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长春十一高中高二下学期第二学程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27471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长春十一高中高二下学期第二学程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274711/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长春十一高中高二下学期第二学程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3274711/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长春十一高中高二下学期第二学程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展开
长春市十一高中2021-2022学年度高二下学期第二学程考试
语 文 试 题
一、现代文阅读(2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
材料一:
理性精神在北方节节胜利,从孔子到荀子,从名家到法家,从铜器到建筑,从诗歌到散文,都逐渐摆脱巫术宗教的束缚,突破礼仪旧制。南方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有更多的保留和残存,便依旧强有力地保持和发展着绚烂鲜丽的远古传统,在意识形态各领域,仍然弥漫着想象奇异和情感炽烈的神话色彩。在文艺审美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屈原领军的楚文化。
在屈原的主要作品《离骚》中,你看,那是多么既鲜艳又深沉的想象和情感的缤纷世界啊。美人香草,百亩芝兰,芳泽衣装,望舒飞廉……在充满了神话想象的自然环境里,主人翁却是这样一位执著、顽强、忧伤、怨艾、愤世嫉俗、不容于时的真理追求者。《离骚》把最为生动鲜艳、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多义的浪漫想象,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的个体人格和情操,最完满地溶化成了有机整体。由是,它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真正光辉的起点,成为无可比拟的典范。
《离骚》《天问》《九歌》《九辩》等一系列作品构成了一个相当突出的南方文化的浪漫体系。实质上,它们是原始楚地的祭神歌舞的延续。汉代王逸《楚辞章句》解释《九歌》时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因为九歌之曲。”清楚说明了这一事实。王夫之解释《九辩》时说:“辩,犹遍也。一阙谓之一遍。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这段话也很重要,它点明了好几个关键问题。第一,它指出楚辞是“绍古体”,并且“古”到夏初去了,足见源远流长,其来有自,确乎是远古氏族社会的遗风延续和模拟。第二,它可以“被之管弦”,本是可歌可舞的,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第三,“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亦即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它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其实,汉代文化就是楚文化。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刘汉王朝基本上是承袭了秦代体制。但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项羽被围,“四面皆楚歌”;刘邦衣锦还乡唱《大风》;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材料二:
战国时期,楚国在长江、汉水流域,一度领有“地方五千里”的广袤疆域。这里到处都分布着江湖山峦,物产丰茂。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芈姓楚贵族和一些被芈姓贵族征服的濮、越、巴、蛮等南方部落集团。芈姓贵族源于中原的祝融部落,他们在夏商时期往南方迁徙,一直到周代初年,始定居于“楚蛮”之地,都丹阳。周公制礼作乐、变革中原文化时,由于地处偏远,楚国受到影响比中原诸侯国小,所以一直被中原诸国以蛮夷视之。但是,楚贵族集团毕竟源于中原,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和楚国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所以,楚国文化和中原文化仍有很多相同之处。
在社会制度和政治思想等方面,楚国和中原有很大的一致性。楚国虽然偏居南方,却拥有“周之典籍”甚至“周大史”。再加上楚国士人自觉学习中原文化,所以中原文化在楚国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如《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建议士亹用《诗》《书》《礼》《易》《乐》《春秋》等教育太子,楚国的王公卿士在议事时也经常征引《诗》《书》中的话,这和当时中原的文化风气是一样的。和中原的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楚国贵族的政治理想、历史观念和价值取向。如晋楚邲之战时,楚庄王就认为用兵的目的不在于炫耀武功,而在于“禁暴”“安民”,符合中原的礼乐政治观念。
在习俗和审美趣味上,楚国则明显地表现出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特点。后人概括楚国的文化为“信巫鬼,重淫祀”,是有一定道理的。这种崇尚巫风的习气,既是夏商文化的遗习,更是当地土著民族的风气。巫风的蔓延,自朝廷到民间,无处不在。如楚灵王,史称其“简贤务鬼,信巫祝之道”,当吴人来攻,国人告急之时,犹“鼓舞自若”,不肯发兵。楚怀王亦是“隆祭祀,事鬼神”,把破秦的希望寄托在鬼神身上,最终为秦所败。贵族阶层崇信巫祭,现在出土的材料多有证明。而在南方土著聚居的“南郢之邑、沅湘之间”,更是巫风浓烈,“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巫文化对楚国审美风气的影响是明显的。楚地的艺术很兴盛,而这些艺术很多与祭神有关,充满了奇异的浪漫色彩。如王逸所记载的庙堂壁画,楚“凤夔人物帛画”,刻画在器物、帛画上的楚舞造型,以及出土的编钟等,都富有飘逸、艳丽、深邃等美学特点。
到战国中期楚国已经成为当时领土最大的国家,诸侯国之间兼并激烈,根据当时列国的实力,有人认为“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是有根据的。但到楚怀王、楚襄王时期,楚国由盛而衰,不仅在外见欺于秦国,一再丧师割地,连楚怀王本人也被秦劫留而死。在楚国内部,政治越来越黑暗,贵族之间互相倾轧,奸佞专权,排斥贤能,楚国由此走向没落。屈原正是在这艰难的政治环境中显示了自己的崇高品质,创造了名垂千古的文学巨制。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屈原《离骚》将无羁多义的浪漫想象与炽热深沉的人格情操融合为有机整体,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光辉起点。
B.因为刘项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地,汉起于楚,所以西汉文化艺术领域的楚地色彩浓烈而醇厚。
C.王夫之认为楚辞是远古氏族社会的遗风延续,是汉代赋体文学之宗,这一看法决定了后世楚辞研究的方向。
D.后人概括楚国文化为“信巫鬼,重淫祀”,巫文化对楚地艺术有明显影响,王逸所记载的庙堂壁画便是例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无论是在物质生活还是意识形态领域,北方都已摆脱巫术宗教的束缚,理性精神完全战胜了巫术宗教。
B.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想象奇特、浪漫,尚未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因而成为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C.楚国文化与中原文化有很多相同之处,楚国贵族的政治理想与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原文化影响。
D.以楚灵王与楚怀王为代表的贵族阶层崇尚巫风、崇信巫祭,直接导致了楚国由盛而衰,最终为秦所败。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楚文化”想象奇异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B.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C.灵兮归来,君无上天些!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
D.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石匠留下的歌
何立伟
从山外头来了一个石匠,在水碾子坊前歇脚。
他把背上的褡裢往地上一撂,褡裢里发出了金属的沉闷的音响。
侧耳,听了听水碾子坊里碾谷的嗡嗡声,他大声说:“碾子要凿了哦!”
爹正在水碾子坊里扫谷,应道:“是哟,槽子磨蚀了咧。”提着高粱帚子出来,见是陌生客,忙取了紫竹烟筒递过去。
那石匠其时已将一根纸烟夹在食指与中指之间。
似乎从他吸纸烟的派头上,看出其人的不凡来。
很快讲定了工价。无争无吵。各自一派让得三分的气度。
那石匠绕碾子转了三圈,也并不发表阔论高谈。从褡裢里取了锤凿,水碾子坊里,就叮叮当当热闹了起来。四面的苍苍郁郁的山壑里,一时贮满了这十分好听的声音。
先前这水碾子终日碾谷,其音清越,其韵悠扬,好比寨前的四妹子,卸下柴禾担子站在崖前,逼了细尖尖的嗓子,不紧不慢,打出好听的山歌来。后来,日日磨,日日磨,磨平了石槽,碾子就一声一声闷如沉雷了。不再动人。不再亲切。
天热起来,他就索性打起赤膊,凿。他膀大腰圆,甩锤子的时候,上身的肌肉有规律地滚动。汗水使他宽阔的胸膛油着异彩。简直那不是血肉之躯,简直那本身就是一錾一錾凿出来的。像一尊石雕。
拿来了蒲扇,拿来了茶罐,拿来了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爹吩咐:“你好生招呼石匠师傅吧。”我说:“好。”爹放不下心,又吩咐:“这石匠一定见过世界,莫要让他笑话我桃花寨的人不晓得礼数。”我说:“好。”
我就同他打扇,将酽茶斟得满满的,双手稳稳递与他。请他歇憩。请他喝茶。手上捏一把爹平日藏在柜里舍不得吸的,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我想同他谈讲。只想他是见过世界的,那重重的山外头是个什么模样呢?有山歌打得如同四妹子一样好听的么?有日夜转动的水碾子么?有切得极细极细而舍不得吸的烟丝么?
他却默默喝茶,默默吸烟,默默歇憩。从鼻孔里口角里喷出的烟云浓浓的,辣辣的,也是默默的。
但几分钟以后他又拿起了锤子。烟蒂在脚边断续着残烟几缕。山谷里,飞翔着钢与石的回音。很长的一声一声。仿佛四山里万人千人在凿岩取石,你呼我应。
后来又歇憩的时候,我急切地同他说:“说个故事我听吧。说个故事!”
“故事?什么故事?”他放下了锤子。
真的,什么故事呢?竟不晓得这个世界有哪样一些故事,能让我挑让我选,让石匠喷着浓浓的烟雾慢慢同我讲。
于是我说:“随便你同我讲点什么吧。反正我什么都不晓得。”
“等你长大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了,你就会什么都晓得的。用不着别人讲。”他将那多茧的厚实的手掌放在我的脑壳上,“唉,你还小,你还不懂事。生活里头有的是酸甜苦辣,你只能够尝,不能够讲。讲不出。生活里头没有故事。”
好久了我才说:“那就打一个山歌吧。”
歉意地一笑,摇摇头,他又去凿那磨槽。洁白的石砾在錾子尖上跳跃,落在地上,落在他的裤褶缝里,如一层层雪粉。
直到黄昏从山沟里溢了出来,才将那叮叮咚咚的锤声淹没掉。这时,那很大的碾槽,正凿得如一朵刚刚绽放的山茶花。
只有掌灯吃夜饭时,才看出他累了,倦了。爹招待他,用了好香的米酒,用了一条腊得透明的麂子腿。那麂子,还是去冬大雪封山时,爹在鹰嘴岩打的。好肥的麂子。爹舍不得吃,除非来了贵客。
爹问他这问他那。爹这人,就景仰见过世界的人。那石匠总是回答得很少,很有分寸。你总觉得他不肯说出来的东西必定深奥。他那紫红的脸膛,深刻的皱纹,使你感觉到他是一部书,但谁也无法打开。爹只好死劲地敬酒。
“多谢。明日赶早,我还要行路。”
“往哪边走?岩陀,还是檀木坡?”
“哪里有工夫做,就到哪里去。石匠嘛,走四方,吃四方。”
他笑了一下,笑得很淡。有雪白的牙齿。
起身,打一轮拱手,他晃晃地朝东厢房走去。
第二日天刚放明,爬起来我就要去找石匠。要问他,见了世界的人,为什么不会讲故事不会打山歌?
爹朝水闸走去,说:“这时候才起来,石匠他走了咧!”
跑到高处,朝雾中的石板路望去,终于看见了他那朦朦胧胧的背影。其实无法说那是背影,整个的只是小小的一个黑点了。
那黑点,在这迷濛的天地之间,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就消失在晨雾之中了。他走了,同他来时一样,同他吸烟凿石时一样,是默默的,无声无嗅的。天和地,好大呵!
哗啦!爹把水闸扯开了。蓄了一夜的溪水,扑过来,攀住染满了青苔的木轮子,木轮子就滚动起来,吱吱呀呀地带动了水磨。这清新的空气里,就颤动着它那好听的声音了。
比先前还要好听些!清越。悠扬。娓娓地,悄悄地,向你叙述着什么。长大后,我一直觉得,这终日流淌的水碾子的声音,是那个默默的石匠留下的一支很长很长的歌,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
(选自《人民文学》1983年06期,有删改)
文本二:
小说,是我最受重视的文学体裁。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受到文坛普遍关注的,正是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受关注的原因,现在回想起来,恐怕在它的实验性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兴起,百无禁忌。在思想解放的大的社会背景下,文坛空前活跃,各种题材,各种文体,各种风格,竞相怒放。我初出道,亦知要崭露头角,须得有自家面目,遂努力在文体同语言上与别人拉开距离。汪曾祺先生说,我的小说受唐人绝句的影响。李陀先生亦说我的小说是“绝句式”的小说,皆是解人语也。我是喜欢唐诗,尤喜绝句,五绝二十个字,七绝二十八个字,短得不能再短,但每每是一幅历史的图卷,浩浩沧桑,尽寓其中,意蕴深长。譬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把唐朝从开元到天宝年间经历“安史之乱”的惊天巨变,从全盛到衰落的历史图景,通过几位白头宫女闲聊往昔的日常场景,轻巧地便勾勒了出来。这种以小场景写大历史,以日常生活见白云苍狗的唐人绝句,给了我莫大的启发。当其时,文坛大多的作家的叙事范式,是受西方文学的影响,而我是选择受祖宗的影响。
(节选自何立伟《<白色鸟>自序》)
4.下列关于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石匠“赤膊”凿槽形象的刻画,既展现了石匠身体的健壮,也展现了生命阳刚之美,更暗含劳动塑造人生的思想。
B.“从褡裢里取了锤凿,水碾子坊里,就叮叮当当热闹了起来。四面的苍苍郁郁的山壑里,一时贮满了这十分好听的声音。”劳作声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突出石匠的技艺高超。
C. “我”和“爹”的“问”与石匠的默默辛勤的基凿,构成了小说深层的问答关系。
D. 说话“很有分寸”的石匠没有讲出外面的世界,造成了小说叙述结构的明显缺憾。
5.“紫竹烟筒”“纸烟”“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小说中多次出现有关“烟”的意象,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6.绝句是唐诗的一种体式,文本二说何立伟的小说是“绝句式”的小说,结合上文的内容和你对“绝句”这种诗体的认识,逐点分析《石匠留下的歌》所体现的“绝句式小说”的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个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懔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
贞观六年,诏曰:“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黄帝学大颠,颛顼学录图,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国,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前代圣王,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著乎天下,名誉不传乎载籍。况朕接百王,智不同圣人,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诗》不云乎:‘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可即著令,置三师之位。”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上智之人,自无所染,但中智之人无恒,从教而变,况太子师保,古难其选。成王幼小,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秦之胡亥,用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酷暴不已,旋踵而亡。故知人之善恶,诚由近习,朕今为太子、诸王精选师傅,令其式瞻礼度,有所裨益。公等可访正直忠信者,各举三两人。”
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为魏王师。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生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驱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卿宜语泰①,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珪亦以师道自处,时议善之也。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长孙无忌房玄龄曰三师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太子无所取则诏令撰太子接三师仪注 太子出殿门迎,先拜三师,三师答拜,每门让三师。三师坐,太子乃坐。与三师书,前名惶恐,后名惶恐再拜。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四·尊敬师傅》)
[注]①泰:魏王李泰,唐太宗第四子。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宗谓长孙无忌/房玄龄曰/三师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太子/无所取/则诏令撰太子接三师仪注/
B.太宗谓长孙无忌/房玄龄曰/三师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太子无所取则/诏令撰太子接三师仪注/
C.太宗谓长孙无忌/房玄龄曰/三师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太子/无所取则/诏令撰太子接三师仪注/
D.太宗谓长孙无忌/房玄龄曰/三师以德道人者也/若师体卑/太子无所取/则诏令撰太子接三师仪注/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名教,以“正名分”为中心的封建礼教。这是旧时为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而对人们思想行为而设置的一整套规范。
B.三师,古代一般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即太子的老师,后来逐渐成为虚衔。
C.周、召,是周公旦和召公奭的并称,西周初政治家,周文王子,周武王弟,周成王的辅政大臣,皆有美政。
D.礼部尚书,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赋税、户籍和外事等的大臣,是礼部最高长官。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太宗赏赐给李纲一辆代步的“车子”,并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还下诏命令皇太子亲自迎接他上殿,亲自拜他为师。
B.唐太宗认为古代英明、贤能的帝王都不能没有老师,如果黄帝、颛顼、尧、舜、禹等人没有老师的点化,那么也不能名垂史册。
C.唐太宗认为人的善恶会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周成王因受贤师的教诲成为圣君,秦二世胡亥因受赵高的影响而导致秦国很快灭亡。
D.唐太宗对自己长期任用的王珪评价极高,认为他个性刚直,心存忠孝,并选他担任皇子的老师,并告要求儿子对待王珪应倍加尊敬。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4分)
(2)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种柳戏题①
(唐)柳宗元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②,惭无惠化传。
【注】①此诗是诗人出任柳州刺史时所作。②思人树:出自《史记·燕召公世家》,古代燕召公有惠化(德政与教化)于民,他死后,人们自觉地爱护他生前亲手种的甘棠树,还作了诗篇歌咏他,以表示对他的怀念。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应是柳宗元现存诗歌中别具一格的作品,一改平时严肃风格,紧紧扣住诗题中的“戏”字而作,基调轻松。
B.首联十个字嵌入了四个“柳”字,交代了人物、事件和地点,既照应了诗题“种柳戏题”,又使读者感到新颖别致。
C.颔联想象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会成为人们将来谈笑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会变成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D.尾联中,诗歌运用了“思人树”这一典故,并以议论的口吻,表达诗人种柳也是为了追念古代燕召公的深挚情怀。
12.这首诗语言风格鲜明,请概括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特点,并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这种语言风格和表现的思想情感的关系。(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8小题,15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5分)
(1)《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种树移栽易活的特点揭示了一个极其通俗而实际却很难做到的道理:“ ”。
(2)《石钟山记》中,苏轼实地考察,深夜乘小舟至绝壁下,看到大石侧立千尺,用比喻手法写出石头形态的句子是“ , ”。
(3)《离骚》中,表明时不我待,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 , ”。
(4)在《蜀道难》一诗中,李白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如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的句子是:“ , ”。
(5)杜甫《蜀相》中,“ , ” 两句诗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同时生动地表现出诸葛亮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也郑重地道出诗人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6)《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 , ”。
(7)《菩萨蛮》中,描写金光明灭之中、云鬓飘拂之际,细小之眉富有生机的诗句是:“ , ”。
(8)《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词人遥望汴京,眼前无数峰峦让他触目伤怀,自感年华巳逝,故园难回,大业受阻,因而满腔义愤的词句是:“ , ”。
三、课内基础知识考查(本题共7小题,7分)
14.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我”望着屋瞻“天伦叙乐”的匾,坐着安了火钵(bō)的炕凳,却忸怩(niǔ nié )不安,看到大堰河背着团箕去晒小麦,想起她温暖的怀抱。
B.朦胧的月光把摇曳的桉树叶镀成银色,让人感到悚(shù)然,想到海上的飓风,野狗求食时冗(rǒng)长的嗥叫,温柔驯顺的麂子的嘶声。
C.天文学的发展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历史上存在着旷世的浑(hún)盖之争,而宣夜说则相形见绌(chù),尽管它与欧洲根深蒂固的水晶天说截然不同。
D.中国古代小说甚至以“羽冀信史”的捭(pí)官野史自居,以微言大义、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构设跌宕(dàng)起伏的情节,展现纷纭复杂的现实。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划线词语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 匪我愆期 愆:拖延 无与士耽 耽:沉溺、沉醉
B. 忍尤而攘诟 诟:辱骂 岂余心之可惩 惩:因受创而戒止
C. 嘉会寄诗以亲 嘉会:美好的宴会 治世之音安以乐 治世:治理国家
D. 留待作遗施 遗施:赠送、施与 乘彼垝垣 垝垣:残破的墙
16.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1分)
A.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B.何乃太区区 感君区区怀
C.悔相道之不察兮 好自相扶将
D.又重之以修能 余独好修以为常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1分)
①孔雀东南飞 ②汝岂得自由 ③共事二三年 ④窈窕世无双 ⑤可怜体无比
⑥络绎如浮云 ⑦蹑履相逢迎 ⑧哽咽不能语 ⑨大人故嫌迟 ⑩举手长劳劳
⑪徘徊庭树下 ⑫处分适兄意 ⑬两家求合葬 ⑭叶叶相交通 ⑮寡妇起彷徨
A.①③⑤⑥⑧⑨⑪⑭ B.①④⑥⑧⑩⑪⑬⑮ C.②④⑥⑦⑩⑪⑫⑭ D.②③⑤⑦⑨⑪⑬⑮
18.下列各组划线词中,不全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1分)
A.便可白公姥 昼夜勤作息
B.我有亲父母 否泰如天地
C.逼迫兼弟兄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D.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9.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词产生于隋唐,盛行于宋。词原为歌词,可以和乐歌唱,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了诗的别体。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乐府”等。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四库全书》是清乾隆时期纂修而成的大型丛书 ,分经、史、子、集四部,因各部类分库储藏,故名四库。如果想查询《史记》,当去史部;如果想找《春秋左氏传》,当去集部。
D.《诗品》是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钟嵘的诗歌评论专著,以五言诗为主,将自汉至梁有成就的诗人区别等第,分为上、中、下三品,故称《诗品》。
2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1分)
A. 散文《秦腔》是陈忠实的作品,以秦腔为描写对象,写出了三秦大地的山川风貌和风俗人情,写出了秦腔与秦人密不可分的联系,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B.《茶馆》是著名戏剧家老舍的经典之作,以老北京裕泰茶馆为舞台,分别截取了旧中国三个时代的横截面,展示了清末到民国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变化,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社会现状。
C.柳永和姜夔都是宋朝深谙音律的词人,《望海潮》和《扬州慢》的词牌分别是二人首创,两首词作都极富声音之美,当时有诗人认为《扬州慢》有“黍离之悲也”。
D.李白、杜甫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伟大诗人,李白擅长古体诗,杜甫诸体皆擅,在格律诗方面成就尤高。《蜀道难》是杂言古体诗,《蜀相》是七言律诗。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的繁华,既不是历史的偶然,亦非瞬息之作。唐朝之前,中国诗歌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至少经历了三次洗礼。《诗经》一也,它是上游,是源头,新鲜灵动,晶莹剔透,温柔敦厚,是中国诗歌初试啼声的第一个春天。《楚辞》二也,它是中国诗歌长河由北而南的一次奔流,在楚地的广阔大地上汇集了当地新鲜的、奇崛的神话与想象,屈原之天上人间,芳草美人,朝发苍栖,夕至县圃,其想象之________,古人所无,时人仅见。陶渊明其三也,历经两晋和南北朝的分裂、战乱,社会思潮的混浊不清,陶渊明自中年后弃仕务农,他以“劳役”取代“心役”,________。中国诗歌的长河________,奔流直下到了唐代。唐诗是中国诗史上空前浩大的汇流,是时代的呼唤,是文学自身求变、________的结果。唐诗之美,美在词语。由于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的顶端,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这些光大了汉语言文化的伟大诗人,理应被我们永远铭记。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光怪陆离 其乐无穷 兼收并蓄 厚积薄发
B. 斑驳陆离 乐不可言 兼而有之 厚积薄发
C. 斑驳陆离 其乐无穷 兼而有之 博观约取
D. 光怪陆离 乐不可言 兼收并蓄 博观约取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由于李白、杜甫为代表的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顶端的唐代诗人,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
B. 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顶端的唐代诗人,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
C. 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的顶端,使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
D. 由于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站在诗歌艺术金字塔的顶端,汉语言成为了独美世界的语言之一。
23.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B.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2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如果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想要成为诗人徐志摩,它需要做些什么?_____①________,最大限度接近他的创作素材;其次,它要学习徐志摩同时代其他诗人的诗……但这样,____②______? 不,它还缺少一样东西,____③_________。所谓“功夫在诗外”,无论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还是“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无不来自诗人自身的生平际遇。人工智能只有具备徐志摩的人生经历,还原他的所有体验,才有可能真正创作出类似徐志摩的诗来。
25.请欣赏下面一幅漫画,给它拟一个恰当的标题(10个字以内,不得以“无题”为标题),并写出漫画的寓意。( 5分 )
五、写作(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时,赛场外的一句句“神仙解说词”引发网友热议。那些或激昂或失意的赛场时刻配合着中国式浪漫的精辟之词,无不让人觉得:运动之美,竞技精神之魅,语言可表,中文可达。说杨倩:除却君身三重雪,天下谁人配白衣。说孙一文:一剑光寒定九州。说陈芋汐和张家齐:雏凤清于老凤声。说赛艇女子四人双桨:一棹逍遥天地间。说庞伟和姜冉馨:一个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个是旭日东升未来可期。说马龙:一个时代的开启不会轻易落下帷幕。漂亮的离场并不只是在巅峰退役,也有绝地求生,也有从零开始。你永远不要低估一颗冠军的心。说樊振东:尽管今天依旧没能翻越马龙这座高山,但是也请樊振东回头望望,这一路走来,都是风景。说孙颖莎: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说肖若腾: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
材料二:
有人说,奥运版神仙解说词专业又动情,这就是中国语言的魅力!积淀厚重历史的文字,穿越千年的时光,成为激情燃烧的奥运赛场上对体育健儿们的最好注释。还有人说,中国语言太浪漫了,学好语文太重要了。学会干净又有温度的表达,需要良好的涵养修为,还需要足够的储备等。只有无愧时代、无愧真情的文字,才不会被时间彻底删汰!弘扬汉语之美,每个人都有责任。
任务:假设你给《语文报》撰稿,畅谈奥运会后“中学生为什么要学好语文”这一话题,公开发表感想。
要求:至少引用三句奥运会解说词。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长春市十一高中高二下第二学程参考答案
1.C
2.C
3.D
4. D
5.①以小写大,用日常生活表现宏大人生主题,意蕴深长。②受唐人绝句的影响,多用短句,言简意丰;③以诗性思维写人写物,将人与物变成诗的意象,处处充满了意境美;④以“我”的视角叙写,突出主观感受,使小说富有情感和韵味。(一点2分,答出3点即满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6.①通过写“爹”与“我”将紫竹烟筒以及平日里舍不得吸的、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递给石匠,展现人物热情好客的品质;②另外“烟丝”和“纸烟”两物,分别代表了山内、山外两种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生活方式,为小说主旨服务,引发读者思考。(一点2分,答出2点即可,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7.(3分)B 8.(3分)D 9.(3分)A
10. (8分)
(1)每当论起此事,李纲一脸正气,言语激昂,透露出一种不可更改(刚正坚定)的志向,太子每次都为之肃然起敬。(每、不可夺、耸然礼敬各1分,句意1分)
(2)等到他们长大成人,没有一个不是骄奢淫逸的,因此相继灭亡,很少有能够自救的。(是以、相踵、自济 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患有脚痛的疾病,不能穿鞋走路。唐太宗赏赐给他一辆代替步行的“车子”,并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还下诏命令皇太子亲自迎接他上殿,亲自行礼作揖,以示对他的敬重。李纲为太子讲述君臣父子之间的礼仪,还有日常饮食起居方面的礼节,道理明畅,言语直白,让听者不知疲倦。太子曾经与李纲商讨自古以来君臣之间的伦理纲常,以及效忠尽节之事,李纲正气凛然地说:“受托于先王,身负辅佐储君的使命,古人认为这件事十分困难,臣却以为十分容易。”每当论起此事,李纲一脸正气,言语激昂,透露出一种刚正坚定的志向,太子每次都为之肃然起敬。
贞观六年,唐太宗下诏说:“我近来研读经典,知道古代英明的帝王,圣贤的君子都不能没有师傅。前时进上待批的诏令未设三师之位,我认为这样不好,为什么呢?昔日,黄帝向大颠求教,颛顼向录图问学,尧以尹寿为师,此外,舜向成昭学习,禹在西王国求学,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前代圣明的君王,如果没有遇到这些名师的点化,他们的功绩就不能广布天下,自己的声名也不能名垂史册。何况我在百王之后统领天下,才智与圣人有所差别,要是没有师傅,怎么能够君临天下呢?《诗经》上不是说:‘要想不犯错误不忘教训,都必须从旧的规章制度入手。’不学习,就不能明白古时治国的道理。像现在这样没有名师的教导就能统领天下,获得太平的,历史上还不曾有过啊。应马上发布命令,设立三师的职位。”
贞观八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上等智能的圣人,当然不会沾染恶习,但中等智能的人不稳定,他们的性情会随着教育而变化,况且太子的师傅,在古代就很难挑选。周成王即位时年纪幼小,周公、召公做他的太保太傅,左右都是贤人,每天他都能听到有益的教诲,这足以增长他的仁义道德,使他成为圣君。秦二世胡亥,用赵高做师傅,赵高教他刑法,胡亥继位后,就诛戮功臣,屠杀亲族,残酷暴虐到了极点,结果秦国很快就灭亡了。由此可知人的善恶确实受身边人的影响。我如今要给太子、诸王精心挑选师傅,让他们耳濡目染礼仪法度,对自身的修养有所补益。诸位大臣,你们可求访正直忠信的人,各自推荐三两个人作为候选。”
贞观十一年,太宗任命礼部尚书王珪兼任魏王的老师。唐太宗对尚书左仆射房玄龄说:“自古以来的帝王之子,生长于深宫之中,等到他们长大成人,没有一个不是骄奢淫逸的,因此相继灭亡,很少有能够自救的。我现在严格教育子弟,希望他们都能够保全自己。王珪是我长期任用的人,我非常了解他刚直的个性,他心存忠孝,因此选择他来担任皇子的老师。你应该告诉魏王李泰:每次见到王珪,就如同见到我一样,应该倍加尊敬,不能懈怠。”王珪也用为师之道来要求自己,得到了当时的好评。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长孙无忌、房玄龄说:“三师是以德行来教导太子的人。如果三师的身份卑下,太子就没有学习的榜样。”于是下诏,让人编撰太子接待三师的礼仪制度,太子要走出殿门迎接师父,先礼拜三师,然后三师答拜,每当过门时要让三师在前。三师坐下后,太子才能坐。写给三师的书信,前边称“惶恐”,后边再写上“惶恐再拜”。
11.D
12.(1)语言风格:幽默诙谐、轻松活泼。开头有意运用“绕口”句式,连用四个“柳”字,以姓柳的柳州刺史在柳江边种柳树的绝妙巧合,来自嘲自勉,诙谐而开朗。(2分)(2)思想感情:在戏谑幽默的语言背后实则表达诗人为官一方,造福一方,留惠于民的强烈愿望与做官准则;(2分)在自嘲自戏的文字中也表达了诗人没有什么良好政绩可以流传的忧虑和惭愧,并以此自励自勉。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深沉严肃的情感,相反相成,可为巧妙。(2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5分)
(1)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2)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3)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4)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5)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6)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7)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8)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14. C 解析 A屋檐 忸怩(niǔ ní) B 悚(sǒng )然 D 稗(bài )官 羽翼
15. C 治世:太平盛世
16. D 美好。 A 出嫁 / 去、到,前往 ; B 愚拙/ 情意深挚 ; C 观察/ 偏指一方 他
17. B
18. B 否泰,指坏运气和好运气。“父母”偏指“母” A偏指姥/ 偏指作; C偏指兄/ 偏指异;D偏指入/偏指亡。
19. C 解析 《春秋左氏传》应当去经部查找。
20.A 《秦腔》是贾平凹的散文。
21.A 22.C 23.B
24.①它要拥有徐志摩的阅读量 ②它就能创作出徐志摩的诗了吗 ③那就是徐志摩的人生经历(一点2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25.标题:要命的wifi;
寓意:人们整日沉溺于无线网络生活中,失去了生活和思考的能力。
26【写作指导】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附加组合式材料的多情境多任务型作文题。材料一中的“神仙解说词”既有古典诗词的精准凝练,又有现代汉语的从容优雅,充分体现出中国汉语言的形式及意韵之美,而且也生动地展现出中国运动健儿奋力拼搏勇攀高峰、不骄不躁、永不言弃的体育精神,以及崇高的使命感和家国情怀。汉语言承载了民族的过去、现在及未来,“神仙解说词”更展现出了恢宏的大国气象。材料二列举了关于中国语言的几类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看法。“有人说……,还有人说……”,都是在赞颂中国语言的魅力,强调学好语文、掌握中国语言的重要性。用中国语言进行表达“干净又有温度”,但学好中国语言“需要良好的涵养修为,还需要足够的储备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学好中国语言对我们而言,不仅仅是掌握了一门实用的语言技能,更是培养了自己作为现代公民的文明素养。
相较而下,材料一的叙述比较客观,材料二实质上是对材料一的意义上的阐释和延伸。两则材料论述的核心概括起来有两点:一,中国语言很美;二,我们要学好中国语言。
写作任务的情境是给《语文报》专栏撰稿,文章写作的重心应为“为什么要学好语文”,潜在的主体是“我们”,即中学生,对象为“语文”。分析原因,从可以从语文学科的学科特征、地位,以及语文学科之于历史、文化、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的角度上进行分析,体现出全面发展的理性思维。
立意:
1.学好中文,做时代公民,展大国气象。
2.学好语文,人人有责。
3.学好语文是时代的呼声。
4.让冷香飞上枝头,令语文之美绽放于时代。
【参考例文】
让语文的花朵飞上枝头
泱泱华夏,千年传承,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凝聚成灿璨的智慧结晶。从《三字经》《百家姓》,从《幼学琼林》《朱子家训》,从诸子百家、煌煌汉赋,从唐诗宋词,再到如今我们所学的现代语文,无不展现着从容优雅、大气磅礴的中国语言之美。语文,它在新时代也绽放着耀目的光彩。学好语文,能触摸我们中华汉文化的精神脉搏,能抵达到我们内心深处的柔软。
语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精神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它是一个民族的记忆与魂魄。东京奥运会赛场外的一句句“神仙解说词”风靡全网,使“除却君身三重雪,天下谁人配白衣”“一剑光寒定九州”此类优美的诗词展现于大众的眼帘,无不让人觉得:运动之美,竞技精神之魅,语言可表,中文可达。体现了中国所独有的中国式浪漫。冬奥中的“神仙解说词”展现的是一场震撼人心的文化盛宴,其用词用句,其表情达意,其中蕴涵的意蕴,令人回味无穷。语文天生浪漫,它有“怒发冲冠”的爱国激情,有“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乡情怀,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缠绵悱恻,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绪和“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复杂感慨……语文,它用精确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风光旖旎、壮阔优美的图画,使阅览它的人身临其境。它是我们当代公民交际乃至生存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弘扬汉语、传扬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义务,是时代的大势所趋,“弘扬汉语之美,人人有责”。
语文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连通着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传统文化穿越千年,延续至今。我们不能忘记过去,不论是辉煌还是屈辱;忘记了过去就等于背叛。一个民族只有铭记过去,从过去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才能立足于现在,才能拥有更光明的未来。换言之,一个民族没有语言的传承,民族的魂魄必然会趋向沉沦。一个丧失了语言传统的民族,不可能蓬勃兴盛,不可能走向兴旺发达。正如语文记录着中华民族辉煌的过去一般,我们也憧憬着兴盛的未来。脚下站立的是前人为我们铺下的路,我们应当不负前人期待,学好语文,传承文明,以坚定的步伐行稳致远。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具有志气;应该具有不畏艰辛、勇于拼搏的精神;应该更好地去传承和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我们当代的生活相结合,使我们的汉语言既具有古典之美,又具有时代之美。我们应在实践生活中提倡并运用优美的汉语言,让其充盈我们的生活;“优美的汉语使生活更美好”。
我们应学好语文,弘扬汉语,让语文的花朵飞上枝头,让中华文化的幽香飘散、弥漫于新时代!
2021长春十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一学程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长春十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一学程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2长春十一高中高一下学期第二学程检测语文试题(含详解): 这是一份2022长春十一高中高一下学期第二学程检测语文试题(含详解),文件包含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学程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学程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长春十一高中高一上学期第一学程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长春十一高中高一上学期第一学程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m.enxinlong.com/img/images/8799326979f03b68cbfed985436f761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