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人口、城市知识串讲
展开一、人口分布(必备知识)1、人口分布的特点 a 分布特点 分布不均衡 主要居住在北半球;集中在北纬10°-50°范围内;主要居住在沿海地区;主要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 b 四大人口稠密区 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北美东部。2、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a 自然因素 气候(气温和降水)、地形、水源、土壤、矿产 b 人为因素 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因素、政治、军事、文化等
二、人口容量(必备知识)1、环境承载力 a 影响因素 受自然资源数量和质量、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人均消费水平。 b 环境人口容量 (持续供养人口数量)(活着)2、人口合理容量 (生活) a 保证生活质量; b 持续性、公平性原则 c 谋求措施 发展中国家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建立公平的国际秩序; 尊重人地协调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人口容量(关键能力) 人口问题1、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 详见三维设计P78 a 人口的年龄结构导致的人口问题 人口年轻化 人口老龄化 b 人口的性别结构导致的人口问题 原因、影响、对策 c 人口的文化素质导致的人口问题
二、人口容量(关键能力) 人口问题2、不同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详见三维设计P79
二、人口容量(关键能力) 人口问题3、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详见三维设计P79 我国人口问题比较特殊,由于我国人口总量大,人口数量多,尽管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但新增人口仍然较多,人口压力大;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出现“未富先老”的情况。 a 人口问题 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 人口素质较低; 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人口流动规模大;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b 解决对策 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积极发展交通、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
三、人口统计图的判读(详见三维设计P80-81)
图1 曲线图 图2 平面正三角形坐标图
图3 四边形人口统计图 图4 人口金字塔图
四、人口迁移(必备知识)1、人口迁移 a 人口迁移判断 b 影响因素 自然灾害、经济、文化、军事、政治、婚姻、政策、交通等 c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国际人口迁移(1)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规模的移民为主。(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外籍工人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国内人口迁移 改革开放前: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上山下乡运动) 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内陆人口向沿海地区迁移。 孔雀东南飞(移民就业)、腾笼换鸟、乳燕回巢(移业就民)
四、人口迁移(关键能力) 1、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角度 详见三维设计P86 a 辩证角度: 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b 区域角度: 对迁出地的影响和对迁入地的影响; c 三大要素角度: 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影响 d 具体方面: 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镇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四、人口迁移(关键能力) 2、人口迁移的影响 (迁入地、迁出地)详见三维设计P86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一、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必备知识)1、内部空间结构 a 乡村 用地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水域、住宅用地、休憩用地 布局: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向外环绕分布; b 城市 用地类型: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绿化用地、休憩娱乐用地、交通用地 布局: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c常见功能区的分布及特征 (详见三维设计P87)2、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 a 因素 经济(地租)、政策、文化、环境 b 地租(影响因素) 距城镇中心的远近;交通通达度;
一、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必备知识)3、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a.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 b.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 c.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相传。
一、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关键能力) 1、城市区位因素 a 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河流、地形、气候、矿产) 社会经济因素(交通、政治、宗教) b 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一、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关键能力)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a 常见功能区的判读 (详见三维设计P89)
一、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关键能力)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b 功能区形成的影响因素 经济(地租)、政策、文化、环境
一、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关键能力)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b 功能区形成的影响因素 经济(地租)、政策、文化、环境 ②交通通达度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 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地存在着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一、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关键能力)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b 功能区形成的影响因素 经济(地租)、政策、文化、环境 (3)其他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二、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 (必备知识) 1、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直接。 (2)乡村景观体现的人地和谐理念更为鲜明。 (3)乡村景观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 2、 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 (1)城镇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会有自己的色调、色彩,形成独特的城镇建筑风貌。 (2)城镇中的建筑反映了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3)城镇中的空间格局,或整体或局部,能反映某种价值追求。
三、地租曲线图的判读 (关键能力) 2、立体图 1、坐标图 3.等值线图的判读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一、城镇化(必备知识)1、城镇化 a 概念 农业人口变为城市人口;农业地域变为城市地域。 b 标志 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 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 c 意义 (1)促进区域经济增长;(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2、城镇化进程 a 地区差异 描述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可从城市化水平高低和城市化速度快慢。 (1)发达国家: 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发展速度慢甚至停滞。 (2)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城镇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 b 城镇化进程 拉伸的“S”型曲线 阶段:初期阶段;中期加速;后期成熟。 过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空洞化现象) →再城市化。
一、城镇化(必备知识)3、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a 问题 环境问题、交通拥挤、住房紧张 b 对策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产业。 (2)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对城市地域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 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4、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GNSS GIS
一、城镇化(关键能力)1、城镇化进程的时空差异 a 时间差异 b 空间差异(区域差异) 发达国家: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发展速度慢甚至停滞,处于后期成熟阶段;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处于初期或者中期加速阶段。
一、城镇化(关键能力)2、城镇化不同阶段的差异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地貌、植被、土壤 知识串讲: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地貌、植被、土壤 知识串讲,共24页。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串讲: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串讲,共34页。
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区域与城市、交通、产业结构 知识串讲: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区域与城市、交通、产业结构 知识串讲,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线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