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12遗传信息的传递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浙江专用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12遗传信息的传递含解析,共40页。
考点12 遗传信息的传递
【重要考向】
1. 探究DNA的复制过程;
2. DNA的复制过程;
三、DNA分子连续复制的计算规律;
探究DNA的复制过程
一、探究DNA的复制过程
1.方法:同位素示踪法和密度梯度超速离心技术。
2.实验材料:大肠杆菌。
3.实验原理
(1)DNA的两条链都用15N标记,那么这样的DNA分子质量大,离心时应该在试管的底部。
(2)两条链中都含有14N,那么这样的DNA分子质量小,离心时应该在试管的上部。
(3)两条链中一条含有15N,一条含有14N,那么这样的DNA分子离心时应该在试管的中部。
4.实验过程
5.实验结果
(1)立即取出,提取DNA→离心→全部重带。
(2)繁殖一代后取出,提取DNA→离心→全部中带。
(3)繁殖两代后取出,提取DNA→离心→1/2轻带,1/2中带。
6.实验结论:DNA的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
【典例】
1.进行生物实验时正确选择实验材料和方法是得出正确结论的前提。下列关于实验材料或方法的选择正确的是( )
A.研究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同位素标记法
B.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概念模型
C.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显微镜观察法
D.探究DNA复制方式——差速离心
2.下列关于遗传学发展史上经典探索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孟德尔单因子杂交实验假说的核心内容是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彼此分离
B.摩尔根的伴性遗传实验又一次证实了孟德尔定律的正确性
C.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中,各组培养液中悬浮培养过程均不能形成光滑菌落
D.科学家通过同位素示踪和密度梯度超速离心等技术,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
3.下列关于遗传学发展史上经典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中,各组培养液中悬浮培养过程均不能形成光滑菌落
B.科学家通过同位素示踪和密度梯度超速离子等技术,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
C.摩尔根的伴性遗传实验又一次证实了孟德尔定律的正确性
D.孟德尔单因子杂交实验假说的核心内容是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
4.生物学的发展与实验密不可分。下列关于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和课本相关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模拟实验:孟德尔杂交实验活动 B.模型构建:制作DNA双螺旋结构
C.同位素标记: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D.差速离心:探究DNA的复制过程
5.下列过程没有涉及到放射性检测的是( )
A.探究光合作用过程中O2的来源 B.探究DNA的复制过程
C.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 D.DNA分子杂交技术
1A
【分析】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的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模型构建是生物学教学、研究和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对实验对象的影响,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
【详解】
A、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采用的方法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氨基酸,通过检测放射性在细胞内出现的先后顺序,确定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途径,因此研究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应用的是同位素标记法,A正确;
B、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B错误;
C、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应用的是对比实验,C错误;
D、探究DNA复制方式是密度梯度离心,不是差速离心,D错误。
故选A。
2A
【分析】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
A、孟德尔所在的年代还没有“基因”一词,也不知道基因位于染色体上,A错误;
B、摩尔根的伴性遗传实验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同时也证实了孟德尔定律的正确性,B正确;
C、只有固体培养基上才会形成菌落,因此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中,各组培养液中悬浮培养过程均不能形成光滑菌落,C正确;
D、科学家通过同位素示踪和密度梯度超速离心等技术,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D正确。
故选A。
3D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详解】
A、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中,各组悬浮培养过程均不能形成光滑型菌落,只有固体培养基才能形成菌落,A正确;
B、科学家通过同位素示踪和密度梯度超速离心等技术,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B正确;
C、摩尔根的果蝇伴性遗传实验不仅用实验再次证实了孟德尔定律的正确性,也为发展遗传的染色体学说作出卓越贡献,C正确;
D、孟德尔单因子杂交实验假说的核心内容是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因为孟德尔当时没有提出同源染色体及基因的名词,D错误。
故选D。
4D
【分析】
1、分离细胞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叶绿体色素的分离原理是根据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2、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改变,通过追踪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可用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3、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模型构建是生物学教学、研究和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提出模型的形式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等。
【详解】
A、利用不用颜色的小球模拟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受精作用,A正确;
B、制作DNA双螺旋结构采用了物理模型构建法,B正确;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采用了32P标记DNA,35S标记蛋白质的同位素标记法,C正确;
D、探究DNA的复制过程运用是的密度梯度离心法,D错误。
故选D。
5B
【分析】
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科学家通过追踪示踪元素标记的化合物,可以弄清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这种科学研究方法叫做同位素标记法。
【详解】
A、探究光合作用过程中用18O标记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对于氧气是否有放射性进行检测,A不符合题意;
B、探究DNA的复制过程用15N标记后又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进行比较,没有进行放射性检测,B符合题意;
C、用3H标记氨基酸,探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对于蛋白质是否有放射性进行检测,C不符合题意;
D、DNA分子杂交的基础是具有互补碱基序列的DNA分子,可以通过碱基对之间形成氢键等,形成稳定的双链区,该方法的探针需要用同位素标记,此后进行放射性检测,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DNA的复制过程
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1.DNA复制的概念、时间、场所
概念
以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时间
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分裂前的间期
场所
主要是细胞核
2.DNA复制的条件
(1)模板:亲代DNA分子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分别做模板。
(2)原料:4种脱氧核苷酸。
(3)酶:DNA聚合酶等。
(4)能量:ATP供能。
3.DNA复制的过程
亲代DNA解旋,以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为模板,以脱氧核苷酸为单位,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子链,子链与相应的母链盘绕成子代DNA分子。
4.DNA复制的特点
(1)过程:边解旋边复制边螺旋(不是两条母链完全解开后才合成新的子链)。
(2)方式:半保留复制(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
5.复制的意义
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使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了子代)。
6.复制的保障
DNA分子之所以能自我复制,取决于DNA的双螺旋结构,它为复制提供了模板;同时,由于碱基具有互补配对的特性,因此能确保复制的准确性。在复制过程中,脱氧核苷酸序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也可能发生差错,这种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是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原因。
7.如图为真核生物染色体上DNA分子复制过程示意图,思考回答:
(1)图中显示DNA分子复制是从多个起点开始的,但并非同时进行。
(2)图中显示DNA分子复制是边解旋边双向复制的。
(3)真核生物的这种复制方式的意义在于提高了复制速率。
(4)一个细胞周期中每个起点一般只起始1次,若为转录时解旋,则每个起点可起始多次。
8.下图为染色体上DNA分子的复制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
【典例】
6.蚕豆根尖细胞(2n=12)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继续分裂至中期,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 )
A.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被标记
B.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单体被标记
C.只有半数的染色体中一条单体被标记
D.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不被标记
7.下图为果蝇体内某精原细胞经过连续两次分裂,产生a、b、c、d四个子细胞的过程模型。其中②③的分裂方式相同。假设该精原细胞内的所有染色体DNA都被32P标记,不考虑变异,下列关于a、b、c、d四个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四个细胞的核DNA都不相同
B.四个细胞的染色体数可能为4、4、8、8
C.四个细胞内可能都含有4种形态的染色体
D.含32P标记的细胞数目可能为1、2、3、4个
8.若某二倍体高等动物(2n=4)的基因型为AaBb,其1个精原细胞(DNA被32P全部标记)在不含32P的普通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分裂过程中形成的1个精原细胞发生如图所示的分裂,①~⑥代表细胞。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①为含4套染色体的初级精母细胞
B.细胞②中DNA与染色体数之比为2:1或1:1
C.细胞③中最多有2条染色体含有32P
D.细胞④与⑥含有32P的染色体数目可能相等
9.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搅拌和离心目的是使子代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B.用含35S或32P的培养基对噬菌体培养后进行实验
C.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所形成的部分子代噬菌体具有放射性
D.用32P标记的噬菌体进行实验,沉淀中放射性强度随保温时间延长先增大后减小
10.某二倍体高等动物(2n=4)的一个精原细胞(DNA被32P全部标记,其它分子不含32P)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分裂过程中形成的其中1个细胞,其染色体如图所示,图中细胞只有1条染色体含32P,不考虑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片段交换及其它染色体异常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细胞中的两条染色体可能为同源染色体
B.该精原细胞形成图示细胞的过程中至少经历了两次胞质分裂
C.与图示细胞同时形成的另一细胞中,也有一条染色体含有32P
D.图示细胞完成分裂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只有1个细胞含32P
6B
【分析】
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
【详解】
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蚕豆根尖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3H-T)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每一个DNA分子都有一条脱氧核苷酸链含3H-T,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培养至中期,每个DNA分子复制的两个DNA分子存在于同一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其中一个DNA分子的一条链含3H-T,也就是每条染色体中都只有一条单体被标记。
故选B。
7C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某精原细胞经过连续两次分裂,产生a、b、c、d四个子细胞,根据细胞大小变化可知,该分裂方式为减数分裂,①过程为减数第一次分裂,②③过程为减数第二次分裂。
【详解】
A、假设该精原细胞内的所有染色体DNA(果蝇的体细胞为8条染色体)都被32P标记,则经过一次DNA复制后,形成的所有染色体的DNA均为一条链含有32P,一条链不含32P,因此减数分裂完成后,每个子细胞含有的4个核DNA均为一条链含有32P,一条链不含32P,A错误;
B、不考虑变异,四个子细胞内的染色体数均为体细胞的一半,即4条染色体,B错误;
C、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形态相同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形态相同的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因此四个细胞内可能都含有4种形态的染色体,C正确;
D、不考虑变异,根据A项分析可知,每个子细胞均含32P,因此含32P标记的细胞数目为4个,D错误。
故选C。
8D
【分析】
图中①是精原细胞复制形成的初级精母细胞,由于最终形成ABb的精细胞,因此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含B和b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则②中只含有a基因的染色体,③中含有ABb的3条染色体,因此④和⑤只含有一条染色,⑥含有3条染色体。
【详解】
A、细胞①是由精原细胞复制形成的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着丝点没有分开,所以此时仍然只有2套染色体,A错误;
B、细胞②是次级精母细胞,如果是前期和中期,则细胞中核DNA和染色体数之比为2∶1,如果是后期,则核DNA和染色体数之比为1∶1,但由于细胞还存在细胞质DNA,所以细胞②中DNA与染色体数之比不为2∶1或1∶1,B错误;
C、精原细胞的DNA分子全部被32P标记,在不含32P的普通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形成精原细胞,由于分裂的方式是有丝分裂,所以该精原细胞中最多有4条染色体被32P标记,且每条染色体中都有1条链含32P,1条链是31P,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导致含有ABb的染色体分到一极,该细胞含有3条染色体,因此最多有3条染色体被32P标记,C错误;
D、由于题干中指出“1个精原细胞(DNA被32P全部标记)在不含32P的普通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如果时间足够长,则形成的这个精原细胞染色体都不含有32P,因此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细胞④与⑥都可能不含32P,D正确。
故选D。
9D
【分析】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实验结果表明,噬菌体的蛋白质并没有进入细菌内部,而是留在细菌的外部,噬菌体的DNA却进入了细菌体内,可见,噬菌体在细菌内的增殖是在噬菌体DNA的作用下完成的。
【详解】
A、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表面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离心的目的是使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与被感染的细菌(内含子代噬菌体)分离,A错误;
B、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代谢,因此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B错误;
C、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所形成的子代噬菌体没有放射性,因为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含有S,但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噬菌体的DNA中不含S,DNA进入细菌后以细菌的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因此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所形成的子代噬菌体没有放射性,C错误;
D、利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由于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来自细菌,且DNA分子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因此增殖一代后含有放射性的子代噬菌体数量逐渐增加,由于细菌内的原料不含放射性,因此继续复制后子代噬菌体增加,但有放射性的噬菌体数量不在增加,且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细菌裂解后子代噬菌体会分布到上清液中,因此用32P标记的噬菌体进行实验,沉淀中放射性强度随保温时间延长先增大后减小,D正确。
故选D。
10D
【分析】
1、二倍体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N代表一个染色体组中染色体的数目):间期(2N)→前期(2N)→中期(2N)→后期(2N→4N)→末期(4N→2N)。
2、二倍体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2N)→前期(2N)→中期(2N)→后期(2N)→末期(2N→N);
(2)减数第二次分裂:间期(N)→前期(N)→中期(N)→后期(N→2N)→末期(N)。
3、DNA的复制是指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随着染色体的复制而完成的。
【详解】
A、该细胞中,只有两条染色体,且只有1条染色体含32P,不考虑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片段交换及其它染色体异常行为,那么两条染色体不可能为同源染色体,A错误;
B、该精原细胞形成图示细胞的过程中至少经历了三次胞质分裂,即两次有丝分裂,一次减数第一次分裂,B错误;
C、与图示细胞同时形成的另一细胞中,可能含有0、1或2条染色体含有32P,C错误;
D、图示中,一条染色体上只有一条染色单体含有32P,所以细胞完成分裂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只有1个细胞含32P,D正确。
故选D。
DNA分子连续复制的计算规律
DNA分子连续复制的计算规律
已知某一DNA分子用15N标记(0代),将含有该标记DNA分子的细胞(或某种细菌)转移到只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进行DNA复制)若干代后,其DNA分子数、脱氧核苷酸链数及相关比例如下表:
世代
DNA分子的特点
DNA中脱氧核苷酸链的特点
分子总数
细胞中的DNA分子在离心管中的位置
不同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之比
链总数
不同脱氧核苷酸链占全部链之比
只含15N分子
含14N、15N杂种分子
只含14N分子
含15N的链
含14N的链
0
1
全在下部
1
0
0
2
1
0
1
2
全在中部
0
1
0
4
2
4
中上
0
8
3
8
中上
0
16
n
2n
中1-上
0
1-
2n+1
1-
【特别提醒】
(1)子代DNA分子中,含14N的有2n个,只含14N的有(2n-2)个,做题时应看准是“含”还是“只含”。
(2)无论复制多少次,含15N的DNA分子始终是2个,占总数比例为。
(3)子代DNA分子的链中:总链数2n×2=2n+1条。含15N的链始终是2条,占总数比例=。做题时,应看准是“DNA分子数”还是“脱氧核苷酸链数”。
【典例】
11.大肠杆菌长期在含14NH4C1的培养液中生长,然后接种到只含15N的培养液中培养,连续分裂两次,全部子代大肠杆菌拟核DNA中含14N的DNA分子数占( )
A.12.5% B.25% C.50% D.100%
12.某双链DNA上的基因X含有1000个碱基对,其中鸟嘌呤占该基因所有碱基总数的30%。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DNA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B.该DNA的嘌呤碱基数与嘧啶碱基数相等
C.该DNA复制时所需要的酶有解旋酶和DNA聚合酶
D.若基因X连续复制2次,则共需消耗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数目为600个
13.若某二倍体动物(2n=4)的基因型为AaBbDd,1个卵原细胞(DNA被32P全部标记)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培养,依次出现细胞甲和细胞乙,如图所示。不考虑图示之外的其他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甲中有2个四分体和8个染色单体
B.细胞甲分裂产生的卵细胞基因型为abd或Abd
C.细胞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2套遗传物质
D.细胞乙中最多有4条核DNA单链含32P
14.某DNA经亚硝酸盐诱变,使得其控制某蛋白质合成基因的一个位点(P位点)上的C置换为U,使得原有的C-G配对变为U-G。已知终止密码子为UAA、UAG、UG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基因控制合成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一定会发生改变
B.该DNA置换后的U可能与其后2个核苷酸形成终止密码子
C.该DNA经n次复制后,含有U的脱氧核苷酸链占1/2n
D.该DNA经n次复制后,P位点为A-T的DNA数为2n-1-1
15.如图表示经15N标记过的某基因片段,其中①表示氢键,②表示化学键,③、④表示物质。将其放入含14N的培养液中复制3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③、④都含有15N
B.A和T之和在每条链中所占比例相等
C.①、②的形成都需要DNA聚合酶的催化
D.复制完成后,含有14N的DNA分子占3/4
11C
【分析】
已知DNA的复制次数,求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的DNA分子数或所占的比例:一个双链DNA分子,复制n次,形成的子代DNA分子数为2n个。
根据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不管亲代DNA分子复制几次,子代DNA分子中含有亲代DNA单链的DNA分子数都只有两个,占子代DNA总数的2/2n。
【详解】
从题干信息可以得到,亲代DNA的两条链都含有14N,置于含15N的培养基中培养,复制2次后可以产生4个DNA分子,原来DNA分子的两条含14N的链,因为半保留复制分别分布在子代的两个DNA分子中,而其余所有链均含15N,所以含14N的DNA分子数为2个,占总数的50%。
故选C。
12D
【分析】
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A+G=T+C=50%,G=C=1000×2×30%=600,A=T=(2000-600×2)÷2=400。
【详解】
A、线性双链DNA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A正确;
B、双链DNA分子中,碱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所以嘌呤总数=嘧啶总数,B正确;
C、DNA复制需要解旋酶的DNA聚合酶,C正确;
D、若基因X连续复制2次,则共需消耗的腺嘌呤脱氧核苷酸的数目为(22-1)×400=1200个,D错误。
故选D。
13D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图甲为初级卵母细胞(减Ⅰ前期),乙为极体(减Ⅱ后期),发生了交叉互换;DNA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
【详解】
A、图甲为初级卵母细胞(减Ⅰ前期),此时细胞中含有2个四分体和8个染色单体,A正确;
B、乙为极体(减Ⅱ后期)产生子细胞的基因型为ABD、aBD;由于该生物的基因型为AaBbDd和图中显示发生了交叉互换,因此卵细胞的基因型为Abd或abd,B正确;
C、乙为极体(减Ⅱ后期),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因此含2套遗传物质,C正确;
D、将1个卵原细胞(4条染色体、DNA被32P全部标记)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培养,复制一次,由于DNA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因此细胞乙中4条核DNA单链均含32P,D错误。
故选D。
14D
【分析】
诱变剂是亚硝酸盐,诱变后发生了碱基替换,但复制过程仍是半保留方式,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DNA 半保留复制是:DNA 在进行复制的时候链间氢键断裂,双链解旋分开,每条链作为模板在其上合成互补链,经过一系列酶(DNA聚合酶、解旋酶、链接酶等)的作用生成两个新的DNA分子。 子代DNA分子其中的一条链来自亲代DNA ,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这种方式称半保留复制。
【详解】
A、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因此如果发生基因突变,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可能不发生改变,A错误;
B、经经亚硝酸盐诱变,使得其控制某蛋白质合成基因的一个位点(P位点)上的C置换为U,mRNA上G转变成A,所以A与其后2个核苷酸不会形成终止密码子,B错误;
C、突变后的DNA上碱基对为U-G,U的脱氧核苷酸链占1/2,复制1次后变为U-A,G-C,含U的脱氧核苷酸链占1/4=1/21+1,复制2后变为U-A,A-T,G-C,C-G,含U的脱氧核苷酸链占1/8=1/22+1,以此类推,该DNA经n次复制后,含有U的脱氧核苷酸链占1/2n+1,C错误;
D、突变后的DNA上碱基对为U-G,P位点为A-T的DNA数为0,复制1次后变为U-A,G-C,P位点为A-T的DNA数为0=21-1-1,复制2后变为U-A,A-T,G-C,C-G,P位点为A-T的DNA数1=22-1-1,以此类推,该DNA经n次复制后,P位点为A-T的DNA数为2n-1-1,D正确。
故选D。
15B
【分析】
由图分析:①表示氢键,②表示磷酸二酯键,③代表碱基、④表示磷酸。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连接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详解】
A、物质③代表含氮碱基,含有15N,④表示磷酸,不含有15N,A错误;
B、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A和T之和在每条链中所占比例相等,B正确;
C、DNA聚合酶是催化形成磷酸二酯键,氢键是自动形成的,不需要酶的催化,C错误;
D、15N标记过的某基因放在含14N的培养液中复制3次,形成23个DNA 分子,又因为DNA复制特点为半保留复制,复制完成后,2个DNA是杂合DNA(15N-14N),其余6个全为14N-14N,含有14N的DNA分子所占比例为1,D错。
故选B。
跟踪训练
1.BrdU(5-溴尿嘧啶)属于碱基类似物,能产生两种互变异构体,一种可与A互补配对,另一种可与G互补配对,这样当DNA复制时有BrdU掺入就会导致碱基转换引起基因突变。将某一连续分裂细胞(甲)置于含BrdU的培养液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若某一位点的碱基对A-T在DNA复制时,模板链中A与BrdU发生了配对),再将其产生的子细胞置于普通培养液(不含BrdU)中继续培养,只考虑DNA分子上该位点碱基对的情况且不考虑其它因素导致该位点的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细胞至少经过两次分裂可将该位点的A-T变成G-C
B.甲细胞经三次分裂后,该位点为A-BrdU碱基对的细胞占1/16
C.无论进行几次分裂(分裂次数大于2),该位点为A-T碱基对的细胞始终占1/2
D.随分裂次数增加(分裂次数大于3),该位点为G-C碱基对的细胞所占比可能会增加
2.某二倍体高等动物(2n=4)的基因型为AaBb,将其一个卵原细胞(DNA全部被3H标记)在不含3H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分裂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细胞如图所示,图中①②③④代表染色体,其中有三条含有3H。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细胞为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次级卵母细胞
B.该卵原细胞可以产生基因型不同的4个卵细胞
C.该细胞中含有3H标记的染色体是②③④号染色体
D.分裂产生该细胞的同时,产生的另一细胞基因组成为AAbb
3.下列关于DNA研究过程的一系列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用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还需进行密度梯度离心
B.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与R型活菌混合培养于液体培养基中,可观察到两种菌落产生
C.DNA引起细菌的转化效率与DNA分子的纯度有关
D.15N标记的DNA在14N培养液中复制2次,离心管中会有上、中两条放射性条带
4.图为某细菌的模式图,字母a、b、c表示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F表示拟核DN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的核酸有0或1或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B.通过一次过程a,可得两个双螺旋环状DNA
C.c过程中存在氢键的形成与断裂
D.b过程相对于a过程而言,特有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U
5.果蝇体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如下图所示,①~③表示生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催化过程②的酶是 DNA 聚合酶 B.遗传信息的表达可用图中②③表示
C.不分裂的体细胞核中,只能发生②过程 D.核糖体在 mRNA 上的移动方向是 a→b
6.某高等动物的基因型为BbXAXa,将其一个卵原细胞(假定DNA被32P全部标记,其他分子不含32P)在不含32P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细胞分裂两次后,其中1个细胞如图所示(只显示部分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形成图中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
B.图中细胞最多有2条染色单体含32P
C.与该细胞同时产生的另一细胞基因型可能为BbXAaa
D.该细胞完成减数分裂后形成的配子的基因组成共有2种
7.某果蝇精原细胞中8条染色体上的DNA已全部被15N标记,其中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有基因A和a,现给此精原细胞提供含14N的原料让其连续进行两次分裂,产生四个子细胞,分裂过程中无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发生。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若四个子细胞中均含4条染色体,则一定有一半子细胞含有a基因
B.若四个子细胞中均含8条染色体,则每个子细胞中均含2个A基因
C.若四个子细胞中的核DNA均含15N,则每个子细胞均含8条染色体
D.若四个子细胞中有一半核DNA含15N,则每个子细胞均含4条染色体
8.现建立“动物精原细胞(2n=4)有丝分裂和破数分裂过程”模型。1个精原细胞(假定DNA中的P元素都为32p)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得到了8个子细胞。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则所有子细胞中含32p的染色体占总染色体数的50%
B.若细胞先后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则所有子细胞中含32p的染色体占总染色体数的25%
C.若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则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均含32p
D.若细胞先后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则后期Ⅱ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均含32p
9.BrdU 能代替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掺入到新合成的 DNA 链中。若用姬姆萨染料染色,在染色单体中,DNA 只有一条单链掺有BrdU 则着色深,DNA 的两条单链都掺有BrdU 则着色浅。将植物的根尖分生组织放在含有。BrdU 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取出根尖并用姬姆萨染料染色, 用显微镜观察染色体的染色单体的颜色差异。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第一次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的染色单体间均无颜色差异
B.第二次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都着色浅
C.第二次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的染色单体均含有BrdU
D.此实验可以验证 DNA 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10.取某哺乳动物(2n=20)的1个精原细胞,在含32P的培养液中完成减数分裂形成4个精子,取其中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然后继续转入含32P的培养液中培养。不考虑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后期I和后期Ⅱ,都有20条染色体被32P标记
B.减数分裂形成的每个精子中所有染色体都被32P标记
C.受精卵第一次有丝分裂产生的所有核DNA中,5/8的DNA单链被32P标记
D.受精卵第二次有丝分裂产生的所有染色体中,5/8的染色体的DNA只有一条链被32P标记
真题再现
1.(2021·浙江·高考真题)在 DNA 复制时,5-溴尿嘧啶脱氧核苷(BrdU)可作为原料,与腺嘌呤配对,掺入新合成的子链。用 Giemsa 染料对复制后的染色体进行染色,DNA分子的双链都含有 BrdU 的染色单体呈浅蓝色,只有一条链含有 BrdU 的染色单体呈深蓝色。现将植物根尖放在含有BrdU的培养液中培养,取根尖用 Giemsa 染料染色后,观察分生区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色情况。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
A.第一个细胞周期的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都呈深蓝色
B.第二个细胞周期的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着色都不同
C.第三个细胞周期的细胞中染色单体着色不同的染色体均为1/4
D.根尖分生区细胞经过若干个细胞周期后,还能观察到深蓝色的染色单体
2.(2021·浙江·高考真题)含有100个碱基对的—个DNA分子片段,其中一条链的A+T占40%,它的互补链中G与T分别占22%和18%,如果连续复制2 次,则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数量为( )
A.240个 B.180个 C.114个 D.90个
3.(2019·浙江·高考真题)在含有BrdU的培养液中进行DNA复制时,BrdU会取代胸苷掺入到新合成的链中,形成BrdU标记链。当用某种荧光染料对复制后的染色体进行染色,发现含半标记DNA(一条链被标记)的染色单体发出明亮荧光,含全标记DNA(两条链均被标记)的染色单体荧光被抑制(无明亮荧光)。若将一个细胞置于含BrdU的培养液中,培养到第三个细胞周期的中期进行染色并观察。下列推测错误的是
A.1/2的染色体荧光被抑制 B.1/4的染色单体发出明亮荧光
C.全部DNA分子被BrdU标记 D.3/4的DNA单链被BrdU标记
4.(2018·浙江·高考真题)某研究小组进行“探究DNA的复制过程”的活动,结果如图所示。其中培养大肠杆菌的唯一氮源是14NH4Cl或15NH4Cl。a、b、c表示离心管编号,条带表示大肠杆菌DNA离心后在离心管中的分布位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本活动运用了同位素示踪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
B.a管的结果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是在含14NH4Cl的培养液中培养的
C.b管的结果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的DNA都是14N–15N-DNA
D.实验结果说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的
模拟检测
1.(2021·浙江台州·一模)若基因型为AaBb的某二倍体高等动物(2n=4),其卵原细胞(DNA被32P全部标记)在31P培养液中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随后与精细胞(DNA被32P全部标记)完成受精,并在31P培养液中进行一次卵裂。培养过程中形成的其中1个细胞如图所示,图中①、②两条染色体只含有31P,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卵裂形成图中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
B.产生该细胞的受精卵中只含有31p的染色体数为0
C.培养产生的卵细胞中含32P的染色体数可能分别是0、1、2
D.若产生该精细胞的精原细胞是纯合子,则精原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
2.(2021·浙江·镇海中学模拟预测)某二倍体高等动物(2n=4)基因型为AABb,其体内一个性原细胞(DNA被32P全部标记)在含31P培养液中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再进行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1个如图所示细胞,其中①②分别代表染色体(不考虑染色体畸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和②分别含有A和a,一定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B.该细胞中一定含5个32P标记的核DNA分子数
C.图中各染色体一定与细胞一极发出的纺锤丝相连
D.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一定发生了基因重组
3.(2021·浙江嵊州·二模)将马蛔虫(2N=4)的甲、乙两个精原细胞核DNA双链用32P标记,接着置于不含32P的培养液中培养,在特定的条件下甲细胞进行两次连续的有丝分裂、乙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在第一个细胞周期后,含32P的细胞数为2,且每个细胞中含有32P的染色体数为0~4
B.甲在第二个细胞周期后,含32P的细胞数为2~4,且每个细胞含有32P的染色体数为0~4
C.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含32P的细胞数为2,且每个细胞中含有32P的染色体数为0~2
D.乙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含32P的细胞数为2~4,且每个细胞中含有32P的染色体数为0~2
4.(2021·浙江·模拟预测)果蝇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现有一个不带标记的果蝇体细胞,放在含32P培养基中培养,使其连续分裂两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二次分裂中期,每个细胞的16条染色单体都被32P标记
B.第一次分裂后期,每条染色体的每条染色单体都有32P标记
C.第一次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每条脱氧核苷酸链都有32P标记
D.第二次分裂后期,每个细胞共有16条脱氧核苷酸链被32P标记
5.(2021·浙江上虞·二模)若某二倍体高等动物(2n=4)的基因型为Aa,其1个精原细胞(DNA被32P全部标记)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正常培养,有丝分裂为2个子细胞,其中1个子细胞通过细胞分裂成如图所示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形成图中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
B.该精原细胞产生的精细胞均含有A或a基因
C.该细胞中可能有3条染色体含有32P
D.图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此时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
6.(2021·浙江·模拟预测)现将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且核DNA都已用32P标记的一个细胞,放在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若该细胞先连续进行2次有丝分裂,再进行一次减数分裂,则含32P的子细胞数量最少和最多分别是( )
A.2,16
B.2,8
C.4,8
D.4,16
7.(2021·浙江丽水·二模)在含有5-溴尿嘧啶脱氧核苷(BrdU)的培养液中进行DNA复制时,BrdU会取代胸苷掺入到新合成的链中,形成BrdU标记链。当用某种荧光染料对复制后的染色体进行染色,发现含半标记DNA(一条链被标记)的染色单体发出明亮荧光,含全标记DNA(两条链均被标记)的染色单体荧光被抑制(无明亮荧光)。若将兔(2n=44)一个精原细胞置于含BrdU的培养液中,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再进行一次减数分裂,取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甲)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乙)进行染色并观察。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甲细胞中有44条染色体,共22种形态
B.甲细胞中有22对同源染色体,1/4的脱氧核苷酸链被BrdU标记
C.乙细胞中有2条Y染色体,全部DNA分子被BrdU标记
D.乙细胞中有2个染色体组,22条染色体发出明亮荧光
8.(2021·浙江宁波·二模)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及其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探究DNA的复制方式——密度梯度超速离心
B.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相互对照
C.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DNA分子杂交技术
D.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构建数学模型
9.(2021·浙江绍兴·二模)用含3H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处理某植物体细胞(2n=12),待其完成第一次分裂后移入含有秋水仙素(不影响复制,但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且影响时间有限)的普通培养液中,再让细胞连续分裂两次,通过放射自显影技术检验分裂期细胞染色体的放射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第一次分裂中期染色体全部都显示放射性
B.第二次分裂前期,只有一半的染色体显示放射性
C.第三次分裂前期细胞中可能有24条染色体
D.第三次分裂中期,含有放射性的各染色体中只有一条染色单体显示放射性
10.(2021·浙江绍兴·二模)如图①~③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三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过程所用原料都有核苷酸,参与③过程的RNA有三类
B.人体不同组织细胞的同一DNA分子进行过程②时的起始点有所不同
C.③过程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从左到右
D.能进行②③过程的细胞都能进行①过程
参考答案
跟踪训练
1.D
【分析】
BrdU(5-溴尿嘧啶)属于碱基类似物,能产生两种互变异构体,DNA复制时,一种可替代T与A互补配对,另一种可替代C与G互补配对,因此当DNA复制时有BrdU掺入就会导致碱基转换引起基因突变。
【详解】
A、将某一连续分裂细胞(甲)置于含BrdU的培养液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若某一位点的碱基对A-T在DNA复制时,模板链中A与BrdU发生了配对),则得到的两个DNA分子中一个为A-BrdU配对,另一个DNA为正常的DNA,为A-T配对,若只考虑DNA分子上该位点碱基对的情况且不考虑其它因素导致该位点的突变,则将子代DNA置于普通培养液(不含BrdU)中继续培养,A-BrdU配对的DNA可分别形成A-T配对,G-BrdU配对的两个DNA,而另外一个DNA形成的两个DNA均为A-T配对,第三次进行DNA复制时,可形成A-T配对、G-C配对、A-BrdU配对(或G-BrdU配对)的不同DNA分子,因此甲细胞至少经过三次分裂可将该位点的A-T变成G-C,A错误;
B、甲细胞经三次分裂后,共形成8个DNA分子,分配到8个子细胞内,由于第三次DNA复制时,BrdU可能与A互补,也可能与G互补,因此该位点为A-BrdU碱基对的细胞占1/8或0,B错误;
C、由于经过第一次复制后,形成的两个DNA中一个碱基配对正常,另一个形成了A与BrdU配对,以后的DNA复制是在普通培养液中进行,因此正常DNA复制出的子代DNA均正常,以A与BrdU配对的DNA也能复制出A-T配对的DNA,因此无论进行几次分裂(分裂次数大于2),该位点为A-T碱基对的细胞所占比例会大于1/2,C错误;
D、至少经过三次复制后,即可出现该位点的A-T变成G-C,碱基对为G-C的DNA复制形成的子代DNA也会是G-C,因此随分裂次数增加(分裂次数大于3),该位点为G-C碱基对的细胞所占比可能会增加,D正确。
故选D。
2.B
【分析】
1、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由于DNA分子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如果图示细胞是卵原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此时细胞中有三条染色体有放射性,说明题中卵原细胞可能进行了一次或多次有丝分裂,如果进行一次有丝分裂,那么减数分裂时肯定发生了交叉互换,如果是两次或多次有丝分裂,那么减数分裂是可能发生交叉互换。
【详解】
A、图中细胞处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着丝点断开,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因为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是极体,A错误;
B、 由于该卵原细胞可能进行了一次或多次有丝分裂,所以最后通过减数分裂,可能产生四种卵细胞,B正确;
C、将其一个卵原细胞(DNA全部被3H标记)在不含3H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如果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出现三条有放射性的染色体,说明该卵原细胞可能进行了一次有丝分裂,然后进行减数分裂且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了交叉互换,或者是卵原细胞进行了大于等于两次的有丝分裂,所以该细胞中才会含有三条3H标记的染色体,所以有放射性的可能是①②③④号染色体中的任意三条,C错误;
D、 分裂产生该细胞的同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产生的另一细胞基因组成为AAbb或Aabb或aabb,D错误。
故选B。
3.C
【分析】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不断放出射性的性质,可及时、灵敏地探测追踪放射性物质;或利用与普通同位素的质量不同进行质量分析追踪其数量变化、位置移动等。14N、15N没有放射性。
【详解】
A、用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还需进行差速离心,将被感染的大肠杆菌与噬菌体的外壳进行分离,A错误;
B、观察菌落需要在固体培养基中培养,B错误;
C、S型菌的DNA引起细菌的转化效率高低与其纯度有关,纯度越高,转化效率就越高,C正确;
D、由于DNA为半保留复制,因此用15N标记的DNA在14N培养液中复制2次,形成的四个DNA分子中,有两个DNA的两条链均含14N,另外两个DNA分子的一条链为15N,一条链为14N,故离心管中会有上、中两条条带,但没有放射性,D错误。
故选C。
4.A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F为细菌的DNA,a为DNA的复制过程,b是转录过程,c为翻译过程。
【详解】
A、图中F为环状DNA,无游离的磷酸基团,F复制时,子链形成过程中会产生多个片段,有多个游离的磷酸基团,F转录形成的mRNA为单链,含有1个游离的磷酸基团,A错误;
B、a为DNA的复制过程,可产生两个相同的螺旋环状DNA分子,B正确;
C、c为翻译过程,反密码子与密码子的识别过程形成氢键再断裂,C正确;
D、b是转录过程,其中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有A-U、T-A、G-C,a过程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有T-A、G-C,b特有的为A-U,D正确。
故选A。
5.A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其中①表示DNA的复制过程;②表示转录过程;③表示翻译过程,需要mRNA、rRNA和tRNA的参与;一条mRNA上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进行翻译,这可提高翻译的速度。
【详解】
A、催化过程②转录的酶是RNA聚合酶,A错误;
B、遗传信息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可用图中②③表示,B正确;
C、DNA复制和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内,翻译发生在细胞质中,不分裂的细胞不能进行DNA复制,因此不分裂的体细胞核中,只能发生②过程,C正确;
D、根据肽链的长短(先翻译的肽链更长)可知,核糖体在 mRNA 上的移动方向是 a→b,D正确。
故选A。
6.C
【分析】
1、分析图可知,该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基因型为BbXA。
2、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详解】
A、分析图可知,该细胞可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以及X染色体的一条染色单体A所在的片段连接在另一条X染色体的染色单体上,所以形成图中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畸变,但没有发生基因突变,A错误;
B、由于DNA分子是半保留复制,细胞分裂两次后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因此细胞进行了一次有丝分裂和一次减数第一次分裂,有丝分裂后,每个DNA均含有一条链被32P标记,另一条链没有被32P标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进行了复制,每条染色体上的两个DNA中,有一个DNA双链都不含32P标记,另一个DNA含有一条链被32P标记,另一条链没有被32P标记;减数第一次分裂由于发生了基因重组以及X染色体的一条染色单体A所在的片段连接在另一条X染色体的染色单体上,所以图中细胞最多有3条染色单体含32P,B错误;
C、分析图可知,该细胞的X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X染色体的一条染色单体A所在的片段连接在另一条X染色体的染色单体上,造成另一个X染色体的基因型变为XAaa,常染色体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了交叉互换,基因型为Bb,因此与该细胞同时产生的另一细胞基因型可能为BbXAaa,C正确;
D、该细胞若为次级卵母细胞,只能形成一个卵细胞,只有1种类型,若该细胞为第一极体,不能产生配子,故该细胞产生的配子种类为0或1,D错误。
故选C。
7.A
【分析】
一、DNA的复制
1、概念:以亲代DNA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2、时间:细胞分裂间期
3、过程:
(1)解旋:DNA分子利用细胞提供的能量在解旋酶的作用下,把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
(2)合成子链:以解开的每一条母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3)形成子代DNA:每一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模板链盘旋绕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形成两个与亲代DNA分子完全相同的子代DNA分子。
二、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区别:有丝分裂复制一次分裂一次,产生与亲代细胞一样的两个子细胞;减数分裂复制一次分裂两次,产生的子细胞中DNA和染色体是亲代细胞的一半。
【详解】
A、若四个子细咆中均含4条染色体(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则细胞进行的减数分裂,等位基因会发生分离,形成4个精细胞两两相同,故有一半子细胞含有a基因,A正确;
B、若四个子细胞中均含8条染色体(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则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子细胞的基因型与体细胞相同,则每个子细胞中均只含有1个A基因和1个a基因,B错误;
C、若四个子细胞中的核DNA均含 15N,则DNA只复制一次,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四个子细胞为精细胞,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因此四个子细胞中均含4条染色体,C错误;
D、若四个子细胞中有一半核DNA含15N,说明DNA不止复制一次,则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所以每个子细胞均含8条染色体,D错误。
故选A。
8.C
【分析】
根据题意,1个精原细胞(假定DNA中的P元素都为32p)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得到了8个子细胞。若只进行有丝分裂,则细胞分裂3次,DNA复制3次,DNA遵循半保留复制,则得到的所有子细胞中含32p的染色体占总染色体数为25%;若细胞先后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细胞分裂3次,DNA复制2次,DNA遵循半保留复制,则得到的所有子细胞中含32p的染色体占总染色体数为50%。
【详解】
A、若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则细胞分裂3次,DNA复制3次,DNA遵循半保留复制,则得到的所有子细胞中含32p的染色体占总染色体数为(4×2)/(8×4)=25%,A错误;
B、若细胞先后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细胞分裂3次,DNA复制2次,DNA遵循半保留复制,则得到的所有子细胞中含32p的染色体占总染色体数为(4×2)/(8×2)=50%,B错误;
C、若细胞只进行有丝分裂,则第二次有丝分裂中期,此时DNA复制了2次,则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含有2条姐妹染色单体,1个只含有31p,另1个含32p,故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均含32p,C正确;
D、若细胞先后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则DNA复制了2次,后期Ⅱ细胞中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不一定含32p,D错误。
故选C。
9.B
【分析】
植物的根尖分生组织进行的是有丝分裂。若以第一代细胞中的某一条染色体为参照,DNA双链中不含BrdU的两条原始脱氧核苷酸链是不变的,复制n代后,会形成2n个子代,其中只有两个细胞DNA含有原始链,其余细胞中DNA均是双链都带有BrdU。
【详解】
A、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已经完成复制,每条染色体的染色单体中DNA均有一条链含BrdU,一条链不含,因此无颜色差异,A正确;
B、第二次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着色不一样,一条着色深,一条着色浅,B错误;
C、第二次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的染色单体均含有BrdU,只不过着色不一样,C正确;
D、此实验根据每一代染色体着色深浅可以验证 DNA 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D正确。
故选B。
10.D
【分析】
将1个精原细胞(2n=20)培养在含32P的培养液中,完成减数分裂产生4个精子,由于进行了一次DNA分子的复制,每个DNA分子都是一条链被标记,一条链不被标记,所以每条染色体及每条染色单体都被标记了,每个精子都含有放射性。取其中一个精子与卵细胞(无放射性)结合形成受精卵,则受精卵内一半染色体(10条)带有标记(DNA分子都是一条链被标记,一条链不被标记),受精随后转入含32P的培养液中继续培养,则第一次有丝分裂时,细胞中40个DNA分子,10个两条链都被标记,30个一条链被标记,一条链不被标记。受精卵第二次有丝分裂时共80个DNA分子,50个DNA分子两条链都被标记,30个DNA分子一条链被标记,一条链不被标记。
【详解】
A、由分析可知,后期I有20条染色体被32P标记,后期Ⅱ着丝粒分裂,染色体加倍也是20条,每个DNA分子都是一条链被标记,一条链不被标记,所以每条染色体都被32P标记,A正确;
B、由分析可知,在含32P的培养液中完成减数分裂形成的每个精子中所有染色体都被32P标记,B正确;
C、由分析可知,受精卵第一次有丝分裂产生的所有核DNA中,(10×2+30)/80=5/8的DNA单链被32P标记,C正确;
D、受精卵第二次有丝分裂产生的所有染色体中,30/80=3/8的染色体的DNA只有一条链被32P标记,D错误。
故选D。
真题再现
1.C
【分析】
DNA复制的特点为半保留复制,复制一次,每个DNA都有1条模板母链和1条新合成的子链(含有 BrdU),得到的每个子细胞的每个染色体都含有一半有BrdU的DNA链;复制二次产生的每条染色体的染色单体中就只有1/2的DNA带有1条模板母链,其他全为新合成链,当姐妹单体分离时,两条子染色的移动方向是随机的,故得到的子细胞可能得到双链都是含有 BrdU 的染色体,也可能随机含有几条只有一条链含有 BrdU 的染色体;继续复制和分裂下去,每个细胞中染色体的染色单体中含有BrdU的染色单体就无法确定了。
【详解】
A、根据分析,第一个细胞周期的每条染色体的染色单体都只有一条链含有 BrdU,故呈深蓝色,A正确;
B.第二个细胞周期的每条染色体复制之后,每条染色体上的两条染色单体均为一条单体双链都含有 BrdU呈浅蓝色,一条单体只有一条链含有 BrdU呈深蓝色,故着色都不同,B正确;
C.第二个细胞周期结束后,不同细胞中含有的带有双链都含有 BrdU的染色体和只有一条链含有 BrdU 的染色体的数目是不确定的,故第三个细胞周期的细胞中染色单体着色不同的染色体比例不能确定,C错误;
D.根尖分生区细胞可以持续进行有丝分裂,所以不管经过多少个细胞周期,依旧可以观察到一条链含有BrdU的染色单体,成深蓝色,D正确。
故选D。
2.B
【分析】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T=C+G,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与(G+C)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3)DNA分子一条链中(A+G)与(T+C)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为1;
(4)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不同,即(A+T)与(C+G)的比值不同。该比值体现了不同生物DNA分子的特异性;
(5)双链DNA分子中,A=(A1+A2)÷2,其他碱基同理。
【详解】
分析题意可知:该DNA片段含有100个碱基对,即每条链含有100个碱基,其中一条链(设为1链)的A+T占40%,即A1+T1=40个,则C1+G1=60个;互补链(设为2链)中G与T分别占22%和18%,即G2=22,T2=18,可知C1=22,则G1=60-22=38=C2,故该DNA片段中C=22+38=60。已知DNA复制了2次,则DNA的个数为22=4,4个DNA中共有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数量为4×60=240,原DNA片段中有60个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则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数量为240-60=180,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3.D
【分析】
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根据题意分析,复制到第三个细胞周期的中期时,共有4个细胞,以第一代细胞中的某一条染色体为参照,含半标记DNA的染色单体共有2条,含全标记DNA的染色单体共有6条。
【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在第三个细胞周期中期时,含半标记DNA的染色单体分别在两个细胞中,故有两个细胞的两条染色单体荧光全被抑制,有两个细胞中的一条染色单体发出明亮荧光,一条染色单体荧光被抑制,故A、B选项正确;一个DNA分子中有两条脱氧核苷酸链,由于DNA为半保留复制,故不含BrdU标记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分别位于两个DNA分子中,新复制得到的脱氧核苷酸链必然含BrdU标记,故所有DNA分子都被BrdU标记,C选项正确;以第一代细胞中的某一条染色体为参照,在第三个细胞周期中期时一共有16条DNA单链,含BrdU标记的有14条,故有的DNA单链被BrdU标记,D选项错误。
【点睛】
本题的易错点是考查学生对DNA单链、DNA分子、染色单体、染色体数这几个概念之间的数量关系能够做到清晰的梳理。在两条DNA单链构成一个DNA分子,一个染色单体就是一个DNA分子,在有丝分裂中期一个染色体上有两条染色单体。
4.B
【详解】
由题意“培养大肠杆菌的唯一氮源是14NH4Cl或15NH4Cl”和“条带表示大肠杆菌DNA离心后在离心管中的分布位置”可知:本活动运用了同位素示踪和密度梯度离心技术,A正确;分析图示可知:a管中的DNA密度最大,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是在含15 NH4Cl的培养液中培养的,B错误;b管中的DNA密度介于a、c管中的之间,表明该管中的大肠杆菌的DNA都是14N–15N-DNA,C正确;实验结果说明DNA分子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D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需以题意“培养大肠杆菌的唯一氮源是14NH4Cl或15NH4Cl”为切入点,从图示中提取关键信息:a、b、c管中的DNA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a>b>c。由此推知:a、b、c管中的DNA依次为:双链均为15N标记、一条链为15N与另一条链为14N标记、双链都为14N标记,据此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模拟检测
1.B
【分析】
分析题意:卵原细胞(DNA被32P全部标记)在31P培养液中减数分裂,DNA复制一次,根据DNA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可知,产生的卵细胞中的2条染色体DNA全部是一条链含31P,一条链含32P,精细胞的DNA被32P全部标记。
图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基因型为AaaaBBbb,在间期发生基因突变(A突变成a,或a突变为A)。
【详解】
A、卵裂的方式是有丝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可能出现基因重组。形成图中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A错误;
B、据分析可知,卵细胞中的染色体DNA全部是一条链含31P,一条链含32P,精细胞(DNA被32P全部标记),故产生该细胞的受精卵中只含有31P的染色体数为0,B正确;
C、据分析可知,培养产生的卵细胞中含32P的染色体数为2,C错误;
D、图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基因型为AaaaBBbb,可推知受精卵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在间期发生基因突变(A突变成a,或a突变为A)。图中①、②两条染色体只含有31P,而来源精子的染色体被32P全部标记,因此①②来自卵细胞(染色体上的基因为aaBB),因此卵细胞的基因型为aB,由于细胞复制时发生了基因突变(A突变成a,或a突变为A),可推知精子的基因型为Ab或ab。若产生该精细胞的精原细胞是纯合子,则精原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D错误。
故选B。
2.B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经常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
A、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A和a属于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题干中给出该动物基因型为AABb,新出现的a一定是基因突变的结果,A正确;
B、DNA全部被32P标记的含有4条染色体的性原细胞在含31P的培养液中先进行一次有丝分裂,产生新的性原细胞中,染色体上的DNA都是一条链含32P,一条链含31P,该性原细胞再进行减数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因为图中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含32P的DNA有4条,基因突变不影响DNA的标记情况,B错误;
C、该细胞正在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向细胞两极移动,因此各染色体一定与细胞一极的纺锤丝相连,C正确;
D、该细胞的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上面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所以该细胞的形成过程一定发生了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B。
【点睛】
点评本题查减数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以及DNA半保留复制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属于考纲中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
3.B
【分析】
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
A、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分子只进行一次半保留复制,因此甲在第1个细胞周期后,全部细胞均含32P,且每个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都含有32P,即每个细胞中含有32P的染色体数为4,A错误;
B、第一个细胞周期结束形成的2个子细胞的每个DNA分子都有一条链含有32P,另一条链含有31P。在第二个细胞周期中,DNA分子又进行了一次半保留复制,则形成的8个DNA分子中,有4个DNA分子是一条链含有32P,另一条链含有31P,另外4个DNA分子都只含31P,而在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随机移向两极,因此甲在第2个细胞周期后,有2个或3个或4个细胞含32P,且每个细胞含有32P的染色体数为0~4,B正确;
C、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DNA分子只进行一次半保留复制,因此乙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后,形成的2个细胞均含32P,且每个细胞中的每条染色体都含有32P,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后期,有2条染色体含有32P,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和末期,有4条染色体含有32P,即每个细胞中含有32P的染色体数为2或4,C错误;
D、乙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将形成4个精细胞,每条染色体含有32P,故4个细胞均含32P,D错误。
故选B。
4.A
【分析】
由于果蝇体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不带标记,放在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进行有丝分裂,所以本题的关键是要搞清楚染色体上DNA的变化。DNA分子复制时,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合成两条新的子链,每个DNA 分子各含一条亲代DNA分子的母联和一条新形成的子链,称为半保留复制。
【详解】
A、第二次分离的中期,由于放在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所以每个细胞的16条染色单体都被32P标记,其中8染色单体上的双链DNA都被32P 标记,另一半的染色单体上的双链DNA中一条链含32P ,一条链不含32P ,A正确;
B、第一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已分裂,不含染色单体,B错误;
C、第一次分裂中期,由于半保留复制,所以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中只有一条脱氧核苷酸链含有32P,C错误;
D、第二次分裂后期,每个细胞有16条染色体,32条脱氧核苷酸链,其中8条染色体上的双链DNA都被32P 标记,另外8条染色体上的双链DNA中一条链含32P ,一条链不含32P,所以共有24条脱氧核苷酸链被32P标记,D错误。
故选A。
5.C
【分析】
分析题文描述和题图:图示细胞由基因型为Aa的某二倍体高等动物的1个精原细胞分裂而成,该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呈现的特点是:着丝粒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据此可判断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又因其细胞中基因A和a所在的2条染色体为非同源染色体,其中基因a所在的染色体有两种颜色,说明形成图中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中的易位。
【详解】
A、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A和a所在的2条染色体为非同源染色体,其中基因a所在的染色体有两种颜色,说明形成图中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中的易位,A错误;
B、由于该精原细胞在形成图中细胞的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中的易位,所以产生的精细胞有4种,即同时含有A和a基因的精细胞、含有A基因的精细胞、含有a基因的精细胞、同时不含A和a基因的精细胞,B错误;
C、图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将1个DNA被32P全部标记的精原细胞放在不含32P的培养液中正常培养,依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有丝分裂结束后所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每个双链DNA分子都是1条链含有32P、另一条链不含32P,其中1个子细胞进行减数分裂,该子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完成DNA复制后,每条染色体含有的2个DNA分子分别位于组成该染色体的2条姐妹染色单体上,其中一条染色单体上的DNA分子上的一条链含有32P、另一条链不含32P,另一条染色单体上的DNA分子的两条链均不含32P,因在分裂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中的易位,所以该细胞中可能有3条染色体含有32P,C正确。
D、综上分析,图中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错误。
故选C。
6.C
【分析】
有丝分裂中DNA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另外DNA是半保留复制。
【详解】
一个细胞含有的2对同源染色体上的4个DNA分子、共8条脱氧核苷酸链都被32P标记。将该细胞放在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2次有丝分裂,共形成4个子细胞,每个细胞中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4个DNA分子。依据DNA的半保留复制和有丝分裂过程可推知,8条被32P标记的脱氧核苷酸链分别进入到8个DNA分子中,4个子细胞中至少有2个细胞含有32P,最多有4个细胞含有32P。且2次有丝分裂结束,含32P的DNA分子全是31P和32P的杂合链。这4个子细胞继续减数分裂,可以产生16个子细胞。若2次有丝分裂结束只有2个子细胞含有32P,则这两个细胞中4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全是31P和32P的杂合链,经过DNA复制后,每条染色体都只有一条染色单体含有32P,则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只有2×2=4个细胞含有32P;若有丝分裂产生的4个子细胞均有1对同源染色体含有32P,且含32P的DNA全是31P和32P的杂合链,则经过DNA复制,每个细胞中都有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条染色单体含有32P,则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中含有32P的有4×2=8个。
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7.D
【分析】
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
A、由题可知兔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44条,则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不变,仍为22对同源染色体,即44条,由于性染色体形态不同,所以共用23种形态,A错误;
B、可知经过一次有丝分裂后有一半的脱氧核苷酸链被标记,而减数分裂也是在含BrdU的培养液中培养的,则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共有3/4的脱氧核苷酸链被标记,B错误;
CD、乙细胞是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次级精母细胞,经过了着丝点的分裂,有两个染色体组,可能具有两条Y染色体或者两条X染色体。由于是在含BrdU的培养液中培养的,根据DNA的半保留复制可知,一半的染色体为全标记,一半的染色体为半标记,即有22条染色体发出明亮荧光,C错误,D正确。
故选D。
8.C
【分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操作程序: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1)分子水平上的检测:
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
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
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2)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等。
【详解】
A、探究DNA的复制方式的实验中,用密度梯度离心技术将不同密度的DNA分子分离,最终证实了DNA为半保留复制,A正确;
B、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的实验中,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为实验组,两组实验组进行相互对照,B正确;
C、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应该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C错误;
D、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时,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据表达式,对种群数量变化进行表达,构建了数学模型,D正确。
故选C。
9.B
【分析】
秋水仙素可以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抑制纺锤体的生成,从而使得细胞中的染色体不能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从而让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但秋水仙素的影响时间有限。因此细胞在含有3H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完成第一次分裂后,此时细胞内每条DNA都有一条单链被标记。
【详解】
A、第一次分裂的间期DNA复制后,每个DNA分子两条链中都有一条链含3H,所以全部染色体都有3H,A正确;
B、第二次复制时用普通培养液,经复制后,每个染色体上有两个染色单体,连在同一个着丝点上,两个染色单体中有一个含有放射性,所以整个染色体是有放射性的,B错误;
C、由于秋水仙素的作用,第二次分裂后,部分细胞中染色体数增加了一倍,为24条,进入第三次分裂的前期,可以看到24条染色体,C正确;
D、第三次分裂间期,有放射性的染色体的DNA的两条链一条有放射性,另一条没有放射性,分别作模板合成的两个染色单体一个有放射性,另一个没有放射性,连在同一个着丝点上,因此在中期时,含有放射性的染色体中只有一条染色单体显示放射性,D正确。
故选B。
10.B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①为DNA复制过程,产生新DNA,所需原料为脱氧核苷酸;②为转录过程,以DNA为模板合成mRNA,所需原料为核糖核苷酸;③为翻译过程,以mRNA为模板,氨基酸为原料合成多肽或蛋白质。
【详解】
A、由分析可知,③过程所用原料是氨基酸,不是核苷酸,参与③过程(翻译)的RNA有三类,分别为mRNA、tRNA和rRNA,A错误;
B、人体不同组织细胞中选择表达的基因不同,选择表达的基因不同导致同一DNA分子进行过程②(转录)时的起始点不同,B正确;
C、图示中③过程为翻译,tRNA结合氨基酸并搬运氨基酸,右边的tRNA上形成了多肽链,而左边的tRNA正搬运氨基酸过来,因此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到左,C错误;
D、①过程为DNA的复制,DNA的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而活细胞的②③过程可发生在任何时间,因此能进行②③过程的细胞不一定能进行①过程,D错误。
故选B。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考点12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含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原理,实验步骤,下列关于实验材料选择合理的是,下列实验中都涉及的操作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浙江专用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13遗传信息的表达含解析,共36页。
这是一份浙江专用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考点10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含解析,共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