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2021-2022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下学期阶段性诊断测试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易传》:“农功既毕,始牵牛车,载其所有,求其所无,远行买卖,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此材料最能够反映出
A.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B. 手工业发展不均衡
C. 古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D. 商人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
【答案】A
【解析】
由题干中的“农功既毕”、“载其所有,求其所无”、“用其所得珍异,孝养其父母”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指个体小农通过用自己的所有去换取自己没有的东西,用来孝养父母,所以属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故选A;题干没有提到手工业发展的均衡问题,故排除B;题干中的商品交换属于个体小农与市场之间的交换,所以不能反映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故排除C;题干中反映的是个体小农,而不是商人,故排除D。
2. 中国传统上经商被视为末业,商人社会地位最低。但在明清之际出现了“良贾何负闳儒”、“贾何后于士”的言论。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 传统价值取向出现变迁
B. 商人政治地位跃居首位
C. 重学风气已被社会抛弃
D. 自然经济受到商业冲击
【答案】A
【解析】
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发展,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受到冲击,认为“良贾何负闳儒”,即商人如果按照儒家的道德规范行事,良贾和闳儒从道德的角度看,就不存在高下之别了,反映了当时传统价值观念的变化,故A正确;明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政治地位低下,B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社会抛弃重学风气,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明清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 安史乱前,唐朝的财赋重心在北方,尤倚重河北、河南、河东三道。安史乱后,河北全部、河南大部、河东一部,皆为藩镇割据,唐朝财赋重心遂南移江淮。这一变化说明
A. 安史之乱严重削弱君主集权
B. 国家加强对土地人口的控制
C. 藩镇割据促进区域经济繁荣
D. 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俗
【答案】D
【解析】
安史乱后,河北全部、河南大部、河东一部,皆为藩镇割据,唐朝财赋重心遂南移江淮,说明安史之乱后,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唐朝财赋依仗江南,故D正确;安史之乱削弱中央集权,并非削弱君主集权,A错误;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安史之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江南经济发展,藩镇割据不是促进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C错误。
4. 考古学家发现,在出土的许多汉代漆、陶器上,往往有“市”“亭”等戳记(“市”和“亭”指各地官府管理的手工业和商业区)。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上有铭文“成市草”“市府草”等,经考证,“成市草”“市府草”为成都县的市所造,而这类产品曾在汉代一些小官吏或平民墓葬中出现。由此可知,汉代地方官营手工业生产( )
A. 冲击当时的等级观念 B. 具有一定的商品生产性质
C. 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导致私营工业的日益萎缩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汉代许多漆、陶器上,往往有‘市’、‘亭’等戳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上有铭文“成市草”、“市府草”等,经考证,“成市草”、“市府草”为成都县的市所造,而这类产品曾在汉代一些小官吏或平民墓葬中出现,由此表明,汉代地方官营手工业也在一定程度上从事商品生产,具有一定的商品生产性质,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对当时等级观念的冲击,A项排除;官营手工业是由政府控制的,产品是供皇室和贵族使用的,本身无法促进商品经济发展,C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对私营手工业的影响,D项错误。
5. 康熙年间,苏州府的吴江县棉花种植面积已经超过粮食种植面积;松江府所属的太仓州、海门厅,通州等地区,农民种粮者不过十之二三,而种植棉花者已达十之七八;直隶保定一带农村的农民见植棉获利大,往往将种麦子的好地方改种棉花。上述现象
A. 表明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
B. 证明当地人地矛盾已得到解决
C. 反映政府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
D. 说明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
【答案】D
【解析】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在棉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而手工业的发展,又带动了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故D项正确。材料中只涉及到部分地区棉花种植范围的扩大,并不能表明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A项错误。人地矛盾自古即已存在,但是材料没有体现,B项错误,政府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 。
6. 《国语·齐语》:“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这则材料反映的我国古代手工业形态是
A. 官营手工业 B. 家庭手工业
C. 民营手工业 D. 官营和民营合并手工业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可知,我国古代把工匠的住处安排在官府,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发展依附于官府,是一种官营手工业。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中国古代手工业形态是官营手工业,并非家庭手工业;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民营手工业;D选项的内容官营和民营合并的手工业与材料不符,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7.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诸民年及课(达到缴税年龄)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年老不再缴税或死亡)则还田。”这段史料反映的是
A. 井田制
B.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C. 均田制
D. 土地兼并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的“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来看,材料反映的是北魏的均田制。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故答案为C项。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奴隶在井田上集体劳作,排除A项;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土地由农民私有,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土地兼并现象,排除D项。
8. 宋神宗执政前期允许未立市舶机构的港口实行直航贸易,执政后期只允许位于南海贸易中转站的海南岛进行直航贸易以补贴地方财政,其余未立市舶机构的港口只能实行转口贸易。这一变化表明
A. 国家经济攫取能力增强
B. 重农抑商政策被打破
C. 商业税收成为主要财源
D. 宋代海外贸易发达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允许未立市舶机构的港口实行直航贸易”到“只允许位于南海贸易中转站的海南岛进行直航贸易”,说明海南岛进行直航贸易的机会大大增加,而与此同时,政府由此得到的补贴地方财政的税收也会大大增加,故选A;材料体现了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商业发展的环境较为宽松,但不能说抛弃了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的一种经济政策,故B错误;材料中提到的直航贸易的税收属于商业税收的一部分,也没有说明商业税收在财政中的比重,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直航贸易的发达,没有说明海外贸易更为发达,排除D。
9. 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出处 | 记载 |
《田舍》 | 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 |
《全唐诗补逸》 | 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 |
《唐大诏令集》 | 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
《全唐史》 |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侵吞,莫惧章程 |
A. 土地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护
B. 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C. 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D. 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答案】D
【解析】
材料“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体现的是唐朝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说明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D选项符合题意;唐朝时期对土地的买卖是限制的,A选项排除;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是在宋朝,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士农工商社会结构的变化,C选项排除。
10. 据唐圭璋先生《两宋词人占籍考》所作的研究,宋代词人籍贯可考者667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东南地区,其次是河南,再次是川蜀。这一现象反映了
A. 诗词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 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 川蜀地区经济后来居上
D.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答案】B
【解析】
材料“宋代词人籍贯……最为集中的地方是东南地区,其次是河南,再次是川蜀”反映出宋朝时期,江南地区词等文化发展比较繁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地区文化的繁荣,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诗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川蜀地区经济地位,故C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文化发展状况,故D项排除。
11. 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材料表明
A. 经济作物在乡村普遍种植
B. 农民阶级出现分化
C. 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密切
D. 小农经济已经瓦解
【答案】C
【解析】
农民对市场的依赖增强并不能说明乡村开始普遍种植经济作物,故排除A项;题意中没有体现农民阶级分化的内容,故排除B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小农经济的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排除D项。根据“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可知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密切,故选C。
12. 天禧四年(1020年)正月,宋廷下诏,命令各路提点刑狱司“所至,取民籍视其差等,不如式者惩革之;劝恤农民,以时耕垦,招集逃散,检括陷税,凡农田事悉领焉”。材料表明
A. 北宋监察体系趋于完善
B. 北宋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C. 北宋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D. 北宋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宋朝将劝农成效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标准,说明政府重视农业生产,故D项正确。材料中的提点刑狱司负责督察农事,并未涉及监察体系,故A项错误;北宋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符合史实,但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故C项错误。
13. 匣钵技术的发明,可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了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陶瓷研究者劳法盛早已指出:越窑因匣钵的使用,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地提高了瓷器质量,所以唐代越窑有如冰似玉的质感,成为全国瓷器之冠。这表明
A. 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B. 中国古代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
C. 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 中国古代技术创新推动了手工业发展
【答案】D
【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广泛应用的信息,排除A;中国古代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于唐朝,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材料无关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地位问题,排除C;匣钵技术是制瓷技术的一项重大发明,极大提高了瓷器的质量,表明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的发展,故选D。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至隋唐时期,商业发达的城市广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沿海地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B.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C.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D 科举制度全面实施
【答案】B
【解析】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提供便利的交通,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只是提供条件,A不符合题意;隋唐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B符合题意;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是秦汉时期,C不符合题意;科举制度全面实施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D不符合题意。
15. 据邹纪万《魏晋南北朝史》统计,(西晋)永嘉之乱后,坞堡组织发展至高峰:魏郡、汲郡、顿丘有五十余,冀州有百余,雁门、太原等地有三百余,关中地区最多,有三千余,各地豪强纷纷结坞自保这一现象表明,该时期
A.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B. 豪强成为维系国家统一的关键
C. 全国性市场遭到破坏 D. 庄园经济成为国家财政的支柱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坞堡组织是特殊历史条件下基本上以家族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一种自给自足的庄园组织,既带有军事色彩,又表现出相当强的政治性和封闭性。因此坞堡组织的盛行,使全国性市场遭到破坏,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坞堡组织在地方上拥有较大的独立性,西晋后社会战乱频繁,可知该时期中央集权被削弱;B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西晋后社会战乱频繁,并未实现国家统一;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此时庄园经济成为国家财政的支柱。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6. 据史料记载,清初曾大肆圈占京畿地区汉族田地,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从顺治到康熙年间曾前后三次大规模进行类似的“圈地运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经济动因超过了政治动机
B. 满足手工工场的发展需求
C. 一度破坏了汉族农耕经济
D. 大大推动了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清初曾大肆圈占京畿地区汉族田地,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可知清初圈地主要是圈占汉人土地,分给满人,汉人失去土地或沦为流民,或成为满洲的依附民,严重破坏了汉族农耕经济,故C正确;分析题干,清初曾大肆圈占京畿地区汉族田地,分给“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可见清初圈地主要是安抚满洲贵族,解决八旗士兵的军饷问题,安置其眷属,尽管也有民生方面的考虑,但主要目的是确保满洲贵族的特权,维护统治基础,故政治动机超过经济动因,故A错误;清初圈地主要是安抚满洲贵族,解决八旗士兵的军饷问题,安置其眷属,并不是满足手工工场的发展需求,而且清朝仍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故B错误;清初圈地主要是安抚满洲贵族,解决八旗士兵的军饷问题,安置其眷属,并不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而且清朝仍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故D错误。
17. “五行八作”这一成语源起南宋,是都城对各行各业的民间泛指和传统俗称。当时,市肆各种行业分别称为“团”“行”“市”“作分”等。“团”“行”“市”多为商业,“作分”则是小手工业。与该成语出现最有可能相关的是
A. 宋朝奉行“工商皆本”政策,促进了城市商业、手工业的发展
B. 宋朝不抑兼并,破产自耕农迁往城市,促进城市工商业发展
C. 成语从侧面说明当时东京行业之多以及手工业的发达程度
D. 南宋推行抑商政策,只允许都城有五种商行和八种作坊存在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宋朝商业的繁荣。“五行八作”中的“行”、“作”分别指商业和小手工业,结合课本知识可知,宋朝实行不抑兼并政策,导致农民失去土地,失去土地进城谋生的农民从事各种小手工业和商业,城市又为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场所,推动了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故B正确。宋朝只是抑商政策有所松动,A项“工商皆本”错误;C项,南宋都城为临安(今杭州),不是东京,故排除;“五行八作”是泛指,不是“只允许”,故D项错误。
18. 汉文帝时,算赋(汉代对成年人所征的丁口税)由每个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徭役则减至每3年服役一次。景帝时,把秦时17岁傅籍(秦汉时适龄男子必须在专门的名册登记,并开始服徭役、兵役)的制度改为20岁始傅。上述措施
A. 抑制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B. 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
C. 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
D. 推动征税标准重大变革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汉文帝、景帝时期减轻徭役和赋税,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有利于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汉初实行的轻徭薄赋政策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减轻赋税,并非扩宽农民的收入来源;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减轻赋税,并未涉及征税标准的变革。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9. 在拍摄某部关于唐朝历史的电视剧的时候,剧务在唐朝宰相的书房内景中设置了以下摆设:①墙上挂着一幅反映棉纺织业的图画,②案几上摆放着一件精美的青花瓷器,③书桌上有几个精致的白瓷茶碗,④床上放着一件制作精美的丝质长袍。
很快导演就指出了几处违反史实的地方,你认为应该是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宋朝棉花传入我国,唐朝不可能出现反映棉纺织业的图画,①符合题意;元朝出现青花瓷,②符合题意;北朝出现白瓷,商朝时我国已有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③④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20. 明清时期政府规定铜钱与白银的比价为铜钱一千准白银一两,但在实际流通中,往往要一千数百钱,才等于白银一两。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 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 铜矿开采量远远超过银矿开采量
D. 铜钱与白银的使用场景不一致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白银与铜钱的比价实际只是政府的规定,而在民间社会实际交易中则比价波动比较频繁,说明官方规定与民间操作上具有不一致性,故D项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题干数据变化不能说明中国对外贸易占优势情况下国外流入白银增多的现象,故A排除。外来货币与白银铜钱比价无直接关联,故排除B。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21. 布罗代尔在《15到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由于15世纪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作者所指的“奇迹”主要是指( )
A. 欧洲人对地理概念认识逐渐清晰 B. 美洲新大陆的发现
C.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D. 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15到18世纪”“由于15世纪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可知,作者所指的“奇迹”是指地理大发现,它促进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欧洲的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转移至大西洋沿岸,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欧洲人地理观念的变化,排除A项;B项是地理大发现本身的内涵,不是影响,排除B项;19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2. 有学者认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绝非历史的偶然,它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思想根源和宗教根源。下列能够印证该学者观点的是
A. 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发达 B. 宗教改革是其精神动力
C. 对货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D. 世界市场雏形已经出现
【答案】C
【解析】
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故A项错误;新航路开辟的宗教根源是传播天主教,故B项错误;14、15世纪,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地中海沿岸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需要更大的海外市场和更多的货币,故C项正确;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故D项错误。
23. 16世纪前,最重要的商品是由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贸易,16世纪后,随着贸易范围的扩大,新的海外产品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新航路开辟引起了欧洲的商业革命
B. 新航路开辟引起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C. 反映了欧洲贵族生活的奢靡
D. 反映了欧洲的矿产资源匮乏
【答案】A
【解析】
新航路开辟后,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从材料中的“16世纪后,随着贸易范围的扩大,新的海外产品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来看,应当是新航路开辟引起了欧洲的商业革命。故答案为A项。材料信息不属于价格革命的表现,排除B项;C、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24. 美国学者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和钢铁》中说:“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人口减少了95%。……主要的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从世界发展趋势角度看,它给我们今天最大的启示是
A. 病菌是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的第一“杀手” B. 西方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落后国家脱贫
C. 高度重视“全球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 D. 全世界都要加强对“流行疾病”的防控
【答案】C
【解析】
从引文中看出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给当地土著居民造成的不良后果,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成为一个统一整体的开端,因此引文中的描述是“全球化”进程中的负面影响。A、B、D三项所述只是引文的表面现象。故选C。
25. “在重商主义时代,一个幽灵困扰着欧洲,这便是担心像西班牙一样因富于黄金,贫于生产,以及由可怕的贸易逆差而被毁灭。”这一认识客观上
A. 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
B. 催生了自由主义思潮
C. 推动了英国制造业发展
D. 促进了西欧的殖民扩张
【答案】C
【解析】
早期殖民帝国疏于生产,引起“价格革命”,导致其衰落,英国要避免衰落就不得不从事生产,故C项说法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对新航路开辟后在欧洲引发“价格革命”的辩证认识,故A项说法不符合题意;自由主义思潮产生于工业革命时期,与新航路开辟时期不符,故B项说法不符合题意;“价格革命”是西欧殖民扩张的结果,而非原因,故D项说法不符合题意。
二、简答题
26. 阅读“汉唐时期人口分布”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汉唐时期人口分布表(单位:千人)
朝代 | 黄河中下游 | 江淮地区 | 西南地区 | 两广及福建 |
西汉 | 38256 | 7871 | 4364 | 698 |
唐朝 | 28898 | 12137 | 8081 | 2484 |
(1)西汉时期,人口主要集中在哪一地区?原因是什么?
(2)唐朝时期人口的分布与西汉时期相比,发生了怎样的明显变化?
(3)导致人口地理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口迁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唐朝中后期人口大量南迁,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简要分析人口迁移对我国经济格局的影响。
【答案】(1)西汉时,人口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主要因为黄河流域开发早,经济发展较快。
(2)黄河流域人口减少,江淮地区、西南地区、两广及福建地区人口增长很快。
(3)战乱频繁,政局动荡。
(4)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补充了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快了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
(1)表格表明,西汉时,人口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人口布局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结合所学,黄河流域开发早,经济发展较快,所以人口多。
(2)表格表明,唐朝黄河流域人口减少,江淮地区、西南地区、两广及福建地区人口增长很快。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唐朝中后期人口大量南迁,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战乱频繁,政局动荡。
(4)可以从劳动力、生产技术和经济开放等方面作答,可以答为:人口大量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补充了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快了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从西汉时期的张骞通西域至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止,是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虽然也有一些域外国家或地区的物产,如西域的葡萄、核桃等植物,以及胡琴等乐器传入中原地区,甚至还有一些如印度的佛教思想等也传入中国。但是,就整体过程而言,中国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而出现或存在的,呈现出明显的中华文明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辐射和扩散的色彩。这是一种进步文明向不太进步地区的自然辐射,是一种高势能文化向低势能文化渗透与浸润的自然过程,基本上是各国间的和平、和谐发展。第二个阶段,大致自清朝初年至其覆亡止。此一时期,虽然清王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但中外之间的联系并未完全中断。除了西方国家的商人不断来华以外,诸如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曾派遣使节来华,力图与中国建起商贸,甚至是国家的关系。
——摘编自王开玺《古代丝绸之路的辐射力》
材料二 处于新航路和商路中心的英国是早期拓殖、奴隶贸易和争夺海外市场的主要国家,它先后打败西、荷、法,树立了海上霸权、商业霸权和殖民霸权。18世纪60年代,成为“日不落帝国”。它拥有的殖民地之广、市场之大,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世界殖民霸主地位就此确立了。有几种条件决定了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但如此广阔的市场、廉价原料产地和对商品的大量需求,无疑是首发工业革命的一个强劲动力。
——摘编自杨子坤《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史概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大致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的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与近代世界市场的异同。
【答案】(1)西汉到明初中国处于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地位;中华文明通过自然辐射影响周边;中国政府大多采取积极开放的对外政策。而明清时期中国逐步落后世界;清政府采取闭关政策或被迫开放的态度;西方国家主动来华,西学东渐历程逐渐加深,西方侵略中国。
(2)同:均加强世界联系,传播先进文明。
异:“丝绸之路”为中国处于主动地位,大多为和平交往方式,各种文明和谐发展,文明传播多为自然辐射,但始终没能促进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世界市场以西方为中心,各国通过武装拓殖,争夺霸权,强制输出西方文明,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转型。
【解析】
(1)由材料“ 就整体过程而言,中国始终是以先进文明输出国的姿态而出现或存在的,呈现出明显的中华文明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辐射和扩散的色彩。这是一种进步文明向不太进步地区的自然辐射,是一种高势能文化向低势能文化渗透与浸润的自然过程,基本上是各国间的和平、和谐发展”和“清王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但中外之间的联系并未完全中断。除了西方国家的商人不断来华以外,诸如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国家都曾派遣使节来华,力图与中国建起商贸,甚至是国家的关系” 由此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大致划分为两大历史阶段的依据。
(2)由材料来看,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与近代世界市场均加强世界联系,传播先进文明。不同点可以从文明体交往方式、效果和对华影响来归纳:“丝绸之路”为中国处于主动地位,大多为和平交往方式,各种文明和谐发展,文明传播多为自然辐射,但始终没能促进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世界市场以西方为中心,各国通过武装拓殖,争夺霸权,强制输出西方文明,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转型。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继“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牛郎织女传说”已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沂源县也成为民间文学类“牛郎织女传说”申遗成功的两个县份之一。
材料二:宋代的“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北宋开国前后,四川通行的是铁钱,……买卖交易用钱量大。……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于是在淳化年间出现了交子。
材料三:(吴江县)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而令其童稚挽花,女工不事纺绩而日夕治丝。
——乾隆《吴江县志》卷三十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牛郎织女传说”反映的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该经济形式有何突出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
(3)材料三反映市镇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什么新现象?指出明清时期它发展缓慢的政策因素。
【答案】(1)形式:小农经济。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表现:商业活动突破时间、空间限制;商品贸易交易量大;信用票据或纸币的出现和大里使用。
(3)新现象:出现雇佣关系。(或答:资本主义萌芽)
原因: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等。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运用能力。第一小问,材料“牛郎织女传说”是讲“你耕田来我织布”的经济形式,所以应该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第二小问,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因为材料没有提供任何相关信息。由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其特点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根据材料“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得出商业活动突破时间、空间限制;根据材料“北宋开国前后,四川通行的足铁钱……买卖交易用钱量大”得出商品贸易交易量大;根据材料“于是在淳化年间出现了交子。”得出信用票据或纸币的出现和大里使用。
(4)第一小问,新现象:根据材料中的“有力者雇郡人织挽”可以知道这是有雇佣关系产生,意即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第二小问,主要从经济形态、对外政策、政治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
29. 运用多元史观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答案】(1)革命史观: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与掠夺之路,给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反抗其殖民扩张与掠夺的斗争具有正义性。
(2)全球史观:新航路开辟后,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促使世界各大洲的联系加强;殖民扩张促使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与扩展。
(3)文明史观: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的文明相互碰撞与交融,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4)现代化史观: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资本,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到来;客观上促进了世界落后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成为人类走向近代化的最初起步。
(5)社会史观: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商业交流加强,各种物品交流、交换,增加了人类的食品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多元史观包括革命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根据题意,运用多元史观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例(1)革命史观: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与掠夺之路,给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亚非拉地区的人民反抗其殖民扩张与掠夺的斗争具有正义性。(2)全球史观:新航路开辟后,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促使世界各大洲的联系加强;殖民扩张促使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与扩展。(3)文明史观: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使世界各地的文明相互碰撞与交融,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之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4)现代化史观: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大量资本,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产阶级的壮大,推动了近代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到来;客观上促进了世界落后地区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成为人类走向近代化的最初起步。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疆乌鲁木齐市新疆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十中学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四人,多则六,五人或八,主观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