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专题12 小说阅读(一)-2022年中考语文一模、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12 小说阅读(一)(原卷版).docx
    • 解析
      专题12 小说阅读(一)(解析版).docx
    专题12    小说阅读(一)(原卷版)第1页
    专题12    小说阅读(一)(原卷版)第2页
    专题12    小说阅读(一)(原卷版)第3页
    专题12    小说阅读(一)(解析版)第1页
    专题12    小说阅读(一)(解析版)第2页
    专题12    小说阅读(一)(解析版)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12 小说阅读(一)-2022年中考语文一模、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2 小说阅读(一)-2022年中考语文一模、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2小说阅读一解析版docx、专题12小说阅读一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2 小说阅读(一)

    一、(2022·广东·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洒在雪地上的泪珠
    胥得意
    ①冷静这辈子最讨厌的事是被人逼迫着做不愿意做的事。
    ②6岁那年,她第一次到乡下的爷爷家过年。去爷爷家的路上,她已经想好了,见了爷爷奶奶要问好,她要给他们敬一个标准的少先队队礼,或者拿出画的画给他们看一看。
    ③结果到了爷爷家,冷静刚刚笑着和爷爷奶奶打过招呼,妈妈的手就按在了她的头上,妈妈一边说着快给爷爷奶奶鞠躬,一边把她的头往下按了一下。冷静把头倔强地挺了起来,转过身有些愠怒地看着妈妈。妈妈的脸色顿时有些不太好看,给爷爷奶奶解释说,孩子小,不太懂事。
    ④吃饭的时候,冷静给爷爷倒酒,给奶奶夹菜,爷爷奶奶叫得亲热又甜蜜,爸爸和妈妈觉得冷静挺懂事,脸上的笑也自然多了。
    ⑤冷静读初三那年,参加了学校举办的才艺比赛。为了取得好成绩,班里的老师特意请了一位在文化宫工作的家长来辅导参加比赛的学生。冷静参赛的节目是独唱,歌名是《我和我的祖国》。每一次歌唱之时,她都觉得自己和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完全融合在了一起。尤其是唱到结尾之时,每一次她都觉得眼泪在眼眶里含着,歌曲唱完,她总要短暂地沉浸在情感抒发后的感动之中。她静静地站着,仰着头,目光注视着斜上方,她似乎能够看到那里飘着一面鲜艳的国旗,而她的心和那面国旗正一起舞动着。她觉得自己以这样的姿势结束比赛感觉很好,但是辅导老师却要求她在唱完之后,要深深地给评委鞠躬,等掌声差不多结束的时候再挺起腰来。
    ⑥冷静不喜欢这样的安排。她认为,比赛就是比赛,她可以用尊重的目光注视评委,把最好的状态展示出来,但她不想用鞠躬的方式赢得评委们的印象分。比赛那天,冷静就用凝视的方式完成了舞台的造型。那次比赛,她获得了第一名。
    ⑦冷静太有个性了,妈妈早就发现了,也曾试图让她有所改变。但是冷静有自己的认知,她反驳妈妈:我认为发自心底的尊敬才是最真诚的尊敬,只有主动地去做,才是最好的。妈妈看着已经大学毕业的冷静,觉得她说得没有错。
    ⑧28岁那年,冷静结婚了。两年之后,冷静有了自己的儿子。从儿子懂事起,冷静就教育儿子,人活着要懂得感恩。感恩并不是形式,不是给爷爷磕头有多响,也不是给姥爷鞠躬有多弯,而是真心在心里装着他们。
    ⑨那年元旦放假,冷静到北京出差。这是她第一次到北京,她想到向往了多年的天安门广场看一看,但结果忙了一天,直到晚上十点多她才有点儿空闲。想到第二天就要返程,她还是决定去广场看一看。然而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刚一出门,天上便飘起了雪花。纷纷扬扬,好大好大的雪。
    ⑩冷静到达天安门广场时,长安街上已经没有多少行人和车辆,广场上的灯亮着,只有个别游客还在空旷的广场上,亮晶晶的雪花在空中飞舞着。
    ⑪刚走进广场,冷静一眼就看见多次梦到的国旗台。国旗早已降落,只有那高大的旗杆矗立在广场上。而她的眼里,似乎看到旗杆顶上还飘着那面旗帜。
    ⑫雪似乎覆盖了整个世界,城市进入了香甜的梦境。多么静谧的夜晚呀,冷静的耳边响起了自己最喜欢的《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当她在心中刚刚哼起旋律时,却看到旗杆下的雕像轻微地动了一下,定睛一看,原来那是站立的哨兵。哨兵像是雕塑一样静止在那里,身姿挺拔,像是青松在那里静静地守着。一瞬间,冷静停住了,她感觉自己的呼吸一下子变得不够通畅,刚刚涌出来的泪水在眼缝中结成了冰碴,扎得眼皮有些疼。
    ⑬冷静用手轻轻地拭掉了泪珠,调匀了呼吸,把身子挺直,对着那看不清面孔的哨兵,深深地把腰弯了下去。当她的腰躬到最深处时,几滴泪水又从眼里涌了出来,在雪地上砸出了一串深坑。
    ⑭她听到了心脏剧烈跳动的声音。
    (原载于2022年1月25日《解放军报》)
    1.哪些内容可见冷静“最讨厌”被人强迫做违背意愿的事?请简要概述。
    【答案】(1)不肯按照妈妈的强制性要求给爷爷奶奶鞠躬;(2)不肯按照辅导老师的要求给评委深深鞠躬。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作答时,找出文中有关冷静“最讨厌”被人强迫做违背意愿的事,加以概括即可。由第③段“妈妈的手就按在了她的头上,妈妈一边说着快给爷爷奶奶鞠躬,一边把她的头往下按了一下。冷静把头倔强地挺了起来,转过身有些愠怒地看着妈妈”可知,妈妈强制要求冷静给爷爷奶奶鞠躬,而冷静却很倔强地挺了起来不肯按照妈妈的要求去做。由第⑤段“她觉得自己以这样的姿势结束比赛感觉很好,但是辅导老师却要求她在唱完之后,要深深地给评委鞠躬,等掌声差不多结束的时候再挺起腰来”,第⑥段“冷静不喜欢这样的安排”“比赛那天,冷静就用凝视的方式完成了舞台的造型”可知,冷静不肯按照辅导老师的要求给评委深深鞠躬。
    2.对比是本文运用的主要表现方法,请列举一例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冷静不肯按照他人强制要求给人鞠躬,却主动给天安门守护国旗的站岗战士鞠躬,鲜明地突出了冷静凡事遵从内心真实想法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手法及举例。由第⑤段“辅导老师却要求她在唱完之后,要深深地给评委鞠躬,等掌声差不多结束的时候再挺起腰来”,第⑥段“冷静不喜欢这样的安排”和第⑬段“冷静用手轻轻地拭掉了泪珠,调匀了呼吸,把身子挺直,对着那看不清面孔的哨兵,深深地把腰弯了下去”可知,冷静不肯按照辅导老师的要求给评委深深鞠躬,但却主动给天安门的哨兵深深地鞠躬,这样的对比手法使冷静的形象立刻丰满起来,突出了她遵从内心的真实想法的特点和拥有自己的个性。
    3.请揣摩第②段画线句子所反映的冷静的心理活动,并用第一人称描写出来。
    冷静心想:“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太不容易了!天这么冷,这位哨兵竟然一动不动的,也不知他站了多久,看样子还要继续站很久!这不正是爱国热情的最好体现吗!真是太感人了,我得向他鞠个躬!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心理活动拟写。结合第⑫段“当她在心中刚刚哼起旋律时,却看到旗杆下的雕像轻微地动了一下,定睛一看,原来那是站立的哨兵。哨兵像是雕塑一样静止在那里,身姿挺拔,像是青松在那里静静地守着”可知,正是因为看到在这么寒冷的环境中,天安门的哨兵仍坚持自己的职责,一动不动地站岗值守,这种爱国的情怀深深感动了冷静,据此拟写即可。示例:太令人感动了!天好冷啊,但这么寒冷的天,这位哨兵却纹丝不动,这不正是爱国热情的最好诠释吗?真是太令人感动了,我一定要向他鞠躬表示敬意!
    4.作者投稿时,一位资深编辑建议将标题改为《鞠躬》。你觉得合适吗?请谈谈你的意见及理由。
    【答案】示例一:我觉得合适,改为《鞠躬》更好。因为文中写了三次鞠躬,前两次是冷静不肯按照他人强制要求给人鞠躬,第三次写她自愿给哨兵鞠躬,鞠躬这个动作贯穿全文,是全文的线索;鞠躬标志着冷静真诚自然的态度,寄托着作者希望读者们坚守内心意愿的美好理想。
    示例二:我觉得不合适,保留原标题好。因为“洒在雪地上的泪珠”巧设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创设了浓郁的抒情氛围,突出了冷静强烈的自主性和爱国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分析。本题属于开放题型,作答时,先表明观点,其次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理由阐释。如觉得合适,分析原文主要写了三次鞠躬,鞠躬是全文的线索,也表明主人公冷静的态度与作者的情感。又如觉得不合适,分析原标题创设故事环境,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我觉得改为“鞠躬”合适。由第③段“妈妈的手就按在了她的头上,妈妈一边说着快给爷爷奶奶鞠躬,一边把她的头往下按了一下”,第⑤段“辅导老师却要求她在唱完之后,要深深地给评委鞠躬,等掌声差不多结束的时候再挺起腰来”和第⑬段“冷静用手轻轻地拭掉了泪珠,调匀了呼吸,把身子挺直,对着那看不清面孔的哨兵,深深地把腰弯了下去”可知,文中以“鞠躬”为线索,写了三次鞠躬的事情,同时,通过“鞠躬”这一标志动作表达了冷静遵循内心真实想法的特点,也表达作者期望人们坚持自我真实的强烈意愿。
    二、(2022·黑龙江·鸡西市第一中学校一模)阅读《父亲的叮嘱》完成下面小题。
    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竞赛费,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到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②“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柔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倏忽就不见了。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山路静谧而空蒙。
    ③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
    ④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一眼父亲。“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重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重。”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您看我多不容易,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⑤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那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⑥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父亲怔怔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抄拾了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多谢了!”然后转身拉着我默默离开。
    ⑦“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父亲出门的时候穿的有点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⑧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什么竞赛的。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能保送上北京的大学。”眼看快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竞赛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真要感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
    ⑨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精神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什么,爹?”“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5.文中多次写到“风雪”请说说设置这样的自然环境有何作用。
    【答案】(1)对故事情节的展开起到了推动作用。(2)为父子二人的活动提供了特定背景(3)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间接地起到了烘托作用。(4)营造出清冷、凝重的氛围。
    【解析】考查赏析环境描写。第②段中提到了雪花从天而降,为父子二人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突出了父子二人进城卖柴的艰难与生活的不易。第⑥段“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再次提到了风雪,引出后文父亲弯腰拾起掉在地上的钱,并教育我要好好学习,只有读书才可以进城,引出后文父亲送我回到学校后教育我将来如果有钱了,不要让别人在自己面前低头弯腰的情节,所以对于风雪的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父亲在漫天的风雪里进城卖柴,又在风雪里乞求对方多给一块钱,还在风雪里弯腰拾起掉在地上的钱。父亲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能去参加竞赛。所以漫天的风雪烘托了父亲爱子情深的人物形象。文中对于风雪的数次描写,渲染了清冷凝重的氛围。
    6.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那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答案】运用“掏”“摸”“抓”“扔”这几个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买柴人给父亲钱时的不耐烦及对父亲的不满、冷漠和鄙薄,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小气、无礼的小市民形象。
    【解析】考查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加点词语是对买柴人的动作描写。从这些动作当中不难看出,买柴人对父亲坚持多卖一块钱的要求非常不耐烦。他把钱扔在地上的行为,表现了他对父亲的冷漠与鄙视。表现了小气无礼的小市民特点。作者细致的描写此人的动作,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疼惜,也引出后文父亲教育自己要尊重别人的劳动的情节。
    7.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1)父亲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他靠砍柴、卖柴给孩子赚生活费和学杂费,不辞辛苦。(2)父亲是一个坚忍的人。他为给孩子挣竞赛费,恳求买柴人;面对鄙薄,仍弯腰捡起扔在地上的钱,能委曲求全。(3)父亲是一个教子有方的人。他懂得保护孩子的自尊,鼓励孩子好好读书,教育孩子尊重他人,重言传身教。
    【解析】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①段中的“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和“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到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可知,父亲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根据第④段中他乞求买柴人多给一块钱和第⑥段父亲拾起被买柴人扔在地上的钱可知,父亲是一个坚忍的人。根据第⑦段中父亲教育儿子要好好读书,只有好好读书才会有出路,才能做城里人,⑨段父亲教育儿子要尊重他人,尊重每一个付出了劳动的人可知,他是一个教子有方的人。
    8.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父亲的最后一次“叮嘱”的含义。
    【答案】父亲告诉孩子,以后有能力了,要尊重像他那样勤劳、坚忍,渴望被尊重的人。
    【解析】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父亲最后一次叮嘱出现在末段,“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在你面前低头弯腰。”联系文本内容可知,父亲用自己的劳动来为儿子挣来上学的费用,却受到了买柴人的轻视与冷漠,买柴人把钱扔在地上,父亲只得弯腰拾起。父亲这样坚忍,只是为了儿子能有五块钱去参加竞赛。父亲的叮嘱是告诉儿子,以后如果有钱了,有能力,遇到那些付出辛苦劳动,渴望得到他人尊重的人,一定要尊重他们的劳动,尊重他们的人格。
    三、(2022·山东烟台·一模)阅读《带缺口的馒头》完成下面小题。
    带缺口的馒头
    ①血色黄昏,硝烟滚滚。岸,在惠通桥沿岸同国军接火,中日双方几十万部队摆开了决战的架势。
    ②日军五十六师团长驱直入,已彻底切断滇缅国际通道,进占江西团军总部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这时,耿振华师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一个师打到不足一个团的兵力了,全体官兵已有四天没有进过一口食物,士兵们连枪都端不起了,而他们接到命令是必须再坚守24小时。
    ③怒江不保,昆明危在旦夕,整个大后方已感触到战争的迫近。
    ④距惠通桥不到50公里的泥泞公路上,开过来五辆重型卡车。第一辆车上,坐着一个穿着少校制服的“大胡子”。
    ⑤两小时前,“大胡子”少校接到集团军总部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这时,耿振华师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一个师打到不足一个团的兵力了,全体官兵已有四天没有进过一口食物,士兵们连枪……。
    ⑥卡车在马路上疯狂地弹跳着向前冲去。“大胡子”少校手提一挺轻机枪,两眼血红,作为带队官长,他明白迟到1小时的后果是什么。
    ⑦该发生的事发生了。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随后的四辆卡车也被迫停了下来。前面的路面都布满炮弹坑,全体押车官兵都下了车,奔跑着搬石头填炮弹坑,推车,累得气喘吁吁。
    ⑧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马路上聚集了不少饿得皮包骨头的饥民,怯生生地围着卡车转,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车里有白馍!顿时,饥民们像打了强心针般振奋起来,呼啦冲上去钻进车厢,抢吃起馒头。
    ⑨“大胡子”少校手提轻机枪冲到被抢的车前,嘴角抽搐着,双眼滴血,一咬牙将机枪用手端起来对准饥民,只听到哗啦的枪栓声,全体押车官兵持枪围住了饥民。
    ⑩就在这时,“大胡子”少校的双眼直直盯着车尾,然后痛苦地闭上了双眼。在车尾,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饿得双眼深陷,一双脏兮兮的手抓住馒头,嘴里还咬着一个馒头,在嘴边啃着的馒头几乎遮住了半张瘦脸,双眼惊骇而哀怜地望着“大胡子”少校。
    ⑪“大胡子”少校浑身颤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晃过,一边是饿着肚子同鬼子拼命的国军弟兄;一边是手无寸铁、饿得只剩下一口气的小女孩。他丢下机枪,面对饥民们跪了下去,拳砸在头上:“乡亲们,前边守怒江的弟兄们已经四天没有吃饭了,他们空着肚子在和鬼子拼刺刀,你们……”
    ⑫公路上一片寂静,所有人如石雕一般愣在那里。
    ⑬小女孩怯生生地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少校手上,然后取下嘴里的馒头也递上去:“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馍是送到前边去的,这个馍我咬了一个缺口。你给前边打鬼子的叔叔们说一声,请他们不要嫌弃,请他们吃饱了,多杀鬼子……好吗?”
    ⑭“大胡子”少校一下抱起小女孩,一个劲儿地点头,他将脸贴着小女孩的脸:“你叫什么名字?”
    ⑮小女孩有气无力地答道:“我叫尤小翠。”
    ⑯“大胡子”少校颤声说道:“好妹妹,等我们打败了鬼子,我一定要让你吃上白馍,一定让你吃饱,好吗?”
    ⑰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脸上露出稚气的笑。所有的饥民此时都将抓在手里的馒头默默地送回了车上,然后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抱起一块块填坑的石头。
    ⑱车队终于怒吼着沿怒江向前冲去……
    ⑲一周后,“大胡子”少校和耿振华师长来到一周前陷车的地方,“大胡子”少校手里提着一小袋馒头,他们找一个叫尤小翠的小女孩。
    ⑳一个老大娘将他们引到一座新的小坟包面前,老大娘说:“尤小翠全家七口人,她是最后一个死去的,她在三天前饿死了!”
    ㉑“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咚”地跪在新坟前。
    ㉒凄厉的枪声伴着一声嚎叫:“小翠妹,所有的中国军人将会为你报仇!小日本,我们中国人不会死绝!”
    ㉓34年后,一位国军起义将军临死前拿出一个有缺口且发黑的干馒头,说:“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弟兄们……听。”
    9.阅读文章第⑦至㉒段,用主谓短句概括故事情节的推进。
    ___________→_________ → 饥民送还馒头→小翠饿死了
    【答案】车陷炮弹坑     饥民抢吃馒头
    【解析】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概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主谓短句,它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构成,主语提出主题,谓语对主题加以陈述,根据题干给出的已知答案,整理出句式为“谁+怎么了”。
    根据第⑦段中“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可知本部分主语是“车”,关于“车”的陈述为“陷进炮弹坑”,整理概括第⑦段内容为“车陷炮弹坑”。根据第⑧段中“马路上聚集了不少饿得皮包骨头的饥民”可知本部分主语是“饥民”,根据第⑧段中“饥民们像打了强心针般振奋起来,呼啦冲上去钻进车厢,抢吃起馒头”和第⑩段中“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饿得双眼深陷,一双脏兮兮的手抓住馒头,嘴里还咬着一个馒头”,可知关于“饥民”的叙述为“抢吃馒头”,整理后概括第⑧-⑪段内容为“饥民抢吃馒头”。
    10.结合文章,赏析下面第⑩段和第⑬段的描写分别突出了小女孩的什么特点?
    【甲】在车尾,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饿得双眼深陷,一双脏兮兮的小手抓住一个馒头,嘴里还咬着另一个馒头,在嘴边啃着的馒头遮住了半张瘦脸,双眼惊恐而哀怜地望着“大胡子”少校。
    【乙】小女孩怯生生地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少校手上,然后取下嘴里的馒头也递上去:“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馍是送到前边去的,这个馍我咬了一个缺口,你给前边打鬼子的叔叔们说一声,请他们不要嫌弃,请他们吃饱了多杀鬼子……好吗?”
    【甲】选段的外貌、动作描写,表现了小女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乙】选段的________________描写,表现了小女孩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答案】极度衰弱和饥饿     语言、动作     懂事明理(深明大义、爱国)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赏析。【甲】选段的外貌描写为“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饿得双眼深陷”,“一双脏兮兮的小手”和“在嘴边啃着的馒头遮住了半张瘦脸”其中“饿得双眼深陷”、“馒头遮住了半张瘦脸“写出了小女孩的因长时间饥饿而形成的极度衰弱。动作描写有“一双脏兮兮的小手抓住一个馒头,嘴里还咬着另一个馒头”和“双眼惊恐而哀怜地望着‘大胡子’少校”。“惊恐而哀怜”的眼神表达出小女孩很害怕少校,但还是“抓住一个馒头,嘴里还咬着另一个馒头”,突出小女孩的饥饿大于恐惧。【乙】选段中的“小女孩怯生生地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少校手上,然后取下嘴里的馒头也递上去”属于动作描写。“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馍是送到前边去的,这个馍我咬了一个缺口,你给前边打鬼子的叔叔们说一声,请他们不要嫌弃,请他们吃饱了多杀鬼子……好吗?”属于语言描写。此部分的动作和语言描写都表现出了小女孩自己挨饿也不让前线的战士挨饿,突出了她懂事明理、深明大义的爱国精神。
    11.文章第⑪段和第㉑段出现了震撼人心的两次“跪”。两次“跪”,“大胡子”少校心情复杂。
    第一次“跪”,表现了少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复杂心情;第二次“跪”,表现了少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复杂心情。
    【答案】既理解同情饥民又祈盼饥民理解前线困境     既对小女孩充满敬意又充满歉疚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大胡子”少校第一次“跪”在第⑪段,根据第⑪段中的“浑身颤栗着”表明他的心里是非常矛盾挣扎的;根据“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晃过,一边是饿着肚子同鬼子拼命的国军弟兄;一边是手无寸铁、饿得只剩下一口气的小女孩”,可知他矛盾的原因是他知道这是给前线战士的馒头,但是饥民们悲惨的现状让他很同情,最后他“丢下机枪,面对饥民们跪了下去”是希望饥民们能理解前线战士们的生死困境。第二次“跪”在第㉑段,根据第⑯段中的“好妹妹,等我们打败了鬼子,我一定要让你吃上白馍,一定让你吃饱”,可知少校因为小女孩把馒头还给前线战士的懂事行为答应小女孩战争结束后让小女孩吃饱。根据第⑳段中的“尤小翠全家七口人,她是最后一个死去的,她在三天前饿死了”,可知小女孩最后还是饿死了,少校永远无法兑现与小女孩的承诺了。所以第㉑段中“‘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咚’地跪在新坟前”表达出了战士们对小女孩的敬意和愧疚之情。
    12.文章结尾将军临死时说:“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弟兄们……听。”请结合将军话中深意,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馒头的故事”体现了为维护民族大义而勇于牺牲的精神以及高度的民族团结精神。把故事讲下去,不仅要我们明白这种精神的丰富内涵,并且要我们能够把这种精神永久地传承下去。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首先要理解关于“馒头的故事”指的是以尤小翠为代表的饥民们,为了前线战士和战争的胜利,放弃了已经抢到手的馒头,用自己的生命促成了战争胜利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战争中的群众为维护民族大义而勇于牺牲的精神以及高度的民族团结精神。而第㉓段中“34年后,一位国军起义将军临死前拿出一个有缺口且发黑的干馒头”表示战士们无论过了多久也从没忘记过人民对他们的牺牲,而“讲给兄弟们听”是希望以后的战士们都能明白这种精神的丰富内涵,并且能够把这种精神永久地传承下去。
    四、(2022·陕西·交大附中分校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到周庄看妈妈
    ①燕子上高中那年,大卫带上丽娟去周庄旅游了。半个月后,大卫独自一人回来了。他告诉燕子,说妈妈在周庄找了一份工作,不回来了。
    ②“周庄?这么远啊……”燕子撅着嘴,嘟嘟囔囔的,很不乐意。
    ③大卫说:“因为你妈妈喜欢周庄,喜欢周庄的小桥,喜欢周庄的河水,喜欢周庄的夜晚……”忽然间,大卫哽咽着说不下去了。
    ④燕子察觉到了大卫的异样:“爸爸,你怎么哭啦?是不是妈妈抛弃我们了?”
    ⑤大卫强颜欢笑:“瞎说!你妈妈离咱这么远,我能高兴得起来吗?她这一走,我得做饭,得洗衣,得照顾你啊傻瓜……”
    ⑥“那就让妈妈回来,我现在就给她打电话。”燕子拿出手机拨打妈妈的电话。妈妈没有接电话,随后发了一条短信过来:燕子,我正在工作,一是不方便接电话,二是长途电话很贵的,以后有事发短信好吗?要学会节省,你爸爸赚钱不容易。你要听爸爸的话,好好学习。
    ⑦燕子回了短信:妈妈,我会听爸爸的话的。你在那边干什么工作?累不累?
    ⑧妈妈的短信:我的工作不累,在周庄的水里撑船,让那些游客欣赏周庄的美景。
    ⑨燕子知道妈妈很早就向往周庄,这下如她所愿了。燕子给妈妈发了短信:这工作太好了。妈妈,你什么时间回来啊?
    ⑩妈妈的短信:燕子,你要好好学习,等你考上大学后,再来周庄看我好吗?三年时间,很快的。
    ⑪燕子怔了一下,然后回复了短信:妈妈,我一定能考上大学,一定去周庄看您!
    ⑫到了学校后,燕子把心思都放在了学习上,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到了周末休息的时候,才用短信给妈妈汇报一周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⑬妈妈也没少给燕子发短信。在短信里,除了表扬,还有鼓励,要她多吃蔬菜、水果,晚上早点休息,别惹爸爸生气等等。
    ⑭深秋的时候,燕子收到妈妈寄来的一件手工编织的毛衣。到了冬天,燕子收到妈妈寄来的一件蚕丝被。
    ⑮春去春来,花开花谢。三年后,燕子很顺利地考上了一所大学。
    ⑯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燕子缠住大卫要去周庄。大卫知道燕子的心思,答应了。
    ⑰到了周庄,天色将晚,燕子一下子被周庄的景色给迷住了:小巧玲珑的周庄,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河边垂柳依依。脚边是静静流淌的河水,偶尔有小船悠悠划过……
    ⑱“这才是小桥流水人家!”燕子禁不住叫道,她忽然发现爸爸望着河水,一脸凝重,像是有满腹的心思,“爸爸,你怎么啦?是不是想妈妈了?”
    ⑲“你妈妈……”大卫支支吾吾没有说下去。
    ⑳燕子嫣然一笑,说:“爸爸,妈妈已经给我回短信了,她在双桥下的船上等我们。”
    ㉑“这……”大卫迟疑了一下。
    ㉒“别磨磨蹭蹭的,走吧。”燕子不由分说,挽起大卫的胳膊就往双桥那儿走去。
    ㉓夜色徐徐降临。喧闹了一天的周庄渐渐地恢复了宁静和安谧。临街屋檐下红灯笼闪闪烁烁地亮起来。随着灯笼的晃动,那些灯光也随之摇曳。河水是幽幽的,微波荡漾,泛着点点光亮,不知深与浅,不辨清与浊,不晓冷与暖,一切都是隐隐绰绰,朦朦胧胧的,给人以神秘之感。垂柳下弯出一只小篷船,没有一丝声响,没有一星光亮,悄然向前划动。到了前方不远处,船上的灯蓦然亮起,平添几分夜的神韵。有江南丝竹声和苏州评弹的琵琶叮咚声从沿河人家的窗户里飘出,不由得使人为之陶醉,恍惚间似乎到了“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意境之中。
    ㉔双桥到了。桥洞里镶嵌着数盏彩灯,灯光映入河面,把两座千年古桥的倒影齐刷刷地映在河面上。岸边垂柳的阴影下停靠着一只小小的古船,船上站着一个女人,看不清她的脸庞。
    ㉕大卫放慢了脚步。
    ㉖燕子丢下爸爸,跳上了船:“您就是菁菁阿姨吧?谢谢您!” 说罢给那个女人深深地鞠了一躬。
    ㉗燕子的举动把大卫和那个叫菁菁的女人给搞糊涂了,他们异口同声地叫道:“燕子——”
    ㉘燕子笑了笑,说:“菁菁阿姨,一年前,我偶然看到了爸爸的日记,知道三年前妈妈得了绝症,爸爸带她来周庄游玩。想不到,在周庄妈妈病情突然恶化,再也没抢救过来……爸爸觉得天塌地陷,连死的心思都有了。菁菁阿姨,是您开导爸爸,是您保存了妈妈的手机……”说到这里,燕子已经泣不成声了。
    ㉙那个叫菁菁的女人上前把燕子抱在了怀里。
    ㉚大卫长长叹了口气,好像一下子轻松了许多。
    ㉛燕子忽然扬起头,动情地说:“菁菁阿姨,我可以叫你妈妈吗?爸爸的日记里,除了思念妈妈,还有就是经常念叨您……”
    ㉜那个叫菁菁的女人转身看着大卫。大卫使劲点了点头。那个叫菁菁的女人也点了点头。大卫跳上船,与她们两个紧紧拥抱在一起。
    ㉝古桥,小船,河水,灯笼,垂柳,三人拥抱的剪影,组成了一幅绝妙的图画。
    13.根据提示,补写相关情节。
    周庄旅游,妈妈未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开谜底,幸福相拥。
    【答案】三年互动,鼓励关心     考上大学,周庄相见。
    【解析】本题考查情节梳理与概括。(1)根据题干“周庄旅游,妈妈未归”的提示。找到⑫段“到了学校后……到了周末休息的时候,才用短信给妈妈汇报一周来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直到⑯段“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燕子缠住大卫要去周庄。大卫知道燕子的心思,答应了”,可概括为:三年互动,鼓励关心;(2)根据题干“揭开谜底,幸福相拥”的提示和对上一情节“三年互动,鼓励关心”的概括。找到⑰段“到了周庄,天色将晚”直到㉕段“大卫放慢了脚步”,可概括为:考上大学,周庄相见。
    14.结合语境,说说你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1)她忽然发现爸爸望着河水,一脸凝重,像是有满腹的心思。
    (2)古桥,小船,河水,灯笼,垂柳,三人拥抱的剪影,组成了一幅绝妙的图画。
    【答案】(1)“心思”指大卫心里装有许多事情,纠结、煎熬着,既有对已故妻子的怀念,又不知道到了周庄,怎么给燕子说清事实真相,燕子能否接受这一现实?
    (2)“绝妙”二字不仅仅指周围环境和三人拥抱的剪影,还升华了小说的主旨,赞美了善良纯洁的人性。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理解。(1)“心思”意思有:想法,打算;思考的能力;心情,兴趣等。根据⑱段“一脸凝重”“像是有满腹”的修饰语,结合㉘段“一年前,我偶然看到了爸爸的日记,知道三年前妈妈得了绝症,爸爸带她来周庄游玩。想不到,在周庄妈妈病情突然恶化,再也没抢救过来”可知,此处指大卫心里纠结、煎熬的复杂心情——有对亡妻的思念、有无法与女儿说出真相的纠结、有对女儿是否接受事实的忧虑。(2)“绝妙”意思是极美妙,极巧妙。根据㉜段“那个叫菁菁的女人转身看着大卫。大卫使劲点了点头。那个叫菁菁的女人也点了点头。大卫跳上船,与她们两个紧紧拥抱在一起”和㉝段“古桥,小船,河水,灯笼,垂柳,三人拥抱的剪影”可知,这里的“绝妙”既包含“古桥,小船,河水,灯笼,垂柳,三人拥抱”等环境与人物组成的画面极其美好,也包含“菁菁”“燕子”等表现出来的善良纯洁的人性也极其美好,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15.小说在构思上,多次设置伏笔,推动情节发展。请找出两处伏笔,并加以分析。
    【答案】示例:①“忽然间,大卫哽咽着说不下去了”,暗示妈妈已经在周庄离世,也设置了悬念,引起读者关注。
    ②“我的工作不累,在周庄的水里撑船,让那些游客欣赏周庄的美景”,暗示了发短信之人的身份。
    【解析】本题考查伏笔的理解。文中有多处伏笔,如①段“他告诉燕子,说妈妈在周庄找了一份工作,不回来了”、③段“忽然间,大卫哽咽着说不下去了”、⑥段“妈妈没有接电话,随后发了一条短信过来:燕子,我正在工作,一是不方便接电话,二是长途电话很贵的,以后有事发短信好吗?”、⑧段“我的工作不累,在周庄的水里撑船,让那些游客欣赏周庄的美景”、⑩段“燕子,你要好好学习,等你考上大学后,再来周庄看我好吗?三年时间,很快的”、⑳段“妈妈已经给我回短信了,她在双桥下的船上等我们”等,从中选两处分析即可。
    示例1:①段“他告诉燕子,说妈妈在周庄找了一份工作,不回来了”,暗示妈妈已经在周庄离世,设置了悬念,为后文情节埋下了伏笔。
    示例2:⑥段“妈妈没有接电话,随后发了一条短信过来:燕子,我正在工作,一是不方便接电话,二是长途电话很贵的,以后有事发短信好吗?”暗示了发短信的并非妈妈,而是另有其人。
    16.“夜色徐徐降临”一段文字,主要描绘了夜色下双桥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的宁静、安谧和朦胧。这有什么作用?
    【答案】渲染了燕子见妈妈之前的神秘气氛,也暗示菁菁神秘的身份。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作用有: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3、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4、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5、推动情节的发展;6、深化作品主题。根据㉓段“夜色徐徐降临……一切都是隐隐绰绰,朦朦胧胧的,给人以神秘之感”可知,此处景物描写侧重景色的隐约、朦胧和神秘,渲染了神秘气氛,给“妈妈”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造成了强烈的悬念。
    17.结合全文分析菁菁的形象。
    【答案】①心底善良,默默助人。在大卫痛失爱妻,对生活丧失信心时,她耐心开导,并保存燕子妈妈的手机,与燕子保持联系,使燕子能安心学习,顺利考上大学;②细心周到,富有爱心。三年来以发短信、邮寄包裹等方式关心燕子,鼓励燕子,教育燕子。③诚信守约,持之以恒。三年来,一直以燕子妈妈的身份,做着许多事情,没有中断也没有露馅。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根据⑥段“妈妈没有接电话,随后发了一条短信过来:燕子,我正在工作,一是不方便接电话,二是长途电话很贵的,以后有事发短信好吗?”、⑩段“妈妈的短信:燕子,你要好好学习,等你考上大学后,再来周庄看我好吗?三年时间,很快的”,菁菁以燕子妈妈的身份,用短信的方式与燕子交流,理由合情合理,并坚持了三年,没有露馅,可见其心思缜密,诚信守约,持之以恒;根据⑬段“妈妈也没少给燕子发短信。在短信里,除了表扬,还有鼓励,要她多吃蔬菜、水果,晚上早点休息,别惹爸爸生气等等”、⑭段“深秋的时候,燕子收到妈妈寄来的一件手工编织的毛衣。到了冬天,燕子收到妈妈寄来的一件蚕丝被”,三年来以发短信、邮寄包裹等方式鼓励燕子,教育燕子,关心燕子,可见其细心周到,富有爱心;根据㉘段“一年前,我偶然看到了爸爸的日记,知道三年前妈妈得了绝症,爸爸带她来周庄游玩。想不到,在周庄妈妈病情突然恶化,再也没抢救过来……爸爸觉得天塌地陷,连死的心思都有了。菁菁阿姨,是您开导爸爸,是您保存了妈妈的手机……”,在得知大卫失去妻子,对生活丧失信心时,菁菁耐心开导,并保存燕子妈妈的手机,与燕子保持联系,使燕子安心学习,并顺利考上大学,可见其心底善良,默默助人。
    五、(2022·北京延庆·一模)阅读《应聘》,完成下面小题。
    应 聘
    李桂芳
    ①母亲陪着儿子来人才市场应聘。看那儿人山人海的,母亲就有了许多焦虑。无论如何她得帮儿子找到工作。
    ②儿子大学毕业后,已经在家待了半年。他的同学陆陆续续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 可儿子老是不慌不忙的,说工作迟早会有的。为这,母亲真有些生气了,所以今天非得亲自陪着儿子来应聘不可。
    ③终于看中了一份待遇不错的推销工作,儿子的条件也挺适合的。母亲便努力地挤进密密匝匝的人群里去,好不容易帮儿子要到了一张应聘报名表。儿子接过表格,三两下就填完了。母亲接过一看,字迹很是潦草,就生气地说:“你怎么这样,不能把字写好点儿吗?”儿子不耐烦地说:“我就那水平。”
    ④母亲无奈地再次挤到了前台,又要了一张表格。看看拥挤的人流,她害怕自己挤出去难以再挤进来交表,便靠着工作台,拿笔填起来。母亲的字写得很漂亮,她的书法作品曾在中学时得过奖。一位工作人员见她正专心地填表,凑过来看了看说:“不是你应聘吧?”母亲被身后的人流推得歪来倒去的,好不容易站稳了,连忙说:“不是的,我是给我儿子填的。”工作人员说:“你儿子本人呢?”母亲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他力气小,挤不进来。”工作人员看了母亲写的字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嘛。”母亲赶紧说:“我儿子写得还要好呢。”
    ⑤因为表格交在前面,不多时工作人员就叫到了儿子的名字。母亲就赶紧大着嗓门儿朝后面叫儿子的名字。儿子好半天才挤到前面,边挤边抱怨说:“让你别忙,你忙什么呀?”母亲朝他使使眼色,把他拉到工作人员面前。
    ⑥儿子被叫到另外一间小屋进行面试,母亲赶忙跟了进去。工作人员问儿子:“你为什么要来应聘这份工作?”【甲】刚才还和母亲顶嘴的儿子,此时突然紧张起来,好半天才挤出一句话“我需要找份工作”。母亲赶忙帮他圆场说:“我儿子从小就伶牙俐齿的,这会儿是紧张了点儿。他适合做这个推销工作的。你别看这孩子长得瘦,很能吃苦的。小时候吧,家里的一切家务活儿他都承包了,街坊四邻一个劲儿夸他能干呢。”
    ⑦工作人员又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做推销工作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乙】儿子想了半天,大冷的天,额上冷汗直冒,半天才张嘴挤出一句话“我觉得只要能吃苦就行”。母亲嗔怪地看了儿子一眼,连忙接过他的话头说:“这孩子,刚才在路上还给我说得头头是道呢,这会儿就忘了?”于是,母亲赶紧对工作人员说:“搞推销,一直是我儿子的梦想, 所以,一直以来他都有意识地在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他平时就跟我说,推销人员应该有以下素质:一是有一副好口才,能为产品做详细生动的口头广告;二是有吃苦精神,能走街串巷,不怕麻烦地上门服务;三是有良好的交际能力,能和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广泛地推销产品……”母亲一口气说了十点,毫不停歇,好多竟是工作人员从没听过的有价值的新观点。
    ⑧听完母亲的介绍,在场的人都面露微笑。母亲一看他们的微笑,心里就跟喝了蜜似的甜。她知道儿子的工作终于有希望了,于是欢天喜地地领着儿子回家等候通知。
    ⑨三天后,母亲终于等来了那家公司的电话,她非常高兴,儿子也十分兴奋。然而, 听过电话,母亲却呆了……
    (选自《中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18.阅读全文,梳理小说的情节,补全下面的图表。

    【答案】示例:①母亲替儿子填写表格,字迹漂亮;②母亲流利、条理清楚地替儿子回答问题。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已知信息“儿子三两下就填完了表格,自己潦草”对应第③段,已知信息“面试时,儿子回答每个问题都是紧张得半天才挤出一句话”对应第⑥段,已知信息“面试结束,在场的人都面露微笑”对应第⑧段,故第一空应在第③至⑥段之间概括,第二空应在第⑥至⑧段之间分析概括。由第④段“母亲无奈地再次挤到了前台,又要了一张表格”“母亲的字写得很漂亮,她的书法作品曾在中学时得过奖”可知,母亲见儿子自己潦草,便替儿子填写表格,因为母亲曾在中学时得过奖,所以字迹漂亮。据此,第一空为:母亲替儿子填写表格,字迹漂亮。由第⑥段“母亲赶忙帮他圆场说:我儿子从小就伶牙俐齿的,这会儿是紧张了点儿。他适合做这个推销工作的……”,第⑦段“于是,母亲赶紧对工作人员说:‘搞推销,一直是我儿子的梦想,所以,一直以来他都有意识地在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他平时就跟我说,推销人员应该有以下素质:一是有一副好口才,能为产品做详细生动的口头广告;二是有吃苦精神,能走街串巷,不怕麻烦地上门服务;三是有良好的交际能力,能和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广泛地推销产品……’”可知,儿子面试时不知所措,母亲便及时替儿子圆场,并且回答得头头是道,据此第二空为:母亲流利、条理清楚地替儿子回答问题。
    19.从【甲】【乙】中任选一句,结合上下文,从内容、情感或写法角度谈谈对它的理解。
    【答案】示例:【甲】句写了儿子面对母亲的时候颐指气使,但是面对考官却非常紧张,半天挤出一句话,从中可以看出儿子平时受母亲庇护太多缺少独立性,儿子不善言谈能力不足,让读者不由反思家庭教育和孩子独立成长问题。 【乙】句通过“额上冒冷汗”的肖像描写和“我觉得只要能吃苦就行的”语言描写,写了儿子面试时的紧张状态,表现了儿子不善言谈、缺少独立性、能力不足,也暗示着母亲平时太多庇护儿子、大包大揽的家庭教育的失败。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语句。作答时,任选一句,结合上下文,从内容、情感或写法角度。【甲】句通过对儿子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且将儿子与母亲顶嘴和自己面试时的紧张进行对比,从内容上主要描写儿子面试时的紧张,从中可以可出儿子缺乏独立性,由此表达作者对家庭教育的反思问题。【乙】句通过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也写出儿子的紧张,从中表现儿子的不善言辞,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类包办家庭教育的反思。据此回答即可。
    示例:【甲】通过“紧张”“挤出”等词语,内容上主要写儿子面试时的不知所措,从中表现了儿子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表达了作者对这类包办家庭教育的反思。
    20.小说结尾写“听过电话,母亲却呆了……”请结合文章内容推测应聘结果,并描写母亲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不少于50字)。
    【答案】应聘结果,如:儿子录取、母亲录取、都没有录取、都录取。描写母亲的心理活动,要求和预测的应聘结果一致,合情合理即可。 示例:儿子未录取。母亲心想:啊?儿子竟然没有被录取,怎么可能,面试的时候我不是帮儿子说了那么多优点吗,评委不是都笑了吗。哎,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想象推测。作答时,结合文章内容,由第⑧段“她知道儿子的工作终于有希望了,于是欢天喜地地领着儿子回家等候通知”可知,有可能是儿子终于被录取。由第④段“母亲的字写得很漂亮,她的书法作品曾在中学时得过奖。一位工作人员见她正专心地填表,凑过来看了看说:‘不是你应聘吧?’”和第⑦段“母亲一口气说了十点,毫不停歇,好多竟是工作人员从没听过的有价值的新观点”可知,母亲具备推销员的各种素养能力,有可能是母亲被录取。结合全文来看,儿子缺乏独立面试的能力,全程都是母亲替儿子圆场回答,工作人员可能认为这样人不适合推销员的岗位,故两人可能都没被录取。结合尾段“母亲却呆了”可知,,描写母亲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要表现出母亲听到结果后的震惊的样子。
    示例:儿子未录取。母亲心想:什么?怎么可能儿子没有被录取,面试的时候,我一一圆场,评委都微笑了,怎么结果会是这样呢?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21.这是一篇讽刺小说。结合本文具体内容,说说这篇小说是如何利用对比、夸张等艺术手法表现出讽刺效果的。(选择一种艺术手法分析即可)
    【答案】示例:文中儿子填表格三两下就填完了,字迹潦草,母亲替儿子填写的表格字迹漂亮赢得赞扬; 儿子面试紧张得直冒汗,半天才能挤出一句话,母亲替儿子回答问题侃侃而谈,答题完美。这样鲜明的对比,生动讽刺了儿子的不独立不进取,母亲的大包大揽、包办代替的家庭教育最终结出了“苦果”。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艺术手法的分析。由第③段“儿子接过表格,三两下就填完了。母亲接过一看,字迹很是潦草”和第④段“母亲无奈地再次挤到了前台,又要了一张表格”“母亲的字写得很漂亮,她的书法作品曾在中学时得过奖”可知,将儿子的字迹潦草与母亲的字迹漂亮作对比。
    由第⑥段“刚才还和母亲顶嘴的儿子,此时突然紧张起来,好半天才挤出一句话‘我需要找份工作’”和第⑦段“母亲一口气说了十点,毫不停歇,好多竟是工作人员从没听过的有价值的新观点”可知,将儿子面试时的紧张不知所措与母亲替儿子回答问题侃侃而谈进行对比。由第⑦段“搞推销,一直是我儿子的梦想, 所以,一直以来他都有意识地在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他平时就跟我说,推销人员应该有以下素质:一是有一副好口才,能为产品做详细生动的口头广告;二是有吃苦精神,能走街串巷,不怕麻烦地上门服务;三是有良好的交际能力,能和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广泛地推销产品……”可知,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力表现出母亲替儿子回答问题时很专业,侃侃而谈。文章通过这些鲜明的对比和夸张的手法,一方面批判了儿子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对母亲这样包办的家庭教育提出了质疑,引发读者的深思。据此回答即可。
    六、(2022·四川自贡·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疼痛的小提琴
    朱成玉
    ①那次矿难使雅娴成了寡妇,可还没等她在伤痛中回过神儿来,又被婆家人冷冷地赶出家门。雅娴领着刚出生不久的孩子租了一间很小的屋子住下来,她心疼她的孩子,就管她的孩子叫“疼儿”。
    ②她租的那间屋子离一所小学很近,她就在抚恤金里拿出一部分钱买了个旧冰柜,在那里开了个冷饮摊,总算有了些收入,她也似乎看到了一丝希望。她买不起玩具,有一天她在一个垃圾堆旁,拣了一把断了弦的小提琴,疼儿好像很喜欢,每天都把它抱在怀里,对它充满好奇。
    ③疼儿三岁了还不会说话,医生的话晴天霹雳般炸得她魂飞魄散,疼儿先天性失聪,十聋九哑,连带着话也说不出来。
    ④疼儿会走路了,每天跟在母亲身边,看着一个个光鲜灿烂的孩子背着书包进了学校,她的眼里满是羡慕的神情。雅娴明白她的意思,告诉她,等她再长高一点就可以了。她高兴地蹦跳起来。
    ⑤劳累了一天,雅娴每次把孩子哄睡后,都会长长地叹口气,她怕自己坚持不了多久。她甚至动了诀别的念头,她盼着疼儿快点长大,她也好了无牵挂地去和丈夫团聚。
    ⑥六·一的时候,学校里有演出,她批发了很多小零食,用车子推着到校园里去卖,却被校长领着一帮老师给撵出了校门。推推搡搡中,疼儿被撞倒了,雅娴生平头一次摆起“泼妇”的架势来。最后校长妥协了,告诉她可以在校园的一个小角落里卖东西。
    ⑦疼儿在校园里兴高采烈地跑来跑去,忽然在舞台前停住了,愣怔怔地站了很久,目不转睛地看着舞台上一个穿着白裙子的小女孩,那个小女孩正在忘情地拉着小提琴,像个天使一样美丽。
    ⑧那天她们的收获不小,箱子里的东西全卖光了,她买了鸡翅,给疼儿做了可乐鸡翅,看着疼儿吃得那么香,她的眼泪不知不觉又流了出来。孩子五岁了,却没有享过一天福。疼儿过来给她擦眼泪,油腻腻的小手拿着鸡翅,不停地往她的嘴里送,她抱着疼儿,隐忍着收回那些不争气的眼泪。
    ⑨她开始给疼儿买一些图画书,她要让孩子学会认识这个世界。她想,即使自己不喜欢这个世界,想着诀别,但不能让疼儿对这个世界灰心,她要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为疼儿多描绘一下这个世界的美好。她可以通过一些手势告诉疼儿,这个世界是美丽的,河流、阳光、花朵、蝴蝶……都是世界送给疼儿的礼物。
    ⑩疼儿快乐幸福地成长着。在她6岁生日的傍晚,雅娴特意为她买了生日蛋糕回来。当她疲惫地打开门,被里面的景象惊呆了。屋子被拾掇得干干净净,疼儿不知从哪里淘弄来的白纱巾,把自己装扮成天使的样子,那把掉光了弦的小提琴,被她抱在怀里,而她手里,竟然拿着一根筷子,在那里像模像样地拉着,一副很陶醉的样子。
    ⑪她一下子把疼儿抱在怀里,仿佛把整个世界抱住。她知道,生活并没有舍弃她,上帝派了个天使陪着她。
    ⑫疼儿又一次拉起了她的小提琴,并不停地向雅娴比划着,示意她来为她伴舞。她脱下厚重的外套,翩翩起舞起来。雅娴第一次觉得,那无声的音乐是如此美妙,而她自己,也可以如此轻盈。轻盈得,像另一个天使。她的心豁然开朗,上帝关上了所有的门,却留了一扇窗子,疼儿就是那扇开着的窗子,此刻,阳光和风是多么温暖,正透过窗棂慰藉着她疲惫的身心。那些苦痛的生活,就像那把无弦的小提琴,风平浪静、万籁俱寂,所有的音符都藏到海底,但这依然是上帝的礼物,疼儿让她懂得,哪怕命运赐给她的,是一把疼痛的喑哑的小提琴,也一样可以拉出优美的旋律,那些音符会蹦蹦跳跳地浮出海面,直窜到她们的心坎上来。
    ⑬是的,没有弦的小提琴,喑哑的弦,一样可以拉出动人的音乐,一样可以引来柔和的月光,奔腾的海水。这会儿,疼儿听到了,雅娴也听到了。
    22.下列对小说内容有关的分析和概况,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关注朴素的生活,描写社会底层人的喜怒哀乐,剖开其中不经意的场景,透视人性中的善良与美好,让读者感动。
    B.在生活的重压面前,雅娴还是明显表现出了她软弱的一面,“她盼着疼儿快点长大,她也好了无牵挂地去和丈夫团聚”就是证明。
    C.文章告诉我们:现实中存在太多的不如意,可是我们有真情滋润着干涩:生活有许多的挫折与疼痛,只要心不曾冷却,我们就会听到那来自天籁的感动。
    D.文章第三段中写娴雅捡到一把断了弦的小提琴,疼儿似乎对这把小提琴产生了兴趣,这一情节的设置实际是为下文做铺垫。
    【答案】B
    【解析】B.联系第①段“那次矿难使雅娴成了寡妇,可还没等她在伤痛中回过神儿来,又被婆家人冷冷地赶出家门”,第③段“疼儿三岁了还不会说话,医生的话晴天霹雳般炸得她魂飞魄散,疼儿先天性失聪,十聋九哑,连带着话也说不出来”,第⑤段“劳累了一天,雅娴每次把孩子哄睡后,都会长长地叹口气,她怕自己坚持不了多久”可知,“她甚至动了诀别的念头,她盼着疼儿快点长大,她也好了无牵挂地去和丈夫团聚”,写出了雅娴的丈夫去世,自己的孩子是聋人、不会说话,生活艰难,雅娴内心痛苦;本项“明显表现出了她软弱的一面”理解有误;故选B。
    23.联系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疼儿在校园里兴高采烈地跑来跑去,忽然在舞台前停住了,愣怔怔地站了很久,目不转睛地看着舞台上一个穿着白裙子的小女孩,那个小女孩正在忘情地拉着小提琴,像个天使一样美丽。
    【答案】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跑来跑去”写出了校园给疼儿带来的新鲜感、兴奋感,“停住了”“站了很久”“愣怔怔地”“目不转睛”则写出了疼儿被台上拉小提琴的小女孩深深地吸引住了,突出了她对小提琴的羡慕、向往之情,为后文她自己制作小提琴,拉琴给妈妈听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句。在赏析语句时可从修辞手法,用词,句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描写方法:根据语句中“兴高采烈”“愣怔怔”“目不转睛”可知,此句运用了神态描写;根据语句中“跑来跑去”“站了很久”可知,此句运用了动作描写。联系第④段“疼儿会走路了,每天跟在母亲身边,看着一个个光鲜灿烂的孩子背着书包进了学校,她的眼里满是羡慕的神情”可知,“兴高采烈”“跑来跑去”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校园给疼儿带来的新鲜感、兴奋感;“忽然在舞台前停住了,愣怔怔地站了很久,目不转睛地看着舞台上一个穿着白裙子的小女孩”,则体现了疼儿被台上拉小提琴的小女孩深深地吸引住了,表现了她对小提琴的羡慕、向往之情;联系第⑩段“当她疲惫地打开门,被里面的景象惊呆了。屋子被拾掇得干干净净,疼儿不知从哪里淘弄来的白纱巾,把自己装扮成天使的样子,那把掉光了弦的小提琴,被她抱在怀里,而她手里,竟然拿着一根筷子,在那里像模像样地拉着,一副很陶醉的样子”可知,此句为下文疼儿自己制作小提琴,拉琴给妈妈听做铺垫。
    24.结合文本分析划线句子的含义。
    上帝关上了所有的门,却留了一扇窗子。
    【答案】“上帝关上了所有的门”是指娴雅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失去丈夫、被赶出家门、女儿先天性失聪等等;“留了一扇窗子”是指疼儿很懂事,能体谅妈妈的艰辛,能为妈妈表演、许愿,温暖妈妈的心灵;这句话表现了娴雅因为女儿而感到宽慰,也表现出她会带着女儿乐观、坚强地活下去。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理解。联系第①段“那次矿难使雅娴成了寡妇,可还没等她在伤痛中回过神儿来,又被婆家人冷冷地赶出家门”,第③段“疼儿三岁了还不会说话,医生的话晴天霹雳般炸得她魂飞魄散,疼儿先天性失聪,十聋九哑,连带着话也说不出来”,第⑤段“劳累了一天,雅娴每次把孩子哄睡后,都会长长地叹口气,她怕自己坚持不了多久”可知,“上帝关上了所有的门”是指娴雅经历的磨难之多:失去丈夫、被赶出家门、女儿先天性失聪,娴雅带着孩子生活艰难;联系第⑩段“屋子被拾掇得干干净净,疼儿不知从哪里淘弄来的白纱巾,把自己装扮成天使的样子,那把掉光了弦的小提琴,被她抱在怀里,而她手里,竟然拿着一根筷子,在那里像模像样地拉着,一副很陶醉的样子”,第⑪段“她一下子把疼儿抱在怀里,仿佛把整个世界抱住。她知道,生活并没有舍弃她,上帝派了个天使陪着她”,第⑫段“疼儿又一次拉起了她的小提琴,并不停地向雅娴比划着,示意她来为她伴舞。她脱下厚重的外套,翩翩起舞起来。雅娴第一次觉得,那无声的音乐是如此美妙,而她自己,也可以如此轻盈。轻盈得,像另一个天使。她的心豁然开朗”,第⑬段“是的,没有弦的小提琴,喑哑的弦,一样可以拉出动人的音乐,一样可以引来柔和的月光,奔腾的海水”可知,疼儿很懂事,能体谅妈妈的艰辛,为妈妈打扫屋子,表演,使娴雅走出低谷,积极的面对人生;这句话表现了娴雅为有这样女儿感到宽慰,也表现出她会带着女儿乐观、坚强地活下去。
    25.你是如何理解标题“疼痛的小提琴”的作用的?
    【答案】①标题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新颖生动,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探究兴趣。②“小提琴”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疼痛”其实暗示着雅娴与疼儿这对母女坎坷的命运,寄寓着作者对她们的同情、怜惜。
    【解析】本题考查文题的作用。文题“疼痛的小提琴”,将小提琴人格化,赋予其疼痛的感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根据第②段“她买不起玩具,有一天她在一个垃圾堆旁,拣了一把断了弦的小提琴,疼儿好像很喜欢”,第⑦段“那个小女孩正在忘情地拉着小提琴,像个天使一样美丽”,第⑩段“那把掉光了弦的小提琴,被她抱在怀里,而她手里,竟然拿着一根筷子,在那里像模像样地拉着,一副很陶醉的样子”等语句可知,“小提琴”一词贯穿全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是文章的线索;“疼痛”一词体现了娴雅经历的磨难(失去丈夫、被赶出家门、女儿先天性失聪,娴雅带着孩子生活艰难)时的感受,体现了雅娴与疼儿这对母女坎坷的命,寄寓着作者对她们的同情、怜惜;联系第⑬段“是的,没有弦的小提琴,喑哑的弦,一样可以拉出动人的音乐,一样可以引来柔和的月光,奔腾的海水。这会儿,疼儿听到了,雅娴也听到了”可知,无弦无音的小提琴却带雅娴走出低谷,“小提琴”又是希望的象征。
    七、(2022·江苏泰州·一模)阅读冯继芳的《一碗阳光》,完成下面小题。
    ①天高云淡的秋日,妮儿喜欢趴在窗台上看云。天空的云总是很轻盈,它们飘呀飘的,不紧不慢,像老家后山坳里的羊群,这儿两只,那儿三只的,还喜欢聚堆。一团薄云被风推搡着,游移过来,悬在窗前。
    ②“妈妈快看,好大的棉花糖呀!”妮儿指着窗前的棉花云兴奋地喊道。妈妈停下手里的活儿,抬头看天,一团被风撕薄的云絮,悬在窗前,形状真的很像棉花糖。“妮儿,想吃棉花糖了?”妈妈的声音有些沙哑。昨天,妈妈从爸爸的单位回来后,嗓子就变成了这样。“妮儿要想吃,妈妈明天去给你买。”
    ③“不,我想吃爸爸买的棉花糖,爸爸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爸爸……”妈妈给妮儿拽一拽扭曲的衣襟,转头看着铺满阳光的窗台。窗台的罐头瓶里插着几枝野菊花,一片半枯的叶子,落在一个粉色花纹的小碗里,被碗里的阳光包裹着。
    ④“妮儿,妈妈想跟你说件事。”妈妈把头扭回来,脸上的疲倦掩饰不住。“你爸爸,你爸爸他……”“妈妈,你也想爸爸,是吗?”“我……嗯。”妈妈点点头。“我就知道,你肯定也想爸爸。”妮儿钻进妈妈的怀里,仰头去看妈妈的脸。
    ⑤“妮儿,你有理想吗?”妈妈摸着妮儿的小脸,转移了话题。“妈妈,我有理想,我的理想是当一名外交官。”“外交官?”妈妈有点儿惊讶,没想到妮儿会有这么远大的理想。“嗯。”妮儿笑着点头。“为什么想当外交官?”“外交官口才厉害呀,还能谈判。”“为什么要谈判呢?”“谈判能解决很多平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呀,其实,我现在就特别想谈判。”“和谁谈判?”“和爸爸,还有……”妮儿勾下身子去摸自己纤细的小腿。“为什么要和爸爸谈判?”妈妈的神情有些恍惚。“我想和爸爸谈判,想让他早点儿回家。”妮儿的身子重新坐直。
    ⑥妈妈咬着嘴唇没说话,扭头又去看窗台上的阳光。“妮儿,如果,我是说如果,万一爸爸有事,回不来了……”“不,爸爸一定会回来的,他和我拉过钩,说执行完任务就回来,和我去阳光下,玩跳格子。”妈妈听完,愣怔了几秒钟,才缓缓抬起手摸着妮儿的头轻声说:“妮儿,既然你和爸爸拉过钩,他肯定记得,爸爸一定会回来的。”妮儿笑了,眼睛弯成月牙。“妈妈,你知道吗?昨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爸爸穿着警服,戴着大盖帽,开着直升机飞回来的。”妈妈听完,突然站起身,踉跄着跑到外屋的厨房。
    ⑦妮儿在里屋问:“妈妈,你怎么啦?”“妮儿,妈妈没事……”妈妈的声音沙哑而低沉,还伴着压抑的哽咽。“妈妈……”妮儿趴着炕沿,探出身子。过了一会儿,妈妈揉着眼睛回到里屋。妮儿看着妈妈红红的眼睛,知道一定有大事发生,不然妈妈不会这么伤心。妮看着妈妈,乖巧地不再说话。后来,妮儿还是知道,爸爸在执行任务时失踪了。从那之后,妮儿就不再提棉花糖,即便心里再想吃棉花糖,妮儿也不提,妮儿害怕看到妈妈红红的眼睛。
    ⑧妮儿长大后,没能成为外交官,却成为一名专写儿童文学的作家。妮儿喜欢绾着发髻,穿着粉色的碎花裙子,坐在窗前写作。妮儿还偏爱在文学作品里写父女情,每个慈祥的爸爸,都特别爱女儿。窗台的花瓶里插着几枝小雏菊,它们喜盈盈地开在阳光下,朝气蓬勃。窗台上那个粉花小碗,此时也盛满了阳光。
    ⑨这个小碗是妮儿五岁生日时爸爸送给妮儿的,自从爸爸执行任务牺牲后,这只小碗就一直搁在窗台上。每当阳光爬上窗台时,碗里就装上一些阳光,阳光爬得越高,碗里的阳光也就越多。妮儿伸出双手,捧起那碗阳光,轻声说:“爸爸,我已经不是那个敏感胆小的跛女孩儿了,虽没能在阳光下玩跳格子,却写过很多儿童故事,故事对孩子的童年,就像这碗阳光对我的童年,你知道我有多想你吗?”
    ⑩有风吹来,窗边的窗帘随风摇摆,小碗里的阳光也跟着摇晃起来。
    26.文中妮儿想爸爸的情节一直伴随着阳光,请结合文中内容,完成下面思维导图。
    想吃爸爸买的棉花糖



    梦见爸爸开着直升机回来



    妈妈转头看见铺满阳光的窗台

    妮儿伸出双手,捧起那碗阳光
    【答案】①想和爸爸谈判,想让他早点儿回家。
    ②妈妈扭头又去看窗台上的阳光。
    ③用儿童故事寄托对爸爸的想念。
    【解析】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梳理与概括。仔细阅读文本,从整体上把握文本脉络。解答本题先要根据题干提示,确定答题区间,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答。本题注意找到描写阳光的地方。根据第⑤段“‘我想和爸爸谈判,想让他早点儿回家。’妮儿的身子重新坐直”,第⑥段“妈妈咬着嘴唇没说话,扭头又去看窗台上的阳光”可知第①空可以概括为:想和爸爸谈判,想让他早点儿回家;第②空可以概括为:妈妈扭头又去看窗台上的阳光;根据第⑧段“却成为一名专写儿童文学的作家。妮儿喜欢绾着发髻,穿着粉色的碎花裙子,坐在窗前写作。妮儿还偏爱在文学作品里写父女情,每个慈祥的爸爸,都特别爱女儿”,第⑨段“妮儿伸出双手,捧起那碗阳光,轻声说:‘爸爸,我已经不是那个敏感胆小的跛女孩儿了,虽没能在阳光下玩跳格子,却写过很多儿童故事,故事对孩子的童年,就像这碗阳光对我的童年,你知道我有多想你吗’”可知第③空可以概括为:用儿童故事寄托对爸爸的想念。
    27.阅读第③段,品味划线句中加点词“包裹”的表达效果。
    一片半枯的叶子,落在一个粉色花纹的小碗里,被碗里的阳光包裹着。
    【答案】“裹”指紧紧地包围,这里化无形为有形,营造了温馨的氛围,含蓄地表现了妮儿渴望得到父爱的呵护。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此类题首先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理解词义。指代性词语要明确指代内容,比喻象征的词语要指出本义,概括性词语要具体化阐释,抽象性词语要直白化阐释;关注词语的表层含义;深层含义(联系主旨,发掘其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双关义等);有时还要考虑这个词语表达的情感和作者的写作目的。注意运用的修辞手法。“包裹”,包围的意思;“裹”指紧紧地包围,阳光本是无形之物,这里化无形为有形,一片半枯的叶子被碗里的阳光包裹着,给人温馨的感觉。结合第④段“妈妈,你也想爸爸,是吗”,第⑤段“我想和爸爸谈判,想让他早点儿回家”等语句可知,这里看似写叶子被阳光包裹着,其实是含蓄地表现了妮儿渴望得到父爱的呵护的心理。
    28.根据语境补充第④段省略号处的内容,并体会情境中的朗读意图。
    A“你爸爸,你爸爸他……”

    B“我……嗯。”妈妈点点头。
    (1)a句补充:______             b句补充:______
    (2)李老师在朗读中,轻读a句“他”,是为了______,重读b句“嗯”,是为了______
    【答案】永远离开我们了;     我是说你爸爸不在了。     表达了对爸爸去世的悲痛之情和不忍心让女儿知道真相的痛苦之情。     表达妈妈不想让女儿失望的微妙心理。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一般联系上下文语境。由后文第⑦段“后来,妮儿还是知道,爸爸在执行任务时失踪了”可知爸爸失踪了,妈妈想要将消息告诉给妮儿,所以a句可以补充:永远离开我们了。由前文第④段“妈妈,你也想爸爸,是吗”可知妮儿误会了妈妈的意思,妈妈本意是想钙素她爸爸已经不在了的消息,所以b句可以补充;我是想告诉你爸爸不在了。(2)本题考查体会情境中的朗读意图的能力。一般注意分析朗读时轻重、语速等的处理。结合第②段“昨天,妈妈从爸爸的单位回来后,嗓子就变成了这样”,第④段“妈妈把头扭回来,脸上的疲倦掩饰不住”可知,妈妈因为爸爸去世内心无比悲痛;第④段“你爸爸,你爸爸他……”,妈妈想告诉女儿真相,可是又迟迟不忍说出真相,妈妈是觉得真相对于女儿来说太过残忍,怕女儿忍受不了失去爸爸的痛苦,轻读a句“他”,可以表达妈妈对爸爸去世的悲痛之情和不忍心让女儿知道真相的痛苦之情。本来妈妈下定决心告诉女儿真相,正在犹豫之际,“妈妈,你也想爸爸,是吗”,女儿误解了妈妈的意思,最后妈妈决定暂时瞒着女儿,目的是不希望女儿失望,重读b句“嗯”,有利于表达妈妈这种微妙的心理。
    29.阅读第⑨段妮儿轻声说的话,展开想象,在段末为父亲续写一段穿越时空的对话。(40字左右)
    【答案】示例:妮儿,你长大了,坚强了,你用儿童故事,在他们的童年里播撒阳光,多么有意义啊!爸爸永远爱你!
    【解析】本题考查续写能力。注意续写要符合故事情境,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这里主要是针对“爸爸,我已经不是那个敏感胆小的跛女孩儿了,虽没能在阳光下玩跳格子,却写过很多儿童故事,故事对孩子的童年,就像这碗阳光对我的童年,你知道我有多想你吗”的对话。针对“我已经不是那个敏感胆小的跛女孩儿了”可以肯定女儿的进步,如:妮儿,爸爸很开心你坚强了,长成大姑娘了。针对妮儿写过很多儿童故事温暖孩子们的童年,可以指出事件的意义,予以赞扬,如:你的儿童故事像阳光播撒在孩子们的童年里,温暖着他们的心灵,多么美好啊,爸爸为你感到骄傲!针对妮儿对爸爸的思念,可以同样表达对妮儿的思念与爱,如:爸爸也很想很想你,你要相信,爸爸一直在关注着你,爱着你!
    30.成功的文学作品往往离不开矛盾冲突,如《孔乙己》中“孔乙己自命清高,酒客们却对他百般嘲笑”,本文中“妮儿渴望得到父爱的呵护,爸爸却不幸去世”。请你以本文为例,简析矛盾冲突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示例:文中的妈妈想告诉妮儿爸爸去世,又担心女儿失望痛苦的矛盾冲突,表达了妈妈对爸爸去世的悲痛之情,和不忍心让女儿承受丧父的痛苦之情。这一矛盾冲突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增强故事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矛盾冲突及其作用的能力。一般先指出矛盾冲突的具体内容,然后分析作用,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主题、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结合第②段“昨天,妈妈从爸爸的单位回来后,嗓子就变成了这样”,第④段“妈妈把头扭回来,脸上的疲倦掩饰不住”可知妈妈因为爸爸去世内心无比悲痛。“你爸爸,你爸爸他……”,妈妈想告诉女儿真相,可是又迟迟不忍说出真相,妈妈是觉得真相对于女儿来说太过残忍,怕女儿忍受不了失去爸爸的痛苦,这里妈妈想告诉妮儿爸爸去世,又担心女儿失望痛苦形成矛盾冲突。这一矛盾冲突表现了妈妈为难的处境,一方面因丈夫去世而悲痛,一方面又不忍心让女儿承受丧父的痛苦之情。这样的场景让人潸然泪下,很能打动读者,不知不觉进入故事,与人物共悲哭,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后文妮儿到底知道了爸爸去世的消息,但是为了不让妈妈难过,妮儿就不再提想吃棉花糖的事,这一矛盾冲突也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八、(2022·河南开封·一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活着的手艺
    ①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
    ②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他曾经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了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成一个衣柜、一张桌子。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要用这棵树了,找他来打一张衣柜、一张桌子。他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真的打了一个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
    ③长大了,他学了木匠。他手艺很快就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木料上的一道裂痕转眼间就化作鲤鱼划出的水波或是蝴蝶的触须,一个节疤就成为蝴蝶翅膀上的斑纹或是鲤鱼的眼睛。树,因为木匠死了,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来了,他来了!”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
    ④我在老家的时候,常常看他做木工活。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害,但多年努力,我未臻此境。
    ⑤但是,这个木匠,在我们村里人缘并不好。村里人叫他懒木匠。他是懒,人家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可要请他做一些小活儿,他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他都回答:没空儿。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就做什么。
    ⑥有一年,我回家时恰逢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舀,粪舀的柄坏了。我刚好看见了他,递上一支烟:你忙不忙?他说不忙。我说,帮我安个粪舀柄。他说,这个……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他烟没点上就走了。我有些生气。
    ⑦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你请他?请不动的。我来帮你安上。”他边给我安着粪舀子,边说:“他啊,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动斧头锯子的活少了。他转了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匠,干不了。他去路边等活儿,等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儿,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
    ⑧我很少回老家,去年,在广州,有一天,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事,一些声音在耳边聒噪: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编点故事就行;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你给我写本书,就讲讲大学生如何实现在网上做生意赚钱的致富经历。
    ⑨我一个也没答应。我知道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他只是孤独。
    ⑩春节回家,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我想,他可能改行了,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我恭敬地递给他一支烟、问他:“在哪儿打工?”他说:“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8000元呢。”我说:“好啊,这个适合你!”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31.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③段画线句“树,因为木匠死了,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的理解。
    【答案】指树木在自然界中的生命终止了,但木料被打成家具后,自身的缺陷在木匠的巧妙施为下得到弥补,以家具的艺术形式,重新获得了生命力。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解答时,要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结合文中重点语句进行分析。根据句子内容“树,因为木匠死了,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表层含义,“树,因为木匠死了”指树木在自然界中的生命终止了;深层含义,联系上文“木料上的一道裂纹转眼间就化作鲤鱼划出的水波或是蝴蝶的触须,一个节疤让他修饰为蝴蝶翅膀上的斑纹或是鲤鱼的眼睛”的内容分析,“以另一种形式活了”指木料被打成家具后,自身的缺陷在木匠的巧妙施为下得到弥补,以家具的艺术形式,重新获得了生命力。
    3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章是如何塑造木匠这一人物形象的。
    【答案】①正面描写:文章第②段运用语言描写,木匠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成一个衣柜、一张桌子。从这样的话中可以看出木匠看出他技艺高超。第④段写作者观看木匠做活时,用到“砍掉”“穿梭”“游弋”等一系列动词,可以看出木匠动作流畅,一气呵成。
    ②侧面描写: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来了,他来了!”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做家具人家的主人对他的到来充满了热切期盼,可以看出别人对木匠工作的肯定和认可。侧面写出木匠技艺高超。作为“天才木匠”,他有着超常的天赋和眼光,善于弥补木材本身的不足,常常化腐朽为神奇;他刻画出来的蝴蝶就像真的一样,害怕它飞走。
    ③从表现手法的角度:通过将木匠与其师傅的对比,木匠锯木头,从来不用弹线。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突显出木匠的技艺高超,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另外,通过对木匠生活的种种描写反应了生活事件的矛盾冲突。比如,木匠手艺好但是挣的钱却不多,不但得不到村民的欢迎反而被人误解为懒。最后木匠得到了很好的工作,可是他却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可以看出木匠不仅仅对木工手艺有着独到、非同寻常的眼光、灵感和技巧。他也不惧世俗。自信而不随波逐流。有坚定的人生追求,即便生活贫困或生活富足,也对自己的传统手艺一如既往地热爱和敬重。
    【解析】考查人物性格分析,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正面描写,从第②段“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真的打了一个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第④段“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等情节说明他是个“技艺高超”的人。侧面描写。第③段“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来,就会对着木料说:‘他来了,他来了!’是的,他来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写做家具人家的主人对他的到来充满了热切期盼,可以看出别人对木匠工作的肯定和认可。第③段“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木料上的一道裂痕转眼间就化作鲤鱼划出的水波或是蝴蝶的触须,一个节疤就成为蝴蝶翅膀上的斑纹或是鲤鱼的眼睛”写他加工出来的产品之精湛,这些都是从侧面写出木匠技艺高超。第⑨段“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他只是孤独”从侧面写他是个自信而不随波逐流之人。表现手法。第⑥⑦段“我说,帮我安个粪舀柄。他说,这个……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他烟没点上就走了”“村里另一个木匠过来了:‘你请他?请不动的。我来帮你安上。’”通过将木匠与其师傅的对比,结合“他转了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匠,干不了。他去路边等活儿,等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儿,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可知,表现了他不惧世俗,自信而不随波逐流,有坚定的人生追求,即便生活贫困或生活富足,也对自己的传统手艺一如既往地热爱和敬重。
    33.请你结合木匠的手艺以及他对待手艺的态度,谈一谈木匠对作者写作的启示。
    【答案】从第④段中“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作者学到了写作语言要去除浮华,直击文章要害;从木匠只愿打家具,不愿为了赚钱去干零杂的木工活,作者学到了要远离各种诱惑,专心写作。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找到作者受到启示的句子理解。从第④段中“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害”可得:作者学到了写作语言要去除浮华,直击文章要害;结合第⑨段“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他只是孤独”可得:从木匠只愿打家具,不愿为了赚钱去干零杂的木工活,作者学到了要远离各种诱惑,专心写作。
    34.试比较本文⑧⑨段与链接材料,简要说说两个文段中关于“我”的内容的叙写在文章中分别有什么作用。
    【链接材料】
    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
    ——《孔乙己》
    【答案】《活着的手艺》:①结构上,这一部分为下文对木匠认识转变作铺垫(“我”从自己对待文字的态度想到了木匠,进而理解了木匠的行为);②内容上,诠释了木匠“孤独”的含义,对木匠坚守自己的追求感到认可和理解。③“我”的行为和木匠相互补充,来表明主旨,人不能为了五斗米而折腰,更不能放弃自己的人生尊严,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生存而不迷失个人本性。 “我”的思想转变也折射出现代人在迷惘中寻求自我的心路历程。(答对两点即可)
    《孔乙己》:①以“我”的视角叙写故事,内容更真切,情节更集中;②“我”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者;③写“我”对孔乙己的无情鄙视,一方面侧面表现了孔乙己的迂腐不堪,另一方面,用少年的心态反映社会,更显示出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凉薄(冷酷),更足以表现孔乙己的境遇的凄凉、心灵的孤寂。(答对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次要人物的作用。活着的手艺》:①结构上,结合“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他只是孤独”可得:“我”从自己对待文字的态度想到了木匠,进而理解了木匠的行为,为下文对木匠认识转变作铺垫;②内容上,“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诠释了木匠“孤独”的含义,对木匠坚守自己的追求感到认可和理解;“一些声音在耳边聒噪: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编点故事就行;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来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你给我写本书,就讲讲大学生如何实现在网上做生意赚钱的致富经历”“我一个也没答应。我知道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写“我”的行为和木匠相互补充,来表明主旨,人不能为了五斗米而折腰,更不能放弃自己的人生尊严,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生存而不迷失个人本性。“我”的思想转变也折射出现代人在迷惘中寻求自我的心路历程。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孔乙己》:“我”仅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小伙计,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其作用既在于集中笔墨以一个场景——“咸亨酒店”、一双眼睛来写孔乙己潦倒悲惨的一生,同时也是为了使故事更为真切动人。“我”也是众多“观众”中的一员,虽年纪小小,但已丧失了应有的良知,对孔乙己不仅毫无怜悯同情之心,反而常常取笑他。“我”之所以在单调无聊的小伙计生涯中,还清晰记得孔乙己到店里的情形,在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表现了对不幸的兴趣和对痛苦的敏感。“我”正显示了人性中残忍的一面。

    相关试卷

    专题22 名著阅读-2022年中考语文一模、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22 名著阅读-2022年中考语文一模、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22名著阅读解析版docx、专题22名著阅读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20 文言文阅读(一)-2022年中考语文一模、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20 文言文阅读(一)-2022年中考语文一模、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20文言文阅读一解析版docx、专题20文言文阅读一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9 诗词阅读-2022年中考语文一模、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19 诗词阅读-2022年中考语文一模、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9诗词阅读解析版docx、专题19诗词阅读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