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全套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2021-2022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钢城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钢城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共15题,每题3分,合计45分)
针对黑土退化问题,地处东北平原的梨树县近年来积极推进耕作制度改革,创建了以“少(免)拼播种,秸秆还田、宽窄行种植”为核心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下图),既提高玉米产量,又促进了黑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被称为“梨树模式”。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
A.夏季高温,土壤有机质分解快B.降水集中,流水侵蚀作用较强
C.过度种植,土壤肥力不断下降D.施用化肥,土壤板结现象严重
2.“梨树模式”对保护黑土最主要作用是( )
A.减少土壤侵蚀B.增加土壤温度
C.增加土壤水分D.提高土壤肥力
3.提高梨树县玉米产量的合理措施是( )
A.推广大棚种植,改善热量条件B.利用生物技术,培育优良品种
C.增加灌溉水源,提高复种指数D.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播种密度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以集成电路为例,长三角和珠三角成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基础最扎实、技术最先进的区域,区域内的龙头城市以孵化器的身份,将各个上下游链条产业布局在周边城市,继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集群效应”。进入“十四五”规划以来,除北京外,我国各省各地都在高调回归实体经济,南方各地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出台了更具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如南京发布了2021年版《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100条》。2020年至2021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由北方城市向南方城市搬迁的趋势明显。下图示意我国受高新技术企业欢迎的部分异地搬迁路径。据此完成4-6题。
4.与北京高新技术企业外迁关联性最大的是
( )
A.疏解“非首都功能”
B.治理首都环境污染
C.缺乏煤等矿物能源
D.减轻首都交通拥堵
5.江苏成为受高新技术企业欢迎的地域,
主要得益于( )
A.优越的地理位置 B.优惠的招商政策
C.便捷的交通条件 D.先进的技术水平
6.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来看,高新技术企业南迁最可能是因为南方城市具有( )
A.优越的气候条件 B.低廉的土地价格
C.完善的产业链 D.高素质劳动力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的卓乃湖湖畔为藏羚羊重要产羔区,其水质有利于羔羊的生长。2011年9月,卓乃湖溃决,湖水外泄。下图为2019年卓乃湖湖岸线及藏羚羊产羔地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卓乃湖溃决后的数年内,湖水消退区( )
A.地下水水位上升 B.风沙活动增多 C.植被生物量剧增 D.昼夜温差变小
8.至2019年,卓乃湖面积的变化影响了藏羚羊的( )
A.产羔时间B.饮水距离C.产羔区域D.饮食习惯
2021年5月19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联席会在武汉会议中心召开,武汉城市圈的9座城市共同签暑了《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达成通过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将统筹推进铁路、公路、港航、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设施互联互通、管理协同合作、服务共享共赢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下图为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9.武汉“8+1城市圈”的形成得益于( )
A.八个城市的规模大小相近
B.区域内可矿产资源丰富
C.区域内城市经济高度发达
D.有一个特大城市为核心
10.为推进城市圈的更好更快发展,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大力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一体化B.中心城市建设完备的产业体系
C.推动人口和产业活动由乡镇向城市集中 D.扩大城市圈内各城市的规模
11.孝感市在参与武汉8+1城市圈建设过程中应该( )
A.向其它城市学习,借鉴其它城市发展方案
B.利用空间和距离优势,积极引进各类产业
C.深化汉孝合作,积极参与产业分工与合作
D.坚持经济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2021年6月,浙江省成为建设共同富裕的先行示范区。下表为2020年我国浙江、广东、甘肃和安徽四省部分指标统计表。完成12-13题。
注:城乡居民收入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甲省( )
A.重工业比重偏高 B.耕地面积比重高
C.合资企业占比小 D.改革开放时间早
13.与其他三省相比,浙江省先行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最大优势为( )
A.社会经济差异小 B.人均生产总值高 C.产业结构较合理 D.土地利用率较高
下图为我国“北水南调”工程规划示意图,据此完成14-15题。
14.图示地区的南部需要从北部调水的主要原因有( )
①M河流域内降水量不大,蒸发较强
②M河流域为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而N河流域以沼泽为主
③M河中下游地区人口较稠密,重工业较多,需水量大
④M河含沙量较大,水质较差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5.关于该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势北高南低,可以自流引水
B.该工程建成后,极大改善了哈尔滨的航运条件
C.输水干线经过地区以平原为主
D.该工程建成后,能缓解哈尔滨水资源紧张状况
二、综合题(共3大题,合计55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秦岭生物资源种类非常丰富,被称为世界罕见的“生物基因库”。“洞穿”秦岭的“引汉济渭”调水工程将从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调水到黄河最大支流渭河,以补充西安等城市的给水量。下图为陕西省局部区域水泵图。
材料二:泾河是渭河的最大支流,穿行于高原山地间,像一把刀子切穿了黄土高原黄土层,深达黄土下的坚硬基岩,多数河段为石质河床。现今,冬季“泾清渭浊”极为明显。下图为渭河与汉江年径流量年内变化图。
(1)简析冬季“泾清”形成的自然原因。(4分)
(2)分析渭河干流不宜建设水电站的自然原因。(6分)
(3)说明修建“引汉济渭”工程的原因,并简述秦岭段采用隧洞引水的生态意义。(8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沙柳是库布齐沙漠重要的绿化树种,属灌木或小乔木,小枝幼时有茸毛,以后渐变光滑,叶子呈条形或针形,根系发达。生态学家指出:在沙漠地区大规模植树造林会加重土壤干旱程度。
库布齐沙漠(图1)位于黄河南岸,历史上这里森林茂密、水草丰美、牛羊成群,人们在此繁衍生息。后来由于过度开荒放牧,最终风沙肆虐、草原退化为“死亡之海”。太阳辐射能量分散,光伏发电占地面积大,随着立体式光伏产业基地的大规模推进,该地形成“板上发电,板下种养”(图2)的光伏发电与种植、养殖业配套治沙产业模式,将逐步替代传统沙漠治理与产业开发方式。
图1 图2
(1)简述沙柳形态特征在适应环境方面的作用。(6分)
(2)从水循环的角度,解释“沙漠地区大规模植树造林会加重土壤干旱”的原因。(6分)
(3)说明“板上发电,板下种养”的光伏发电模式对当地治理沙漠的积极作用。(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
材料一:湟鱼是青海湖独有的鱼类,主要分布在青海湖中水域较浅的西北部。每年春夏之交,湟鱼需洄游到淡水河中产卵繁衍。20世纪50年代前,青海湖湟鱼资源非常丰富,但近年由于人类活动干扰,湟鱼数量锐减,已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材料二:有关数据表明,自1961年以来,青海湖水位变化明显,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影响较大。
材料三:下图图3为青海湖水系分布示意图,图4为1961-2021年青海湖年平均水位变化趋势图。
图3青海湖水系分布图
图4青海湖年平均水位变化趋势图
(1)简析布哈河上的河坝对湟鱼生存的不利影响。(6分)
(2)指出自1961年到2021年以来青海湖水位变化特点,并推测2005年以来青海湖水位变化的人为原因。(7分)
(3)简述青海湖面积扩大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意义。(6分)
2021-2022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地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综合题(共55分)
16.(1)冬季流域内降水少,对黄土高原坡面侵蚀搬运能力弱;
冬季河流径流量小,且河床为石质基岩,沙源物质少,河流含沙量小。
渭河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小,径流量较小;
流经渭河平原,落差较小,水力资源较贫乏;
渭河平原为地质下陷地带,地质条件不稳定;
河流含沙量大,修建水库后容易造成泥沙淤积。
原因:汉江流域流经湿润地区,降水量大,支流众多,河水流量较大,可调水量大;
水质较好(汉江水清澈);
渭河流域流经半湿润地区,流量较小,水资源不足;
渭河流域社会经济发达,需水量大。
意义:该工程可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用隧洞引水,可减轻对地表植被的破坏,保护秦岭的生态环境。
17.(1)叶面小,利于减少蒸腾,保持水分;
枝叶有茸毛,可抵抗阳光灼热;
根系发达,利于获取地下水;
属灌木或小乔木,可防风固沙。
树木蒸腾作用强,耗水量大;
沙漠地区降水稀少,下渗量小,地下水量有限;
树木根系大量吸收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加重土壤干旱。
(3)太阳能板减少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利于植被恢复;
太阳能板降低风速,减轻风沙危害;
太阳能资源提供清洁的生活能源,减少伐薪,利于保护植被;
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治理沙漠提供资金支持。
18.(1)建坝阻挡湟鱼春夏洄游产卵;
入湖水量减少,青海湖萎缩,湟鱼生存空间减少;
入湖营养盐类减少,浮游生物减少,导致湟鱼饵料缺乏;
入湖水量减少,湖水盐度增大,威胁湟鱼生存环境。
(2)变化趋势:先降后增。(1分)
人为原因: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建立了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采取了一系列生态治理措施,如退耕还林还草、草场减畜封育、生态植被人为修复等;
有计划拆除了部分水坝。
蒸发量增大,气候趋于湿润;
有利于植被覆盖率提高;
抑制了荒漠化的发展;
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二
命题
时间
75
分值
100’
省份
甲
乙
浙江
丙
土地面积(km2)
179643
425900
105703
140140
三次产业结构
4.3:39.2:56.5
13.3:31.6:55.1
3.4:40.9:55.8
8.2:40.5:51.3
人均生产总值(亿元)
88210
35995
100620
63426
城乡居民收入比
1:2.49
1:3.27
1:1.96
1:2.37
1
2
3
4
5
6
7
8
9
10
A
D
B
A
B
C
B
B
D
A
11
12
13
14
15
C
D
A
B
C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PDF版),共7页。
这是一份2021武汉钢城四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新高考联合体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 PDF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