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毕业班9月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卷含解析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351819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毕业班9月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卷含解析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351819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毕业班9月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卷含解析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7/1351819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毕业班9月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卷含解析
展开福建省漳州市2023届高三毕业班9月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雷雨发庄稼”涉及氮的固定
B.二氧化碳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C.棉花、麻和蚕丝均属于糖类
D.氢能、生物质能和化石能源均是可再生能源
【答案】A
【详解】A.“雷雨发庄稼”涉及氮气转化为一氧化氮,属于氮的固定,故A正确;
B.二氧化碳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而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故B错误;
C.棉花、麻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纤维素属于糖类,蚕丝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不属于糖类,故C错误;
D.化石能源是古代生物在地下发生复杂化学变化形成的,是不可再生能源,故D错误;
答案选A。
2.有机物M是合成青蒿素的原料之一,M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M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式为 B.能发生氧化反应和取代反应
C.可用钠鉴别M中的两种含氧官能团 D.烃基上的一氯代物只有一种
【答案】B
【详解】A.由有机物结构简式可知分子式为,故A错误;
B.有机物M燃烧发生氧化反应,含有、能发生取代反应,故B正确;
C.M中的含氧官能团为醇羟基和羧基,二者均可与钠反应产生,故不可以用钠鉴别M中的两种含氧官能团,故C错误;
D.M中烃基上有2种等效氢,一氯代物有2种,故D错误;
答案选B。
3.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1L溶液中含数目小于0.1
B.标准状况下,2.24L中含有的原子数目为0.4
C.2.0g重水()中含有的质子数目为
D.3.2g中含有的共价键数目为
【答案】B
【详解】A.溶液中发生水解,数目小于0.1NA,A正确;
B.标准状况下,是固体,B错误;
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0,1个分子中含有10个质子,0.1molD2O中含有质子数目为NA,C正确;
D.1个分子含有5个共价键,0.1molCH3OH中含有共价键数目为0.5NA,D正确;
故答案选B。
4.X、Y、Z、R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Y在短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Z原子的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X与R同主族,R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简单氢化物的沸点:R>X B.简单离子的半径:Y>Z>R
C.Z单质可以通过电解其熔融氧化物制取 D.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比Z的弱
【答案】C
【分析】X、Y、Z、R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Y在短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则Y为Na元素;Z的原子序数比Na大,原子的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则Z为Al元素;R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代数和为4,则R为S元素,X与R同主族,则X为O元素。
【详解】A.因为水分子间存在氢键,则简单氢化物的沸点:H2O>H2S,故A错误;
B.一般来说,简单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大;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则简单离子的半径:S2->Na+>Al3+,故B错误;
C.铝单质可以通过电解熔融氧化铝制取,,故C正确;
D.金属性:Na>Al,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NaOH>,故D错误;
答案选C。
5.关于反应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3.2 g Cu参加反应,转移电子0.1 mol B.氧化性:HNO3>Cu(NO3)2
C.NO是还原产物 D.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8:3
【答案】D
【详解】A.根据反应方程: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可知:每有3 mol Cu反应,反应过程中转移电子6 mol电子。3.2 g Cu的物质的量是0.05 mol,则其完全发生上述反应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0.1 mol,A正确;
B.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在反应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HNO3作氧化剂,Cu(NO3)2为氧化产物, 所以氧化性:氧化性:HNO3>Cu(NO3)2,B正确;
C.在该反应中,N元素化合价由反应前HNO3中的+5价变为反应后NO中的+2价,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所以HNO3为氧化剂,NO为还原产物,C正确;
D.在该反应中,Cu元素的化合价由反应前Cu单质的0价变为反应后Cu(NO3)2中的+2价,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所以Cu为还原剂。N元素化合价由反应前HNO3中的+5价变为反应后NO中的+2价,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所以HNO3为氧化剂。在反应方程式中8个HNO3参加反应,其中只有2个作氧化剂,故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3,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D。
6.从海水提取食盐后的母液(含、、、等离子)中提取溴单质,其流程如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通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B.“鼓入热空气”得到粗溴,利用了溴易挥发的性质
C.溶液可用溶液替代
D.“蒸馏”温度控制在90℃左右,可防止水蒸气大量逸出
【答案】C
【分析】由流程可知,加入氯气发生,热空气吹出溴,再加入碳酸钠提纯除杂,溶液吸收发生歧化反应生成和,再加入硫酸,而在酸性条件下和发生归中反应得到,经蒸馏提纯获得溴单质,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通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故A正确;
B. 溴单质易挥发,“鼓入热空气”可以将其吹出,故B正确;
C.溶液吸收发生歧化反应生成和,而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能把还原为,故C错误;
D.由于两者沸点接近,故控制温度在90°C左右“蒸馏”,既有利于获得溴单质,又可防止水蒸气大量逸出,故D正确;
故答案选C。
7.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无色透明的溶液中:、、、
B.能使甲基橙变红的溶液中:、、、
C.的溶液中:、、、
D.中性溶液中:、、、
【答案】B
【详解】A.Cu2+为蓝色,无法共存在无色溶液中,A错误;
B.能使甲基橙变红的溶液显酸性,Na+、Mg2+、、Cl-可大量共存,B正确;
C.的溶液碱性强,不能大量存在,C错误;
D.中性溶液中已完全转化为氢氧化铁沉淀,无法共存,D错误;
故答案选B。
8.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将稀盐酸滴在石灰石上:
B.将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
C.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氨水:
D.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硫:
【答案】D
【详解】A.石灰石主要成分是,属于难溶性强电解质,用化学式表示,A错误;
B.电荷不守恒,应为Cu+2Ag+=Cu2++2Ag,B错误;
C.一水合氨是弱电解质,用化学式表示,C错误;
D.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硫,生成亚硫酸钠和水,D正确;
故答案选D。
9.甲烷燃料电池以熔融碳酸盐为电解质,该电池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池工作时,向通入a的一极迁移
B.通入a的一极为原电池的负极,发生还原反应
C.正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
D.标准状况下,消耗22.4L转移的电子数目为
【答案】B
【分析】电子流出的一极为电池的负极,由图可知通入a的一极为电池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气体a为;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则熔融盐中的向通入a的一极迁移:正极通入和的混合气体,氧气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详解】A.电子流出的一极为电池的负极,则通入a的一极为电池负极,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则熔融盐中的向通入a的一极迁移,A正确;
B.通入a的一极为电池负极,负极上甲烷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B错误;
C.正极通入和的混合气体,电极反应式为O2+2CO2+4e-=2,C正确;
D.甲烷转化为,碳元素的化合价由价升到+4价,标况下22.4L物质的值为1mol,则消耗1mol转移8mol电子,D正确;
故答案选B。
10.常温下,,向20.00mL溶液中滴入的盐酸,测得溶液的pH与V(盐酸)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
B.b点:
C.c点:
D.在滴加盐酸过程中,
【答案】A
【详解】A.a点:根据电荷守恒:,常温下溶液,则,可得,故A正确;
B.b点:溶质为等浓度和NaCl混合液,此时溶液,说明的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可得,,则,故B错误;
C.c点:溶质为和NaCl混合液,此时溶液,,由已知:,则,,故C错误;
D.在滴加盐酸过程中,根据物料守恒,之和始终等于,但溶液体积不断增加,浓度之和小于,故D错误;
答案选A。
二、工业流程题
11.工业上以碳酸锰矿(主要含,还含有、、等杂质)为原料制备的工艺流程如下图所示。
已知:常温下,溶液中金属离子开始沉淀和完全沉淀时的pH如表所示。
金属离子
开始沉淀pH
1.5
6.5
3.3
8.3
完全沉淀pH
3.7
9.7
5.2
9.8
回答下列问题:
(1)“酸浸”前将碳酸锰矿粉碎的目的是_______。
(2)“氧化”时将氧化成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3)“调pH”时应控制pH范围为_______,滤渣2的主要成分为和_______。
(4)“沉锰”得到,该过程需控制在较低温度下的原因是_______。要使沉淀完全(通常认为溶液中离子浓度小于为沉淀完全),溶液中的浓度应大于_______。[25℃时,]。
(5)“氧化焙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6)若以125kg该碳酸锰矿为原料制备,得到产品质量为87kg,则该碳酸锰矿的纯度是_______。(忽略流程中锰元素的损失)。
【答案】(1)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2)
(3)
(4) 减少受热分解,提高原料利用率
(5)
(6)92%或0.92
【分析】由反应流程分析,碳酸锰矿(主要含,还含有、、等杂质)酸浸时,向碳酸锰矿中加入稀硫酸,滤渣1为,滤液中有、、;氧化后转化为;调节溶液pH使、转化为、沉淀而除去;加入后,发生反应:,氧化焙烧碳酸锰得到,据此分析解答。
(1)
“酸浸”前将碳酸锰矿粉碎的目的是增大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
(2)
利用氧化剂将氧化成,而本身被还原为;
(3)
氧化后溶液中存在金属离子主要有、、,结合表中数据可知为了使、转化为、沉淀而除去又不影响,故调节范围为,滤渣2的主要成分是、;
(4)
受热易分解,需控制在较低温度;沉淀完全时,根据,则;
(5)
;
(6)
要得到87kg,需要的质量为115kg,则碳酸锰的纯度为。
12.用于灭活新冠病毒的二氧化氯稳定性较差(纯易分解爆炸),故用和NaOH混合溶液将其吸收转化为保存。现利用如下装置(夹持装置略去)及试剂制备。
已知:①熔点―59℃、沸点11℃,在碱性环境中发生反应:;
②温度高于60℃时,分解成和NaCl。
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75%浓硫酸,下列仪器中不需要的是_______(填仪器名称)。
(2)A为的发生装置,生成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3)实验过程中持续通入的作用是_______。
(4)装置B中和NaOH需按照一定比例混合配成溶液与反应制取,作_______(填“氧化剂”或“还原剂”);此装置需要采用冰水浴,可能的原因为_______(任写一点)。
(5)装置C烧杯中的试剂是_______。
(6)某同学认为实验过程中会产生,推测产品中可能含杂质,请设计简单实验证明_______。
(7)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用制取的作漂白剂。0.5mol的氧化能力(得电子数)相当于_______ g 的氧化能力。
【答案】(1)直形冷凝管
(2)
(3)载气或稀释防止其分解爆炸
(4) 还原剂 液化、防止在较高温度下分解、防止温度过高分解
(5)NaOH溶液
(6)取适量产品于试管中,加足量稀盐酸溶解后,滴加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产品含杂质,反之,无
(7)71
【分析】A中NaClO3和Na2SO3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生成ClO2,因纯ClO2易分解爆炸,因此通入N2进行稀释,生成的ClO2进入B中与NaOH和H2O2的混合液反应生成NaClO2,因NaClO2温度高于60℃时会分解,因此用冷水浴,最后为尾气处理装置。
(1)
配制75%的浓硫酸,需要量筒量取浓硫酸,浓硫酸稀释时需要用到烧杯和玻璃棒,因此不需要的仪器为直形冷凝管。
(2)
A中NaClO3和Na2SO3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生成ClO2,离子方程式为。
(3)
因纯ClO2易分解爆炸,因此通入N2进行稀释,同时通可将生成的排到B装置参与反应(载气)。
(4)
生成被还原,作还原剂;沸点为11℃,冰水浴可以液化,或因、受热易分解,冰水浴也可防止温度过高、分解;
(5)
尾气中可能含有,可用NaOH溶液等强碱性溶液吸收;
(6)
要检验硫酸根离子是否存在,可取适量产品于试管中,加足量稀盐酸溶解后,滴加BaCl2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产品含Na2SO4杂质,反之则无Na2SO4。
(7)
和作漂白剂时,Cl元素都转化为,得电子数相同时,,0.5mol的氧化能力相当于1mol的,即71g。
三、原理综合题
13.我国力争于2030年前做到碳达峰,和催化重整制备合成气(主要成分为、)是利用的研究热点之一,其中部分反应如下:
反应I积碳反应:
反应II消碳反应:
回答下列问题:
(1)催化重整反应 _______。
(2)催化重整反应中催化剂的活性会因积碳而降低,消碳反应则使积碳量减少。
①投料比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有助于减少积碳。
②使用不同催化剂时,反应I、II活化能如下表所示:
反应活化能/
催化剂
I
II
X
33
91
Y
43
72
由表中数据判断,使用催化剂_______(填“X”或“Y”)催化重整反应速率较快。
(3)一定条件下,催化重整反应中的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不考虑副反应),A、B、C三点对应的平衡常数、、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
(4)恒温下,往往2L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2mol进行该催化重整反应。
①2min后测得的转化率为40%,则2min内平均反应速率_______。
②下列叙述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填序号)。
A.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压强保持不变
B.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C.
D.断裂2mol C—H键的同时断裂1mol H—H键
(5)在恒温、体系总压恒定为下,往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2mol进行该催化重整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的转化率为50%。已知气体分压=气体总压×气体的物质的量分数,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可以得到平衡常数,则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_______(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1)
(2) 减小 Y
(3)
(4) 0.2 AD
(5)
【解析】(1)
根据盖斯定律,由Ⅰ+Ⅱ可得 =,故答案为:;
(2)
①减少浓度,有利于反应Ⅰ平衡左移,减少积碳,增大浓度有利于反应Ⅱ平衡右移,发生消碳,则投料比减小有助于减少积碳,故答案为:减小;
②相对于使用催化剂X,使用催化剂Y时积碳反应的活化能大,则积碳反应的速率小;而消碳反应活化能小,则消碳反应的速率大,反应中催化剂活性会因积碳而降低,所以催化剂Y的活性较好,故答案为:Y;
(3)
该反应是吸热反应,所以当压强相等时,温度越高的转化率越高,则。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系,所以;升高温度平衡正向进行,平衡常数增大,所以,故答案为:;
(4)
①反应的的物质的量为,则也反应了0.8mol;反应速率,故答案为:0.2;
②A.反应前后气体化学计量数不同,故反应中压强会发生变化,当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压强保持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A正确;
B.反应前后气体质量相等,体积不变,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密度保持不变,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B错误;
C.时正、逆反应速率不相等,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C错误;
D.断裂2mol C—H键的同时断裂1mol H—H键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D正确;
故答案为:AD;
(5)
平衡时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6mol,则平衡时、的平衡分压均为,CO、的平衡分压均为,则,故答案为:。
四、结构与性质
14.丁二酮肟()是检验的灵敏试剂,在稀氨水介质中,与丁二酮肟反应可生成鲜红色沉淀丁二酮肟镍,其分子结构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Ni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基态Ni中最外层电子所占据的原子轨道有_______个伸展方向。
(2)Ni与Ca位于同一周期且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单质Ni的熔点明显高于Ca,其原因是____。
(3)1mol丁二酮肟分子含有σ键数目为_______(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4)丁二酮肟镍分子中C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有_______;元素N和O在周期表中相邻,元第一电离能的原因是_______。
(5)丁二酮肟镍分子内不存在的作用力有_______(填序号)。
A.金属键 B.氢键 C.π键 D.配位键 E.范德华力
【答案】(1) 第四周期VIII族 1
(2)Ni与Ca均为金属晶体,Ni的原子半径比较小且价电子数较多,形成的金属键比较强,熔点比较高
(3)
(4) N的2p轨道为半充满状态比较稳定,较难失电子,因此N的第一电离能比O高
(5)AE
【解析】(1)
Ni原子序数是28,位于第四周期Ⅷ族:最外层电子占据的原子轨道为4s,原子轨道为球形,只有一种空间伸展方向;
(2)
Ni与Ca均为金属晶体,Ni的原子半径比较小且价电子数较多,形成的金属键比较强,熔点比较高;
(3)
1个丁二酮肟分子中含13个单键、2个双键,即1个丁二酮肟分子中含有12个σ键,故1mol丁二酮肟分子含有σ键数目为;
(4)
丁二酮肟镍分子中饱和碳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杂化,不饱和碳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杂化;元第一电离能的原因是N的2p轨道为半充满状态比较稳定,较难失电子,因此N的第一电离能比O高;
(5)
由丁二酮肟镍分子结构图可知,存在σ键、π键、配位键、分子内氢键。
五、有机推断题
15.环喷托酯是一种常见的散瞳剂,常用于儿童散瞳验光,其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①
②
回答下列问题:
(1)B中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__。
(2)D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产物D中混有乙醚的原因是_______。
(3)的名称是_______,D生成E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
(4)由E与F生成环喷托酯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5)化合物X是C的同分异构体,且满足下列条件:
①能发生银镜反应;
②与NaOH反应时,1moL X最多可消耗2moL NaOH;
③核磁共振氢谱峰面积之比为1:2:2:3。
写出X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
【答案】(1)碳氯键
(2) 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乙醇发生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醚
(3) 二甲胺或二甲基胺 加成反应
(4)+HOCH2CH2N(CH3)2+CH2CH2OH
(5)
【分析】物质C和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D,则D为,结合信息①可知,D生成E的反应类型为加成反应,则E为:,以此解题。
(1)
根据B的结构简式可知,其官能团的名称为:碳氯键;
(2)
由分析可知D的结构简式为:;反应过程中使用了乙醇,在浓硫酸和加热条件下可以发生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醚,故答案为: ;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乙醇发生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醚;
(3)
根据其结构简式可知,其名称是:二甲胺或二甲基胺;结合信息①可知,D生成E的反应类型为加成反应;
(4)
结合信息②,可知E与F发生反应的方程式为:+HOCH2CH2N(CH3)2+CH2CH2OH;
(5)
X能发生银镜反应说明含有醛基,能与2倍物质的量的氢氧化钠反应说明X中含有 结构,由C的结构简式可推知苯环上的取代基应为—OOCH和;核磁共振氢谱峰面积之比为1:2:2:3,则—OOCH和处于苯环的对位上,故X的结构简式为: 。
福建省漳州市(四模)2023届高三毕业班第四次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卷及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漳州市(四模)2023届高三毕业班第四次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卷及答案,共13页。
福建省漳州市2023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漳州市2023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题含答案
福建省漳州市2023届高三毕业班9月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卷(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漳州市2023届高三毕业班9月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化学试卷(Word版附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4L中含有的原子数目为,2g中含有的共价键数目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