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好玩课时教案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3/1345096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好玩课时教案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3/1345096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好玩课时教案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3/1345096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好玩课时教案
展开数 学 好 玩
第1课时 班级旧物市场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86~87页的“班级旧物市场”。 内容简析 本次实践活动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加减混合运算、认识了人民币、学会了乘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首先提供了同学们进行旧物交换的情境图,并明确了本课的活动任务:设计并组织一次二年级旧物交换活动,引导学生按四个步骤完成任务。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旧物交换和买卖活动,复习学过的乘除法及有关人民币的知识。 2.能够利用学过的乘除法知识解决旧物买卖和等价交换的问题,能够正确付钱、找钱,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为希望小学献爱心活动,从小培养学生热衷公益的良好品德。 4.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回顾、整理与交流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自我反思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学过的乘、除法知识解决旧物买卖和等价交换的问题,能够正确付钱、找钱,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回顾、整理与交流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自我反思能力。 教法与学法 1.教学中,教师采用辅导法,做好家校沟通,维持活动秩序,让学生全员参与实践活动。 2.学习时,学生采用自主活动法,做好充分准备,积极参与实践过程,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 承前启后链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上节课结束时老师已经告诉同学们,我们这节课要举行一次“班级旧物市场”的交易活动,把你的玩具、图书、工艺品带来跟同学进行交换或出售。你们准备好了吗?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组织本次活动效果会更好呢? | ||||||||||||
学生可能会说:(1)我们应该先找一块场地,各班划分一下。就像商场里一样,不同的班级、不同的物品分类摆放好。(2)我们对自己的物品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估价,自己打算换点什么或是打算以多少钱出售,要做到心中有数。(3)在交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讨价还价,但是要注意文明礼貌,不能强行。 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今天我们就在班里组织一次旧物交换活动。导入课题:班级旧物市场。 【品析: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谈话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校去年组织的迎新年商贸集市活动吗?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我们班当时漂亮的展台吧!喜欢这样的活动吗?今天,我们就把这项有意义的活动搬进了教室里,一起走进我们的班级旧物市场。导入课题:班级旧物市场。 【品析:通过谈话,引起学生的回忆,展示曾经参与活动的内容,进入学习活动之中,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出示教材第86页情境图。 明确活动任务: 请同学们把自己旧的玩具、图书、工艺品等拿来与同学交换或出售,设计并组织一次二年级旧物交换活动。 问题串1:议一议。 师:在我们开展活动之前,先来看看其他班级的旧物市场。 师:热闹的交换活动开始了,你看到了什么? 生:这里的同学们在挑选自己喜欢的物品进行交换呢。 师:我们去采访一下他们,看看他们是怎样组织这次交换活动的。 学生可能会说:(1)选择合适场地。比如在教室里,在操场上,或者其他场地。选择场地要考虑场地上能不能容纳全班人员的活动,考虑这个场地上有没有安全隐患,考虑场地与其他课程、班级活动是不是冲突等。(2)小组明确分工。同学之间自由结成小组,小组内进行具体分工,选出小组长,确定售货员、记账员、广告宣传员等。(3)准备废旧物品。小组内成员准备用来买卖的废旧物品,作必要的卫生清理、修补等,选用的物品不能过于珍贵。(4)废旧物品定价。请家长或老师为自己的物品定价,还可以根据物品的新旧程度和原来的价值以及自己的喜爱程度自行定价,可以是几角,也可以是几元。在老师的帮助下,可以限制一个最高价,如每件物品最多不超过8元。这样我们计算起来就会比较方便。 问题串2:做一做。 师:说得很好,那我们就开始自己期待的交换活动吧!看看图上的小朋友是如何交换的。 出示教材第87页图。 生1:第二幅图中的小朋友有一套汽车玩具的标价是12元,他想换2本他自己喜欢的书,有个小朋友正帮他挑选,看是不是他喜欢的书,如果喜欢就能交换了。我想知道平均每本书是多少钱。 | ||||||||||||
师:谁会解决图上的这两个问题?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生1:每本故事书2元,有5本故事书,就是5个2元,所以5×2=10(元)。 生2:这套汽车玩具12元,能换2本书,也就是说12元是两本书的价钱,所以平均每本书是12÷2=6(元)。 师:从图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师:活动结束后,要总结一下自己买了多少,卖了多少,换了什么等。 师:大家还可以商量着把交易所得的钱或物品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如可以捐给希望工程等。 学生自由活动,教师深入学生中,了解情况,适时指导。活动结束,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做好总结:在上面的活动中,你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生:用到了我们学过的乘法、除法运算;还用到了购物的知识。 师: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呢?如果再举行一次这样的活动,你觉得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学生自由畅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谈谈自己的改进建议;教师组织学生评议。 【品析:在具体情境中,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问题串3:想一想。 师:在上面的活动中,你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生1: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可以运用学过的乘法、除法、人民币等数学知识。 生2:在活动中,我感受到劳动的幸福,获得了为别人提供服务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师:如果再举办这样的活动,你认为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引导学生回顾活动过程、关键环节、分工合作等,指出存在的不足和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学生根据书上的问题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串4:自我评价。 出示教材第87页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对这次活动做自我评价。 在这次活动中,我的表现是:
教师应对三项评价内容进行简单的解释和交流,明确评价标准。让学生独立进行自我评价。 指导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后组内交流,组员之间互评。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有关班级旧物市场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举办班级旧物市场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如果举办班级旧物交换市场,你最想把自己的哪些物品交换?最想交换得到什么物品?引导学生收集自己不用的物品,与同伴交流自己想得到的物品。 【品析:这个环节设计,目的在于把学生引向深入的探究学习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探究性。】
| ||||||||||||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猜一猜,算一算。 小明买两样玩具,刚好花了50元。他买的是哪两种玩具? (1)买3个足球要花多少元? (2)12元买4个杯子,够吗? 【品析:这组练习题主要考查表内乘法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答案】 1.玩具坦克和机器人。27+23=50(元) 2.(1)3×8=24(元) (2)3×4=12(元) 12元=12元 够。 五、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共同总结:通过有趣的旧物交换和买卖活动,我们复习了乘法、除法及有关人民币的知识。通过解决旧物买卖和等价交换的问题,能够正确付钱、找钱,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的良好品德,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衔接下节课的学习任务,思考下面的问题:用自己身体一部分测量身边的物品,记录数据,准备新课上与同伴进行交流。 六、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1.通过具体的旧物交易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应用数学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创造自主尝试、自我发展的空间和机会。使学生个性化的想法得到展示,体验与分享学习成功带来的乐趣。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班级旧物市场 旧物交换解决问题 约定:1.礼貌用语,文明买卖; 2.正确付钱、找钱; 3.不拥挤、不争抢…… |
第2课时 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材第88~89页的“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 内容简析 本次活动让学生用“身体上的尺子”进行测量,把厘米和米的认识与学生自身的实际相结合,再与用工具测量进行对比。教材通过淘气和笑笑的对话,引出人体中有趣的问题,设计了六个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人体上的有趣现象,从数学角度感受人体中的秘密。 2.在获得自己的一拃、一步、一庹的长度后,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估算意识。 3.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在活动中发现人的身体上特有的规律。 教学难点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估测技能。 教法与学法 1.教学中,采用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测量、估算等实践活动。 2.学习中,采用小组合作法,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在活动中感知“数学从生活中来,运用到生活中去”。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课题 情境导入法: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身体上蕴藏着很多的数学“秘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寻找我们身体上的数学“秘密”,你们有兴趣吗? 导入课题: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 【品析:借助谈话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复习导入法: 1米=( )厘米 230厘米=( )米( )厘米 23 cm+4 m=( )cm 2 m+123 cm=( )m( )cm 同学们,这些题你都做对了吗?淘气问了老师一个问题,他听妈妈说拳头的一周和脚长差不多,这是 |
真的吗?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导入课题: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 【品析:通过复习旧知,并提出新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出示教材第88页情境图。 问题串1:这个结果是真的吗?我们来量一量。 师:淘气有什么发现呢?我们先一起来看看吧! 生:淘气的妈妈告诉他拳头的一周和脚长差不多。 同桌两人为一组,合作测量进行验证吧。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问题串2:和同学互相量一量,填一填。 师: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哪些“秘密”是我们以前不知道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测量一下吧。把测量的结果填写在教材上的表格内。 出示教材第88页表格图。 学生同桌两人为一组,合作测量,完成表格。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问题串3:通过测量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秘密”? 师:通过测量你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秘密”? 生:我发现双臂平伸的长度和身高差不多,我发现腰围是脖子一周长度的2倍。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测量、观察思考,发现“秘密”。 问题串4:读一读,讲一讲。 师:大家发现的“秘密”还真多啊!现在就读一读教材上《我的身体是一把尺子》这篇文章,读完跟同学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教材第89页《我的身体是一把尺子》文字材料。学生自主交流。 师: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每步长约50厘米、我的身高是130厘米…… 师:当我们外出时,不一定会随身携带直尺和卷尺等工具,但我们可以用自己身体的一些部分当“尺子”。说说你用自己身体上的“尺子”能解决哪些问题? 生1:我从教室后墙根走到前墙根,数一数走了多少步,按照我每步长约50厘米估算出教室的长度。 生2:我们做操两臂侧平举,利用我们的臂长确定两人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米。我用拃测量课桌的长度。 师:只要我们知道自己一柞的长度、一步的长度等,便可以近似地测量物体的长度。再想一想,使用身体上的“尺子”进行度量的优点和缺点。 生:优点:用起来方便,可以随时进行度量;缺点:得到的数据是近似数,不够精确。 师:我们在利用身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的长度时,要根据实际需要和当时的情况选择用估测还是用工具测量。 问题串5:量一量教室的长和宽。 师:请借助刚才测量的步长,用步测的方法测量我们教室的长和宽,然后用卷尺测量进行比较。 学生分组合作测量教室的长和宽。教师巡视,了解不同情况。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比较的结果。 【品析:在活动中经历发现身体上秘密的过程,感受估测的价值。】 问题串6:说一说,画一画,身体上还有哪些“尺子”? |
师:说一说,画一画,你的身体上还有哪些“尺子”? 生1:种地的爷爷说下雨的多少,常说下的雨有四指深,就是雨水湿的泥土深度有四个指头并拢的厚度。 生2:我学美术画人体时,美术老师讲过…… 【品析:这个环节通过画图的形式呈现学生的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与同学交流。】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自己身体上的数学“秘密”后。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你还知道我们身体上有哪些“尺子”? 引导学生课下多方面查阅资料或者是调查收集,找到自己身体上其他的尺子,与同伴进行交流汇报。 【品析:这个环节设计,目的在于把学生引向深入的探究学习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列式计算。 2.向日葵高81厘米,燕子的身长是9厘米,向日葵的高度是燕子身长的几倍? 【品析:这两个题目训练的目的在于复习除法知识,培养学生能正确地进行除法计算。】 【参考答案】 1.7×4=28(厘米) 2.81÷9=9 五、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共同总结:我们身体上有许多“尺子”。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先用我们身上的“尺子”估一估,再选择适当的工具进行测量。 衔接下节课的学习任务,思考下面的问题:怎样运用乘法口诀求除法的商? 六、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发现规律,并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补充、修正,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2.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活动中,场面不容易控制,显得有些混乱,这是在活动前对学生要求不到位,需要在以后的综合活动实践中强化。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
![数学口算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b5b1d1ecde54d50c4354a439d5c45dd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