D.介词,对。句意:赵国是秦国的深仇大敌,这样对秦国不利。
介词,引出结果。句意:每日每月割让土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故答案为:C。
9.句意:我私下认为要肯定地告诉我国的国王说:“秦王精明而善于谋划,穰侯明智而善于办事,一定不会增援赵国四万兵力来进攻齐国。”“臣窃必之弊邑之王”一句,“臣”是主语,“窃”后面省略掉了谓语“认为”,“必之弊邑之王”是宾语,句子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益赵甲四万人”的目的是“伐齐”,中间不断开,排除C。
故答案为:A。
10.①秦国将要增援赵国四万兵力来进攻齐国,这是陈述当时的情况;②(三晋上百次的背弃秦国,上百次的欺骗秦国),秦国都不算是不守信用,不算是不讲道义,这是在说秦国多次原谅三晋的欺骗和背叛。
⑥齐国把阳武赠给赵国又送来顺子当人质,这是齐国在说服赵国。
这三句不合题干要求,排除这三句。
故答案为:D。
11.C.“齐国相约我们秦国一同救援魏国”错,原文“齐与大国救魏”,这里的“大国”指的是赵国,选项说成了秦国。故答案为:C。
12.得分点:
(1)“案兵”,“案”通“按”,按兵不动;“使臣”,我;“非……也”,判断句。(2)“罢”,通“疲”,疲惫、衰弱;“以”,率领;“痛”,毒疮。
13.结合“夫三晋相结秦之深雠也。三晋百背秦,百欺秦,不为不信,不为无行。今破齐以肥赵,赵,秦之深雠,不利于秦”,可概括出秦国与三晋(或赵国)有深仇,曾经被欺骗,攻破齐国会使赵国强大,对秦国不利;结合“秦之谋者必曰:‘破齐弊晋,而后制晋、楚之胜。’夫齐,罢国也,以天下击之,譬犹以千钧之弩溃痛也。秦王安能制晋、楚哉!”可概括出讨伐齐国不能强化秦国对三晋和楚国的控制;
结合“秦少出兵,则晋、楚不信;多出兵,则晋、楚制于秦。齐恐,则必不走于秦且走晋、楚”可概括出会驱使齐国依附三晋和楚国,充实他国力量;
结合“齐割地以实晋、楚,则晋、楚安。齐举兵而为之顿剑,则秦反受兵”可概括出出兵会削弱秦国实力;
结合“是晋、楚以秦破齐,以齐破秦,何晋、楚之智而齐、秦之愚!”可概括出会陷入三晋和楚国的圈套,齐国与秦国均受害。
【答案】14.A
15.点明时令与时间,为全文奠定伤感的基调。
16.①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感慨;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愁思;③归隐田园的向往;④对故国、故土的怀念。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句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先理解整首诗的意思,再根据这句话的内容和在诗歌中的位置,分析其作用,可结合内容、结构、情感等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
14.A.“以此明写愁怀”分析错误。此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故答案为:A。
15.“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两句,轻描淡写愁态,“西风”指代秋天,因为秋天常刮西风。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除了实写景物,点明时间外,同时还有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的感慨。所以这一句点明时令与时间,而这一句让人联想到“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场景。在古诗中,夕阳与西风都是塑造感受氛围常用的意象,这一句为全词奠定了伤感的基调。
16.本词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复杂的情感。“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是拿着酒杯面对斜阳,默默无语似乎在问西风。作者借助“斜日”“西风”抒发感情,太阳西斜,时光流逝,西风萧瑟,倍感凄凉。抒发了岁月蹉跎、青春难驻之悲慨。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直接点明“离愁”,离愁满江,竟连飞鸟立足栖息的地方都没有,何况人呢?写出了诗人的满腔离别之愁绪。
“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是唯有阑干的一角可见一线天光,人依靠在一旁半醉半醒中。诗人借酒消愁,结合注释①可知,诗人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壮志难酬。再结合词的下片“谁是中州豪杰”可知,诗人发问谁是国中豪杰?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是萍踪浪迹于大江南北,走遍了浙西浙东。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漂泊不定,发出了“人生如寄”的感叹,感叹人生太短促。
“尚想三径菊花丛”使用陶渊明归隐的典故,“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使用范蠡大夫泛舟五湖,作者想要做钓鱼翁,做个高洁的隐士,欲归隐田园之心情。
“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是回望这沦陷的故国,这田园归意莫要太匆匆。表达作者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不要太着急回归田园,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
17.【答案】(1)其文约;其辞微;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包举宇内;并吞八荒之心
(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易错字的书写:微、涕、荒、虚诞。
(1)其文约、其辞微、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2)包举宇内、并吞八荒之心
(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4)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为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和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好教育云平台(www.jtyhjy.com)
【答案】18.B;D
19.① 运用拟人、叠词等手法;② 写出芦花飘散、芦苇起伏、白鹭翻飞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作者在长江芦花荡湿地散步时的所见所感,惹人喜爱;③ 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对芦苇、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20.① 芦苇扎根大地,顺天应时,无论是在白洋淀、长江还是新疆,都能找到立足点,旺盛生长。② 芦苇具有自我奉献精神,包粽子、做药材、固风沙,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③ 芦苇自信从容,是自然的节奏,也是一种心境,富有文化意蕴。
21.① 长江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② 长江也是芦苇的产地,长江与新疆携手共进。③ 长江引发了作者的乡愁,更加热爱生活。④ 芦苇在长江与新疆创造了不同的价值,丰富了主题。
22.选材丰富多样,有自然景观、文学作品、人物介绍等,多样的选材使得文章内容充实又富含文化底蕴。以芦苇以及对芦苇的喜爱为线索结构全文,选材丰富却始终紧扣芦苇以及对芦苇的喜爱这条线索,结构紧凑,使得文章形散神不散。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行文灵活多变,既充满诗情画意,又情感真挚饱满。借物抒怀,歌颂芦苇甘于奉献、自信而从容、生命力强等优秀品质,升华了文章的情感。文章语言清新雅致,富含文化气息又包含深情。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作品的内涵;欣赏作品的形象;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从词语、修辞、内容、情感等角度分析鉴赏。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先读懂文本,再从文中找到我喜爱芦苇的几方面内容,最后组织语言作答。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从内容、主题的角度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概括鉴赏要点的能力。鉴赏一篇文章可以从内容、手法、主题、语言等多个角度鉴赏。
18.B.“是‘我’喜爱芦苇的原因”,不准确,应是原因之一;“‘享受’一词运用反语手法,寄寓了‘我’内心的担忧与不安”错,这里的“享受”赞美了革命战士的浪漫,不是反语。D.“对新疆艰苦生活的畏惧”错,作者在长江边的家乡吃苇叶包出的粽子,“那芦苇叶裹出的粽子,清香中央杂着青涩,糯米白、赤豆红、芦叶绿,视觉的冲击,味蕾的激发,直让人欲罢不能”,表达的是“我”对苇子、对家乡的喜爱。没有体现“对新疆艰苦生活的畏惧”。
故答案为:BD。
19. 画线句描写的是芦花荡的美景。“芦苇随风起舞”运用拟人手法,将芦苇随风摇摆写出“起舞”,描摹出芦苇起伏的美感;“翩翩”,运用叠词,描写白鹭飞翔的姿态,准确生动;此段选取的意象有芦花,写它“飘散”“时疏时密”;有芦苇,写它“随风起舞,一会儿东侧一会儿西伏”;有白鹭,写它“翩翩起飞,优悠停落在芦苇上”“借力又飞,好似一场精彩的飞行表演”。写出芦花飘散、芦苇起伏、白鹭翻飞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作者在长江芦花荡湿地散步时的所见所感,惹人喜爱;
这段描写借景抒情,通过包含深情的描写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对芦苇、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20.文章开头总领“我对芦苇却颇多赞许和怜爱”,下面开始写具体原因。第二段写《白洋淀纪事》,孙犁写“抗击日寇的同时,还能享受芦花轻飏,那是一种革命的浪漫。芦花成了八路军游击队的青纱帐,革命的掩体”,说明芦苇在白洋淀生长的很茂盛,足以做革命的掩体,让战士们在残酷斗争中享受到浪漫情怀;第三段写春节回到长江边吃粽子,“那芦苇叶裹出的粽子,清香中央杂着青涩,糯米白、赤豆红、芦叶绿,视觉的冲击,味蕾的激发,直让人欲罢不能”,说明长江边也有芦苇生长;第四段描写昆仑山浅山克里阳的芦苇,“在布琼河边的戈壁沙地上,一丛一丛生长着。一两尺,三四尺高的样子,杆子粗壮,似乎很滋润。那青绿的叶子,比江南还鲜翠”,新疆也有芦苇生长。由此可见,芦苇扎根大地,顺天应时,无论是在白洋淀、长江还是新疆,都能找到立足点,旺盛生长。
第二段写白洋淀的芦苇,“芦花成了八路军游击队的青纱帐,革命的掩体”,说明芦苇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足以做革命的掩体;第三段写用苇叶包粽子,“清香中央杂着青涩,糯米白、赤豆红、芦叶绿,视觉的冲击,味蕾的激发,直让人欲罢不能”;第七段写买买提乡长的介绍,“这芦苇是宝哩,芦苇根有解热镇痛、清热生津的作用,一级产品可卖到每斤十几元。这些野生、无污染的芦苇根是药材原料,很受欢迎。老乡们挖掘、运输、分选、切割、晾晒、装袋的芦苇根,能增加收入哩!还有芦苇杆,收割后切成一段一段的,用于固沙,效果好,持续性强……”。由这些描写可见芦苇具有自我奉献精神,包粽子、做药材、固风沙,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
文章最后一段写“芦苇,自信而从容,扎根于大地,向天而生。芦苇,顺天应时,把自己献给人类,冬天收割,春天破土,生生不息”,歌颂芦苇自信从容,是自然的节奏,也是一种心境,富有文化意蕴。
21.关于“长江”的描写有,第三段,“援疆的第一个春节,我从昆仑回到了长江边,照例是要吃粽子,还要带些到和田与老乡分享”“那芦苇叶裹出的粽子,清香中央杂着青涩,糯米白、赤豆红、芦叶绿,视觉的冲击,味蕾的激发,直让人欲罢不能”。这段描写借写援疆回来在长江边的家乡吃苇叶包的粽子,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长江引发了作者的乡愁。第九段写长江的美景和文化底蕴,“……古人吟诵甚多,以李白《望天门山》为最。仲秋时节,我常沿江堤往天门山走。江风习习,江边湿地里,芦苇逶迤而去,宛如游龙……元代赵显宏《满庭芳 渔》下半阙写道:‘新糯酒香橙藕芽,锦鳞鱼紫蟹红虾。杯盘罢,争些醉煞,和月宿芦花。’看着这些芦苇被晚霞点染,听着长流的江水拍岸不止,直想乘舟天门山下,对影成三人,和月宿芦花”,长江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第九段写“这芦花荡所在,恰是长江由西斜向而来,从此折而向北之处。以此为转折点”,原来长江联通了新疆,“有芦苇的地方就有水,就是绿洲,就是生产和生活所在”,长江也是芦苇的产地,长江与新疆携手共进。
第二段写在长江边吃粽子,第七段写买买提乡长介绍芦苇在新疆的作用,“这芦苇是宝哩,芦苇根有解热镇痛、清热生津的作用……老乡们挖掘、运输、分选、切割、晾晒、装袋的芦苇根,能增加收入哩!还有芦苇杆,收割后切成一段一段的,用于固沙,效果好,持续性强……”,芦苇在长江与新疆创造了不同的价值,丰富了主题。
22.比如本文,选材丰富多样,有自然景观,如第八段,“那些飘散的芦苇花絮,时疏时密。秋风烈时,芦苇随风起舞,一会儿东侧一会儿西伏。晴空下。成群的白鹭翩翩起飞,优悠停落在芦苇上,芦苇倒伏摇晃得更加厉害。白鹭借力又飞,好似一场精彩的飞行表演”,第九段“江风习习,江边湿地里,芦苇逶迤而去,宛如游龙,沿着江堤坡面向上铺开,堤顶上一片絮白”;有文学作品,如第二段孙犁的《白洋淀纪事》,第九段李白《望天门山》、元代赵显宏《满庭芳 渔》;有人物介绍,如第七段买买提乡长对芦苇价值的介绍,“这芦苇是宝哩,芦苇根有解热镇痛、清热生津的作用……”。多样的选材使得文章内容充实又富含文化底蕴。本文以芦苇以及对芦苇的喜爱为线索结构全文,使得文章形散神不散。文章开头写“我对芦苇却颇多赞许和怜爱”,领起全文,然后以此为线索写了孙犁《白洋淀纪事》中的芦苇,写春节回到长江边的家乡吃苇叶包的粽子,写在昆仑山浅山克里阳看芦苇,写买买提乡长介绍芦苇在新疆的巨大价值,写由芦花荡想到了与长江有关的诗词、描写了长江边散步,最后歌颂芦苇的自信从容、奉献精神、生生不息等。选材丰富却始终紧扣芦苇以及对芦苇的喜爱这条线索,结构紧凑。
本文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既充满诗情画意,又情感真挚饱满。记叙如第三段“援疆的第一个春节,我从昆仑回到了长江边,照例是要吃粽子,还要带些到和田与老乡分享”;描写如第八段,“那些飘散的芦苇花絮,时疏时密。秋风烈时,芦苇随风起舞,一会儿东侧一会儿西伏。晴空下。成群的白鹭翩翩起飞,优悠停落在芦苇上,芦苇倒伏摇晃得更加厉害。白鹭借力又飞,好似一场精彩的飞行表演”;议论抒情如最后一段,“芦苇,自信而从容,扎根于大地,向天而生。芦苇,顺天应时,把自己献给人类,冬天收割,春天破土,生生不息”。运用多种手法,使得行文灵活多变,吸引读者。
本文借物抒怀,写芦苇“成了八路军游击队的青纱帐,革命的掩体”,“芦苇根有解热镇痛、清热生津的作用……老乡们挖掘、运输、分选、切割、晾晒、装袋的芦苇根,能增加收入哩!还有芦苇杆,收割后切成一段一段的,用于固沙,效果好,持续性强”,歌颂了芦苇的奉献精神;结尾写“芦苇,自信而从容,扎根于大地,向天而生。芦苇,顺天应时,把自己献给人类,冬天收割,春天破土,生生不息”,歌颂芦苇自信而从容、生命力强等优秀品质,升华了文章的情感。
语言方面,文章语言典雅又包含深情,如写“成片成片的芦苇交错掩映,满湖浮游的野鸭更是肆意逍遥”“绒絮飘飘洒洒”,引用诗词,如“元代赵显宏《满庭芳 渔》下半阙写道:‘新糯酒香橙藕芽,锦鳞鱼紫蟹红虾。杯盘罢,争些醉煞,和月宿芦花。’”,使得文章语言清新雅致,富含文化气息。
可从以上方面列出鉴赏要点。
23.【答案】③“推广普及”后加“体系”;④“感受到”改为“营造出”。
【知识点】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
【解析】【分析】③成分残缺,“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冰雪运动推广普及”缺少与“形成”搭配的宾语中心语,在“推广普及”后添加“体系”。
④搭配不当,主语是“市民快乐冰雪季”,“感受到……氛围”主谓不搭配,改“感受到”为“营造出”。
故答案为:③“推广普及”后加“体系”;④“感受到”改为“营造出”。
【点评】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答案】24.A
25.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引用潘光旦的话,形象的把“仑”作为构字要素的字(论,伦),说明其具有“条例、类别、秩序”的含义。
【知识点】语句连贯(排序);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信息、分析引用作用的能力。第一问需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筛选,第二问需要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24.分析这六个句子,比较容易确定②④⑥的排列顺序,②先说到“波纹”,然后是④的“圈圈推出去”,再是⑥的“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事理上衔接紧密;这些句子中有“不像”“而是”,按照一般顺序应先⑤后②;这样就能确定⑤②④⑥的顺序;
横线前面是“以‘己’为中心”,能够与之衔接的是③,然后是①。
最终排序为③①⑤②④⑥。
故答案为:A。
25.首先根据第二句话“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可知“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应在前句;而前句主要是用比喻手法,以石子投入水中为比喻,说明中国人“以‘己’为中心”,与别人构成的联系像波纹一样一圈一圈推出去,离中心近的关系就近,越是远离中心的关系越远。这就是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差序格局”。
“潘光旦先生曾说:凡是有‘仑’作公分母的意义都相通,‘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凡是有‘仑’作公分母的意义都相通”,这是把“仑”作为构字要素的字;而“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是说明其具有“条例、类别、秩序”的含义。引用潘光旦的话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些内容。
【答案】26.C
27.节选情节写的是元宵节。这部分的内容通过语言、动作、尤其是细节描写刻画薛宝钗、贾政的性格特点,从侧面表现了元春的形象特点,借助谜语暗示了她命运的走向。
【知识点】文学常识;名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情节等的识记能力。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解答时,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结合平时积累进行思考、解答。回答此题,要根据平时对课外著作阅读的记忆,根据题目要求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及鉴赏情节作用的能力。文化常识主要靠平时学习中多加积累,该部分内容对小说的作用可以从情节、人物形象、主旨的角度进行分析。
26.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原文是:宝钗等听了,近前一看,是一首七言绝句,并无甚新奇,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其实一见就猜着了。
贾政答应,起身走至屏前,只见第一个是元妃的,写着道:“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打一顽物。”贾政道:“这是爆竹吗?”宝玉答道:“是。”
故答案为:C。
27.结合文中“猜灯谜”可知这是“元宵节”。这段选文主要详写写了薛宝钗和贾政二人的语言、动作,如宝钗“近前一看,是一首七言绝句,并无甚新奇,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其实一见便猜着了”,对于宝钗来讲,这些灯谜很容易猜到,但因为是元春所作,不便一下子就说出来,这正体现了薛宝钗聪慧、稳重、识大体的性格特点;再看贾政,“贾政朝罢,见贾母高兴,况在节间,晚上也来承欢取乐。……贾政起身走至屏前,只见第一个是元妃的,写着道: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打一玩物。贾政道:‘这是……吗?’”,从中可以看出贾政对贾母十分孝顺,元宵节承欢膝下。
同时选文通过元春所做灯谜暗示了她的命运。“炮仗”一声响,展眼就化为灰烬。预示贾元春荣华富贵不长久,命终运尽,很不吉利。
28.【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事例类材料作文。材料主要内容是《红楼梦》中众人给大观园的亭子匾额题名一事,“翼然”是直接引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的一句,贾政主张引用《醉翁亭记》中的句子里的一个带水的“泻”字,有人附和提出“泻玉”一词,而“沁芳”则是根据亭子周围的环境氛围独创所得,既合“境”又契“情”,情境新雅,不落俗套,也更符合大观园作为元妃省亲而建的高贵典雅气质。
审题重心要放在这三种命名的方法上,即“直接移用”“借鉴化用”和“根据情境独创”。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可以获得不同的艺术效果,充分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华文化之所以灿若星河,源远流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多变的艺术手法。“移用”“化用”和“创造”,既是相对独立的关系,也呈现出艺术方法上的“低级”“中级”到“高级”的进阶层级,当然,这三者之间更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写作时,不要只写《红楼梦》的相关情节,可以将《红楼梦》的材料作为一个引子,但关键是要由这个引子引申出更高的立意,引发出更深层次的思考。题目“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这就在提醒考生把思维从《红楼梦》给亭子题名的情节方面上升到文化领域,进而延伸到文化以外的广阔天地,比如经济领域、科技领域、思想领域、教育领域……无论哪个领域,“移用”“化用”“独创”都是其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缺一不可。可以使用当今时代的鲜活事例,从“移用”“化用”“独创”这三方面,各找一个事例,增强文章的时代气息,赋予文章新时代的意义。
具体行文,议论说理要体现出思辨性色彩,要能全面地看待“移用”“化用”“独创”三者之间的关系,还要能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思考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论述要全面深刻,不要在作文中呈现出一种厚此薄彼,或者非此及彼的简单化思维。“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其实就是提醒考生不要泛泛地议论,要有真实的有个性的见解,除了引用时事热点新闻,还可以用自己亲身经历或亲身感受的生活中的现实例子。
参考立意:
①以移用为基,以化用为翼,以独创为魂,中华文化恒久远。
②移用、化用固然重要,但惟有独创才是发展的根本和灵魂。
③勇敢地拿来,大胆地鉴别,积极地创新,这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④成功无法复制,人生有无数种可能,适合自己的才最最好的。
【点评】本题考查哲理类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哲理性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我们思想素质和思维品质的考查的过程。 注意先需要找关键词和关键句,探究关键词的比喻义或象征意义,化虚为实或化实为虚,再把握材料全局,确立几个关键词之间的必然联系, 联系现实,准确立意。 从这三步骤入手,才能拨得云开见月明,通过作文审题立意,探讨人生、生命、自然、社会。写作时可引用材料中的事例或名言来叙述,这样可以避免脱离材料主题,避免跑题。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天津市耀华中学上学期高三期末模拟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共26页。
这是一份2024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天津市耀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天津市耀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天津市耀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文件包含精品解析天津市耀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精品解析天津市耀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