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鸟的天堂》(教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36126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小学语文《鸟的天堂》(教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1/2/1336126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3 鸟的天堂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3 鸟的天堂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整体切割,梳理“天堂”,层次序读,初感“天堂”,想象体验,再品“天堂”,信息交互,构建“天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鸟的天堂巴金先生在《筑渝道上》中说:一片土,一棵树,一块田……使我的眼睛舒畅,使我的呼吸畅快,使我的心灵舒展。生命,无处不是说生命。《鸟的天堂》成为经典,就在于他展现了“无处不在的生命”。教学这篇课文,可以紧扣题目中的关键点“天堂”,设定架构整篇课文的支点,组织学生开启一段梳理“天堂”、感知“天堂”、构建“天堂”的文本之旅。 一、整体切割,梳理“天堂”进入第三学段,文章篇幅越来越长,把握文本内容,梳理表达线索,探寻整体构思,已经成为不得不为、不可不为的任务。不能整体把握内容,深入和细读就成为空话;无法梳理线索,品悟如此诺长的课文,要么无从下手,要么如同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欠缺构思探寻,则会偏于一隅,经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尴尬。知局部“之其然”,而不知整体“所以然”。但梳理篇幅长的文章,须有抓手,否则无从下手。教学《鸟的天堂》一文,可以从题目入手,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时,关注并圈画提到“鸟的天堂”的语句,相机思考:作者几次前往“鸟的天堂”?又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就是解构和梳理课文的抓手。课文中有四句话,提及“鸟的天堂”,分别是:第一句:第九自然段,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第二句:还是第九自然段,“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第三句:第十自然段,从学校出发,我们又经过那“鸟的天堂”。第四句:最后一个自然段,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将四句话中集中呈现,简要梳理可以发现两大关键点:其一,作者前后两次前往“鸟的天堂”,可从第二次“我们又经过”一句中不难看出;其二,作者两次前往,对“鸟的天堂”的态度明显不同:第一次是困惑中带着“质疑”,第二次则完全是叹服后的“感慨”。整篇文章呈现出“初到鸟的天堂”“质疑鸟的天堂”“叹服鸟的天堂”的结构。由此,教师可以顺势而下,组织学生整体再读,以初步对比的方式,将两次前往“鸟的天堂”的感受,形成定位:第一次,侧重于安静;第二次,侧重于热闹。由此一来,学生不仅整体把握了文本的主要内容,梳理了作者创作的基本构思。阅读的本真状态,就是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自然而然地又形成另一个新问题。比如明明是同一个地方,为什么作者的感受却完全不同呢?作者究竟看到了怎样不同的景象?新问题,顺其自然地将学生的思维,作为整体梳理板块的小结,同时又开启了对“鸟的天堂”全新的深度品味。 二、层次序读,初感“天堂”学生对于课文的感知,需要经历由浅入深的过程;对于课文中所描写的事物,更要依循作者表达的文路,顺势而下。为此,教师根据课文的内在构思,先从第一次的榕树入手,继而探寻“榕树”与“天堂”之间的关系,站立在作者的视角,逐步深化对“鸟的天堂”的认知。这是一棵怎样的榕树?这一问题,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属于基本操作,不必过于纠缠,可以大胆放手,着力指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感受榕树的特点:紧扣“树叶真绿得可爱”“那么多的绿叶”“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等,感受这是一棵翠绿的榕树;紧扣“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等,感受这是一棵茂盛的大树;从“把他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等,感受这是一棵生命力旺盛的大树。作者是怎样写这棵榕树的?从文本内容到言语形式,从理解感知到洞察表达,这是语文学习行进道路上的自然进阶。从整体上看,巴金写得有顺序。教师可以抽取语段中这三句话:句一:“船缓缓地动了,向河中心移去。”——先从远处观望,着力展现榕树的整体轮廓。句二:“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再是近处细看,侧重描写展现榕树的具体容貌;句三:“船在树下泊了片刻。”——最后居于榕树笼罩的空间,树中看树,从不一样的视角,展现了常人不易发现的独特风景。三个不同的地点,形成了三个不同的视角,展现了不同的风景。为什么要这样写榕树?从题目来看,这一片段没有提及鸟,就连巴金也发出了“没有一只鸟”,可为什么要花费如此丰富的笔墨,展现榕树的风貌呢?很多学生认为,“这是作者首次观察所得”,作者看到什么,就写什么。但我们不能将学生认知停留在这种“物理性”认知层次上。巴金完全可以简单略写,或者直接选择不写。如此浓墨重彩地刻画、描摹,必然有着作者的考量。基于此,教师就需要将这一部分的“榕树”与课文表达的中心“天堂”勾连起来,设置问题:这里描写的榕树,与“鸟的天堂”有什么关系吗?或者直接引导学生辩论:这里一只鸟都没有,能成为“鸟的天堂”吗?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不仅借助文字,初步感知了“鸟的天堂”的内涵,同时洞察了作者细致描写榕树的真实用意,将看似旁逸斜出的一笔,与课文表达的主题进行了巧妙关联,以更加融通、聚合的思维,实现了对“鸟的天堂”的初次体悟。 三、想象体验,再品“天堂”状物类或写景类散文,以精准、生动的语言,展现事物或者经典的特点。作者以文字,展现眼前之物。如果仅仅停留在读懂和理解的层面,绝然无法与作者形成共鸣,教师要激活比理解更为高级的思维状态。想象与体验,就应该成为真正走进这一类文本的重要策略。想象,一直都是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的难点所在。要么思路受限,想象内容逼仄,形同虚设;要么毫无方向,胡思乱想,失去根基。针对这种情况,教学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时,教师可以紧扣“想象”,设定两个教学层次:第一层次,据本品读,用想象再现想象,是对符号式文字的形象化再构建。教师组织学生紧扣关键的表意性文字,通过语言地转化、补充和描述,将文字指向的画面展现出来。聚焦性的文字,如“到处是鸟声”,想象自己听到的声音;“到处是鸟影”,想象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聚合性的文字,如“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扑翅膀”,就可以抓住“有的……有的……”的句式特点,引导学生分别从声音、视觉的复合层面展开想象,着力展现鸟儿喧闹的场景。在学生品味文字,想象画面的基础上,教师相机出示最后一句:“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通过多重朗读之下,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由此一来,学生借助作者内心而发的语言,通过想象画面,与作者形成了认知和情感的和谐共振,并在最后的朗读中,达成了情感认知的共鸣。第二层次,聚焦一点,用想象补充如果说据本想象,是基于作者意欲展现的内容,将文字转化为画面的话,那学生的想象思维并没有完全打开。为此,教师还需要紧扣语段中的拓展点,基于文本表达的具体语境,利用文本语言,展开合理、大胆地拓展与补充。第13自然段中,巴金以“看清楚了这只,又错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概述了此时榕树的喧闹和“应接不暇”,紧接着又描写了一只画眉,以点面结合的手法,让这只画眉成为了“应接不暇”中的一员。由此,这里就蕴藏了一个重要的想象着力点:即借助对这只画眉表现的补充,将整段文字的表达中心“应接不暇”展现出来。比如描写这只画眉的语句是:“一只画眉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一句看似简单的语句中,蕴藏着三个描写点:“被掌声一吓”,“飞进了叶丛”,“兴奋地叫着”,完全展现了这只画眉完整的动态性过程。针对这一句话的特点,教师可以在文本细读中,为学生开掘两个想象补充点:其一,“飞出”与“飞进”,两次“飞”,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分别展现“愉悦之飞”与“受吓之飞”的不同状态;其二,“受吓”之后,画眉为什么迅速地缓过神来,“兴奋地叫着”,这只画眉是怎么想的?“兴奋”地“叫着”些什么?很多时候,学生绝不是缺乏想象的能力和意识,而是难以寻觅想象的切入口。这一环节,教师所设置的切入点,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源自于实实在在的文本表达,借助前后对比、联系探究,将学生想象的思维触角深入语段内核,用想象与作者一起,感受“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四、信息交互,构建“天堂”古语有云:物极必反。文学作品的创作之道,也与此暗合。因此,教师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呈现的教学资源,巧妙地利用前后部分的发展、变化,甚至差异,搭建彼此碰撞的平台。这就需要在学生细读品味文本的关键部分之后,能够跳出语段,归于整体,以比析、联系的方式,从全新的视角审视文本,将文本的认识推向更高之境。《鸟的天堂》中,既然作者是从第二次的经历中,才感受到“鸟的天堂”,为什么要写两次的经历呢?由此不难推断,第一次经历中,由翠绿、茂盛、有着旺盛生命力的榕树,所营造的静谧氛围,也是“鸟的天堂”的另一种状态。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和洞察两次经历之间的联系,教师不妨以第二次“群鸟喧闹”的语段为蓝本,设置探究性思考题:这里的鸟儿为什么会如此具有活力呢?这与第一次经历所看到的那株巨大的榕树有什么关联呢?由此,这一问题,成为了连接课文两个核心部分的之间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也不再是割裂的二元论状态。不仅全面把握了语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进一步洞察了作者蕴藏在深处的创作构思。比如学生在联系性比读中,有了这样的发现:鸟儿一开始是安静的,主要得益于榕树的翠绿,给鸟儿们营造了一个舒心、安逸的家园;鸟儿在树丛中叫着、飞着、扑着翅膀,主要在于榕树的茂盛,用繁茂的树枝,给鸟儿们搭建了嬉戏、玩耍的乐园;鸟儿展现出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得益于榕树旺盛生命力的滋养……由此来看,榕树就是鸟的天堂,不仅是鸟生活休憩的家园,也是嬉戏玩耍的乐园,是滋养鸟儿生命的沃土。除了理解的升级,教师还可以从写法层面,把握由静态到动态的转化,感受作者从两个不同维度展现“鸟的天堂”的手法,体悟一静一动下,对“鸟的天堂”外形和质态的不同感悟。纵观整篇文本的教学,教师以课题的关键词为着力点,依循作者创作的文路,设计由浅入深的教路,提供了契合学生认知思维的学路,在层层递进、循序渐进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处,可谓一举两得。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时间,教学过程,教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趣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第1~9自然段,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