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分类突破:中国现当代小说类
展开文学类阅读:中国现当代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救赎
谢大立
疯子与丰市的大佬打赌,赢了二十万元钱,整整一密码箱。
我们罗场街的市民们,为之亢奋至极。疯子把钱不当钱出了名的,一次拿着叠五十元的票子,逢人便发,发到一张不剩。还有一次,拿着一把百元大钞,站到我们罗场街最高的楼顶上,让人们在下面排队,他一张一张地往下扔,按先来后到的次序捡。
一连几天,大家做得最多的事,是猜,是到通往丰市的西街头等。猜疯子这回怎样打发那些钱?等第一个遇到疯子,从疯子的手里多得些钱。我们电视台也为此事到了西街头,我们要让疯子把那些钱用到正道上,比方公益事业,比方我们正盖的缺钱的电视大楼。
疯子不是真疯子,因行事怪异,人们喊他疯子,喊习惯了,就不喊他的真名了。他在我们罗场街耍时,那可是真叫疯。他的祖父传给他一把老掉牙了的吉他,他弹着它,在我们罗场街的青石板路上又唱又跳。后来他买了条牛皮的裤腰带,改造成吉他的背带,整天把吉他背在背上,只要有人说,大师来一曲,很快地就有吉他声和他的歌唱声,在我们罗场街的大街小巷上奔跑……
疯子回来了!疯子回来了……人们欢呼起来。他们是根据路尽头的那点白,认出疯子来的。那是疯子的法老服,那年他瞎逛逛到有小麦加之称的临夏,看到那里的人们都穿白色的袍子,觉得袍子穿在身上一身白挺好看的,用身上的西服找一个年轻人换了一套,穿回来后脏了洗、洗了穿,疯子、白颜色的法老服就成了一体。
疯子的手里,并没有那个装满了钱沉甸甸的密码箱。失望至极的人们直截了当地问他,你的钱呢?他却反问人们,什么钱?人们说,你赢的大佬的钱?他说,哦,好像是有这回事,你们不提起,我都忘了。大佬的钱只是在我的手里过了一下,一个妇人在路边哭得要死要活,说她的孩子得了白血病,需要二十万的救命钱,借遍了亲朋好友,也没有凑够钱,没有钱她的孩子救不了,她也不想活了,我就把大佬的钱做了个顺水人情,给了她。
潮起潮落,人们悻然地离去,剩下来疯子和我们电视台的几个人,如几块石头突兀退潮的沙难上。我们想,疯子的话里是否有猫腻、是否留了一手?比方他回来前把钱藏到了某个地方,或是存到了银行里?我们就拐弯抹角地说些打擦边球的话套他。直到他说累了,想回家休息了,我们才放开他。
就在我们梳理、分析,力图从疯子的话里找出破绽时,我们罗场街的人们也没有闲着。他们先是说,疯子确实赢了丰市的大佬,赢的还真是二十万。我们就想,他们去了丰市。随后说,疯子在丰市给人测字算命,大佬问他贵姓,他说姓田。大佬说田鸡的田?疯子听成了田忌,说正是。大佬对求疯子测字的人们说,一个与田鸡一家的疯子能算个球的命!疯子记住了大佬,得知大佬是赌赛马成为大佬的,就找大佬赌赛马。大佬红,他黑,用田忌赛马之法帮黑方赢了红方……我们就知道他们在丰市的调查很深入。紧接着他们又说,出丰市时有人看到疯子还提着钱箱子,过奈何桥后,到孟婆湾那块箱子就没有了。
我们本想去丰市的。我们不用去了。疯子的钱,就是在那段路上给那个妇人的。就在我们想着进一步弄清原委时,麻烦找到我们的头上来了,说我们与疯子联手,耍了罗场街的所有市民,那二十万已进到了我们电视台的账上。为了洗白,我们不得不下工夫寻找那个为女儿求救命款的妇人。我们找遍了周边几个城市的医院,都没有这样的病例。我们只好把疯子请到演播室,进行现身说法,给市民们一个交代。
当然我们没有告诉他,是在现场直播。我们以聊家常的口气说,关于您说的那个为孩子治病的妇女可能是个骗子。他愣怔了一下。我们又说,我们可是下了工夫,查遍了周边几座城市所有的医院。他寻思。我们接着说,本着对您负责,对我们媒体和观众负责的态度,想征求您的意见,是否向执法机关报警……
他眼一瞪,打断我们的话说,这是我的事,你们没有这个权力,我这人,向来讨厌越俎代庖的人。我们被他的话噎住了,正不知道这戏该怎样演下去时,他站起来说,钱,钱,除了钱,你们能不能说点别的,钱是我给那个妇人的,给时我之所以眼都没有眨一下,是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再狠心的女人,也不会用诅咒自己的女儿说事。你们不相信那个妇人,怀疑她是个骗子,认为那钱不是拿去救人的,救鬼的可以了吧?说着摇着头苦笑一下,拂袖而去。
我们虽然讨了个最大的没趣,却洗清了我们的嫌疑。我们罗场街的市民们不再拿我们电视台说事了,话题又回到疯子的身上,围绕疯子的最后那句话你一言我一语,说奈何桥和孟婆湾那块,本来就是个离阴间最近的地方,疯子又一身鬼气,说不定他早知道那个找他讨钱的妇人是个女鬼……经他们这么一说,我们罗场街最闹人的那些孩子们,晚上都不敢出来活动了。
不久后,大病救助中心的人,拿着一张二十万的汇款单来到我们电视台,要求我们帮着寻找汇款人,宣传这种无名英雄。我们拿着无名英雄的汇款单细看,汇款人一栏写着,一个被救赎的灵魂……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疯子行事怪异,一是把钱不当钱出了名,二是在罗场街耍时,弹着一把老吉他,在大街小巷又唱又跳。
B.疯子聪明睿智,他给人测字算命,大佬笑他与田鸡一家,他就用田忌赛马之法赌赛马赢了大佬二十万。
C.小说写罗场街市民听说疯子赢了二十万元钱,为之亢奋,并想象着得钱后如何花,表现了市民的贪婪。
D.小说先写电视台想疯子的钱盖电视大楼,再写采访疯子以及最后的寻找汇款人,从而表现故事的现实意义。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疯子赢了二十万元钱这件事为主要事件,还采用折叠的方式穿插了其他次要事件,构思巧妙。
B.小说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说疯子把钱捐给女鬼,既使得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又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和夸张的手法刻画人物,如写疯子用西装换白袍子,疯子、法老服成为一体。
D.小说写市民看到疯子回来,先是欢呼,然后是失望,最后是悻然,准确而巧妙地表现了人们的心理。
3.文章称他“疯子”,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小说题为“救赎”,却花了大量篇幅去写疯子的行为,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将军泪
刘怀远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位将军来村里祭奠熊二嫂。
熊二嫂是谁?村里几位上了岁数的老人还记得。
熊二嫂是个小脚女人,拉扯着三个孩子,做了一件天大的事;拆掉祖传的土屋,盖起了三间青砖房子。
的确不容易呀!迈着一双三寸金莲,除了种自家三亩薄田,还租种了财主家的十亩地,打下稻谷,交完租留够种,几乎全部拿到集市上卖了,然后一家人采野藕摸鱼虾混日子。忙完田里的,再春天养蚕,夏天种瓜,秋天摘棉,冬天织布。
别人问她:“这么累干什么?”
二嫂一指歪歪斜斜的土坯祖屋:“我要起三间砖瓦屋!”
那么容易?如果容易,父辈也就不住土屋了!
每次卖了谷,二嫂就买一些砖,再有钱,再买一些。卖了布,就买几根杉木,有了钱,再买几根。就这样,积少成多,二嫂用十年的时间,终于盖起了宽敞明亮的青砖房子。唯一不足的是,屋顶是稻草苫的,跟她理想中的屋顶上铺满鱼鳞般的青瓦还差一定距离。不过,她迟早会实现的!
住进新房的二嫂,像爬上山顶的人,既有成就感,又有自豪感。稍闲下来,会打量墙上的每一块砖,抚摸屋架上每一根杉木和每块光滑的杉木隔板,虽然一日三餐还和以前一样,虽然身上的衣服还是补丁摞补丁,但心情是舒畅的,有时自己会不自觉地哼起小曲来。
二嫂急切地想把屋顶的稻草换成青瓦。她攒了钱,买一些。又攒了钱,再买一些。为了快速攒钱,二嫂竟又学会了捉鳝鱼,捉的鳝鱼拿到茅庙集上去卖。
这天晚上,湖汊里枪声大作,等枪声平息了,二嫂舍不得耽误这一晚的时间,又去湖汊里捉鱼。静寂的夜里,二嫂练就了能听见沼泽里鳝鱼细微叫声的本领。进了芦苇荡,她隐约听到一声呻吟。
她警觉地顺着声音找过去,沙丘上躺着一个人。
二嫂问:“你是谁?”
“我是游击队的,刚才袭击了鬼子的巡逻艇,我的腿受了伤。”
二嫂毫不犹豫地扶起他:“快去我家养伤吧!”
那人推辞着:“等下同志们会来找我的。”
二嫂看他腿上的血,说:“荒郊野外哪好养伤?还是跟我回家吧!”
二嫂一咬牙,背起他回了家,请大夫治了伤,每天熬鳝鱼汤给他喝,知道了他是游击队的副队长。
副队长伤好归队后,经常来看望二嫂,把二嫂家当成联络点和中转站。
这天,副队长对二嫂说:“明天晚上有军区特派员来,到时我们都来您家开会。”
二嫂点头答应下来。
第二天傍晚,二嫂把三个孩子托邻居照看,怕孩子吵闹影响了队伍开会。想着天太晚了,要安排特派员住下来,又把家里最好的铺盖拿出来,铺在床上。
这时,院子里闯进来一伙人,端着枪对准她,让她待在屋里不要出来。
二嫂的心怦怦跳着,她听到有人说着呜里哇啦的话,瞬间明白了,这是日本鬼子得到了情报,提前来布控抓人的。
天渐渐黑下来,二嫂心里焦急万分,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人落入日本鬼子的罗网!二嫂想从后窗跳出去,刚推开窗,就看见不远处埋伏着几个人。二嫂只好硬着头皮想从屋门走出去,又被拦住。二嫂说:“我要解手,活人总不能让尿憋死。”
一个汉奸晃着手里的枪,恶狠狠地说:“赶紧回屋去,不然我现在就让你死!”
二嫂说:“哼,游击队真要来了,你们几个人能抓住?”
汉奸冷笑道:“村里村外,皇军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哪怕来只鸟儿都插翅难逃!”
透过窗子能看到天上的月牙儿了。原本在院子里说话的鬼子和伪军也隐藏在各个角落里,悄无声息。
怎么办?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同志投进罗网吗?二嫂感觉心里像着了火。
火!熊二嫂闪出一个念头,她看看泛着桐油光亮的杉木屋架和隔板,抬头望着屋顶上捆扎有序、排列密实的稻草,又望了一眼窗外天空里更加明亮的月牙儿,毅然走进了厨房。
二嫂颤抖着手,把厨房里的一大堆草拖到杉木隔板下,坚定地擦着火镰,瞬间烈焰升腾,蹿上屋顶,火光一下照亮了半个夜空……
站到二嫂坟前的将军,就是当年的副队长,想给二嫂立一块碑。
却没人知道二嫂的名字。
二嫂是熊家在逃荒人群中收养的童养媳,打小被称作熊二家的。又问左邻右居,老人们都一脸茫然:“别说叫什么,连她姓什么都不知道。”二嫂的大孙子突然想起本家族一位老师编有一本族谱,忙过去查看。果然在他爷爷名字一侧写有:何氏。孙子问老师:“我奶奶姓何?”老师叹一声:“这个‘何氏’是说不知是何姓氏啊!”
将军双手捧起一抔泥土添到二嫂低矮的坟上,流下热泪,轻轻喊了一声“二嫂”,庄重地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选自《小说选刊》2022年第2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熊二嫂勤劳刚强,不认命,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终于盖起了三间青砖大房,让人刮目相看。
B.熊二嫂身世悲苦,和艾青笔下的大堰河一样无名无姓,直至后来经过走访调查才弄清楚她的真实姓氏。
C.“学会捉鳝鱼”是小说中非常重要的情节,它使故事顿生波澜,又使小说的主题思想表现得更为丰富和深刻。
D.游击队副队长伤好归队后,经常来看望熊二嫂并且把她家当作中转站,但最终被敌人发现了踪迹。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擅长运用多种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如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等,生动传神,如临其境。
B.小说的叙述富有特色,开篇设置悬念,倒叙引出故事,结尾补叙,行文跌宕起伏,达到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C.小说语言质朴与典雅兼具,简练而意蕴丰富,人物语言富有个性,二嫂、游击队副队长、汉奸的话都符合身份特点。
D.小说巧用伏笔,“屋顶是稻草苦的”与“烈焰升腾,蹿上屋顶”前后呼应,文章结构浑然天成。
3.如何理解小说中画横线的语句?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的标题是“将军泪”,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内涵和作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寻找安详
郭震海
秋深,黄昏,风起。
苍茫的群山之中,林深似海,我轻轻地整了整衣领,有点儿微凉。
我开始隐隐担心,对身边的老乡说:“马上天黑了,还没找到安详。”
“快了,再翻过一座山就到了。”老乡说。为了寻找安详,我早上从市里出发,坐了个上午的长途客车,午饭简单吃过,我们开始入山。不承想这一走就是六个多小时,我们艰难地翻越了四座大山,眼看夜幕低垂,仍看不到有人家的迹象。
“你确定我要找的人是在这里吗?他可是个著名的山水画家,名叫安详,安静的‘安’,详细的‘详’。”我说。
“是哩,他确实叫安详,是不是个画家不晓得,但俺知道,他是个守山人。”老乡说。
这真的是我要寻找的安详吗?我产生了深深的忧虑。想起他的山水画,下笔灵动,浑然天成,自成一派,如行云流水,功力深厚,在几次全国书画大展中屡获大奖,被爱画者出高价争相收藏。奇怪的是,几次颁奖现场,他均是缺席。大家只是通过署名得知他叫“安详”,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其他信息。安详是谁?谁是安详?
只见其画,不见其人。有人说安详住在京城,有别墅,有私家花园;也有人说,安详是一位大学教授,为人十分低调等等,总之被传得神乎其神。
夜里11点多,我几乎要绝望的时候,终于看到远处的一丝光亮,听到了狗吠声。老乡告诉我,那是守山人居住的防火瞭望塔顶部的太阳能电池板在月光下发出的亮光。我们朝着亮光走去。
“安详,安详——”走近了,老乡高喊着。狗吠声愈加猛烈。借着老乡手电筒的光亮,我看到从石砌的瞭望塔中走出一个五大三粗的老农。
他真的是画家安详?我更加怀疑。
“安详,有人找你。”老乡喊道。
安详喝住狗,问道:“找我有事吗?”
“您是著名画家安详?”我急切地问道。
“不,你应该是找错人了。我是安详,但不是画家,更不‘著名’,只是一个守山人。”他的回答如此干脆,让我十分绝望。
“先弄些水喝,嗓子都冒烟了。”老乡嚷嚷着,毫不客气地向屋里走去。
瞭望塔内部地方不大,分三层。一层陈设简单而整洁,一个荆条编织的茶几摆在正中,周围是几个荆条编织的凳子。通向二层的旋转楼梯上挂着几把明晃晃的锄头,还有两个新编好的荆条箩筐。
“快,喝口水,我去给你们烧火做饭。”安详的女人很热情地给我们沏茶。金色的花瓣在茶碗里翻腾,满屋子都是花茶的清香。
品茶深聊,我得知,男人确实叫安详,当兵退伍后,被分配到县林业局,来到林业局下属的林场做了守山人。在孤寂的大山中守山,仿佛与世隔绝,苦累不说,主要是极度枯燥,别人干不了几个月就会找种种理由申请调岗,他却自告奋勇上山,带着妻子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每天清晨,朝霞初现,他和妻子会将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然后烧火做饭、巡山,防火防盗。三十多年里,他在守山的同时,亲手种活了上万株松柏。他深爱着大山,给每座山峰都起了名字。他深爱着山上的松柏,按照《中华字海》给每一株树都用一个汉字命名。山峰是他的家园,松柏就是他亲爱的家人。
我听着,不由肃然起敬。
老乡在一旁笑道:“这算啥!人家安详家两个娃娃都很有出息,儿子研究生毕业,留在上海工作;女儿更厉害,是博士哩,工作在深圳。”
“是吗?”我惊叹道。
“没啥,我们只是普通人家。”安详的女人接话道,并招呼我们吃饭。饭后,我们被安排到三层休息。躺下后我依然在想,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夫妻,这个安详会是我要找的画家安详吗?
清晨醒来,红日初升,鲜艳的五星红旗已经高高飘扬在瞭望塔的上空。
我吃惊地发现,原来头天晚上我们睡觉的三层,竟然是一个画室,四周墙壁上挂满了山水画,地上的荆条圆筐里塞满了画卷。
“他就是安详,我确定,他就是我要寻找的著名山水画家安详!”我对老乡喊着,很兴奋。
“您就是著名山水画家安详!您知道您的画作有多值钱吗?”我走出防火塔,心情很激动。安详正在安静地编织一个箩筐,他抬起头笑道:“我说过了,我是安详,但我真不是画家,更非‘著名’,只是一个守山人。”
“不,您的山水画自成一派,每一幅都是灵动的,山是活着的,松柏是活着的。您知道这是多少画家一辈子都在苦苦追寻的高度吗?”
“我是自学绘画,谈不上什么高度。我只知道我用的不是墨汁,而是真情。我画上的山峰是现实中的山峰,入画的松柏都是我亲爱的家人。”
微风吹过,群山茫茫,松柏吟唱。
他依旧在安静地编着手里的箩筐。
我抬起头,眼前雄壮的山脉仿佛是从他的画中走出;苍茫天地间,每一株松柏似乎都有了灵魂。
(选自《百花园》2022.2有删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看到“五大三粗”的农人安详后,“我”更加怀疑,觉得他的外表跟行云流水、浑然天成的山水画的作者格格不入。
B.这对夫妻长年在孤寂的大山中守山,忍受枯燥、苦累,同时教育的子女也很优秀,让“我”觉得他们很了不起。
C.安详说“我用的不是墨汁,而是真情”,告诉我们艺术创作最重要的并不是高超的技巧,而是拥有安详的内心。
D.小说以“我”和老乡艰难寻找画家安详为核心事件,并辅以安详复员守山的情节,意在表现守山人的寂寞与艰辛。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擅长运用多种手法如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来刻画人物形象,生动传神。
B.小说语言质朴简练而不乏意蕴,人物语言富有个性,老乡、安详的话都符合其身份特点。
C.小说环境描写寥寥几笔。而意境全出。如首段“秋深,黄昏,风起”既渲染了苍凉的氛围,又烘托了人物心理。
D.小说结尾段表明“我”真正懂得了安详画作浑然天成的缘由,也领悟到艺术创作的真谛,深化了文章主旨。
3.小说以“寻找安详”为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请分析本文在叙述上的特征。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楝子花开
袁省梅
太阳终于咕咚一声滚下了西山。
我扯扯嘴角,提起包,慢慢走下九龙公园。我已经在公园里坐了四个多小时了。我不愿意早早回家。我担心在巷子碰上邻居,问我怎么回来了,不过年过节的。我怎么说?我说我的生意赔光了?还是说我的房子被债主收了,我没地方住了?还是说我再没钱出去了,就在我妈的果园里过活了?我不想跟任何人说一句话。包括我妈。
等我走到村子,村子已经像沉在黑沉的甜梦里般安静,星星出了满天,一弯眉月斜斜地挑在头顶。刚走到巷子口、就闻到一股浓郁的香。
楝子花开了?
站在我家大门口时,那香味就像一件棉布袍子般裹住了我。我站在门口,深深地吸了一口,心说我妈问啥我也不会跟她说,打定了主意要敲门时,院门竟然开了,推开虚掩的门,院里黄亮亮的,我没有喊我妈,黄亮的灯光下,我看见院子西南角的楝树吊着一串一串紫白色的花儿,泛着清清淡淡的白光,又静雅,又温暖。
我突然想起来,那年离开家的时候。也是楝子花开的季节,我后悔回来了。我可以到果园里凑合一晚上的,果园里有间小屋子,果子成熟时,我妈就在果园住。以前、电话里我不知多少次劝她不要管果园了,来城里住,我妈却不舍得果园,也不舍得我家的房子院子空荒着,我妈说,我守着这个果园子,你们回来了,在果园子看看当度假当游玩。
我嘭地点了根烟,刚抽了一口。屋门就嘎吱扭开了,我妈站在门里,唤我,三三?
回到屋里,炕桌上摆着两盘菜一双筷子,我问我妈等哪个?
等你呀,我妈说,我听你姐说你回来了,你可别怪你姐哦。我算了算,你该晌午就到家的。
我没说话,又点了一根烟。
我妈问我喝点不?
我嗯了声,咬咬槽牙,把烟摔在地上,又踩在脚下狠狠地碾。
我妈取出一瓶酒,晃晃说,我酿的葡萄酒,前年就酿好了。前年过年时,就说等你回来喝,你说回来,年跟前了又说有事回不来,去年过年时想你咋也该回来,又说腾不开手没回来,我不敢看我妈手里的酒瓶了。
咱家果园子旁的建设叔殁了,他儿不愿种葡萄,都去城里打工了,我就包了下来。我酿的这酒有酒味吧?好喝吧?没等我说话,我妈又说,我还给我这酒立了个名,甜果牌葡萄酒,咋样?响亮不?说完,自顾呵呵笑,我妈叫甜果。可我哪里管它什么酒啊,我只想一醉不起。
我妈拿来一个玻璃杯子,说,过年时你舅来了,他喝我这葡萄酒,你舅那人你知道,穷讲究多,可他一喝,直点头,说色亮味香,是好酒,走时,让我给他灌了一壶。
我喝了一口,又喝了一口,点点头,给我妈说确是好酒,清香、绵甜,
我妈乐了,我就知道我这酒好,甜果牌,能差吗?
我看了我妈一眼,又喝了一口,挤了个笑。她老人家真是有自信,生活的热情真高啊,我妈劝我吃菜,说不要光顾着喝酒,说着话,又给我倒了一杯,就这一杯了,再是葡萄酒,喝多了也会醉。醉了伤身。
杯里的喝完,我说再喝点吧,还想喝?我妈看着我,嚅嚅唇,那,再喝半杯吧,最后半杯哦,我给你煮面,酸汤面,你最爱吃。
我说有这些菜和酒,就够了,酸汤面明天再吃,后天也能吃,我仰起脖子喝下酒,说,妈,以后我不出去了,就在家给您打工。
我黑着眉眼,等着我妈问我为啥?可我妈一个字也没问,我妈看我一眼,小心地说,不出去好,果园就交给你了,年轻人活泛,眼界宽,你把咱果园打理好,不少挣钱。
我说,我哪能干好啊,我啥也干不好。
看你这话说的,我妈说,没有啥过不去的啊三,人生在世,丢了啥都没事,只要有个好心气、心气大,虎狼都不怕。我妈说完就呵呵笑,我却不笑。我妈又说,你这些年在城里没白没黑地忙活,有一顿没一顿的,我不怕你挣下挣不下钱,成天就担心你身体。
说真的,一直以来,我都不喜欢听我妈的长篇大论,可今天晚上我的眼泪快要被她说了出来,我又给自己倒了一杯,说,妈,我……
别说了,你的事妈知道一点,我妈摆着手不让我说,咱不是还有果园吗?你怕啥。
重要的是,我还有妈。这么感性的话,我说不出口。然而听着我妈的话,压在心头的硬结也似乎消散了、我觉出来莫大的轻松。楝子花香飘了进来,我说,妈,楝子花还是这么香。
这有啥稀罕的,楝子花开时就这么香,我妈呵呵笑我成城里人了。我妈说,你不是把韭菜和麦苗也分不清了吧。
我故作潇洒地笑,咋能嘛。心里却在想有多少年没有见过楝子树没看到过楝子花开了。
我妈问我还记得楝子花的歌谣不?我妈说,你和你姐小时候常念叨。
楝子开,楝子败,
楝子花开抽蒜薹。
喝酒,夹菜,
歪倒,起来……
我看着我妈,眼泪哗地涌了出来。
歪倒,起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准备啥也不会跟妈说,关闭了心扉:但要敲门时,“院门竟然开了”。一“闭”一“开”,落寞者敏感的心灵已被深深触动。
B.“我”妈守着果园子,不愿意到城里居住,因为她早就看出了儿子在城里打拼的不容易,要给孩子留一条退路,体现了母亲的远见。
C.用自己的名字给酿制的葡萄酒命名,对酒的质量非常自信,母亲的这些行为意在表现自己对乡村生活的珍惜,对劳作的满足。
D.“我”一直“不喜欢听我妈的长篇大论”,“可今天晚上我的眼泪快要被她说了出来”是因为她的理解、开导、教育让我感动,给我信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用“咕咚”“滚下”将太阳下山写得有声有形,精炼的语言、夸张的手法凸显了“我”心情懊恼,情绪低落。
B.第三段借村子“甜梦里般”的安静、满天星星、一弯斜月和弥漫的花香刻画环境,营造了宁静氛围,反衬“我”心绪烦乱。
C.小说善于以细节刻画人物,炕桌上“两盘菜一双筷子”、“喝点不?”的询问等巧妙地表现了母亲淡定从容又善解人意。
D.小说按人物特点采用了恰当的描写方式:“我”遭遇挫折不愿交流,于是多心理描写:母亲要开导儿子;于是多语言描写。
3.小说最后写到“我看着我妈,眼泪哗地涌了出来”。“我”流泪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4.“楝子花开”在小说中多次出现,其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唇绿嘴
莫言
老父病重,我由京返乡陪护。一日下午,忽听窗外大街上,传来一女子的号啕,众人皆愕然。我大姐惊道:“‘高参’来了!”
只见一个女人,仰着红彤彤的大脸,张着大嘴,哭嚎着进入我家院子,“大舅啊……俺的个亲舅啊……你怎么狠心撇下俺走了啊……”
我大姐恼怒地冲出去。父亲举起一只颤抖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别……别……别惹她啊……”
我大姐恼怒地说:“‘高参’,你这是唱的哪一出?”
“高参”满脸的悲痛表情就像落在烧得通红的炉盖上的一滴水,欻的一声便消失了,随即换上了一副惊愕的表情,说:“不是说俺大舅‘老’了吗?”
“俺大好好的呢!”我大姐说。
“您看看您看看,这些该死的造谣分子,”她一边说着,一边闯进了我父亲的居室,看到我后,她的脸上出现了喜洋洋的表情,道,“表哥,您啥时回来的?”然后伸出手来,我感到她的手又大又硬,力气很足。然后她又与我堂弟等人一一握手,这派头既不像个女人,也不像个农民,倒很像一位市里来的干部。最后,她俯身问躺在床上的我老父:“大舅,你还认识我吗?”我老父摇摇头。她提高嗓门说:“大舅,我是覃家庄上的覃桂英啊!”我父亲还是摇头。我姐姐大声说:“覃家庄俺姑的侄女,‘高参’!”
我父亲笑了,用微弱的声音说:“‘高参’……知道,太有名了……了不起……”“俺大舅真幽默。”“高参”道。“坐下吧。”我父亲说。
她摸出一盒细支中华烟,问:“不介意我抽烟吧?”我大姐道:“高参’,你还是别抽了,俺大咳嗽。”她说:“也是,尽管抽烟是人权的一部分,但我的人权要建立在不侵犯别人人权的基础上才可以实施。”我诧异地看着这位出语不凡的胖大妇人,一时找不到要说的话。我姐姐看出了我的尴尬,便道:“你可不知道“高参”有多厉害,胶东半岛都有名的人物。”
我堂弟道:“岂止是胶东半岛,全中国都有名呢!”
“姐,弟,你们就别讽刺我了。”“高参”嘴里这样说,但她的神情却是一副很享受的样子,“跟表哥这样的大作家比,我算什么?草民一枚!”
“您老人家可不是‘草民一枚’,”堂弟说,“您是著名‘公知’,策划大师!”
“什么“公鸡”“母鸡”“大师”“小师”,”她说,“我不过是一个为弱小者争利益,为受迫害者鸣不平,为创造和谐、公正、民主的乡村社会而不计报酬、不遗余力的乡村知识分子。”
她的话让我震惊。她是我小学的同班同学。她小学之后又混过两年农业中学,我之所以说“混”,是因为这样的学历在当时也不算低,但放在眼下,那就跟文盲差不多了……
“高参”的手机响了,手机里传出一个男人的声音:“覃姐,晚上有空吗?一起吃个饭,平度有一个客户想见你,我订个包间。”她按着手机留言,骂道:“去你娘的,我正要找你算账呢,你说俺大舅‘老’了,我现在就在俺大舅身边,俺大舅精神好着呢!你这个造谣分子,我饶不了你!”她将手机装进口袋,探身问我父亲,“大舅,你不生我的气吧?都是‘花脖子’这个家伙造谣!”我父亲闭着眼睛,仿佛睡着了。
这时,“高参”口袋里的两个手机同时响了。她摸出了那款旧“华为”,又摸出一款新“苹果”。她看了一眼苹果手机,嘟了一句,又看华为手机,揿响,还是那位“花脖子”的声音;“覃姐,你可别怨我,我是听‘九儿他爹’说的。他说你大舅可能‘老’了,因为他从村委的监控器上看到莫言回来了……”
我吃了一惊,道:“村子里还有摄像头?太厉害了!”“高参”道:“所以,表哥,得网络者得天下,失网络者失天下;得网络者得民心,失网络者失民心。所以,网络是天堂,网络也是地狱;所以,可以利用网络伸张正义,也可以利用网络冤杀好人;可以利用网络消费,也可以利用网络赚钱……总之,网络能把人变成鬼,也能把鬼变成人,当然也可以把人变成神……叫喊了几十年的‘缩小三大差别’①,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刚兴起互联网时那句“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话现在基本上还适用。总之,表哥,自从有了互联网,我觉得自己才真正地过上了人的生活……”
“佩服,覃桂英,不,‘高参’,”我说,“我枉在北京待着,但实际上孤陋寡闻,感谢你给我上了一课。”
“你与你朋友新近开那个‘两块砖’公众号我已关注了。太保守了,表哥,你们根本不熟悉网络的运作规律,折腾了大半年,才几千个粉丝,如果交给我给你们经营,三个月,我不给你顺来一百万粉,我就不姓覃了。”
“你早就不姓覃了,”我堂弟说,“你姓高叫‘高参’。”“姓高也没什么不好,俺姥娘家不也姓高吗?”
“我很想知道你用什么方法能给我们吸来一百万粉丝。”我说。
“哎哟表哥,这事可不是一句半句能说清的,这么着,”她摸出两块手机,道,“加个微信,过几天咱们坐下来细聊。”
“我把自己推给你好几次请你加我,你都不理我,”她白了我一眼,然后用两块手机先后扫了我的二维码,说,“你得确认我,‘高参’和‘猪大自肥’。”
“‘猪大自肥’,这名字真好!”我说。“我还有三个名字呢。”
“你有五个手机?”我惊讶地问。
“‘老丈人的青鱼’有十二块手机呢。”她说,“我还有两个公众号,一个叫‘红唇’,一个叫‘绿嘴’,表哥你得空关注一下。”她俯身向我父亲,说,“大舅,我先走了,过几天再来看你。”她走后,我父亲悄声对我说:“千万小心她啊……”我说:“大,您放心,我心里有数!”
(选自莫言小说集《晚熟的人》,有删改)
【注】①三大差别:指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用第一人称叙事,有很强的真实性。其中的“莫言”和鲁迅小说中“迅哥儿”一样,都是小说人物,也带有作者的印记。
B.小说集名为“晚熟的人”,覃桂英就是一个晚熟的人。她貌似在互联网时代如鱼得水,实际上处处显示出她的单纯和落伍。
C.这篇小说延续了莫言一贯的写作风格。乡村题材,以故乡为背景,围绕故乡的人物展开,动作描写传神,语言描写如见其人。
D.小说描写“我”见到“高参”后的心理反应,经历了“诧异—震惊—反感—好奇—戒备”的过程,点到为止,笔墨简省。
2.简析“父亲”在小说中的作用。
3.请从微信名“高参”和“猪大自肥”的角度,探究小说意蕴。
参考答案
一、1.C
2.B
3.(1)从结构、手法角度:
①运用先贬后褒(或欲扬先抑、寓褒于贬)/对比反衬的手法。
②凸显人物精神的可贵、形象的高大。
③深化小说人性向善的主旨。
④使情节多变,有起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从修辞手法角度:
运用反语,语言幽默,生动有趣,感情色彩强烈。
4.
①情节上:为下文救赎的情节做铺垫,使文章的情节有合理性,如他把二十万“做了个顺水人情,给了她”。
②主题上:凸显主题,疯子的行为感动了骗子,唤醒了良知,救赎了灵魂,表现人性善的力量。
③结构上:照应了文题与结尾的“被救赎的灵魂”,使结构严谨,情节完整。
④人物形象上:突出疯子是一个看淡钱财、乐善好施、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正常人。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并想象着得钱后如何花”错,原文是写市民们找机会第一个遇到疯子,能“从疯子的手里多得些钱”,没有想象得到钱怎样去花。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说疯子把钱捐给女鬼”错,原文是写市民们围绕疯子的最后那句话进行的离谱的想象,认为他早知道讨钱的妇人是个女鬼,并非运用浪漫主义手法。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1)从结构、手法角度:文章前面写市民们对“疯子”持“贬”的态度,看到他太不看重钱,而且行为怪异,认为真的不正常,是个真正的“疯子”,这为“抑”的部分;后来“疯子”找大佬赌赛马,赢了二十万元,就在大家想着如何等到他,让他多给自己点钱的时候,他却因为同情那个女儿生白血病的妈妈,把钱都给了她,表现出他富有同情心,后来在电视台的访谈中,他坚决认为一个妈妈不可能拿自己的女儿生病进行欺骗,不会拿生重病来诅咒自己的孩子,表现出他的善良,后来骗钱的妈妈受“疯子”受到感化,获得心灵的救赎,以此反衬出“疯子”是一个看淡钱财、乐善好施、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正常人,这些情节是“扬”的部分,是对“疯子”的认可,是“褒”的态度。因此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前后内容形成对比,情节曲折有致,深化了小说人性向善的主旨。是运用了先贬后褒(或欲扬先抑、寓褒于贬)的方法。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疯子”并不疯,反而是一个乐善好施、富有同情心的的好人,因此运用了反语的手法,使得语言非常幽默,内容也生动有趣,在情感上对“疯子”高尚品质的认可和赞美之情也更加的浓烈。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从情节上分析:文中用大量的笔墨写“疯子”不看重钱财而乐善好施,特别富有同情心,正因为他的行为最终感化了骗财的母亲,把钱寄到了电视台,由此使她完成了心灵的救赎,因此前面的情节是为下文救赎的情节做铺垫,使文章的结局更自然更合理。
从主题上分析:写疯子的用他的善良和同情心最终感动了骗子,唤醒了她的良知,使她的灵魂得到了救赎,以此来表现人性中善良的光辉和力量,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从结构上分析:“疯子”善良而富有同情心的举动影响了骗子,唤醒了其良知,完成了自我的救赎,因此对疯子行为的重点描写照应了文题,也与结尾的“被救赎的灵魂”形成呼应,从而使文章结构更严谨,情节前后浑然一体。。
从人物形象上分析:“疯子”是本文的主人公,用大量的笔墨来写他不重钱财,富有同情心,并且乐善好施的行为,恰恰突出了疯子是一个品格高尚的正常人,这样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自然。
二、1.B
2.C
3.①“能看到天上的月牙儿了”表明已临近约定的开会时间,游击队马上就要来开会了,形势危急。②“鬼子和伪军隐藏在各个角落,悄无声息”表明敌人已埋伏好,游击队面临危机。③此处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氛围,看似平静却包藏杀机。④引出下文熊二嫂为给游击队传递讯息而作出牺牲的情节。
4.内涵:将军在了解到熊二嫂牺牲的经过以及了解了她苦难的一生后百感交集流下热泪。
作用:①显示了将军的侠骨柔肠。将军流下热泪,有力地衬托了熊二嫂的英雄壮举,写出她舍小家顾大局,支持抗战的大义凛然的形象。②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泪”是小说的文眼﹐将军泪辉映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歌颂了军民团结一心、艰苦抗战的英雄品质。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直至后来经过走访调查才弄清楚她的真实姓氏”说法错误,由原文“别说叫什么,连她姓什么都不知道”“这个‘何氏’是说不知是何姓氏啊”等可知经过走访调查也没有弄清楚她的真实姓氏。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质朴与典雅兼具”错误,语言“典雅”的特点不明显。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语句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前文说“明天晚上有军区特派员来,到时我们都来您家开会”,“能看到天上的月牙儿了”表明时间已经到晚上,之前约定的游击队的会议就要开始了,如果他们来开会,就会掉进敌人设置好的陷阱,形势非常危急。
“鬼子和伪军隐藏在各个角落,悄无声息”,敌人已埋伏好,而游击队却并不知情,他们面临被抓的危机。
“悄无声息”,看似平静的环境其实充满杀机,游击队随时有生命危险,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氛围。
危急时刻“怎么办?”,“二嫂颤抖着手,把厨房里的一大堆草拖到杉木隔板下,坚定地擦着火镰,瞬间烈焰升腾,蹿上屋顶,火光一下照亮了半个夜空……”,画线句子引出下文熊二嫂为给游击队传递讯息而作出牺牲的情节。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标题的内涵和作用的能力。
内涵:
“二嫂是熊家在逃荒人群中收养的童养媳”“别说叫什么,连她姓什么都不知道”“将军双手捧起一抔泥土添到二嫂低矮的坟上,流下热泪”,将军在了解到熊二嫂牺牲的经过以及了解了她苦难的一生后百感交集流下热泪。
作用:
“将军双手捧起一抔泥土添到二嫂低矮的坟上,流下热泪,轻轻喊了一声‘二嫂’,庄重地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将军流下热泪,那声“二嫂”,庄重的敬礼,显示了将军的侠骨柔肠,也表现将军对熊二嫂的英雄壮举的敬重,突出了她舍小家顾大局,支持抗战的大义凛然的形象。
“泪”是小说的文眼,熊二嫂为保护游击队,选择烧掉自己辛苦建造的房子,选择牺牲自己,将军的泪水是感激的泪水、是敬重的泪水,辉映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歌颂了军民团结一心、艰苦抗战的英雄品质。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三、1.D
2.C
3.①表层义:“寻找安详”指的是“我”和老乡去寻找一个叫安详的画家。
②深层义:“寻找安详”也指画家安详安心守山,真情投入,寻找到内心的安静祥和,寻找到了艺术的真谛。
③主旨义:“寻找安详”还指“我”寻找到了内心的安详,表达了作者对当下社会浮躁的反思,每个人都应该寻找内心的“安详”。
4.①运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述故事,增加小说的真实性,便于直接抒情。
②采用人物对话的方式来推动情节发展,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③善于设置悬念。守山人到底是不是要寻找的安详,读者一直带着这个疑问,直到最后谜底才被解开,引人入胜。④运用补叙,使得行文灵活,情节内容更丰富,有利于突出小说主题。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D.“意在表现守山人的寂寞与艰辛”错误。作者的写作意图不是表现“守山人的寂寞与艰辛”,而是为了赞美能在喧嚣的社会中保持内心安祥的人。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C.“苍凉的氛围”错。开头的景物描写意境雄浑阔大,并不苍凉。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结合“为了寻找安详,我早上从市里出发……我们艰难地翻越了四座大山,眼看夜幕低垂,仍看不到有人家的迹象”可知,“寻找安详”的表层含义指的是“我”和老乡去寻找一个叫安详的画家。
结合“几次颁奖现场,他均是缺席”“在孤寂的大山中守山,仿佛与世隔绝……带着妻子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他深爱着大山,给每座山峰都起了名字。他深爱着山上的松柏……松柏就是他亲爱的家人”“我只知道我用的不是墨汁,而是真情。我画上的山峰是现实中的山峰,入画的松柏都是我亲爱的家人”可知,“寻找安详”的深层含义指向是画家安详,他在安心守山中做到了内心的安静祥和,也在内心与自然之间寻找到了艺术的真谛。
结合“我抬起头,眼前雄壮的山脉仿佛是从他的画中走出;苍茫天地间,每一株松柏似乎都有了灵魂”可知,结尾对眼前景物的描写蕴含了一种深意,表明“我”真正懂得了安详画作浑然天成的缘由,也领悟到艺术创作的真谛,寻找到自己内心的“安详”。由此标题具有了主旨义,即反思当下社会的浮躁,启示每个人都去寻找内心的“安详”。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从叙事的角度看,由“我轻轻地整了整衣领,有点儿微凉”“我开始隐隐担心,对身边的老乡说……”等处可知,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来叙事,使内容真实自然。
从情节的安排上来看,“我开始隐隐担心,对身边的老乡说:‘马上天黑了,还没找到安详。’”“我们艰难地翻越了四座大山,眼看夜幕低垂,仍看不到有人家的迹象”“你确定我要找的人是在这里吗?他可是个著名的山水画家,名叫安详,安静的‘安’,详细的‘详’”“这真的是我要寻找的安详吗?我产生了深深的忧虑”,“我”对能否找到安详存在疑虑,行文中多处设置悬念;最后解开悬念“‘您就是著名山水画家安详!您知道您的画作有多值钱吗?’我走出防火塔,心情很激动”,故事情节具有吸引力。
从小说的表现形式上看,“‘您就是著名山水画家安详!您知道您的画作有多值钱吗?’我走出防火塔,心情很激动。安详正在安静地编织一个箩筐,他抬起头笑道:‘我说过了,我是安详,……只是一个守山人。’”多用对话形式推动情节发展,使叙述的情节更加集中。
小说以“寻找安详”为叙事线索,以“我”和老乡艰难寻找画家安详为核心事件,中间补叙安详当兵复员守山的情节,丰富了情节内容,也使叙事更加灵活。
四、1.D
2.B
3.①儿时歌谣唤起对家、对母亲的依恋,感动落泪;②儿时歌谣“歪倒,起来”让“我”振作,激动落泪:③儿时歌谣让“我”认识到先前颓丧、封闭心扉的错误,愧悔落泪。
4.①楝子花开的场景,串起了离家、归家、小时候的生活多个场景,使小说结构谨严。②楝子花开时浓香弥漫,是“我”对家乡的美好记忆,给打拼失败的“我”心灵抚慰,为“我”的振作作了铺垫。③“我”为打拼离家和遇挫折归家都在楝子花开的时候,不同的心境,相同的情景,突出了家(母亲)给“我”底气,让“我”振作的主题。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A.“落寞者心灵已被深深触动”错,从后文看,只是意外,他并没有被深深触动。
B.“要给孩子留一条退路,体现了母亲的远见”错,“我”妈守着果园子,不愿意到城里居住,不是“留下退路”,也不是“体现母亲的远见”,而是让孩子们回来度假游玩。
C.“对乡村生活的珍惜”错,用自己的名字给酿制的葡萄酒命名,对酒的质量非常自信,母亲的这些行为是让“我”振作起来。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反衬‘我’心绪烦乱”错,文章借村子“甜梦里般”的安静、满天星星、一弯斜月和弥漫的花香刻画环境,营造了宁静氛围,为我心绪逐渐平静作铺垫,而非“反衬‘我’心绪烦乱”。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文章写“我看着我妈,眼泪哗地涌了出来”,是因为之前提到“我妈问我还记得棘子花的歌谣不?我妈说,你和你姐小时候常念叨。楝子开,楝子败,楝子花开抽蒜薹。喝酒,夹菜,歪倒,起来……”,儿时歌谣唤起对家、对母亲的依恋,感动落泪。
歌谣中涉及到“喝酒,夹菜,歪倒,起来……”,儿时歌谣“歪倒,起来”让曾经颓靡不振的“我”重新振作起来,“我”因激动而落泪。
“我担心在巷子碰上邻居,问我怎么回来了,不过年过节的。我怎么说?我说我的生意赔光了?还是说我的房子被债主收了,我没地方住了?还是说我再没钱出去了,就在我妈的果园里过活了?我不想跟任何人说一句话。包括我妈”,我曾因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不愿进家门,此时儿时歌谣让“我”认识到先前颓丧、封闭心扉的错误,由此而愧悔落泪。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刚走到巷子口、就闻到一股浓郁的香。楝子花开了”“我突然想起来,那年离开家的时候。也是楝子花开的季节”“这有啥稀罕的,楝子花开时就这么香,我妈呵呵笑我成城里人了”“心里却在想有多少年没有见过楝子树没看到过楝子花开了”“楝子花开抽蒜薹”,楝子花开的场景,串起了离家、归家、小时候的生活多个场景,这种写法使小说结构严密合理。
“刚走到巷子口、就闻到一股浓郁的香。楝子花开了”“楝子开,楝子败,楝子花开抽蒜薹。喝酒,夹菜,歪倒,起来……我看着我妈,眼泪哗地涌了出来。歪倒,起来”,楝子花开时浓香弥漫,是“我”对家乡的美好记忆,给打拼失败的“我”心灵抚慰,为“我”的振作作了铺垫。
“我突然想起来,那年离开家的时候。也是楝子花开的季节,我后悔回来了”“等我走到村子,村子已经像沉在黑沉的甜梦里般安静,星星出了满天,一弯眉月斜斜地挑在头顶。刚走到巷子口、就闻到一股浓郁的香。楝子花开了”,“我”为打拼离家和遭遇挫折归家都在楝子花开的时候,不同的心境,相同的情景,我曾因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不愿进家门,是母亲给了我力量,从而突出了母亲给“我”底气,让“我”重新振作的主题思想。
五、1.B
2.①情节方面,父亲生病使“我”“大姐”“堂弟”“高参”聚集在同一场景,起着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②人物形象方面,父亲对待“高参”的言行,表达了父亲对“高参”得罪不起的担心、厌恶,衬托了“高参”的能量巨大、令人恐惧。③主题方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从父亲对“高参”的沉默与对子女的反复告诫,暗含了对“高参”这类人物的批判和讽刺。
3.①高参,即高级参谋,覃桂英以此树立高大上的形象,包装和营销自己;猪大自肥,暗合了覃桂英借网络扩大影响力并牟取利益的心理。(微信名的含义、心态2分)②作者借这两个微信名,暗示了覃桂英贪财自利、狂妄庸俗的特点,表达了对这类人的讽刺。(对人物形象的表现作用2分)③表达了作者对当前互联网生态的担忧。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覃桂英就是一个晚熟的人”错误。覃桂英不是“晚熟的人”,而一直是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唯利是图的小人。她是互联网时代浑水摸鱼者,也是家乡网络时代的恐怖分子,以五个手机、两个公众号买卖谣言,操弄民意。从其说的话就能看出“可以利用网络伸张正义,也可以利用网络冤杀好人;可以利用网络消费,也可以利用网络赚钱……总之,网络能把人变成鬼,也能把鬼变成人,当然也可以把人变成神……”“太保守了,表哥,你们根本不熟悉网络的运作规律,折腾了大半年,才几千个粉丝,如果交给我给你们经营,三个月,我不给你顺来一百万粉,我就不姓覃了。”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结合“老父病重,我由京返乡陪护。一日下午,忽听窗外大街上,传来一女子的号啕,众人皆愕然……来了”“她一边说着,一边闯进了我父亲的居室”“然后伸出手来,我感到她的手又大又硬,力气很足。然后她又与我堂弟等人一一握手”等分析,由于父亲生病,“我”由京返乡陪护,见到了“高参”“大姐”“堂弟”等人,“父亲”生病让一干人等齐聚一堂,才有了“我”与“高参”的见面,因此“父亲生病”推动了情节发展。
结合“父亲举起一只颤抖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别……别……别惹她啊……’”“我父亲笑了,用微弱的声音说……”“她走后,我父亲悄声对我说:‘千万小心她啊……’”等分析,父亲对待“高参”的言行,如“别惹她”“太有名了……了不起……”“千万小心”,写出了父亲对“高参”得罪不起的担心、厌恶。衬托了“高参”的巨大能量,这能量令人恐惧。
结合“我老父摇摇头”“用微弱的声音说”“我父亲闭着眼睛,仿佛睡着了”“我父亲悄声对我说”等分析,父亲对“高参”冷漠,不搭理“高参”,反复悄声告诫子女要小心,通过写父亲的举动,暗含了对“高参”这类人物的批判和讽刺,揭示小说的主题。
3.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
结合“你可不知道‘高参’有多厉害,胶东半岛都有名的人物”“岂止是胶东半岛,全中国都有名呢”“您是著名‘公知’,策划大师”“我不过是一个为弱小者争利益,为受迫害者鸣不平,为创造和谐、公正、民主的乡村社会而不计报酬、不遗余力的乡村知识分子”等分析,“高参”,指高级参谋或者泛指出谋划策的人,普遍应用于军队。此处覃桂英以“高参”来标榜自己,借此来树立自己高大的形象。
“猪大自肥”,结合“太保守了,表哥,你们根本不熟悉网络的运作规律,折腾了大半年,才几千个粉丝,如果交给我给你们经营,三个月,我不给你顺来一百万粉,我就不姓覃了”“网络能把人变成鬼,也能把鬼变成人,当然也可以把人变成神……”“自从有了互联网,我觉得自己才真正地过上了人的生活……”等分析,覃桂英借助网络,扩大影响力,借助互联网,谋取利益等。
“高参”和“猪大自肥”,覃桂英本是一个农村妇女,但是借助互联网,谋取利益。并标榜自己“我不过是一个为弱小者争利益,为受迫害者鸣不平,为创造和谐、公正、民主的乡村社会而不计报酬、不遗余力的乡村知识分子”,暗示了贪财自利、狂妄庸俗的特点。作者借这两个微信名表达了对这类人的讽刺。
文中覃桂英的一番关于网络的言论,如“表哥,得网络者得天下,失网络者失天下;得网络者得民心,失网络者失民心……这话现在基本上还适用”“你们根本不熟悉网络的运作规律,折腾了大半年,才几千个粉丝,如果交给我给你们经营,三个月,我不给你顺来一百万粉,我就不姓覃了”等,网络中,有很多“覃桂英”这样的策划者,有很多熟悉运作规律的人,有很多“高参”等,互联网如何健康存在,写出了作者对当前互联网生态的担忧。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分类训练:中国现当代小说: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分类训练:中国现当代小说,共4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伏笔”是小说重要的技巧之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分类训练:中国现当代小说: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分类训练:中国现当代小说,共4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伏笔”是小说重要的技巧之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分类训练:中国现当代小说类: 这是一份浙江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分类训练:中国现当代小说类,共5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魏巍曾说,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