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2022年中考语文考点冲刺 考点31 说明文阅读之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 试卷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年中考语文考点冲刺 考点31 说明文阅读之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第1页
    2022年中考语文考点冲刺 考点31 说明文阅读之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第2页
    2022年中考语文考点冲刺 考点31 说明文阅读之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年中考语文考点冲刺 考点31 说明文阅读之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语文考点冲刺 考点31 说明文阅读之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植物本是有情物
    ①植物学家们通过大量的试验和观测得出一个结论:植物是有着丰富感情的。
    ②动物长着眼睛,植物长着“眼睛”没有呢?其实植物也有“眼睛”,它的眼睛就是植株细胞上的一种光感受器。植物依靠自己的这双“眼睛”,不仅能够“看见”光,还能感受到光的波长以及光照的时间和强度。正因为植物有了“眼睛”,它才能根据时间开花、换叶和生根, 在感光的过程中,植物“眼睛”对光照的需求量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植物光照时间超过12小时以上才能开花,例如稻 子、小麦等:但也有光照时间不足12小时开花的,例如大豆、豌豆等:还有对光照要求并不高的“给点阳光就灿烂”的植物。当然植物学家们发现所有植物的“眼 睛”都喜欢阳光。只不过不同的植物偏好光照时长不同的阳光。
    ③如今,植物学家们从植物细胞内提取出一种感光视觉色素,它是一种带着染色体的蛋白质,它就是植物的“眼睛”。这种“眼睛”能使每一个细胞都成为一个 光感受器,这样不仅能“看见”光,还能识别光的强度和光照时间。早晨,太阳冉冉升起,“眼睛”显得特别活泼;黄昏时分,视觉混沌,植物就闭上“眼睛”。随 着色素的变化。“眼睛”就能分辨出是早晨还是夜晚了。
    ④飞机、轮船遇到紧急情况时能紧急求援,那么植物也会求援吗?2011年春天,南亚湄公河闹旱灾,中国、美国和日本植物学家赶赴越南进行探测研究。他们用遥感装置检测植物,发现这些受干旱的植物都在发出一种特殊的信号。这种信号声发自植物体内,由植物体导管震动所引发,近似于人的呻吟声,这就是植物在危急时刻发出的呼救信号。
    ⑤为了了解植物的“语言”,植物学家制造出一种别出心裁的“植物活性翻译机”。这种机器也是通过遥感装置,不同的是装上一种合成器,人们就可以直接听 到植物发出的不同声音。例如,当植物受到强烈的光照时,会发出“惊讶”的声音:当植物遇上雨水泛滥的天气时,会发出“痛苦”的声音。“植物活性翻译机”不仅可以对植物所处的环境进行判断,而且对植物本身是否遇上疾病等也能帮助判断。
    ⑥人累了要休息,那么植物要不要睡眠呢?近年来,人们通过研究发现,植物长期处在阳光或月光下会对自身的生长速度带来影响,植物生长必须要有“睡眠状态”。例如合欢,一到夜晚便垂下叶片。其实,植物通过“睡眠”不但有利于生长,而且还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例如花生、山芋等植物的叶子在夜幕中下垂,既减少了热量的散发,叉避免了水分的蒸腾:牡丹 等花瓣在晚间闭拢,也是为了防止自然灾害的侵袭。这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种适应。经研究还发现,植物在夜间的温度往往比白天低1℃。正是这细微的温差变化 成为影响植物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也才能使这种植物更能适应环境。有利于生长。
    1.下面对句中引号和加点的代词指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实植物也有‘眼睛’”,“眼睛”加引号,表示特殊的意义,有别于动物的“眼睛”。
    B.“还有对光照要求并不高,‘给点阳光就灿烂’的植物”,“给点阳光就灿烂”加引号,标明是引用的话。
    C.“它的眼睛就像是植物细胞上的一种光感受器”,句中加点的“它”指的是“植物”。
    D.“这就是植物在危急时刻发出的呼救信号”,句中加点的“这”指的是“人的呻吟声”。
    2.本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植物的“有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植物有“眼睛”,能够感受光照。
    B.植物能够发出求救信号。
    C.植物学家用“植物活性翻译机”来了解植物的“语言”。
    D.植物能够利用“睡眠”来使得自己适应环境,有利于生长。
    3.对本文的结构安排及层次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采用总分式的结构方式。第①段总起,概括说明中心;第②段到第⑥段分述。
    B.第②段到第⑥段的分述,分两个层次进行具体说明。
    C.第一层说明植物也有“眼睛”,它的眼睛就是植株细胞上的一种光感受器。
    D.第二层说明植物在危急时刻会发出呼救信号。
    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说明的事物及其特征是:植物是有着丰富感情的。
    B.第②④⑥段文字的开头都运用了设问的方式,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第②段文字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在感光的过程中,植物“眼睛”对光照的需求量是各不相同的。
    D.这篇文章文字平实、准确,但行文中有变化,如第③段中的描写用词华美,读来十分生动。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争入选的。当时对送选的40余份设计图纸,采取了密封评议的方式。有许多中外建筑师参加,但入选的前三名都是中国建筑师。首奖是吕彦直设计的钟形图案。钟有“示警”和“自由”的涵义,它象征着孙中山先生领导中国革命的意义和贡献,同时又与陵墓所在地的钟山相吻合。这一构思反映了设计人立意的深刻与精妙,令人叹服。在具体设计方面,他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采取了中西合璧的手法和技术,特别是汲取了我国古代建筑中优秀的传统经验,采用中轴对称的总平面布局、民族形式的建筑外观、淳朴的色调、简洁的装修和大面积绿化等手法,很好地表现了陵园的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在后来的实际使用上也取得满意的效果。陵园工程于1926年1月动工,3月26日奠基,至1929年基本完成。同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的灵柩由北京香山碧云寺运来安葬,但末期工程直到1931年10月才全部竣工。陵园用地面积2000多亩,前后施工6年,使用的经费按当时的币值计400余万元。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
    6.选文中哪些文字表明国内外人士对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敬仰?请摘录在下面。
    7.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8.“至1929年基本完成”一句中“基本”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9.根据语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吕彦直的钟形设计被选中的原因是什么?
    (浙江省杭州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小题。
    近视漫谈
    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让我们把这个美好的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知道它是怎么工作的吗?打个比方,眼睛就像一台精密的照相机,角膜和晶状体组合成了相机的镜头,眼睛通过这个“镜头”调整焦距,从而看清远近距离不同的物体。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变大,近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膜上,从而看清近处物体;反之,则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眼睛近视,主要是这个“镜头”的调焦功能失灵,不能精准地将物体的实像会聚在视膜上。近视轻则影响正常生活、工作,重则引起视觉疾病,如视力障碍、视膜脱落等。
    据调查,目前我国近视患者人数已多达6亿,其中青少年占了很大比例,视觉健康形势极为严峻。
    青少年近视,除了先天性遗传因素外,主要是环境因素:一是眼睛近距离使用时间长、强度大,用眼角度不合理,加重了用眼负荷;二是缺少户外活动。当今大部分青少年学习压力大,长时间看书、写作业,有的还沉迷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户外活动时间普遍不足。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减少用眼负荷、每天户外活动超过2小时,能减少50%的近视发生风险。物理学中街量光照强度的单位叫做勒克司,明亮的室内环境,光照水平一般不超过500勒克司,而室外环境即便是阴天,光照水平也可以达到一万多勒克司,大晴天更可高达十几万,这是室内光线根本无法企及的。室外光照还能够刺激视膜多巴胺的生成,而多巴胺能够延缓近视的加深。另外,户外活动时人常常会看向远方,也能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家长、教师应引导孩子在看书学习后休息、远眺,每天进行一定时长的户外活动。
    (根据相关资料编写)
    1.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把“眼睛”比作“照相机”,生动地说明了眼晴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
    B.为保护视力,中小学生应养成良好的用眼行为习惯,参加足量的户外活动。
    C.如果每天减少用眼负荷,户外活动超过2小时,那么50%的人将不会发生近视。
    D.室外光线强并含有多巴胺,能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有利于预防和延缓近视。
    2.文中插入两个图表,有什么效果?
    3.国外某眼科学会推荐保护视力的“20—20—20”法则,即每看20分钟电脑或手机,至少看20英尺(6米)远的物体20秒。请结合上文知识解释该法则的合理性。
    闯关检测
    1.D
    【解析】D项联系上文可以知道“这”指的是“植物发出的近似于人的呻吟声的特殊信号”。
    2.C
    【解析】文章要说明的是“植物的有情”,结合文章③④⑤⑥段来提取说明的内容。
    3.B
    【解析】B项第②段到第⑥段的分述,是从四个方面进行具体说明的。
    4.D
    【解析】D项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属于生动说明。
    5.说明中山陵园最佳设计方案的评选认定、特色,以及陵园的修建过程。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关键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从“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争入选的”“他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采取了中西合璧的手法和技术”“陵园工程于1926年1月动工,3月26日奠基,至1929年基本完成”这三句话可以概括出说明文的主要内容。
    6.(1)“陵园的设计方案是通过竞争入选的。”(2)“对送选的40余份设计图纸,采取了密封评议的方式。”【解析】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此题应该从陵园设计方案的选择,设计图纸的评选这两个角度来作答。
    7.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陵园占地面积、修建所用时间及使用经费情况,表现了中山陵园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2000多亩”是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陵园面积之大;“施工6年”说明修建陵园的时间之长,“按当时的币值计400余万元”体现耗资巨大,这些说明了山陵园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8.不能。“基本”表示限制,在文中说明了至1929年陵园并未全部完工,如去掉“基本”过于绝对,与实际情况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说明文赏析词语的表达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答题格式:说明词语的意思;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基本”说明陵园修建工程在1929年已经大部分完成,但没有全部完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9.(1)图案的构思反映了设计者立意的深刻与精妙。(2)注重和谐协调,较好地考虑了陵园与周围环境、地形的结合。(3)弘扬民族精神,汲取我国古代建筑优秀传统经验,体现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4)追求形神兼备,使整个设计达到“表现了陵园的庄严气氛和孙中山先生的不朽精神”双重效果。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此题应该从图案的构思,与周围环境的配合,体现孙中山革命精神等角度来从原文提取语句。
    中考链接
    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仔细阅读文本,辨析各个选项,分析作答。A.有误。结合原文“你知道它是怎么工作的吗?打个比方,眼睛就像一台精密的照相机”可知,把“眼睛”比作“照相机”,说明了眼睛是怎么工作的。B.正确。C.有误。此项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是“减少用眼负荷、每天户外活动超过2小时,能减少50%的近视发生风险”。D.有误。原文是“室外光照还能够刺激视膜多巴胺的生成,而多巴胺能够延缓近视的加深,另外,户外活动时人常常会看向远方,也能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故D项“室外光线强并含有多巴胺,能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有利于预防和延缓近视”是断章取义,表述不准确。故选B。
    2.内容上,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我国青少年近视防控形势严峻:图表一显示我国青少年各阶段近视率高并呈上升趋势,图表二显示我国青少年用眼行为习惯的各项数据均不达标。形式上,图文结合,使文本呈现方式有了变化,给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阅读中插入图表作用的能力。文本中插入图表,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析。内容上,图表使要表达的内容更直观,便于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所解说的内容,说明的效果更突出。通过图表中的文字内容和数据分析,可知图一通过具体的数据说明我国青少年各阶段近视率高,而且年龄越大上升比例越高;图二通过对青少年用眼行为的比较,说明我国青少年用眼行为习惯都不达标。形式上,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有文有图,图文结合,使文本呈现方式显得灵活多变,能给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
    3.文中介绍用眼时间长会增加用眼负荷,法则明确了用眼时长,到了20分钟就要休息;文中说明休息、远眺能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法则规范了用眼后的休息时长(20秒)和远眺距离(20英尺)。该法则具有合理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根据文中“眼睛近距离使用时间长、强度大,用眼角度不合理,加重了用眼负荷”可知,用眼时间过长会增加用眼负荷,造成眼疲劳,从而形成近视,因此法则明确了用眼时长20分钟,到了这个时间就要休息;根据“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减少用眼负荷、每天户外活动超过2小时,能减少50%的近视发生风险”可知,有规律地休息、远眺能够帮助收缩的眼部肌肉恢复。故法则规范了休息20秒的时长,远眺距离20英尺。综上分析,这项法则合理。
    名师点睛
    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同时,说明文的语言有时也在准确、严密前提下具有生动性。考点多体现在一些修饰、限制语上,词性上常是副词,如: 表程度:比较、几乎、相当…… 表估计:大约、可能、左右、可算……表时间:当时……

    相关试卷

    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考点归纳及分类训练 考点05 议论文阅读之语言分析类: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考点归纳及分类训练 考点05 议论文阅读之语言分析类,共9页。

    考点46 说明文阅读之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考点46 说明文阅读之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说明文,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中考语文考点冲刺 考点46 说明文阅读之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语文考点冲刺 考点46 说明文阅读之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