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语文名著阅读专项模拟训练
展开名著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论语·述而》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①!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注]①射:指古代的射礼。
1.第三则材料中,“孝”可分两层,其一为__________,其二为__________。
2.结合第二、三则材料,简析第一则材料中孔子“未尝饱也”这一行为所隐含的儒家思想。
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
材料二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论语·子张》
材料三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论语·泰伯》
1.材料一中,孔子对“士”提出了哪些要求?请简要概括。
2.材料二子张认为“士”要“见危致命”,而材料三孔子却认为,“士”要“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请谈谈两者观点是否矛盾。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盂子·梁惠王上》)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敌其君,请讨之。”
(《论语·宪问》)
1.材料一中,“弑”的意思是__________,“诛”的意思是___________。
2.孟子对“武王伐纣”和孔子对“陈成子弑简公”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四、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
1.(1)材料一中,“割鸡焉用牛刀”比喻 ;(2)材料二颜渊说“约我以礼”,请用“颜渊问仁”章的原句回答孔子如何以礼约之。
2.从上述材料可见,孔子将礼作为治国之本和日常行为的准则。但当时违礼现象普遍存在,孔子极为担忧。请举例分析。
五、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①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孟子·离娄下》)
【注】①由:同“犹”。
1.颜回之“乐”指的是_______________,“乡人”可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
2.“人不堪其忧”的“忧”与“所忧则有之”的“忧”有何区别?请简析。
参考答案:
一、1. 有事情,年轻人为年长者效劳,有酒食,先给他们吃(“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物质之孝、孝养等) 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神色(“色”“色难”、精神之孝、孝敬等)
2.示例一:体现儒家仁礼思想。儒家推礼,射箭讲究射礼,孝道讲究年轻人循礼服侍长者;儒家重仁,箭手之间彼此尊重(重视君子仁德修养),孝道更重视内心敬意。孔子于丧者之侧“未尝饱”,是对丧礼的重视与遵循,也体现他的恻隐之心(仁德等)。
示例二:体现儒家的中庸思想。射箭既要争高低,又要彼此尊重;孝道既重精神之孝,也重物质赡养;孔子于丧者之侧“未尝饱”,内之恻隐与外现行为的关系以及外现行为的呈现,都体现儒家“适度”“执中”的中庸追求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的能力。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是第一层“孝”,若父兄有事,做子弟的帮忙代劳,为人子弟者有好的酒菜,请父兄先来享用,这些都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并不能作为判断孝顺与否的标准。
第二层孝是行孝应当在表情上做到和颜悦色。指在侍奉父母的时候,想要长期保持着和颜悦色的状态很难。只有对自己父母有着深切笃定的孝心,才会由衷地表现出愉悦和婉的神色。所以说,若能在父母面前一直保持着和悦的神色,就能算作真孝顺了。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思想内容的能力。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是说: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在有丧者之侧”,他从来没有吃饱过饭,是因为他看见有丧事的人,内心也会跟着悲痛起来,没有吃饭的心思了。孔子的这一自然之举,流露出的是恻隐之心。
由“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可知,孔子认为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一定是比射箭了。比赛时,相互作揖谦让后上场。射完后,登堂喝酒。首先君子之争是尊重对手,即“揖让而升”;然后是公平之争,最后是竞争之后无论输赢一同饮酒,不互相怨恨、排挤等。“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体现出儒家思想对“孝”的推崇。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仁、礼、孝,即射箭讲究射礼,竞争讲究仁、对长者要按照理解服侍孝顺。孔子于丧者之侧“未尝饱”,是对丧礼的重视与遵循,也体现他的恻隐之心。
参考译文: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从来没有吃饱过。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一定是比射箭了。比赛时,相互作揖谦让后上场。射完后,登堂喝酒。这是一种君子之争。”
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最难。遇到事情,由年轻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让老年人享受,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二、1.追求正道,执守道德,依据仁爱,游习六艺。
2.不矛盾。①子张主张“见危致命”,认为士应该在危急关头,为了正义事业敢于挺身而出,体现了士的担当精神。②孔子主张“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认为时代环境允许,就出来兼济天下;社会动荡,则保全性命,等待机会,反映出了士的进退取舍之道。③两者的观点都表现出贤士匡济天下、积极出仕的胸怀,同时,体现了儒家通权达变的态度。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内容并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材料一的意思是:立志要高远,要从人德起步,依傍于内心,注重内心修养,个人知识学问要渊博。
“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这个“道”就包括了天道与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这是教我们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至于是否做得到,是另一回事。正如大家年轻时刚出社会做事,都立志取得功名富贵。孔子说,作学问要把目标放得高远。
“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所谓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从道德的行为开始。换句话来说,“志于道”是一种追求和坚守,“据于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孔子告诉我们,思想是志于道,行为是依据德行。
“依于仁”,仁的体是内心的修养,表现于外用的则是爱人爱物,在于对人对物有没有爱心。有了这个爱心,爱人、爱物、爱社会、爱国家、爱世界,扩而充之爱全天下。这是仁的发挥。
“游于艺”,“依于仁”然后才能“游于艺”。“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孔子当年的教育以六艺为主。
这一章讲述的是孔子教导弟子进德修业的秩序和方法,层次分明,像一个教学大纲。孔子培养学生,就是以道为方向,以德为立脚点,以仁为根本,以六艺为涵养之境,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并比较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材料二《子张》篇“见危致命”是说在危急关头,为了正义事业敢于挺身而出,就算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也毫不顾惜,这里说的是一种能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气。孔子虽然主张“见危授命”“仁者有勇”,但并不提倡毫无原则地以身涉险。所谓见危,即到了危机时刻,比如国家危亡、民族危亡,他人生命受到威胁等紧急关头,此时,士人可以或应该选择杀身成仁。见危致命一语,让我们看到了子张的勇气,看到了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向我们传达了一种勇于担当的精神。
材料三中,孔子首先强调时代环境允许,就出来兼济天下;社会动荡,则保全性命,等待机会,此所谓君子不处危邦。这段话,很好地反映出了我国儒士的进退取舍之道。儒家富有政治智慧,特别讲究出来做官的环境和时机。环境的选择原则是“危邦不入,乱邦不居”。所谓“危邦”,是指隐含着极大政治风险的国家或地区,这个国家或地区当时不一定是动乱的。 而“乱邦”则是指已经陷入动乱的国家或地区,这样的环境,不要说施展才能建功立业,而且想保全性命都不容易,所以应避而远之。
在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就应积极地入世,为民众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倘若没有这样做,那就说明缺乏责任感和仁爱之心,而且德行才能都不够。因此而处于贫困低贱之中,那是非常可耻的。在国家无道、政治混乱的时候,趁乱谋取富贵,也是可耻的行为。 本章中所阐明的入世态度,为人们面临重大人生抉择时,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是极为高明人生智慧。可见两则材料的观点并不矛盾,而是灵活变通的处世态度。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依靠,而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材料二:
子张说:“士人看见危险肯献出生命,看见有所得就想想是否合于义,祭祀时想到恭敬,服丧时想到悲痛,这也就可以了。”
材料三:
孔子说:“坚定地相信我们的道,努力学习它,誓死守卫保全它。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从政;天下无道,就隐居不仕。国家有道,而自己贫穷鄙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有显贵,也是耻辱。”
三、1. “弑”指子杀父,臣杀君 “诛”指合乎正义的讨杀
2.(1)在孟子看来,周武王诛杀商纣王的做法,表面上是弑君行为,实则是给予百姓活路,不属于以下犯上。周武王此举是对破坏仁爱道义纣王的惩戒,属利国利民的大义之举。
(2)在孔子看来,陈成子作为臣子杀死简公,致使齐国政权旁落,实属以下犯上、乱政不义之举。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由“臣弑其君”“陈成子弑简公”可以看出,两种情况都是臣子杀死君主,由此推断出“弑”是不合道义的,指子杀父,臣杀君。
由“闻诛一夫纣矣”可知,原文是说武王诛杀了无道的纣王,因此推断出“诛”指合乎正义的讨杀。
2.本题考查对材料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探究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要求分析孟子对“武王伐纣”和孔子对“陈成子弑简公”的态度,解读时,需要明确观点,可抓住两人所处的时代及社会背景,以及两人各自的主要思想,知人论世。
孔子尊崇周礼,孔子依据周礼中的君臣等级制度,他认为陈成子是臣子,而简公是君主,臣子杀死君主这是不合礼法,不合道义的,属于以下犯上的行为,所以,陈成子弑简公,孔子义愤填膺,请求出兵讨伐他;
孟子强调民本思想,结合“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分析可知,孟子说是‘诛一夫’,是肯定周武王的做法,他认为周武王这样做是诛杀暴君,解救百姓,属利国利民的大义之举。
参考译文:
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真的有这些事件吗?”孟子答?“史料中有这种记载。”宣王问:“臣子犯上杀死君主,行吗?”孟子答:“破坏仁的人叫做‘贼’,破坏义的人叫做‘残’,毁仁害义的残贼,叫做“独夫”。(人们))只听说把独夫纣处死了,却没有听说是君主被(臣下)杀害了。”
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以后,随即上朝去见鲁哀公,报告说:“陈恒把他的国君杀了,请你出兵讨伐他。”
四、1.(1)治理武城这样的小地方用不着礼乐大道。(2)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答案示例1:季氏享用周天子的八佾舞,孔子深恶痛绝,认为这是对周礼僭越和破坏,这必然带来鲁国政治的无序。
答案示例2:宰我提出把三年的丧期改成一年,孔子非常气愤,认为服丧三年是对养育之恩的回报,是天下的通行的礼,必须要遵守。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1)“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杀只鸡怎能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从语段来看,这是孔子在武城听到管弦和歌唱的声音时所作的评论,子游做了武城的邑宰,对此地实施庠序教化,学习礼乐的人很多,弦歌不辍,孔子把治理武城比作“杀鸡”,把“礼乐”比作“牛刀”,显然认为治理这样的小地方不必用礼乐。
(2)“约我以礼”意思是用礼来约束我们的行为,这是颜渊对孔子用礼教育弟子的评价,由此想到“颜渊问仁”中颜渊询问孔子“仁”的具体准则,孔子回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名著观点以及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首先要把握孔子“礼”的大概内涵。
如孔子要求人们自觉地约束自己,在既定的位置上以礼的标准正确地处理上下左右的关系,如为父要慈,为子要孝,为友要信,为臣要忠,为君要善,要爱民;如孔子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然后举出当时违礼的现象,并进行分析。
如“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是说季氏的僭越行为,西周时期,贵族享用乐舞的等级,有着明确的规定,即天子礼乐用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不得擅自越级,而季氏身为鲁国大夫,本应使用四佾,却享用周天子的八佾舞。
如宰我认为为父母服丧三年太长了,建议“期可已矣”,对此孔子非常生气,“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孔子认为为人子者,自出生到三岁都没有离开过父母的怀抱,父母生我们、养我们那种恩德是无量无边,服丧三年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必须遵守。
参考译文:
孔子到了武城,听到管弦和歌唱的声音。孔子微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说:“以前我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道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就容易使唤。’”孔子说:“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是同他开玩笑罢了。”
颜渊感叹地说:“我的老师啊,他的学问道德,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深。看着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了。老师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我们,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们的知识,用礼来约束我们的行为,我们想要停止学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自己的才力,似乎有一个高高的东西立在我的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找不到可循的路径。”
五、1. 乐:追求道(仁、礼等儒家思想)的快乐: 乡人:乡民(引申为“普通人”“平庸者”等也可)。
2.前者是物质层面的忧,眼前之忧:后者是精神层面的忧,是长远之忧。或:前者是外部环境所加的忧,客观条件导致;后者是自身内部所加的忧,主观追求所致。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1)从文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可知,用一个竹筐盛饭,用一只瓢喝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颜回却能照样快活。颜回的“乐”与物质生活无关,这种“乐”应该在精神方面,而联系孔子所提倡的“道”与“仁”的观点,颜回的“乐”应是追求道(仁、礼等儒家思想)的快乐。
(2)在文中,“乡人”与“舜”所代表的“圣人”是一对相对的概念,由此可以推断,“乡人”在此是“普通人”的意思,即普通的“乡民”。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其内涵的能力。
在第一则语录中,“人不堪其忧”中所忧内容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也就是对饮食和居住条件简陋的担忧,这些都是物质上的忧,是对眼前事物的忧虑,是客观条件导致的外部环境所施加的忧患。
而在第二则语录中,所忧的对象为“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也就是说舜已经成为天下的楷模,而我却还是一个普通的乡下人,这是一种“见贤思齐”式的忧,是内心对自己与贤人之间差距的忧虑,所以,这是精神层面的忧,是长远之忧。
参考译文:
孔子说:“真是个大贤人啊,颜回!用一个竹筐盛饭,用一只瓢喝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困的忧愁,颜回却能照样快活。真是个大贤人啊,颜回!”
(《论语·雍也》)
因此,君子有长期的忧虑,但却没有短时的后患。这样的忧虑是有的:大舜是人,我也是人。大舜为天下作了榜样,名传后代,而我还不免是个普通的乡下人,这才值得忧虑。
(《孟子·离娄下》)
江苏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模拟训练: 这是一份江苏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模拟训练,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京高考语文阅读专项模拟训练:文学类阅读: 这是一份北京高考语文阅读专项模拟训练:文学类阅读,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文学作品,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江高考语文名著阅读模拟专项训练: 这是一份浙江高考语文名著阅读模拟专项训练,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子曰,子张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