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滕州市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题(无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山东省滕州市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题(无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综合,句子默写,综合性学习,名著阅读,诗歌鉴赏,对比阅读,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度山东省滕州市第二学期期末复习题 八年级语文一、基础知识综合1.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lán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么?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祥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园的一把烈火!(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夜深星lán( ) 挑灯看剑( )
(2)选文中有一个词中有错别字,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选文中“马前卒”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
(4)选文颇具文史意蕴,其对古诗文及典故的引用,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宋代陆游《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B.唐代李白《送友人》C.唐代大臣裴度麾下名将李愬乘雪夜袭蔡州D.西汉名将霍去病六次出击匈奴(5)选文中划横线句子是________句式,朗读选文情感上应________。 二、句子默写2.默写古诗文名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不必藏于己。 (《礼记·大道之行也》)
(2)__________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白居易《卖炭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刻画了卖炭翁虽然衣服单薄,但仍然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个好价钱的复杂矛盾心理。
(4)李白的《送友人》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当和朋友离别真的来临时,只能潇洒地挥一挥手,任凭班马嘶鸣,令人回味不尽。
(5)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尾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仿佛万籁俱寂,只有古寺的钟声袅袅不绝。 三、综合性学习3. 材料一 央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没有大牌明星,只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没有声嘶力竭的歌唱,只有安安静静地书写。节目开播以来,全国刮起了一股汉字听写风潮,还催生了一批“听写族”。
材料二 2018年,央视推出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节目—开播就得到了观众的好评。此节目将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带领观众在众多歌手的演绎中领略了诗词之美、音乐之美和文化之美。
材料三 中国首档中文诗词记忆闯关节目《中华好诗词》在河北卫视华丽亮相,接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观众继续烹调这场越炒越火的中华文化盛宴。
(1)从以上材料中你探究出怎样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班将于本周星期五下午举行“走进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假如你是该班学生,请完成以下任务:
①请你为活动拟写一副对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班级想要你去邀请郝校长参加此次活动,你会怎么说?要求语言得体,内容简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4.名著阅读。
小吴:在寻访苏州抗日印记中,我发现,这座人们印象中山温水软的江南古城,有着一颗坚毅而智慧的内核。
小苏:这让我想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里的相关片段。【甲】他像醉鬼一样东摇西晃,双腿打颤,走向车站。他发着高烧上工已经很久了,不过他觉得今天烧得比往常厉害。吞噬生命、削弱全队战斗力的伤寒也向保尔进攻了。但他那健壮的身体在抵抗着,接连五天,他都打起精神从铺着干草的水泥地上爬起来,和大家一起去上工。他身上穿着暖和的皮夹克,冻坏的双脚套着朱赫来送给他的毡靴,但这些都救不了他。每走一步他都觉得有样东西在猛刺他的胸口,冻得上下牙直打架,两眼昏黑,周围的树木像旋转的木马一样打转。【乙】母亲把沉甸甸的包裹送到邮局。焦急等待的日子开始了。他一生中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痛苦而焦急地等过来信。他从早班信盼到晚班信。失败的预感一天比一天强烈。他意识到,一旦小说遭到无条件的拒绝,那就是他的灭亡。那时候他就没法再活下去了。活下去也没有意义了。此时此刻,郊区海滨公园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他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为了冲破这铁环,重返战斗行列,使你的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你尽了一切努力了吗?”每次回答都是:“是的,看来,是尽了一切努力了。”
(1)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保尔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2)联系整部作品,请说说“为了冲破这铁环”中“铁环”的含义,并简要叙述他在成长过程中一次冲破“铁环”的经历。 五、诗歌鉴赏小苏:我们一起来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宋词,探寻古人笔下的苏州吧。
【甲】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 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乙】点绛唇·有怀苏州吴文英明月茫茫,夜来应照南桥路。梦游熟处。一枕啼秋雨。可惜人生,不向吴城住。心期误。雁将秋去。天远青山暮。5.请你帮助小吴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鸿“惊起”“有恨”“拣尽寒枝不肯栖”,独宿荒冷沙洲,是诗人自身的写照。B.“明月茫茫,夜来应照南桥路”,见月兴怀,月色令词人追思当年苏州美好回忆。C.“一枕啼秋雨”抒写梦醒后的伤感,泪水像秋雨一般湿透了枕头,比喻贴切新奇。D.“雁将秋去。天远青山暮”,词人回忆梦中场景:身在苏州看雁飞过秋天的青山。6.小吴:我发现这两首词有不少相似之处,如都有鸿雁、月亮等意象,环境也都给人以清冷之感。但是我觉得情感却有所不同:(1)_____________
小苏:不错,不仅情感不同,抒情方式也有不同:(2)______________ 六、对比阅读同是位列“唐宋八大家”的韩愈和柳宗元面对仕途的失意有不同的表达。请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后面小题。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天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7.请你根据语境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1)其岸势犬牙差互
(2)才美不外见
8.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策之不以其道 束手无策B.安求其能千里也 无能为力C.执策而临之 如临大敌D.四面竹树环合 险象环生9.请完成下列句子的翻译。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向小石潭西南方向望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隐时现。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同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柳宗元通过______的“清幽”美与______的“凄苦”形成强烈的对比,含蓄地流露出对被贬的不满;《马说》一文运用_____________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作者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七、现代文阅读①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②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③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④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11.下列对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②至④段的论点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B.选文第②至④段主要采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C.选文第③段以大哲学家王阳明为例很有说服力。王阳明尚且如此,何况他人。D.作者认为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但认为王阳明先生“格”院子里的竹子的行为是错误的,对其持批判态度。12.选文第③段中,作者认为“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作者举王阳明的例子目的是什么?
13.根据选文段内容,分析第④结尾为什么说“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阅读《壶口瀑布》选文,完成各题①第二次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②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③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④黄河博大宽厚,______________;挟而不服,______________;不平则呼,______________;死地必生,______________。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14.末段四处划横线处应填短语正确的一项是( )A.柔中有刚 压而不弯 遇强则抗 勇往直前B.遇强则抗 压而不弯 柔中有刚 勇往直前C.柔中有刚 勇往直前 遇强则抗 压而不弯D.遇强则抗 压而不弯 勇往直前 柔中有刚15.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几段壶口瀑布透视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人历尽艰难、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B.对枯水季的壶口瀑布的描写,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C.第二段写河水在龙漕里的特点——凝重、平缓、如泣如诉、不堪一击。D.第三段首句“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是一个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16.赏读第③段,作者写了壶口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
17.赏析第①段中画线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八、作文18.请以“慢慢地,我懂了”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
(4)不少于600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语文]山东省滕州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练习题(无答案),共8页。
这是一份[语文]期末复习题(无答案)~山东省滕州市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共5页。
这是一份[语文]期末复习题(无答案)~山东省滕州市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