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3 背影教学ppt课件
展开第四单元
14 背 影
上课素材 【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六法】 ①联系修辞手法; ②抓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词; ③联系人物身份、性格和思想; ④看句子的表达方式; ⑤看句子是否蕴含哲理; ⑥看句子的结构特点。 【分析标题作用四法】 ①交代文章内容; ②点明文章主旨; ③交代引文线索; ④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上课笔记
|
1.通过对“背影”的分析感知父亲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变化,深入理解文本。
3.思考课文为何以“背影”为中心,了解文章的叙事方式。
4.抓住细节描写,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事,一些细节,会引发我们内心的感动。也许是父母一个深情的凝望,也许是爷爷奶奶一个和蔼的笑容,也许是老师在作业本上留下的一个个红勾……正是生命中无数美好的感动,让人间变得温馨动人。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文章,作者在文中仅仅记录的一个小小的背影,却感动了阅读它的无数人。(板书课题)
二、检测预习 疏通字词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等。我们去年学过他的散文名篇《春》,另外他还有其他散文代表作品《匆匆》《荷塘月色》《绿》等。
2.背景介绍
《背影》是叙事散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往事。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20岁,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3.字音字形
交卸(jiāo xiè) 奔丧(bēn sāng) 狼藉(láng jí) 簌簌(sù)
典质(diǎn zhì) 赋闲(fù xián) 颓唐(tuí táng) 琐屑(suǒ xiè)
踌躇(chóu chú) 亏空(kuī kōng) 游逛(ɡuànɡ) 拣(jiǎn)
搀(chān) 蹒跚(pán shān)
4.理解词义
【差使】旧时指官场中临时委任的职务,后来也泛指职务或官职。
【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踌躇】犹豫。
【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衰颓败落。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理感到悲伤。怀,心。
【郁】(忧愁、气愤等)积聚。
【琐屑】细小而琐碎的事。
【箸】筷子。
【大去】委婉语,指死亡。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学生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了父子间怎样的感情?(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
明确:课文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爬月台为“我”买橘子这件让“我”终生难忘的事情,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2.自读课文,画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分小组交流、朗读这些句子,说一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小结:一个背影,二年未见,三处嘱咐(不解),四次流泪(背影),五句叮咛。
四、解读“背影” 感受父爱
1.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这几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明确:文中共有四次写了背影,第一次是文章开头,作者在回忆中提到背影;第二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爬上月台留下的背影;第三次是父亲离开时消失在人海中的背影;第四次是结尾抒情时点到的背影。
2.请认真研读第6段,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父亲背影的。
明确:作者在描写父亲的背影时,先用外貌描写,即“父亲是一个胖子”“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突出了父亲的外貌特征;再用动作描写,“蹒跚地走、慢慢探身下去、攀着、向上缩、向左微倾”,似一个慢镜头一般,作者将这个行动的背影仔细刻画,忽又定格在月台上,表现出父亲买橘子的不易,形成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背影形象。而在父亲离开时,又将众多的人影作为陪衬,写父亲的背影消失在人影里。
3.第6段中,作者两次描写父亲的背影,并两次说忍不住落下泪来,这是为什么?请你分析作者在此表达的情感。
明确:作者被父亲为自己的付出深深感动,这是一种深切的父子情。
4.分析第6段可知,本文的重点在通过父亲的背影来表达父子之情,那么又为何要写与背影无关的第2~5段呢?请你简要分析。
明确:第2、3段介绍家庭情况,看似与“背影”无关,却是“背影”故事的缘起与节奏;第4段写父亲决定为儿子送行,是“背影”故事的基础,第5段写送儿子上了车,是“背影”故事的准备,因此,这四段虽然未直接写背影,却与背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5.探究:请你结合全文,说说“背影”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从内容上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从结构上看,背影是文章中“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
6.把握“我”的情感变化。
探究:请从文中找出能体现“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的内容,并分析其中的变化及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明确:文中写到四次流泪,鲜明地凸显了“我”对父亲的态度。第一次是“我”回家奔丧,到家后因目睹家境颓败而伤心,表现出“我”对父亲的心疼;第二次是在离别的车站,目睹父亲老态的背影,心生感动;第三次是看着父亲下车离开的背影,饱含着感动和不舍;第四次是父亲来信,“我”回忆背影,内心充满愧疚以及对父亲的挂念。
从其他内容上看,“我”对父亲的情感很深厚,但不曾表现出来,且在前文中表现得略有些不耐烦。比如看到父亲进站时和脚夫讲价钱,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看到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觉得他“迂”。而“我”的情感态度变化的契机,是在父亲爬上、爬下车站月台之时,“我”的内心被强烈地震撼了。
背景链接:
朱自清与父亲浦口分别那一年20岁,是一个深受“五四运动”影响的青年学生,并且在文坛崭露头角,正是青春得志之时,对行事方式与思想都与自己相差了一个时代的父亲,自然有种种不解和不满。写《背影》那一年他28岁,是清华大学教师,涉世渐深,又经历了大大小小的社会变动,对父亲多了一份理解和体谅。所以文中作者对父爱的感受和对父亲的理解都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作者一再运用反语“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现出强烈的后悔和自责。最后一段的延伸与补充,不仅照应第一段的内容,更是表明作者对父亲的理解与思念,父子间曾有的隔阂消融,父子之情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7.结合本文说说写人记事散文的基本特点。
明确:(1)写人记事散文通常记叙一件事或多件事表达某个主题,突出某个人物形象。如本文则通过车站送别突出父子情深的主题,突出了父亲的形象。(2)记一件事时要记录典型事件、代表性事件,要为主题服务。如本文在记事时,着重选用车站送别事件,重点突出送别时的背影而取得了成功。
五、品味语言 把握特色
1.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但含义丰富。请找出文中父亲的话并简要分析。
明确:①“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是在宽慰儿子。甘愿自己承受家庭重担,希望儿子能轻松愉快地享受其天真生活。把悲痛压在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
②“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不放心,怕别人照顾不周到,劳碌费神。这表明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
③“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担心儿子路上口渴,对儿子的关怀是多么体贴入微啊!
④“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惦记儿子是否旅途平安,反映父亲对儿子深切的惦念。
⑤“进去吧,里边没人。”——怕儿子离开座位丢失行李,反映父亲对儿子细心的关照。
这五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2.感悟作者平实中见真情的语言风格。
作者善于在叙事和描写中抓住最能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语言或动作,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去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文中还有很多处体现了这样的特色,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体会一下。
(1)“颇踌躇了一会”“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明确:父亲的“不放心”正体现了对儿子的关心爱护。
(2)父亲“忙着”照看行李,“忙着”讲价钱;终于“讲定”了价钱,为“我”“拣定”了座位;“嘱”“我”小心,又“嘱托”茶房照应“我”。
明确:表现出了父亲的不辞辛苦、不厌其烦,事事都要替儿子安排好。
(3)“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明确:“我”理解了父亲的爱,对父亲产生怜惜之情。
(4)橘子买回来后,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明确: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到踏实满足。
(5)“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明确:两个“自然”表现了“我”对父亲更深的理解,泪光中的背影已不单单是父亲往日背影的再现,其中还包含着家境颓唐、每况愈下而又爱子心切的父亲的影子,寄托了作者对父亲更为深切的疼惜、怀念之情。
六、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至爱亲情是我们拥有的无上的财富。一桌准备好的饭菜,一件放在床头的衣服,一个鼓励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都凝聚着亲人对我们的期望和关怀。正像父亲的背影一样,永远感动着我们。今天,我想用一首歌来结束这堂课,歌曲的名字叫《懂你》。让我们都能对父母、对亲人说一声:“我爱你们,我理解你们!”(播放歌曲《懂你》)
2.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回到家中,不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你的父母、亲人表示理解、感恩,感谢他们给予你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给父母夹一次菜,给他们写一张纸条,为他们倒一杯水,向他们道一声辛苦……好吗?
3.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内容。
背 影
父子情深
本文感情真切、质朴自然,所以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通过品读“背影”来感悟文章蕴含的情感上。文章的标题是“背影”,父亲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是“背影”,“背影”在文中多次出现,是贯穿文章的主线。抓住“背影”,也就抓住了理解本文的关键。同时我也悟出了:要用心感悟教材,挖掘教材,不断创新教学设计,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充满新意。其实,课改不仅是对原有课程的创新,更是对教师原有观念的创新。在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真正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作为教师,一定不能包办代替,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使之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只有这样,教师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才会提升,才会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3 背影图片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3 背影图片课件ppt,共1页。
初中人教部编版13 背影图片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13 背影图片课件ppt,共1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作者简介,新课导入,整体感知,⑴琐事中发现父爱,⑵言语中品味父爱,⑶细节中体悟父爱,⑷书信中知父爱,精读赏析,言语中知父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13 背影备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13 背影备课课件ppt,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整体感知,朗读课文理清文脉,第23段写什么,回报父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