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4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精品当堂检测题
展开2.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苏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 许多种鸟具有保护色, 但也难免被嗅觉发达的兽类所捕食,对此最好的解释是( )
A. 被捕食的鸟是警惕性不高的 B. 适应是相对的
C. 这些鸟不适应环境 D. 适应是绝对的
- 珊瑚虫身体微小,分泌的外壳逐渐堆积成千姿百态的珊瑚。珊瑚虫与藻类生活在一起,藻类需要阳光和温暖的环境才能生存,珊瑚堆积越高,越有利于藻类的生存。大量珊瑚形成的珊瑚礁能给鱼类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珊瑚虫和珊瑚能生长,都属于生物
B. 珊瑚虫、藻类等是影响鱼类生活的生物因素
C. 珊瑚虫适于生活在温暖的浅水区
D. 珊瑚虫既能适应当地环境也能影响当地环境
- 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荒漠中生长的骆驼刺可以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B. 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状可以适应环境
C. 噬菌体和它侵染的大肠杆菌之间的寄生关系
D. 捕食使大量个体死亡,不利于物种的生存和发展
- 寒冷的冬天,法国梧桐纷纷落叶,松树却依然郁郁葱葱,这表明了( )
A. 它们都适应寒冷的环境 B. 法国梧桐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C. 松树与法国梧桐进行生存斗争 D. 松树比法国梧桐更适应寒冷的环境
- 下列实例中,主要属于适应温度因素变化的是 ( )
A. 沙漠中的仙人掌,叶片都变成刺状
B. 蜈蚣白天藏在洞中,夜间出来觅食
C. 合欢树的叶片白天舒展,夜间折合
D. 在每年一定的季节一些鱼类会进行洄游
- 以下诗文或谚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不对应的是()
A.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B.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C.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光照影响植物的开花
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 竹节虫不活动时看上去像小树枝不易被发现,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
A. 环境能够影响生物 B. 生物能够影响环境
C. 环境能够适应生物 D. 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 许多鸟具有保护色,但也难免会被嗅觉发达的兽类所捕食,对此最好的解释是()
A. 被捕食的鸟是警惕性不高的 B. 适应是相对的
C. 这些鸟不适应环境 D. 适应是绝对的
- 下列关于生物和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B.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C. 农田中的所有动物、植物构成了农田生态系统
D. 某食物链甲→乙→丙→丁中,若因某种原因丙大量减少,则短时间内乙会大量增加,丁会大量减少
-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下列哪项不是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 )
A. 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
B. 牛的粪便使土壤更肥沃
C. 雷鸟的羽毛在冬天呈白色,夏天变为灰色
D. 生活在寒冷环境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24.0分)
- 洋葱是生物实验中常用的材料。它的叶分为管状叶和鳞片叶两种,管状叶伸展于空中,进行光合作用;鳞片叶层层包裹形成鳞茎,富含营养物质。洋葱属长日照作物,在高温短日照条件下只长叶,不能形成葱头。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洋葱的叶出现了管状和鳞片状两种形态,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 ______。高温短日照是影响葱头形成的 ______因素。
(2)欣欣同学以洋葱为实验材料观察植物细胞结构,应该撕取 ______部位制成临时装片。乙图是她观察到的视野,想要明亮,需要调节显微镜的 ______结构来完成。丙图是她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根尖的结构,没有观察到的区域是 ______,该区域的显著特点是 ______。
(3)丁图是甲图管状叶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参与叶片蒸腾作用的水分,主要是通过丁图中的【______】______运输的,通过【______】______散失的。 - 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荷花以它的实用性走进了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同时,也凭借它艳丽的色彩,幽雅的风姿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初夏,汉江湿地公园荷花湖的荷花悄然绽放,放眼望去,呈现出一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画卷。
(1)莲“中通外直”,叶片、叶柄和莲藕中均有气腔,且彼此贯通,适于在有水的环境中生活。这体现了 ______。
(2)“出淤泥而不染”经检测发现,淤泥中某有毒物质浓度较高,但莲细胞内却没有发现该有毒物质,控制该有毒物质进入莲细胞的结构是 ______。
(3)初夏,荷花竞相开放,娇艳欲滴。开花时,同一朵荷花中的雄蕊和雌蕊成熟时间不同。由此推测,荷花传粉方式为 ______(填“自花传粉”或“异花传粉”)。
(4)荷花是最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之一,同时又具有单子叶植物的某些特征。 ______是新植物的幼体。
(5)藕是莲的根状茎,属于植物体结构层次中的 ______。
(6)藕内含有的丰富淀粉是荷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后,经叶脉、叶柄中的 ______(填“导管”或“筛管”)运输而来的。
(7)中国荷花品种资源丰富,传统品种约达200个以上,又不断有新品种涌现。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 ______的多样性。 - 阅读科普短文,回答问题。
201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北京延庆举行,植物馆是其四大核心主场馆之一。走进植物馆一层的温室,第一眼看到的是一个透明水池,池内有树有鱼、有沙有虾,模拟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红树是其中重要的生物类群,一般生长在热带、亚热带陆地与海洋交界带上。植物馆用蚝壳和特制海盐营造海洋环境,通过自动控制系统,让室温始终保持在15摄氏度以上,湿度达到热带植物所需的湿度,才使红树得以在此安居。
由于海水环境条件特殊,红树植物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生态和生理特征。其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密集而发达的支柱根,牢牢扎入淤泥中形成稳固的支架,使红树在海浪的冲击下屹立不倒,同时也保护了海岸免受风浪的侵蚀,因此红树林被称为“海岸卫士”。红树最奇妙的特征是“胎生现象”,其种子在离开母体前就已经开始萌发,待胚轴生长到20-40厘米才脱离母体,直接插入淤泥生根,避免幼体被海浪冲走。红树还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具有泌盐能力,某些种类红树植物的叶片内有泌盐细胞,能把叶内的盐分排出叶片。
除红树植物外,红树林生态系统中还有一些藻类和其他伴生植物。植物的凋落物为海洋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动物来此觅食栖息,如海洋中的浮游动物、贝类、螺类、寄居蟹和多种鱼类等。由于气候温暖潮湿,红树林也成为了候鸟的越冬场所和迁徙的中转站,更是多种海鸟生存、繁衍的场所。调查研究表明,红树林是物种多样性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
我国的红树林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台湾、海南、福建和浙江南部沿岸。近些年,由于水环境污染、围海造地、挖塘养殖等原因,我国红树林面积逐渐减少。采取相应措施,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势在必行。
(1)影响红树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______,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根据文中第一段信息可知,影响红树生存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______(请举一例)。
(2)红树林被称为“海岸卫士”的原因是______。这体现了它既能适应环境,又能______环境。
(3)如果你是决策者,你认为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和发展红树林生态系统: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适者生存,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如,鸟有翼适应空中飞行生活,蝗虫有外骨骼适应干旱的陆生环境。所以生物适应环境具有普遍性。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当环境发生巨变时有些生物因不适应环境而死亡,如鱼有鳃适应水中生活,但是当水葫芦疯长时一些鱼就会死亡是因为不在适应这里的环境了。许多种鸟具有保护色,但也难免被嗅觉发达的兽类所捕食,这说明了生物适应环境是相对的。
故选B。
2.【答案】A
【解析】解:A、珊瑚虫具有生物特征,属于生物,而珊瑚不能呼吸、不能生长和繁殖,不属于生物,A错误;
B、影响生物的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珊瑚虫、藻类等是影响鱼类生活的生物因素,B正确;
C、珊瑚虫适于生活在阳光充足的浅水区,原因是珊瑚虫和藻类共同生活,而藻类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光照,C正确;
D、藻类需要阳光和温暖的环境才能生存,珊瑚堆积越高,越有利于藻类的生存,大量珊瑚形成的珊瑚礁能给鱼类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表明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D正确。
故选:A。
生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生物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我们可以据此来判断生物和非生物,生物既能适应环境,还会影响环境,据此解答.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生物的特征、生物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与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必须适应环境,同时也能影响改变着环境。
【解答】
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由于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生存的生物都适应一定的环境,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A.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根比地上部分长许多。是因为荒漠干旱缺水,根比地上部分长许多,可以吸收到荒漠深处的水分,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也能影响环境,A正确;
B.沙漠干旱缺水,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生活茎肉质化可以保存较多的水分,叶变态成刺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因此仙人掌可以适应沙漠干旱少雨的生活环境,B正确;
C.噬菌体和它侵染的大肠杆菌之间的寄生关系,C正确;
D.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生物之间的捕食会使大量个体死亡,这有利于物种的生存与发展,D错误。
故选D。
4.【答案】A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解答时可以从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方面来切入。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同。
【解答】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如沙漠上的植物必须耐旱才能生存。寒冷的冬天,法国梧桐树纷纷落叶,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还能减少因进行蒸腾作用的热量散失,避免因温度过低而冻伤甚至冻死,因此法国梧桐树冬天落叶,是植物对冬季干燥、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松树的叶细如针,叶的气孔较少,而且气孔深陷表皮下,叶的表面还有一层蜡质保护,因此蒸腾作用非常弱,可以减少水分以及热量散失,适应冬天寒冷的环境。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5.【答案】D
【解析】A、沙漠中的仙人掌,叶片退化成刺,可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故不符合题意。
B、蜈蚣白天藏在洞中,夜间出来觅食的行为属于昼夜节律行为。主要受光的影响。故不符合题意。
C、合欢树的叶片白天舒展,夜间折合此种现象主要受光照的影响。故不符合题意。
D、影响鱼洄游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温度不同导致鱼的食物多少不同,鱼通过洄游寻找温度适宜,食物丰富的生活环境。故符合题意。
故选D。
6.【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与生物间的关系及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意义。能够用学过的知识正确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解答】
A.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体现了蚂蚁对河堤环境的影响,因此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故A不符合题意;
B.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螳螂捕蝉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黄雀捕食螳螂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生存,属于捕食关系。因此,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映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食物(捕食)关系,故B不符合题意;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造成这一差异的环境因素是温度,故C符合题意;
D.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将“落红”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答案】D
【解析】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动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方面也有许多适应性特征。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极为相似,不活动时看上去像小树枝不易被发现,有利于防御敌害,保护自己,这种体态称为拟态,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故选:D。
拟态指的是一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与另一种成功物种相似的外表,以欺瞒捕猎者远离物种,或者是引诱猎物靠近物种,可以防御敌害,以利于保护自己,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据此解答。
解答此题要正确认识竹节虫和树枝相似的体形——拟态的意义。
8.【答案】B
【解析】适者生存,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具有保护色的鸟,也难免会被嗅觉灵敏的兽类捕食,这说明适应是相对的。
9.【答案】C
【解析】解:A、在寒冷海域中生活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有利于保温,防止热量散失,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A正确;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B正确;
C、动物、植物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的一部分,不能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必须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C错误;
D、食物链:甲→乙→丙→丁中,若因某种原因导致丙大量减少,乙缺少天敌,则短时间内乙会大量增加,而丁缺少食物会大量减少,D正确。
故选:C。
(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生物在适应环境得以生存的同时,能不断地影响环境并改变环境。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3)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0.【答案】B
【解析】解:A、沙漠中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少雨的沙漠环境,是生物适应环境,A不符合题意;
B、牛的粪便使土壤更肥沃,是生物影响环境的表现,不属于适应环境的表现,B符合题意;
C、雷鸟的羽毛在冬天成白色,春天换为灰色,是生物适应环境,C不符合题意;
D、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较厚,有利于保持体温,减少热量的散失,适应寒冷的环境,是生物适应环境,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反之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会影响环境。同时环境也会影响生物。因此环境与生物是相互影响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
11.【答案】适应 非生物 鳞片叶内表皮 反光镜、遮光器 成熟区(或根毛区) 着生大量根毛 ① 叶脉中的导管 ⑤ 气孔
【解析】解:(1)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洋葱的叶出现了管状和鳞片状两种形态,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结合分析可知,高温短日照是影响葱头形成的非生物因素。
(2)图乙是洋葱表皮细胞装片的视野图,应该撕取鳞片叶的内表皮制成临时装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显微镜的反光镜有两个面,平面镜和凹面镜,凹面镜能够聚光,可以使视野变亮,故当外界光线较强时用平面镜,当外界光线
较弱时用凹面镜。图丙中没有出现成熟区,根尖的成熟区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该区域的显著特点是着生有大量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3)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主要是通过丁图中的①叶脉中的导管运输的,最后通过气孔散失到大气中。
故答案为:(1)适应;非生物
(2)鳞片叶内表皮;反光镜、遮光器;成熟区(根毛区);着生大量根毛
(3)①叶脉中的导管;⑤气孔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根尖是指从根的最先端到着生根毛这一段幼嫩部分。一般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图丁叶片的结构包括:③叶肉、①叶脉、②④表皮三部分。表皮上还有⑤气孔。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植物的叶片的结构和功能。
12.【答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细胞膜 异花传粉 胚 器官 筛管 基因
【解析】解:(1)莲“中通外直”,叶片、叶柄和莲藕中均有气腔,且彼此贯通,使叶片吸收的氧气可以向下运输到莲的地下部分。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出淤泥而不染”经检测发现,淤泥中某有毒物质浓度较高,但莲细胞内却没有发现该有毒物质,控制该有毒物质进入莲细胞的结构是细胞膜。
(3)异花传粉是指一朵花的花粉经过风力、水力、昆虫或人的活动等不同途径传播到另一朵花的花柱上,进行受精的一系列过程,荷花传粉方式为异花传粉。
(4)种子的主要部分是胚,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5)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藕是莲的根状茎,属于器官。
(6)输导组织有运输物质的作用,如贯穿于根、茎、叶等处的导管能运送水和无机盐,筛管能运送有机物。“藕断丝连”的“丝”属于植物的输导组织。藕内含有的丰富淀粉是荷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后,经叶脉、叶柄中的筛管运输而来的。
(7)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的多样性。
故答案为: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细胞膜。
(3)异花传粉。
(4)胚。
(5)器官。
(6)筛管。
(7)基因。
(1)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传粉方式分为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3)植物的组织主要有: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等。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植物细胞的结构及主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13.【答案】(1)生态因素;温度、湿度、水体含盐量等(举一例即可)
(2)有密集而发达的支柱根,牢牢扎入淤泥中形成稳固的支架,使其在海量冲击下屹立不倒,同时也保护海岸免受风浪的侵蚀;影响
(3)制定保护红树林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宣传等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因素的概念、保护生态系统的措施。
【解答】
(1)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温度、湿度、水体含盐量等。光决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活动时间等;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生长和发育;水分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并决定陆生生物的分布。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除此之外:红树最奇妙的持征是“胎生现象”,其种子在离开母体前就已经开始萌发,待胚轴生长到20-40厘米才脱离母体,直接插入淤泥生根,避免幼体被海浪冲走。红树还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具有泌盐能力,某些种类红树植物的叶片内有泌盐细胞,能把叶内的盐分排出叶片。因此,影响红树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根据文中第一段信息可知,影响红树生存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有温度、湿度、水体含盐量等。
(2)据资料可见:红树植物具有密集而发达的支柱根,牢牢扎入淤泥中形成稳固的支架,使红树在海浪的冲击下屹立不倒,同时也保护了海岸免受风浪的侵蚀,国此红树林被称为“海岸卫士”。这体现了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一是就地保护,大多是建自然保护区,比如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等;二是迁地保护,大多转移到动物园或植物园,比如,水杉种子带到南京的中山陵植物园种植等;三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四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不仅保护了濒危珍稀动物植物,还保护了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如果我是决策者,我认为保护和发展红树林生态系统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制定保护红树林的法律法规;加强对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宣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