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课件学案打包26套
- 2023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3文言文阅读学案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2讲文言文断句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2023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3文言文阅读学案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1讲文言文实词课时演练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3文言文阅读学案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3讲古代文化常识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2023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3文言文阅读学案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3讲古代文化常识课时演练 试卷 0 次下载
- 2023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3文言文阅读学案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4讲文言文内容概述题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2023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3文言文阅读学案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2讲文言文断句课时演练
展开
这是一份2023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3文言文阅读学案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2讲文言文断句课时演练,共6页。
专题三 学案二 第2讲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裴怀古,寿州寿春人。仪凤中,上书阙下,补下邽主簿,频迁监察御史。姚、嶲道蛮反,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选自《新唐书·裴怀古传》,有删改)A.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B.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C.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D.命怀古驰驿往怀辑之/申明诛赏归者/日千计/俄缚首恶/遂定南方蛮夏/立石著功【答案】B 【解析】“日千计”是“归者”的谓语,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A、D。“南方”作“定”的宾语,“蛮夏”是“立石著功”的主语,各自成句,排除C。【参考译文】裴怀古,是寿州寿春人。仪凤年间,他到京城上书,补授下邽主簿,多次升迁后任监察御史。姚、雋道的蛮人反叛,朝廷命令裴怀古从驿道兼程前往招徕安抚他们,说明赏罚的利害,归附的人每天数以千计。不久,(裴怀古)捉住罪魁祸首,于是平定了南方,蛮人和中原人立石碑来记载他的功德。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选自《宋史·包拯传》,有删改)A.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B.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C.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D.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答案】B 【解析】根据文意,“曰”是某某说的意思,一般放在人名后,与人名连用,中间不能断开,又可分析出“第归杀而鬻之”是包拯说的话,故应在第一个“拯曰”前断开,排除C、D。“盗惊服”意为这个盗贼惊恐认罪,“惊服”的主语是“盗”,应在“盗”前断开,排除A。【参考译文】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任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有个盗贼割了别人家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告状。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告发别人私自宰杀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惊恐认罪。(包拯)调任端州知州,升任殿中丞。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雄少而好学,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选自《汉书·扬雄传》,有删改)A.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B.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C.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D.为人简易佚荡/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自有下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答案】D 【解析】“耆欲”是“少”的宾语,“欲”后面应断开,排除A、C;“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中,“当世”是“徼”的状语,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参考译文】扬雄字子云,是蜀郡成都人。扬雄年少时就喜欢学习,广泛阅读,没有什么书是他没读过的。(扬雄)为人不拘礼节,洒脱旷达,没有什么嗜好欲望,对于富贵不急切追求,对于贫贱不忧惧悲伤,不(刻意)修养端正的品行以在当代谋求名声。自己有最低的限度:不是圣贤所著的书不喜欢;不合乎自己心意的事,即使能得到富贵也不去做。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贡师泰,字泰甫。泰定四年,释褐出身,授从仕郎、太和州判官。丁外艰,改徽州路歙县丞。大臣有以其名闻者,擢应奉翰林文字。丁内艰,服阕,除绍兴路总管府推官,郡有疑狱,悉为详谳而剖决之。历翰林待制、国子司业,擢礼部郎中,再迁吏部,拜监察御史。时平江缺守,师泰又以选为平江路总管。其年冬,甫视事,张士诚自高邮率众渡江,直抵城下,攻围甚急。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士诚既纳降,江浙行省丞相以便宜授师泰两浙都转运盐使。至则剔其积蠹,通其利源,大课以集,国用资之。(选自《元史·贡师泰传》)A.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B.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C.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D.明年春/守将弗能支/斩关遁去/师泰领义兵/出战/力不敌/亦怀印绶弃城遁/匿海滨者/久之/【答案】B 【解析】句中“师泰领义兵出战”为主谓结构,句意完整,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D;“久之”为时间副词,不宜放在句末单独成句,排除C。【参考译文】贡师泰,字泰甫。泰定四年(1327年),(贡师泰)出仕做官,授任从仕郎、太和州判官。父亲去世服丧,改任徽州路歙县县丞。有大臣将师泰的名字奏闻,提拔他为应奉翰林文字。(贡师泰)母亲去世,服丧期满,授任绍兴路总管府推官,郡中有疑案,(师泰)一一详细审理判决。历任翰林待制、国子司业,升迁礼部郎中,两次提升任职吏部,任监察御史。当时平江路缺少镇守官员,贡师泰又因此入选任平江路总管。这年冬天,贡师泰刚到任,张士诚就从高邮率领大军渡过长江,直抵平江城下,围攻很是急迫。第二年春天,平江守将不能支撑,杀出城逃走,贡师泰率领义兵出城迎战,势力不敌对方,也怀抱印绶弃城而逃,在海边躲藏了很久。张士诚归降之后,江浙行省丞相以便宜行事授贡师泰两浙都转运盐使。贡师泰到任后立即清除积弊,开通谋利的来源,大量赋税因此而聚集,国家财政得以支撑。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种放,字明逸,河南洛阳人也。淳化三年,陕西转运宋惟干言其才行,诏使召之。其母恚曰:“常劝汝勿聚徒讲学,身既隐矣,何用文为?果为人知而不得安处,我将弃汝深入穷山矣。”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母卒,水浆不入口三日,庐于墓侧。(选自《宋史·种放传》)A.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B.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C.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D.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答案】B 【解析】“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的意思是他的母亲全部拿出他的笔、砚烧掉。“其母”作主语,“取”“焚”作谓语,“其笔砚”“之”分别作“取”“焚”的宾语,故应在“之”后停顿,排除A、D。“太宗嘉其节”的意思是宋太宗称赞他的气节。“太宗”作主语,“嘉”作谓语,“其节”作宾语,故应在“太宗嘉其节”的前后停顿,排除C。【参考译文】种放,字明逸,是河南洛阳人。淳化三年(992年),陕西转运使宋惟干提到种放的才能操行,皇上下诏派人召见种放。他的母亲抱怨说:“我常劝你不要聚集学生讲授文学,你已经隐居了,还写文章干什么?如果你真的被人知遇却得不到安身的地方,我就离开你深入到山沟的尽头。”种放称有病没有动身。他的母亲全部拿出他的笔、砚烧掉,与种放转移到山沟的尽头偏僻的人很少到达的地方。宋太宗称赞他的气节,诏令京兆府赐给他缗钱让他供养母亲,不强迫改变他的志向,有关官吏每年按时令抚恤慰问。母亲去世,(种放)三天不吃不喝,在母亲坟墓旁边构小屋居住。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于时议建明堂,多有同异。思伯上议曰:“……五室之理,谓为可按。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学者善其议。(选自《魏书·贾思伯传》)A.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B.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C.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D.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答案】B 【解析】“方圆高方”意思完整,意为“方圆面积和高宽”,一起作下一句“自依时量”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结构相同,都是偏正结构,意思完整,各自断开,排除D。【参考译文】当时讨论兴建明堂,观点多有不同。贾思伯上书论述道:“……五室的道理,认为是能够成立的。它们的方圆和高宽,自可依时代不同而酌情计算度量。戴氏的九室之说,蔡氏的太庙官论点,子干的灵台之论,裴逸的一屋观点,以及诸家的纷纭杂说,一概不可取。”学者们同意他的说法。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范宁字武子。少笃学,多所通览。……既免官,家于丹阳,犹勤经学,终年不辍。年六十三,卒于家。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选自《晋书·范宁传》,有删改)A.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B.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C.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D.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答案】B 【解析】“沈思”意思是“深入思考”,“积年”意思是“多年”,“积年”是“沈思”的补语,构成动补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精审”意思是“精密翔实”,主语是“其义”,主谓之间不可断开,排除C。【参考译文】范宁字武子。从小就专心好学,博览群书。……范宁被免官之后,定居在丹阳,仍然勤于经学,一年从头到尾毫不懈怠。(范宁)六十三岁时,在家中去世。当初,范宁因为《春秋谷梁传》没有好的注本,于是深入思考多年,为《春秋谷梁传》做了《集解》。《春秋谷梁传集解》这部书义理精密翔实,被天下人看重。不久徐邈又为《春秋谷梁传》做注,世人也很称赞。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韦鼎,字超盛,京兆杜陵人也。初,鼎之聘周也,尝与高祖相遇,鼎谓高祖曰:“观公容貌故非常人而神监深远亦非群贤所逮也不久必大贵贵则天下一家岁一周天老夫当委质。公相不可言,愿深自爱。”及陈平,上驰召之,授上仪同三司,待遇甚厚。(选自《隋书·韦鼎传》)A.观公容貌故/非常人/而神监深远/亦非群贤所逮也/不久必大贵/贵则天下一家岁一周天/老夫当委质B.观公容貌/故非常人/而神监深远/亦非群贤所逮也/不久必大贵/贵则天下一家/岁一周天/老夫当委质C.观公容貌/故非常人/而神监深远/亦非群贤所逮也不久/必大贵/贵则天下一家/岁一周天/老夫当委质D.观公容貌故/非常人/而神监深远/亦非群贤所逮也不久/必大贵/贵则天下一家/岁一周天/老夫当委质【答案】B 【解析】“观”的宾语是“容貌”,宾语后断开,排除A、D。“也”是句末语气词,而且“亦……也”是固定句式,“也”字后应断开,排除C。【参考译文】韦鼎,字超盛,是京兆杜陵人。当初,韦鼎受聘于北周,曾经与高祖相遇,韦鼎对高祖说:“观察您的容貌,本来就不是平常人,而且明察深远,也不是众贤士所能达到的。不久必然会大富贵,大富贵后天下就会统一,明年的今天,我会来献礼效劳。您的相貌不可说,希望您珍重自爱。” 等到陈朝被平定,皇上派人飞车召请他,任命他为上仪同三司,待遇非常优厚。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4古代诗歌阅读学案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3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课时演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4古代诗歌阅读学案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2讲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课时演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3文言文阅读学案2考点突破精准答题第6讲文言文简答题课时演练,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