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级上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WORD版,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上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WORD版,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是,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对各种气象形成原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雾是地面的冰块升华而形成的
B.石头上的霜是水滴放热凝固而形成的
C.荷叶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而形成的
D.雪是雨水汽化而形成的
2.下列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平面镜成像
B.阳光下人在地面的影子
C.光的色散
D.斜插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
3.以下各种单色光中,属于三原色光之一的是( )
A.红光 B.橙光 C.黄光 D.紫光
4.在做“研究光的反射实验”时,如图所示,将一束光沿MO射向镜面,则反射光的方向是( )
A.OA B.OB C.OC D.OD
5.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角,则( )
A.入射角是30°
B.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
C.反射角是60°
D.入射角增大5°,反射角增大10°
6.下列光现象中,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在岸上看到水中的“鱼”
B.用放大镜看到放大的“字”
C.路灯下人在地面上的“影子”
D.在平面镜前看到镜中的“自己”
7.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矫正近视眼的镜片是凹透镜
B.当你向竖直悬挂的平面镜走近时,你在镜中所成的像越来越大
C.近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是因为像成在视网膜前
D.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km/s
8.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象.下列关于此图象信息的解读错误的是( )
A.这是一种晶体物质
B.CD段时物质处于气态
C.物质的初温是40℃
D.加热5分钟时物质的温度是48℃
9.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和蜡烛放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则在光屏上( )
A.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光屏上不会得到像 D.像距大于10cm小于20cm
10.一简易照相机的镜头焦距为6cm,则该相机中胶片离镜头的距离应为( )
A.小于6cm B.大于6cm,小于12cm
C.大于12cm,小于24cm D.大于24cm
11.下列数据中与实际明显不符的是( )
A.课桌的高度约80cm
B.高速动车正常运行的速度约200km/h
C.我们冬天的昼夜温差约30℃
D.水的密度是1.0×103kg/m3
12.PM2.5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5的颗粒物.它能被肺吸收并进入血液,对人体危害很大,也是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物.PM2.5中“2.5”的单位是( )
A.dm B.cm C.mm D.μm
13.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B.宇航员能在飞船中进行交流,这说明声音可以再真空中传播.
C.蝙蝠靠次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
D.“车间工人戴上防噪耳罩”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14.两列声波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如图甲、乙所示,则这列声波( )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音调、响度和音色均不同
15.下列事例中,属于应用声波传递能量的是( )
A.科技工作者利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
B.技工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C.医生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D.渔民利用声呐探测大海鱼群
16.洗热水澡时,卫生间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洗完后过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水在镜面上发生的两种物态变化是( )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液化后汽化 C.先凝华后升华 D.先升华后凝华
17.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
A.
树荫下圆形光斑 B.
海市蜃楼
C.
露珠下的叶脉 D.
水中“倒影”
18.关于湖水中的“鱼”和“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云”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B.“鱼”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云”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C.“鱼”和“云”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D.“鱼”和“云”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实像
19.一冰块熔化成水后,一定不变的物理量是( )
A.温度 B.质量 C.体积 D.密度
20.下列过程中,物体的密度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
A.密闭的气球受热变大了
B.密闭的氧气钢瓶中,氧气用去了一半
C.一根铁条截去了一半
D.冬天水结成了冰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4分)
21.许多建筑采用玻璃进行外墙装潢,这在美化城市的同时却造成了光污染,造成这种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阳光在玻璃表面发生了 反射,在太阳光中有一种光线叫紫外线,它有杀菌消毒作用,但人眼 看到它(选填“能”或“不能”).
22.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七彩光带,如图所示,这个现象叫光的 .如果将白色光屏换成红色光屏,我们将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七彩光带.
23.人说话的声音是声带 产生的,“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 来判断的.
24.如图所示,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光屏上呈现了烛焰倒立清晰的像,如果去掉光屏,眼睛在A处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这个像,若能看到,则此时看到的像是 (选填“倒立”或“正立”).
25.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当蜡烛距它15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将蜡烛向透镜移近7cm后,在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成像.
26.小明用量程是200g的天平测一石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如图所示,由此可知小明使用天平的错误之处是 .
27.现有由同种材料制成的A、B两金属球,其中一个是实心的,它们的质量分别为128g、60g,体积分别为16cm3、12cm3.实心球是 (填“A”或“B”)球.
28.如图中,甲是 计;乙的量程是 ℃
29.显微镜的作用是将被观察的物体 (选填“放大”或“缩小”);电视机遥控器使用时发出的光是 (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
30.长江三峡水库的容量约为3.96×1011m3,该水库的蓄水量是 t.
三、作图题
31.“坐井观天,所见甚小”,请在图中用光路图作出井底之蛙“观天”的最大范围(井中没有水)
32.一条光线照射到水面发生反射和折射,这条光的入射光线如图所示,请在图中画出它到水面后的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33.请根据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在如图所示的方框内画出矫正所需的透镜并完成光路图.
四、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10分)
34.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依次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
(1)实验前,该正确调节凸透镜、光屏和烛焰,使之在同一水平直线上;
(2)蜡烛在凸透镜2倍焦距外的位置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的 像;
(3)如果凸透镜焦距为10cm,蜡烛到凸透镜距离为8cm,从光屏的一侧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一个正立 的 像;
(4)实验中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实像,当用黑色硬纸片遮住透镜的上半部分,则所成的像将会怎样变化 (选填“无像”“变亮”“变暗”).
35.如图是李强同学“测量瓷片密度”的实验步骤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到零刻度处,然后调节 使天平平衡;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瓷片的质量时,所用砝码的个数和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则瓷片的质量为 g;
(3)因瓷片放不进量筒,李强同学改用如图乙、丙所示的方法测量瓷片的体积;
a.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把瓷片浸没,在水面到达的位置作上标记,然后取出瓷片;
b.先将量筒中盛入40ml的水,然后将量筒中的水缓慢倒入取出瓷片的烧杯中,让水面达到标记处,量筒里剩余水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瓷片的体积为 cm3;
(4)该瓷片的密度ρ为 g/cm3;
(5)李强同学的测量方法会导致瓷片密度的测量值 (选填“偏大”或“偏小”).
五、计算题[来源:学科网ZXXK]
36.我省矿泉水资源非常丰富,可将其开发为瓶装矿泉水,若每瓶装满后能净装水550g,则:
(1)每个矿泉水瓶的容积是多少毫升?
(2)若将该矿泉水瓶来装家庭常用的酱油,已知3.3g的酱油质量为3ml,则最多能装质量为多少克的酱油?(ρ矿泉水=1.0×103kg/m3)
37.为加强维护我国海洋权益,2012年9月26日,舷号为“131”的“南京号”导弹驱逐舰从海军退役,移交给中国海蓝总队后将改装成为中国海上执法船.“南京号”导弹驱逐舰如图所示,其部分参数如表:
主尺寸
长132m、宽12.8m、吃水4.6m
满载排水量
3670t
最大航速
72km/h
续航力
6000km
求:(1)“南京号”导弹驱逐舰的最大航速是多少米/秒?它以最大航速匀速航行4h,航行的路程为多少千米?
(2)该舰以正常的速度36km/h续航,续航时间大约是几天?
2015-2016学年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是,每小题2分,共40分)
1.下列对各种气象形成原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雾是地面的冰块升华而形成的
B.石头上的霜是水滴放热凝固而形成的
C.荷叶上的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而形成的
D.雪是雨水汽化而形成的
【考点】生活中的升华现象;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应用题.
【分析】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雾和露都是液态的,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物体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霜和雪是固态,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解答】解:A、雾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B、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C、露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D、雪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生活中物态变化现象的解释.
2.下列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平面镜成像
B.阳光下人在地面的影子
C.光的色散
D.斜插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在水面处折断了
【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专题】应用题.
【分析】光在自然界中存在三种光现象: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
【解答】解:A、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不合题意.
B、阳光下人的影子,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符合题意.
C、混合光分散为单色光的过程叫光的色散;色散是光的折射形成的.不合题意.
D、光在水面发生折射,人看到的水下的筷子是虚像,比实际位置浅,看起来向上弯,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列举了四个常见的光现象,综合了光学知识,要求判断哪个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多对相关的光现象进行思考.
3.以下各种单色光中,属于三原色光之一的是( )
A.红光 B.橙光 C.黄光 D.紫光
【考点】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专题】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彩色电视机荧屏上呈现各种颜色是由红绿蓝三色色光合成的,红、绿、蓝三种色光叫色光的三原色.
【解答】解: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画面,可以发现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因此红、绿、蓝被称为色光的三原色.
故选A.
【点评】光的三原色需要牢固记忆和掌握;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容易混淆,要正确区分.
4.在做“研究光的反射实验”时,如图所示,将一束光沿MO射向镜面,则反射光的方向是( )
A.OA B.OB C.OC D.OD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
【专题】实验题;图析法.
【分析】根据以下内容答题:
(1)光的反射定律:入射光线、法线与反射光线位于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入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是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是反射角.
【解答】解:由图可知,入射光线MO与法线的夹角,即入射角为60°;
由图可知:线OB与法线间的夹角为60°,由反射定律可知,OB为反射光线,即反射光的方向是OB;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确定反射光的方向问题,掌握反射定律、知道入射角及反射角的概念是正确解题的前提与关键.
5.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角,则( )
A.入射角是30°
B.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
C.反射角是60°
D.入射角增大5°,反射角增大10°
【考点】光的反射定律.
【专题】应用题.
【分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入射角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指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在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解:A、因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是30°,所以入射角为90°﹣30°=60°故本选项错误.
B、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为60°,所以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也是30°,故本选项错误.
C、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为60°,故本选项正确.
D、当入射角增大5°,变为60°+5°=65°,所以反射角也变为65°,则反射角也增大5°,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概念,同时还考查了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并且要会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进行有关的计算.
6.下列光现象中,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在岸上看到水中的“鱼”
B.用放大镜看到放大的“字”
C.路灯下人在地面上的“影子”
D.在平面镜前看到镜中的“自己”
【考点】光的反射.
【专题】应用题.
【分析】①光的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比如透镜成像、水变浅了、水中的筷子折断了等;
②光的反射是指光线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出去的现象,比如平面镜成像;
③要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解答】解:A、在岸上看到水中的“鱼”由于水面下的鱼反射的光进入空气时反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而造成的.所以属于光的折射,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凸透镜成像是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而放大镜是凸透镜的一种应用,因此通过放大镜看到放大的物体,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C、地上之所以有影子,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当身体挡住了光线时,由于光线不能绕过身体,所以被身体所挡住的一块区域所接受到的光亮便减少,在地上形成了一块黑暗的与身体形状相同的影子,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D、在平面镜前看到镜中的“自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属于光的反射,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光的反射、折射及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着很多的现象,要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并能用所学物理知识进行解释.
7.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矫正近视眼的镜片是凹透镜
B.当你向竖直悬挂的平面镜走近时,你在镜中所成的像越来越大
C.近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是因为像成在视网膜前
D.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km/s
【考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1)近视眼的晶状体较厚,会聚能力较强,看远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需戴凹透镜矫正.
(2)平面镜成像特点:像物等大.
(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5km/s.
【解答】解:A、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强,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为了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就要戴凹透镜来矫正,故本选项正确.
B、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像物等大可知,当你向竖直悬挂的平面镜走近时,你在镜中所成的像不变,故本选项错误.
C、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是因为像成在视网膜前,故本选项错误.
D、光是一种电磁波,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或3×105km/s,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特点、光速、眼睛的视物原理,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综合性较强.
8.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的熔化图象.下列关于此图象信息的解读错误的是( )
A.这是一种晶体物质
B.CD段时物质处于气态
C.物质的初温是40℃
D.加热5分钟时物质的温度是48℃
【考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来源:Zxxk.Com]
【专题】图析法.
【分析】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在熔化图象上表现为:晶体有一段水平线段,是晶体的熔化过程,所对应的温度是该晶体的熔点;而非晶体随加热时间的增加温度持续上升.
【解答】解:A、从图象可以看出,此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保持48℃不变,所以此物质是晶体,且熔点为48℃,所以本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分析图象可知,CD段已全部变为液态,继续吸热升温,所以本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从图象可以看出,物质的初温是40℃,所以本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加热5分钟时,该晶体处于熔化过程,应为固液混合态,此时的温度还是48℃,所以本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从图示的图象中,可以获取很多信息:物质的种类(晶体还是非晶体)、熔点、熔化时间等.关键要将熔化过程与图象两者联系起来.
9.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和蜡烛放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所示.则在光屏上( )
A.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光屏上不会得到像 D.像距大于10cm小于20cm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应用题;实验题.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当物距处于1倍和2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且像距大于2倍焦距.
掌握物距的概念,知道物距是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解答】解:由图知,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是16cm,焦距为10cm,物体处于凸透镜的1倍和2倍焦距之间,所以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像距大于2倍焦距.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要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与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同时考查了物距的概念.
10.一简易照相机的镜头焦距为6cm,则该相机中胶片离镜头的距离应为( )
A.小于6cm B.大于6cm,小于12cm
C.大于12cm,小于24cm D.大于24cm
【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专题】应用题.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当u=f时,不成像.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知道照相机是根据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此时像距处于1倍、2倍焦距之间.
【解答】解:据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可知,故利用该照相机照相时,物体必须处于透镜的2倍焦距以外,即12cm以外,此时的像应成在另一侧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即此时所成像的胶卷必须在6cm和12cm之间.
故选B.
【点评】该题考查了照相机的制作原理及该原理的应用,知道照相机所成的像处于镜头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11.下列数据中与实际明显不符的是( )
A.课桌的高度约80cm
B.高速动车正常运行的速度约200km/h
C.我们冬天的昼夜温差约30℃
D.水的密度是1.0×103kg/m3
【考点】长度的估测;温度;密度及其特性;速度与物体运动.
【专题】应用题;估算综合应用题.
【分析】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
A、课桌的高度约80cm左右.符合实际;
B、高速动车的速度非常快,正常运行可达200km/h.符合实际;
C、冬天北方白天的温度约0℃,而夜晚是温度在﹣10℃以下,昼夜温差约10℃;南方白天的温度约10℃,而夜晚是温度在0℃左右,昼夜温差约10℃.不符合实际;
D、体积是1m3的水的质量为1.0×103kg,所以水的密度是1.0×103kg/m3.符合实际.
故选:C.
【点评】估测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
12.PM2.5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5的颗粒物.它能被肺吸收并进入血液,对人体危害很大,也是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污染物.PM2.5中“2.5”的单位是( )
A.dm B.cm C.mm D.μm
【考点】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此题考查我们对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根据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和长度单位的认识,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解答】解:
PMPM2.5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
故选D.
【点评】此题以社会普遍关注的PM2.5为素材设计题目,体现了物理规律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13.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B.宇航员能在飞船中进行交流,这说明声音可以再真空中传播.
C.蝙蝠靠次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
D.“车间工人戴上防噪耳罩”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考点】声速;声音的传播条件;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声现象.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减弱噪声有三种: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来源:学科网ZXXK]
【解答】解:A、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正确;
B、飞船中并非是真空,宇航员可以交流,声音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选项说法错误;
C、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选项说法错误;
D、“车间工人戴上防噪耳罩”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防治噪声的途径,有一定的综合性,但难度不大,强化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是解决识记性题目的基础.
14.两列声波在同一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如图甲、乙所示,则这列声波( )
A.音调不同 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 D.音调、响度和音色均不同
【考点】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专题】声现象.
【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频率从波形上显示为排列密集;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振幅从波形上显示为偏离平衡位置远;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解答】解:甲、乙的波形特点是:相同时间内出现的次数相同,说明振动的频率相同,则音调相同;波偏离平衡位置幅度也相同,则响度也相同;
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因为两列波的形状不同反映了波的音色不同,故图中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选:C.
【点评】通过比较声音的波形图来考查频率对音调的影响和振幅对响度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能够从波形图上看懂频率和振幅.
15.下列事例中,属于应用声波传递能量的是( )
A.科技工作者利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
B.技工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C.医生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D.渔民利用声呐探测大海鱼群
【考点】声与能量.
【专题】声现象.
【分析】(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声呐”的利用、医用“B超”等;
(2)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如: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超声波碎石”等.
【解答】解:A、科技工作者利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B、技工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医生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渔民利用声呐探测大海鱼群,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声的利用,是一道声学的基础题,声波传递信息和能量的性质可以应用在很多方面.
16.洗热水澡时,卫生间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洗完后过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水在镜面上发生的两种物态变化是( )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液化后汽化 C.先凝华后升华 D.先升华后凝华
【考点】水的三态变化.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液化是指气体变为液体的现象;汽化是指液体变为气体的现象;液化和汽化是两个相反的过程,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解答】解:洗澡的时候,水大量蒸发,有许多水蒸气遇到冷的镜子液化形成小水滴,过了一段时间后,小水滴又蒸发变为水蒸气,所以又变得清晰起来.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的了解和掌握,体现了由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17.下列现象中,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的是( )
A.
树荫下圆形光斑 B.
海市蜃楼
C.
露珠下的叶脉 D.
水中“倒影”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1)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日月食、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彩虹等.
【解答】解:A、树荫下圆形光斑,是太阳通过树叶的空隙成的像,是小孔成像现象,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符合题意;
B、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幻景,是地球上物体反射的光经密度不均匀的大气折射而形成的虚像,不符合题意;
C、露珠是圆形的,露珠下的叶脉看起来较大,是凸透镜的成像现象,不符合题意;
D、水中的“倒影”,是房子在水面成的虚像,是光的反射现象,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三种光学现象的区分,是光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把握住三种光现象的本质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中考考查的热点题型.
18.关于湖水中的“鱼”和“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鱼”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云”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B.“鱼”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云”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C.“鱼”和“云”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D.“鱼”和“云”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实像
【考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光的反射.
【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知识,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知道我们看到水中的物体,其实是看到物体的虚像,这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水中的云是云在水中成的虚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我们看到水中的鱼,其实看到的是鱼的虚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平面镜成像及成因,同时也考查了光的折射现象,这两种情况学生很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分.二者所成的都是虚像,但成像原理不同.
19.一冰块熔化成水后,一定不变的物理量是( )
A.温度 B.质量 C.体积 D.密度
【考点】质量及其特性.
【专题】质量及其测量.
【分析】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只与所含物质的多少有关,与物体的位置、状态、形状、温度无关.
【解答】解:A、冰熔化成水后,温度可能不变,也可能升高;
B、冰熔化成水后,质量一定不变;
C、冰熔化成水后,体积变小;
D、冰熔化成水后,体积变小,密度变大.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温度、密度、质量的特点和体积变化的规律,都属于基础知识,难度变大.
20.下列过程中,物体的密度不会发生变化的是( )
A.密闭的气球受热变大了
B.密闭的氧气钢瓶中,氧气用去了一半
C.一根铁条截去了一半
D.冬天水结成了冰
【考点】密度及其特性.
【专题】应用题;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1)首先判断当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时,其体积怎样变化,再由公式ρ=来分析密度的变化;
(2)密度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质量和体积无关,质量变大体积变大,质量变小体积变小,二者的比值不变.
【解答】解:A、密闭的气球受热变大了,气体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密度变小,故A错误;
B、氧气瓶中的氧气用掉一部分,质量减小,体积不变,所以密度变小,故B错误;
C、一根铁条截去了一半后,质量减半,体积减半,物质种类不变,密度不变,故C正确;
D、水结冰后,质量不变,体积变大,密度变小,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密度公式的应用情况,先分析物体体积和质量的变化是判断密度变化的前提.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4分)
21.许多建筑采用玻璃进行外墙装潢,这在美化城市的同时却造成了光污染,造成这种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阳光在玻璃表面发生了 镜面 反射,在太阳光中有一种光线叫紫外线,它有杀菌消毒作用,但人眼 不能 看到它(选填“能”或“不能”).
【考点】镜面反射;紫外线.
【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1)平行光线射到表面光滑的物体表面上时,反射光线仍是平行的,反射光射向同一方向,这是镜面反射;
(2)红外线和紫外线都是不可见光,紫外线具有杀菌消毒作用.
【解答】解:(1)璃外墙表面光滑,平行光线射到镜面上反射后仍然是平行光,发生镜面反射,这种光强度大,逆着光线看,很刺眼,大量使用这种玻璃外墙会造成光污染.
(2)紫外线都是不可见光,紫外线具有杀菌消毒作用,人眼是不能看到它的.
故答案为:镜面;不能.
【点评】本题考查了镜面反射以及紫外线的相关知识,属于光学基础知识的考查.
22.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后,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在白色光屏上形成一条七彩光带,如图所示,这个现象叫光的 色散 .如果将白色光屏换成红色光屏,我们将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七彩光带.
【考点】光的色散.
【专题】应用题.
【分析】(1)太阳光是复色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复合而成的.
(2)透明物体颜色由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
(3)不透明物体的颜色与它反射的光的颜色相同.
(4)白色物体反射各种颜色的光,不透明物体只反射它的颜色的光,其它光被吸收.
【解答】解:(1)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是光的色散现象;
(2)在三棱镜和白屏之间放一块红色光屏,白屏上只在原来出现红光的地方出现一条红色光带;这表明红色光屏只能透过红光.
故答案为:色散;不能.
【点评】本题考查了不透明物体和透明物体的颜色的决定因素和太阳光是复合光.
23.人说话的声音是声带 振动 产生的,“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 音色 来判断的.
【考点】声音的产生;音色.
【专题】应用题.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解答】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每个人说话声带都会振动发出声音,但由于声带结构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振动;音色.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知道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会根据响度、音色和音调的定义区分乐音特征的三个因素.
24.如图所示,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光屏上呈现了烛焰倒立清晰的像,如果去掉光屏,眼睛在A处 能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这个像,若能看到,则此时看到的像是 倒立 (选填“倒立”或“正立”).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定性思想;图析法;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1)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的;
(2)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到,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实像与虚像都可以用眼睛接收到,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解答】解:(1)从题可知,可以从光屏上看到烛焰倒立清晰的像,则说明了所成的像为实像,而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当把光屏去掉后,实际光线会聚成实像后继续向前传播,进入人的眼睛,所以眼睛在A处能看到这个像.
(2)实像都是倒立的.
故答案为:能;倒立.
【点评】(1)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实像能用光屏呈接,虚像不能;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的.
(2)凸透镜的虚像是正立的、放大的.实像是倒立的,有放大的,也有等大的,也有缩小的.
25.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当蜡烛距它15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放大 (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将蜡烛向透镜移近7cm后,在光屏上 不能 (填:“能”或“不能”)成像.
【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专题】应用题.
【分析】(1)光屏上能承接到的像是实像,光屏上承接不到的是虚像.
(2)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判断凸透镜成像的性质: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解:(1)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蜡烛距离凸透镜15cm,2f>u>f,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蜡烛靠近凸透镜7cm,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故答案为:放大;不能.
【点评】本题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判断凸透镜成像的性质,然后根据实像和虚像是否能用光屏承接进行判断.
26.小明用量程是200g的天平测一石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如图所示,由此可知小明使用天平的错误之处是 测量过程中超过了该天平的称量 .
【考点】质量的测量与天平.
【专题】应用题;质量及其测量.
【分析】在天平正确使用时应注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不能用手加减砝码;不能把潮湿或易腐蚀性的药品直接放到托盘上等.
【解答】解:已知该天平的量程是200g,而分析天平右盘中的砝码可知,此时砝码的质量超过了200g,所以这样很容易损坏天平;
故答案为:测量过程中超过了该天平的称量.
【点评】知道天平的正确使用,并理解天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是解决该题的关键.
27.现有由同种材料制成的A、B两金属球,其中一个是实心的,它们的质量分别为128g、60g,体积分别为16cm3、12cm3.实心球是 A (填“A”或“B”)球.
【考点】空心、混合物质的密度计算.
【专题】计算题.
【分析】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出AB两球的密度,再比较密度的大小;密度大的是实心的.反之,是空心.
【解答】解:A、B金属球的密度:
ρA===8g/cm3,ρB===5g/cm3,
所以ρA>ρB,故A是实心球.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密度公式的应用,关键是利用密度来判断物体是实心还是空心,这也是鉴别物质的一种方法.
28.如图中,甲是 体温 计;乙的量程是 ﹣20~100 ℃
【考点】温度计与体温计的异同.
【专题】应用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首先要明确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相平,并注意区分零上或零下.
【解答】解:
由图知:
甲温度计的量程是35~42℃,所以是体温计;
乙温度计的最小示数是﹣20℃,最大示数是100℃,所以其量程为﹣20℃~100℃.
故答案为:体温;﹣20~100.
【点评】正确读取温度计的示数:明确是零上还是零下,明确量程和最小刻度值,读数时从绝对值小的向绝对值大的读.
29.显微镜的作用是将被观察的物体 放大 (选填“放大”或“缩小”);电视机遥控器使用时发出的光是 红外线 (选填“红外线”或“紫外线”).
【考点】显微镜;红外线.
【专题】应用题;光的折射、光的色散;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①显微镜有两组透镜:一组是靠近物体的物镜,相当一个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一组是靠近眼睛的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把物镜所成的倒立、放大的实像再次放大.
②红外线的热效应比较强,能制成热谱仪,制成红外线夜视仪;红外线可以用来遥控,制成电视遥控器.
【解答】解:
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显微镜的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物体的像经过两次放大,所以我们看到的是物体放大的像;
电视机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来遥控电视机的.
故答案为:放大;红外线.
【点评】本题考查了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的成像特点以及红外线的应用.是一道基础题.
30.长江三峡水库的容量约为3.96×1011m3,该水库的蓄水量是 3.96×1011 t.
【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专题】计算题;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知道长江三峡水库容量(水的体积),利用m=ρV求水的质量.
【解答】解:
由ρ=得水的质量:
m=ρV=1×103kg/m3×3.96×1011m3=3.96×1014kg=3.96×1011t.[来源:学科网]
故答案为:3.96×1011.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密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计算时注意单位统一,属于基础题目.
三、作图题
31.“坐井观天,所见甚小”,请在图中用光路图作出井底之蛙“观天”的最大范围(井中没有水)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光线要进入青蛙的眼中,最大范围就是从枯井的边缘处射过来.
【解答】解:图中圆点是青蛙的位置,将圆点与井口左边的端点相连成一直线,将圆点与井口右边的端点相连成一直线,然后在直线上标出箭头,即得到两条射向青蛙眼睛的光线,这两条光线就决定了青蛙的观察范围.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通过作图的形式考查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并结合了成语,是一道好题.
32.一条光线照射到水面发生反射和折射,这条光的入射光线如图所示,请在图中画出它到水面后的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考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专题】作图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先过入射点作出法线,然后根据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并且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画出反射光线;
根据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确定折射光线的方向.
【解答】解:过入射点O作垂直于界面的法线,根据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画出反射光线;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应用情况,注意真实光线为实线,法线为虚线;是一道基础题.
33.请根据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在如图所示的方框内画出矫正所需的透镜并完成光路图.
【考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专题】作图题;压轴题.
【分析】解答本题需掌握:近视眼是晶状体会聚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解答】解:近视眼是晶状体曲度变大,会聚能力增强,即折光能力增强,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
故答案如图: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中招的热点.
四、实验探究题(每空1分,共10分)
34.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依次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
(1)实验前,该正确调节凸透镜、光屏和烛焰,使之在同一水平直线上;
(2)蜡烛在凸透镜2倍焦距外的位置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缩小 的 实 像;
(3)如果凸透镜焦距为10cm,蜡烛到凸透镜距离为8cm,从光屏的一侧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一个正立 放大 的 虚 像;
(4)实验中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实像,当用黑色硬纸片遮住透镜的上半部分,则所成的像将会怎样变化 变暗 (选填“无像”“变亮”“变暗”).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实验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
【解答】解:(2)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蜡烛在凸透镜2倍焦距外的位置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3)如果凸透镜焦距为10cm,蜡烛到凸透镜距离为8cm,则物距小于焦距,从光屏的一侧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凸透镜起放大镜的作用;
(4)实验中若用黑色硬纸片遮住透镜的上半部分,则所成的像仍是完整的,只是像的亮度将变暗一些.
故答案为:(2)缩小;实;(3)放大;虚;(4)变暗.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我们对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掌握,熟知其成像的特点,能结合具体的实验过程做出回答是关键.
35.如图是李强同学“测量瓷片密度”的实验步骤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到零刻度处,然后调节 平衡螺母 使天平平衡;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瓷片的质量时,所用砝码的个数和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则瓷片的质量为 32 g;[来源:学|科|网]
(3)因瓷片放不进量筒,李强同学改用如图乙、丙所示的方法测量瓷片的体积;
a.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把瓷片浸没,在水面到达的位置作上标记,然后取出瓷片;
b.先将量筒中盛入40ml的水,然后将量筒中的水缓慢倒入取出瓷片的烧杯中,让水面达到标记处,量筒里剩余水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瓷片的体积为 14 cm3;
(4)该瓷片的密度ρ为 2.3 g/cm3;
(5)李强同学的测量方法会导致瓷片密度的测量值 偏小 (选填“偏大”或“偏小”).
【考点】固体的密度测量实验.
【专题】实验题;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天平使用前必须进行调节,调节要做到放﹣﹣放在水平台上,拨﹣﹣将游码拨到零刻度线,调﹣﹣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天平的调节原则是:相对于指针,平衡螺母“左偏右调”、“右偏左调”;
(2)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总质量与游码所对刻度之和;
(3)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底部或凸液面的顶部相平,读数前要看清量筒的分度值,要注意量筒的零刻度在量筒的最下方.
(4)直接根据密度公式即可求出瓷片的密度.
(5)根据测量的质量和体积分析即可.
【解答】解:(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到零刻度处,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
(2)瓷片的质量:m=20g+10g+2.2g=32g;
(3)由图丙可知,量筒的分度值为2mL,量筒中液体的凹液面的底部与26mL刻度线相平,所以瓷片的体积:40mL﹣26mL=14mL=14cm3.
(4)瓷片的密度:ρ==≈2.3g/cm3;
(5)因为取出瓷片时,瓷片上会沾有水,因此倒入水的体积大于瓷片的体积,由ρ=可知,测量结果偏小.
故答案为:(1)平衡螺母;(2)32;(3)14;(4)2.3;(5)偏小.
【点评】固体密度的测量是初中物理的重要实验,一定要熟练掌握.天平、量筒的读数,以及利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这都是测密度实验中最基本的技能,需要我们熟练掌握.
五、计算题
36.我省矿泉水资源非常丰富,可将其开发为瓶装矿泉水,若每瓶装满后能净装水550g,则:
(1)每个矿泉水瓶的容积是多少毫升?
(2)若将该矿泉水瓶来装家庭常用的酱油,已知3.3g的酱油质量为3ml,则最多能装质量为多少克的酱油?(ρ矿泉水=1.0×103kg/m3)
【考点】密度的计算;密度公式的应用.
【专题】计算题;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1)已知矿泉水的质量和密度,利用V=求矿泉水的体积,也就是瓶子的容积;
(2)利用密度公式求出酱油的密度,已知矿泉水瓶子的容积(最多能装酱油的体积),利用m=ρV求瓶子最多装酱油的质量.
【解答】解:
(1)由ρ=得瓶子的容积:
V=V水===550cm3=550ml;
(2)酱油的密度:
ρ酱油====1.1g/cm3,
最多装酱油的体积V酱油′=V=550cm3,
由ρ=得酱油的质量:
m酱油′=ρ酱油V酱油′=1.1g/cm3×550cm3=605g.
答:(1)每个矿泉水瓶的容积是550毫升;
(2)最多能装质量为605克的酱油.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密度公式及其变形的应用,把握住瓶子容积一定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计算时注意单位换算.
37.为加强维护我国海洋权益,2012年9月26日,舷号为“131”的“南京号”导弹驱逐舰从海军退役,移交给中国海蓝总队后将改装成为中国海上执法船.“南京号”导弹驱逐舰如图所示,其部分参数如表:
主尺寸
长132m、宽12.8m、吃水4.6m
满载排水量
3670t
最大航速
72km/h
续航力
6000km
求:(1)“南京号”导弹驱逐舰的最大航速是多少米/秒?它以最大航速匀速航行4h,航行的路程为多少千米?
(2)该舰以正常的速度36km/h续航,续航时间大约是几天?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计算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根据单位换算求出最大航速多少千米/小时,然后利用s=vt求路程;
(2)知道正常的续航力,根据公式t=求行驶的时间.
【解答】解:(1)表中数据所示v最大=72km/h=72×m/s=20m/s,
根据v=得s=vt,所以航行的路程s=v最大t=72km/h×4h=288km;
(2)该舰以正常的速度36km/h续航,续航时间t===166.67h≈7天.
答:(1))“南京号”导弹驱逐舰的最大航速是20米/秒;它以最大航速匀速航行4h,航行的路程为288千米;
(2)该舰以正常的速度36km/h续航,续航时间大约是7天.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公式的理解和掌握,关键是单位换算,正确理解续航力的物理意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中考物理三模试卷(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下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八年级(下)期末物理试卷(word版,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与探究,计算与推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下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级(下)期末物理试卷(word版,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与探究,计算与推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