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2 第七单元有机化合物达标检测卷 新A) 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必修2 第七单元有机化合物达标检测卷 新A) 教师版,共6页。
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七单元达标检测卷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化 学(A)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Al 27 S 32 Cl 35.5 K 39 Cu 64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天工开物》中记载丝织品的处理:“凡帛织就犹是生丝,煮练方熟。练用稻稿灰入水煮。以猪胰脂陈宿一晚,入汤浣之,宝色烨然。”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丝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
B.稻稿灰含有碳酸钾,其入水后溶液呈碱性
C.该过程实际就是生丝的除杂过程
D.生丝煮练之后变为熟丝,熟丝的成分是氨基酸
【答案】D
【解析】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故A正确;稻稿灰中含碳酸钾,是强碱弱酸盐,溶于水后溶液显碱性,故B正确;该过程讲述了由生丝到熟丝的过程,实际是生丝的除杂过程,从而使得生丝变熟后光泽度变好,故C正确;生丝煮练之后变为熟丝,由于氨基酸是溶于水的,故熟丝的成分不可能是氨基酸,故D错误。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正丁烷的球棍模型
B.等物质的量的甲烷与氯气反应的产物是
C.CH4的球棍模型:
D.光照下,1mol CH4最多能与4mol Cl2发生取代反应,产物中物质的量最多的是CCl4
【答案】A
【解析】A.是正丁烷的球棍模型,A项正确;B.等物质的量的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反应,可生成、、、和,B项错误;C.是分子的比例模型,C项错误;D.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产物中物质的量最多的是,D项错误;答案选A。
3.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同系物的是
① ② ③ 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与,分子式均为C8H18,分子式相同,不满足同系物的要求,属于同分异构体;分子式为C9H20,①③④都是烷烃,①④及③④结构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2个CH2,①④及③④互为同系物,C6H6与其他物质均不相差n个CH2,不是同系物,故B正确。故选B。
4.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是
A.棉花 B.羊毛 C.天然橡胶 D.塑料
【答案】D
【解析】棉花、羊毛、天然橡胶聚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塑料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D项错误,故答案选D。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①化学性质相似的有机物是同系物 ②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有机物是同系物 ③若有机物中碳、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则它们必定是同系物 ④若两种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差14n(n为正整数),则必为同系物
A.①②③④ B.只有②③ C.只有③④ D.只有①②③
【答案】A
【解析】①同系物的结构相似,化学性质相似,但化学性质相似的有机物不一定是同系物,如正丁烷(CH3CH2CH2CH3)和异丁烷()的化学性质相似,但它们互为同分异构体,①说法错误;②结构相似,且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有机物才互为同系物,②说法错误;③有机物中碳、氢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它们可能是同分异构体,也可能是最简式相同的有机物,③说法错误;④两种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差14n(n为正整数),不一定满足结构相似、通式相同的条件,如乙烯(CH2=CH2)和环丁烷(),④说法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④说法错误,选A。
6.仔细分析下列表格中烃的排列规律,判断排列在第16位的烃的分子式是
1
2
3
4
5
6
7
8
9
……
C2H2
C2H4
C2H6
C3H4
C3H6
C3H8
C4H6
C4H8
C4H10
……
A.C6H12 B.C6H14 C.C7H12 D.C7H14
【答案】C
【解析】由表可知,每3个化学式一组,碳原子数目相同,满足的通式依次为CnH2n-2、CnH2n、CnH2n+2,相邻组的烃碳原子数目相差1,第16位的烃是第六组第一个,碳原子数目为7,故分子式为C7H12。
7.关于乙酸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乙酸是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溶于水和乙醇
B.用CH3COOH溶解CaCO3的离子方程式为CaCO3+2H+=Ca2++H2O+CO2↑
C.乙酸和乙醇混合,在加热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制取乙酸乙酯
D.用Na2CO3溶液不能区分CH3COOH和CH3COOCH2CH3
【答案】A
【解析】CH3COOH属于弱酸,B项不正确;乙酸、乙醇与浓硫酸混合在加热条件下制取乙酸乙酯,C不正确;CH3COOH与Na2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气体,而CH3COOCH2CH3与Na2CO3溶液不反应,故能用Na2CO3溶液区分CH3COOH和CH3COOCH2CH3,D不正确,故选A。
8.用括号中的试剂和方法除去各物质中的杂质,正确的是
A.甲烷中的乙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洗气)
B.乙醇中的乙酸(NaOH溶液,分液)
C.乙醇中的水(CaO,蒸馏)
D.乙酸乙酯中的乙酸(加入浓硫酸和过量乙醇并加热)
【答案】C
【解析】乙烯可被氧化为二氧化碳,会引入新杂质,A错误;乙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乙酸钠,溶于水,乙醇与之不分层,B错误;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即使乙醇过量,也不能将乙酸除尽,且引入新杂质,D错误。
9.下列关于乙烯的用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以乙烯为原料可以合成聚乙烯等生活用品材料
B.乙烯可以用来制备1,2—二溴乙烷()
C.乙烯可以与水发生加成反应制备乙醇(CH3CH2OH)
D.乙烯可以与HBr发生加成反应制备1,2—二溴乙烷()
【答案】D
【解析】A.聚乙烯是工业生产塑料的重要原料,A项正确;B.乙烯与溴通过加成反应,可制得1,2-二溴乙烷,B项正确;C.乙烯与水发生加成反应得到乙醇:CH2=CH2+H2OCH3CH2OH,C项正确;D.乙烯与溴化氢发生加成反应,生成溴乙烷:CH2=CH2+H2O→CH3CH2Br,D项错误;故答案选D。
10.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向淀粉的水解液中滴加碘水,溶液变蓝,说明淀粉可能未水解
B.重金属盐使蛋白质分子变性,所以吞“钡餐”(主要成分是硫酸钡)会引起中毒
C.蛋白质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
D.常温下呈液态的油脂可以催化加氢转变为固态的脂肪
【答案】B
【解析】A.加入碘水溶液变蓝,说明仍有淀粉,淀粉可能未水解,也可能部分水解,A正确;B.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变性,变性是不可逆的,但硫酸钡难溶于水和酸,不生成离子,因此不会引起中毒,B错误;C.蛋白质分子的直径在1~100nm,符合胶体的范围,蛋白质分子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C正确;D.液态植物油催化加氢,其饱和程度提高,生成固态的氢化植物油,D正确;故选B。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1.有机物的结构可用键线式简化表示,如CH3—CH=CH—CH3可表示为,有机物萜品醇可作为消毒剂、抗氧化剂和溶剂。已知α-萜品醇的键线式如,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1mol该物质最多能和1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B.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为羟基和碳碳双键
C.该物质不能和乙酸发生酯化反应
D.分子式为C9H16O
【答案】CD
【解析】含有1个碳碳双键,则1mol该物质最多能和1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故A正确;由结构简式可知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为羟基和碳碳双键,故B正确;含有羟基,则可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故C错误;由结构简式可知分子式为C10H18O,故D错误。
12.生活中使用的塑料食品盒、水杯等通常由聚苯乙烯制成,其结构简式为。根据所学乙烯知识,可以判断
A.聚苯乙烯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B.聚苯乙烯是一种天然高分子
C.聚苯乙烯可由苯乙烯通过化合反应制得
D.聚苯乙烯单体的分子式为C8H8
【答案】D
【解析】A.聚苯乙烯中没有碳碳双键、碳碳双键等,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A错误;B.聚苯乙烯属于高分子,是以石油为基本原料经过一系列反应合成的,不属于天然高分子,B错误;C.聚苯乙烯是由单体苯乙烯通过加聚反应生成的,C错误;D.根据结构,苯乙烯的分子式为C8H8,D正确;故答案选D。
13.已知有如下转化关系:CH3CHOC2H5OHC2H4C2H5Br;则反应①、②、③的反应类型分别为
A.取代、加成、取代 B.取代、取代、加成
C.氧化、加成、加成 D.氧化、取代、取代
【答案】C
【解析】反应①是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方程式为2CH3CH2OH+O22CH3CHO+2H2O;反应②是乙烯与水的加成反应,方程式为CH2=CH2+H2OCH3CH2OH;反应③是乙烯与HBr的加成反应,方程式为CH2=CH2+HBrCH3CH2Br;答案选C。
14.下列方法能用来鉴别甲烷和乙烯的是
A.通入酸性KMnO4溶液 B.通入紫色石蕊溶液
C.通入水中 D.观察颜色
【答案】A
【解析】A.乙烯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甲烷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通入酸性KMnO4溶液能鉴别,故A正确;B.甲烷和乙烯均不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色,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不能区分开,故B错误;C.甲烷和乙烯均不溶于水,不能用水鉴别,故C错误;D.甲烷和乙烯均为无色气体,所以观察颜色不能鉴别甲烷和乙烯,故D错误;答案:A。
15.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这种有机物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①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②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③能与NaOH溶液反应 ④能与乙醇反应 ⑤能发生取代反应 ⑥能发生置换反应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除④外 D.除⑥外
【答案】B
【解析】该有机物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一定条件下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分子中含有羧基,能与NaOH溶液反应,也能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分子中含有羟基、羧基,能与Na发生置换反应,所以①②③④⑤⑥均正确,B项符合题意。故选B。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6.牛奶放置时间长了会变酸,这是因为牛奶中含有的乳糖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变成了乳酸。乳酸最初就是从酸牛奶中得到并由此而得名的。乳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H(OH)COOH。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乳酸与足量金属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乳酸发生下列变化:
所用的试剂a________,b________(写化学式);写出乳酸与少量碳酸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乳酸与乙醇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乳酸在浓硫酸作用下,两分子相互反应生成六元环状结构的物质,写出此生成物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Na
(2)NaHCO3(或NaOH或Na2CO3) Na
H2O+CO2↑+
(3)+C2H5OHH2O+ 酯化反应(或取代反应)
(4)
【解析】(1)金属钠与羟基、羧基都能发生反应,生成氢气。(2)在乳酸中先加入的物质只与羧基反应,不能与羟基发生反应,则加入的物质a可以是NaOH、NaHCO3或Na2CO3,反应产生的中的醇羟基再发生反应,则加入的物质是金属Na;羧酸的酸性比碳酸强,碳酸钠能与羧基反应,不能与醇羟基反应。(3)乳酸含有羧基,可以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酯和水。
17.在炽热条件下,将石蜡油分解产生的乙烯通入下列各试管里,装置如图所示。
根据上述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C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1,2-二溴乙烷的密度比水的大,难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
预测:A装置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B装置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D装置中溶液由紫色变无色,D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类型为_______。
(4)写出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E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时能验证E装置功能。
(5)做乙烯燃烧实验之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丙烯()与乙烯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写结构简式)。
①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产物为_____________。
②在一定条件下丙烯与H2O的加成产物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检验B装置中是否有溴挥发出来
(2) 红棕色褪去,液体不分层 橙黄色褪去,液体分层
(3) 氧化反应
(4) 加成反应 检验乙烯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的产物二氧化碳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 检验乙烯的纯度 产生明亮火焰并伴有黑烟
(6) 、
【解析】(1)溴易挥发且溴与AgNO3 溶液反应会生成淡黄色AgBr,用AgNO3 溶液检验溴是否挥发。(2)四氯化碳为有机溶剂,能溶解1,2-二溴乙烷,故A中的现象为:红棕色褪去,液体不分层,1,2-二溴乙烷密度比水的大,难溶于水,故B中的现象为:橙黄色褪去,液体分层。(3)乙烯与酸性KMnO4溶液发生氧化反应生成的产物为二氧化碳和H2O,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溴与四氯化碳不反应,而溴水中发生反应:,产物可能干扰实验。(4)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类型为:加成反应,E装置的作用是:检验乙烯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的产物二氧化碳,当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时,能验证E装置功能。(5)点燃乙烯之前,要检验乙烯的纯度。(6)与的加成产物只有1种:;与H2O的加成产物有2种:、。
18.利用CH4与Cl2发生取代反应制取副产品盐酸的设想在工业上已成为现实,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中模拟上述过程,其设计的模拟装置如图所示。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制取Cl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
(2)设,若理论上欲获得最多的HCl,则x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3)B装置有三种功能:①控制气体流速;②将气体混合均匀;③___________。
(4)D装置中的石棉上吸附着KI饱和溶液及KI粉末,其作用是________。
(5)E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填字母)。
A.收集气体 B.吸收Cl2 C.防止倒吸 D.吸收HCl
(6)该装置还存在缺陷,原因是没有进行尾气处理,尾气的主要成分是______(填字母)。
A.CH4 B. C. D. E.
【答案】(1)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 大于或等于4
(3) 干燥混合气体
(4) 吸收未参加反应的氯气
(5) CD
(6) AB
【解析】由题干实验装置图可知:A装置为制取Cl2的发生装置;B装置可以除去水蒸气,并将甲烷和氯气混合均匀,同时还可以通过控制产生气泡的快慢调节气体的流速;C装置为CH4与Cl2的反应装置;D装置的作用是吸收未参加反应的Cl2;E装置可以吸收产物HCl制取盐酸,还可以防止液体倒吸避免危险;根据CH4与Cl2的反应可知欲获得最多的HCl,也就是使CH4中的H原子全部转化为HCl,此时消耗的Cl2的物质的量至少是CH4物质的量的4倍;未参加反应的Cl2被D装置吸收,生成的HCl被E装置吸收,取代产物、、为液体,故该实验的尾气主要有未参加反应的CH4和反应生成的。(1)由实验装置图可知,A是实验室制备氯气的装置,故发生的反应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2)氯气与甲烷发生取代反应,反应特点是1mol氯气可取代1mol H原子生成1mol HCl,设=x,若理论上欲获得最多的氯化氢,则x值应保证甲烷被完全取代,x应大于或等于4,故答案为:大于或等于4;(3)生成的氯气中含有水,B装置除具有控制气流速度、均匀混合气体外,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还具有干燥作用,故答案为:干燥混合气体;(4)氯气具有氧化性,KI中-1价的碘能被氯气氧化,产物为氯化钾固体和碘单质,反应为Cl2+2I−=2Cl−+I2,所以D装置的石棉中均匀混有KI粉末,能吸收过量的氯气,故答案为:吸收过量的氯气;(5)装置中最后剩余的氯化氢气体需要吸收不能排放到空气中,氯化氢易溶于水需要防止倒吸;故答案为:CD;(6)反应生成的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均是油状的液体,只有一氯甲烷是气体,还可能有过量的甲烷,可能存在剩余的甲烷和生成的一氯甲烷等气体,应进行尾气处理,故答案为:AB。
19.已知B是酒的主要成分、C是食醋的主要成分。下图是相关有机物的转换关系:
完成下列填空。
(1)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工业上生产A所需的矿物资源是______。
(2)请写出C的官能团名称___________。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4)实验室用如图装置制取乙酸乙酯。实验时需预先在用于收集乙酸乙酯的试管b中加入_____溶液。实验结束后,发现试管b中的液体分两层,乙酸乙酯在____层(填“上”或“下”),分离乙酸乙酯的实验操作方法是_______。
【答案】(1)CH2=CH2 石油
(2)羧基
(3)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
(4)饱和碳酸钠 上 分液
【解析】B是酒的主要成分、C是食醋的主要成分,则B为CH3CH2OH、C为CH3COOH,B与C反应生成CH3COOC2H5,A水化得到乙醇,则A为CH2=CH2;(1)A为乙烯,其结构简式为CH2=CH2,工业上生产乙烯主要是通过对石油分馏产品的裂解得到;(2)C为乙酸,含有的官能团为羧基;(3)反应②是乙酸乙醇在浓硫酸催化作用下生成乙酸乙酯,其反应方程式为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4)为了除去乙酸乙酯中的杂质乙酸和乙醇,一般要把乙酸乙酯蒸汽通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中;乙酸乙酯的密度比水小,则乙酸乙酯在上层,水溶液在下层;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应选择分液操作。
20.某课外小组设计的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装置如图所示,A中放有浓硫酸,B中放有乙醇、无水醋酸钠,D中放有饱和碳酸钠溶液。
已知:①无水氯化钙可与乙醇形成微溶于水的CaCl2·6C2H5OH;
②有关有机物的沸点:
试剂
乙醚
乙醇
乙酸
乙酸乙酯
沸点/℃
34.7
78.5
118
77.1
请回答:
(1)浓硫酸的作用_______;若用同位素18O示踪法确定反应的断键规律,写出能表示18O位置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2)球形干燥管C的作用是_______。反应结束后D中的现象是_______。
(3)该小组同学在实验时加入过量的乙醇,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4)从D中分离出的乙酸乙酯中常含有一定量的乙醇、乙醚和水,应先加入无水氯化钙,分离出_______;再加入(此空从下列选项中选择)_______;然后进行蒸馏,收集77℃左右的馏分,以得到较纯净的乙酸乙酯。
A.五氧化二磷 B.碱石灰 C.无水硫酸钠 D.生石灰
【答案】(1)催化剂、吸水剂 CH3COOH+CH3CH218OHCH3CO18OC2H5+H2O
(2) 防止倒吸 溶液分层;上层无色油体液体,下层溶液颜色变浅
(3) 增加乙醇的用量,提高乙酸的转化率和提高酯的产率
(4) 乙醇 C
【解析】酸与乙醇反应需浓硫酸作催化剂,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浓硫酸吸水利于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方向移动,故浓硫酸的作用为催化剂、吸水剂;羧酸与醇发生的酯化反应中,羧酸中的羧基提供-OH,醇中的-OH提供-H,相互结合生成水,其它基团相互结合生成酯,同时该反应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CH3CH218OHCH3CO18OC2H5+H2O;(2)圆底烧瓶受热不均,球形干燥管的管口伸入液面下可能发生倒吸,球形干燥管体积大,可以防止倒吸;乙酸乙酯不溶于饱和碳酸钠溶液,密度比水小,溶液分层,上层无色油体液体,乙酸和碳酸钠反应而使溶液红色变浅;故答案为:防止倒吸;溶液分层;上层无色油体液体,下层溶液颜色变浅。(3)增加乙醇的量有利于反应向生成酯的方向移动,可以提高乙酸的转化率和提高酯的产率。(4)无水氯化钙可与乙醇形成难溶于水的CaCl2·6C2H5OH,用氯化钙除去少量乙醇,用无水硫酸钠除去少量的水,无水硫酸钠吸水形成硫酸钠结晶水合物,不能选择五氧化二磷、碱石灰和生石灰等固体干燥剂,以防乙酸乙酯在酸性(五氧化二磷遇水生成酸)或碱性条件下水解,故答案为:乙醇;C。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必修2 第七单元有机化合物达标检测卷 新A) 学生版,共7页。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必修2 第七单元有机化合物达标检测卷 新B) 教师版,共6页。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必修2 第七单元有机化合物达标检测卷 新B) 学生版,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