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古诗三首》导学案设计
展开导学案设计
12 古诗三首
课题 | 古诗三首 | 课型 | 新授课 | ||
教学目标 | 1.认识“乃、熏”等5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默写《示儿》。 3.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多种方法探究诗句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寓意。 4.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怀,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 | ||||
教学重点 | 1.能够运用多种方式理解古诗的意思。 2.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怀。 | ||||
课前准备 | 1.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字词,朗读古诗,查找诗人及古诗的写作背景等资料。(学生) | ||||
课时安排 | 2课时 | ||||
教学过程 | |||||
第一课时 | |||||
教学环节 | 教师指导 | 学生活动 | 教学提示 | ||
一、揭示主题,引入新课(用时:4分钟) | 1.PPT出示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引导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爱国情感。 3.(1)引入新课:学习三首有关爱国的著名诗篇。 (2)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 1.大声朗诵给大家听。
2.交流:(1)对艾青这段诗的理解。 (2)从中体会到艾青怎样的情感? 3.齐读课题。 | 先组织理解艾青的现代诗句,然后点出课文的主题,重点要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上。 | ||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用时:10分钟) | 1.出示自学提示,引导学生读好古诗。 2.指导学生自学生字,然后检查自学情况。重点指导读准“祭”的音。 3.指导书写生字:祭、乃。重点指导“祭”的上半部分和“乃”的笔顺。 | 1.自由读两遍古诗,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音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2.汇报自学成果:小组逐一朗读三首古诗,读准“乃”等生字,注意读好停顿。 3.(1)交流书写要点。 (2)每个字仿写两个。 (3)交流评价。 | 1.自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自学提示,明晰学习方法,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 2.指导写字不必每一笔都加以指导,只对难写部分做重点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写字的能力。 | ||
三、探究古诗《示儿》,理解诗意(用时:18分钟) | 1.引导学生理解诗题,再质疑。 2.组织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资料。 3.提出自学要求,组织合作学习。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3)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以及从诗中领悟到了哪些情感。 4.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懂了哪些内容?体会到怎样的情感? 5.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导朗读。重点强调:一、二句突出“悲”;三、四句要读得“激昂”。 | 1.交流质疑: (1)说说“示”的意思。(告诉、告知) (2)根据题目提出问题:谁告诉儿子?告诉什么给儿子?为什么告诉儿子?
2.交流资料: (1)作者陆游的简介。 (2)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3.按照提示,先自学,然后进行合作学习。 4.汇报,小结: 先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再连起来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无所牵挂,我唯独因为看不到全国统一而感到伤悲。我大宋军队收复失地、平定中原的时候,你们祭祀祖宗时千万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喜讯告诉你们的父亲啊! 5.结合体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 1.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和背景,重在使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好习惯,同时为体会古诗深刻的内涵,感受诗人的人格、精神打下基础。
2.注重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使学生主动地研究古诗的意思。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的能力。 | ||
四、品悟情感,拓展延伸(用时:5分钟) | 1.启发质疑:陆游既然知道人死后“万事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呢?从这首陆游写给儿子的绝笔诗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抓住“悲”字,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 3.引导诵读:《满江红》。 | 1.交流总结,用一个词语来形容陆游:忧国忧民。
2.陆游的“悲”从何而来?为什么而悲?
3.齐读岳飞的《满江红》。 | 重在引导学生随陆游的悲而悲,随陆游的盼而盼,感受陆游的爱国之情。 | ||
五、背诵古诗,总结学法(用时:3分钟) | 1.引导背诵。 2.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 1.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2.交流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诗句,背诗文。 | 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古诗 的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 ||
第二课时 | |||||
教学环节 | 教师指导 | 学生活动 | 教学提示 | ||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 1.复习《示儿》,加深理解。 2.启发思考: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他最盼望的是什么? 3.引发思考,引入新课:自己的国家被别人占领,南宋的军队都干什么去了?南宋的权贵都干什么去了?我们这就去古诗《题临安邸》中寻找答案吧。 | 1.集体背诵,回顾古诗的意思。 2.交流:南宋诗人陆游在临终的时候最盼望的是收复被金国占领的中原失地。 3.齐读课题。 | 通过复习,加深对古诗《示儿》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为学习《题临安 邸》做情感铺垫。 | ||
二、学习《题临安邸》(用时:20分钟) | 1.组织学生自学交流。 (1)扫清字词障碍。 (2)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理解题目的意思。
2.引导理解诗句的意思。 (1)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巡视引导。 (2)然后组织全班交流总结诗意。 3.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品悟诗情。 (1)从诗句中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2)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3)通过这个“醉”字,体会到了什么? 4.组织自由表达: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说些什么? | 1.(1)读通诗文,认识并学写“熏、杭”,交流明确书写“熏”字时要紧凑。 (2)交流资料,明确写作背景,解开诗题: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都城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北方大片土地被金人占领。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偷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诗人林升看到这样的情景,愤怒之极,在临安客店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诗。 2.交流明确诗句的意思。 (1)自主采用适当的方法自读自悟,理解古诗的意思。 (2)交流、总结诗意:山外有青山,楼外有高楼,西湖的歌舞几时才能停止?温暖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都陶醉了,简直把杭州当作汴州了。 3.交流总结品读后的感悟。 (1)从“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诗句中看到:西子湖畔歌舞升平,南宋的权贵们整日游山玩水、饮酒作乐…… (2)从“几时休”中体会到诗人的愤怒。 (3)通过“醉”字,体会到权贵们只知道吃喝玩乐,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的情形。 4.自由选择,畅谈体会。 | 1.通过交流查找的资料,让学生明白“查找资料”是帮助理解课文的好方法。
2.要注意给予方法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重在引导与提升。
3.通过“醉”“休”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学生形成一个感情的冲击,使两种心态落差加大,突出矛盾,解决矛盾。
4.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说出自己的真实体验。 | ||
三、学习《己亥杂诗》(用时:10分钟) | 1.出示自学提示,组织自学。 (1)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联系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2)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 2.领会诗句含义。指一个小组回答,引导集体订正,并适时用课件展示。 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九州生气恃风雷”。 4.引导学生探究“万马齐喑”。 5.引导再读品悟:龚自珍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愿望? 6.讲解写作方法:作者通过创造了“万马”“风雷”“天公”这样浩大的意象来表达愿望。这样的表达方法与我们常见的“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既相通又相异,也表现出龚自珍极高的艺术修养。 | 1.根据自学提示,展开自学。重点读准“恃、擞”的音;明确“亥”在书写时要注意保持平衡,“恃”第三笔是“丨”。 2.先在小组内交流诗句含义,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第一、二句诗:只有风雷激荡的巨大力量才能使全国重现勃勃生机,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 第三、四句:我奉劝天帝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束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 3.交流总结:诗人希望的“九州生气”是国泰民安、安居乐业;“风雷”是巨大的社会变革。 4.联系上文的“九州生气”,感知“万马齐喑”是指“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 5.交流汇报: (1)这首诗通过描写当时社会政治死气沉沉的状况,表达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2)带着期盼,诵读古诗。 6.理解表达方法。 |
1.引导自学的时候,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进行指导,不在自学能学懂的地方花费时间,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整体把握古诗内容,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深入理解古诗的关键,教师要做好引导。
3.从词语的理解入手,诵读、理解、感悟、体会……进而把握古诗表达的情感,这样的教学过程是联系上下文学习方法的训练。 | ||
四、感情朗读,熟读成诵(用时:7分钟) | 1.朗读古诗《题临安邸》《己亥杂诗》。 2.积累背诵。 | 1.自由读一读。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背诵。 | 教师可播放配音朗读或朗读动漫,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力求在读中达到背诵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