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组合抢分练2论述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名句名篇默写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组合抢分练2论述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名句名篇默写含答案第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组合抢分练2论述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名句名篇默写含答案第2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组合抢分练2论述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名句名篇默写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组合抢分练2论述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名句名篇默写含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名句名篇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宁夏银川市高三4月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待春风吹散余寒,踏青便是赏心乐事,但是,您可曾想过,“春风又绿江南岸”中春风明明是吹绿了江南,为什么春季出游不用“踏绿”而用“踏青”?古人为何会在诗词歌赋中推崇青色?中国画为什么又称为丹青?“天青色等烟雨”道出青花瓷一色难求,“青”所指的又是何种色彩?“青色”与“春色”到底有何内在联系?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揭开“青”熟悉而又神秘的面纱。
    古代文学作品当中,有关“青”的诗词歌赋不在少数,大多还以“青青”的叠词出现。例如“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然而,不难发现古人对于青的指代并不明确,既可以是荀子《劝学》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蓝;又可以是李白《将进酒》中“朝如青丝暮成雪”的黑;还可以是王安石《次韵景仁雪霁》中“稍见青青色,还从柳上归”的黄绿色。为何古人有时会将“苍、蓝、碧、翠、绿”统称为“青”?其实并非古人不识色彩,而是为了修辞和押韵,是将文学的浪漫色彩发挥到极致的表现。
    中国画古时又称丹青,所谓丹青主要是指朱砂和石青二色。古时作画,由于色彩种类和绘画技法的限制,朱砂和石青最为常用,所以又用丹青来泛指图画,青、绿二色在汉代之后广泛运用于绘画领域,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佛教艺术的传入。从现存魏晋时期的敦煌壁画中,能够看到大量石青、石绿被运用于描绘山石、树木和佛像的服饰之上。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山石、树木仍可见敦煌壁画中树石之身影,而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将青色发展到极致门类的则是“青绿山水”。自展子虔创青绿山水样式后,中国画呈现出更为富丽堂皇的局面,因此展子虔又被誉为“唐画之祖”。在青绿山水画中,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可谓家喻户晓,此画卷长近12米,气势辽阔,画中层峦叠嶂、逶迤连绵,又有林木村野、舟船桥梁,将秀丽山河绘于一卷,所用石青和石绿二色可谓山水的灵气所在。
    青,在工艺品中,当属青花瓷最为出名,方文山在歌曲《青花瓷》中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道出了古时天青色的青花瓷是一色难求,青花瓷上色的青料品类十分的讲究,大致有回青、浙青、陂唐青、石青、珠明杆、苏麻离青等,由于青料的选择不同,最后呈现的青色存在一定差异。现通过考古发现,青花瓷自唐就有,经千年不衰,如今更是成了中国瓷文化中最具代表的品类之一,足可见青色在中国受喜爱的程度之深。
    《尔雅·释天》中将“春”又称为“青阳”,这是“青”与“春”产生的一次直接性关联,“青”具备泛指性和模糊性,是“青色系”的统称,同时又象征“四时”之中的春,所以古人将踏春称为“踏青”,而非“踏绿”。
    青色为何受到中国人的青睐?在于青色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青色所传达出来的冷静、柔和、安详、深沉、朴素的色彩感受,既符合儒、释、道思想对传统审美的现实需要,又符合当代审美所看重的精神需求,中国人对青色的喜爱,挥洒在笔墨之间,凝固在瓷器之上,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期望,彰显出东方审美中含蓄、冷静、典雅的精神特质。
    (摘编自余智鹏的《青色为何受国人青睐》,
    《光明日报》2021年2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A.古人对于“青”的指代并不明确,并非不识色彩,而是出于文学表现的需要。
    B.中国画古时又称“丹青”,是因为所用石青和石绿二色可谓中国画的灵气所在。
    C.自“青绿山水”将青色发展到极致之后,中国画才呈现出一派富丽堂皇的局面。
    D.作者认为,“青”具备泛指性和模糊性,是青色系的统称,所以将春游称为踏青。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项,强加因果,中国画称之为“丹青”是因为“朱砂和石青最为常用”。C项,逻辑混乱,原文中是承接关系,不是条件关系,文中表述是“中国画呈现出更为富丽堂皇的局面”。D项,从原文来看,“古人称春游为踏青”还少一个条件,即“同时又象征‘四时’之中的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文章第二段通过引用诗词歌赋中的名句,印证了古人对于“青色”的喜爱与推崇。
    B.文章例举顾恺之、王希孟的画作,论证了汉代之后青色在绘画领域的广泛运用。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层层推进,最后补充论述。
    D.文章从文学、绘画、工艺品三方面阐述了国人对青色的喜爱,体现了论证的广度。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能力。本文的论证结构是先提出问题,再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文章是并列结构,从文学、绘画、工艺品三方面来阐述,并不是层层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中的“青丝”与“绿云扰扰”中的“绿云”,意思相同。
    B.“独留青冢向黄昏”中的“青冢”即王昭君的墓冢,因为冢上芳草常青,故有此称。
    C.工艺讲究的青花瓷,自唐以后,千年不衰,成了中国瓷文化的代表,深受国人喜爱。
    D.对青色的喜爱,让中国人释放出巨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彰显了东方审美的精神特质。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出自人教版必修二《孔雀东南飞》,其中“青丝”的意思是黑色的丝线;“绿云扰扰” 出自64篇必背篇目《阿房宫赋》,其中“绿云”指黑发。故A项不正确。
    二、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
    (2021·云南省昆明市一中高三第七次仿真模拟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民俗是社会群体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作为精神的外化,民俗存于日常的器物、技艺、仪式制度中,“日用而不觉”。民俗文化是一种生活文化,它与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紧密相关。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日常饮食各不相同,云贵川气候潮湿爱酸辣,东北地区冬季寒冷喜腌制菜品;而节日文化、风俗趣尚也各有差异,如端午包粽子、划龙舟,中秋团圆赏月,重阳敬老登高等等。这些民俗文化代代传承,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品格。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但是节日、仪式、技艺、器物等所蕴含的深层文化记忆和独特的审美符号,依然持续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随着媒介的日新月异,民俗也随之呈现出多维度、立体化特征,展现出生动、活态的变化。文化体验类节目《2018中国记忆》探寻二十四节气和百姓生活之间的关系,通过记录影像呈现文化体验,开展线上活动,立体展现立春打春牛、春分酿酒拌醋、谷雨牡丹花会、立夏尝三鲜等节气仪式。这种极具沉浸感和互动性的表现形式,突破了传统民俗传播的时空限制,实现了“在场”与“不在场”的妙合、历史与当下的连缀,使观众们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可以说,新的媒介形式让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彼此交流、相互对话,融入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今天,生生不息、鲜活灵动的民俗文化在新媒介助力下得以全面、有效地表达和传播。民间话语表述及审美趣味唤醒了共同的文化记忆,通过声音、文字、影像、超文本链接、云技术,民俗文化以主动的姿态感应生活、呼应时代,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供了经验和情感的纽带。
    (摘编自毛巧晖《新媒介与民俗文化:在时间
    长河的洗礼中闪耀着新的光彩》
    《人民日报》2021年1月22日)
    材料二:
    近日,“寻找乡村手艺人”内容征集活动圆满收官。此次活动于5月14日启动,由今日头条、西瓜视频、抖音与《农民日报》独家发起,邀请民间艺术达人用视频和图文的方式记录创作故事,最终吸引了6 793名创作者参与,线上投稿量13 729篇,总播放量达1.75亿。
    来自五湖四海的手艺人,利用短视频、图文等形式,展示了木刻、刺绣、雕刻等传统工艺的魅力,并让墨雕、糖画等小众艺术重登舞台。广西梧州的阿木爷爷是一位有50年经验的木匠,他在这次征集活动中分享了制作二十四柱鲁班锁的精湛技艺。网友感叹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打磨榫卯技艺的工匠精神,呼吁“这样的手艺千万不能失传”,有人甚至自投阿木门下学手艺。
    (摘编自《寻找乡间的手艺人》
    中新网 2020年7月15日)
    材料三:
    山东省乳山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俗文化积淀。近百年来,许多古迹遭到严重破坏,有一些古迹只能从老照片中看一下或老人的口述中想象一下。为抢救文化遗产,市文化馆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先后举办过8次大型社会宣传活动,组织人员在人口密集地段挂横幅、设展牌,分发非遗宣传单。另外,借助有关展会平台,一些民俗文化资源得到了合理开发利用,如乳山镂绣和姜家柳编两种产品在2010年济南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得到展销和开发,实现开发性保护。
    尽管如此,在城镇化进程中,一些老房子、古树、老街道、老家庙、古井仍有不同程度的损毁,而更令人痛心的是一些民俗传统随着历史的前进濒临消亡。乳山草编业曾经畅销国内外,民间艺人房云璞曾被评为“全国工艺美术品大师”,然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塑料制品在市场上日益走俏,房云璞逐渐没有了用武之地,乳山的草编业也慢慢销声匿迹。而乳山传统制盐业、宁海绸等技艺都面临同样命运。
    (摘编自郑华《对乳山市城镇化进程中
    “非遗”保护工作的调查报告》)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民俗是一种文化事项,形成于社会群体的生产实践和生活中,存在于日常的器物、技艺、仪式制度中,“日用而不觉”。
    B.民俗文化代代传承,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品格,民俗载体所蕴含的深层文化记忆能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C.《2018中国记忆》开展线上活动,立体展现一些节气仪式,具有沉浸感和互动性特点,突破了传统民俗传播的时空限制。
    D.新媒介使民俗展现出生动、活态的变化,并呈现出多维度、立体化的特征,从而以主动的姿态感应生活、呼应时代。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项,“民俗”错,本题属偷换概念。原文说“民俗文化以主动的姿态感应生活、呼应时代”,“感应生活、呼应时代”的是民俗文化,而不是“民俗”。故选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材料一介绍了民俗和民俗文化的概念、相关因素、意义与价值,从中可知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对增强民族凝聚力意义重大。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新媒介助力民俗文化传承的成功案例,由于参与的媒体更多,“寻找乡村手艺人”活动或将更具影响力。
    C.材料三中,为抢救文化遗产,乳山市在宣传和开发民俗文化资源方面作了尝试,但在借助新媒介提升效率上还有很大空间。
    D.通过材料二、三的对比可发现,如果房云璞老人的技艺能在“寻找乡村手艺人”活动中展示,乳山的草编业将得到传承。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D项,“如果房云璞老人的技艺能在‘寻找乡村手艺人’活动中展示,乳山的草编业将得到传承”错。原文只说“‘寻找乡村手艺人’内容征集活动圆满收官。此次活动……最终吸引了6 793名创作者参与,线上投稿量13 729篇,总播放量达1.75亿”,选项说“乳山的草编业将得到传承”太绝对化。故选D。
    6.针对乳山市民俗文化保护的困境,新媒介可以发挥哪些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示例)①利用多种新媒介使乳山的民俗文化得到记录。如可以用声音、影像等方式记录古迹和技艺、仪式等。②利用新媒介扩大宣传面,提升宣传效率,使更多的人了解乳山的民俗文化遗产,主动投入到抢救濒危项目中。③利用新媒介实现更广泛的交流与互动,使民俗文化以主动的姿态感应生活、呼应时代。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①原文说“民间话语表述及审美趣味唤醒了共同的文化记忆,通过声音、文字、影像、超文本链接、云技术,民俗文化以主动的姿态感应生活、呼应时代,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供了经验和情感的纽带”“作为精神的外化,民俗存于日常的器物、技艺、仪式制度中……”,由此可知,利用多种新媒介使乳山的民俗文化得到记录。如可以用声音、影像等方式记录古迹和技艺、仪式等。②原文说“为抢救文化遗产,市文化馆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先后举办过8次大型社会宣传活动,组织人员在人口密集地段挂横幅、设展牌,分发非遗宣传单”,由此可知,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介扩大宣传面,提升宣传效率,使更多的人了解乳山的民俗文化遗产,主动投入到抢救濒危项目中。③原文说“今天,生生不息、鲜活灵动的民俗文化在新媒介助力下得以全面、有效地表达和传播”“民俗文化以主动的姿态感应生活、呼应时代”,由此可知,要利用新媒介实现更广泛的交流与互动,使民俗文化以主动的姿态感应生活、呼应时代。
    三、名句名篇默写
    7.(2021·课标全国甲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左传·庄公十年》记载,长勺之战结束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说,确认齐军不是伪装败退进而决定追击,是因为“(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2)《庄子·逍遥游》引用志怪书《齐谐》的内容称,当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乘着六月的大风飞去。
    (3)郦道元在《三峡》一文中引用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来印证前文对哀猿长啸的描写。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1)注意“辙”“靡”的写法;(2)注意“抟”的写法;(2)注意“鸣”“裳”的写法。
    8.(2021·重庆巴蜀中学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认为刘备在临终之时把家国大事交托给他是因为“先帝知臣谨慎”,自从接手这一重任,诸葛亮“夙夜忧叹”,唯恐自己不能完成重托,有负先帝。
    (2)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交代自己身为监察御史此番塞上之行的目的是“单车欲问边”,而途中遇侦查骑兵后,他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可见边关战事紧急,戍边将士辛劳无比。
    (3)《师说》中,底层劳动者“不耻相师”;而贵族阶层“则群聚而笑之”:二者求学态度对比鲜明。韩愈发出“反不能及”的叹息,也就不足为奇了。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1)注意“夙”“忧”的写法;(2)注意“燕然”的写法;(3)注意“相”的写法。

    相关试卷

    2022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组合抢分练2 论述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名句名篇默写:

    这是一份2022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组合抢分练2 论述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名句名篇默写,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名句名篇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组合抢分练3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写作:

    这是一份2022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组合抢分练3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写作,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44练语言表达+名句默写+非连续性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44练语言表达+名句默写+非连续性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