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2课 与山为邻 练习题 (原卷+解析卷)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0/13270197/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文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2课 与山为邻 练习题 (原卷+解析卷)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0/13270197/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文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2课 与山为邻 练习题 (原卷+解析卷)01](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0/1327019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文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2课 与山为邻 练习题 (原卷+解析卷)02](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0/1327019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文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2课 与山为邻 练习题 (原卷+解析卷)03](http://m.enxinlong.com/img-preview/2/20/1327019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 (人文地理)上册第一框 垂直的生计同步练习题
展开初中七年级上册人文地理第三单元
第二课 与山为邻
姓名 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
1.阿尔卑斯山成为旅游热区的自然原因有( )
①海拔高,地形以山地为主 ②有冰川和积雪,景观奇特
③冬季滑雪条件好,温泉资源丰富 ④完善的基础设施,交通条件优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详解】
阿尔卑斯山地形多样,以山地为主,海拔高,风景优美,景观奇特,有冰川、积雪、高山峡谷、险峰深涧, ①②正确;阿尔卑斯山夏天成为观光、避暑、登山胜地,冬天发展滑雪运动的条件十分理想,温泉资源也很丰富,③正确;阿尔卑斯山配套设施完备,交通条件优越,但属于人文因素,而不是自然原因,④排除。故A正确,BCD排除。故选A。
2.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区域的人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下列国家与其特色相适应的是( )
A.秘鲁——垂直的生计——旅游业 B.以色列——沙漠绿洲——节水农业
C.瑞士——山地之国——种植业 D.澳大利亚——现代化的牧场——旅游业
【答案】B
【详解】
以色列全国约2/3的土地为沙漠,由于发展先进的节水用水技术,“不毛之地”发展成“沙漠绿洲”,故B符合题意;秘鲁的安第斯山区海拔落差大,低海拔发展种植业,高海拔发展畜牧业,从而形成“垂直的生计”,排除A;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区占国土面积的60%,多样的地形,奇特的景观,古老的城镇和淳朴的乡村生活,成就了瑞士的旅游资源,排除C;澳大利亚现代化的工业造就了现代化的大牧场,澳大利亚农牧业发达,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美誉,排除D。故选B。
3.安第斯山脉是南美洲开发最早的地区,独特的山区环境造就了印第安人超凡的农业智慧。下列生产活动能体现其智慧的有
①在海拔较低的山坡,开辟梯田种植玉米等
②随着干湿季节变化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③在山区的高海拔处,放牧驯养羊驼和骆马
④采用现代的农业机械,重视畜牧业的科研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B
【详解】
安第斯山脉的印第安人,利用大自然的规律,在给出的生产活动中,在海拔较低的山坡,开辟梯田种植玉米等,在山区的高海拔处,放牧驯养羊驼和骆马,①③正确;随着干湿季节变化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应该是非洲的马赛人,排除②;采用现代的农业机械,重视畜牧业的科研,应该是澳大利亚的现代化牧场,排除④。故选①③组合,排除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故选B。
4.下列有关瑞士说法正确的是
A.旅游资源丰厚,四季皆可旅游
B.山区面积广大,耕地面积多
C.矿产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秀美
D.位于落基山脉,是山地之国
【答案】A
【详解】
瑞士位于欧洲中部,是连接东、西欧和南、北欧“十字路口”上的内陆山国,国内人口稠密,资源贫乏,市场狭小,但环境优美,风景绮丽,湖光山色,气候宜人,旅游资源丰厚,四季皆可旅游,A符合题意;瑞士耕地面积不多,B排除;瑞士矿产资源不丰富,C排除;瑞士不是位于落基山脉,D排除。故选择A。
【点睛】
5.针对安第斯山区的自然条件,印第安人运用勤劳和智慧,营造出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生活图景。下列做法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是
A.安第斯山区主要的国家有秘鲁、智利等
B.从山麓到山顶气温降水随海拔的增高而递减
C.在海拔较低的山坡种植甘蔗和水稻为主
D.高海拔地区主要以放牧驯养羊驼和骆马为生
【答案】D
【详解】
安第斯山区居民在高海拔地区以放牧驯养的羊驼和骆马为生,在低海拔的山坡上开辟梯田,,种 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生活上靠山吃山,自给自足,D正确,C排除;安第斯山区有哪些主要国家,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并没有直接关系,A排除;“从山麓到山顶气温降水随海拔的增高而递减”只能说明安第斯山区的气候条件,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并没有直接关系,B排除。故选D。
6.世界上最长的山脉,被称为“南美洲脊梁”的是
A.落基山脉 B.安第斯山脉 C.喜马拉雅山脉 D.阿尔卑斯山脉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安第斯山脉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纵贯南美大陆西部,素有"南美洲脊梁"之称,山脉有许多海拔6000米以上、山顶终年积雪的高峰,B符合题意;落基山脉是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在北美的主干,由许多小山脉组成,被称为北美洲的脊骨,A排除;喜马拉雅山脉位于青藏高原南巅边缘,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C排除;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大的山脉,D排除;故本题选B。
安第斯山区和阿尔卑斯山区的人们与山为邻,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创造了各具特色的生活。据此回答下面问题。
7.安第斯山区与阿尔卑斯山区都是山区,但发展的支柱产业却不同,这体现了( )
A.人定胜天的观念 B.优势互补的原则
C.因地制宜的原则 D.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8.阿尔卑斯山区成为风景名胜的自然原因有( )
①政府的支持②夏季景色优美,气候凉爽
③冬季日光充足,滑雪条件好④良好的设施和交通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7.C
8.C
【解析】
7.
据题干“安第斯山区与阿尔卑斯山区都是山区,但发展的支柱产业却不同”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两地不同的自然条件造成的,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C选项正确,排除ABD选项。
8.
抓住题干“自然原因”这一要求,分析可知,夏季景色优美,气候凉爽;冬季日光充足,滑雪条件好,属于自然原因。政府的支持;良好的设施和交通条件属于人文原因。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故C选项正确,排除ABD选项。
9.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各不相同,但人们都能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营造出美好的生活图景。下列描述正确的有( )
A.马赛人坚持因地制宜,实行耕海牧渔 B.印第安人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处种植水稻
C.阿拉伯人利用先进的技术,发展畜牧业 D.以色列人用石油换来的财富,发展绿洲农业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在高海拔地区以放牧驯养的羊驼和骆马为生,低海拔的山坡上开辟梯田,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处种植水稻,种植水稻、玉米、马铃薯、小麦等农作物,B选项正确;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因地制宜,实行耕海牧鱼。马赛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A选项错误;阿拉伯人利用石油换来财富,发展发展工业、农业,改善人民的生活,使这一地区步入了现代化,C选项错误;以色列人利用先进技术,发展了绿洲农业,D选项错误。
10.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各不相同,但人们都能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营造出美好的生活图景。下列描述正确的有( )
A.马赛人坚持因地制宜,实行耕海牧渔 B.印第安人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处种植水稻
C.阿拉伯人利用先进的技术,发展畜牧业 D.以色列人用石油换来的财富,发展绿洲农业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在高海拔地区以放牧驯养的羊驼和骆马为生,低海拔的山坡上开辟梯田,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处种植水稻,种植水稻、玉米、马铃薯、小麦等农作物,B选项正确;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因地制宜,实行耕海牧鱼。马赛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A选项错误;阿拉伯人利用石油换来财富,发展发展工业、农业,改善人民的生活,使这一地区步入了现代化,C选项错误;以色列人利用先进技术,发展了绿洲农业,D选项错误。
11.安第斯山区印第安人生产和生活特色正确的是( )
①山谷平地处种植玉米、马铃薯和小麦等②骆马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
③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居民的主要粮食④高海拔处放牧驯养羊和马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详解】
据所学知识,安第斯山区的印第安人利用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开展农业生产,形成了山上和山下不同的生产生活景观。在高海拔地区以放牧驯养的羊驼和骆马为生,在低海拔的山坡上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故A选项正确,排除BCD选项。
读下方秘鲁地理简图,完成下面各题。
12.秘鲁位于
A.非洲 B.北美洲 C.欧洲 D.南美洲
13.图中河流甲注入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14.秘鲁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是
A.南多北少 B.东北多西南少
C.西多东少 D.西北多东南少
15.印第安人在该山区高海拔处放牧的畜种主要以△为主。
A.牛和羊 B.美利奴羊 C.牦牛 D.羊驼和骆马
16.被印第安人称为“粮食之母”的藜麦原产于秘鲁等国海拔3000~4000米、年降水量300~600毫米的高原或山地。其原产地最有可能在图中的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答案】
12.D
13.B
14.B
15.D
16.A
【详解】
1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秘鲁位于南美洲西部。D正确;ABC与事实不符,ABC错误。综上故选D。
13.读图可知,图中河流甲是亚马逊河,它最西端的发源地是安第斯山,入口在大西洋。B正确;ACD与事实不符,ACD错误。综上故选B。
14.读图可知,秘鲁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是东北多,西南少。从东北到西南降水量逐渐减少,从年降水量超过两千毫米到不足一千毫米最后到不足两百毫米。B正确;ACD与事实不符,ACD错误。综上故选B。
1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形成了山下山上不同的生产生活景观。在山区的高海拔处,气候极为寒冷,经常造受霜冻,形成了广阔的干寒草地,居民以放牧驯养的羊驼和骆马为生。D正确;A与事实不符。A错误;美利奴羊广泛蓄养在澳大利亚。B错误;牦牛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地区。C错误。综上故选D。
16.根据“海拔3000~4000米、年降水量300~600毫米”的要求,读图可知,藜麦的产地最有可能分布在①处。A正确;②处年降水量超过两千毫米。B错误;③处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属于沙漠区。C错误; ④处降水量是600-1000毫米,与题不符。D错误。综上故选A。
秘鲁是西红柿、马铃薯等农作物的起源地。结合秘鲁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题目。
17.以下对秘鲁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西临大西洋 B.位于大洋洲 C.处于南温带 D.位于西半球
18.图中甲河为( )
A.多瑙河 B.亚马孙河 C.伏尔加河 D.密西西比河
19.图中山脉为( )
A.落基山脉 B.阿尔卑斯山脉 C.安第斯山脉 D.阿特拉斯山脉
20.生活在秘鲁山区高海拔处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是( )
A.羊驼 B.牦牛 C.骆马 D.骆驼
21.秘鲁山区森林地带至今仍有大面积野生西红柿分布,海拔3800米之上的的的客喀湖区可能是最早栽培出马铃薯的地方。对此,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西红柿喜温暖, 马铃薯喜冷凉 B.西红柿喜冷凉,马铃薯喜湿热
C.西红柿耐寒冷,马铃薯耐干旱 D.西红柿耐干旱,马铃薯耐寒冷
【答案】
17.D
18.B
19.C
20.C
21.A
【解析】
17.
根据所学知识,秘鲁位于西半球,处于热带地区,位于南极洲,西临太平洋,D符合题意,ABC排除。故本题选D。
18.
根据经纬度信息判读,甲河流经亚马孙平原,为亚马孙河,B符合题意,ACD排除。故本题选B。
19.
图中山脉为带状分布,西临太平洋,为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C符合题意,ABD排除。故本题选C。
20.
根据所学知识,多山的地形严重影响了当地交通和经济的发展,修筑铁路和公路困难重重,但是,骆马却能在崎岖的高山峻岭间行走自如,体小、耐饥耐渴,是当地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C符合题意,ABD排除。故本题选C。
21.
根据题意分析,秘鲁山区森林地带气温相对较高,所以可以判断西红柿喜温暖;海拔3800米之上的的的客喀湖区可能是最早栽培出马铃薯的地方,说明马铃薯喜冷凉,在海拔3800米的地方可以生存;A符合题意,BCD排除。故本题选A。
人教版 (人文地理)上册第一框 石油宝库精练: 这是一份人教版 (人文地理)上册第一框 石油宝库精练,文件包含第5课干旱的宝地练习题解析docx、第5课干旱的宝地练习题原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第一框 逐水草而居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初中第一框 逐水草而居当堂检测题,文件包含第4课草原人家练习题解析docx、第4课草原人家练习题原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 (人文地理)上册第一框 耕海牧渔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 (人文地理)上册第一框 耕海牧渔同步测试题,文件包含第3课傍水而居练习题解析docx、第3课傍水而居练习题原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