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原卷版).docx
    • 解析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解析版).docx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01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02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03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01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02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03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1 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文件包含专题11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解析版docx、专题11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1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宋朝庆历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用粘性胶泥作成厚块,刻上一个一个字,用火把泥块烧硬。印书时,就把一个个活字块,按照书稿的次序,放在一块铁板上,用松香、蜡和纸灰等东西把它们粘在一起,用平板把字压平整,就可以印刷了。活字印刷速度快、质量好,制版比较容易,发现错误可以随时改正。印完,把版拆掉,活字可以继续使用。这是印刷史上划时代的改革。
    【乙】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持就火炀之______
    ②则以纸帖之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②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3.乙文在说明活版的制版过程时说“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这个句子中的“和”从词性上说,是一个______词,意为______;甲文说“用松香、蜡和纸灰等东西把它们粘在一起”,句子中的“和”从词性上说是一个______词,读______。
    4.甲文和乙文为了说明活字印刷“活”的特征,都用了适当的说明方法,甲文主要用的是______;乙文则主要用了______、______。
    5.活板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用活板印刷时提高工效的具体方法有哪两条?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乙】濠州定远县①一弓手②,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至村步③,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④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
    (选自《梦溪笔谈・权智》,有删节)
    【注释】①濠州定远县:地名,今属安徽。②弓手:又称弓兵,宋代地方治安军之一。③村步:村埠头。步,通“埠”,码头。④尉:指县尉,维持本县治安。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用讫再火令药熔 _________
    (2)持就火炀之_______
    (3)善用矛_______
    (4)适值偷在市饮酒_______
    7.下列句中的“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则以纸帖之
    A.久之,各未能进。
    B.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C.莲之爱,同予这何人?
    D.弓手应声刺之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2)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盖乘隙也。
    9.(1)【甲】文介绍活版印刷的过程是按_________顺序加以说明的,还补充说明了活版使用中应注意的事项:如一字多印、奇字旋刻、_________等。
    (2)【乙】文中弓手在与小偷决斗中取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则第二板已具/百废具兴
    B.有奇字素无备者/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C.不以木为之者/醒能述以文者
    D.其印为予群从所得/隶而从者
    11.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断句。
    不 若 燔 土 用 讫 再 火 令 药 熔 以 手 拂 之 其 印 自 落
    12.活版印刷中为什么用胶泥做字模?请用简要的语言说明
    阅读《活板》和《梦溪笔谈》(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乙】
    方家①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②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③为最善。其法:取新纩④中独茧缕⑤,以芥子许腊(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⑥。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⑦其理。
    (选自《梦溪笔谈》)
    ﹝注﹞①[方家]行家。②[碗唇]碗边。③[缕悬]用丝线悬挂。④[纩(kuàng)]丝绵。⑤[独茧缕]单根的蚕丝。⑥[磨而指北者](有的针)用磁石磨后指北。⑦[原]探究。
    13.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文理有疏密          莫可原其理                      置之不理
    B.持就火炀之          瞬息可就                         功成名就
    C.以草火烧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            以身作则
    D.字平如砥             砥砺奋进                         中流砥柱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2)运转尤速。
    15.简述“活版印刷”与“指南针”的“活”分别体现在哪里?
    二、课内阅读
    阅读《爱莲说》,回答后面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A可爱者甚蕃( )               
    B亭亭净植( )
    C晋陶渊明独爱菊( )
    D宜乎众矣( )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意思。
    (1)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18.周敦颐以“莲”为托物言志的对象,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态度。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香远益清     老当益壮     精益求精 B.陶后鲜有闻       鲜为人知     旗帜鲜明
    C.中通外直     四通八达     精通业务 D.水陆草木之花   取而代之     君子之交
    20.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理解:这句话从生长环境的角度写出了莲花高洁、质朴、庄重的美德,也寄寓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理解: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渴望避开污浊的现实,充分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21.《爱莲说》和下面的链接材料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请你分别说说它们是怎样托物言志的。
    【链接材料】
    余种兰数十盆,三春①告莫②,皆有憔悴思归之色。因移植于太湖石黄石之间,山之阴,石之缝,既已避日,又就③燥,对吾堂亦不恶也。来年忽发箭数十,挺然直上,香味坚厚而远。又一年更茂。乃知物亦各有本性。赠以诗曰: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山谷送香非不远,那④能送到俗尘中?此假山耳,尚如此,况真山乎!余画此幅,花皆出叶上,极肥而劲,盖山中之兰、非盆中之兰也。
    (节选自郑板桥《板桥题画·兰》,有删改)
    注:①[三春]指春季的三个月。②[告莫]即将结束。“莫”同“暮”。③[就]靠近。④[那]疑问代词,怎么。后写作“哪”。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陶后鲜有闻      爷娘闻女来 B.予谓菊       权谓吕蒙曰
    C.世人甚爱牡丹   可爱者甚蕃 D.自李唐来   自钱孔入
    23.选出与例句中“之”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B.其反激之力(纪昀《河中石兽》)
    C.两狼之并驱如故(蒲松龄《狼》) D.以我酌油知之(欧阳修《卖油翁》)
    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25.划分朗读节奏(每句画一处)
    (1)予 独 爱 莲 之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2)陶 后 鲜 有 闻
    26.《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有仙则名( )          (2)惟吾德馨( )
    (3)谈笑有鸿儒( )          (4)无案牍之劳形( )
    2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29.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四句以“山”“水”类比“陋室”,以“仙”“龙”暗喻品德高尚的人,表明“陋室”也具有“名”和“灵”的性质。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虚实结合,流露出作者对知识分子的热爱,对无学识、无功名的人的鄙弃。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显出陋室生活之安适。一个超然物外、体静心闲的高人雅士形象呼之欲出。
    D.文章最后,作者引用圣人之言作结,以名贤自喻,暗示自己就是与诸葛亮、扬子云一样的君子,深化了主题。
    30.本文作者和下面【链接】中的颜回,一居“陋室”不以为陋,一在“陋巷”不以为忧,
    原因何在?请简要分析。
    【链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3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公亦以此自矜( )   (2)释担而立( )
    (3)但手熟尔( )          (4)以钱覆其口( )
    3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2)康肃笑而遣之。
    3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选自《归田录》卷一,作者欧阳修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B.文章篇幅短小,写了射箭和酌油两件事,但不是平均着墨,重点写了酌油。
    C.文章在人物刻画中,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D.选文在突出康肃公善射但自矜的过程中,重点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刻画人物。
    34.读了文章,你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任答2点)
    阅读《活板》,完成小题。
    活板
    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35.与“有奇字素无备者”中“素”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下缟素 B.可以调素琴 C.睿素无北伐之志 D.素湍绿潭
    36.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持就火炀之        就:
    (2)旋刻之               旋:
    3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
    38.阅读原文和【链接材料】,在下面句中横线处填写恰当内容。
    【链接材料】
    20世纪80年代,王选教授成功设计和研发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取代了铅字印刷。这一新技术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减少了污染,也不需要铅字的存储空间,排版时间大为缩短,印刷工效大大提高,被称为"中国印刷界的革命"。
    从雕版印刷到毕昇的活版印刷,从铅字印刷到王选的汉字激光照排,每一次汉字印刷的革命都是一次进步,相比以往,新技术都更具有①__、②__的特点。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①。”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②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③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④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⑤,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选自裴松之注释《江表传》)
    【注释】①开益:②光武:光武帝刘秀。③孟德:曹操。④勉勖(xù):劝勉。⑤耽悦书传:发愤读书,深爱典籍。
    3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宜学问以自开益       ( )     (2)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
    (3)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 )     (4)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 )
    40.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终 日 不 食 终 夜 不 寝 以 思 无 益 不 如 学 也
    41.根据相关提示,补全下面表格内容。

    42.选文与原来课本中选用的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版本,你认为哪一个版本选入教材更合适?请阐明理由。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任务。
    北河总督署,有楼五楹,为蝙蝠所据多年矣。大小不知凡几万,一白者巨如车轮,乃其魁也,能为变怪。历任总督,皆扃钥①弗居。福建李公清时,延正一真人②劾治,果皆徙去,不久,李公卒,蝙蝠复归。自是无敢问之者。余谓汤文正公驱五通神③,除民害也;蝙蝠自处一楼与人无患李公此举诚为可已而不已。至于猝捐馆舍,则适值其时,不得谓蝙蝠为祟。修短有数,岂妖魅能操其权乎?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扃钥(jiōng yuè):关闭,锁闭。②正一真人:道人。③五通神:民间邪神。
    4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延正一真人劾治( )            (2)果皆徙去( )
    (3)诚为可已而不已( )            (4)则适值其时( )
    44.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小不知凡几万       凡河中失石 B.乃其魁也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C.蝙蝠复归                 唧唧复唧唧 D.自是无敢问之者     何陋之有
    45.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蝙蝠自处一楼与人无患李公此举诚为可已而不已
    46.在中国古代思想中,“求实”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河中石兽》与本文都体现了作者“求实”的观念。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分析两文的“实”分别是什么。
    47.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学士世衡①喜藏书,有一晋人墨迹在其子绪处。长安石从事尝从李君借去,窃摹一本,以献文游公,以为真迹。一日潞公会客,出书画,而李在坐,一见此帖,惊曰:“此帖乃吾家物,何忽至此?”急令人归取验之,乃知潞公所收乃摹本。李方知为石君所传,具以白潞公,而坐客墙进②,皆言潞公所收乃真迹,而以李所收为摹本。李乃叹曰:“彼众我寡,岂复可伸?今日方知身孤寒。”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二》)
    【注释】①李世衡:疑即李士衡。②墙进:指人多拥挤如墙,更有人翘足探视如爬墙。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窃摹一本   ______
    ②具以白潞公   ______
    (2)文末“今日方知身孤寒”一语的大意是什么?李世衡为何发出这样的感叹?
    48.文言文阅读。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 寡人好服紫紫费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②。’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③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素:没有染色的丝织品。②臭:气味。③郎中:官名,此处泛指官中官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服紫不已(停止,消失)
    B.桓公患之(担心,担忧)
    C.谓左右曰(称呼)
    D.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正好,恰好)
    (2)用三条“/”给下面句子断句。
    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
    (3)结合文章,谈谈齐国是如何消除“一国尽服紫”现象的?
    鲁昭公弃国走齐,齐公问焉,曰:“君何年之少,而弃国之蚤①?奚②道至于此乎?”昭公对曰:“吾少之时,人多爱我者,吾体不能亲;人多谏我者,吾志不能用;好则内无拂③而外无辅,辅拂无一人,谄谀我者甚众。譬之犹秋蓬也孤其根而美枝叶秋风一至根且拔矣。”景公辩其言,以语晏子,曰:“使是人反其国,岂不为古之贤君乎?”晏子对曰:“不然。夫愚者多悔,不肖者自贤,溺者不问坠,迷者不问路。溺而后问坠,迷而后问路,譬之犹临难而遽④铸兵,噎而遽掘井,虽速亦无及已。”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蚤:通“早”。②奚:为什么。③拂:同“弼”,辅助。④遽:急忙。⑤文中的“齐公”和“景公”均指齐景公。
    4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吾少之时/元方时年七岁
    B.谄谀我者甚众/宜乎众矣
    C.人多爱我者/可爱者甚蕃
    D.使是人反其国/得一人之使
    5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譬之犹秋蓬也孤其根而美枝叶秋风一至根且拔矣
    51.你如何评价鲁昭公、齐景公和晏子?请选择其中一人谈谈你的看法。
    四、对比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白居易《养竹记》)
    52.【甲】【乙】两文中四处画线句子的句式不属于下列选项的是:(     )
    A.判断句 B.疑问句 C.省略句 D.否定句
    5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爱者甚蕃                              九州之外,谓之蕃国
    B.陶后鲜有闻                              寡廉鲜耻
    C.贞以立志                                 贞元十九年春
    D.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辉
    5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5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外形 、香气、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
    B.【乙】文由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
    C.【乙】文“陶后鲜有闻”指的是东汉大诗人陶渊明,他又名陶潜,字元亮,江西九江人。
    D.【乙】文中的白居易与【甲】文所说“自李唐来”中“李唐”属于同一个朝代,他是伟大的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各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6.下列选项中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有仙则名/莫名其妙            中通外直/博古通今
    B.斯是陋室/逝者如斯             香远益清/精益求精
    C.惟吾德馨/惟妙惟肖            陶后鲜有闻/屡见不鲜
    D.可以调素琴/素不相识        宜乎众矣/因地制宜
    5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莲,花之君子者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君子”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的中国人的理想人格。请根据上文和下面材料,说一说在刘禹锡、周敦颐、黄庭坚心中君子的品格是怎样的。
    【材料】
    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
    (节选自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59.古文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先生不知何许人①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②;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③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④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⑤。环堵⑥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⑦,箪瓢屡空⑧,晏如⑨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⑩。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节选)
    【注释】①何许人:何处人。也可解作哪里人。②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③亲旧:亲戚朋友。④造,往,到。辄,就。⑤曾不吝情去留:曾不,竟不。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离开。⑥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堵,墙壁。⑦短褐穿结:粗布短衣上打着补丁。⑧箪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盛饭的圆形竹器。⑨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⑩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1)下列是并列短语的一项是
    A.丝竹乱耳 B.案牍劳形
    C.调琴阅经 D.南阳诸葛
    (2)小联对下面句子不太理解,请你帮他解释句意。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小联整理了下面的表格。请你完成空缺部分。
    文人风雅
    刘禹锡
    陶渊明
    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①_____
    交友之雅:②_____,_____。
    性嗜酒
    ③_____: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著文章
    共同性格
    ④_____

    (4)从句式运用的角度,说说【甲】【乙】两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60.文言文阅读,完成问题。
    【甲】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乙】
    板印书籍①,唐人尚未盛为之。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②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③,每字为一印④,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混合)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⑤为一板,持就火炀⑥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⑦,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为余群从⑧所得,至今保藏。
    (《梦溪笔谈》,辽宁教育出版社,有删改)
    ①板印书籍:用雕版印刷书籍。 ②庆历:宋仁宗年号。 ③钱唇:铜钱的边缘。④印:印模、字印。 ⑤范:框子。 ⑥炀(yánɡ):烤。 ⑦燔(fán)土: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 ⑧群从(zònɡ):堂兄弟及侄子辈。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高可二黍许     潭中鱼可百许头
    B.乃记之而去     已而之细柳军
    C.全石以为底     以其境过清
    D.乃记之而去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下列句子翻译和依据上下文所作的进一步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甲】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翻译:(佛印)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和苏、黄不是一种类型。
    理解:通过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表现出佛印率真自然的人物形象。
    【乙】用讫再火令药熔
    翻译:印完后再用火烧,使药物熔化。
    理解:与木刻印刷相对比,说明了板印材料可以反复使用。
    (3)都是赞美工匠的高超技艺,甲文介绍核舟时,采用 ___顺序,通过写核舟体积的小、___和 ___赞扬雕刻者技艺之“灵怪”;而乙文则采用时间顺序,将活版与雕版比较,通过介绍刻字、排版、印刷、拆版说明板印书籍 ___的特点。(第四空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极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就,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沈括《活板》)
    【乙】
    张衡性精微,有巧艺。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其盖穹隆,饰以篆文;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周容无际,如一体焉。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自古所来,未尝有也。
    (李昉《太平御览》有改动)
    【注】 [穹隆]像天空一样中央高高拱起。
    61.下列词语中的“以”与“以草火烧”一句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自以为是 B.不以物喜 C.饰以篆文 D.必以分人
    6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瞬息可就          就地取材 B.不若燔士          安之若素
    C.周密无际          弥留之际 D.未尝有也          卧薪尝胆
    6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而的句子。
    (1)字平如砥。
    (2)下有蟾蜍承之。
    64.从活版印刷和地动仪的发明来看,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新精神令人赞叹。活板印刷用胶泥做字印,是考虑到它具有①______、便于取用等特点,这体现了制作之“活”;地动仪②______,这体现了制作之“巧”。





    参考答案
    1.①靠近     ②用标签标出
    2.①在它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的东西覆盖好。
    ②(如果)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就立刻刻好它。
    3.动     混合     连     hé
    4.作诠释     列数字     作比较
    5.活;①更互用之。②每一字皆有数印。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持就火炀之”的意思是“把它靠近火边烤”,“就”的意思是“靠近”;“则以纸帖之”的意思是“就用纸条给它做标记”,“帖”的意思是“用标签标出”。
    2.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以”“冒”“素”“旋”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此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和词性、读音的掌握。乙文“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的意思是“先设置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覆盖着”,“和”的意思是“混合”,是一个动词。甲文中的“和”放在并列的名词之间,是一个连词,应该读hé。
    4.此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的辨析。甲文介绍了活字印刷的方法和优点,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乙文中“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活板能提高印刷速度的优点,印得越多越快,突出其“活”。
    5.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阅读全文可知,活板的最大特点就是“活”,表现在字活,排版方法活,印刷方法活三方面。“更互用之”的意思是“两块交替使用”,“每一字皆有数印”的意思是“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模”,这样安排可以提高印刷的效率。
    乙:选自《梦溪笔谈》   作者:沈括   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升,又发明了活版印刷。它的办法是:用黏土来刻字模,(字)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覆盖着。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就密密地排满字模,排满了就成为一版,(再)把它靠近火边烤,(等到)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还不算简便;如果印几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通常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印刷,另一块已经另外在排字了,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准备好,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一版内有重复的。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给它做标记,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是,木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印,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松脂等物)弄脏。
    6.     ①完毕,终了     ②烤     ③ 善于、擅长     ④恰逢、正赶上
    7.D
    8.①先设置好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的东西覆盖好。②弓兵话刚落举手就刺,一下就把小偷杀死了,大概是乘其分神不备取胜的。
    9.     (1)工作程序(或时间顺序)     分类贮存     (2)找到突破口,抓住机会
    【解析】
    6.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应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讫:完毕,终了。炀:烤。适值:恰逢、正赶上。
    7.A凑足音节,无意义。B助词,的。C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D与例句都是代词。
    8.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冒:蒙、盖。盖:大概是。
    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写活字版印刷术,紧扣“活”这一特征进行说明。在说明时又主要按照工作程序的顺序进行说明。例如写制版是按制字、设版、排字、炀版、平字的顺序说明的。“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注意的事项:如一字多印、奇字旋刻、分类贮存。乙文,壮士最终能战胜强寇是因为他料事如神,机智识破。找到突破口,动作敏捷,勇敢出击。
    【点睛】
    附译文:
    甲文: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五代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此后,重要书籍都是版印出来的。
    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升(毕升),又发明了活版印刷。它的办法是:用黏土来刻字模,(字)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覆盖着。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就密密地排满字模,排满了就成为一版,(再)把它靠近火边烤,(等到)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还不算简便;如果印几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通常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印刷,另一块已经另外在排字了,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准备好,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一版内有重复的。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给它做标记,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是,木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印,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松脂等物)弄脏。
    毕升(毕升)死后,那些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辈们得到,到现在依然被珍藏着。
    乙文:濠州定远县有一个弓兵,善于使用长矛,远近同行都畏服他的技能。有一个小偷也善于击刺,常常蔑视官军,惟与这位弓兵技艺不相上下,说:“与弓兵相见一定要进行生死决斗。”一天,弓兵因公事来到码头,恰逢小偷在市肆喝酒,来势迅猛,不可躲避,就拖矛来斗,围观的人很多。许久,两人都僵持不进。弓兵忽然对小偷说:“县尉来了。我和你都是好汉,你敢和我在县尉马前决一生死吗?”小偷说:“好。”弓兵话刚落举手就刺,一下就把小偷刺杀,大概是乘其分神不备而胜利。
    10.C
    11.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
    12.①刻字方便   ②不易变形  ③便于取用
    【解析】
    【分析】
    选自:《梦溪笔谈》 作者:沈括 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
    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表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别快。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板正在印刷,另一块板已经另外排上字模,这一块板印刷刚刚印完,那第二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出现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做的标签分类标出它们,每一个韵部制作一个标签,用木格储存它们。有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马上把它刻出来,用草火烧烤,很快可以制成。不用木头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的疏松有的细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加上同药物互相粘连,不能取下来;不如用胶泥烧制字模,使用完毕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用手擦试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脱落,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们得到了,到现在还珍藏着。
    10.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C项。意思都是“用”。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A:准备/都。B:偏僻/零数。D: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随从。
    11.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可以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为:不如用胶泥烧制字模,使用完毕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用手擦试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脱落,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12.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活版印刷中为什么用胶泥做字模的原因是:刻字方便,不易变形,便于取用。
    13.C
    14.(1)有生僻字平常没有准备的,立刻把它刻出来。
    (2)运转的速度特别快。
    15.“活字”的“活”体现在制作字模活(排版活、拆版活、贮存字模活,有一点就可)。
    “指南针”的“活”体现在转动灵活。
    【解析】
    【分析】
    选自《梦溪笔谈》   作者:沈括   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
    甲: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
    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表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别快。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板正在印刷,另一块板已经另外排上字模,这一块板印刷刚刚印完,那第二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出现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做的标签分类标出它们,每一个韵部制作一个标签,用木格储存它们。有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马上把它刻出来,用草火烧烤,很快可以制成。不用木头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的疏松有的细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加上同药物互相粘连,不能取下来;不如用胶泥烧制字模,使用完毕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用手擦试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脱落,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们得到了,到现在还珍藏着。
    乙:行家用磁石磨针尖,针尖就能指南,然而常常略微偏东,不全在正南方,(放在)水上常震动摇摆。(在)手中或碗边都有可能这样,运转的速度很快,但在坚硬光滑(的表面)容易滑落掉下,不过(在这几种方法中)以悬挂为最好的。这个方法是取新产的丝绵中单根的蚕丝,用芥籽大小的一点蜡,把丝黏连在针腰上,在没有风的地方悬挂,那么针常常指向南方。其中有的针则指向北方。我家(的指南针)指南,指北的都有。磁石指向南方,和柏树的树枝指向西方(柏树的树枝长的都是朝西的)一样,不能推究出其中的道理。
    13.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C项中的三个“以”都是“用”的意思。A:纹理;道理;理睬。B:靠近;完成;D:磨刀石;磨炼;砥柱山。故选C。
    14.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奇”“素”“旋”“尤”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5.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活版印刷”的“活”体现在字模的灵活和印刷方法的灵活,“指南针”的“活”体现在转动方面。
    16.     多     竖立     只     应当
    17.(1)(莲花)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2)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18.     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
    【解析】
    16.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句意:值得喜爱的非常多。蕃:多。
    B句意: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植:竖立。
    C句意: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独:只。
    D句意:应当人很多了。宜:应当。
    17.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染:沾染(污秽);濯:洗;涟:水波;妖:艳丽;
    (2)菊之爱:喜爱菊花的人;鲜:少;闻:听说。
    18.
    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答。文章首先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它正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通过这些写出了莲花的高贵品质。作者以莲喻人,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了作者洁身自爱、不慕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
    【点睛】
    参考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19.A
    20.B
    21.甲文托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气节、风度及坚贞的品格,表达了作者对名利与富贵的鄙弃,对高洁人格的追求。链接材料借种兰要顺应兰的本性,表达作者对自我志趣的坚守,对专制的厌恶与反叛。
    【解析】
    19.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求学生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含义,并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结合自己对词的积累,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得出答案。
    A.更加/更加/更加;
    B.少/少/明丽的;
    C.贯通/贯通/通晓;
    D.结构助词“的”/代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选A。
    20.
    本题考查翻译并理解文言语句。
    B.翻译正确,理解有误。这句话运用了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在污浊的世间孤芳自赏,永远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
    故选B。
    21.
    本题考查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从课文中的“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可见其象征意义。作者用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与莲花的高洁作对比,更突出了莲花的形象以及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同时也坚定了自己不慕名利,追求纯洁高尚品格,鄙视世俗恶劣风气。链接材料中的兰花长在盆中就萎靡凋零,长在山上就挺拔坚实,象征着坚持操守,追求个性自由,不随波逐流。
    【点睛】
    参考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链接材料】我种了几十盆兰花,到了春天将尽的时候,都显出萎靡凋零、仿佛思念故乡的样子。因而将它们移植到假山石之间,在山的北面,石头的空隙中,既能够躲避烈日,又接近干爽之地,正对着我的堂屋,观赏起来也没有碍眼之处。第二年,忽然生发出数十枚新枝,挺拔直上,香味坚实、厚重而悠远。又一年,长得更加茂盛。由此我体悟到:万物均有自己的本性。于是就写诗赠送给兰花,诗曰:“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山谷送香非不远,哪能送到俗尘中?”这不过是假山罢了,尚且如此,何况是真山呢!我画的这幅兰画,它的花都超出在叶子的上面,而且十分肥壮而强劲,这是由于它是山中的兰花而不是盆中的兰花啊。
    22.B
    23.C
    24.(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
    25.①予 / 独 爱 莲 之 出 淤 泥 而 不 染
    ② 陶 后 / 鲜 有 闻
    26.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操守);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
    【解析】
    22.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A.闻:动词,听说/动词,听说;
    B.谓:动词,认为/介词,对;
    C.甚:副词,非常/副词,非常;
    D.自:介词,从/介词,从;
    故选B。
    23.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用法。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B.之:代词,的;
    C.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之:代词,指代道理;
    故选C。
    24.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作答此题要做到“字字落实,意译、直译相结合,意译为主”,本句中重点词语有:
    中通,内部贯通;外直,外部笔直;蔓,横生藤蔓;枝,旁生枝茎;远,远播,远闻。
    25.
    本题考查句子停顿。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意为: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予”为句中主语,故可以停顿为:予 /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陶后鲜有闻”意为: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陶后”是一个完整的词语,代表时间,不可断开,故本句可以停顿为:陶后 / 鲜有闻。
    26.
    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根据“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知莲花高洁美丽,不受淤泥等环境的影响,告诉我们做人要保持高洁的品质,不能随波逐流,在人格上保持独立;
    根据“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知莲花茎干笔直,亭亭玉立,告诉我们做人要内心谦逊,为人正直;
    根据“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知莲花供人观赏,却不能随意把玩,告诉我们做人要洁身自好,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做到令人敬重而不敢随意轻视。
    【点睛】
    参考译文:
    爱莲说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27.     (1)出名,有名     (2)德行美好     (3)大     (4)使……劳累
    28.(1)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2)可以弹奏素朴(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
    29.B
    30.作者品德高尚,居住环境清幽,交往人物儒雅,生活情趣高雅,所以不陋;颜回有自己的爱好、乐趣,沉浸在好学的乐趣中,所以不忧。
    【解析】
    27.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名:出名,有名;
    (2)句意为: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馨:德行美好;
    (3)句意为:说说笑笑的都是博学的人。鸿:大;
    (4)句意为: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28.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苔:苔藓。上:动词,长到,蔓到。入:映入。
    (2)重点词语: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古琴。金经:指用泥金书写的佛经,即《金刚经》。   
    29.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理解与分析不正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交往的人都很高雅,没有“对无学识、无功名的人的鄙弃”之意,故选B。
    30.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意思“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总写出因“德”室“不陋”;继而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环境清幽,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出人物儒雅,用“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出生活情趣,可知陋室不陋;
    根据【链接】“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知,面对“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生活状况,颜回不像一般人一样“不堪其忧”,而是专注于学习,因而不以为意,可知其不忧的原因,因而孔子大加赞扬。

    【点睛】
    参考译文
    陋室铭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有灵力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苔藓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笑的都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学问的人。可以弹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链接】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31.     夸     放下     同“耳”,相当于罢了     盖
    32.(1)(卖油翁)看见(陈康肃公)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
    (2)陈康肃公只好笑着让他(卖油翁)走了。
    33.D
    34.示例:一是熟能生巧的道理;二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即使有专长,也不应该恃技而骄;三是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不停的学习;四是要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知错能改。(任答两点)
    【解析】
    31.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句意是: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矜:自夸。
    (2)句意是:放下担子,站在那里。释:放下。
    (3)句意是: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4)句意是: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覆:盖。
    32.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发矢(射箭)、十中八九(十支能中八九支)”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笑(微笑)、而(表修饰,不译)、遣(打发)”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33.
    D.根据第一段“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可知,通过写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来体现其射箭技艺高超,运用了动作描写;第一段“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微颔之”,通过写卖油翁“释担而立”“微颔之”的动作,“睨之”的神态,来侧面展现陈尧咨的射箭本领;并未运用夸张的手法;
    故选D。
    34.
    本题考查启示。
    卖油翁在面对陈康肃公“尔安敢轻吾射”的质疑时,“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通过倒油技术展示,最后点明“我亦无他,惟手熟尔”熟能生巧、学无止境的道理;根据“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尔安敢轻吾射”可知:陈尧咨因为射箭本领高强就以此自夸,轻视卖油翁,结果出丑;启示我们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们应该戒骄戒躁,虚心向他人学习;启发我们在他人指出自身的错误时,要及时改正,正视自己的缺点。
    【点睛】
    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卖油翁)看见(陈康肃公)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康肃公只好笑着让他(卖油翁)走了。
    35.C
    36.(1)就:靠近。(2)旋:随即、立刻。
    37.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
    38.     简易神速(快捷、效率高)、     贮存方便、节约成本。
    【解析】
    35.考查对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的理解。平时要归纳整理,作答时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分析。语句“有奇字素无备者”中“素”的意思是“平常,平时”。
    A.天下缟素(白色的衣服);
    B.“可以调素琴”(不加装饰);
    C.“睿素无北伐之志”(平常,平时);
    D.“素湍绿潭”(白色)。
    故选C。
    36.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旋”是“随即,立刻”;“就”是古今异义词,“靠近”的意思。
    37.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若(像)、燔土(指火烧过的黏土字印)、讫(完)”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8.考查对文本材料的理解与概括。本题作答可依据文本材料中的“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减少了污染,也不需要铅字的存储空间,排版时间大为缩短,印刷工效大大提高”这一语句,从成本、效率和存储的角度概括作答。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种事。五代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此后,重要书籍都是版印出来的。
    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升(毕升),又发明了活版印刷。它的办法是:用黏土来刻字模,(字)薄得跟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覆盖着。想印的时候,在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子,(然后)就密密地排满字模,排满了就成为一版,(再)把它靠近火边烤,(等到)松脂和蜡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放在版面上往下一压,字印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还不算简便;如果印几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通常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印刷,另一块已经另外在排字了,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准备好,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一版内有重复的。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给它做标记,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是,木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印,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松脂等物)弄脏。
    毕升(毕升)死后,那些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辈们得到,到现在依然被珍藏着。
    39.     应该     放下     只     达到
    40.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41.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42.示例一:选文更详细的交代孙权劝学的具体做法,有现身说法、精神鼓励、指明路径、树立标杆(榜样)等。内容更丰富,故事更完整。两个这个版本不仅写了鲁肃的感受,还写了孙权的感受。这个版本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更有好处。示例二:课本中选用的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版本篇幅短小,劝学意图明确,劝学效果明显,对学生有教育启发作用,且与七年级学生实际相符合,更适合放入课本。
    【解析】
    39.
    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判断词义。
    (1)句意:应当通过学习来增加知识提高自己!宜:应当。
    (2)句意:光武帝刘秀在带兵打仗的时候,手里从来没离过书。释:放下。
    (3)句意:我以为兄弟你只有打仗的才能罢了。但:只。
    (4)句意:像吕蒙、蒋钦这样,大概(没有几个人)能赶得上他们的。及:达到。
    40.
    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停顿的能力。
    句意: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用来思考,却没有长进,不如去学习。
    “终日不食”和“终夜不寝以思”是表并列关系的短句,中间应当断开;“无益”表明“思”的效果,“不如学也”则是最后阐发的结论,中间应当断开。
    所以停顿应该是: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41.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分析提示文,由“任贤使能,志存经略”可知,这里评价吴王善于任用贤能,统筹谋划;由“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可知,吴王平常注重广泛阅读,通晓历史,并不仿效别人读书时只注重搜寻、摘录好的词句,不理解全文含义的行为;由此可联系文章中表现孙权注重阅读的句子: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4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文章的能力。注意题干要求是在选文和课本所摘版本中选择更合适的一篇,并阐明自己的理由。
    示例一:分析文章可知,选文更为具体细致地介绍了孙权劝学的做法。由“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可知,这里是孙权列举自己阅读书籍的经历,现身说法;
    由“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可知,这里是孙权对吕蒙、蒋钦二人的精神勉励;
    由“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可知,这里是孙权为这两人指明学习的方向;
    由“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可知,这里又是引用先朝名人不辍学习的故事,来勉励二人潜心学习;
    由“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和“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可知,选文不仅具体写出了鲁肃的感受,还以孙权的感受来作结。
    综上所述,选文中的孙权劝学,条理清晰,循序渐进,既树立了标杆,又指明了方向,还阐明的道理,更表达了勉励与赞叹之情。内容更为丰富而完整。所以,此版本更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能够更好的督促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示例二:
    课本中选用的《孙权劝学》全篇短小精悍,围绕着孙权对吕蒙的劝学具体展开,略写吕蒙的就学,再写鲁肃赞学,侧面表现出吕蒙就学前后的惊人变化。从中可见文章的劝学意图明显,劝学之后的效果非常惊人。围绕着“学”展开,能够更好地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培养自己向学的好习惯。而且七年级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接触较少,文言文的学习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篇幅短小的《孙权劝学》更符合学生的学情实际,所以放入课本也更有助于学生学习、理解文言文。
    【点睛】
    参考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和蒋钦说:“你们现在都当权管事了,应当通过学习来增加知识提高自己!”吕蒙说:“在军中常苦恼于事务很多,恐怕不允许再(有时间)来读书。“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有我事务多呢?我少年时读过《诗》《书》《礼记》《左传》《国语》,唯有《易》没读过。到统领军国大事以来,又熟读《三史》和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好处。像你们两个人,天分好,悟性高,学习必然会有收获,难道不去学习吗?应该赶快去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用来思考,却没有长进,不如去学习。’光武帝刘秀在带兵打仗的时候,手里从来没离过书,曹操也说自己到老了都很喜欢学习。你们为什么偏偏不自己勉励自己呢?”吕蒙于是开始学习,意志坚定不知疲倦,他所看读过的书和发出的见解,大学者都比不上。后来鲁肃代理周瑜的事务,(路过寻阳时)会见吕蒙,鲁肃和他议论(国家大事),常常还会辩论不过。鲁肃(亲切地)抚摩着他的背说说:“我以为兄弟你只有打仗的才能罢了,像你现在的这样,学识渊博,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和读书人分开三天,就要重新另眼看待……”秘密地为鲁肃陈说了三条计策,鲁肃敬佩地接受了……孙权常常感叹说:“人年龄大了(要通过读书)而有长进,像吕蒙、蒋钦这样,大概(没有几个人)能赶得上他们的。富贵荣耀地位显赫,还能够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向好的方面发展)喜好学习,沉迷于书传经典而感到很快乐,轻视钱财崇尚道义,所作所为可圈可点,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不也就可以了吗!”
    43.     邀请     离开     停止     遇到,碰上
    44.C
    45.蝙蝠自处一楼/与人无患/李公此举/诚为可已而不已
    46.《河中石兽》的“实”是实践,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而不是主观臆断。 本文中的“实”是实事求是,作者不认为精怪和李公清的去世有因果关系,不认为妖魅能够掌控人的生命,彰显了他客观理性的求实观念。
    【解析】
    43.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邀请一位道人在这里解决此事。延:邀请;
    (2)句意:结果(蝙蝠们)都离开了。去:离开;
    (3)句意:(李公这一举动)确实是给出了解决办法但是没有治本(没有制止此类事情的发生)。已:停止;
    (4)句意:那正好碰上这个时间。值:遇到,碰上。
    44.
    A.副词,总共/副词,凡是;
    B.动词,是/连词,于是;
    C.都为副词,译为“又,再”
    D.结构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故选C。
    45.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蝙蝠在一楼,蝙蝠与人相安无事,李公这一举动确实是给出了解决办法但是没有治本。“蝙蝠自处一楼”“与人无患”语意层次清楚;“李公此举”是主语部分,“诚为可已而不已”是谓语部分,中间断开。

    故语句停顿为:蝙蝠自处一楼/与人无患/李公此举/诚为可已而不已。
    46.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河中石兽》中的“实”是实践;根据《河中石兽》原文“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可知,老河兵实践经验丰富,懂得综合考虑,准确分析了石、沙、水三者间的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符合实际的推论,而不是依靠主观的判断;
    本文的“实”指实事求是;联系原文“福建李公清时,延正一真人劾治,果皆徙去,不久,李公卒,蝙蝠复归。自是无敢问之者”可知,“无敢问之”的原因是,大家认为正是李公清找道士驱逐蝙蝠,(蝙蝠报复)才导致了李公清去世,等李公清去世,蝙蝠们就又回来了;联系“至于猝捐馆舍,则适值其时,不得谓蝙蝠为祟。修短有数,岂妖魅能操其权乎”可知,作者认为蝙蝠们突然抛弃离开住所恰巧赶上李公清去世,作者认为妖魅不能掌控人的生命,彰显了他客观理性的求实观念。
    【点睛】
    参考译文:
    北河总督署,有五间楼,被蝙蝠占据很多年了。大小不知道总共有多少万,一个白色的蝙蝠大如车轮,是他们的头领,能变成奇怪的模样。历任总督到这里后都锁住门,不住在这里。福建的李公清在此地时,邀请一位道人在这里解决此事,结果(蝙蝠们)都离开了,不久,李公清去世,蝙蝠又回到这里。从此没有敢过问的人。我认为汤文正公能驱除民间邪神,除去民害。蝙蝠在一楼,蝙蝠与人相安无事,李公这一举动确实是给出了解决办法但是没有治本。蝙蝠们突然抛弃离开住所,那正好碰上这个时间,不能说是蝙蝠作祟。人的生命长短自有定数,难道妖魅能够掌控人的生命吗?
    47.(1)     临摹     说,告诉
    (2)大意是:今天我才知道自己官小势微。李世衡因当下世风日下,一切都以人的尊卑贵贱来判断黑白和是非,人贵言重,人微言轻而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解析】
    (1)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结合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
    ①句意:偷偷地临摹了一本。摹:临摹。
    ②句意:详细地告诉了潞国公。白:说,告诉。
    (2)
    考查分析理解重点语句。本句的意思是“今天我才知道自己官小势微啊”。结合“急令人归取验之,乃知潞公所收乃摹本”“而坐客墙进,皆言潞公所收乃真迹,而以李所收为摹本”可知,面对自己的书籍真品,别人都认为潞国公文彦博的描摹本是真迹,而认为李学士收藏到是描摹本。李学士从而感叹当今世风日下,一切都以人的尊卑贵贱来判断黑白和是非,人贵言重,人微言轻。
    【点睛】
    参考译文:
    李世衡学士,喜欢收藏书籍。有一副晋代人物的书法字帖,放在他儿子李绪那儿。长安的石从事(从事为官职)曾经从李先生那儿借去,偷着描摹了一本,并把它献给了潞国公文彦博,文公误以为是真迹。有一天潞国公招待客人,拿出了收藏的书画给大家看,而李学士当时也在场,一看到这幅字帖,吃惊地说:“这字帖是我家的东西,怎么会突然到这儿来了呢?”于是急忙让从人回家,取自己家的来辨验,才知道潞国公所收藏的乃是描摹本,李学士这才醒悟知道是被石从事传出来的,便详细地告诉了潞国公。然而在座的宾客像排成墙似的纷纷进来拜访,都说道潞国公收藏的才是真本,而认为李学士收藏到是描摹本,李学士不由感慨到:“他们人多势众,我自己人少,又怎么能够申辩?今天我才知道自己官小势微啊。”
    48.(1)C
    (2)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
    (3)因为齐桓公之前爱穿紫色衣服,齐国人就跟着以穿紫色衣服为时髦;后来齐桓公不再穿紫衣,还故意装作“甚恶紫之臭”,齐国人也就跟着不穿紫色衣服了。
    【解析】
    (1)
    考查文言实词。
    C.句意为:对周围的人说。谓:对……说。
    故选C。
    (2)
    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我喜欢穿紫色衣服,紫色衣服特别昂贵,全国老百姓都喜欢穿紫色的衣服没个完,我该怎么办呢?据此可划分停顿为: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
    (3)
    考查对文本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根据“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可知全国上下也就都穿起紫色衣是因为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结合“君欲止之,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可知管仲建议齐桓公好服通过自己不穿紫色衣服,并且故意装作“甚恶紫之臭”来制止这种风气结合“公曰:‘诺!’”可知齐桓公采纳了管仲的建议,“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一句表明齐国境内都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据此可知齐国是通过齐桓公不再穿紫衣,还故意装作“甚恶紫之臭”来消除“一国尽服紫”现象的。
    【点睛】
    译文:
    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服,全国上下也就都穿起紫色衣服来了。这时,五件素色衣服的价格抵不上一件紫色衣服。齐桓公对此感到忧虑,便对管仲说:“我喜欢穿紫色衣服,紫色衣服特别昂贵,全国老百姓都喜欢穿紫色的衣服没个完,我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国君想制止这种风气,为什么不试一下自己不穿紫色衣服呢?您可以对周围的人说:‘我很讨厌紫色衣服的气味。’要是这时候正好有穿紫色衣服的人来拜见您,您一定要说:‘稍微退后一点,我讨厌紫色衣服的气味。’齐桓公说:“好吧。”这样一来,当天宫中的侍卫近臣就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第二天,整个都城都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第三天,齐国境内都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
    49.B
    50.譬之犹秋蓬也/孤其根而美枝叶/秋风一至/根且拔矣
    51.示例一:鲁昭公是一个善于自省、勇于悔过的人。在逃亡到齐国之后,他能够详细分析自己失去国家的原因,反省自己的过错。
    示例二:齐景公是一个乐于助人、做事谨慎的人。齐公听到鲁昭公的话后,认为他会成为明君,并想帮助他回国,可见齐公乐于助人。但是他没有盲目行动,而是先询问晏子的意见,可见他做事谨慎。
    示例三:晏子是一个深谋远虑、善于进谏的人。他对鲁昭公逃亡到齐国的原因有深层的思考,认为鲁昭公即使想弥补是来不及的,可见他深谋远虑。同时,他机智地借落水、迷路等类比方式强调未雨绸缪的重要性来劝说齐公,进谏有策略。
    【解析】
    49.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时:时候/当时;
    B.众:多/多;
    C.爱:爱戴/喜爱;
    D.使:如果/劳力、使唤;
    故选B。
    50.
    本题考查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本句话的意思:就好像是秋蓬,它的根孤单而它的枝叶华美,秋风一到,就拔根而去了。“孤其根而美枝叶”是介绍的秋蓬的特点。“根且拔矣”是“秋风一至”的结果。即:譬之犹秋蓬也/孤其根而美枝叶/秋风一至/根且拔矣。
    51.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结合文本内容从鲁昭公、齐景公和晏子三人中任选一人评价即可。
    示例一:根据“吾少之时,人多爱我者,吾体不能亲;人多谏我者,吾志不能用;好则内无拂而外无辅,辅拂无一人,谄谀我者甚众。譬之犹秋蓬也孤其根而美枝叶秋风一至根且拔矣”分析,鲁昭公在逃亡到齐国之后,他能够详细分析自己失去国家的原因,反省自己的过错。据此可知,鲁昭公是一个善于自省、勇于悔过的人。
    示例二:根据“景公辩其言,以语晏子,曰:‘使是人反其国,岂不为古之贤君乎?’”可知,齐公听到鲁昭公的话后,认为他会成为明君,并想帮助他回国,可见齐公乐于助人。但是他没有盲目行动,而是先询问晏子的意见,可见他做事谨慎。
    示例三:根据“不然。夫愚者多悔,不肖者自贤,溺者不问坠,迷者不问路。溺而后问坠,迷而后问路,譬之犹临难而遽铸兵,噎而遽掘井,虽速亦无及已”分析,晏子对鲁昭公逃亡到齐国的原因有深层的思考,认为鲁昭公即使想弥补是来不及的,可见他深谋远虑。同时,他机智地借落水、迷路等类比方式强调未雨绸缪的重要性来劝说齐公,进谏有策略。据此分析,晏子是一个深谋远虑、善于进谏的人。
    【点睛】
    参考译文:
    鲁昭公失位而逃亡到齐国,齐景公问道:“您为何年纪轻轻却早早失去了国家?为何落到这样的地步?”昭公回答说:“我年轻的时候,很多人爱戴我,我却礼待而不能信任他们;很多人向我进谏,而我独断专行不采纳他们的意见。所以,内外都没有辅佐之人。辅佐的人一个也没有,谄谀之人却特别多。就好像是秋蓬,它的根孤单而它的枝叶华美,秋风一到,就拔根而去了。”齐景公被他的话所打动,将这些话告诉了晏子,并说:“如果让昭公返回他的国家,难道不会成为一个像古代贤君一样的明君吗?”晏子回答说:“不是这样。愚蠢的人好后悔,无能的人好说自己有才干,落水的人事先不问深浅,迷路的人事后才问路。这就像已经面临大难才急忙去打造兵器,噎住了才急忙去挖井,即使再快也来不及了。”
    52.C
    53.B
    54.(1)我只喜欢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媚。
    (2)君子看见它的本性,就会想到那些待人接物不偏不倚的人。
    55.C
    【解析】
    52.
    本题考查文言句式。
    “花之隐逸者也”是判断句,“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
    “同予者何人?”意思是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表达作者的疑问,是疑问句;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叙述白居易及第,被任命为校书郎的事,为陈述句;
    “竹不能自异”意思是:竹子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其它草木区别开来,根据否定词“不”判断为否定句式;
    综合分析,四个句子中没有“省略句”。
    故选C。
    53.
    A.形容词,多/蕃,通“番”,指外国或外族;
    B.都是形容词,意思是:少;
    C.形容词,坚定/与“元”一起表示年号,名词;
    D.动词,种植/名词,树木;
    故选B。
    54.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重点词语:
    (1)予,我;独,只,仅仅;之,主谓间,取独,不译;染,沾染(污秽);濯,洗;清涟,清水;妖,艳丽。
    (2)性,本性;思,想到;中立不倚者,待人接物不偏不倚的人。
    55.
    C.有误。陶渊明是东晋诗人,不是“东汉”。
    故选C。
    【点睛】
    甲文参考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乙文参考译文:
    竹子像贤人,这是为什么?竹子的根稳固,稳固是为了确立竹子的本性,君子看见它的根,就想到要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竹子的秉性直,直是为了站住身体,君子看见它这种秉性,就想到要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竹子的心空,空是为了虚心接受道,君子看见它的心,就想到要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竹子的节坚定,坚定是为了立志,君子看见它的节,就想到要磨炼自己的品行,不管一帆风顺还是遇到危险时,都始终如一。正因为如此,君子都喜欢种竹,把它作为庭院中存在价值的东西。  
    贞元十九年的春天,我在吏部以拔萃及第,被任命为校书郎。最初在长安求借住处,得到常乐里已故关相国私宅的东亭,在那里住了下来。第二天,散步走到亭子的东南角,见这里长着几丛竹子,枝叶凋敝,毫无生气。向关家的旧人询问是什么缘故,对方答道:这些竹子是关相国亲手栽种的。自从相国死后,别人借住在这里,从那时起,做筐篓的人来砍,做扫帚的人也来砍,砍伐剩下的竹子,长的已不到八尺,数量也不到百竿了。还有平常的草木混杂生在竹丛中,长得繁盛茂密,简直都没有竹子的苗了。我感到很惋惜,这些竹子,是由年迈德崇的关相国亲手种植,现在竟被庸俗之人看得如此卑贱。但即使被砍削、废弃到这种程度,其秉性却仍然不变。于是我把那些繁盛茂密的草木铲掉,给竹子施加肥料,又在下面疏通、培修土层,没用一天就干完了。从此以后,这些竹子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随风依依,生机盎然,好像在感激着我的知遇之情。  
    可叹啊!竹子,不过是一种植物,与人有什么关系呢?就由于它与贤人相似,人们就爱惜它,培植它,何况对于真正的贤人呢?然而,竹子与其它草木的关系,也就像贤人与一般人的关系一样。唉!竹子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其它草木区别开来,要靠人来加以区别。贤人本身并不能把自己与一般人区别开来,要靠使用贤人的人来加以区别。因此,写了这篇《养竹记》,书写在东亭的壁上,是为了留给以后居住这所房子的人,也是为了使现在使用贤人的人知晓罢了。
    56.B
    57.(1)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
    (2)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58.刘禹锡心中君子的品格:高洁傲岸、安贫乐道;周敦颐心中君子的品格:洁身自好、不慕名利;黄庭坚心中君子的品格:能耐得住寂寞,虽屡遭打击,而不改其操守。
    【解析】
    56.
    A.动词,出名/动词,说出;形容词,贯通/动词,通晓;
    B.指示代词,这,副词,更加;
    C.副词,只/助词,无实义;形容词,少/形容词,新鲜;
    D.形容词,素朴/副词,平时;副词,应该/名词,适当的措施;
    故选B。
    57.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得分点有:
    (1)上,长到。入,映入。
    (2)之,的。这是一个判断句。
    58.
    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结合关键句子回答。《陋室铭》,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高尚品格,通过居室环境之雅、交往人物之雅、日常生活之雅表现了君子高洁傲岸的情操。《爱莲说》结合“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可知,作者慨叹:当今之世真隐者少,有德者寡,而趋炎附势钻刺富贵之门的小人比比皆是;这莽莽红尘,能有几个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去根治这社会痼疾呢?这里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这里作者用“菊”来正衬莲花,用“牡丹”来反衬莲花,进而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材料】中,结合“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的翻译“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可知,兰象征君子尚未成名,无人赏识,能耐得住寂寞。②结合“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的翻译“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可知,兰象征君子虽屡遭打击,而不改其操守。
    【点睛】
    参考译文:
    《陋室铭》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盛名;水不在于深,有蛟龙潜藏就显示神灵。这虽然是间简陋的小屋,但我品德高尚、德行美好。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翠绿;草色映入帘栊,满室葱青。往来谈笑的都是饱学多识之士,没有一个浅薄无识之人。可以弹未加彩饰的琴,可以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使耳朵被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雄的玄亭。正如孔子说的:“有什么简陋之处呢?”
    《爱莲说》
    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材料】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来年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
    59.(1)C
    (2)①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主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
    ②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3)     好读书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生活状况     安贫乐道
    (4)【甲】文句式整齐,多使用骈句。【乙】文语言简练、质朴,多使用否定句。
    【解析】
    (1)
    本题考查短语结构。
    A.主谓结构;
    B.主谓结构;
    C.并列结构;
    D.偏正结构;
    故选C。
    (2)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惟,只;吾,我,这里指陋室的主人;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2)重点词语:每,每当;会,体会,领会;意,指书中的内容;欣然,高兴的样子;食,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3)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根据题干“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的提示,找到【乙】文“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提炼出:好读书;
    (2)根据题干“交友之雅”的提示,找到【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知②填“谈笑有鸿儒”,③填“往来无白丁”;
    (3)根据题干“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提示,结合对【甲】文“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和“交友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分析,可概括出:兴趣之雅或生活状况;
    (4)根据题干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和陶渊明“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分析的提示,可知两人的共性是,都很贫困,但不慕荣利,有高尚的追求;可概括为:安贫乐道。
    (4)
    本题考查语言风格。要求从句式运用的角度分析。
    根据【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知,多用对偶(或骈句),句式整齐,朗朗上口。
    根据【乙】“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可知,多用否定句式,语言质朴言简意赅。
    【点睛】
    参考译文
    【甲】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来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哪里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名。房子旁边种着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爱好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天性喜欢喝酒,但家境贫寒而不能常喝。亲戚朋友知道他有此嗜好,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五柳先生(只要)喝醉了就回家去,竟没有舍不得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蔽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喝水用的瓢里经常是空的,但他依然安然自若。经常以写文章来自娱自乐,很是能表达自己的志趣。不把自己得失放在心上,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60.(1)A
    (2)【甲】
    (3)     逻辑(或空间)     所刻人、物、字的数量     所刻人、物的具体情态(所刻人物字的搭配)     活(简易)
    【解析】
    (1)
    A.两个都是“副词,大约”的意思,表推测;
    B.“而”表顺承,“然后”的意思/跟在“已”后面,表示时间,“不久”的意思;
    C.介词,把/连词,因为;
    D.表承接关系,“然后”的意思/表并列关系,“而且”的意思;
    故选A。
    (2)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甲】有误,属,类似。句意: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
    故选【甲】。
    (3)
    本题考查的说明的顺序和说明的内容。
    【甲】文为了清楚而有条理地介绍核舟“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文段的第一段先介绍“核舟”的体积“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第二段介绍船头部分,“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写舟上游览者——苏轼、鲁直和佛印,以及三人的外貌和神情。第三段介绍船尾部分“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以及写舟子的表情和动作。第四段“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则介绍舟的顶部以及所刻的字的数量。所以【甲】文是按照空间顺序写的,借所刻人、物、字的数量和人物的具体情态,来赞扬雕刻者技艺之“灵怪”。而【乙】文则采用时间顺序,将活版与雕版比较,通过介绍刻字、排版、印刷、拆版说明板印书籍,表现其排版灵活,印刷灵活,字模制造灵活,保存较久的特点,可以根据“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中的“活”,或“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中的“简易”来进行概括。
    【点睛】
    参考译文:
    【甲】
           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到一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意思是说,从衣褶上可以看出相并的两膝的轮廓)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
           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
    【乙】
           用刻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它。五代时才开始印刷五经,以后的各种图书都是雕板印刷本。庆历年间,有位平民毕升,又创造了活板。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成字,字薄得像铜钱的边缘,每个字制成一个字模,用火来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一灰东西覆盖它。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然后密密地排列字模,排满一铁框就作为一板,拿着它靠近火烤它;药物稍微熔化,就拿一块平板按压它的表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展得像磨刀石一样。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刷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就特别快。印刷时通常制作两块铁板,一块板正在印刷,另一块板已经另外排上字模,这一块板印刷刚刚印完,那第二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交替使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防备一块板里面有重复出现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做的标签分类标出它们,每一个韵部制作一个标签,用木格储存它们。有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马上把它刻出来,用草火烧烤,很快可以制成。不用木头制作活字模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的疏松有的细密,沾了水就高低不平,加上同药物互相粘连,不能取下来;不如用胶泥烧制字模,使用完毕再用火烤,使药物熔化,用手擦拭它,那些字模就自行脱落,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毕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子们得到了,到现在还珍藏着。
    61.C
    62.B
    63.(1)字印平整得像磨刀石。
    (2)(龙首)的下面有铜铸的蟾蜍张着嘴(准备)接铜丸。
    64.     ①不易变形     ②“地动机发”,能准确判断地震的方向
    【解析】
    61.此题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例句中的“以”是用的意思。
    A.认为。
    B.因为。
    C.用。
    D.把。
    故选C。
    6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A.完成\靠近。
    B.像\像。
    C.边际\时刻。
    D.曾经\品尝。
    故选B。
    6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重点词语:如,好像;砥,魔刀石。句意:字印平整得像磨刀石。
    (2)重点词语:承,接。句意:(龙首)的下面有铜铸的蟾蜍张着嘴(准备)接铜丸。
    点睛: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64.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甲文中的“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可知胶泥具有不易变形,易于取用的特点。根据乙文中的“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馀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可知地动仪地动机发,能准确判断地震方向。
    甲文选自《活板》                  作者:沈括                 年代:北宋
    乙文选自《太平御览》            作者:李昉                 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
    (甲)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昇(毕升),又发明了活版印刷。如果只印两三本,还不算简便;如果印几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通常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印刷,另一块已经另外在排字了,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准备好,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每一个字都备有几个字模,像“之”“也”等字,每一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一版内有重复的。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条给它做标记,每一个韵部的字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不用木头刻活字的原因是,木的纹理疏密不匀,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等粘在一起,(卸版时)拿不下来;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印,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松脂等物)熔化,用手一抹,字印自然就掉了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松脂等物)弄脏。
    (乙)张衡性情谨慎,有精巧的技艺。(他)制作的地动仪,用精铜制成,直径八尺,样子像倾斜的酒杯;它的盖子像天空一样中央高高拱起,上面用篆文作装饰;外面刻有八条龙,(龙首)的下面有铜铸的蟾蜍张着嘴(准备)接铜丸。它的发动机关都隐藏在形似酒杯的容器中,周边看不出边际,就像一个整体。地动仪的机关一发,龙就突出铜丸,蟾蜍张开口接住铜丸,声音于是振动传播,工作人员发觉后,立即观察机器,其余的七条龙头没有吐出铜丸,就知道地震从哪边发出,配合默契就像神仙一样,观看的人没有一个不叹服地动仪的神奇美丽。从古代以来,不曾有过。


    相关试卷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原卷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部编通用版): 这是一份专题11 文言文阅读(原卷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部编通用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答案与解释)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部编通用版): 这是一份专题11 文言文阅读(答案与解释)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部编通用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部编通用版): 这是一份专题11 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部编通用版),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解释加点词语,本文节选自《_______》,解释下列加点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