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会考)
展开地理必修二复习要点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
1、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2、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仅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取决于人口基数的大小。
3、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并不取决于出生率,因此出生率高,人口增长速度不一定快。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4、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问题
“高高低”模式——原始型 人口增长过慢
“高低高”模式——传统型 儿童比重过大
“低低低”模式——现代型(大多出生率低于1.5%,自然增长率低于1%) 人口老龄化
5、欧洲、北美等发达国家: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传统型 我国:现代型
6、人口问题及对策: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少年儿童比重过大 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控制人口数量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 劳动力,国防兵员不足,社会养老负担过重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减。
2、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3、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批量移民为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4、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时代 | 影响因素 | 迁移特点 | 流向 | |
当代 |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 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 有计划、有组织 | 东部——西北和东北 沿海——内陆 |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政策) | 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 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农村——城市 |
5、 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入地区 | 积极 | 提供廉价劳动力,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 |
消极 |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 |
对迁出地区 | 积极 |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
消极 | 人才外流,劳动力短缺 |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6、主要因素:
一是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
二是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通信、政策、社会变革、宗教、战争等
经济因素往往起决定作用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1、 环境承载力,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 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最主要因素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在各因素中,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
3、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4、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1.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 | 团块状 | 组团状 | 条带状或放射状 |
影响因素 | 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区 |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 山地、河流阻隔 | 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区 |
城市举例 | 成都、合肥、华盛顿 | 重庆、上海浦东新区 | 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 |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2、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 | 形态 | 特征 | 位置 | |
商业区 |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 |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接近最大消费人群) | |
工业区 | 集聚成片 |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 |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 |
住宅区 |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 建筑质量上,高级、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 高级 | 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
低级 | 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方便上下班和购物) |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3、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4、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 其它因素: 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行政因素
1.2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 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超大城市—1000万以上 特大城市——500万-1000万 大城市——100万-500万 中等城市——50万-100万 小城市——50万人口以下
2、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 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影响 因素 | 影响 | 表现 |
资源 条件 |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 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丰富城市用地 |
交通 条件 |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
人口 条件 | 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 |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4、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5、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6、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数目少,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1.3 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1、 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 城市化的标志:
①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②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③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 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4、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发展阶段 | 特征 | 出现问题 | 发展新趋势 |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 |
初期阶段 |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 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 发展中国家 | ||
加速阶段 |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 |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 ||
后期阶段 |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 发达国家 | |
5、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国家类型 | 起步 时间 | 目前 速度 | 城市化 水平 | 城市人 口比重 | 所处 阶段 | 原因 |
发达国家 | 早 (英国最早18世纪 中叶) |
趋缓 (停滞) |
高 |
高 (70%以上) |
后期成熟阶段 | 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 |
发展中国家 | 晚 (20世纪 中叶) | 速度 加快 | 低 | 低 (不到40%) | 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 | 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 |
6、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
逆城市化: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
合理城市化可以改善城市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1、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 |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 |
自然因素 | 气候 | 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农作物的生产发育需求的水份条件不同 |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 |
地形 |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宜发展林牧业; | 坡度大于25度的山地不得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 | |
土壤 |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的作物不同 | 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是以生长的农作物(酸性:茶树) | |
水源 | 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的决定性因素 |
| |
社会经济因素 | 市场 | 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 关注市场动态,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作物品种 |
交通 运输 | 发展商品农业必须有快捷便利的交通 | 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 | |
政府 政策 | 政府制定相应措施,直接干涉农业生产 | 响应政府决策,在省府规定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 | |
机械 | 农业机械化可以解放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 地广人稀地区发展商品农业以机械化为基础 | |
劳动力 | 劳动力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 | 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可以精耕细作,集约经营 |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
1、 主要分布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东南亚热带雨林区
2、 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区位因素 | 区位优势 | |
自然因素 | 气候 | 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热量充足;大部分集中在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地区,降水充沛,雨热同期, |
地形 | 主要集中在平原、丘陵地区,地形平坦, | |
水源 | 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 |
土壤 |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 |
社会经济因素 | 劳动力 | 水稻种植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劳动力多,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
生产习惯 |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水稻的传统经验丰富 | |
食物偏好 | 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
3、 季风水田农业的主要特点
①小农经营,以家庭经营为生产单位;②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
二、商品谷物农业
4、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我国东北、西北
5、主要作物:小麦和玉米 6、基本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7、美国中部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
区位因素 | 区位优势 | |
自然因素 | 地形 | 地势平坦开阔(中央大平原) |
土壤 |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 | |
水源 | 水源充足(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水源) | |
气候 | 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温带大陆性气候) | |
社会经济因素 | 交通 | 航运与发达的公路、铁路相衔接,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
人口 | 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 | |
工业 | 工业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农业机械及电力、化肥、农药 | |
科技 | 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 |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
分布国家 | 美国、阿根廷等 | 以牧牛为主 |
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 | 以牧羊为主 | |
自然条件 | 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 | 这些地区植被稀疏,不是以经营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牲畜 |
特点 | 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
1、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
区位优势: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促进商品经营
发展措施:修建铁路;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牧草;打井取水;培育良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研究
二、乳畜业
2、特点: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的畜牧业地域类型,生产对象:奶牛,产品:牛奶及其制品
3、分布地区: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4、区位要求:紧邻消费市场;充足的饲料供应
5、西欧乳畜业形成因素
区位因素 | 区位优势 |
饲料因素 | 西欧地形平原为主,有利于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生产 |
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不利于谷物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 | |
市场因素 | 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乳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 |
三、混合农业
6、分布: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7、澳大利亚小麦—牧羊混合农业特点: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安排生产、市场适应性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一、工业的区位选择
1、 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土地、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原料、动力、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等
其它:环境因素、社会因素
2、 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导向类型 | 工业特点 | 部门举例 | 区位选择原因 |
原料 导向型工业 | 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 | 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加工厂 | 接近原料产地 |
市场 导向型工业 | 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 | 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棉布厂 | 接近消费市场 |
动力 导向型工业 | 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业 | 冶金工业、化学工业 | 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
劳动力 导向型工业 |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 普通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 | 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
技术 导向型工业 | 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 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工业 |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
3、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
| 鞍钢 | 宝钢 |
煤炭来源 | 早期来自抚顺、本溪,目前来自黑龙江、陕西等地 | 安徽淮南、山西等地 |
铁矿供应 | 安山铁矿 | 从澳大利亚、印度、巴西等国进口 |
消费市场 | 沈阳、大连、长春等钢铁消费市场 | 上海及其周围的工业城市群 |
交通因素 | 铁路运输便利 | 水陆交通便捷 |
主导因素 | 原料、燃料 | 市场和交通 |
4、 科技进步的影响
交通条件改善和运输能力提高 原料、燃料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
科学技术的进步 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 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
工业产业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提高 信息通达性对工业区位影响增强
4.2工业地域的形成
1、 工业联系:①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纺织厂和印染厂之间的工业联系;②空间利用上的关系: 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工业
2、 工业联系 工业集聚 工业地域
3、工业分散:一是老工业区的发展趋于饱和状态,使新建企业不得不迁出老工业区;二是由生产联系的工业企业之间的分散现象,是为了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而形成的。
4.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
1、 传统工业
①概念:发展历史比较长久的工业地域,大多以丰富的煤、铁资源为基础,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②典例: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俄罗斯的欧洲中部和北部工业区、印度东北部工业区
2、 德国鲁尔工业区
(1) 区位优势: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十字路口)、丰富的煤炭资源;水源充足;离铁矿区较近;广阔的消费市场;
(2) 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环境问题严重;新技术革命冲击(根本原因)
(3) 综合整治: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
二、新工业区
3、“新工业”两种典型形式:
①新发展起来一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意大利东北部、中部
②以高新技术为龙头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德国南部、美国的“硅谷”、日本“硅岛”(九洲岛)、印度班加罗尔
4、意大利新工业区特点:小——以中小企业为主;轻——以轻工业为主,生产成本低廉、工业考究、质地优良、款式新颖的新工业产品;同——集中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专——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仅从事单一专业化生产;散——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实行家庭包工形式,生产过程分散。
5、美国“硅谷”迅速发展的区位因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地中海气候,气候宜人;交通便捷;全世界的人才高地;市场稳定;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5.1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1、 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2、 交通运输方式朝着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交通运输布局
3、 交通运输网中的点和线是交通运输发生的基本要素。
4、 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文条件、
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根本原因)、
技术因素(根本保证)
自然因素—地形平坦(崎岖),施工难度小(大),工程量小(大);地质构造稳定(复杂),自然灾害较少(多发);避开(穿过)沼泽地,跨越河流少(多),工程量小(大);气候条件好(差),受 灾害的影响小(大)
社会因素——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或革命老区经济发展,促进资源的开发。
经济因素——合理布局交通网,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尽量多连接一些居民点,路线短。
技术因素——科技是保障,克服不利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制约和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自然是限制,社会是需求,经济是主导,技术是保障)
5、交通建设的意义——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减轻其它交通运输压力;促进沿线经济发展;实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多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边疆地区巩固国防。
5.2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6、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
交通最优:商业网点位于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市场最优:城市中心有多条道路通过,通达度最高,能吸引大量消费人口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6.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眸
采猎文明—— 环境制约人类——崇拜自然、
农业文明——环境遭破坏——改造自然
工业文明——环境问题尖锐——征服自然
后工业文明——环境问题依然突出——谋求人地协调
二、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与途径
1、环境问题的产生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坏、资源的枯竭、生物物种的减少)。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形成环境污染问题(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
2、可持续发展
①概念: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②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③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6.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深刻的环境危机
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农业——生态农业;工业——清洁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