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综合与测试综合训练题
展开必修一(人教版) 第二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真题训练】
时间60分钟 总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30小题,共60分)
(2015·北京高考真题)下图为华北某地具备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 )
A.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 B.乙地低平,泥石流灾害频发
C.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 D.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
2.图示地区( )
A.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 B.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
C.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降水量 D.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
【答案】1.C 2.D
【分析】1.图示甲为花岗岩,不会形成喀斯特地貌;泥石流易发生在地势坡度较大地区,乙地低平,不易发生;从地下水位分析,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深;而丙村地势低平,所以比丁村土层深厚。故选C。
2.从图示地势起伏及河流的流向,判断该地区地势西高东低、水渠水自北向南流,表明北高南低;而山前平原地势低平,流水的沉积作用明显;洪积扇面积与地势的起伏和降水量;渠水主要用来灌溉,所以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水循环环节。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主要是在流水、风力、冰川和海浪等四种外力作用下,经过侵蚀、搬运、堆积形成,而喀斯特地貌只形成于石灰岩地区;泥石流实际是流水侵蚀作用,主要发生坡度较大地区,而坡度较小地区主要表现为堆积作用,且在水量、含沙量一致情况下,坡度越小,沉积层越厚。
(2020·海南高考真题)下图示意某种沉积物的分布。该沉积物在小兴安岭等山地的西侧宽度较大,而东侧少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造成该沉积物在小兴安岭分布状况的主要作用是( )
A.冬季风堆积 B.泥石流堆积 C.冰水堆积 D.间歇性流水堆积
4.与西北地区相比,东北地区该沉积物结构紧实、钙含量普遍偏低的主要原因是( )
A.生物作用 B.冰川作用 C.酸雨作用 D.流水作用
【答案】3.A 4.D
【分析】3.
由图可知,该沉积物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以黄土高原地区分布范围最大,根据黄土高原“风吹来的高原”可知,该沉积物为冬季风风力堆积形成。小兴安岭的西坡为冬季风迎风坡,受地形阻挡,风力减小,沙尘堆积,东坡为背风坡,沙尘较少,堆积较少,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与西北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地处我国季风区,降水较多,流水冲刷、下渗导致沙尘沉积物空隙小,结构紧实,降水下渗溶解矿物钙,产生淋溶作用,使堆积物上层含量普遍偏低,D正确。生物根系生长或微生物活动会使土壤疏松,A错误。东北地区地势较低,冰川作用不明显,B错误。东北地区不是我国主要酸雨区, 酸雨作用不明显,C错误。故选 D。
【点睛】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是流水侵蚀形成,黄土高原的深厚黄土层是风力堆积形成的。
(2020·江苏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最有可能发现溶洞的河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图中断层( )
A.形成后一直在活动 B.比花岗岩形成时间晚
C.导致现代河谷下切 D.比侵蚀面形成时间早
【答案】5.A 6.D
【分析】5.溶洞属于喀斯特地貌,其形成的基础是可溶性的岩石,如石灰岩。读图可知,四处河谷中只有①河谷有可溶性的石灰岩,其他三处河谷的岩石都是不可溶蚀的,所以最有可能发现溶洞的河谷是①,故选A。
6.读图分析,图中断层切断了石灰岩和页岩,没有再切断后来形成的岩层,说明该断层形成之后没有一直活动,A错误;断层没有切穿花岗岩,但是花岗岩侵入了断层,说明断层形成的时间比花岗岩早,B错误;现代河谷下切是由于断层形成之后该地区地壳整体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形成,C错误;侵蚀面覆盖在断层之上,断层没有切穿侵蚀面,说明断层比侵蚀面形成时间早,D正确。故选D。
(2020·山东高考真题)下图为某区域滑坡与地貌演化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推断图中滑坡体的滑动方向为( )
A.由北向南 B.由西向东
C.由西北向东南 D.由东北向西南
8.图中序号所示地理事象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②③④① B.②①③④ C.③①④② D.③②①④
【答案】7.C 8.D
【分析】7.根据图中滑坡边界的形态、古河道以及现今河流的相对位置关系,同时结合滑坡掩埋的河流阶地以及古堰塞湖的位置等相关信息可推测,该区域滑坡体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滑动(注意图中的方向指示标),阻塞古河道形成古堰塞湖,之后堰塞体垮塌,形成新的河道,故选C。
8.图中所示序号中最先有古河道,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滑坡体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滑动,滑坡体掩埋了部分河流阶地,同时,滑坡体阻塞了古河道,形成古堰塞湖,之后堰塞体垮塌,形成新的河道,因此图中所示序号发生的先后顺序为③②①④,故选D。
(2009·北京高考真题)下图为北半球某热带海岛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
9.图中
A.乙处为河流冲积扇 B.丙处侵蚀比对岸强
C.丁处矿床为天然气 D.戊处位于背斜谷内
10.岛内最大零售商业点位于甲村,主要形成原因是该村
①地形平坦,交通便利 ②商业从业人口多
③商业组织形式复杂 ④人口数量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在海岛开发过程中,该岛
A.人口容量主要受耕地资源、矿产资源限制
B.适宜大面积种植水稻、甜菜、香蕉和橡胶
C.河流入海口处开阔,适宜建设深水港
D.需要防范强风、暴雨、风暴潮等自然灾害
【答案】9.D 10.B 11.D
【解析】9.乙处为河流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A错误;丙处位于河流凸岸,即堆积岸,B错误;丁处上面的岩层顶部已经被侵蚀,岩层没有圈闭性,矿床不可能为小密度天燃气气体矿物的分布区,C错误;戊处地貌为典型的“背斜成谷”,D正确。故选D。
10.商业中心的形成因素:地形平坦、开发历史早农业发达、交通便利、人口集中,人口数量大等,①④正确。故选B。
11.考查开发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保护性开发,人类活动合理选择,自然灾害的防治等。人口容量受最少的那种资源所限制,该地矿产资源较丰富,并非为人口容量的限制性影响因素,A错误;由题干可知,该岛为热带海岛,甜菜是喜温凉的作物,不能种植,B错误;河流入海口处极易被淤泥沉积,影响航道水深,不宜建深水港,C错误;热带海岛需要防范强风、暴雨、风暴潮等自然灾害,D正确。故选D。
12.(2018·上海高考真题)我国学者利用溶洞内的石笋,研究全球气候变化,该岩石属于( )
A.花岗岩 B.玄武岩 C.大理岩 D.石灰岩
【答案】D
【详解】我国学者利用溶洞内的石笋,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溶洞景观是石灰岩被流水溶蚀的结果,故该岩石属于石灰岩,D正确;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型岩浆岩,大理岩是变质岩,都不可能出现溶洞景观。故选D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岩石的类型,熟记相关知识即可。
13.(2018·上海高考真题)下列地表形态中,主要由堆积作用形成的是
A.石林和三角洲 B.沙丘和曲流凹岸 C.三角洲和沙丘 D.石林和曲流凸岸
【答案】C
【详解】石林是流水侵蚀形成,A、D错误;曲流凹岸是流水侵蚀形成,B错误;三角洲是流水堆积形成,沙丘是风力堆积形成,C正确。故选C。
(2013·上海高考真题) 流水地貌是由流水塑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4.在下图所示河流的②处,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 )
A.搬运 B.堆积 C.侵蚀 D.风化
15.如果在图示的①、②、③、④四处进行码头选址,比较合适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14.B 15.C
【分析】该题考查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4.读图可知,②处位于河流的凸岸,根据河流在凸岸堆积,在凹岸侵蚀的原理,所以在上图所示河流的②处,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堆积。所以选B。
15.码头选址要求水深,因布局在流水侵蚀为主的河流凹岸,图中①④为凹岸,②③为凸岸,所以C正确。
(2019·全国高考真题)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
17.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18.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A.水土流失 B.沼泽化
C.土地沙化 D.盐碱化
【答案】16.B 17.C 18.C
【分析】16.霍林河上游流经大兴安岭,流速快、泥沙搬运能力强,在出山口位置因地势变得低平、水流速度减慢,从上游携带的泥沙、碎石在此堆积形成山前平原(冲积扇),因此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是流水,B对;山前平原地势平坦,构造运动常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A错;该地纬度较低且大兴安岭海拔较低,山前地带没有大规模的冰川活动,C错;修建水库前,山前地区因有河流流经,水资源较丰富,气候较湿润,受风力侵蚀、沉积等作用影响小,D错。
17.山前平原属半干旱、半湿润地带,因河流断流使气候逐渐变得干旱,风力作用增强,风力的侵蚀作用使在山前堆积的泥沙不断被吹蚀、搬运,形成风蚀洼地,随着风力的不断侵蚀,洼地不断增多、增大,C对;地面沉降通常规模较大、发生的速度快,并且塌陷是从地下向地面传播,与该地洼地慢慢由地表向地下不断侵蚀、加深的特征不符,A错;此时河流断流,流水侵蚀作用极微弱,B错;地下冻土冻融塌陷应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夏季气温高,地面冻融塌陷,冬季气温低土壤结冰则不再冻融塌陷,并不会使洼地一直变大、变深,D错。
18.洼地增多增大,反映了该地受风力侵蚀作用加剧,被风力吹蚀、搬运的泥沙在周边地区沉积,使周边地区土地更容易沙化,C对;河流断流,地面径流短缺,水流难以搬运泥沙,即水土流失问题少,A错;河流断流,水资源短缺,形成沼泽需有稳定、丰富的水源条件,B错;周边地区泥沙不断沉积,使其地势抬高,造成地下水埋藏深度增大、地下水水位下降,不容易出现土地盐碱化,D错。
【点睛】土壤盐碱化又称盐渍化,指土壤中可溶性盐类随水向表层移动并积累下来,而使可溶性盐含量超过0.3%的过程(土壤含盐量太高,从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盐碱化形成的条件主要由: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地下水水分易蒸发;地势低洼,排水不畅,使地下水水位较高,地下水中盐分容易在地表累积;不合理灌溉如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会抬高地下水水位;沿海区采水导致海水入侵,导致地下水盐度增大,蒸发后更多盐分上升到土壤表面。
(2018·天津高考真题)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9.依据如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20.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A.间歇性抬升 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 D.持续性沉降
【答案】19.D 20.A
【分析】本题组考查河流地貌的发育及综合应用。通过图例读出地貌岩石的差异,图示显示出河流阶地的特征和组成物的不同,推知河流阶地是地壳间歇性抬升形成的,根据地貌形态结合所学分析出图示地貌的形成过程是解答关键。
19.甲、乙、丙位于同一河谷地带,降水量、地质构造相同,植被覆盖率影响不到基本地貌,ABC错,图中显示,三地地貌形成的基岩不同,石灰岩、页岩、砂岩岩石坚硬程度不同,受侵蚀程度不同,页岩、砂岩属于沉积岩,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石灰岩易溶于水,形成喀斯特地貌。选D。
20.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的两个古河床沉积物显示乙地为河流阶地中的堆积阶地,沉积物高度不同、形成时期不同,显示其形成不是连续性的,排除BD。结合图示,该地貌是由于地壳间歇性抬升,河床裸露接受沉积形成的。
(2018·全国高考真题)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T0 B.T1 C.T2 D.T3
2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2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答案】21.A 22.A 23.D
【分析】21.据材料可知,平坦面上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且目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可判断只有T0会有河水经过,携带泥沙沉积,因此平坦面面积仍在扩大。其它平坦面河水不会淹没,因此面积不会扩大。故选A。
22.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沉积颗粒越大说明流速越大,因此T3时期该断面流速最大。故选A。
23.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据图可知,平坦面的顺序自高处向河谷依次为T3、T2、T1、T0,说明T2和T1阶段该河段地壳抬升,流速降低,沉积颗粒物粒径减小,因此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径流了间歇性抬升。故选D。
【点睛】沉积物颗粒的大小与流速关系密切。一般来说,河流上、中游因坡降大,流速快,沉积物颗粒大;下游坡降和流速均小,沉积物颗粒细小。河流中心流速大,岸边流速小(特别是凸岸),岸边的沉积物颗粒较中心的小。在时间上,洪水期间因流速大,沉积的物质颗粒粗大;平水期流速小,沉积的物质颗粒细小,结果表现在沉积物垂直剖面中,粗、细沉积物成层分布。
(2016·天津高考真题)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24.左图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
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B.由西向东倾斜
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D.由北向南倾斜
25.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
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B.气候持续性变暖
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 D.地壳阶段性下沉
26.与天津市其他地区相比,北部地区降水较多的原因主要是( )
A.锋面过境频繁 B.地处迎风坡 C.空气对流旺盛 D.多气旋活动
27.右图所示甲地比周边地区气温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海拔高度低 B.降水少 C.人口密度大 D.距海远
【答案】24.C 25.A 26.B 27.C
【解析】24.根据图中4条古海岸线的分布, 大致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变化, 离现在海岸线最近,形成的越晚,地势越低,所以古代海岸线分布地区的地势总体是由西北向东南倾斜,C对。
25.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经历了图中显示的 共4个位置,海岸线的贝壳堤,是径历了较长时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所以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变化反映了海平面间歇性下降,A对。不能显示气候变暖,地壳阶段性下沉,B、D错。与泥沙沉积关系不大,C错。
26.结合等高线图分析,与天津市其他地区相比,北部地区海拔较高,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因而降水较多,B对。锋面过境次数没有差异,A错。该地主要是锋面雨,C、D错。
27.右图所示甲地为天津市的中心城区的位置,人口密度大,城市热岛效应明显,所以比周边地区气温高,C对。甲地的海拔、降水、距海远近不是气温高的主要影响因素,A、B、D错。
【名师点睛】以天津市古海岸线、气温和降水分布图为材料,通过古海岸线分布特点,判断天津市地势变化趋势。根据贝壳堤的形成条件,推断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特点。要充分理解贝壳堤的形成过程,是贝壳堆积形成。地壳下沉是整体的不是贝壳海岸变化的原因。
(2017·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四种地貌景观。完成下列问题。
28.主要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9.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28.B 29.B
【分析】28.图①显示的是海蚀崖,海水侵蚀作用的结果;图②是冲积平原,主要是流水沉积;图③是沙丘,风力沉积的结果;图④是角峰、冰斗,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故选B。
29.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自然条件优越,最有利于聚落(居民点)形成。故选B。
(2015·全国高考真题)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30.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31.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答案】30.D 31.B
【分析】30.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读图分析能力。随着距离海岸的距离增加,海水深度增加。根据图中1975~2004年的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变化,1975年至1990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点的距离增加,说明近岸海域海底淤积严重,海水深度减小;1990至2004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点的距离减小,海水深度增加,说明近岸海域海底以侵蚀为主,所以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先淤积、后侵蚀,故选D。
31.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992~1997年期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下降,说明海水深度增加,泥沙淤积减轻。黄河入海径流量减少,河口处泥沙淤积减少,水深加大,B正确;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导致河流的冲刷作用加强,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加重,河口处水深减小,A错误;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严重,河口处水深变浅,C错误;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河流流量增加,流速变快,泥沙淤积增大,河口处水深变浅,D错误。故选B项。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31.(2014·上海高考真题)地貌影响城市布局,制约其空间拓展方向。读杭州湾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杭州湾(澉浦以东)为喇叭状的三角湾,长期以来,北岸受到冲刺侵蚀,南岸不断淤涨……
(1)描述杭州湾北岸、南岸岸线的凹凸性状特征。
(2)分析杭州湾北岸容易遭受侵蚀的主要原因。
(3)比较杭州湾北岸和南岸的城镇、公路距岸线的远近 差异,并阐述杭州湾北、南两岸城镇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答案】(1)北岸线向陆地凹,南岸线向海洋凸。
(2)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海浪向北偏折,使北岸易于受侵蚀;夏秋季节,盛行东南风,北岸成为迎风岸,也易遭受海浪的冲刷。
(3)距离远近差异:杭州湾北岸城镇、公路距岸线很近,甚至紧贴岸线;而杭州湾南岸,城镇、公路距岸线相对较远。
北岸建设需注意问题:由于杭州湾北岸易于遭受海浪冲刷,岸线向后退缩,城镇与公路建设应该向背离岸线的方向拓展,采取措施,防治海岸崩塌、后退。
南岸建设需注意的问题:由于南岸快速淤涨,滩涂面积较大,城镇建设中可以适当利用滩涂荒地;注意保护滩涂湿地生态环境。(任答一点即可)
【详解】(1)据图可以分析出杭州湾沿岸的形状特点是北岸线向陆地凹,南岸线向海洋凸。
(2)杭州湾沿岸的形状主要受海浪的影响,北岸遭受海浪的侵蚀,其原因:从地转偏向力分析,海浪自东向西运动,海浪向右偏,即海浪向北折,北岸侵蚀严重;从风向分析,夏秋季节,盛行东南风,海浪在东南风的驱动下,使北岸遭受海浪冲刷。
(3)从图中城镇、公路的位置分析,杭州湾北岸城镇、公路距岸线很近;而杭州湾南岸,城镇、公路距岸线相对较远。
两岸建设所需注意的问题应从环境条件去分析。北岸易遭受海浪侵蚀,所以城镇建设应向背离海岸线方向,并在岸边采取加固措施,防治海岸受侵蚀后,海岸崩塌、后退。南岸主要表现为海浪的沉积,使南岸快速淤涨,滩涂面积较大,所有城镇建设中可以适当利用滩涂荒地,但要防治对滩涂湿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32.(2013·全国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畜、多风、植被稀疏。图5所示区城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答案】(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3分)(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2分)风沙在此沉积。(1分)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2分)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3分)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3分)
(3)观点A: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2分)河流持续搬运泥沙;(2分)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2分)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2分)
观点B: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2分)河流源地及径流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2分)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2分)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2分)
【详解】(1)该问主要考查地貌和地质作用。沙源来自于流水沉积和风力沉积作用,从这两方面思考,从文字材料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是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携带的泥沙量大,在M处沉积;从图中来看,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多大风天气,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力携带沙尘在此沉积。
(2)该问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从文字材料中可以获知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从图中来看该县城位于河谷中,且河谷走向与冬春季节的风向一致,从等高线分布了解该地地形特别易于聚风形成狭管效应,故风力强劲。
(3)该问主要考查我国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该题为开放性试题,无论选择哪种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论据能够支撑自己的观点即可。考虑的要点主要是该地的主要自然特征以及图文资料所提供的信息。沙丘形成源于流水沉积和风力沉积作用,沙丘规模扩大或缩小可从是否有利于流水沉积和风力沉积作用入手分析,其影响因素包括植被覆盖、地形状况、河流流量季节变化、风力作用变化。
33.(2012·福建高考真题)下图示意中国东某区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扩大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积极支持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洋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表4 1991年和2009年R河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
(1)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点。
(2)分析R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
(3)据表4归纳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指出该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4)分析R河三角洲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
【答案】(1)本区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北部海岸线较平直,南部海岸线曲折,多岛屿。
(2)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量大;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流速缓慢,以堆积作用为主,泥沙大量堆积;地处海陆交界地带,海水的顶托使堆积作用增强,在R河的河口地段形成众多的沙洲。
(3)特点: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滩涂比重略有增加;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少。
不利影响:水资源减少,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生态调节功能减弱。
(4)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海陆空交通便捷,信息网络发达,对外辐射能力强;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科技文化水平高,高校多,高素质人才多;占用土地等资源少,能耗低,污染小。
【详解】(1)此问关键是对“地形”的理解,区域地形的特点包括地形类型、地势高低和海岸线特点。根据图中等高线密集程度和数值大小,可以判断该区域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北部海岸线较平直,南部海岸线曲折,多岛屿。
(2)R河为长江,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主要从河流携带泥沙、地势、流速和海水顶托作用等方面来分析,注意抓住“自然”关键词。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量大,含沙量大;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流速缓慢,以堆积作用为主,泥沙大量堆积;地处海陆交界地带,海水的顶托使堆积作用增强,利于泥沙沉积,在R河的河口地段形成众多的沙洲。
(3)根据表4中1991年和2009年R河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变化,可以总结出R河三角洲经济区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滩涂比重略有增加,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少;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的这种变化,说明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等方面。
(4)R河三角洲经济区是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主要从市场、交通、科技、人才、政策等方面来分析。长三角地区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捷,信息网络发达,对外辐射能力强;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科技文化水平高,高素质人才多;占用土地等资源少,能耗低,污染小。
第四章 地貌(提升卷)- 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单元复习(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这是一份第四章 地貌(提升卷)- 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单元复习(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文件包含第四章地貌提升卷解析版docx、第四章地貌提升卷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四章 地貌综合与测试单元测试达标测试,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综合与测试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综合与测试复习练习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