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榆林绥德县绥德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2020榆林绥德县绥德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绥德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
历 史 试 卷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小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 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l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 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 先秦时期,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中,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这反映出当时( )
A.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 B.官方重视发展农业经济
C.争霸战争推动农业发展 D.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 西周在行分封之时分同姓以珍玉、重器,分异姓只有远方职贡,而庶姓根据史籍记载根本得不到封赐。这表明,西周时期 ( )
A.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B.彻底否定商代的政治制度
C.同姓诸侯享有的特权更多 D.分封制促使等级观念生产 - 战国时期,某一学派前期重视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的探讨,关注现世战乱,在科学研究领域和逻辑学研究领域有重要贡献,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相爱。这一派别( )
A.具有强烈的实践精神 B.要求超然于社会之外
C.主张重建起礼乐制度 D.提出严刑峻法的理念 -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给贵族作为封地,而是直接派行政官员去管理。该现象说明当时 ( )
A.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变革
B.兼并战争加速了统一的步伐
C.传统的政治体制正在瓦解
D.诸侯王国积极推广郡县制度 - 战国授田制是一种由国家掌握地权,并按一定标准将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直接向农户征收赋役的土地分配形式。这一制度的推行 ( )
A.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强化了君主集权统治
C.巩固了土地国有制度 D.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 秦将岭南以南桂阳县(今连州)划归长沙郡,同时将岭南以北的镡城(位于今湖南怀化境内)划归岭南的象郡。这种行政区划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促进地区问相互交流的需要
B.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C.平定岭南,扩大领土的需要
D.强化地方治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 重视品行的孝廉察举是两汉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东汉初年,政府开始实行“授试以职”制度,无论是孝廉察举或公府辟召,都要先经过一年到十年的吏员试用期才有资格。这种变化 ( )
A.强化能力考察的因素
B.有利于扩大官吏来源
C.能够增强社会流动性
D.有助于强化中央集权 - 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币。文帝时“盗铸如云而起”。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汉武帝的举措意在 ( )
A.强化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 B.打击猖獗的私铸钱币者
C.推动盐铁官营政策平稳实施 D.消除诸侯国割据的基础
-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 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 )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 贞观十七年,因地方大旱,朝廷派遣十七道巡察使巡查地方。此外,唐前期还设有诸道采访使、观察使、宣慰使、市舶使、海运使、户口使等几十种官职。这种措施的盛行表明 ( )
A.唐代地方体制存在严重弊端 B.唐代统治者分散了地方权力
C.唐代重视地方制度的建设 D.藩镇的存在分化了地方的事权 - 唐代对参加科举考试的报考者的出身限制非常宽松,但对道德品行却有严格要求;在官员晋升的考核指标中,道德水平是最重要的一项;监察部门也经常考察官员之“善恶”和“德行孝悌”。这反映出当时 ( )
A.官员道德日趋败坏 B.道德教化备受重视
C.监察机构职权广泛 D.科举选拔轻视成绩 - 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春秋时期,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击退北狄、征伐楚国,成就霸业。后来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这一现象表明 ( )
A.西周中央集权削弱 B.宗法分封制安全崩溃
C.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D.中原文化逐渐扩展 - 汉代,一般富商大贾发财后大都要将大部分资金转变为土地保守起来,商人通过购买田产,竞相成为商人兼地主的双重身份。这一现象 ( )
A.说明抑商政策效果显著 B.促使自耕农的数量增多
C.利于农业经济日趋稳定 D.导致土地兼并日益加剧 - 南北朝时,凡是出任吏部官职者,都必须精通谱学,否则便难以称职。官府编撰《百家谱》多卷,使官员的任命“彝伦”有序。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 B.政府加强对士人人身控制
C.古代宗法观念的影响深远 D.顺应民族融合现象的出现 - 北魏中后期,工商业者由原来与“皂隶”并称,不准与自由民通婚,不准衣锦绣、不准做官,上升为与“吏民”同列,可上书言事甚至做官。这一变化 ( )
A.推动了北魏工商业的发展 B.使北魏统治基础得以削弱
C.说明北魏抑商政策的松动 D.为民族间融合奠定了基础 - 在7世纪的中国,追求各种各样的外来奢侈品和奇珍异宝的风气从宫廷传播开来,广泛地流行于城市居民中。如男子头戴豹皮帽,妇女穿波斯风格的窄袖紧身服,一些贵族甚至在城市里搭起了突厥人的帐篷。这一现象 ( )
A.得益于开明开放的政策 B.打破了传统的华夷观念
C.不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 D.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 考古学家在新疆和田出土的唐代于阗文书中发现了三件《兰亭序》抄本。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 )
A.楷书是唐代官方文书的标准字体 B.于阗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C.中原文化在西域地区进一步传播 D.临摹王羲之的行书在唐代成为时尚 - 下表是某学者统计的汉代铁犁铧文物的分布状况表。它反映了汉代 ( )
| 中原 | 西北 | 东北 | 江南 | 岭南 |
西汉 | 238 | 54 | 13 | 47 | — |
东汉 | 467 | 95 | 41 | 138 | 29 |
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精耕细作已普及全国
C.农耕生产方式扩展 D.手工业发展十分迅速
- 中唐时.韩愈以卫道者自居,发出尊孔孟、排异端的口号,高举复兴儒学的旗帜,以恢复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为己任。这说明当时 ( )
A.三教合一局面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C.社会深受佛道影响 D.民众受到异族统治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50分。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6题、第27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8~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35分)
- (23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孕育着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概而言之,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只是政治的演变往往有明确的界标,而文化的变迁却没有清晰的标志。
——胡宝同《汉唐间史学的发展》
(1)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经济根源。(14分)
(2)如何理解材料二“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
(9分)
- (12分)唐朝文化繁荣,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时期,文人们喜欢到胡人经营的酒楼吟诗作画,畅饮西域的美酒。李白曾经以这样的诗句描绘西市中的胡人酒家:“胡姬貌如花,当炉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在武则天及唐高宗的陵墓前,伫立着64葬藩臣石像,如今只剩下61尊。他们所代表的是唐朝的盟国或友好邻邦。在唐帝国鼎盛时期,这些国家的使臣每年都会带着礼物来到长安,那些奇珍异兽让一路上的人们大饱眼福。那时的长安,流动着不同种族的人群。在名为西市的地方,处处可见西域的妩媚风情。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从给出的2道试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垂拱元年(685年),武则天下令,不论朝内外,凡九品以上的官员,都要采用民间的有才之士。而且,还允许有才能的人自我推荐。武则天对科举制度的一项革新是首创“殿试”,即在天宫拟定策问的题目后,由武则天亲自订正、增削、裁定。而且,在科举考试之后,经吏部筛选合格的贡士,由武则天亲临洛阳殿试,当面考核这些贡士在经书义理和政治方面的见解。载初元年(690年)二月十九日,武则天亲自策问贡士,这一天为殿试制开始之日。这项制度,在当时是一个空前的创举,它一直延续到清末。
——摘编自何贵《唐高宗皇后:武则天传》
(1)根据材料,概括武则天选官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武则天选官制度改革的影响。(9分)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郭守敬(1231—1316),顺德邢台(今河北省邢台市)人。郭守敬幼承祖父郭荣家学,精通五经,熟知天文、算学,“司水利,巧思绝人。”至元元年(1264年),西夏境内的唐来、汉延等古渠,废坏淤浅,“守敬更立闸堰,皆复其旧”。至元十三年,元世祖忽必烈命张文谦等主持修订新历,郭守敬提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至元十六年,郭守敬领导开展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东至高丽,西极滇池,南逾朱崖,北尽铁勒,四海测验”。至元十七年,《授时历》告成。有人建议利用滦河和浑河溯流而上,作为向上都运粮的渠道,郭守敬经探测发现这些建议不切实际。帝命郭守敬主持修建大都运河,至元三十年,“帝还自上都,过积水潭,见舳舻敝水,大悦,名日通惠河”。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郭守敬去世,享年八十六岁。后代史家称赞“守敬开物成务,功施于千载”。
——据《元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郭守敬的历史功绩。(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郭守敬取得历史功绩的原因。(9分)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50分)
1—5 BAADB 6—10 AACDD 11—15 AACAD 16—20 CBDDA
21—25 CACCC
二、非选择题。
26.(23分)
(1)(14分)
表现:孔子“仁”“以德治民”,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民水君舟”,墨子“兼爱非攻”。
根源: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土地私有制形成(或小农经济形成)。
(2)秦统一中国,结束春秋战国分裂局面,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恩想。(9分)
27.(12分)
提示观点一:唐朝诗歌文化繁荣。可通过分析唐朝商业文化繁荣对诗歌的推动、科举制的推动、政府的提倡和推动、前代文化的积淀等回答唐诗繁荣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观点二:唐朝商品经济繁荣。结合材料和史实说明唐朝商业繁荣的表现,分析商业繁荣的原因并评价唐朝商业繁荣的现象。
观点三: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和民族政策推动对外交往、民族交往频繁。可从交往内容和影响上进行阐述。
观点四:唐朝对外贸易繁荣。从海上丝绸之路和开放的对外政策推动唐朝对外贸易繁荣等角度论述,可简单阐述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况(包括贸易路线、对象、内容等),最后得出唐朝对外贸易繁荣的结论。
观点五:唐朝国力的强盛与中华文化圈。可从唐朝国力强盛推动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中华文化圈的影响范围等多方面进行论述。
28. (15分)
(1)内容:①选拔民间有才能的人担任官员;②允许个人自荐为官;③创立殿试制度(6分)
(2)影响:①进一步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势力,巩固了统治基础;②创新了人才选拔方式,有利于笼络更多有才之士以加强君主专制;③给后世选官制度提供了借鉴。(9分)
29.(15分)
(1)西夏治水,修订新历,天文测量,发明天文仪器,修建通惠河等。(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2)①良好的家庭教育;②本人潜心科研、躬行实践、大胆探索、富有创新精神;③关注国计民生事业;④无代中央政府大力支持。(9分,每点3分,任答3点即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寻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广州租界史大事记》载,乐爱国先生指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陕西省榆林市绥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鹤壁高级中学高二6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