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课改版九年级上册第二节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离子教案
展开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对动画的观察与想象,初步了解原于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3)了解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4)通过对原子得失电子后变化的讨论,认识离子的形成过程与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动画片、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习的效果。
(3)观察图、表、动画,培养从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与微观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付值观目标
(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感受微观世界结构美,初步体会物质构成奥秘,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离子的形成。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引导,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情境导入
1.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
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2.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
二、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
1.学生猜想: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活动:动手画出氢原子的图形,钠原子的图形。
3. 提出问题:核外电子的运动是否如同学们所画的?
4.多媒体呈现:1.电子在原子核外的运动特点
2.电子在核外的分层排布
引导学生看图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
5.归纳结论:核外电子是在不同的电子层内运动的,这种现象叫做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6.教师提示1.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2.离核最远,能量最高的电子层叫最外层。
3、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
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设问:通过观看图形,同学们思考一下怎样去用形象的图示来表示原子核、原子核内质子数以及核外电子的运动情况呢?(由此引入学习原子结构示意图)。
引导学生总结出: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
画出正确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练习:请同学们自己动手画出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投影展示:学生观看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设疑:请同学们分析1~18号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有什么规律?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每一周期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递增
每一族电子层数递增,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回顾提问:前面我们就已经学习过稀有气体,它们也被称之为惰性气体,你们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吗?
生:是因为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
师:从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稀有气体元素核外电了的排布特点。能否找出其中稀有气体元素化学性质不活泼的奥秘。
请同学们根据所呈现出的1-18号原子结构示意图,找出稀有气体的结构特点。
生总结:稀有气体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
师:由于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所以我们把稀有气体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这样的结构称之为相对稳定结构,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会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提问:以下是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它们是否属于相对稳定的结构?
生:不属于。
设疑:当钠原子和氯原子相遇,它们会发生变化吗?
生:会发生变化。
设疑: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生:最外层上的电子会发生转移。
设疑:它们最外层上的电子又是如何转移的呢?
学生活动:要趋向稳定结构的钠原子和氢原子该如何变化来达到稳定呢?
生:钠原子与氯原子并非稳定结构,钠原子最外层1个电子移到氯原子最外层7个电子上,由此互相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化学性质活泼。
设疑:前面我们学习元素分类时已知钠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氯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下面请同学们通过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找出其中的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分析讨论并归纳出它们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交流。
总结:①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化学性质活泼。
②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的结构;化学性质活泼。
③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
三、探究离子的形成
过渡设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知原子是呈电中性的,而钠原子与氯原子相遇后最外层上的电子已经发生了变化,此时它们是否还呈电中性?
生:不是,已经带电了。
师:1.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为阳离子,带负电的原子为阴离子。
2.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而形成不带电性的化合物。离子也可构成物质。
回顾并引导总结:钠原子与氯原子相遇后,最外层电子发生了变化,分别形成带正电的Na+与带负电的Cl-,两种离子由于静电作用结合成离子化合物NaC1。
展示:
由上述分析可知: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的数目有密切的关系。
四)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离于化合物是由离子构成的。我们还知道了元素的性质主要由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所以我们判断一种元素是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还是稀有气体元素,是易得电子、易失电子还是具有稳定结构时,只要看其核外电子排布。观察其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即可。
九年级上册第一节 空气教案: 这是一份九年级上册第一节 空气教案,共5页。
初中化学北京课改版九年级上册第一节 原子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北京课改版九年级上册第一节 原子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新课教学,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北京课改版九年级上册第一节 碳的单质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北京课改版九年级上册第一节 碳的单质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