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球的运动测评试题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球的运动测评试题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1页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球的运动测评试题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2页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球的运动测评试题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球的运动测评试题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展开

    这是一份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球的运动测评试题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共11页。
    第一章测评(时间:75分钟 满分:100)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48)(2022·江苏泰州期末)据报道,北京时间2021429,包括我国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长征5B等三枚运载火箭先后发射升空。三个发射场均位于海岸线附近。下表为三枚运载火箭发射的相关信息。据此完成1~3题。运载火箭名称发射场发射时间中国长5B海南文昌(19°19'N,109°48'E)北京时间4291123欧洲织女星库鲁(5°14'N,52°47'W)西三区区时4282250美国猎9卡纳维拉尔角(28°29'N,80°35'W)西五区区时42822441.发射场所在地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B )A.海南文昌、库鲁、卡纳维拉尔角B.库鲁、海南文昌、卡纳维拉尔角C.卡纳维拉尔角、海南文昌、库鲁D.卡纳维拉尔角、库鲁、海南文昌2.从三枚火箭发射到2021年10月1日,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趋势是( D )A.一直加快 B.先加快后减慢C.一直减慢 D.先减慢后加快3.三枚火箭发射离开地球表面的先后顺序为( D )A.长征5号B、织女星、猎鹰9号B.长征5号B、猎鹰9号、织女星C.织女星、猎鹰9号、长征5号BD.织女星、长征5号B、猎鹰9号解析1,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三个发射场所在地的纬度从低到高是库鲁、海南文昌、卡纳维拉尔角,则发射场所在地自转线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库鲁、海南文昌、卡纳维拉尔角,B正确。第2,地球公转的速度在7月初经过远日点最慢,1月初经过近日点最快,所以,从三枚火箭发射到101,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趋势是先减慢后加快,D正确。第3,要判断三枚火箭发射离开地球表面的先后顺序,应将三枚火箭的发射时间统一换算为同一时区时间。当欧洲织女星发射场地库鲁,即西三区区时为4282250分时,北京时间为429950(西三区和东八区相差11个小时,东加西减);当美国猎鹰9号发射场地卡纳维拉尔角,即西五区区时为4282244分时,北京时间为4291144(西五区和东八区相差13个小时,东加西减)。故三枚火箭发射离开地球表面的先后顺序为织女星、长征5B、猎鹰9,D正确。下图为浙江省某地的汽车停车场示意图,箭头①②③代表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光线。读图,完成4~5题。4.正午车位上遮阳棚的影子达到最大时,正值当地( B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5.图中地面上箭头P指示的方位是( D )A. B. C.西 D.解析4,根据图示信息,箭头①②③代表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光线。据图,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为冬至日,为春、秋分日。正午车位上遮阳棚的影子达到最大时,即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正值当地的夏季,B正确。第5,题图所在地区位于浙江省,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因此,正午太阳位于正南。结合图示信息可知,箭头P指示北方,D正确。(2021·吉林长春期中)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可以通过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线与热水器集热板成一直角。右图为太阳能热水器在全球不同纬度年内的倾角调节幅度分布图。据此完成6~7题。6.有关图中a、b、c、d数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B )A.a>c B.a=c C.b=d D.b<d7.假如黄赤交角由23°26'变大到24°,a、b、c、d数值将如何变化?( C )a和b都变大 a变大,b变小 c和d都变大 c变大,d变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6,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与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互余,可以利用公式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节幅度即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a23°26',b66°34',c23°26',d46°52'。因此,a=c,A错误,B正确。b>d,CD错误。故选B。第7,黄赤交角的度数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南北回归线之间是地球上太阳直射的范围。假如黄赤交角变大,太阳直射的范围也将扩大;因为回归线的度数与极圈的度数互余,则极圈度数变小。结合上题可知,a为回归线,b为极圈,c的度数与回归线相同,d的度数是回归线度数的2,因此acd变大,b变小,①④错误,②③正确,故选C(2021·广东佛山月考改编)某日上午第三节课时,我国某地校园传来朗朗的读书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时,正在上课的王老师看到明媚的阳光洒在靠窗一列的学生侧脸上。下图为该校的校园平面简图。据此完成8~10题。8.王老师所在班级和讲台的方位分别是( A )A. 东 B. 西C. 东 D. 西 9.细心的小明发现,旗杆的影子总是在下午1时左右为一天中最短,该校可能位于( B )A.松嫩平原 B.四川盆地C.吐鲁番盆地 D.长江中下游平原10.形成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D )A.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B.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C.太阳辐射的季节性差异D.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解析8,上午第三节课时太阳位于东南方向,阳光从东南方向照进教室,教室位于南侧,为图中的①②,CD错误;老师看到阳光洒在学生脸上,可判断出讲台位于东方,正确,错误。故选A。第9,一天当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影子最短;旗杆影子下午1时左右为一天中最短,说明该地地方时12,北京时间为下午1;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可算出该地位于105°E附近,可能位于四川盆地,B正确。第10,日出时太阳高度小,气温低,日初出沧沧凉凉,中午太阳高度大,气温高,及其日中如探汤,原因是太阳高度的日变化,D正确;与太阳直射点季节性移动、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太阳辐射的季节性差异无关,ABC错误。故选D(2022·重庆巴蜀中学期末)下图为中国某地夏至日和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11.αβ的差值约为( C )A.23. B.30° C.47° D.60°12.正午太阳高度由α变为β的过程中,该地( B )A.昼长先变长后变短 B.昼长持续变长C.夜长先变长后变短 D.夜长持续变长解析11,由于该地全年没有直射现象,并且正午太阳光线始终来自南方,因此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其中α为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β为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αβ的差值即为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为回归线度数的2,约为47°,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12,正午太阳高度由α变为β的过程代表从冬至日到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动,太阳直射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哪个半球白昼就变长。该地位于北半球,昼长持续变长,B正确,ACD错误。故选B(2022·辽宁丹东期末)右图为我国某地二分二至日的日落时刻(北京时间)及方位图。读图,完成13~14题。13.当太阳于方位处落下时,该地当天的昼长为( B )A.14小时 B.9小时 C.12小时 D.13小时14.当太阳于方位处落下当天,某人在正午时刻测得其身高恰好与影长相等,则该地的地理坐标为              ( C )A.(30°N,90°E) B.(45°N,86°E)C.(45°N,90°E) D.(30°N,150°E)解析13,材料信息表明,题图为我国某地二分二至日的日落时刻,日落最晚的应表示夏至日,日落最早的应表示冬至日,则应表示春分日和秋分日,当地二分日日落时刻为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20,由于昼夜平分,日落地方时应为18,由此可知,当地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2小时。当太阳于方位处落下时,北京时间为18:30,则当地地方时为16:30,由此可以计算,该地当天的昼长为(16:30-12:00)×2=9小时,B正确。第14,根据上题判断可知,当太阳于方位处落下当天,应为二分日,此日太阳直射赤道,某人在正午时刻测得其身高恰好与影长相等,则该地此日正午太阳高度为45°,当地离直射纬线的纬度约为45°,由此可知,当地地理纬度为45°,由于当地位于我国境内,其纬度应为45°N。由上题分析可知,当地地方时比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2小时,由此可计算,当地经度约为90°E。因此,C正确。地转偏向力只在物体相对于地面有运动时才产生,它只能改变水平运动物体运动的方向,不能改变物体运动的速率,下图表示四条不同的河流。根据图文资料完成15~16题。15.如果在图中的a、b、c、d四条河中顺流放木排,假设水文地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木排向河流右岸偏移最严重的河流是( A )A.a河流 B.b河流 C.c河流 D.d河流16.在b河中逆水行船,仅从节省动力角度考虑,船的航线应选在( B )A.靠近河流中心航行 B.靠向逆水的右岸航行C.航道最深处航行 D.靠向顺水的右岸航行解析15,根据影响水平地转偏向力的因素分析,相同速度物体所在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图中abc河流均位于北半球,d河流位于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偏,a河流纬度最高,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最明显,即木排向河流右岸偏移最严重的河流,所以A正确。第16,图中b河位于北半球,河水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作用,水流方向的右岸水流速度较快,左岸水流速度较慢,所以在b河中逆水行船,仅从节省动力角度考虑,船的航线应选在水流较慢的一侧,顺水方向的左岸即逆水方向的右岸,B正确。二、综合题(本题共4小题,52)17.(14)右图是一幅以极点为中心的地球自转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此图表示        日前后的光照情况。(2分) (2)此时A点地方时是    ,B点的日出时间是    ,A、B、C三点中昼最短的是   点,其昼长是     。(4分) (3)比较A、B、C三点自转线速度的大小:            。(2分) (4)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2分) (5)此时悉尼是   季,再过三个月,B点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2分) (6)此图中0:00所在经线的经度为     。(2分) 答案(1)12 22(2)9:00 3:00 C 12小时(3)C>A>B(或B<A<C)(4)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5)夏 昼夜平分(6)135°W解析(1),此图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说明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南极圈及其以南有极昼现象,表示1222日前后的光照情况。第(2),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此时A点地方时为9:00,B点的日出时间是3:00。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ABC三点中,C点纬度最低,昼最短,其位于赤道,昼长是12小时。第(3),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ABC三点自转线速度大小是C>A>BB<A<C。第(4),此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第(5),此时悉尼是夏季,再过三个月,太阳直射赤道,B点的昼夜长短情况是昼夜平分。第(6),由图可知,0:00所在经线位于180°经线以东45°,经度为135°W18.(2021·河南濮阳期中)(10)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M、N、P三条线中:     线表示夏至日全球各纬度白昼时数分布状况;如果黄赤交角为0°,则    线可以表示全球任何时候各地白昼时数分布状况。(4分) (2)N线表示的日子,我国北极黄河站(78°55'N,11°56'E)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2分) (3)我国广东省汕头市一年中有太阳直射现象,则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汕头冬至日白昼时数的是      。(2分) (4)P线表示的日子,曾母暗沙的正午太阳高度比海口的      (填)。(2分) 答案(1)N P (2)极昼 (3) (4)高解析(1),读图可知,图中MNP三条线中,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图中N线应表示夏至日全球各纬度白昼时数分布状况。如果黄赤交角为0°,太阳直射赤道,太阳直射点不会有南北移动,全球各地都是昼夜平分,P线可以表示全球任何时候各地白昼时数分布状况。第(2),图中N线表示夏至日全球各纬度白昼时数分布状况,我国北极黄河站位于b,应出现极昼现象。第(3),因图中M线表示冬至日全球各纬度白昼时数分布状况,汕头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冬至日昼短夜长,白昼短于12小时,故表示汕头冬至日白昼时数的是。第(4),P线表示二分日全球各纬度白昼时数分布状况,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和海口相比,曾母暗沙距离赤道更近,故曾母暗沙的正午太阳高度比海口的高。19.(2022·湖北咸宁期末)(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20211129,李老师从福州(26°N,119°E)出发,前往新疆乌鲁木齐进行为期1个月的支教。李老师乘坐火车经过48小时,121日到达乌鲁木齐(44°N,88°E),太阳刚刚从地平线升起,而此时福州的学生已经在阳光明媚的教室上第二节课。1材料二 李老师在给乌鲁木齐的学生讲到《地球的运动》时,展示了清华大学的日晷景观图(1)及示意图(2)。本校地理小组在课外活动时制作了简易的赤道式日晷,如图3所示,用硬纸板折叠一个角度α后分别充当晷面与底座,用细杆垂直穿过晷面中心当作晷针,在晷面上画好全天12个时辰。23材料三 经过为期1个月的支教,李老师于1230日启程返回福州。下表为二分二至日前后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城市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福州64°87°64°41°乌鲁木齐46°69°46°23°(1)请你说出12月1日乌鲁木齐与福州日出时间差异并解释其产生原因。(6分)(2)简述将制作好的日晷正确放置时的要求。(4分)(3)说出李老师支教期间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共同特点,并分析原因。(6分)答案(1)差异:乌鲁木齐比福州日出时间晚。原因:乌鲁木齐位于福州以西,越往西日出时间越晚;乌鲁木齐比福州纬度高,此时为冬季,黑夜时间更长,日出更晚。(2)日晷的晷针为南北方向,上端指向北极星(或正北方向);放置的地面要水平,阳光照射时无遮挡。(3)特点:两地正午太阳高度都是先减小后增大;冬至日前后达最小值。原因:两地均位于北回归线以北,12月1日至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两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小值;之后太阳直射点北移,两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解析(1),需要从经纬度的差异进行分析作答。该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相比福州,乌鲁木齐的纬度更高,昼长更短,夜长更长,日出时间更晚;其次,越往西日出时间越晚,乌鲁木齐和福州两地经度差异较大,乌鲁木齐位置更靠西,日出时间更晚。所以乌鲁木齐比福州日出时间晚。第(2),据材料二可知,放置日晷时,日晷的底座平放在地平面,日晷的晷针为南北方向,上端指向北极星(或正北方向);日晷是利用影子来计时的,所以一定要放在阳光不被遮挡的地方。第(3),据题意可知,李老师支教时间为121日到1230,两地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121日至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太阳直射点逐渐远离乌鲁木齐和福州,所以此时段乌鲁木齐和福州的正午太阳高度都是减小,到冬至日达最小值;冬至日后到1230,太阳直射点北移,逐渐靠近乌鲁木齐和福州,因此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所以两地正午太阳高度都是先减小后增大,冬至日前后达最小值。20.(12)上海某学校的学生,于6月15日至8月15日到图示区域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地理考察活动。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简述6月15日至8月15日考察期间,A地昼夜的变化情况。(6分)(2)同学们在A地与当地学生交流时,一学生为A地某时段正午物影变化画了一张示意图。请判断该图是否合理,并用图中信息举两例说明理由。(6分)答案(1)A地昼长夜短;6月15日至夏至日,昼渐长,夜渐短;夏至日,昼最长;夏至日至8月15日,昼渐短,夜渐长。(2)不合理。A地纬度较高,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物影一年四季都应该朝正北方向,例如图中8月15日画的物影方向应该朝北;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已经达到最大值,物影应该最短。所以该图不合理。(理由表达完整并举例合理即可得分)解析(1),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分析即可。第(2),正午物影朝向与太阳方位相反,正午物影长度与正午太阳高度呈负相关。

    英语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