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生物进化的学说 苏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11/1336398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6.3生物进化的学说 苏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11/1336398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6.3生物进化的学说 苏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11/1336398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生物第五单元 生物多样性第十六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学说精品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16.3生物进化的学说苏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 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蚊子为了适应蚊香的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B. 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昆虫的残翅是有利变异
C. 抗生素的选择和细菌的变异都是定向的
D. 箭毒蛙的警戒色使其容易被天敌发现,这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下列各项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的进化方向同样是不定向的
B. 在自然界中,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C. 只有发生有利变异的个体才能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
D. 变异的存在为自然选择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 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花矩底部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花矩变长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 花矩和口器的进化与遗传变异无关
C. 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D. 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化石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B. 由水生到陆生是生物进化的趋势之一
C. 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 生物进化不受环境因素影响
- 在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许多无翅或残翅的昆虫。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无翅或残翅的变异对昆虫来说是不利变异
B. 无翅或残翅昆虫其繁殖能力比有翅的昆虫强
C. 无翅或残翅昆虫容易存活,并将该变异遗传给后代
D. 昆虫为了适应大风环境,产生了无翅或者残翅的变异
- 下列对自然选择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金鱼的品种多样,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 利用自然选择学说,能正确解释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C. 生物的生存斗争只发生在生物和生物之间
D. 因为北极熊生活在冰天雪地的环境里,所以它们的身体产生了定向的白色变异
- 如图是某昆虫发育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此昆虫是一种害虫,则成虫期的危害最大
B. 此昆虫的发育与蝗虫的发育相似,都属于完全变态
C. 此昆虫的发育与家蚕的发育相似,都属于不完全变态
D. 此昆虫的发育特点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 某森林中生存着一群不同体色的蛾类,由于某种原因,森林中几乎所有树木的颜色都变成了灰白色。请你推测多年以后,如图中最能体现这群蛾类体色变化趋势的是( )
A. B.
C. D.
- 一种生活在浅海的章鱼,能根据周围环境不断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和形状。关于章鱼的这种伪装能力,说法错误的是( )
A. 是主动变异形成的 B. 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 有利于章鱼躲避敌害 D. 有利于章鱼获取食物
- 在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达尔文发现昆虫一般呈现出两种类型:多数昆虫无翅、残翅,少数昆虫有强健翅,岛上具有正常翅的昆虫消失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翅型的差异体现出生物的多样性
B. 正常翅昆虫的消失是与海岛环境斗争的结果
C. 频繁的大风导致昆虫的变异类型出现
D. 无翅、残翅和强健翅都是与海岛环境相适应的
- 猎豹和羚羊的进化过程宛如一场漫长的“军备竞赛”。下列对此解释错误的是( )
A. 跑得慢的猎豹和跑得慢的羚羊被淘汰
B. 跑得快的猎豹定向选择了跑得快的羚羊的生存
C. 羚羊为躲避猎豹的追捕产生了跑得快的变异
D. 猎豹与羚羊在相互选择中共同进化
- 长期使用克霉唑乳膏治疔足癣,药效会逐渐下降,原因是()
A. 药物的使用量过少或药效不稳定
B. 药物使病原体慢慢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 少数抗药性强的病原体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
D. 病原体经过长期努力适应了有该药物的环境
- 人工选择能培育出生物新品种,自然选择能形成新的物种,它们共同的选择基础是( )
A. 生物都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普遍存在的
C. 生物都在进行生存竞争 D. 人和自然的选择力量
-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物由陆生向水生进化 B. 生物进化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C. 哺乳类由两栖类进化而来 D. 越古老的地层中的生物结构越复杂
- 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角马,繁殖季节雄性角马往往用尖锐的角作为争夺配偶的武器。按照达尔文观点,现代角马的角发达的原因是( )
A. 代代使用的结果 B. 繁衍后代的结果 C. 定向变异的结果 D. 自然选择的结果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4.0分)
- 稻飞虱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某地自1991年开始,使用杀虫剂吡虫啉防治稻飞虱,效果非常好。随着吡虫啉的大量使用,2002年监测到该地区稻飞虱对吡虫啉具有低水平抗性,2005年达到极高水平抗性。下图①~④表示在一段时间内抗药性不同的稻飞虱的数量变化。
(1)随着吡虫啉的使用,对稻飞虱群体中抗药性个体数量变化的排序最合理的是 ______。
A.③①②④
B.②④③①
C.③④②①
D.②①③④
(2)短短十多年的时间,稻飞虱群体的抗药性水平从低向高进化,主要原因是:
①稻飞虱具有很强的 ______能力,能产生大量后代。
②未使用吡虫啉之前,这些后代中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弱的个体。当喷洒吡虫啉时,抗药性弱的稻飞虱逐渐被淘汰,抗药性强的个体就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由此可见,抗药性强是 ______(填“有利”或“不利”)变异。
(3)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就是 ______。
(4)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一条既能治理稻飞虱又不会污染环境的好建议 ______。 - 如图为表示生物进化大致历程的进化树,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1)在分类上,该进化树的两大主干代表的分类等级是 ______。
(2)爬行类、鸟类和1属于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根本原因是:______。
(3)最早登陆的植物类群是 ______,植物类群3在繁殖方式上比植物类群4高等的主要表现是 ______。
(4)在进化上,与单细胞动物亲缘关系最近的生物类群是 ______;根据图示写出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______。
(5)从图中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 ______。 - 资料分析
科学家一直在探索地球生命如何演变为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请分析以下资料作答。
资料一:如图以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学说为依据,结合地质学研究成果绘制的时间轴简图。
资料二:蜂兰花具有特化的花结构及令人惊奇的传粉机制。它能释放一种特殊的气味,吸引雄蜂前来,而其花形适合于雄蜂停留时花粉粘在其身上。
资料三:杜鹃产卵于多种鸟的巢中,靠宿主鸟为其孵化和育雏。有些宿主鸟能辨认出杜鹃下的蛋,并将其推出巢外或者弃巢。经漫长进化,杜鹃能产下与这些宿主鸟很相似的蛋(拟态蛋),使宿主鸟难以辨认。
资料四:“大地巨子”——大象是一种延续了5000万年的物种,它曾经是地球上最占优势的动物类群之一。现已发现400余种大象化石,可如今大象却到了濒危边缘,目前仅有2属3种:亚洲象、非洲草原象、非洲森林象。
(1)时间轴上A时期,原始地球上正经历着自然条件的演变,有机大分子逐渐积累,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最后逐步形成具有 ______特征的原始生命。(至少写两点)
(2)资料二和三中提到的几种生物所属的生物类群有(填编号):______。
①裸子植物
②被子植物
③无脊椎动物
④脊椎动物
(3)蜂兰花具有独特的花形和传粉机制,杜鹃能产下拟态蛋,这些特征是它们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 ______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是 ______的结果。蜂兰花与杜鹃的生殖方式都是 ______,上述特征使得它们在繁殖后代上更有 ______(填“优势”或“劣势”)。
(4)有资料表明,1000万年前非洲东部开始从森林变为较干燥的草原,大象的臼齿变得更长更坚硬,以便能磨碎比树叶更坚韧的草叶。从变异类型角度分析,大象臼齿的变异属于 ______变异。按照达尔文的进化理论,非洲东部环境对大象臼齿的进化具有 ______作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蚊子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A错误;
B、由于这些海岛上经常刮大风,哪些有翅能飞但翅膀不够强大的昆虫,就常常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少,是不利变异;而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是有利变异,B正确;
C、细菌的变异都是不定向的,抗生素的选择是定向的,C错误;
D、警戒色的形成是动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方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动物的警戒色有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箭毒蛙色彩绚丽夺目,对敌害是一种警戒色,有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它的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错误。
故选:B。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应生物的生活环境。
2.【答案】A
【解析】略
3.【答案】A
【解析】解:A、花矩变长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
B、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花矩和口器的进化与遗传变异息息相关,B错误;
C、蛾的口器越来越长是兰花花矩选择的结果,C错误;
D、变异是不定向的,蛾的口器对兰花花矩进行了选择作用,但不能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D错误。
故选:A。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考查了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和认识,需重点掌握所学知识,有一定综合性。
4.【答案】D
【解析】解: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因为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因此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证据。A正确。
B、生物进化的历程是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B正确。
C、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C正确;
D、环境既会对生物的个体产生影响,也会对遗传物质产生影响。环境通过提供物质和能量,对基因进行选择,影响基因的表观遗传修饰,对基因造成损伤诱发基因突变等对基因产生影响。因此环境影响生物进化。D错误。
故选:D。
生物进化是指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论证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都由共同祖先发展而来,它们之间有亲缘关系,并提出自然选择学说以说明进化的原因,从而创立了科学的进化理论,揭示了生物发展的历史规律。
生物进化的原因有两方面:内因是遗传变异,外因是自然选择。
5.【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及生物进化的原因。正确理解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及生物进化的原因是解答的关键。
【解答】
A.无翅或残翅的变异都是适应环境的,有利于昆虫的生存,因此与正常翅相比,无翅或残翅都是有利变异,不是不利的变异,A错误;
B.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有翅能飞但翅膀不够强大的昆虫,就常常被大风吹到海里淹死,这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无翅或残翅昆虫比有翅的昆虫繁殖后代的机会增多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能说无翅或残翅昆虫其繁殖能力比有翅的昆虫强,B错误;
C.无翅或残翅这种性状是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因此可以遗传给后代,C正确;
D.变异是指同种生物后代与前代、同代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形体特征、生理特征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别,是生物繁衍后代的自然现象,是遗传的结果。变异是不定向的,昆虫的这种无翅或者残翅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是昆虫为了适应大风的环境,产生了无翅或者残翅的变异,D错误。
故选C。
6.【答案】B
【解析】A、金鱼的品种多样,这是人工选择的结果,A错误。
B.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所以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就形成了现在这样的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B正确。
C.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C错误。
D.变异是不定向的,北极熊的体色存在着白色和非白色的变异,在自然选择的长期作用下,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北极熊白色性状适于环境而得到积累加强,D错误。
故选:B。
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原来的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所选择的性状不断积累加强,最后选育出不同的品种的过程。自然选择指的是: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内容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其中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和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本题考查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识记相关知识点即可正确作答,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7.【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昆虫的发育过程及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解题关键是熟知昆虫的发育过程及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解答】
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四个时期,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蚊子、苍蝇、家蚕、菜粉蝶、蜜蜂等;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如蟋蟀、螳螂、蝼蛄、蝗虫等。
A.若此昆虫是一种害虫,则幼虫时期危害最大,而不是成虫期的危害最大,A错误;
B.此昆虫的发育属于完全变态;蝗虫的发育属于不完全变态,而不是都属于完全变态。B错误;
C.此昆虫的发育与家蚕的发育相似,都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四个时期,因此都属于完全变态,而不是都属于不完全变态,C错误;
D.此昆虫的发育特点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8.【答案】D
【解析】解:当环境颜色为灰白色时,体色为灰、白两色的蛾类因体色与环境的颜色相近,不易被敌害发现而容易生存下去,这是适者生存;体色为棕色的蛾类因体色与环境颜色存在巨大反差,则容易被敌害发现而被淘汰,这是不适者被淘汰;因此多年以后,使得该森林中不同颜色的蛾的数量发生了变化,棕色蛾类的数量相对少,灰色和白色的蛾类数量相对较多。符合这一特点是D。
故选:D。
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当生物的体色与环境颜色一致时,生物就容易生存下去,否则,生物就会被淘汰。
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这种颜色叫保护色;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9.【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达尔文和自然选择学说。解题关键是正确理解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解答】
A、变异不定向,章鱼不会主动变异,A错误;
BCD、章鱼的皮肤下布满了各种色素细胞,红橙黄绿,样样齐备。它可以利用细胞的伸缩来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以便和周围环境的颜色保持一致。从而利于章鱼躲避敌害、利于章鱼获取食物,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CD正确。
故选A。
10.【答案】C
【解析】解:A、昆虫不同个体之间有正常翅、无翅或残翅的区别,这是生物之间的变异现象,翅型的差异体现出生物的多样性,A正确。
B、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包括食物和生存空间等)是有限的。生物要生存下去,就要进行生存斗争。因此,正常翅昆虫的消失是与海岛环境生存斗争的结果,B正确。
C、大风只是对昆虫的性状进行了自然选择,变异是生物普遍存在的现象,变异是不定向的,昆虫的变异类型本身就存在,C错误。
D、无翅、残翅和强健翅的昆虫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这种适者生存现象都是与海岛环境相适应的。D正确。
故选:C。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源于达尔文于1859 年发表的惊世骇俗的宏篇巨著《物种起源》,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生物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异,环境对这些变异起选择作用:具有适应环境变异的个体能够生存下来,否则就被淘汰。
11.【答案】C
【解析】A、跑得慢的猎豹捕不到羚羊而饿死,而跑得慢的羚羊会被猎豹捕食,故两者都会被淘汰,A正确。
B、跑得快的猎豹,捕食了跑的慢的羚羊,定向选择了跑得快的羚羊,B正确。
C、变异具有不定向性,变异不是生物的自主选择。因此,羚羊不可能做到“为躲避猎豹的追捕产生了跑得快的变异”,C错误。
D、猎豹与羚羊之间是捕食关系,在长期的捕食过程中有优势(跑的快)的个体会存活下来,并将有利的变异遗传给后代,实现了二者的共同进化,D正确。
故选:C。
1、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2、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12.【答案】C
【解析】长期使用克霉唑乳膏治疗足癣,药效会逐渐下降,是因为少数抗药性强的病原体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3.【答案】B
【解析】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但生物生存的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就会因争夺生存的空间和食物而进行竞争,故过度繁殖导致生存竞争。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使得生物在繁殖中出现了不同的变异个体,为选择提供了原材料,是选择的基础。
14.【答案】B
【解析】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生存竞争不断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不断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变异被定向地积累,于是新的物种就形成了。
15.【答案】D
【解析】解:A、自然选择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故现代角马的角发达不是代代使用的结果,A错误;
B、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不是繁衍后代的结果,B错误;
C、古代的雄鹿的鹿角存在着发达和不发达的变异,雄鹿之间为争夺配偶要进行生存斗争,由于生存斗争,有发达鹿角的个体能够得到配偶并把这种变异遗传下去,不是定向变异的结果,C错误;
D、达尔文认为,没有发达鹿角的个体因争夺不到配偶,其变异就不会遗传下去;经过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的有发达鹿角的雄鹿,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是不定向的,而选择则是定向的,选择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淘汰的过程.
16.【答案】B 生殖 有利 自然选择 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
【解析】解:(1)害虫抗药性形成的过程:使用农药时把一部分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害虫群体密度减少;一段时间药效过后,害虫大量繁殖,害虫群体密度增加;再使用农药又把一部分抗药性弱害虫杀死,剩余的是大都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可见B符合题意。
(2)①达尔文认为,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即过度繁殖。
②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叫遗传。抗药性强的个体将基因传递给了后代,这种现象称为遗传。当喷洒吡虫啉时,抗药性弱的稻飞虱逐渐被淘汰,抗药性强的个体就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由此可见,抗药性强是有利变异。
(3)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4)既能治理稻飞虱又不会污染环境的好建议是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
故答案为:(1)B。
(2)①生殖(繁殖);②有利。
(3)自然选择。
(4)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合理即可。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内容.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是:物种是可变的.而且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熟记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要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自然选择学说的核心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17.【答案】界 生殖和发育脱离水的限制 苔藓植物 用种子繁殖 肠腔动物 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解析】解:(1)在分类上,该进化树的两大主干代表的分类等级是植物界和动物界。因此在分类上,该进化树的两大主干代表的分类等级是界。
(2)动物类群1是哺乳动物,其繁殖方式最主要的特征是胎生哺乳。脊椎动物中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类的生殖和发育都脱离水的限制,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3)苔藓植物是植物界的开路先锋。植物类群3是裸子植物,能产生种子,用种子繁殖后代,适应环境的能力强,适于生活在干旱的陆地上,植物类群4是蕨类植物,不结种子,用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孢子的生命力较低,适应能力较差,因此比种子植物低等。
(4)从生物进化树上,可以看出与单细胞动物亲缘关系最近的生物类群是肠腔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
(5)从图中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故答案为:(1)界。
(2)生殖和发育都脱离水的限制。
(3)苔藓植物;用种子繁殖。
(4)肠腔动物;。
(5)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图中1是哺乳动物,2是被子植物,3是裸子植物,4是蕨类植物。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记住生物进化的历程。这部分知识是重点,在考试中经常出现,要注意熟练掌握和应用。
18.【答案】生长、生殖、遗传 ②③④ 环境 自然选择 有性生殖 优势 有利 选择
【解析】解:(1)生命的起源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在一定条件下,原始地球上的大气中各种成分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第二步是由有机小分子合成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大分子;第三步是伴随原始地球上自然条件的演变,地球上的有机大分子在原始海洋中逐渐积累,通过长期的相互作用,最后逐步形成具有能够生长、生殖、遗传特征的原始生命,并进一步形成原始的单细胞生物。时间轴上A时期,体现的是生命的起源的第三步。
(2)资料二和三中提到的生物有:①蜂兰花具有生殖器官——花,属于被子植物;②蜂鸟属于昆虫,体内无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③杜鹃属于鸟类,体内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④大象属于哺乳动物,体内有脊椎骨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
(3)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生物进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所以,蜂兰花具有独特的花形和传粉机制,杜鹃能产下拟态蛋,这些特征是它们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更有利于生物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所以,蜂兰花与杜鹃的生殖方式都是有性生殖,上述特征使得它们在繁殖后代上更有优势。
(4)有资料表明,1000万年前非洲东部开始从森林变为较干燥的草原,大象的臼齿变得更长更坚硬,以便能磨碎比树叶更坚韧的草叶。从变异类型角度分析,大象臼齿的变异有利于大象的生存,因此属于有利变异。按照达尔文的进化理论,非洲东部环境对大象臼齿的进化具有选择作用。
故答案为:(1)生长、生殖、遗传。
(2)②③④。
(3)环境;自然选择;有性生殖;优势。
(4)有利;选择。
(1)脊椎动物: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2)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3)达尔文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
正确识记并理解动植物类群的特征、自然选择的内容等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初中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学说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初中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学说同步测试题,文件包含5163生物进化的学说同步练习1docx、5163生物进化的学说同步练习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第二节 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精品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二节 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精品复习练习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生物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十八章 动物的行为第一节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精品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生物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十八章 动物的行为第一节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精品随堂练习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