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古诗文阅读专题5文言文阅读第3节古代文化常识题课件
展开【夯·必备知识】文化常识记忆3方法1.联想记忆法 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如记忆官职变动:授官职→提升官职→调动官职→免官或降职,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便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
2.分清易混法 文化常识中有一些易混知识点一定要分清,如“谥号”“庙号”“年号”等的区别。 常见“号”的区别: (1)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
(2)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到了明代,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5)尊号、徽号。“尊”为尊敬,“徽”为美好。“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号起于唐代。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加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现代也有赠送徽号这种情况的,但性质和内容已不一样,如孙炳文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
3.表格记忆法这种方法系统、清晰、高效。如明清三级科举考试简表。
【讲·典例精析】【例】(2020·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3分) 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初除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从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遂为郎。累迁御史中丞、侍中、廷尉。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州诉冤。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收毅,付廷尉。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与州相反复。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执据,时人比之张释之。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应有赦不。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
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及简文崩,群臣疑惑,未敢立嗣。或云,宜当须大司马处分。彪之正色曰:“君崩,太子代立,大司马何容得异!若先面咨,必反为所责矣。”于是朝议乃定。及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令以帝冲幼,令温依周公居摄故事。事已施行,彪之曰:“此异常大事,大司马必当固让,使万机停滞,稽废山陵,未敢奉令。谨具封还内,请停。”事遂不行。加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未拜。疾笃,帝遣黄门侍郎问所苦,赐钱三十万以营医药。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禄为赠,谥曰简。(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B.立嗣可指无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继,又可指确立王位继承人,文中则指后者。C.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夺取天下。D.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
【思路构建】【试题情境】本题为基础性考查,以语文学科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为微情境。【必备知识】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②分类梳理并记忆古代文化常识,如官职科举、姓名称谓、天文地理、历法纪年、风俗礼仪、饮食器用等。【关键能力】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②根据语境理解句中词语的传统文化内涵。【审答题眼】审答题眼包括“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附【译文】 王彪之字叔武。二十岁时,胡须鬓角都白了,当时人称他为“王白须”。最初任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堂伯父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你为尚书郎,你有幸可以做朝官了!”王彪之说:“职位的高低本来不值得计较,只要是在合适的时候任职。至于破格提拔,这并不是我的愿望。”于是做了尚书郎。多次升迁担任御史中丞、侍中、廷尉。当时永嘉太守谢毅,大赦后处死当地人周矫,周矫堂兄周球上州诉冤。扬州刺史殷浩派从事拘捕谢毅,交付廷尉审理。王彪之认为周球是诉讼案件的当事人,自身没有爵位,不在廷尉职责范围以内,不肯受理,
和州官反复交涉。穆帝发出诏令命王彪之受理。王彪之又上疏据理力争,当时人把他比作张释之。当时要在南郊祭天,简文帝任抚军,执掌国政,向王彪之询问是否应该大赦。他回答说:“自从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大赦,我认为这样不合宜。为什么呢?百姓不明白这样做的用意,他们认为每逢郊祀必定大赦,到这个时候,凶恶愚顽之徒又要产生侥幸的心理了。”于是就听从了他的意见。永和末年,多发传染病。按旧例,朝臣家中有人得流行病,如果三人以上被传染了,即使本人未病,百日之内也不准入宫。此时,文武百官多称家里有流行病,不入朝理事。王彪之又进言道:“瘟疫之年,没有哪一家不传染。如果因此就不入宫,
那恐怕连近侍也都会缺乏,皇宫将会空无一人了。”朝廷听从了王彪之的进谏。等到简文帝驾崩,群臣犹豫不定,不敢立嗣君。有人说,(这件事)应该由大司马来处置。王彪之严肃地说:“国君驾崩,太子应当即位为君,大司马怎能有资格提出异议!如果事先在大司马的面前询问,那么一定会被责备的。”于是朝廷的议论才平息下来。等到孝武帝即位,太皇太后因为孝武帝年幼而下达命令,令桓温沿袭周公代替周成王摄政的旧例。事情已经施行,王彪之说:“这些不同寻常的(违背天命的)事,大司马一定要再三辞让,致使政务停顿,耽误先帝陵墓的修筑,我不敢遵奉命令。谨将诏书密封归还,请求停止此事。”于是事情也就没能实行。王彪之被加封为光禄大夫、仪同三司,没有正式任命。(王彪之)病重,皇帝派黄门侍郎探问病痛,赐钱三十万给他用作治病买药。太元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就以光禄大夫为赠,谥号为“简”。
【提·关键能力】1.熟悉设误方式 分析现有高考试题及模拟试题,了解命题者惯用的设误方式,并预测未来高考卷可能出现的新的设误方式,有利于识别陷阱,准确答题。 ①扩大范围。如解说“太子”,扩大范围,说“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②跳脱背景。如解说“嗣位”,本来是嫡长子继位,却说成“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忽略了嫡庶。 ③张冠李戴。如对“庙号”的解说弄成对“谥号”的解说。 ④以今释古。如将“中国”的今义说成“中国”的古义。 另外,还有望文生义、无中生有等设误方式,都需要特别注意。
2.古代文化常识题答题“3方法” ①积累法:平时要积累大量的文化常识,考试时,调动平时积累,直接做出正误判断。 ②联想法:当试题中的文化常识陌生时,可采用联想法,联想到课本相关内容、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旅游参观时导游的讲解以及古代的风俗习惯等,从而做出正误判断。 ③语境法:有些文化常识生疏,可根据文章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所选答案是否符合语境,与全文所讲的意思有无互相矛盾的地方,从而做出正误判断。
3.古代文化常识题解题“2步法”
【练·即学即用】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曾樱,字仲含,峡江人。樱持身廉,为政恺悌【注】公平,不畏强御。织造中官李实迫知府行属礼,樱不从。母忧归。服阕,起故官。进按察使,分巡福宁。十年冬,帝信东厂言,以樱行贿谋擢官,命械赴京。士民以樱贫,为醵金办装,耆老数千人随至阙下,击登闻鼓讼冤。其后唐王称号于福州。令掌吏部,寻进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文渊阁。(节选自《明史·曾樱传》)【注】恺悌:和乐平易。
A.织造,明代设立的专局,掌管丝织品生产,供官府使用。B.服阕,古礼规定,父母死后,须守丧三年,期满除服。C.登闻鼓,设置在朝堂之外,让臣民击鼓诉说冤抑之情。D.文渊阁,即文渊阁大学士,是内阁长官,有宰相之权。
【解析】选A。织造是官署机构名称,也是官职名称,在文段语境中是指官职名称。作为机构名称源自明代,当时朝廷在江宁、苏州、杭州各地设立专局,管理织造各项衣料及制帛诰敕彩缯之类,以供皇帝及宫廷祭祀颁赏之用。作为官职名称,是指掌管织造的提督中官。A项有两处错误,一是把官职名称和官署机构弄混了,二是把机构的功能说错了。
附【译文】 曾樱,字仲含,是峡江人。曾樱保持自身清廉,施政和乐平易、公开公正,不畏强暴。织造宦官李实迫使各知府行下属之礼,曾樱不服从。他因母亲过世返家。服丧期满,起用任原职。晋升为按察使,负责分巡福安、宁清二府。崇祯十年冬天,皇帝相信东厂的话,认为曾樱行贿谋求升官,就命令把他套上刑具送到京师。当地的士绅、百姓因为曾樱家里清贫,为他凑钱准备了行装,几千名年高德厚的人跟着他到京师,敲登闻鼓为他诉冤。后来唐王在福州称帝号。不久命令他掌管吏部,随即晋升为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2.(2021·沈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许古字道真,汾阳军节度使致仕安仁子也。登明昌五年词赋进士第。贞祐初,时宣宗迁汴,信任丞相高琪,无恢复之谋,古上章曰:“京师诸夏根本,况今常宿重兵,缓急征讨必由于此,平时尚宜优于外路,使百姓有所蓄积。今有司搜括余粮,致转贩者无复敢入,宜即止之。”寻迁尚书左司员外郎,兼起居注,无何,转右司谏。时丞相高琪立法,职官有犯皆的决,古上言曰:“礼义廉耻以治君子,刑罚威狱以治小人,此万世不易论也。伏愿依元年赦恩‘刑不上大夫’之文,削此一切之法,幸甚。”上初欲行之,而高琪固执以为不可,遂寝。兴定元年七月,
上闻宋兵连陷赣榆、涟水诸县,且获伪檄,辞多诋斥,因谕宰臣曰:“宋人构祸久矣,朕姑含容者,众虑开兵端以劳吾民耳。今数见侵,将何以处,卿等其与百官议。”(节选自《金史·许古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 )A.致仕,对古代官员正常退休的称谓,也可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B.进士第,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C.的决,旧律,受杖刑,按判定数施行。亦泛指定罪,本文即是此义。D.朕,在古代汉语中只能用于皇帝自称,和“孤”“寡人”的用法相同。【解析】选C。“在古代汉语中只能用于皇帝自称”错误,在秦朝以前不论尊卑,皆自称“朕”,意为“我,我的”,如《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附【译文】 许古字道真,是曾经辞官的汾阳军节度使许安仁的儿子。明昌五年(许古)考中词赋科进士。贞祐初年,当时宣宗迁都汴京,信任丞相高琪,没有恢复王业的谋略,许古上奏章说:“京城是华夏的根本,何况现在经常屯驻重兵,有紧急军情,征讨必定由这里出兵,平时尚且应当比在外各路优裕,让百姓有积蓄。现在有关官府搜刮多余的粮食,导致转运贩卖粮食的人不敢再入城,应当立即制止这种做法。”不久(许古)升任尚书左司员外郎,兼任起居注,没过多久,又转任右司谏。当时丞相高琪订立法令,在职官员有犯法的都按实际罪过终审判罪,许古上奏说:“礼制、仁义、廉洁、耻辱用来治理君子,刑罚、威令、牢狱用来整治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古诗文阅读专题5文言文阅读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古诗文阅读专题5文言文阅读课件,共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评价体系,命题特点,考情回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古诗文阅读专题5文言文阅读第5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古诗文阅读专题5文言文阅读第5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课件,共60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古诗文阅读专题5文言文阅读第4节概括分析题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古诗文阅读专题5文言文阅读第4节概括分析题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思路分析,解析选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