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质量监测(一)语文试卷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28334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质量监测(一)语文试卷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28334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283341/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参考答案第2页](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283341/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0届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一)语文试题 PDF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0届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一)语文试题 PDF版,文件包含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质量监测一语文试卷pdf、语文参考答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长春市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质量监测(一)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参考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解析】A项,“劳动创造了人是说劳动创造了物质、精神财富”表达片面,原文“从普遍意义看,劳动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必要手段,既是人的生存生活之本,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劳动教育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夸大其词,原文“劳动教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B项,缺少限制条件,原文“而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学习、科学实验、研学旅行和社会实践等……都不属于劳动教育的范畴”,缺少 “一般意义上的”。C项,“其它四育能在劳育中实现,这体现了劳育的独特价值”曲解文意,原文“在劳动教育中发现五育、渗透五育、落实五育”,并未说“其它四育能在劳育中实现":“我们一方面要看到劳动教育的独特价值,它关系到青少年劳动素养的培养,这是其他四育无法替代的”,这才是“劳育的独特价值”。 【参考答案】A【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解析】“目的是为后文论证劳育是五育中最根本的教育张本”理解错误,原文“要看到劳动教育的载体价值,五育并举,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并没有体现“劳育是五育中最根本的教育”。 【参考答案】D【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解析】表述不全面,“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的重大变革”只是“劳动教育中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其中一个原因。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查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解析】 B项“能解决今天国际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错,说法太绝对,原文是“有助于解决今天国际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故选B。5.【参考答案】 D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查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解析】 D项“逐步消除隔阂与差距”错,原文是“在文明交互加深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领域合作将更容易”,只是说实现经济领域合作将更容易,并不是逐步消除隔阂与差距。故选D。6.【参考答案】①为各国间文明对话交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各国文明间的交流互鉴。②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抗击逆全球化风潮。③迎合亚洲经济体转型契机,有助于经济领域的合作。(每点2分)【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考查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7.【参考答案】A【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考查审美的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解析】作者对湖滨镇“亲善友好”,人人虔诚,人人勤恳的描绘,实质上是讽刺,这也不是“美国梦”的典范。8.【参考答案】原本的塞拉丁工作勤勤恳恳,爱勒克能干、精心操持家务;两人过着幸福的生活。(2分)在金钱的利诱下,福斯脱夫妇贪婪和虚伪暴露无遗。(2分,答“吝啬”“冷酷”“自私”等给1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命题立意】 本题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考查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9. 【参考答案】示例:(1)福斯脱夫妇幻想着发大财,却只愿捐出300元给教会,还自认为是“无私”与“慷慨”,这里讽刺了福斯脱夫妇的自私与贪婪吝啬。(2)在等待过程中,福斯脱夫妇幻想着巨额的投资收益和享乐生活却忘记缴纳6美元的报费,这也是对二人空想不切实际的物质生活的辛辣嘲讽。(3)当报纸编辑前来拜访,福斯脱夫妇急切地渴望从编辑那里了解提尔贝利的情况,却又要符合遗嘱的要求,伪装出满不在乎的神情,充分讽刺了人物的虚伪。(4)当得知提尔贝利死讯时,“福斯脱夫妇浑身都因伤心而发抖,其实内心的感觉好像是高兴”,暴露出福斯脱夫妇的虚伪、冷酷。(要求举例准确,分析合理。每个例子2分,答出符合要求的3个例子即给满分。)【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考查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 【参考答案】A 【解析】将军本以兖州首事/故能平定山东/此实天下之要地也/宜急分讨/使虏不得西顾/乘其间而收熟麦/约食蓄谷/以资一举/则吕布不足破也【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 【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考查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的学科素养。【解析】“九宾礼””是中国古代外交时的最高礼仪,同“上宾之礼”不同。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考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解析】向曹操献计把皇帝迎到许都错。“操议欲奉迎车驾,徙都于许。”13.【参考答案】(1)趁此时奉迎主上以顺应万民心愿,执最大的公正来使天下信服,扶持大义来招纳英才。(关键词“因”“服”“致”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2)“情形败露,声势衰竭,一定会有转机,这是使用非常之计的时候,不可错失良机。”曹操于是坚守壁垒和袁绍相持。(关键词“竭”“坚壁”及判断句的翻译各1分,大意2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和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考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 参考译文:荀彧(yù)字文若,颍川颖阴人,青少年就凭才识出名。南阳人何颙见到荀彧认为他奇异不凡,说:“这是帝王的辅佐之才啊。”中平六年,被推举为孝廉。董卓作乱时,弃官回到家乡。等荀彧到了冀州,袁绍用贵宾的礼遇对待荀彧。荀彧每每有匡正之心。估计袁绍最终不能成就大事,就离开袁绍投奔曹操。曹操和他交谈后大喜,说:“你是我的张良啊。”兴平元年,曹操东击陶谦,派荀彧守甄城。赶上张邈、陈宫据兖州反曹操,而暗地迎接吕布。张邈派人欺骗荀彧说:“吕将军来帮助曹使君打陶谦,应赶紧供应他军需物资。”荀彧知道张邈有变,就整顿军队做好防备,因此张邈的计谋不能得逞。陶谦死,曹操想马上攻取徐州,回兵后平定吕布。荀彧劝谏说:“以前高祖占据关中,光武帝占据河内,都是先巩固根本,以控制天下。将军本以兖州为根本,所以能平定山东,这实在是天下的要地啊!应立即分兵讨伐,使敌寇不能西顾,乘机收割成熟的麦子,节食蓄粮,以助军事行动,则吕布不难击败。”曹操于是大力抢收成熟的麦子,又和吕布交战,兖州于是被平定。建安元年,献帝从河东回到洛阳,曹操打算迎接车驾,迁都到许昌。众人大多认为不可仓促行事。荀彧于是鼓动曹操说:“晋文公曾接纳周襄王而使得诸侯们如影随形,汉高祖为义帝戴孝而使得天下人心尽归。自从天子遭难,将军首举义兵,只是因为山东纷扰混乱,没有顾得上接驾,虽然在外平定祸乱,但心里却无时不在挂念着王室。趁此时奉迎主上以顺应万民心愿,执最大的公正来使天下信服,扶持大义来网罗英才。”曹操听从了他的意见。曹操守官渡,虽然得胜但军粮就要吃完,写信与荀彧商议,荀彧回信说:“情形败露,声势衰竭,一定会有转机,这是使用非常之计的时候,不可错失良机。”曹操于是坚守壁垒和袁绍相持。终于用奇兵打败袁绍。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要联名推戴曹操晋封国公,赐予九锡仪仗器物,秘密地征询荀彧的意见。荀彧说:“曹公本是发动义兵,以振兴汉朝,虽然功勋卓著,还保持忠贞之节。君子爱人要合于道德,不应该这样。”事情就这么搁置下来。曹操心里难以平静。等到南征孙权,曹操上表请荀彧到谯郡劳军,皇帝答应了他。到了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曹操赠送他食物,打开一看,却是空盒,于是荀彧服毒而死。14.【参考答案】C【命题立意】本题鉴赏诗歌的语言、思想内容的能力,考查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解析】“沉醉于扑面而来的美景,文思泉涌,立即提笔写诗作文”分析不正确。诗歌颈联“直以文章供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直”应理解为“只是”,“未”和“应”都表否定,这句话的大意是“我写文做诗不过是让景色增添光彩,但自己并未沉溺于清风明月之中,因此有负登临之意”。 【参考答案】①一方面,渴望超脱尘世,抛开名利,离开官场;②另一方面,担心自己归隐的行为,会被先贤元龙或类似于元龙的今人所耻笑,心中不免充满担忧和惶恐;③两种感情错综矛盾,“却”字表明后一感情更占上风,反映了诗人以国事为重的态度。(每点2分)【命题立意】本题鉴赏诗歌的语言、思想内容的能力,考查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 【参考答案】①荡胸生曾云 ②会当凌绝顶 ③只是朱颜改 ④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⑤挟飞仙以遨游 ⑥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每空1分)【命题立意】本题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文化的传承和理解的学科素养。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考查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的学科素养。【解析】传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传说:群众口头流传的关于某人某事的叙述或某种说法。文中并没有“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的内容暗示,所以选“传说”合适。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的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根据语境描写的是“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古老的土地”艰苦创业的事情,所以选“筚路蓝缕”合适。绵延不绝:延续不断。接连不断:一个跟着一个地。文中修饰的是“文化轨迹”,选“绵延不绝”合适。迥异:相差很远。区别:把两个以上的对象加以比较,认识他们不同的地方。文中是说“……于西方国家的文明路径”,这是比较的结果,而不是比较的过程,选“迥异”合适。 【参考答案】 B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考查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的学科素养。【解析】 首先根据前文“以王朝国家为框架凝聚成了最初的华夏民族”,所以后一句的应该承接“华夏民族”开始叙述,A项和D项的内容都是以“炎黄”为叙述重点,与前文内容不衔接,所以排除AD两项。再根据后文“又融合了部分东夷、苗蛮等众多部族集团而形成的”内容,可知括号里的内容是以“华夏民族”最为主语来叙述的,才能和后文的“融合”这一动词搭配形成主谓式结构,C项“从华夏民族最初的生成过程来看”是作状语成分,和后文不照应,可排除。 【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 本文考查辨别和修改病句的能力,考查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的学科素养。【解析】画线句子存在的问题:主语“血缘”和宾语“文化共同体”搭配不当;介词结构“以……为”缺少介词“以”。B项,主语“血缘”和宾语“文化共同体”搭配不当;C项和D项介词结构“以……为”缺少介词“以”;分析可知,A项修改的恰当。 【参考答案】 ①显得肥厚多汁 ②根部吸收不到水分 ③这是不太确切的(意思对即可,每空2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考查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的学科素养。 【参考答案】①2019年8月27日,教育部举行普通高中统编教材使用情况新闻发布会。②历史教材着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③历史教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5分)【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考查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的学科素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届吉林省长春市高三质量监测(四)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共13页。
这是一份吉林省长春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一)语文试题,共5页。
这是一份吉林省长春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一)语文试题,文件包含2023届吉林省长春市高三上学期质量监测一语文试题pdf、一模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