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精选题集(广东专用)
专题08 课外文言文拓展阅读-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精选题集(广东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8 课外文言文拓展阅读-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精选题集(广东专用),文件包含专题08课外文言文拓展阅读-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精选题集广东专用解析版docx、专题08课外文言文拓展阅读-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精选题集广东专用原卷板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3页, 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精选题集(广东专用)
专题08 课外文言文拓展阅读
一、(2021·广东广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默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②,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③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谓上客耶?”主人乃悟而请之。
(节选自《汉书》)
[注]①突:烟囱。②上行:上座。③录:记录,此处指邀请。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俄而家果失火( ) ②于是杀牛置酒( )
2.失火前,客人给主人提了什么建议?这个建议包含了什么人生道理?
1.【答案】不久 摆放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①句意:不久,家里果然失火。俄而:不久。②句意:于是,主人杀牛摆酒来感谢他的邻人。置:摆放。
2.【答案】客给主人的建议是:把直的烟囱改成弯曲的烟囱,把柴火搬到远离烟囱的地方。道理是:要防患于未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
【解析】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主题的鉴赏。第一问,结合“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可知,客给主人的建议是:把直的烟囱改成弯曲的烟囱,把柴火搬到远离烟囱的地方。这个建议包含的人生哲理是: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就要预料到可能发生的祸患,提前做好准备,防止危险发生,即“防患于未然”。
【参考译文】有一个造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的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改造为弯曲的烟囱,将柴草移到远处。不然的话,会有发生火灾的忧患。”主人沉默不答应。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摆酒来感谢他的邻人。烧伤的人在上位,其他的按功劳大小依次排座,但是没有请说改“曲突”的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不会有火灾的忧患。现在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建议‘曲突徙薪’的人没有受到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被奉为上宾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人。
二、(2021·广东·三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义渠君之魏,公孙衍谓义渠君曰:“道远,臣不得复过矣,请谒事情。”义渠君曰:“愿闻之。”对曰:“中国①无事于秦,则秦且烧焫②获君之国,中国为有事于秦,则秦且轻使重币,而事君之国也。”义渠君曰:“谨闻令。”居无几何,五国伐秦。陈轸③谓秦王曰:“义渠君者蛮夷之贤君王不如赂之以抚其心。”秦王曰:“善。”因以文绣千匹,好女百人,遗义渠君。义渠君致群臣而谋曰:“此乃公孙衍之所谓也。”因起兵袭秦,大败秦人于李帛之下。
(节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中国:指东方六国。②烧焫(ruò):焚烧。③陈轸:战国时期齐国人,谋士。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事君之国也(侍奉) B.居无几何(经过)
C.因以文绣千匹(用) D.义渠君致群臣而谋曰(传达)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义 渠 君 者 蛮 夷 之 贤 君 王 不 如 赂 之 以 抚 其 心
3.结合选文,说说公孙衍认为秦国将会怎样对待义渠国。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D项大意:义渠君招集臣子们计议说。致:召集。故选D。
2.【答案】义渠君者/蛮夷之贤君/王不如赂之以抚其心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本句大意为“义渠君,是蛮夷之地的最贤能的君王,大王不如赠送财物去安抚他的心”,故可以断句为“义渠君者/蛮夷之贤君/王不如赂之以抚其心”。
3.【答案】①如果东方六国对秦国没有军事行动,那么秦国就将讨伐攻打义渠国;②如果东方六国对秦国发起战事,那么秦国很快就将赠送贵重的礼物,来侍奉义渠国,以求得义渠国的援助。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根据原文“中国无事于秦,则秦且烧焫获君之国,中国为有事于秦,则秦且轻使重币,而事君之国也”,故可以概括为“如果东方六国对秦国没有军事行动,那么秦国就将讨伐攻打义渠国;如果东方六国对秦国发起战事,那么秦国很快就将赠送贵重的礼物,来侍奉义渠国,以求得义渠国的援助”。
【参考译文】义渠国的国君来到魏国,公孙衍对他说:“道路遥远,今后我不太可能再看到您了,请让我告诉您事情的实情。”义渠君说:“愿意听听您的意见。”公孙衍说:“如果关东六国对秦国不发生讨伐的事情,那么秦国就将毁灭您的国家;如果关东六国对秦国发起战事,那么秦国就将很快地赠送贵重的礼物,来事奉贵国,以求得贵国的援助。”义渠君说:“太受教益了。”过了没有多久,齐、宋、韩、魏、赵五国联合攻打秦国。陈轸对秦王说:“义渠君是蛮夷之地的最贤能的君王,大王不如赠送财物去安抚他的心。”秦王说:“很好。”于是拿出锦绣一千匹,漂亮的女子一百人,赠送给了义渠君。义渠君召集臣子们计议说:“这就是公孙衍所说的情况了。”于是出兵袭击秦国,秦兵在李帛这个地方遭到惨败。
三、(2021·广东广州大学附属中学·三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牙贾①,分财利多自与,鲍叔牙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牙谋事而更穷困,鲍叔牙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牙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牙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②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牙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①贾(gǔ):做买卖。②召(shào)忽:齐人,与管仲一起事奉公子纠,公子纠被杀后召忽也自杀。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2)吾尝三战三走
2.结合选文分析,鲍叔是一个怎样的人?
1.【答案】(1)被 (2)逃跑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1)句意为: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见:被。(2)句意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走:逃跑。
2.【答案】鲍叔是一个轻利重才、知人识人、宽容大度的贤士(三点任选两点),从文中我“分财利多自与”、“为鲍叔牙谋事而更穷困”时鲍叔不以我为贪、不以我为愚看出鲍叔轻利重才;从文中“见逐于君”、“三战三走”、“幽囚受辱”时鲍叔不以我为不肖、不以我为怯、不以我为不耻看出鲍叔知人识人;从文中他对管仲存在的缺点和不足都能够设身处地为他着想,宽容谅解他看出。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从对待钱财的角度看,我“分财利多自与”,而鲍叔牙“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我“尝为鲍叔牙谋事而更穷困”,而鲍叔牙“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可见鲍叔牙是一个轻利重才的人;从对待才能的角度看,我“尝三仕三见逐于君”“尝三战三走”,而鲍叔牙 “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可见鲍叔牙是一个知人识人的人;从对待节义的角度看,我“幽囚受辱”,而鲍叔牙“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可见鲍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
【参考译文】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也为他而死,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四、(2021·广东韶关·三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明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不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四野禾油油然(……的样子) B.俱耘于田间(全,都)
C.其俗洵美矣(实在,确实) D.自恨不如远甚也(抱怨)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3.作者为什么“自恨不如远甚也”?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字词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现象,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D.有误,“自恨不如远甚也”意思是我遗憾比他们差得远呢!恨:遗憾;故选D。
2.【答案】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划分朗读节奏,要根据句意划分出词语的意义单位,还要考虑语法结构,及主谓成分,不要把表达同一意思的词语划开。本句意思是: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和狗都在鸣叫。按照题干限断三处的要求可划分为: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
3.【答案】①“老友男女,俱耘于田间”男女老幼共同劳作,女子参与劳动,比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的风气要好很多;(农家劳作)
②农家男子灌溉,女子汲井浣衣,儿女啼笑,鸡犬相鸣;(农家生活)
③这一方小世界和谐安宁,“万物得所之意”,万物各得其所,而作者远行在外,奔波劳苦,因此“自恨不如远甚也”。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主旨的概括。解答时,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主旨。文中”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意思是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表现出作者对农家不分男女老幼在田园辛勤劳作景象的赞美;文中“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意思是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正在给园子浇大粪,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展现出一幅安然恬静的农家生活图景;文中“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意思是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遗憾比他们差得远呢!表现出作者在外远行,饱尝奔波劳苦之际,对这一方世外桃源中和谐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
【参考译文】第二天我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参加农业生产,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农业生产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主人正在给园子浇大粪,女子从井里打水洗衣。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和狗都在鸣叫。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遗憾比他们差得远呢!
五、(2021·广东乳源·三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①,周门人方之游夏②。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节选自《晋书》)
(注释)①谯周:人名。②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他们在文学上很有造诣。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早亡(死亡) B.躬自抚养(亲自)
C.有暇则讲学忘疲(悠闲、从容) D.数使吴(多次)
2.请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刘 氏 有 疾 则 涕 泣 侧 息 未 尝 解 衣 饮 膳 汤 药 必 先 尝 后 进
3.结合选文,说说皇帝“乃停召”李密的原因。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C.暇:空闲。故选C。
2.【解析】刘 氏 有 疾/ 则 涕 泣 侧 息 / 未 尝 解 衣/ 饮 膳 汤 药 必 先 尝 后 进。
【解析】本题考查给文言语句断句。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判断。本句的意思是: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后才让祖母用。所以断句为: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3.【解析】李密懂孝道,尽心尽力侍候祖母;他因祖母年高,无人奉养,就上书《陈情表》,不接受朝廷官职;皇帝读了《陈情表》后,赞扬李密是真名士,就停止召他。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掌握。细读文本可知,本文中的李密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可知,祖母生病了,他日夜照顾。皇帝召他做官,由“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可知,他以祖母年纪大了而拒绝,这些都让皇帝感动,皇帝称赞他“士之有名,不虚然哉”,意思是(这个)读书人高雅的名声,不是徒有虚名啊。所以就停止召他。
【参考译文】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省彭山县)。他的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有空闲的时候就讲学忘记疲劳,并且像对待老师一样侍奉拜谯周。被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和子夏并列(认为是很有才华的人)。
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于是给皇帝上了奏疏《陈情表》。
皇帝看了以后说:“(这个)读书人高雅的名声,不是徒有虚名啊。”于是就停止征召(他)。
六、(2021·广东揭西·二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桓公曰:“梁聚谓寡人曰:‘轻赋税而肥籍敛① ’,梁聚之言如何?”管子对曰:“梁聚之言非也。彼轻赋税则仓廪②虚,肥籍敛则械器不奉。械器不奉,而诸侯之皮币不衣③;仓廪虚则绘贱④无禄。君有山山有金以立币以币准⑤ 谷而授禄,故国谷斯在上,谷贾⑥什倍。农夫夜寝蚤⑦起,不待见使,五谷什倍。士半禄而死君,农夫夜寝蚤起,力作而无止;彼善为国者,不曰使之,使不得不使。”桓公曰:“善。”
(选自《管子》,有删减)
(注释)①肥籍敛:薄收田税。②仓廪:粮仓。③衣:拿衣服给别人穿,这里指出口。④绘贱:低贱。⑤准:折算。⑥贾:同“价”。⑦蚤:同“早”。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梁聚谓寡人曰 太守谓谁 B.肥籍敛则械器不奉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C.故国谷斯在上 故渔者歌曰 D.不待见使 才美不外见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君 有 山 山 有 金 以 立 币 以 币 准 谷 而 授 禄
3.管子的主张与梁聚的主张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又是什么?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根据句意解释词义。A.对……说/是;B.充足/侍奉;C.所以;D.被/同“现”,显露。故选C。
2.【答案】君有山/山有金/以立币/以币准谷而授禄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根据句意断句。句意:国君有山,山中产铜,可用铜铸造钱币。如能用钱币折算粮食发放全国俸禄。故断句:君有山/山有金/以立币/以币准谷而授禄。
3.【答案】相同之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调动农民耕种的积极性。
不同之处:结果不同,梁聚的主张会造成国库亏空,使战士因低贱无禄而失去保家卫国的积极性;而管子的主张能使战士、农民主动为国家所驱使。
【解析】梁聚主张“轻赋税而肥籍敛”意思是实行轻税而薄征,这算是税收政策中最适宜而易行的了。这是为了减轻百姓负担,是百姓勤劳富裕。但这个这个主张会造成民富国穷。军队发不出俸禄,没有战斗力,最后国弱民穷。管子主张“君有山山有金以立币以币准谷而授禄”意思是国君有山,山中产铜,可用铜铸造钱币。如能用钱币折算粮食发放全国俸禄。用货币让全国的财物流动起来,促进贸易,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最后国强民富。所以相同之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调动农民耕种的积极性。不同之处:结果不同,结合“彼轻赋税则仓廪虚,肥籍敛则械器不奉。械器不奉,而诸侯之皮币不衣;仓廪虚则絵贱无禄”可知,梁聚的主张会造成国库亏空,使战士因低贱无禄而失去保家卫国的积极性;结合“农夫夜寝蚤起,不待见使,五谷什倍。士半禄而死君,农夫夜寝蚤起,力作而无止”可知,管子的主张能使战士、农民主动为国家所驱使。
【译文】桓公问管仲说:“梁聚对我讲:‘古时候实行轻税而薄征,这算是税收政策中最适宜而易行的了。’梁聚的意见如何?”管仲回答说:“梁聚的话不对。轻赋税则国家仓凛空虚,薄征收则兵器工具不足。兵器、工具不足则皮、帛不能出口,国家仓凛空虚则战士低贱无禄。国君有山,山中产铜,可用铜铸造钱币。如能用钱币折算粮食发放全国俸禄,粮食就全都囤集在国家手里,粮价可上涨十倍。农民晚睡早起,不用驱使就可以成十倍地增加产量。这样一来,战士只要有从前一半的粮食俸禄,就可以为国效命;农民又晚睡早起而努力耕作不止。所以,善于主持国家的人,不必直接用言语驱使百姓,而百姓不得不为所驱使。”桓公说:“好。”
七、(2021·广东南海·二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李谘,字仲询,唐赵国公峘之后。谘幼有至性父文捷出其母日夜号泣食饮不入口,父怜之而还其母,遂以孝闻。举进士,真宗顾左右曰:“是能安其亲者。”擢第三人,除大理评事、通判舒州。会翰林学士阙,遂为学士。衣冠子弟恃荫无赖者,谘悉杖之,境内肃然。谘性明辨,周知世务,其处烦猝,常若闲暇,吏不敢欺。在枢府,专务革滥赏,抑侥幸,人以为称职。帝赞曰:“不如李谘。”
(节选自《宋史·李谘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怜之而还其母(怜悯) B.真宗顾左右(看)
C.除大理评事(免除) D.会翰林学士阙(同“缺”,空缺)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谘 幼 有 至 性 父 文 捷 出 其 母 谘 日 夜 号 泣 食 饮 不 入 口
3.结合选文,简要分析皇帝称赞李谘的原因。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C.除:古代授予官职。故选C。
2.【答案】谘幼有至性/父文捷出其母/谘日夜号泣/食饮不入口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句意是:李谘小时候就表现的至情至性,他父亲李文捷把他母亲休了,李谘就没日没夜的嚎哭,不吃不喝。据此断句为:谘幼有至性/父文捷出其母/谘日夜号泣/食饮不入口。
3.【答案】①孝顺:父亲把他母亲休了,李谘就没日没夜地嚎哭,不吃不喝;
②执法严明(公正执法):李谘对行无赖之事的官家子弟施以杖刑;
③明辨是非:李谘本性能明确分辨是非,能完备的了解谋身治世之事;
④治理有方:属吏不敢欺骗他,人们认为很称职。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根据“谘幼有至性,父文捷出其母,谘日夜号泣,食饮不入口”“遂以孝闻”可知,他孝顺。由“衣冠子弟恃荫无赖者,谘悉杖之,境内肃然”可知,他执法严明(公正执法)。由“谘性明辨,周知世务”可知,他明辨是非。由“吏不敢欺”“专务革滥赏,抑侥幸,人以为称职”等语句可知,李谘治理有方。
【参考译文】 李谘,字仲询,唐朝赵国公李峘的后人。李谘小时候就表现得至情至性,他父亲李文捷把他母亲休了,李谘就没日没夜的嚎哭,不吃不喝,父亲心疼他就让他母亲回来了,从此他就成了出名的孝子。科举中了进士后,宋真宗对左右大臣说:“这是个能照顾亲人的人。”提升为进士科第三名,授以大理评事、舒州通判等职。恰逢翰林学士这个官位空缺,李谘就当了翰林学士。永兴军的那些倚仗祖上的荫功行无赖之事的官家子弟,李谘对他们全部施以杖刑,永兴境内一片安定。李谘本性能明确分辨是非,能完备了解谋身治世之事,他处在繁琐的事务和突然的变故当中,但处理起来总像很悠闲的样子,属吏不敢欺骗他。在枢密院的时候,专门致力于废除胡乱的赏赐,抑制下面图恩赏的侥幸心理,人们认为很称职。皇帝说:“(其他人)不如李谘。”
八、(2021·广东天河·二模)阅读下列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从征记》曰:汶水出县西南流,又言自入莱芜谷,夹路连山百数里,水隍①多行石涧中。出药草,饶松柏。或倾岑阻径,或回岩绝谷。凌高降深,兼惴栗之惧,危蹊断径,过悬度②之艰。未出谷十余里,有别谷在孤山,谷有清泉,泉上数丈有石穴二口,容人行,人穴丈余,高九尺许,广四五丈,言是昔人居山之处,薪爨烟墨犹存。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四》)
(注)①水隍:水沟渠,这里指水流。②悬度:古代有些地方地形艰险,没有道路,只有使用绳索等凌空穿越,即为悬度之法。
1.解释下列加点词意思。
①或回岩绝谷 ②高九尺许
2.结合文段,概括莱芜谷一带的特点。
1.【答案】①隔绝,隔断 ②表约数
【解析】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①句意为:有的地方环绕的岩石隔断山谷。绝:隔绝,隔断。②句意为:洞内高约九尺。许:表约数。
2.【答案】物产丰盛(或盛产草药、树木),山峰险峻(或连绵不绝),有人居住过的痕迹。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由“出药草,饶松柏”可知,莱芜谷一带盛产草药、树木;由“夹路连山百数里”“或倾岑阻径,或回岩绝谷”可知,莱芜谷一带山峰险峻;由“言是昔人居山之处,薪爨烟墨犹存”可知,莱芜谷一带有人居住过的痕迹。
【参考译文】《从征记》说:汉水发源于莱芜县,向西南流,又说从流入莱芜谷后,道路两岸连绵的山峦一百多里,水道大多经过乱石累累的山涧。这一带盛产药草,遍地松柏。有的地方险峻的山峰挡住去路,有的地方环绕的岩石隔断山谷。攀登高峻的山峰走入幽深的山谷,都让人心惊胆战,(有时)路绝崖断,比绳索引渡还要险。离出谷还有十多里,在一座孤峰下有另一个山谷,山谷中有清澈的泉水,泉上几丈的地方有两个石洞,可以容人行走,进入洞囗一丈多,洞内高约九尺,宽四五丈,据说是古人穴居的地方,洞里还有柴火做饭留下的黑烟痕迹。
九、(2021·广东高要·二模)阅读下文,回答小题。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利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
(注释)①华:花。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补不足也(缺点) B.但能说之也(但是)
C.行道以利世也(正道) D.修身以求进也(上进)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讲 论 文 章 春 华 也 修 身 利 行 秋 实 也。
3.选文运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目的,请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字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求学生平时注重积累,特别注意重点篇目的熟记;再者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现象,如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另外重要的文言实词必须翻译出来,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B.“但能说之也”意思是只是为了取悦他人,向他人炫耀。“但”不能译为“但是”,应该译为“只”;故选B。
2.【答案】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句句意为:讲解谈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涵养德行,以利于事(修身利行),就好比摘取秋果。据此可划分为: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3.【答案】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推行主张,造福社会;涵养德性,有利做事。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选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从“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可以知道,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可以知道,学习是为了推行主张,造福社会。从“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可以知道,学习是为了涵养德性,有利做事。根据文章内容可知,作者十分推崇古人的学习目的。其实,学习就应该像古人那样。
【参考译文】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只是为了取悦他人,向他人炫耀。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需要,涵养德行以求做官。学习就像种果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讲解谈论文章(讲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涵养德行,以利于事(修身利行),就好比摘取秋果。
十、(2021·广东广州大学附属中学·二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楚庄王欲伐越①,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愚患之,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②。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③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选自《韩诗外传》卷七)
(注)①越:越国。②睫:眼睫毛。③庄蹻(qiā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臣愚患之( ) (2)自见之谓明( )
2.庄子是用什么方式劝谏楚庄王放弃伐越的?请结合本文作分析。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1.【答案】担忧 叫做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1)句意:我虽说很无知,但深为此事担忧。患:担忧;(2)句意: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做明察。谓:叫做。
2.【答案】比喻论证或类比论证。庄子用“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来比喻(类比)楚王的见识和眼光。表达了“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的道理。或: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够避免失误,立于不败之地。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的意思是“见识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的意思是“您却要攻打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由此可知,庄子运用了类比(比喻)论证的方法劝谏楚庄王放弃伐越的。从“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自见之谓明”等语句中可知,这篇文章主要告诉我们“人要有自知之明”的道理,即每个人要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参考译文】楚庄王想攻打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庄子说:“我虽说很无知,但深为此事担忧,见识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软弱;有人在境内作乱,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差。您却要攻打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攻打越的念头。因此要想认识到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所以说: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做明察。
十一、(2021·广东广州市第二中学·二模)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以下小题。
项梁者,楚将项燕子也,尝杀人,与兄子籍避仇吴中。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子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竞学。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器过人。
会稽守殷通闻陈涉起,欲发兵以应涉,使项梁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诚籍持剑居外,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晌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逐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段。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籍是时年二十四。
1.请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尝杀人:_________________ ②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段,简要概括项籍是怎样的一个人。
1.【答案】曾经 于是,就
【解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尝”是“曾经”;“遂”是古今异义词,“于是,就”的意思。
2.【答案】有勇有谋、雄才大略
【解析】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和所做的具体事件分析概括作答。文章第一段运用对比的手法,讲述了项羽的学书、学剑与学兵法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他有远大的志向,有雄心大志;从“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器过人”可以可看其有才学、有气度;从第2段叙写项羽持剑斩杀会稽守殷通以及“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籍是时年二十四”可以看出,项羽年轻有为、有勇有谋。据此可概括作答。
【参考译文】项梁是原楚国大将项燕之子,因曾经杀过人,与他哥哥的儿子项羽逃到吴中躲避仇家。项羽少年时学习书籍知识,学不成即抛开了,去习练剑法,又未学成。项梁非常生气,项羽说:“读书,只要能够记住姓名就行了!学剑也不过是只能抵挡一人,不值得去学。要学就学那可以抵抗万人的本事!”项梁因此便教授项羽兵法,项羽喜不自胜,但是在略知兵法大意之后,又不肯学完。项羽身长八尺多,力气能独自举鼎,才能、气度超过了一般人。
会稽郡郡守殷通听到陈胜起兵抗秦的消息后,想要派兵响应陈胜,便令项梁和桓楚领导兵马。这时,桓楚正湖泽中逃命。项梁说:“桓楚在逃亡中,没有人知道他在什么地方,只有项羽知道他的行踪。”项梁就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候在外面,自己又进去与郡守同坐,说:“请您召见项羽,让他接受命令去召回桓楚。”殷通说:“好。”项梁唤项羽入内受命。过了一会儿,项梁向项羽使了个眼色说:“可以动手了!”项羽随即拔剑斩下了殷通的头。项梁手提郡守的头颅,佩带上郡守的官印。郡守门外的侍从护卫们大乱,被项羽所击杀的有百十来人,一府的人都吓得趴在地上,没有敢于起身的。项羽此时才二十四岁。
十二、(2021·广东华南师大附中·二模)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时苻坚①强盛,疆场多虞,诸将败退相继。安遣弟石及兄子玄等应机征讨,所在克捷,拜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建昌县公。坚后率众,号百万,次于淮肥,京师震恐。加安征讨大都督。玄入问计,安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安遂命驾出山墅,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安常棋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顾谓其甥羊昙曰:“以墅乞汝。”安遂游涉,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
客问之,徐答曰:“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②如此。以总统功,进拜太保。
(节选自《晋书选译·谢安传》)
(注释)①符坚:十六国时氐族首领,前秦皇帝。②矫情镇物:掩饰真情,安定人心。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次于淮肥 ②客问之,徐答曰
2.结合选文内容,分析谢安“矫情镇物”的特点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1.【答案】驻扎;慢慢地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①句意为:驻扎于淮水与淝水之间。次,驻扎;②句意为:客人问什么消息,谢安慢慢地说。徐,慢慢地。
2.【答案】①看完捷报放在床上继续下棋。②回到室内,过门槛时内心过于激动碰断了木屐的屐齿。谢安是一个喜怒不形于色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性格。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矫情镇物”意为掩饰真情,安定人心。根据“安遂命驾出山墅,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可知苻坚率百万之众来犯,他还到城外别墅与亲戚朋友聚会,非常淡定的与谢玄下棋;根据“安遂游涉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可知,他下棋赢了以后,还出去游玩,一直到很晚才回来,向诸将下达命令;“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可知回到室内,过门槛时内心过于激动碰断了木屐的屐齿。从这些表现当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喜怒不形于色,临危不惧,沉稳淡定,以自己的表现起到了安定人心的作用。
【参考译文】这时,苻坚兵势强大,疆场上充满危险,(东晋)各位将领连连吃败仗。谢安派弟弟谢石与侄子谢玄等人为将,看机会出征讨伐,所到之处都获得胜利。朝廷拜(谢安)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并封为建昌县公。后来,苻坚率领大军,号称百万,驻扎于淮水与淝水之间,京城里震惊恐慌。又加拜谢安为大都督。谢玄进入军帐问计,谢安面色平静,没有一丝恐惧,说:“我已另有方略。”便不再言语了。谢玄不敢多问,就让张玄将军再去请求计策。谢安便吩咐备车马到山中别墅去,亲朋好友都到齐了,谢安准备与张玄以别墅为赌注下棋,平常,谢安的棋不如张玄,这一天,因张玄心中害怕,便显得棋力相当,而最终张玄没有获胜。谢安回头对外甥羊昙说:“把赢来的别墅送给你吧。”接着,谢安又去游山玩水,到半夜才回来。(然后)对将军们指点授计,让他们各自担负责任。等谢玄等人大破苻坚之后,驿马传来捷报,谢安正与客人下棋,看完捷报,便放在凳子上,脸上没有露出一点喜色,还像刚才一样下棋。
客人问什么消息,谢安慢慢地说:“小孩子们已经打败了敌人。”下完棋后回到内室,过门槛时因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不留神把木屐的屐齿碰断了。他克制自己的情感,显示镇定,竟到了这种地步。凭借着总揽全局的功劳,被封为太保。
十三、(2021·广东惠阳·一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桓彝,字茂伦,谯国龙亢人。苏峻之乱也,彝纠合义众,欲赴朝廷。其长史裨惠以郡兵寡弱,可案甲以须后举。彝厉色曰:“夫见无礼于其君者,若鹰鹯之逐鸟雀,今社稷危逼,义无晏安。”乃遣将军朱绰讨贼别帅于芜湖,破之。寻王师败绩。贼曰:“彝若降者,当待以优礼。”将士多劝彝伪降,更思后举。彝不从辞气壮烈志节不挠。城陷,为韩晃所害,年五十三。
(选自《晋书》,有删改)
(注释)①鹯(zhān):古书上指一种猛禽。②别帅:偏军的统帅。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苏峻之乱也(叛乱,祸乱) B.可案甲以须后举(止住,停止)
C.破之(攻克,打败) D.寻王师败绩(等到)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彝 不 从 辞 气 壮 烈 志 节 不 挠
3.结合选文,简要分析桓彝是个怎样的人。
1.【答案】D
【解析】D.句意:不久朝廷军队大败。寻,不久。故选D。
2.【答案】彝不从//辞气壮烈//志节不挠。
【解析】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桓彝没有听从,言辞壮烈,表现出不屈的意志和气节。故断句为:彝不从//辞气壮烈//志节不挠。
3.【答案】①忠贞爱国:苏峻叛乱,桓彝集结义兵,想赶赴朝廷,并厉声斥责建议按兵不动的长史裨惠。②坚贞不屈:面对劝降,桓彝没有听从,最终被害。
【解析】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彝纠合义众,欲赴朝廷”“今社稷危逼,义无晏安”“乃遣将军朱绰讨贼别帅于芜湖,破之”可知,他忠贞爱国。国家危亡之际,他拒绝部下按兵不动的建议,起兵勤王。根据“将士多劝彝伪降,更思后举。彝不从辞气壮烈志节不挠。城陷,为韩晃所害,年五十三”可知,他坚贞不屈。他拒绝了叛军的劝降,也没有听从部下的劝导,最终为国而死。
【参考译文】桓彝,字茂伦,谯国龙亢人。苏峻作乱,桓彝集结义兵,想赶赴朝廷。他的长史裨惠认为本郡兵少力弱,可以按兵以待机后动。桓彝神色严厉地说:“见到对君主无礼的人,如同鹰鹯追逐鸟雀。眼下国家危急,从道义上讲没有偏安一隅的道理。”于是派遣将军硃绰到芜湖征讨乱贼偏将,打败了敌方。不久朝廷军队大败。叛贼劝降道:“如果桓彝投降,我们会以礼相待。”桓彝手下大多劝他假装投降,再考虑日后举兵。桓彝没有听从,言辞壮烈,表现出不屈的意志和气节。宣城被攻陷后,桓彝被韩晃杀害,年仅五十三岁。
十四、(2021·广东华南师大附中·一模)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鲁恭为中牟①令,重德化②,不任刑罚。袁安③闻之,疑其不实,阴④使人往视之。随恭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旁,旁有儿童。其人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雏,不得捕。其人讶而起,与恭决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吾将速反,以状白安。”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中牟:古地名,今河南省境内。②德化:用道德来教化。③袁安:河南那太守,是鲁恭的上司。④阴:暗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随恭行阡陌
②久留徒扰贤者耳
2.有人认为“此文开头写鲁恭‘重德化’,后面却主要写‘其人’的所见所闻,似乎与此无关”。你是否赞同这个观点,请谈谈你的理解。
1.【答案】①田间小路 ②只,仅,只是
2.【答案】不赞同。文章写“其人”的所见所闻,突出当地社会安定、民风淳朴(或:当地“蝗不犯境、爱及鸟兽、童有仁心”这三种现象),从侧面表现了鲁恭重视道德教化所产生的良好效果,并非无关。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随恭行阡陌:那人与鲁恭走在田间小路上。阡陌,田间小路。(2)久留徒扰贤者耳:我久留只会打扰贤者。徒,只,仅,只是。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结合“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绩也。今蝗不犯境,此一异也;爱及鸟兽,此二异也;童有仁心,此三异也”可知,“其人”的所见所闻是“蝗不犯境、爱及鸟兽、童有仁心”三种现象,百姓的生活、精神状态能够表现出当地的社会风貌,因为鲁恭注重用德行感化百姓,所以百姓才会爱及鸟兽,孩子才会有不抓幼鸡的仁心,才会有蝗虫也不犯境的现象,表现出当地社会的安定,民风的淳朴,这些好的社会现象侧面表现了鲁恭重视道德教化所产生的良好效果。所以“其人”的所见所闻,和开头鲁恭“重德化”密切相关。所以,不赞同题干中的观点。
【译文】鲁恭担任中牟县令,注重用道德感化百姓,不用刑罚的方式。朝中大官袁安听说这件事,怀疑它不是真的,暗地里(私下)派人到中牟县去视察。那人与鲁恭走在田间小路上,一起坐在桑树下。有一只野鸡经过,在他们旁边停下,旁边有一个小孩。那个人说:“你为什么不把它抓住?”那个小孩说野鸡还是幼鸡,不能抓。那人很惊讶,对鲁恭辞别说:“我此次前来,是要检查你的政绩的。蝗虫不犯县境,这是我看到的第一个现象;爱护鸟兽,这是第二个现象;小孩也怀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现象。我久留只会打扰贤者。我将快速返回,把情况报告袁安。”
十五、(2021·广东花都·一模)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范仲淹,字希文,二岁而孤,母更适①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②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始还姓,更其名。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泛爱乐善。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有删改)
[注]①更适:改嫁。②戚同文:北宋初年著名的教育学家。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以水沃面
②人不能堪
2.结合文段概括范仲淹受后人敬仰的原因。
1.【答案】沃:浇;堪:能忍受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沃,本义,浇。堪,本义,能忍受。
2.【答案】少有志向节操;勤奋苦读;能忍受贫苦;内刚外和;极其孝顺;对自己节俭却乐善好施。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少有志操”可得:他年少时就有高远的志向与节操。根据“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可得:他勤奋好学,不惧贫苦。根据“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可得:他内心刚毅外表谦和,性情极其孝顺。根据“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泛爱乐善”可得:他对自己节俭,喜好施舍给予,广施爱心,乐于行善。这就是他被后人敬仰的原因。
【译文】范仲淹,字希文,范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姓朱的人,范仲淹跟从他的姓,名字叫说。从小有志向节操,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家世,就伤感流泪告别母亲,离开(家乡)到应天府,依靠戚同文学习。昼夜不停息,冬日里疲惫得厉害,用水浇脸。食物不充足,以至于用稀粥糜当食物,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不认为这艰苦。考取进士,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接他的母回家奉养。才改回原姓,更改自己的名字。
范仲淹内心刚毅外表谦和,性情极其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正贫困,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客(宾客到来)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自给。然而(范仲淹)喜好施舍给予,广施爱心,乐于行善。死的时候,天下各地听说的人,都替他叹息。
十六、(2021·广东徐闻·一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唐太宗论弓矢
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瑀③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命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④,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注释]①上:这里指唐太宗李世民。②太子少师:负责监护、辅导太子的官。③萧瑀(yǔ):字时文,唐朝初年大臣。④中书内省:官署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自谓无以加/而山不加增 B.朕问其故/温故而知新
C.向者辨之未精也/眈眈相向 D.数延见/扶苏以数谏故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3.结合选文,说说唐太宗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
1.【答案】D
【解析】A.“加”解释为:超出、胜过/增加;B.“故”解释为:原因/旧的知识;C.“向”解释为:先前/对着,朝着;D.“数”解释为:屡次,数次;故选D。
2.【答案】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解析】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翻译为:我凭弓箭平定天下,辨别它还不能详尽,何况天下的事务,能够都知道吗?故可断句为: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3.【答案】①从和工匠谈论弓矢中悟出自己的不足,可以看出他有自省能力;
②从多次召见官员询问政事,可以看出他善于纳谏;
③从他召见官员询问民间疾苦,可知他关心民间疾苦。
【解析】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根据文中内容可知,根据“朕问其故”得出:唐太宗虚心受教;根据“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得出:唐太宗善于自省;根据“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得出:唐太宗非常明智,能辨别是非,尽职尽责;根据“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得出:唐太宗是一位关心民间疾苦,善于治理国家,善于纳谏的君主。
【参考译文】皇上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少时喜欢弓箭,得到好弓数十张,自认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近来把它们给造弓的工匠看,却说‘都不是良材’,我问那原因。工匠说:‘木心不直,则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弓虽然强劲,但射出的箭不直。’我这才明白先前的分辨不精了。我凭弓箭平定天下,辨别它还不能详尽,何况天下的事务,能够都知道吗?”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多次召见,向他们询问民间的疾苦、朝政事务的得失。
十七、(2021·广东番禺·一模)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贞观九年,唐大宋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①,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②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递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③,百姓安乐。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①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②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③稔:丰收。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征求不已 ②故夙夜孜孜
2.根据文段,简要概括唐太宗的治国之道。
1.【答案】①已:停止。②夙夜:早晚,日日夜夜。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词语。①句意:不断征求。已:停止。②句意:因此(我)日夜努力。夙夜:早晚,日日夜夜。
2.【答案】一是皇帝自身保持清净,减少欲求;二是以民为本,休养生息,不兴徭役,不起战事。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概括。结合“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可知:唐太宗自身保持清净,减少欲求;结合“天下无事。递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可知:唐太宗以民为本,休养生息,不兴徭役,不起战事。
【译文】在贞观九年(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对侍卫官说:“以前(隋文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里面美女古玩满院。(然而)隋炀帝仍然不知足,不断征求,同时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朕(皇帝自称)亲眼目睹,因此(我)日夜努力,只希望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太平无事。于是才能(官吏)不盛行兵役,年年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犹如栽树,数的根部不摇摆,才能枝叶茂盛。君主英明,百姓怎么就不能够安乐呢?”
十八、(2021·广东濠江·一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蒋堂①侍郎为淮南转运使日,属县例致贺冬至书,皆投书即还。有一县令使人独不肯去,须责回书;左右谕之皆不听,以至呵逐亦不去,曰:“宁得罪;不得书,不敢回邑。”时苏子美②在坐,颇骇怪,曰:“皂隶③如此野狠,其令可知。”蒋曰不然令必健者④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乃为一简答之,方去。子美归吴中月余,得蒋书曰:“县令果健者。”遂为之延誉,后卒为名臣。或云乃天章阁待制杜杞也。
(选自《梦溪笔谈》)
(注释)①蒋堂:字希鲁,号遂翁,常州宜兴(今属江苏)人。官至礼部侍郎。②苏子美:即苏舜钦,字子美。③皂隶:古代贱役,后专指衙门里的差役。④健者:能干的人。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县例致贺冬至书(书信) B.有一县令使人独不肯去(离去)
C.遂为之延誉(邀请) D.后卒为名臣(终于)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蒋曰不然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
3.结合选文,简要分析苏子美和蒋堂对县令的推测有何不同。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C.句意:于是为他传扬声誉。延:在这里的意思是“传扬”。故选C。
2.【答案】蒋曰/不然/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注意根据句意及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判断。本句意思是:蒋堂说:“恐怕不是这样的,县令一定是个能干的人,能使人不敢怠慢他的命令到如此程度。”根据句意可断句为:蒋曰/不然/令必健者/能使人不敢慢其命令如此。
3.【答案】①苏子美认为差役蛮横无理,那县令也一定是个蛮横无理的人;蒋堂则认为差役不敢怠慢县令的命令,那县令一定是个能干的人。(或:两人所依据的差役的表现不同,推测出的县令的特点也不同。)②事实证明,苏子美的推测有误而蒋堂的推测正确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题干问的是苏子美和蒋堂侍郎对县令的推测,文中没有正面描写县令的句子,只能通过县令的仆从来推测。苏子美看到仆从的行为,评价是“皂隶如此野很,其令可知”, 认为做仆从的如此蛮横无理,那县令应该会更蛮横;而蒋堂侍郎却不认可,说“令必健者”,他认为县令一定是个能干的人,能使人不敢怠慢他的命令到如此程度。综上所述,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蒋堂侍郎任淮南转运使时,下属各县按惯例送来祝贺冬至的书信,都是递交贺信后立即就回去。只有一个县令派来的人不肯离去,一定要索取回信;转运使身边的人要他走他一概不听,甚至呵斥驱赶也不走,说:“宁可冒犯大人;拿不到回信不敢回县城。”当时苏子美在座,感到特别吃惊奇怪,说:“做仆从的如此蛮横无理,那县令可想而知。”蒋堂说:“恐怕不是这样的,县令一定是个能干的人,能使人不敢怠慢他的命令到如此程度。”于是就写了一封信答复他,(那差役)才离去。苏子美回到吴中一个多月后,收到蒋堂的来信说:“那县令果然是一位能干的人。”于是为他传扬声誉,后来(该县令)终于成为名臣。有人说那位县令就是(后来的)天章阁待制杜杞。
十九、(2021·广东天河·一模)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乃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卒年六十。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
(选自《元史·张养浩传》,有删改)
[注释]①楮(chǔ)币:元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②平章:平章政事,元代官职,中书省高官。
1.解释下列加点词意思。
①大奇之
②终日无少怠
2.根据文段,简要概括张养浩是怎样的一个人。
1.【答案】①感到惊奇/对……惊奇 ②懈怠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奇,意动用法,感到惊奇或对……感到惊奇。怠,本义,懈怠。
2.【答案】张养浩是一个勤奋学习、为官清廉、一心为民/心系百姓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可知他是一个拾金不昧的人。根据“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可知他是一个勤奋学习的人。根据“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可知他是一个为官清廉的人。根据“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可知他是一个心系百姓,一心为民的人。
【译文】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有一次他出门,碰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十岁的时候,从来都不停止读书,他的父母担心他过于辛劳,制止了他这样做。张养浩白天默默地背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独自读书。张养浩游学京师,把自己写的文章献给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为称奇,因此任命他为礼部令史,并推荐他进入御史台。一天张养浩生病了,不忽木亲自到他家里探问,当看到张养浩家里四壁空空,什么也没有时,感慨叹息说:“张养浩这种人才是真正的监察御史的好材料啊!”天历二年,陕西大旱,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去世的时候才六十岁。陕西的老百姓,悲哀的程度像失去了父母。
二十、(2021·广东金平·一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日喻说
苏轼
生而眇者①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②,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注:①眇(miǎo)指天生双眼失明的瞎子。②籥(yuè):古代的一种竹制管乐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眇者不知其异(不同) B.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超过)
C.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犯过错) D.或即其所见而名之(解释)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自 盘 而 之 钟 自 烛 而 之 籥 转 而 相 之 岂 有 既 乎?
3.作者通过本文说明什么道理?
1.【答案】D
【解析】D.“或即其所见而名之(解释)”有误,本句句意为:所以人世上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名:阐明;故选D。
2.【答案】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句句意为: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钟当作太阳,从把蜡烛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籥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可断句为: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3.【答案】①做学问如果不通过自己刻苦钻研,亲身实践,只是靠打听别人,随便相信别人,不仅失于片面,而且还容易犯错误。②探求真理,钻研学问,要靠自己学习,不能只捡别人的现成果实。③学习不能只空谈理论,而是得自己下真功夫,下苦功夫,要有真才实学,要受过实际锻炼。(三种观点答对任何一个,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主旨的把握。解答时,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分析。根据“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可知,单有感性经验还不够,还得亲自实践,多次探索,方能掌握事物抽象的道理,围绕“事物规律难以寻找,但我们要不停地琢磨”等来谈启示即可。示例:文章告诫我们,单凭道听途说或者走马观花,至多不过是一知半解;要真正了解事物,一定要接触它、观察它,亲自实践。
【参考译文】(一个)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他)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把发出声音的钟当作太阳。有的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他)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籥,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篇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目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
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不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钟当作太阳,从把蜡烛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籥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世上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测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
二十一、(2021·广东荔湾·一模)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王生者,处士①也。尝召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吾袜解。”顾谓张廷尉②:“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既已,人或谓王生曰:“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于张廷尉。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
[注]①处士:古代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②廷尉:古代官职名,位列九卿。当时张释之担任廷尉一职。
1.解释文中加点词。
①三公九卿尽会立
②人或谓王生曰
2.从文段中可以看出张廷尉具有哪些品质?
1.【答案】①聚会、集会;②有人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①句意为:三公九卿全齐聚站在那里。会:聚会。②句意为:有人问王生说。或:有人。
2.【答案】谦恭、敬老、胸怀大度(三点回答两点,意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根据“释之跪而结之”“尝召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分析可知,在朝堂之上,众目睽睽,张廷尉跪下身子给王生系好鞋带,既表现了张廷尉尊敬老人、待人恭敬的特点,也表现了张廷尉胸怀宽广,有容人之量。
【参考译文】王生是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曾被召进朝廷中,三公九卿全齐聚站在那里,王生是个老年人,说:“我的袜带松脱了。”回过头来对张廷尉说:“给我结好袜带!”张释之就跪下结好袜带。事后,有人问王生说:“为什么在朝廷上羞辱张廷尉,让他跪着结袜带?”王生说:“我年老,又地位卑下。自己料想最终不能给张廷尉什么好处。张廷尉是天下名臣,我故意羞辱张廷尉,让他跪下结袜带,想用这种办法加强他的名望。”各位大臣们听说后,都称赞王生的贤德而且敬重张廷尉。
二十二、(2021·广东阳东·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澄渊博
王俭自以博闻多识,读书过陆澄。俭集学士何宪等盛自商略。澄待俭语毕,然后谈所遗漏数百千条,皆俭所未睹,俭乃敬服。俭在尚书省,出巾箱几案杂服饰令学士隶事①事多者与之人人各得一两物。澄后来,更出诸人所不知事复各数条,并夺物将去。
竟陵王子良得古器,小口方腹而底平,可容七八升,以问澄,澄曰:“此名服匿②,单于以与苏武。”子良后详视器底,有字仿佛可识,如澄所言。
(节选自《南齐书·卷三十九》)
(注释)①隶事:引用典故。②服匿:盛酒器。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王俭自以博闻多识/自非亭午夜分
B.俭乃敬服/乃不知有汉
C.更出诸人所不知事复各数条/兴复汉室
D.如澄所言/卿言多务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出 巾 箱 几 案 杂 服 饰 令 学 士 隶 事 事 多 者 与 之 人 人 各 得 一 两 物
3.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陆澄的“渊博”体现在哪里。
1.【答案】D
【解析】A.自己/如果;B.于是,就/竟然;C.再,又/恢复;D.都是“说”。
2.【答案】出巾箱几案杂服饰/令学士隶事/事多者与之/人人各得一两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根据句意:拿出衣箱、几案并夹杂着各种服饰,让学士们引用典故,谁引用典故多,就把这些物品赠送他,这些人各得一两件物品。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出巾箱几案杂服饰/令学士隶事/事多者与之/人人各得一两物。
3.【答案】①陆澄补充谈论了几百甚至上千条策略,都是王俭没有见识过的。②能说出许多别人所不知道的典故。③识别器皿并能够说出其来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根据“澄待俭语毕,然后谈所遗漏数百千条,皆俭所未睹”“此名服匿,单于以与苏武。”“更出诸人所不知事复各数条”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王俭自以为学识广博,读书超过陆澄。王俭召集学士何宪等人赞美自己在商讨时所说的策略。陆澄等待王俭说完,然后补充谈论了他们所遗漏的几百甚至上千条,都是王俭没有见识过的,王俭于是(对陆澄)十分敬重佩服。王俭在尚书省做官,拿出衣箱、几案并夹杂着各种服饰,让学士们引用典故,谁引用典故多,就把这些物品赠送他,这些人各得一两件物品。陆澄后到,更是分别说出了各人所不知道的典故又是好几条,并且夺过东西就要离开。
竟陵王子良得到了一件古代的器皿,小小的口,方方的腹部,平平的底,容积有七八升,拿着这个器皿问陆澄(这是什么),陆澄说:“这个器皿的名字叫盛酒器,是单于送给苏武的。”子良后来仔细观察器皿的底部,有虽然模糊但可识别的字迹,正如陆澄所说的那样。
二十四、(2021·广东黄埔·一模)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陆游筑书巢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③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选自《渭南文集》)
(注释)①椟:木箱,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③间:间或,偶尔,有时候。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妻子不觌 妻子:_______(2)乃引客就观之 引:______
2.陆游的书房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性格特点?
1.【答案】妻子:妻子和儿女。 引:牵,拉,邀请,带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1)句意:妻子和儿女都不相见。妻子:妻子和儿女。(2)句意:于是带领客人进屋观看。引:牵,拉,邀请,带领。
2.【答案】书多而乱。可以看出陆游爱读书,勤奋刻苦,幽默/爱自嘲,不拘小节/随性自由/洒脱/豪放/粗犷的性格特点(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分析,陆游的书房的特点是书多而乱。从“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可看出陆游酷爱读书。从“乱书围之,如积槁枝”可看出陆游不拘小节。从文中陆游的语言“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中可看出陆游乐观幽默。
【参考译文】陆游筑书巢我屋子里(的书),有的藏在木箱里,有的陈列在眼前,有的排列在床头,俯仰观看,环顾四周,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伤忧虑,愤激感叹,没有不和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妻子和儿女都不相见,连天气风雨雷雹的变化,也都不知道。偶尔想站起身,可乱书围着我,如同堆积的枯树枝。有时甚至到了不能走路的地步,于是自己笑着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巢吗?”于是带领客人进屋观看。客人开始不能进来,进来了又不能出去,于是也大笑说:“确实是像巢一样啊。”
二十五、(2021·广东龙门·一模)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金山东被兵,郡县望风而遁,泰安州刺史和速嘉安礼独城守。或劝其去,安礼曰:“我去,城谁与保?且为人臣而避难,不负国家之恩乎?”乃团练缮完,为守御计。已而蒙古兵至,攻旬日,不能下,谓之曰:“此孤城耳,内无粮储外无兵援不降无遗类矣。”安礼不听。城破,被执,或指为酒监,安礼曰:“我刺史也,何以讳为!”使之跪,安礼不屈,遂以戈桩其胸而杀之。诏赠泰定军节度使,谥坚贞。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1)或指为酒监(_______________)
(2)我去,城谁与保?(____________)
(3)不负国家之恩乎?(______________)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内 无 粮 储 外 无 兵 援 不 降 无 遗 类 矣。
3.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安礼的个性特点。
1.【答案】(1)有人 (2)离开 (3)辜负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思。做题时要疏通文意,根据具体语境确定词义。
(1)句意:有人指认他为酒监。或:有人。(2)句意:我离开了,那么泰安州城谁来守卫?去:离开。(3)句意:不是辜负了国家的知遇之恩吗?负:辜负。
2.【答案】内无粮储/外无兵援/不降/无遗类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结合意思进行断句。“内无粮储外无兵援不降无遗类矣”翻译为“城内没有粮草储备,城外没有援兵。如不趁早投降,城破后就会被杀光的”。据此断句为:内无粮储/外无兵援/不降/无遗类矣。
3.【答案】安礼是一个忠贞不二刚毅坦荡的人。从他不肯像其他官员那样遇强敌望风而逃,明知孤城不可守而率军坚守,以及城破后宁死也不肯屈尊和屈服等描写可见。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从文中找出对该人物的描写,然后结合这些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即可。面对各郡县长官出逃的情况,安礼却“我去,城谁与保?且为人臣而避难,不负国家之恩乎”,面对敌人的威胁,“安礼不听”,被俘后“我刺史也,何以讳为”“安礼不屈”,这些都表现了安礼对朝廷的忠贞不二,个性坚毅,襟怀坦荡的特点。
【译文】金朝时山东遭遇兵祸,周边郡县的长官望风而逃,泰安州刺史和速嘉安礼独自率兵守城。有人劝他弃城离去,安礼说:“我离开了,那么泰安州城谁来守卫?况且身为大臣却率先避难,不是辜负了国家的知遇之恩吗?”于是就操练士兵,修缮城墙,准备防守。不久,蒙古兵到了,攻城十天,不能攻下城池。于是派人对安礼说:“这是一座孤城罢了。城内没有粮草储备,城外没有援兵。如不趁早投降,城破后就会被杀光的。”安礼不听劝降。城被攻破后,安礼被敌军抓获。有人指认他为酒监。安礼说:“我是堂堂刺史,为什么要隐姓埋名呢!”敌军命令他下跪,他坚决不肯屈服。于是敌军用戈戳他的胸膛杀死了他。安礼死后被朝廷追封为泰定军节度使,谥号为“坚贞”。
二十六、(2021·广东高要·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权,字诚恳。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元和初,进士擢第。穆宗即位,入奏事,帝召见,谓公权曰:“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①,穆宗政僻②,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历穆、敬、文三朝。
文宗思之,复召为侍书,后充翰林书诏学士。便殿对六学士,上语及汉文恭俭,帝举袂③曰:“此浣濯④者三矣。”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留而问之,对曰:“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浣濯之衣,乃小节耳。”时周墀同对⑤,为之股栗⑥,公权辞气不可夺。
(节选自《旧唐书·柳公权传》,有删改)
(注释)①拜右拾遗:被封为右拾遗。右拾遗,官名。下文的“侍书”“翰林书诏学士”也是官名。②僻:不正,偏离正轨。③袂:衣袖。④浣(huàn):洗。⑤同对:一同答对。⑥股栗:害怕。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嗜学(爱好,喜欢) B.谓公权曰(对)
C.上改容(脸色) D.公权辞气不可夺(推辞)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人 主 当 进 贤 良 退 不 肖 纳 谏 诤 明 赏 罚。
3.结合选文,简要分析柳公权是个怎样的人。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含义。理解句意,推断文言文实词含义。D.句意:柳公权却理直气壮。辞:言辞;故选D。
2.【答案】人 主 当 进 贤 良/ 退 不 肖/ 纳 谏 诤 /明 赏 罚。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句意:君主的大节,应该注意起用贤良的人才,黜退那些不正派的佞臣,听取忠言劝诫,分明赏罚。故断为: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
3.【答案】①柳公权善于谏言。唐穆宗问柳公权书法的事,柳公权借书法讲为政之道;②柳公权耿直敢言。唐文宗夸耀自己穿洗过三次的衣服,其他学士纷纷赞扬皇上节俭,柳公权却对皇帝的做法提出了批评。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从“幼嗜学,十二能为辞赋(从小就喜欢学习,十二岁就能作辞作赋)”“元和初,进士擢第(元和初年中进士,初仕为秘书省校书郎)”可知:柳公权爱学习,有才能;从“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我在佛寺中看到你的笔迹,很久就想见见你)”可知:柳公权见贤思齐、擅长书法;从“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用笔的方法,全在于用心,心正那么笔法自然尽善尽美)”“上改容,知其笔谏也(皇帝面带愧色,知道他这是借用笔法来进行劝诫)”可知:柳公权用书法之事劝谏做事要用心;从“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君主的大节,应该注意起用贤良的人才,黜退那些不正派的佞臣,听取忠言劝诫,分明赏罚)”“时周墀同对,为之股栗,公权辞气不可夺(当时周墀也在场,听了他的言论,吓得浑身发抖,但柳公权却理直气壮)”可知:柳公权耿直敢言,劝谏皇帝重视君主大节。
【译文】柳公权,字诚恳。从小就喜欢学习,十二岁就能作辞作赋。元和初年中进士,初仕为秘书省校书郎。唐穆宗即位,柳公权进京回奏政事,穆宗召见,对他说:“我在佛寺中看到你的笔迹,很久就想见见你。”当天就升任他为右拾遗。唐穆宗荒淫,行政乖僻,他曾向柳公权问怎样用笔才能尽善尽美,柳公权回答说:“用笔的方法,全在于用心,心正那么笔法自然尽善尽美。”皇帝面带愧色,知道他这是借用笔法来进行劝诫。柳公权历事穆宗、敬宗、文宗三朝。
文宗思念他,又征召他做侍书,后来充任翰林书诏学士。有一次文宗在便殿召见六位学士,文宗说起汉文帝的节俭,便举起自己的衣袖说:“这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学士们都纷纷颂扬文宗的节俭品德,只有柳公权闭口不说话,文宗留下他,问他为什么不说话,柳公权回答说:“君主的大节,应该注意起用贤良的人才,黜退那些不正派的佞臣,听取忠言劝诫,分明赏罚。至于穿洗过的衣服,那只不过是小节,无足轻重。”当时周墀也在场,听了他的言论,吓得浑身发抖,但柳公权却理直气壮。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8 课外文言文阅读-备战中考语文专项精练(广东广州专用),文件包含专题08课外文言文阅读-备战中考语文专项精练广东广州专用原卷版docx、专题08课外文言文阅读-备战中考语文专项精练广东广州专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8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精选题集(重庆专用),文件包含专题08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精选题集重庆专用解析版docx、专题08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精选题集重庆专用原卷板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8 作文-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精选题集(上海专用),文件包含专题08作文-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精选题集上海专用解析版docx、专题08作文-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精选题集上海专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