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案
展开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课标内容 | 核心素养目标 |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 1.通过实例,知道地域文化的含义。(区域认知) 2.结合图文资料,理解我国不同区域的地域文化特点。(区域认知) 3.结合实例,掌握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地理实践力) |
知识清单一 地域文化
1.文化: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与认知,具有地域性特点。
2.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文化传统,包括物质方面(建筑、服饰、饮食等),非物质方面(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3.地域文化欣赏
(1)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影响。如:行云飞瀑、高山流水等。
(2)人文景观:又称文化景观,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留在地表的文化印记。如:农田、村落、道路等。
4.城乡景观与地域文化
知识清单二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知识清单三 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
中国丽江古城
建筑布局是依山就水,不求方正,不拘一格的随地势、水渠建房布街,既有山城风貌,又有水乡韵味,处处显示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天坛公园的“方圆观”
北京的天坛公园,在古代它是“天子”与“天”对话的地方。方形围墙设东、西、南、北四门,象征地方;园内主体建筑祈年殿,设计成圆形,象征天圆,是天圆地方思想的匠心设计。
任务清单一 地域文化
情境探究
[情境]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尤以辽宁为多,少数散居在一些大中城市。清代以来,由于满汉长期杂居,满族在语言、服装、习俗等方面与汉族差异逐渐缩小。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属阿尔泰语系。17世纪70年代以后,满族普遍使用汉语和汉文,现在只有少数老人会说满话。满族住房,一般东南开门,其结构类似口袋,俗称“口袋房”。房址多选在靠山近河的平缓之地,坐北朝南、背风面阳、冬暖夏凉。古代,满族居民一年四季都穿袍服,因八旗制度而称之为“旗袍”。入关以后直至辛亥革命,男穿袍服,外套马褂,女人也爱穿袍服,但有长短袖之分。辛亥革命后,旗袍的式样不断改进,成为我国妇女最喜爱的中式服装。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小辈对长辈行“打千”礼。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现此礼节已被握手礼代替。
[探究] (1)满族房屋的建造反映了当地什么样的自然环境?
(2)满族礼节的变化反映了文化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如何产生的?
提示 (1)北方冬季寒冷干燥,冬季风为偏北风,故房屋朝向南,背风向阳,冬暖夏凉。
(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族群间交流增多,外来文化的传入,更方便、更礼貌的礼仪在人群中传播。
素养凝练
1.地域文化的地域性
2.我国东部农耕区与西部牧区的地域文化差异
地区 | 人口分布 | 生产活动 | 生活习惯 |
东部农耕区 | 人口众多,密度较大 | 多从事种植业,畜牧业以圈养为主,现在出现了大量企业化养殖 | 以粮食为主食,房屋建筑多就地取材,现在楼房增多 |
西部 牧区 | 人口分散,密度很小 | 以牧业为主,牲畜靠放牧,现在不少牧区在水源较好的地方发展了人工草场,有些定居点新建了畜产品加工厂 | 以奶制品、牛羊肉为主食,喝奶茶,住蒙古包,现在定居点逐渐增多 |
3.我国南、北方地域文化的差异
| 北方 | 南方 |
耕地 | 旱地为主 | 水田为主 |
农作物 | 小麦、玉米、棉花、甜菜等 | 水稻、油菜、甘蔗等 |
传统民居 | 以土坯为原料,注意防寒 | 以砖瓦为原料,注意通风散热 |
主食 | 面食 | 大米 |
运动项目 | 冬季溜冰 | 游泳 |
传统交通工具 | 马车 | 船 |
素养应用
(区域认知)读下列两幅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幅景观图中,A图位于我国的________方,B图则位于________方。
(2)A、B景观差异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
A.风俗习惯 B.气候条件
C.生产活动 D.地表形态
(3)简析A景观的形成与当地的自然环境间的密切关系。
解析 从题干中可获取以下信息:①A图为竹楼景观,应位于我国南方湿热区域,竹楼有利于通风防潮,防虫、蛇侵袭等。②B图为我国北方的窑洞,主要位于黄土高原区,该民居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利于适应当地夏热冬寒的气候特点。
答案 (1)南 北
(2)B
(3)其建筑特点适应了当地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高脚”形式适应当地湿热气候,防潮、防虫、防洪,且凉爽、通风;建筑材料多以竹木为主,便于就地取材。
任务清单二 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
情境探究
[情境] 方圆的人文观,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在传统人文思想领域的真实写照,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价值取向。在建筑领域,这一思想也有深刻的体现: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的天坛公园,在古代它是“天子”与“天”对话的地方。方形围墙设东、西、南、北四门,象征地方;园内主体建筑祈年殿,设计成圆形,象征天圆,是天圆地方思想的匠心设计。
[探究] (1)上述材料反映了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2)欧洲许多古老城市的中心多教堂,反映了什么?
(3)青藏铁路的终点站为拉萨火车站,其整体建筑风格突出了藏族特色,你能说出这样做的原因吗?
提示 (1)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
(2)反映了宗教文化对城市建筑格局的影响。
(3)拉萨市在其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藏族文化的烙印。拉萨火车站是拉萨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的建设必须要体现藏族的地域文化,才能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融入到拉萨市的整体风格之中。
素养凝练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
城市建筑 | 表现 | 原因 |
| |
建筑布局 | 美国 城市 | 市中心多摩天大楼,建筑物高度向郊区递减 | 美国历史短,早期移民大部分来自欧洲,沿袭了欧洲自由主义精神的传统,在后来的发展中形成了有别于欧洲的现代文化特征 | 发展历史不同 |
欧洲城市 | 市中心有广场、大教堂等著名历史建筑,高层建筑大都建在城市中心区以外的地区 | 欧洲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多著名建筑,人们不愿意让现代化建筑夺去其历史建筑的风采 |
| |
建筑结构 | 中国 建筑 | 建筑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引而不发,忌直求曲,忌宽求窄 | 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而西方文化以外向、开放著称 | 中西地域文化差异 |
美国建筑 | 绝少围墙;园林强调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 | |||
建筑风格 | 中国宫殿式建筑的红墙、黄瓦、飞檐、斗拱,宫廷中的楼、台、殿、阁与西方宫廷中的喷泉、雕塑等明显不同;中国民居“四合院”与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明显不同 | 东方古代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国家城市建筑表现出教堂占优势地位 | 中西统治权力不同 |
素养应用
(人地协调观)早在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就出现了城市广场并鲜明地打上了古希腊文化精神的烙印……这个开放的空间既显著地体现了古希腊民主的城市文化精神,又给古希腊民主精神的进一步拓展开辟了广阔的场所。在中国传统社会,城市广场形态所反映的是与西方城市有明显区别的传统文化精神。中国传统城市空间在构成形态上呈现出一种“边界原型”。福科指出,城墙是中国的一种象征,“我们想到中国,便是横亘在永恒天空下面一种沟渠堤坝的文明,我们看见它展开在整整一片大陆的表面,宽广而凝固,四周都是城墙”。这种对平面化展开的空间的封闭性的强调和西方城市空间的“地标原型”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虽然清朝紫禁城太和殿前的场院十分宽阔,但却是普通人绝难进入的,所以不具备广场开放的公共性。因此,中国古代城市的广场空间形态是与等级森严的封建伦理文化相对应的,体现了封建皇权对社会空间的严密监控。
(1)图中建筑多是什么时候建造的?目前一般位于城市的什么位置?
(2)东西方古代城市建筑布局各有什么特点?
提示 (1)中世纪。中心区。
(2)东方古代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国家城市建筑表现出教堂占优势地位。
课堂学业达标
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居民、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据此回答1~2题。
1.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 )
①海鲜 ②牛羊肉 ③山货 ④腌腊制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 )
A.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
B.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
C.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
D.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
解析 第1题,安徽省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当地没有紧靠海洋,所以海鲜产品较少。当地山货较多,另外根据气候特点可知腌腊制品较多。第2题,闽台地区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评剧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吊脚楼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
答案 1.D 2.B
乡村聚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不同地区的乡村聚落内部的组成要素、结构与布局均有明显差异,聚落类型也不相同。据此完成3~4题。
3.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胶东半岛丘陵地区的村落,多分布在宽阔谷地与山地向阳坡之间的山脚下(如图所示)。说明村落的这种分布与当地环境条件的关系是( )
①山地向阳坡温暖,有利于采光且有利于排水
②山脚地带离谷地近,耕作便利且少占优质良田
③山脚地带地势比谷地低,比较温暖
④山地向阳坡风力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关于该乡村聚落分布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房屋构造主要受人文要素影响
B.村落格局具有“大面紧凑,村民住房排列杂乱无章”的特点
C.村落规模比较小,多呈分散型分布
D.该乡村聚落的流动性强
解析 第3题,自然地理环境是乡村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聚落形态与周围自然环境关系极为密切,尤其是地形等对乡村聚落的形态和规模影响极大,胶东地区地处山东丘陵,村落分布在山脚位置的南坡,一方面便于利用阳光,另一方面距离谷地中的农耕区近,利于生产生活。第4题,该乡村聚落分布在丘陵地区,房屋建造主要受地形制约,一般村落规模较小,多成半聚集型或分散型的分布特征,但相对固定。
答案 3.A 4.C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据此完成5~6题。
5.美国大城市中心摩天大楼高耸入云,而西欧城市中心一般很少见到现代化大楼,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美国技术先进、经济发达
B.美国城市用地紧张
C.西欧城市发展历史悠久
D.西欧地质条件差
6.中国文化具有内向性,在建筑结构中的体现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建筑有围墙
B.园林忌直求曲
C.建筑物内通道忌宽求窄
D.建筑物线条简洁
解析 第5题,西欧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心多古建筑,由于城市古建筑的保护及建筑风格的统一,市中心少见摩天大楼。第6题,中国的建筑物线条复杂,园林忌直求曲,多有围墙,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向性。
答案 5.C 6.D
课后作业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读下列文化景观图,完成1~2题。
1.上述文化景观在我国黄土高原分布较广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甲图景观显示的自然环境特点是( )
A.寒冷 B.干旱
C.地势高 D.雾多
解析 黄土高原上因黄土有较强的直立性,所以当地人利用这一特性开挖了一个个的窑洞作为住房,如丁图所示。房屋屋顶的形状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甲图中的房屋为平顶,这主要是与其自然环境中降水较少、气候较干旱这一特征相适应的。
答案 1.D 2.B
如图中四幅照片所示景观为我国不同地区传统桥梁的典型代表。据此回答3~4题。
3.造成不同地区桥梁结构、造型、风格差异悬殊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自然条件的差异 B.经济水平的差异
C.文化特点的差异 D.政治历史的差异
4.关于图中桥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类桥梁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山区
B.乙桥桥拱的设计主要考虑美学价值
C.丙桥的主要功能已发生根本性改变
D.丁类桥梁的主要功能为艺术功能
解析 铁索桥建在西南峡谷环境中;酒桥建在江南水乡环境,要考虑行船、防洪水等因素;卢沟桥在北方平原环境;风雨桥为建在河流上连接两岸侗寨的桥,现在已成为旅游景观。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条件不同),导致对桥梁建设的难度、造型、风格的选择都有差异,这是最根本的差异,因为桥梁最早的功能都是适用性,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文化、政治、历史等因素,使桥梁打上时代的文化的烙印。
答案 3.A 4.C
5.考虑我国黄淮海地区的自然条件,该区民居最佳的建筑形式和选址是图中的( )
解析 黄淮海平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降水较少,民居屋顶以平顶为主;又因旱涝严重,房屋多建于地势较高处。
答案 A
民居建筑的材料、样式和风格等都深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图为“某地传统民居图”,读图完成6~7题。
6.民居中的正房一般供长辈居住。受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图示民居中的正房多位于其庭院式建筑中的( )
A.北面 B.南面
C.东面 D.西面
7.下列不属于图示民居所在文化区特征的是( )
A.天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B.盛产春小麦、棉花,属于旱作农业
C.属于汉族聚居区,饮食多面食
D.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解析 第6题,这是我国典型的北方民居,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地区。首先,由于正午太阳在南面,为了获得充足的光照,正房位于庭院的北面。其次还受当地文化的影响。第7题,华北地区属于旱作农业,当地生产冬小麦。
答案 6.A 7.B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国人纷纷走出国门,去领略国外的风土人情。据此回答8~9题。
8.到伦敦旅游的游客发现,当地的华人往往集中聚居在某一个街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唐人街,其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历史因素 B.经济因素
C.行政因素 D.社会因素
9.去巴黎旅游的游客发现,巴黎的市中心很少有现代化高楼大厦。这说明( )
A.欧洲城市发展历史较短
B.地域文化影响城市建筑景观与格局
C.欧洲城市的土地利用不合理
D.欧洲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较低
解析 第8题,欧美国家的许多城市形成了唐人街,主要是受社会因素的影响。第9题,欧洲的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市化水平较高,因其历史悠久,城市格局与主体建筑风格已经形成,反映了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格局和建筑景观的影响。
答案 8.D 9.B
城市作为一种建筑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都会对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产生深刻影响。读材料,回答10~11题。
10.最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市产生影响的是( )
①城市交通网的结构 ②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 ③城市居民的消费理念和方式 ④城市中文化设施的数量 ⑤城市居民受教育的程度 ⑥城市的建筑结构和建筑风格
A.①④ B.②⑥
C.③⑤ D.④⑤
11.中国园林中的“曲径通幽”体现了中国地域文化具有( )
①外向性 ②开放性 ③内向性 ④封闭性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建筑上,在城市建筑的结构、布局和建筑风格上都能体现出来。中国园林中的“曲径通幽”,特别是“幽”字体现了中国地域文化具有内向性和封闭性。
答案 10.B 11.D
二、非选择题
12.读“山西省一些老四合院示意图”及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山西省有一些老式的四合院民居,其房屋的屋脊向单面倾斜,用当地的话说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1)“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出( )
A.山西人以勤俭持家出名
B.山西的水资源较少,居民对水资源十分珍惜
C.山西人以自私自利出名
D.山西人对水有特殊的“风俗习惯”
(2)请说出这种屋顶的形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3)一般情况下,我国南方的屋脊多呈________式样,这样可以与当地________的自然条件相适应。
(4)美国的城市,除摩天大楼外,私人住宅多是有草坪的单门独户的单层或两层套房;欧洲城市,住宅多是左右相连的多层楼房。欧美民居与四合院相比,从外部看上去,它们之间的最大差别是什么?它反映了欧美怎样的社会文化特点?
解析 根据山西气候条件及图示,“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出山西水资源较少,当地居民对水资源十分珍惜,屋脊由外面向内倾斜可以收集较多的降水。我国南方降水较多,为保证排水,屋脊多为尖顶。受内向、封闭文化及皇权的影响,中国民居多“四合院”式建筑,多建有围墙。而西方国家受外向、自由、开放文化的影响,房屋建筑绝少围墙,多为独立性很强的独幢建筑。
答案 (1)B
(2)山西省地处内陆,降水稀少。屋脊由外面向内倾斜可以收集较多的降水,使降水得到较充分的利用。
(3)尖顶(或由屋顶的中间向内外两边倾斜) 降水较多
(4)没有围墙。外向、开放、独立性强、自由度高。
13.下列四种房屋建筑图,反映了四种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分布在我国________地区,它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分布在我国________地区,它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具有_______________等特点。
(3)丙分布在我国________地区,它反映了当地自然环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
(4)丁分布在我国________地区,它反映了居住者的生产、生活方式以________为主。现在,该地区也出现了定居现象,这说明地域文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地域的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区域内文化的形成,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第(1)题,我国南方地区受夏季风影响,雨季较长,降水较多,为便于排水,房屋多为斜顶结构,且倾斜角度较大。第(2)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故降水较少,房屋多为平顶。第(3)题,黄土直立性强,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多开挖窑洞作为居所,窑洞冬暖夏凉,非常适合人们居住。第(4)题,内蒙古高原地区的生产活动以游牧为主,牧民需要不断迁移住所,蒙古包便于拆卸,非常适合牧民居住。此处出现定居现象说明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答案 (1)南方 气候湿润,降水丰富
(2)西北 气候干燥少雨,温差较大
(3)黄土高原 气候冬寒夏热,黄土直立性强且干燥
(4)内蒙古高原 游牧 不断发展、变化的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骑楼是在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的,二楼向街心延伸,并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是岭南民居的一个特色(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2题。
1.建设骑楼的目的是( )
A.体现当地的民族特色
B.使房屋建筑有层次感,体现建筑美
C.节省建筑材料
D.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
2.骑楼建筑反映了岭南地区( )
A.地形多样,地表起伏不平 B.高温多雨的气候
C.降雨强度大 D.洪涝、台风等灾害频繁
解析 第1题,我国南方气候湿润,降水较多,且夏季光照强烈,建骑楼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第2题,岭南地区雨季长,降水量大、气温高。
答案 1.D 2.B
营造特色城市,是促进城市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塑造城市特色是对城市无形资产的开发与利用。据此回答3~5题。
3.下列关于世界上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纽约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 ②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 ③罗马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 ④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中华民族雍容恢弘、宽博兼容的文化特色熔铸出风格多样的城市典范,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西安的古朴 B.桂林的灵秀
C.苏杭的神秘 D.拉萨的奇逸
5.由于自然环境、历史传统、人文景观和经济条件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世界上大致形成了政治型城市、经济型城市、文化型城市、宗教型城市、旅游型城市等五种不同类型的特色城市。下列属于文化型城市的是( )
A.苏黎世、香港 B.布鲁塞尔、火奴鲁鲁
C.威尼斯、戛纳 D.威尼斯、日内瓦
解析 第3题,罗马是在维护和保存古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巴黎的城市建筑一直秉承着法兰西文化的传统;纽约代表了现代文明的崛起;曼谷体现着印支文化与南洋风情的结合。第4题,西安的风格古朴,苏杭的风格灵秀,桂林的风格奇逸,拉萨的风格神秘。第5题,政治型城市如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瑞士的日内瓦等;经济型城市如苏黎世、香港等;文化型城市如威尼斯、戛纳等;宗教型城市如耶路撒冷、麦加等;旅游型城市如火奴鲁鲁、桂林、北戴河等。
答案 3.C 4.A 5.C
二、非选择题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由于各种原因南迁,定居在闽粤赣边界地区。由于当时客家人大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而且还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建造了一种“抵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土楼。他们利用当地的土、卵石和杉木,用垒筑的方式建筑了高达五六层的或圆形、或方形的可住几十户甚至上百户的客家土楼。楼内数百人聚族而居,不分辈分大小,一律平等,同样大小的居住单元,不论朝向,不论方位。客家土楼成为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
材料二 中国“客家土楼”于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下列关于客家土楼建造地的地理环境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候寒冷,多大风天气 B.地形平坦,森林茂密
C.河流稀少,水资源匮乏 D.土质黏重,降水较多
(2)历史上,客家人修建的土楼除了有居住功能外,还具有的主要功能是( )
A.安全防卫功能 B.宗教信仰功能
C.信息传递功能 D.文化交流功能
(3)土楼采用的建筑材料是受________因素的影响,建筑的方式又与________因素有关。
(4)这种为世人称奇的房屋建筑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居住方式又说明了客家人的什么特征?
解析 由材料可知,客家土楼依山势而建,说明当地地形起伏大,平地少;建筑材料为生土、木材、鹅卵石等,说明土质黏重;福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降水较多,水资源丰富。客家人修建土楼是为了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需要。楼内“不分辈分大小,一律平等”,反映了家族内部的平等团结。
答案 (1)D
(2)A
(3)自然环境 技术水平
(4)客家人由于数代不断南迁,形成家族内部极强的凝聚力,只有家族内部的紧密团结才能使其在新的居住地生存下来。其居住方式体现了家族内部的平等团结。
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导学案,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版 (2019)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导学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二册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学案,共1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内涵,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