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论述类文本阅读5 主观题(下定义+评价观点)-2022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讲练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论述类文本阅读5 主观题(下定义+评价观点)-2022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讲练第1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5 主观题(下定义+评价观点)-2022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讲练第2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5 主观题(下定义+评价观点)-2022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讲练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论述类文本阅读5 主观题(下定义+评价观点)-2022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讲练

    展开

    这是一份论述类文本阅读5 主观题(下定义+评价观点)-2022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讲练,共20页。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主观题(简答题)——审清题型,精准概括
    信息性阅读能力的要求之一:在熟悉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的主要文类及其基本特征、体式惯例的基础上,能整体感知文本,把握文本的主要概念、观点、方法等关键信息,分析评价观点和材料的关系,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的关系。
    分析材料论证方面的特点,考生既要对文本材料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和提炼,还要辨明论点、论证思路结构、论证方法等,然后才能分要点组织出规范的答案,与原论述类文本考查论证的客观选择题侧重于信息的比对判断相比,更具有深度,综合性更强,更加凸显了整体阅读分析把握文本的能力。
    突破点6:下定义
    下定义,就是用简短、明确的语句揭示概念的内涵,即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点或本质的一种逻辑方法。可以用“被定义的概念(种概念)=该事物的本质特征(种差)+邻近的属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
    首先,通读全文,勾画出论及重要概念的句段。其次,找出(或确定)比种概念大一级的属概念(大概念)。然后,筛选归纳关键信息,明确哪些是能表示概念本质属性(种差)的语句。对本质属性的概括,既要筛选语段中的关键信息,合并归纳同类信息,保证重点不缺失,又要淘汰本质属性以外的信息,保证语句简洁。一般来讲,应该淘汰以下六种信息:①重复、冗赘信息;②比较信息;③成因、背景信息;④描写信息;⑤作用、意义信息;⑥举例的信息。以上六种信息直接影响下定义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最后,按照下定义的表达形式,整合上述信息作答。
    答题规范:XXX是……的XXX。
    【真题精练】
    (2020·新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材料一:
    ①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②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今天,我们之所以还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
    ③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④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⑤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
    ⑥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中国到20世纪初叶才逐渐具备这一条件。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由顾颉刚等发起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1935年,《禹贡》开始以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中国历史地理)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一些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粗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志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材料二:
    ①历史地理学在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的庞大家族中,具有独特性,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英国近代地理学创建人麦金德,主张地理学者应当尝试重建过去的地理,如果不是这样,地理学就只是当代现象的描述,只有加上时间的尺度,才能考察变化的过程,并显示出今日的地理只不过是一系列阶段的最新一个阶段。
    ②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而地理环境的演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时间之漫长达到十万至数千万年;我国许多城市的兴起距今已有1 000年,而像武汉如从原始部落聚居算起,距今已达4 000~5 000年,从原始城址的出现算起距今也有3 100~3 600年。这种形成的演变过程,只有全面系统地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探寻出规律性的内容。有了客观的规律,方能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摘编自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禹贡》和《汉书·地理志》都对以往的地理现象做了追溯,包含沿革地理的知识,也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B.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
    C.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兴起于西方,它的研究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
    D.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两者的形成和演变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而且都会经历较为漫长的演变过程。
    解析 B项,“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语助它来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属于加强因果。从材料一第4段可以看出,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它关系到国计民生和治学,而不是因为学者要借助它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C项,“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分析错误,原文材料二第2段表述是“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D项,无中生有,选项中“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在文中没有依据。
    答案 A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我们今天想要了解战国时期某个诸侯国辖域的大致情况,《汉书·地理志》应是重要的参考书目。
    B.通过对比1935年《禹贡》半月刊所用的中英文刊名,可以看出这个刊物兼顾传统与现代的学术视野。
    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主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
    D.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某一地区运河开凿的路线选择,可以为该地区未来的运河网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解析 C项,以偏概全。分析材料一的最后一段可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得益于诸多方面,如研究机构的完善和研究队伍的壮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由此可见“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只是其中的两个方面,原文表述中并没有说明其为主要得益点。
    答案 C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3分)
    A.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
    B.赤壁之战地名考释
    C.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
    D.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
    解析 根据材料一第5段,“沿革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为“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A、B、C三项分别对应“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而D项“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更多的会侧重分析演变原因与过程,因此不属于沿革地理的研究范畴。
    答案 D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下定义的常规格式是“种概念=本质特征+属概念”。解答时应当先从原文中筛选出体现历史地理学的相关信息,然后再按照下定义的格式进行概括归纳。第一,要从原文中筛选历史地理学的相关信息:材料一第5段中指出就研究内容而言,历史地理学“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属于“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历史地理学“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从材料二“而地理环境的演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只有全面系统地进行观察和研究”可知,“地理现象”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材料二中相关的信息有“具有独特性,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第二,将以上信息进一步整合,保留体现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特征的信息。第三,按照下定义的具体要求组织答案,其中种概念为“历史地理学”,属概念为“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其余重要特征分点概括出即可。也可以把定义整合成一个长单句:把“历史地理学是……学科”作为主干句,然后将其他关键信息调整为修饰的定语添加到主干句中,要注意多层定语的排列顺序。
    答案 ①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②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③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④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先要概括归纳各段的主要内容。本部分文字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着重介绍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起源、发展过程与取得的成就。第1段介绍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禹贡》。第2段指出《汉书·地理志》和《水经注》已经具备历史地理学的雏形。第1、2两段通过对历史地理学的溯源,引出传统的沿革地理。第3、4两段着重分析中国沿革地理作为一门专门学问的开端、发展与作用,目的在于引出下文对其与历史地理学的区别和关系的论说。第5段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进行对比,分析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的区别。第6段首先指出历史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依托于现代地理学,然后按照年代顺序依次介绍我国历史地理学不断发展的过程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根据上述内容简要概括即可。信息概括要全面,语言表达要简洁明白。
    答案1:①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②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③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④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答案2:历史地理学是以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及其演化的过程为研究对象,探寻这些现象产生、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原因和规律的具有时空结合的特征的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整体阅读】
    材料一主题: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着重介绍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起源、发展过程与取得的成就。
    ①②通过介绍历史地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从而引出“沿革地理”。
    ③④着重分析中国沿革地理作为一门专门学问的开端、发展与作用,目的在于引出下文对其与历史地理学的区别和关系的论述。
    ⑤将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进行对比,分析沿革地理与历史地理学的区别。
    ⑥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了中国历史地理学作为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以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材料二主题:揭示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①从宏观角度揭示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即结合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两方面。
    ②比较全面地说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涉及观察研究对象产生、形成、演变的过程,探寻客观规律,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三点。
    【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9分)
    材料一:
    不知不觉间投身文学批评已40年有余,我以为,我以《文坛新观察》一作收获鲁迅文学奖,重要的一点就是凭借对批评工作的坚持,对批评精神的坚守。问题是,你自己这样去做了,也有人看到了,还给你点赞了。这样的一个结果,自然令人备感欣慰。
    我为文学批评在不同时期的奋力前行并取得不逊色于文学创作的成就而欣慰。文学批评向来是文学事业中与文学创作双轮并行的一轮,并翼齐飞中的一翼。但在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学自身日渐分化,文坛整体日见泛化,新型传媒日益强化,这使得文学批评既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与严峻的挑战,又常常被口水战之类的热点新闻不断遮蔽。正是在这种环境氛围中,文学批评没有为之气馁,也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在审时度势中不断调整,在左冲右突中砥砺前行。在文学现状的观察与思考,文学倾向的分析与研判,文学创作的推介与批评,文学新人的发现与扶持等方面,都以多方面的努力,多样化的成果,为文学创作的持续活跃,文学事业的走向繁荣,做出了自己应有的重要贡献。这次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理论批评奖的获奖作品,便是理论批评家们在不断努力、理论批评领域在奋然前行的一个以点带面的例证。
    (摘编自《白烨:坚守文学批评四十年》)
    材料二:
    近年来,文艺批评界变化显著,文艺批评整体氛围向好,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批评标准成为主流,批评与创作的双向互动成为常态。但就中国文艺批评的长远建设来讲,特别是从当代文艺批评的理论资源来看,还有一些问题有待努力破解。
    一是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的继承创新问题。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从先秦时期孔子的“兴观群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再到明清时期王夫之的《姜斋诗话》、叶燮的《原诗》等,古人为我们留下丰富的文艺批评理论遗产。从目前情况看,学界所做的工作主要是整理、考辨和阐释,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很重要,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的优秀遗产必须“活”起来。如何“活”起来?需要在继承基础上创新。一种理论、学说只有打通当下血脉才有生机。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是正确态度。翻一翻当下文艺批评类学术期刊,套用各种西方文艺理论、批评方法来阐释中国文艺作品的现象随处可见,但用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批评方法阐释当下文艺作品的要少很多。这值得反思。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多是零散的、感悟式的,缺少逻辑的力量,很难融入现代学术的体系建构之中。在我看来,这还是认识问题。哪种方式更切近文艺作品本身,还是要分对象。
    二是西方文艺理论的批判借鉴问题。对现代以来的西方文艺理论,应该秉持什么样的态度?我认为“批判借鉴”这四个字是科学的。必须承认,西方文艺理论有它的独特价值和意义,不加辨析地排斥、拒绝、无视,是无益的。对待西方文艺理论,有两点必须强调。第一,西方文艺理论,包括整个西方文学艺术,建立在西方社会历史发展之上,主要逻辑均由此而来。西方文艺理论只是探寻文学艺术的一种角度和方式而已,这种角度和方式带有其历史发展的鲜明印痕。它既不是唯一的角度和方式,更不是唯一正确的角度和方式,因而没有必要仰视甚或盲从。第二,对待西方文艺理论,批判与借鉴缺一不可。批判,就是要一针见血地指出它的局限、偏颇。借鉴,指的是我们要学习吸纳其优长,主要是角度、方法、范式等维度的学习。比如,中国传统文艺批评所注重的“知人论世”主要是社会历史批评,在这种情况下,新批评等流派就对我们有启发意义,应该学习借鉴。当然,这种学习借鉴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必须与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进行本土化、民族化的改造。
    当下文艺批评的发展,一方面是纵向的伸展和延续,需要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的丰富遗产;另一方面是横向的开拓和延展,在立足本土文艺实践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文艺理论的有益成分。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和西方文艺理论是当代文艺批评两种重要的理论资源,两种资源都要用好。接续古今、打通中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当代文艺批评才会更有说服力。
    (摘编自张江《用好两种资源提升批评说服力》有删改)
    材料三:
    当下中国的文学批评,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学院派批评,论文体;一种是媒体批评,随笔体、文章体。另有一些其他的文本形式,比如文学期刊的卷首语、作家创作谈、授奖词等。这些文本形式和文字内容,共同参与着对当下文学现场的阅读、观察、阐释与讨论,更是文学研究者和批评写作者言说世界、呈现自我的审美方式与表达方式。然而,当下文学批评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文学批评的写作回不到文学本身。
    回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包括诗话、词话、点评等,各有其文体特点,但一脉相承的基本显著特点就是精读文本,文本批评。品评者远兜近转的分析、赏鉴甚至考据,始终紧紧围绕文本本身,努力探究、理解和阐释作品中的曼妙和美好。“五四”以来,文艺理论、文学批评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和批评实践大行其道,文学批评越来越远离文本,社会历史批评立场和实践渐成主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越来越学院化,及至现在,学院批评已经成为当下文学批评的主流,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写作的资源和人员大都集中在高校人文院系和社科院所。学院派文学批评,其研究和写作主体为学者、教授,面对文学作品时,研究方法和行文方式重学理,强调学术规范,使得原本与文学作品密切相关、血肉相连的文学批评,日渐学科化、标准化、学术化。
    这种学院派的论文体批评,给人的一个突出印象就是:文学作品在他们那里,不是感受、体悟、赏鉴的文本,而是学科内容和学术对象。对于学院派批评来说,打开一部作品的正确方式,不是融入其中品鉴语感语调、情感情绪,而是冷峻而缜密地强调材料、考据。它的研究兴趣和讨论重点,不是对人的血肉情感的再次触摸,而是强调对某个问题的再次梳理与发现,以及这个梳理和发现在学术链上的精准定位。而就我个人的文学价值观和审美偏好来说,一篇优秀的、有效的文学批评,应该与我们当下真实的现实经验和内心生活发生真正的关切和关联;是对某些作品独特魅力的发现和表达,批评家应该陪伴读者一起领略作品的美妙,发现那些甚至作家本人也未明确意识到的东西。
    (摘编自金赫楠《文学批评应回归文学本身》)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文学事业中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虽双轮并行双向互动,但文学批评更显重要。
    B.文艺批评家应该确立合理科学的批评标准,增强文艺批评的信度与力度,为文艺创作提供理论支持。
    C.我们能够理性地对待西方文艺理论,是因为它具有可资借鉴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D.缺少对中国古代优秀文艺批评理论的继承创新导致学院派批评呈现学术化倾向。
    解析 材料一原文第2段说“但在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学自身日渐分化,文坛整体日见泛化,新型传媒日益强化,这使得文学批评既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与严峻的挑战,又常常被口水战之类的热点新闻不断遮蔽。正是在这种环境氛围中……”,可见B项理解和分析正确。A.“文学批评更显重要”错,材料一原文第2段说“文学批评向来是文学事业中与文学创作双轮并行的一轮,并翼齐飞中的一翼”。C.“是因为它具有可资借鉴的独特价值和意义”错,属于强加因果,材料二原文第3段说“必须承认,西方文艺理论有它的独特价值和意义,不加辨析地排斥、拒绝、无视,是无益的”。D.“缺少对中国古代优秀文艺批评理论的继承创新”错,材料三原文第2段说“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写作的资源和人员大都集中在高校人文院系和社科院所。学院派文学批评,其研究和写作主体为学者、教授,面对文学作品时,研究方法和行文方式重学理,强调学术规范,使得原本与文学作品密切相关、血肉相连的文学批评,日渐学科化、标准化、学术化”。
    答案 B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整理、考辨、阐释等工作是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遗产在当下实现创新的前提。
    B.脂砚斋从感悟出发点评《红楼梦》,虽无太多的理论阐释,却更贴近作品本身,易让人走进文本深处。
    C.鲁迅说;“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与文中对西方文艺理论所持有的态度是一致的。
    D.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与西方文艺理论要在当下创新发展,都需要打通血脉,向现代学术范式递进。
    解析 “都需要打通血脉,向现代学术范式递进”错,材料二原文第2段说“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的遗产……需要在继承基础上创新。一种理论、学说只有打通当下血脉才有生机”。A项,对应材料二原文第2段:“古人为我们留下丰富的文艺批评理论遗产。从目前情况看,学界所做的工作主要是整理、考辨和阐释,这些基础性的工作很重要,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的优秀遗产必须‘活’起来。如何‘活’起来?需要在继承基础上创新。”B项,对应材料二原文第2段:“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多是零散的、感悟式的,缺少逻辑的力量,很难融入现代学术的体系建构之中。在我看来,这还是认识问题。哪种方式更切近文艺作品本身,还是要分对象。”C项,对应材料二原文第3段:“对现代以来的西方文艺理论,应该秉持什么样的态度?我认为‘批判借鉴’这四个字是科学的。必须承认,西方文艺理论有它的独特价值和意义,不加辨析地排斥、拒绝、无视,是无益的。”
    答案 D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学院派文学批评范畴的一项是(  )(3分)
    A.采用论文体文学批评
    B.重学理,强调学术规范
    C.围绕文本本身进行批评
    D.冷静而缜密地强调材料与考据
    解析 “围绕文本本身进行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特点,这恰恰是学院派文学批评所拒绝的。
    答案 C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文学批评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先确定文学批评的属概念——文学活动,然后再找出其本质属性。材料一第2段对文学批评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它本来讲的是在当前这种环境氛围中,文学批评在左冲右突中砥砺前行的具体表现,却点出了文学批评的基本任务,这可以看作是文学批评区别于其他文学活动的本质属性。
    答案 文学批评是以观察与思考文学现状、分析与研判文学倾向、推介与批评文学创作、发现与扶持文学新人为主要任务的一种文学活动。(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5.请简要归纳材料二的论述层次。(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材料二基本上采用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我们把这三步具体化,就梳理出了行文脉络。材料一:文学批评的现状及取得的成就。
    材料二:对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要继承创新,对西方文艺理论批判借鉴,提升批评的说服力。材料三:文学批评应回归文学作品本身。
    答案 ①首先在肯定文学批评成绩的基础上指出有一些待努力破解的问题;②然后从“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的继承创新问题”和“西方文艺理论的批判借鉴问题”两方面展开论述;③最后总结全文,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当代文艺批评才会更有说服力”的结论。
    突破点7:评价观点
    即依据多个信息来源,对文本观点的真实性、可靠性作出自己的判断,并逻辑清晰地阐明自己的依据。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做判断”,二是“说理由”。既要有对几则材料的具体观照,也要有自己对它的加工和思考。
    首先,判断几则材料是否对于这个问题有明确的倾向性,据此选出一个较为稳妥、理由充分的观点;其次,带着观点重读几则材料,寻找和筛选材料中相关的有力证据;最后,将所得理由进行概括、归类,分条呈现。
    答题规范:一个观点,加上若干分条呈现的理由。观点要鲜明,观点要有证据,观点和证据要相互印证,证据要出自材料,表述要清晰、简明、概括性强,证据要丰富、充分。
    【例题】
    1.中学生课后若想学习、思考,是否应该选择实体书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解答此题,应结合文本信息,尤其是作者的观点,给出一个明确的观点,从文章中收集相应的依据,分条有据地阐述理由。
    【参考答案】
    应该。①氛围好:实体书店的独特环境让人容易沉浸其中,便于思考。②形式新:实体书店提供了新鲜有趣的知识获取渠道。③能交流:实体书店便于人们共同交流探讨,或求学于学者,促进思考。④时间长:实体书店相对来说提供了较为完整的一段阅读时光。
    不应该。①不纯粹:售书并非实体书店主业,休闲娱乐等会削弱阅读与思考的纯粹性。②不必要:实体书店的许多功能、活动,并非是学生学习思考所必需的。③无优势:在实体书店阅读只是胜于碎片阅读,仍不及安静独处的纸质阅读。④分散阅读精力、注意力。⑤不到实体书店,可以随时随地阅读,更加经济便利。
    2.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来评价科幻小说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不合理。
    ①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是在文学史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已经形成一种封闭的习惯,不适合用来评价科幻小说这种文类;
    ②科幻小说依托科技发展,长于构建幻想的新世界,给读者带来一种惊奇的审美体验,这是一种新的“文学性”。
    合理。
    ①科幻小说毕竟还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将科学想象寄予文学思维的一种文类。 
    ②科幻小说可以借鉴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性,在细节描写、叙事形式探索和情节模式等方面取长补短。  
    [解题思维]
    第一步: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针对题目,要明确答出“不合理”或“合理”。
    第二步:分层论述自己的观点。论述观点时不能架空分析,要依托文本。可以依据文本所论述的传统意义上文学性的局限性以及科幻小说的题材特性来阐述“不合理”,可以依据文本中的科幻小说的本质属性(科幻小说当然姓“文”,是将科学想象寄予文学思维的一种文学文类),以及科幻小说与传统小说的互补性来阐述“合理”。
    易错点 概括要点不分角度层次,缺乏整合意识
    缺乏整体上的共同话题意识
    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各则材料的各个段落,虽然各有侧重点,但一定都围绕一个共同的大方向或一个共同的话题展开。考生在阅读材料时如果不具备共同话题意识,在把握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时,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对多则材料内容的把握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正确的理解,组织出的答案就会偏离题目的要求。答题时如果没有共同话题意识,在分条组织出的答案里就会出现部分条目的内容不符合题目设定的关键词,或表述时词不达意、表述不准确的问题。
    没有把握材料的角度和侧重点
    非连续性文本兼具两方面的特点,一是所选的几则材料都属于一个共同的话题范围;二是每则材料因为自身的出发点、定位不同,会从不同的角度对话题进行阐释,各有其侧重点。材料的侧重点,往往决定了答案的侧重点。考生在拟写主观题的答案时,往往叙述笼统模糊,抓不住重点,原因就在于没有把握住材料论述的角度和侧重点。

    【增分策略】
    强化整体话题意识,分清角度层面答题
    在这类题型中主要要有以下类型:①条件原因类;②建议措施类;③意义影响类;④比较分析类;⑤探究启示类。具体策略如下:
    牢记共同话题意识
    非连续性文本几则材料既然共同讲述一个主题,那么在探究材料的个性时,时刻不要忘记其共性,那些看似讲述不同主题的材料,其实只是形式不同,而实质是相同的,考生在进行分析比较时,需要找出它们的共性。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理清材料之间、段落之间、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建议采用思维导图形式分析文本。提高阅读能力,深入理解把握文本内容,对文本既有宏观把握又有微观理解。
    抓住筛选整合信息的两个原则
    由于把握文本内容类试题答题区间广,有时甚至包括文本的全部材料,考生在解答时应把握住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多则材料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的,其中每则材料的多个段落在逻辑上是紧密相连的;二是各个段落各有不同角度和侧重点。然后再围绕主题梳理各则材料的不同角度和侧重点。
    强化角度分层意识
    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考生在答题时应该特别注意每则材料各自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以快速准确地寻找到答题区间。根据答题区间来组织答案,从而做到答案重点突出、角度清晰全面。
    寻找、发现文本的不同角度的常见方法
    ①注意文章中表示内容侧重点转换的标志性词语和语句,如指示代词、顺序词、范围(时间、空间)词、类别词、关联词等,区别不同内容的重点。②找出关键句、中心句,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等,提取不同文本的要点。
    强化审题训练
    要坚持问题导向,细化深入指导。关注答题语言表达的精准性,这一点与审题密切相关,研究历年高考真题的答题语言会大有收获。
    进行答题思路训练
    进行答题规范化训练,要理清思路,分条列述,每条简练概括,注意卷面书写。
    【简答题注意】
    ①分点作答,有理有据。
    ②答案一般由三到四条构成。
    ③答无定法,要认真审题,针对性答题;要多做题积累经验,提高应变能力。
    【专题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9分)
    材料一: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但是长期以来武术的概念却未能定性,我们或可从概念的变化中对其发展历史窥见一斑。
    “武”的本义,泛指与武力、军事或技击有关的事物。《礼记》上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这里的“武”就是指习练射箭、驾驭战车等战斗技能。到了春秋早期,“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到了春秋末年,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武”被释义为“止戈为武”。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而实际上,“止戈为武”只能是一种理想的和谐状态,要想威慑敌人或制止敌人的武力,必先建立强大的军事武备基础。
    “术”有道路、方法和技艺的含义。《说文解字》载:“术,邑中道也。”这里“术”的意思是道路。苏轼《教战守策》记载:“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这里“术”的意思是方法和技艺。“武”与“术”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南朝宋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中的“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庶士倾风,万流仰镜”。其中的“武术”与军事技击相关,与“射御”“角力”等词语意思相近。汉代以后,与武术相关的“武艺”一词开始出现,并被广泛使用。民国时期,武术曾一度被称之为“国术”,并成立了中央国术馆,以发扬中华武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与武艺有关的“打拳”“使棒”等技艺统称为“武术”,与武术相关的称谓还有“功夫”。由“武术”一词的发展历史可知,武术的本质含义在于技击性。
    (取材于刘巧芳、牛炎涛、姚亚行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中华武术虽然是世界上诸多搏击术中的一种,但其本身已升华为一种艺术形式。
    武术的招式名称最容易让人眼前一亮,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含蓄与智慧。武松醉打蒋门神用的是戳脚(一种北派拳术)中的“玉环步、鸳鸯脚”。《水浒传》的读者可能没见过这招,但应该能想象出杨贵妃雍容华贵的行姿,也应该知道鸳鸯成双,随即能想到是双脚连环踢出的意思,于是这一招就通过短短六个字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武术套路是最富有艺术美感的。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中描述的“剑器舞”这种武舞除具备技击含义外,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演练者先放慢速度,凝如泰山,安若处子,外示安逸,又在电光石火之间,动若脱兔,舞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以慢来衬快,则快者更快;以快来衬慢,则慢者更慢。这是一种对立统一,正如《道德经》中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也正是武术套路审美价值的奥秘所在。
    武术套路除了能使欣赏者产生美的感受,也能使操练者的身心获得极大的愉悦感。高水平的习武者在练习前。往往花一段时间凝神静气,当心神不受外界干扰时,才开始演练。时间推移,招式频出,他也渐入佳境,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演练的动作上,最终达到庄子所谓“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的物我两忘的境界。
    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和其他传统文化的关系表现在融合性上。在原始社会时期,武术就和舞蹈相结合产生了武舞;京剧将武术吸纳入表演,“唱念做打”中的“打”就是武术;“草圣”张旭在看了公孙大娘舞剑后悟出了草书的笔法;大画家吴道子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
    文学与武术的结合可谓天衣无缝。一方面,武术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美感给予文学创作以题材和灵感,另一方面文学天马行空的想象给予武术以广阔的发展空间。前文所提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是比较写实的武术文学,而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可以说是武侠小说的滥觞,后来的《水浒传》以及有清一代的侠义公案小说,再到以金庸、古龙的作品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都为中国人编织着纷繁的武侠之梦。
    (取材于陈俊炜、田洪森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武术十分重视武德,素有“习武先习德”的说法。武德的形成是传统儒家思想和古代社会道德标准共同演绎的结果,习武者要先具备武术道德修养,才能练习武术。在武术文化传承的各个历史时期,各武术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武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以约束习武者的行为。除暴安良、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等武德已传承至今。
    武术受到了传统哲学文化多方面的影响。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动作缓慢,注重内在修为,其最大特征就是以柔克刚,这即是在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太极拳功法要求“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即练习太极拳功法时要先用意,再行气,而后身体动。在练习功法时注重季节、时辰的选择,习武者针对经络运行选择相应的时辰,练习相应的功法。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是练习太极拳的核心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武术理论中将习武者的外在运动和内在修为统一为一个整体,习武者不但要外练筋骨,还要运气通脉增加内功修为,外练一定要以内练作为基础,否则就会外强中干。阴阳理论对武术的影响同样深远,阴阳学说论述了拳术练习过程中动作的相互转换,极大地丰富了武术拳理。如身体重心的虚实相互转换、动静相互结合、双掌前后正反相互转变等,这些都是阴阳学说在拳术中的具体体现。
    为保护我国传统武术,2006年,国务院批准将少林功夫、武当武术、太极拳、沧州武术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已有32种武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受西方思想影响,现代武术的发展更加注重体现其自身的体育属性。例如,武术被列为北京奥运会的表演赛事,此外很多地方还定期举办武术比赛。尽管发展武术的体育属性可以提高武术的知名度,增加武术的商业性,但也很容易导致文化空巢现象,即传统文化只保留了物质内容,而文化思想观念的传播出现断层。如果不注重武术文化的发展,武术终将成为体操式的竞技运动项目。
    (取材于邱长文、原敏芳等的相关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中“武术”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武术博大精深,但是长期以来武术的概念却未能定性,汉代以后,与武术相关的“武艺”一词开始出现并被广泛使用,民国时期,武术曾一度被称之为“国术”。
    B.武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招式名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含蓄与智慧,其套路富有艺术美感,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能和舞蹈、京剧、书法等艺术形式相融合。
    C.武术十分重视武德,素有“习武先习德”的说法,各武术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武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以约束习武者的行为,因此,除暴安良、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等武德传承至今。
    D.现代武术的发展注重其自身的体育属性,虽然提高了武术的知名度、增加了商业性,但也很容易导致文化空巢现象,因此我们要把“武术文化的发展”摆在优先位置。
    解析 D项,曲解文意,“因此我们要把‘武术文化的发展’摆在优先位置”错,材料三最后一段“如果不注重武术文化的发展,武术终将成为体操式的竞技运动项目”,只是说应该注重武术文化的发展,但并未提到“要把‘武术文化的发展’摆在优先位置”。
    答案 D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武”的本义,泛指与武力、军事或技击有关的事物;春秋时期,“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后来,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武”被释义为“止戈为武”。
    B.“术”有道路、方法和技艺的含义;“武”与“术”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南朝宋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其中的“武术”与军事技击相关,由此可知,武术的本质含义在于技击性。
    C.文学与武术的结合。一方面,武术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美感给予文学创作以题材和灵感,另一方面文学天马行空的想象给予武术以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在武术文学,武侠小说、侠义公案小说和新派武侠小说中都有体现。
    D.高水平的习武者在练习前,往往花一段时间凝神静气,当心神不受外界干扰时,才开始演练,最终达到庄子所谓“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的物我两忘的境界;充分证明了武术套路能使欣赏者产生美的感受。
    解析 A项,范围不清,“春秋时期,‘武’或‘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后来,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错,根据材料一第2段“到了春秋早期,‘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到了春秋末年,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武’被释义为‘止戈为武’”,可知“‘武’与‘文’相对应,专指军事活动”是“春秋早期”而非“春秋时期”,“受到诸子百家思想及伦理观念的影响”是“春秋末年”而非“后来”;B项,指代有误,“由此可知,武术的本质含义在于技击性”错,选项中的“此”指代的是“南朝宋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其中的‘武术’中军事技击相关”,而材料一第3段的表述则是“由‘武术’一词的发展历史可知,武术的本质含义在于技击性”;D项,曲解文意,“武术套路能使欣赏者产生美的感受”错,根据材料二第4段内容可知,写“高水平的习武者”是为了说明“能使操练者的身心获得极大的愉悦感”。
    答案 C
    3.下列现象不能体现材料三所述武术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3分)
    A.融入了传统武术元素的短片《功守道》在天猫“双11”晚会亮相。
    B.为抵御外来侵略,霍元甲于1910年在上海创办“精武体育会”。
    C.八卦掌取意于《易经》,把八卦掌法的无穷变化看成是有规律的。
    D.武术对练开始前和结束后须行“拳礼”,表示谦虚礼让。
    解析 材料三所述武术文化内涵一是指“武德”,“武德”是“传统儒家思想和古代社会道德标准共同演绎的结果”,包括“除暴安良、尊师重道、见义勇为等”;二是指“受到了传统哲学文化多方面的影响”。B项体现的是爱国的武德。C项体现的是传统的“周易”哲学思想。D项体现的是谦虚礼让的武德。B、C、D项都属于武术文化内涵,A项则体现的是武术的商业性。故选A。
    答案 A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材料二第1段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中华武术虽然是世界上诸多搏击术中的一种,但其本身已升华为一种艺术形式”,下文围绕中心论点从不同方面进行论证,可分析出是“立论式论证方式”;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下文各段分别从“武术的招式名称”“武术套路美感与愉悦性”“武术与其他传统文化的融合”“文学与武术的结合”等方面进行论述,可分析出论证结构是“总分式,并列结构”;材料二列举了和古代武术相关的书籍,用了例证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引用《道德经》中的话语是引证法,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答案 ①材料二采用了立论式论证方式。②论证结构为总分式,并列结构。③论证中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④选用的论据丰富典型,说服力强,大量引用古代诗文,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5.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武术需要我们加强理解和传承。对中华武术我们应该传承什么?在传承中需要注意什么?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加以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回答第一问,根据材料一第3段对“术”的概念的阐释,以及关于民国时期成立“中央国术馆”等事件的内容,可知我们应该重视对武术技艺的传承;根据材料二第3、4段关于武术套路的艺术美感以及对操练者起到的身心愉悦的作用,可知我们应该重视对武术艺术美的传承;材料三第1段强调武德的重要性,武德已传承至今,我们应继续继承;而材料三第2段主要强调传统哲学文化对武术的影响,旨在引导我们从传承哲学思想中感悟中华武术蕴含的拳理。回答第二问,要对文本整体感知,中华武术由最初的“技击术”已经“升华为一种艺术形式”。我们在传承过程中要注意结合新时代的需要。武术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武德等息息相关,我们在传承过程中应注意身心的共同修养,从材料三最后一段“增加武术的商业性……如果不注重武术文化的发展,武术终将成为体操式的竞技运动项目”可知,发展武术的体育属性、商业性要适度,要注重对文化性的保留;从材料三第3段“为保护我国传统武术……已有32种武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知,在保护传统武术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答案 传承:①传承技艺;②传承武德;③传承艺术美;④传承哲学思想。
    注意:①传承应以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为宗旨;②发展县体育属性、商业性要适度,注重保留文化性;③政府在扶持保护传统武术中要发挥主导作用。(每点1分,任答六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9分)
    材料一: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积极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价值观的出现以社会共有意识的形态引领社会心态。因此,核心价值观引领是社会积极健康心态培育的基础。而流行语作为一种社会心态反映,可依靠核心价值观引领,在网络情感宣泄情景中构建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网民的价值意识,帮助网民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培育积极的社会心态。首先,要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包容作用,给予网民正确的价值培育,帮助其找准个人的价值定位,坚定目标,寻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其次,使用核心价值观弥补社会个体与群体共同价值方面的心理缺失,通过引导反映社会积极心态的流行语传播,发挥核心价值观的正向引导作用,使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塑造价值,在快速的网络化传播中消解消极的社会心态。最后,使用流行语以接地气的方式向人民群众传递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代了传统固化、呆板、说教的价值观传播形式,有助于塑造网民正能量的社会心态。
    (摘编自《流行语的传播生态与价值引领》)
    材料二:
    新与旧,小与大,变与不变,道出了流行语背后的辩证法。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符号,流行语则反映着时代的侧面。近日,经过公开征集、专家评选、媒体投票等环节,《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19年十大流行语”,“文明互鉴”“区块链”等热词榜上有名,引发网友广泛关注。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时间在语言上不断留下“辙痕”。新表达、新句式、新修辞为开放的语言系统注入生命力,有的甚至沉淀为常用语。但另一方面,有的内涵有限,在网络空间、娱乐文化中热闹一时后,无法逃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命运。沉淀与流失,是语言流变的自然过程。
    流行语是一个语言现象,更是一个社会现象,其中既有个人表达,也有宏大叙事。从更大层面看,正如“区块链”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文明互鉴”向世界宣示交流对话的中国主张,流行语的变化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步伐相伴随。
    在生活的场景中,有顺境也有挑战。流行语中,也自然存在一些带有情绪的真实表达。今年评选出的“我太难了”,是一些人面对生活压力时的真实感受。但从当年的“蓝瘦香菇”,到“扎心了,老铁”“我太难了”,不少流行语本身带有幽默调侃、自我解压的色彩,也有通过网络社交抱团取暖的含义。进一步说,“996”对企业的人性化管理提出更高要求,“融梗”与抄袭界限不清倒逼法律进一步细化,正视流行语中折射出的问题与挑战,个人才能在克服困难中成长,社会才能在解决问题中进步,进而激发出更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年度流行语是一个以年为跨度的社会观察哨。换上历史的广角镜头,流行语的变迁展现出时代的变与不变。以科学技术领域为例,从几年前的“互联网+”“引力波”,到时下的“5G”“区块链”,日新月异的革新不断拓展着生产生活的疆域。从“两弹一星”“陈氏定理”,到“神舟飞船”“港珠澳大桥”,中国科技的历史性跨越,成为新中国70年辉煌历程的生动注脚。流行语持续更新,归根结底是因为时代在变化、国家在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铁人精神”还是“蛮拼的”态度,无论是“个体户”首吃螃蟹还是“创客”掀起创业热潮,拼搏奋斗的精神始终不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始终不变,这些都将汇聚起推动中国向好发展的磅礴力量。
    新与旧,小与大,变与不变,道出了流行语背后的辩证法。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临近年末,很多机构相继发布了不同版本的年度热词,其选择各有不同。但无论如何,流行语只能投射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并不能代表时代的全部。流行语选择愈多样、变化愈快速,越说明我们这个时代充满了进步的多样性,越说明中国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
    (摘编自《流行语中的时代活力》,2019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微博、微信、QQ等聊天工具的兴起,着实让网络变得沸腾起来,不断涌现的网络词语开始从网络走进生活,这是一种新的文化,也是一种进步,激活了网民的创新意识。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化的普及,不少网络词语也纷纷进入了词典。这让网友们更加热情高涨。市民陈小姐认为,“现在网络发展太过迅速,几乎每天都会有很多新词出现,平时在和朋友聊天的时候,别人时不时会说一些比较潮的词汇,很多我都不太懂,然后就去百度,有的很有意思,也很容易就能接受,比如‘十动然拒’‘囧’‘么么哒’等等,对于年轻人来说,只有不断地接受新事物才不会被淘汰,用网络词汇武装自己,看起来也很潮不是么?”网络词汇的涌现已经势不可挡,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这些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具有新意与活力,但是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有的市民担忧,过度的简单化、碎片化、卡通化,是否对下一代产生不好的影响呢?也有部分市民对此不以为然,市民易先生说:“就像古时候的成语一样,网络词语都是通过不断的积累而来,也有很多表达贴切,极具新意,如果能从中不断地吸收时代中好的部分,也不失为一件好事。”部分词汇超文化底线好词坏词能否“一刀切”?由于网络词汇是在自由化的网络上产生的,所以,在“野蛮生长”的环境下,既存在积极正面的词汇,例如“正能量”“干巴爹”“给力”,同时也有非常多的词汇并不文雅,例如“屌丝”“撕逼”“绿茶婊”等等。这样特定含义的网络词语、成语并非那么容易为社会所接受。
    (摘编自《网络流行语来袭,传统汉语“伤不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流行语具有接地气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来传播价值观,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民群众传递社会正能量。
    B.流行语的去留符合语言流变的自然过程,在不能为语言系统注入生命力的时候,就会选择快速流行随后快速消失的结局。
    C.流行语伴随网络文化普及而流行,已经成为年轻人保持活力的新事物,这使得网友也热情高涨地推动网络词语进入词典。
    D.流行语的流行和积累与成语有相似性,只要能从中不断吸收符合时代潮流的部分,就一定能够产生积极的、正面的作用。
    解析 A项,“价值观”并未说明是何种价值观,不一定会产生选项所示的作用。B项,原文说的是“无法逃脱”,而不是带有主动倾向的“选择”。C项,文中是“不少网络词语也纷纷进入了词典”,才让“网友们更加热情高涨”。“网友也热情高涨地推动网络词语进入词典”,颠倒了原文中的因果关系。
    答案 D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积极心态的基础,具有包容特征,可以用来引领社会心态,帮助个人寻求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强调流行语有宣泄情绪的作用,也都认为流行语有助于个人在克服困难中成长,塑造积极的社会心态。
    C.流行语有个人表达和宏大叙事两个层面,其中,“我太难了”属于低层次的个人表达,“文明互鉴”是高层次的宏大叙事。
    D.中国科技领域持续更新的流行语,既反映出中国科技的历史性跨越,也折射出新中国不断取得的新成果和创造的新辉煌。
    解析 “我太难了”,是一些人面对生活压力时的真实感受。“从更大层面看”中的“大”指流行语适用对象相对于“个人表达”和“宏大叙事”更大,并不是层次高低。如“文明互鉴”已经超越了“宏大叙事”范畴,成为中国主张。
    答案 C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教科书式”源自一段上海民警街头执法的视频,其中记录的执法程序和现场指令都无可挑剔,具有教科书般的规范性。
    B.营造网络流行语不等于低俗的全民意识,主流媒体做到坚决不用低俗流行语,鼓励全体网民主动抵制有害的低俗流行语。
    C.从网络热词中驱散负能量的寒霜,让流行语成为正能量的载体,才能让这座语言的花园更美丽、这个语言的城市更繁荣。
    D.若真想让年轻的网络流行语成为一种坚实的语言力量,那么对网络流行语的创造与使用有一些适当规范也是非常必要的。
    解析 材料二侧重从正面阐述流行语的选择和变化与时代进步的多样性和中国发展的可能性之间的关系。A项,侧重流行语的来源。B项,主流媒体对待流行语的态度。C项,侧重于让流行语成为正能量载体,能够体现时代进步。D项,侧重流行语的规范问题。
    答案 C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材料二用“新与旧,小与大,变与不变,道出了流行语背后的辩证法”开篇,结尾段首句也是“新与旧,小与大,变与不变,道出了流行语背后的辩证法”,是以具有辩证关系的三组词引出和总结强化论点,引导读者辩证看待流行语现象。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的方式,开头结尾又相互照应,中间分论点并列式展开论证,二、三两段是说“新与旧”,四、五两段是说“小与大”,第六段是说“变与不变”,有较强的说服力。论证中综合使用多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如“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是引用论证,“新表达、新句式、新修辞为开放的语言系统注入生命力,有的甚至沉淀为常用语。但另一方面,有的内涵有限,在网络空间、娱乐文化中热闹一时后,无法逃脱‘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命运”是对比论证,“从‘两弹一星’‘陈氏定理’,到‘神舟飞船’‘港珠澳大桥’,中国科技的历史性跨越,成为新中国70年辉煌历程的生动注脚”等是举例论证。
    答案 ①以具有辩证关系的三组词引出和总结强化论点,引导读者辩证看待流行语现象。②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各分论点从“新与旧”“小与大”“变与不变”三个侧面,并列式展开论证,有较强的说服力。③论证中综合使用多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
    5.如何辩证评价材料二中画线句“流行语选择愈多样、变化愈快速,越说明我们这个时代充满了进步的多样性,越说明中国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流行语选择愈多样、变化愈快速”与“越说明我们这个时代充满了进步的多样性,越说明中国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构成因果关系,说明流行语的选择多样性与快速变化,能给时代进步带来多样性,体现人们正面的精神和追求,说明中国向好发展。 材料三中说到“由于网络词汇是在自由化的网络上产生的,所以,在‘野蛮生长’的环境下,既存在积极正面的词汇,例如‘正能量’‘干巴爹’‘给力’,同时也有非常多的词汇并不文雅,例如‘屌丝’‘撕逼’‘绿茶婊’等等。这样特定含义网络词语、成语并非那么容易为社会所接受”。这就说明产生于“野蛮生长”环境下的流行语,有的带有粗俗的特定含义,与时代进步相悖,对中国发展会产生负面作用,所以画线句在逻辑上不严谨。如果加上“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前提,就能严谨地表达出流行语对时代和国家发展的正面意义。
    答案 ①画线句的因果关系成立。流行语源自各个社会生活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变化和国家发展,体现人们正面的精神和追求,说明中国向好发展。②画线句在逻辑上不严谨。产生于“野蛮生长”环境下的流行语,有的带有粗俗的特定含义,与时代进步相悖,对中国发展会产生负面作用。③画线句需要加上“核心价值观引领”的前提,才能严谨地表达出流行语对时代和国家发展的正面意义。

    相关试卷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共28页。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论述类文本阅读4 主观题(论证特点)-2022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讲练:

    这是一份论述类文本阅读4 主观题(论证特点)-2022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讲练,共20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