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高考专区地理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全套
新高考地理一轮单元训练第十九单元环境保护(A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单元训练第十九单元环境保护(A卷)含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本卷共10小题,每小题10分,共100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1.(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呼伦贝尔大草原有“绿色净土”“北国碧玉”“中国最美草原”之美誉,是全国重点生态旅游开发区之一。呼伦贝尔高原上河流纵横,湖沼众多,其中呼伦湖为我国北方第一大湖。最近几年,位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呼伦贝尔市承接了山西、辽宁等地煤炭开采与加工的设备制造项目。近年来,呼伦湖水位不断下降,水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堪忧。
分析呼伦湖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珠江三角洲地区东部、西部、北部为三面环山的低山丘陵区,中部为平坦开阔的三角洲平原。2013~2016年某研究团队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地下水水质进行了监测,并对区内地下水铁含量进行了统计,具体如下图所示。
分析珠江三角洲2013~2016年地下水中铁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原因。
3.(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湿地水体强烈的蒸发作用以及湿地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显著提高周边空气的相对湿度,加强细颗粒物的自身聚沉作用,从而起到降低大气粉尘含量和增加颗粒物干沉降(不下雨时的沉降)等生态作用。2015—2018年,北京市逐渐优化调整运输结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并推出一系列环保举措,使得湿地面积持续增加。图14示意2015年与2018年北京市在城市湿地作用下的大气颗粒物PM2.5干沉降量逐月变化(单位:千克)。
指出北京市在城市湿地作用下的PM2.5干沉降量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原因。
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在矿藏开采过程中,矿石经过选采、综合利用处理后,其主要有用组分富集成精矿,而其他残留物质称尾矿。对尾矿最常见的处理措施是建立尾矿库进行贮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固体矿产长期采选排出的尾矿与废石的堆存量占地面积已达1.87万~2.47万平方千米,全国现有大大小小的尾矿库400多万个。下图示意常见尾矿库的构造。
说明尾矿库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及解决措施。
5.(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黑龙江省五常市因五常大米而全国闻名,不过前不久这里却因盗挖黑土地“出了名”。今年3月末至4月初,在五常市沙河子镇福太村,一些外来承包租户剥离黑土层,盗挖覆盖在其下的草炭土(草炭即泥炭,是沼泽发育过程中的产物,形成于第四纪,由沼泽植物的残体,在多水的气候条件下,不能完全分解堆积而成。含有大量水分和未被彻底分解的植物残体、腐殖质以及一部分矿物质)进行售卖,涉及土地面积约9.5万平方米。
分析五常黑土被盗挖可能产生的影响。
6.(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桉树原产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及附近岛屿。目前,桉树引种栽培范围已遍及世界5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世纪90年代,广西开始大规模种植桉树,最多时种植面积达200万公顷。桉树生长极快,轮伐期极短,经济效益好,桉树人工林的经济效益是目前我国林业产业中的佼佼者,但大量种植桉树也引来巨大的争议。桉树作为轮伐期不足十年的用材林,其速生性需要供给大量的养分,其生长过程对土壤肥力、水分的消耗很大,不利于涵养水源、保护植被。特别是有的地方部分速生桉经营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经营方式存在种植过密、品种单一、化肥除草剂使用过量等诸多弊端,甚至采用全垦整地、炼山等掠夺式经营方式,对生态造成破坏。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请你为广西桉树种植及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7.(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岸潮间带,受到海水周期性浸淹的木本植物群落,是全球四大湿地生态系统中最具特色的湿地生态系统。红树林植物群落结构简单,是一个非常脆弱和敏感的生态系统。东南亚沿海地区红树林分布广泛。下图示意泰国湾位置,下表为1980—2015年泰国湾沿岸地区红树林面积变化统计表(单位:km²)。
2000年以后泰国湾沿岸红树林面积增加明显,推测当地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促成这一变化。
8.(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近些年,秦岭野生大熊猫频频现身,原因就是秦岭隧道附近在2015年建设了野生动物通道,恢复了秦岭野生动物栖息版图;秦岭野生大熊猫走廊带,采用人工生态通道工程连通公路两侧大熊猫自然生境;在大熊猫走廊带公路两侧及林中空地,栽植大熊猫主食竹种秦岭箭竹,同时开展植被修复,增加大熊猫食源,逐渐消除大熊猫栖息地的碎片化,以促进不同大熊猫种群栖息地斑块间融合,实现串联多区、连片保护促进大熊猫种群的发展壮大。下图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示意图。
简述修复大熊猫遗传交流生态廊道的意义。
9.(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2019年8月16日,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发出公开信,倡议中央和国家机关广大干部职工迅速行动起来,带头在全社会倡导健康文明节俭的餐饮消费方式,自觉践行“光盘行动”,即就餐时倡导不浪费粮食,吃光盘子里的东西,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走。
从我国土地资源和环境角度,说明“光盘行动”的必要性。
10.(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湘江是湖南省境内最大的河流,也是重金属汞、铅、镉、铬、砷污染严重的河流。当地环保部门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整治:一是对污染河段所有涉重金属企业开展地毯式排查,确保不出现新的污染;二是向污染水体投放石灰、氢氧化钠、硫化钠,进行混凝沉淀;三是制定科学调水融江方案,稀释污染水体;四是注重河道生态建设,加强对流域内水质监测。经过近几年的治理,已取得一定的成效,重金属未出现超标现象。
(1)说明河流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
(2)分析运用“排查整顿、就地混凝沉淀”方法在治理湘江水重金属污染中的作用。
第十九单元 环境保护(A)答案
1.
【答案】
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随着煤炭资源开采与加工,用水量增加,入湖径流减少,湖泊水位下降:用水量增加导致湖泊蓄水量减少,水循环周期变长,水体更新缓慢,自净能力下降,富营养化现象严重:随着工业项目的建设,工业污染物增多,大量持入湖泊,使水质变差:湖泊流域因水平衡的打破,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生态环境恶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呼伦湖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从水位下降、水污染、生态恶化等方面来分析。
由材料可知,呼伦湖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从水位下降、水污染、生态恶化等方面来分析。从长期来看,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湖区蒸发量增大;由材料“最近几年,位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呼伦贝尔市承接了山西、辽宁等地煤炭开采与加工的设备制造项目”可知,随着资源的开发,用水量增加,水位下降;工业用水量增加,导致入湖径流减少,湖泊蓄水量减少,水体更新周期变长,自我净化能力下降,富营养化现象加重;工业废水等污染物大量排放,流入湖泊,水质变差,水污染加剧;由于工业生产等破坏草场,使草原沙化,区域生态失衡,环境严重恶化等。
2.
【答案】
分布特征:大部分地区含量低于0.3mg/L;含量较高的样点位于佛山.惠州、广州等区域。原因:近年来,环境保护力度大,地下水中铁的含量相对较低;四周的地下水顺着地势向中部的平原地区汇聚,使得中部平原地区的铁含量较高;佛山、广州等地经济发达,排放的污水较多﹐地下水中铁含量较高。
【解析】
本题以珠江三角洲地下水铁含量为载体,考查水体污染和保护以及学生的综合思维。
根据图文材料,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区地下水中铁含量低于0.3mg/L。主要是近年来环境保护力度大,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中铁含量相对较低。含量较高的样点主要位于惠州市、佛山市、广州市等区域。珠江三角洲地区东部、西部、北部为三面环山的低山丘陵区,中部为平坦开阔的平原,四周的地下水顺着地势向中部汇聚,使得中部平原地区的铁含量较高。中部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的佛山、广州等地区经济较为发达,排放的污水较多,因此地下水铁含量较高。
3.
【答案】
由于湿地的调节作用,PM2.5干沉降量的季节差异变大,降水较少的春冬季节沉降量增多。由于低碳环保出行方式的推广,使大气中颗粒物的排放量减少;产业结构的调整,新能源的推广,使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大大减少;湿地保护措施的实施使湿地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增强,净化空气的作用更显著。
【解析】
本大题以2015年与2018年北京市在城市湿地作用下的大气颗粒物PM2.5干沉降量逐月变化示意图为材料,涉及湿地的作用及PM2.5变化的原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据材料分析,2015—2018年,湿地面积持续增加,从图中可以看出2018年与2015年相比,2018年春冬季PM2.5干沉降量显著增加,并且季节变化较之前差异更大。说明湿地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和调节作用显著增强。结合“2015—2018年,北京市逐渐优化调整运输结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并推出一系列环保举措,使得湿地面积持续增加”。由于运输结构的调整,绿色出行理念的深入、低碳环保出行方式的推广,使交通运输工具排放到大气中的颗粒物减少;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减少了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太阳风、风能、核能新能源的推广使用,使能源消费结构更加合理,污染物排放大大减少;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及湿地保护措施的实施使湿地面积增加,湿地的净化、降解、吸附等功能增强,大气污染的程度减轻,净化空气的作用更显著。
4.
【答案】
危害:占用大量土地资源;易造成水、固体废弃物污染;可能诱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解决措施:提高选矿技术,变废为宝,实现矿产资源的再次利用;利用尾矿回填矿坑,实现土地复耕等。
【解析】
本题以常见尾矿库的构造示意图为情境,主要考查我国在矿藏开采过程中尾矿库造成的环境危害及解决措施,突出了对学生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依据材料中相关信息:我国目前“尾矿与废石的堆存量占地面积已达1.87万~2.47万平方千米”,“尾矿库400多万个”,说明尾矿库占用了大面积的土地,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尾矿中残留有众多的难以利用的矿物,在雨天或晴天会随雨水或风进入水体、农田和大气,造成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等;图中尾矿堆积体若过高过多,如果不采取加固措施,在多雨季节可能诱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解决措施: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减少尾矿的产生量;对尾矿进行回收利用,化废为宝、化害为利;尾矿堆放坡面进行工程加固,对尾矿库进行合理选址,河流下游方向、盛行下风向、远离居民区;利用尾矿回填矿坑,减少尾矿在土地上的堆积占用,也能降低尾矿堆积体的高度,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实现土地复耕复种;开展尾矿库污染监测、加大尾矿库污染防治投入等。
5.
【答案】
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涵养水源的功能降低;矿产资源减少;黑土层进一步变薄、水土流失加剧,从而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粮食产量降低;冻土层消融。(任答5点)
【解析】
本题以黑土被盗挖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由材料可知,盗挖黑土实际是盗挖覆盖在其下的草炭土,草炭土中含有大量水分和未被彻底分解的植物残体、腐殖质以及一部分矿物质。腐殖质含量多少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盗挖黑土除直接导致黑土层变薄外,还进一步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土壤肥力下降,土地退化,会导致粮食产量降低。“由沼泽植物的残体,在多水的气候条件下,不能完全分解堆积而成”,说明草炭土中的草炭含有没有彻底分解的植物残体、腐殖质和矿物质,有机质含量较高,同时草炭也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煤,是煤最原始的状态。因此草炭土不仅能够起到气候调节作用,同时也有水文调节功能,碳含量够高的泥炭土,是一种重要的矿产资源,因此盗挖黑土会使其调节气候和涵养水源的功能降低,矿产资源减少。正常情况下,泥炭土里的碳可以长期保持稳定,甚至还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黑土被盗会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冻土层消融。
6.
【答案】
控制植株密度,保证林下阳光充足,保护生物多样性;延长轮伐周期,减少水土流失;合理规划种植区域,禁止在耕地、水源地等区域种植桉树;开展多种经营,注重饲养业等林下经济发展;调整农业结构,平衡种植业、林业等各产业发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环境保护,意在考查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及结合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总体难度一般。
为广西今后桉树种植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要从种植密度、砍伐周期、多种经营、平衡生态的角度出发。为保证林下阳光充足,有利生物多样性,要控制桉树的植株密度;延长轮伐周期,保证植被覆盖,从而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禁止在耕地、水源地等区域种植桉树,以免消耗过多的土壤养分和水分,进而影响耕地和水源;可进行饲养业等林下经济发展;平衡耕地种植业与桉树林业等各产业发展,形成合理农业结构。
7.
【答案】
建立湿地保护区;控制不达标污水排放量;退出部分用于养殖、旅游的湿地;加大立法和执法力度;宣传和提高环保意识等。
【解析】
本大题以红树林为背景材料,涉及泰国湾沿岸红树林面积增加明显采取的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由表中数据可知,2000年以后泰国湾沿岸红树林面积明显增加,促成这一变化的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方面:建立湿地保护区;退出部分用于旅游、养殖的湿地;控制污水的排放,改善红树林水质。非工程措施方面:加大立法和执法力度;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8.
【答案】
减少大熊猫种群近亲繁殖现象,避免种群孤岛化;合理调节各栖息地的种群密度,保持大熊猫种群稳定繁衍;扩大大熊猫的栖息活动范围;有利于其他大熊猫伴生物种的保护;有利于部分区域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
【解析】
本题以我国大熊猫国家公园示意图为载体,通过对修复大熊猫遗传交流生态廊道意义的分析,考查了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根据材料信息,修复大熊猫遗传交流生态廊道,可逐渐消除大熊猫栖息地的碎片化,可以促进不同大熊猫种群栖息地斑块间融合,实现串联多区、连片保护,促进大熊猫种群的发展壮大,从而减少了大熊猫种群近亲繁殖现象,避免种群孤岛化;修复生态廊道,拓展了大熊猫的生存空间,增加流动性,可以调节各栖息地的种群密度,保持大熊猫种群稳定繁衍;修复生态廊道,可增加大熊猫食源,扩大大熊猫的栖息活动范围,减少了对原有小空间的过度使用,有利于其他大熊猫伴生物种的保护,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强大熊猫栖息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有利于部分区域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
9.
【答案】
我国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少,导致粮食播种面积有限;随着工业和城市化发展,还需占用部分耕地;我国人均土地少,人均耕地更少,粮食增长难度加大;不文明的餐饮消费方式,浪费粮食,加剧资源紧缺;剩饭剩菜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影响周边环境。
【解析】
由于大部分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如果继续沿袭高消耗的发展模式,资源的可采储量将不断减少,资源的持续供给能力下降将严重危及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持续。
我国的山地多,荒漠面积大,平地少,造成我国可耕种的土地资源占比少,粮食种植规模有限;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需要占用部分耕地作为城市建设用地;我国人均土地和耕地少粮食增长主要靠农业科技的发展粮食增长难度大;我国的餐饮文化,有铺张浪费的现象,加剧了资源的短缺;剩饭剩菜不及时处理会污染环境产生难闻的气味,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剩菜剩饭还会滋生鼠虫等,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
10.
【答案】
(1)来源:沿河企业生产过程中排入;上游山区开矿过程中排入。
(2)作用:排查整顿,切断了重金属污染源,有效减少污染物入河;就地混凝沉淀,减少重金属的污染范围,降低对下游地区的影响强度
【解析】
本题考查河流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及治理措施等知识点。
(1)河流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是沿河重金属生产企业生产过程中排入重金属废弃物;上游山区开矿过程中排入重金属污染物。
(2)“排查整顿、就地混凝沉淀”方法作用是:排查整顿,制止企业乱排污,切断了重金属污染源,有效减少污染物入河,减轻污染;就地混凝沉淀,污染物随水流走的量减少,减少重金属的污染范围,降低对下游地区的影响强度。区域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2010年
2015年
泰国湾沿岸
919.11
510.94
545.16
602.12
631.55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新高考地理一轮单元训练第十九单元环境保护(B卷)含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单元训练第二十单元选修六环境保护(A卷)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单元训练第十九单元选修三旅游地理(A卷)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的作答,非选择题的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