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3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后达标检测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3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后达标检测含答案第1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3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后达标检测含答案第2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3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后达标检测含答案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3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后达标检测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3讲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后达标检测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19·深圳一模)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简称NPP)是指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数量。图1示意研究区范围,图2示意研究区2001—2010年间年NPP的变化。据此回答1~3题。
    1.观测结果显示,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大小顺序为常绿阔叶林>混交林>草地>农田植被>落叶阔叶林>湿地。由此推测,年NPP最大的地区是( )
    A.洞庭湖平原 B.东南丘陵
    C.山东丘陵 D.华北平原
    2.2001-2010年间,研究区年NPP呈显著波动状态。这种波动主要是因为( )
    A.植被类型的变化B.土壤肥力的变化
    C.雾霾天数的变化 D.水热状况的变化
    3.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洞庭湖平原年NPP呈显著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 )
    A.种植结构和技术变化B.城市化进程加快
    C.退耕还湖 D.围湖造田
    解析:第1题,一般丘陵地形林地比重大,平原地形耕地比重大,依据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排序,可判断丘陵地形的年NPP大于平原地形;而东南丘陵位于亚热带,植被类型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山东丘陵位于暖温带,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故年NPP最大的地区应该是东南丘陵。第2题,水热状况影响植被生长状况,从而影响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弱,故水热状况变化会影响年NPP的波动。一般短期内植被类型、土壤肥力等因素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我国东部属于季风区,主要是夏季风带来降水,而季风气候具有非常大的不稳定性,故可能造成短期内的水热状况变化。第3题,洞庭湖平原年NPP显著增加,说明光合作用增强;结合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大小顺序可判断,可能是种植结构发生了变化所致。在2001至2010年间,不可能大规模地进行围湖造田活动。因不同植被类型年NPP排序中农田植被大于湿地,则退耕还湖会降低年NPP。
    答案:1.B 2.D 3.A
    (2019·北京东城区期末)下图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4~6题。
    4.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 )
    A.③④①②B.①②③④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
    5.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B.地形
    C.水文 D.生物
    6.图示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区域性B.整体性
    C.差异性 D.开放性
    解析:第4题,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沙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到后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变过程结束;结合四幅图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③④①②,故A项正确。第5题,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植物营养素沉积湖底(动植物枯死、腐烂)是最早发生的现象,生物的生长是在营养素的条件下发生的,并且一直持续到陆生生物的形成,故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生物,故D项正确。第6题,图中演变过程最初是由生物因素发生的变化,导致水文、地形等因素的改变,最终使环境整体发生变化,故演变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B项正确。
    答案:4.A 5.D 6.B
    (2019·安徽六校模拟)曾经的西双版纳,橡胶林在低于海拔800 m的低山、丘陵地带随处可见。下图为当时因植被破坏而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图。现今的西双版纳采用上层乔木树种,下面种植茶树、咖啡等喜光的灌木植物,底层种植药材、草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回答7~8题。
    7.图示时期植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体现了( )
    A.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B.自然地理环境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
    C.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D.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8.现今的西双版纳农业生产类型属于( )
    A.雨林生态农业B.热带种植园农业
    C.基塘农业 D.河谷农业
    解析:第7题,由图示内容可知后面的各种现象都是由砍伐自然植被引起的,A、B、D三项表述虽然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故选C项。第8题,西双版纳采用上层乔木树种,下面种植茶树、咖啡等喜光的灌木植物,底层种植药材、草果等喜阴的地被植物,可以判定这里发展的是立体农业与生态农业,充分利用了光照与地形。
    答案:7.C 8.A
    9.(高考江苏卷)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下图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
    A.温暖湿润B.温和干燥
    C.高温多雨 D.高温干燥
    解析:选D。瓶状茎、多刺、硬叶等性状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避免阳光灼伤,说明该地高温干燥。
    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农业生产、植被恢复和土地的合理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图为黄土高原某沟壑区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土壤水分含量剖面分布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甲图表明,随着坡度的增加( )
    A.土壤剖面相同深度含水量增加
    B.土壤的总储水能力提高十分显著
    C.地表径流下渗补给的能力降低
    D.降水后形成的地表径流减少明显
    11.从土壤水分条件看,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生长条件较好的是( )
    A.阳坡 缓坡B.阳坡 陡坡
    C.阴坡 陡坡 D.阴坡 缓坡
    解析:第10题,根据甲图信息,土层深度相同,坡度越大,土壤含水量越小,由此说明土壤水分大多来自地表径流的下渗。因此,图示说明随坡度增加,地表径流下渗补给的能力降低。故选C。第1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土高原植被生长条件与水分条件息息相关。根据乙图可知,到达一定深度后,同一深度,阴坡的含水量较大;根据甲图可知,同一深度,坡度缓的地方含水量较大。故选D。
    答案:10.C 11.D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林线是指高纬度地区或高山,由于低温(大约与最热月平均气温7 ℃等温线相吻合)、风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形成森林的界线。一般纬度越低,林线越高;中高纬地区降水越少,林线越高。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林线高度的分布状况。
    (1)描述图中林线的分布特征。
    (2)分析青藏地区林线向北凸出的原因。
    (3)在林线附近多生长针叶林,试分析针叶林的生长习性。
    (4)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推测Q地区的林线高度会如何变化,试说明理由。
    解析:(1)描述多条等值线的分布特征时,一般从变化趋势、疏密状况、极值位置及弯曲方向等方面去考虑。(2)青藏地区林线向北凸出的原因,主要从地势及降水条件去分析。(3)针叶林的生长习性主要根据林线附近的自然环境特点去分析。(4)Q地区林线高度的变化,取决于水热状况的变化,气候变暖,热量条件及水源条件都会有所改善,因而林线会上升。
    答案:(1)林线高度由南向北降低,且疏密分布较均匀;最高值出现在西藏南部地区;南部大体由南向北凸出,北部大体由北向南凸出。
    (2)西部受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东部受东南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林线较低;中部降水少,林线高。
    (3)耐寒、耐旱、耐贫瘠。
    (4)上升。气温升高,热量条件有所改善;冰雪融水增多。
    13.(2019·安徽“江淮十校”协作体联考)湿地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洪泛平原、河口三角洲、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调蓄径流等多种基本生态效益。结合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东北地区沼泽地分布图。
    材料二 三江平原沼泽率与垦殖率的变化图。
    (1)简析东北地区大面积沼泽地的形成条件。
    (2)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指出三江平原沼泽地发展趋势对该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解析:(1)大面积沼泽地一般具有地势低洼、来(降)水量大、排水不畅的共同特点。东北地区纬度高,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有气温低、蒸发弱和冻土层阻碍地表水下渗。(2)自然地理环境由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要素组成,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图示三江平原沼泽率降低,湿地面积萎缩,水环境趋于恶化,对气候、水文、生物等环境要素影响明显。
    答案:(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较高,气温低,蒸发弱;夏季降水多;河网较密,径流丰富;土质黏重,有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
    (2)自然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湿地生态功能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淡水资源减少;气候趋于干燥;旱涝灾害增加;水质变差;生物多样性减少。

    相关试卷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讲地球与地图课后达标检测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讲地球与地图课后达标检测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关于图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图中A地位于悉尼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4讲环境保护课后达标检测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4讲环境保护课后达标检测含答案,共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2讲中国区域地理课后达标检测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2讲中国区域地理课后达标检测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