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小说形象之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2022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全面解读精讲精练
展开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情节的设置和环境的描写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一、什么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是多方位的,它凭借各种艺术手段既对人物形象进行直接描写(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又对人物进行间接描写(如侧面衬托)。
一、正面描写其言行二、侧面描写来烘托补充:他人/作者的评价介绍,通过精当的议论来点睛:如作者的客观陈述,作者的评价,他人的评价等点面结合,或以个体写群像欲扬先抑,先抑后扬
特别提示: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有动作描写细节、心理描写细节、语言描写细节、环境描写细节等。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有: ①刻画人物性格、爱好、追求; ②深化主题; ③推动情节发展; 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⑤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祝福》中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环境的暗示烘托
阴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严监生临死时的描写: “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摇。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爱财竟胜过自己的生命。为区区两茎灯草而眼不闭,气不咽,如此贪婪,真令人可恨又可笑。
行动描写能“以外显内”,可以反映人物的心理状况、揭示人物的性格、品质。有时还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葛朗台: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
分析:76岁的老头一见到金子,立刻焕发了“青春”,这一“纵”一“扑”强烈地辐射着葛朗台对金子的专注、贪婪,反映出他爱财如命的本质。
二、怎样考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三、怎样答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答题“3步骤”第一步:定角度,明方向看题干要求和文本内容,确定答题是从直接描写的角度还是从间接描写的角度,还是两者兼有。第二步:找对应,细分析从文中找出直接描写或者间接描写对应的内容,看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指出运用这种手法从哪个角度表现了人物的哪种特点。第三步:析效果,组答案指出使用这种手法所达到的艺术效果,再根据题干要求进行答案整合。
1.人物描写及作用(1)肖像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进行描绘的手法,具体包括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描写。肖像描写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2)语言描写——包括对话、独白、旁白及对语气的描写。语言描写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代表性的语言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3)动作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行为动作进行描写的手法。动作描写可以写出人物的心灵世界,有助于揭示人物心理及性格特征。
1.人物描写及作用(4)心理描写——对人物在一定情景中的想法、感触、情绪、意识等进行的具体刻画。心理描写可以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及行动的内在依据,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进展。(5)细节描写——对生活中那些细致又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做的特写型描写。是叙事类文章最小的描写单位,它把事物细微本质的情状特点,鲜明逼真地呈现出来。细节描写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可随意取代。小说中运用恰当的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细腻地展示人物某方面的性格特征及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6)场面描写——在特定的时间及环境中,展开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主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发生关系而构成的人物活动的“动态”描写上,同时也表现在作为人物活动背景的特定环境的渲染上,通过环境及人物活动的描写,来烘托、渲染气氛,以刻画人物性格。
人物描写艺术涉及的范围很广,如表现手法(如对比)、修辞手法、语言等角度,但主要在人物描写手法上。具体指正面描写(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细节等)与侧面描写两类。在判定所用的手法上要注意两点:(1)具体而全面。(2)特别注意以下写人手法的判断。①侧面描写。对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不要仅仅局限于正面描写,不要遗漏侧面描写、对比映衬、环境烘托等。②细节描写。不能把细节描写等同于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多表现在动作描写上,但同时也表现在服饰、神态和心理上。细节描写肯定是一种细致描写,但描写细致不能等同于细节描写,只有那些描写细致而又非常具有表现力的描写才叫细节描写。
③心理描写。高考命题正趋向这一点。心理描写又分为直接心理描写(如内心独白、意识流、梦幻等方式)和间接心理描写(主要通过语言、动作来体现心理),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现,是一种层次很高的描写艺术。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有交叉,语言是展示人物心理的重要方法,人物说的话是语言描写,人物所思所想是心理描写。④个别不常用的写人手法。如主观描写与客观描写等。客观描写,就是如实地再现描写对象的原貌和特征,而不加入作者的主观感受和评价;主观描写恰与之相反,作者带着主观情感和评价去描写对象,这类描写包括描述事物本身和作者对它的反应两个方面。
(2014·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抻 面①阿 城 铁良是满族人。问他祖上是哪个旗的,他说不知道,管它哪个旗的,还不都是要干活儿吃饭。 铁良在北京是个小有名气的人,因为抻得一手好面。面是随时有客要吃就得煮的,因此,铁良专在一家做。 铁良原来有几股钱在店里,后来店叫政府公私合了营,铁良有些不太愿意,在一个公家人面前说了几句。公家人也是以前常来店里吃铁良抻的面的主儿,劝了铁良几句。几年以后,铁良知道害怕了,心里感激着那个公家人。 抻面最讲究的是和面。和面先和个大概齐,之后放在案子上苫块湿布醒着。后来运动多了,铁良说,这“反省”就是咱们的醒面;醒好了面,愿意怎么揉掐捏拉,随您便。 醒好了的面,内里没有疙瘩。面粉一掺了水,放不多时就会发酸,所以要下碱。下了碱的面,就可以抻了。
有人用舌头试碱放多了还是少了,舔舔,有一股苦甜香,就是合适了。铁良试碱不用舌头,一半儿的原因是抻面是个露脸的活儿,是公开的,客人看着,当面的。铁良用鼻子闻闻,碱多了,就再放放,醒碱。 跑堂的得了客人要的数儿,拉长声儿喊给铁良。客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看铁良抻面,好像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 铁良不含糊,一手揪出一拳头面,“啪”,和在一起,搓成粗条儿,掐着两头儿,上下一悠,就一个人长了——人伸开胳膊的长度等于这个人的身高。铁良两手往当中一合,就是两股,再抻再合,就是四股,再抻再合,八股,十六股,三十二股,六十四股,一百二十八股。之后掐去两头,朝脑后一甩,好像是大闺女的辫子飞落到灶上的锅里,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到店里的座位上。 锅边儿的伙计用一双长筷子搅两下,大笊篱把面捞出盛到海碗里。海碗里有牛骨高汤,入好面,撒几片芫荽、葱丝儿、带红根儿的嫩菠菜,浇上满天星辣椒油花儿,红、绿、白,“啪嗒”,放在了客人面前。客人挑起一筷子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额头有点儿亮。铁良呢,和街上的熟人聊了有一会儿了。
20世纪50年代,犯人被押去刑场的时候还允许点路边的馆子,吃最后一口人间食。有个老头子被押在车上,路过铁良的店,说是去阴间的路上得吃口抻面。于是押进去,老头子张口要龙须面,铁良也不说话,开始抻。 铁良几下就抻好了,亲自放面下锅,瞬时捞起,入在汤里,双手捧了碗放在老头儿面前。老头儿挑起面迎光看了看,手上的铐“哗啦啦”响,吃了一口,说:“是这个意思。”就招呼上路了。 铁良后来跟人说:“这就是当初借钱给我学手艺的恩人,他就是要我抻头发丝儿面,我也得抻出来。”(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注:①抻(chēn)面:用手把面团抻成面条。抻,拉长。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铁良的抻面手艺?请简要分析。
第一步:确定角度,明考向。 题干中明确提示了从“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的角度解答,这里的“间接描写(侧面烘托)”主要是借助其他人物来侧面烘托辨析铁良的抻面手艺,至于物象衬托、环境烘托,文中没有体现出来。第二步:寻找对应,析效果。 从文中找出借助其他人物来侧面烘托铁良的抻面手艺的对应内容,并分析效果。
答案:(1)从客人的角度侧面烘托:①“客人出到街上,靠在铺面窗口看铁良抻面,好像是买了一张看戏的站票。”②“客人就笑了,转身回到店里的座位上。”③“客人挑起一筷子面,撑开嘴吃,热气蒸得额头有点儿亮。” 运用比喻、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写出客人不同阶段的反应,衬托铁良抻面手艺的高超。(2)从犯人的角度侧面烘托:“老头儿挑起面迎光看了看,手上的铐‘哗啦啦’响,吃了一口,说:‘是这个意思。’” 运用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手法,表现出“老头儿”对铁良抻面手艺的肯定,衬托出铁良抻面手艺的高超。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理水(节选) 鲁 迅①当两位大员回到京都的时候,别的考察员也大抵陆续回来了,只有禹还在外。他们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水利局的同事们就在局里大排筵宴,替他们接风。这一天真是车水马龙,不到黄昏时候,主客就全都到齐了,院子里却已经点起庭燎来,鼎中的牛肉香,一直透到门外虎贲的鼻子跟前,大家就一齐咽口水。酒过三巡,大员们就讲了一些水乡沿途的风景,芦花似雪,泥水如金,黄鳝膏腴,青苔滑溜……等等。微醺之后,才取出大家采集了来的民食来,都装着细巧的木匣子,盖上写着文字,有的是伏羲八卦体,有的是仓颉鬼哭体,大家就先来赏鉴这些字,争论得几乎打架之后,才决定以写着“国泰民安”的一块为第一,因为不但文字质朴难识,有上古淳厚之风,而且立言也很得体,可以宣付史馆的。②局外面也起了一阵喧嚷。一群乞丐似的大汉,面目黧黑,衣服破旧,竟冲破了断绝交通的界线,闯到局里来了。卫兵们大喝一声,连忙左右交叉了明晃晃的戈,挡住他们的去路。③“什么?——看明白!”当头是一条瘦长的莽汉,粗手粗脚的,怔了一下,大声说。④卫兵们在昏黄中定睛一看,就恭恭敬敬的立正,举戈,放他们进去了。
⑤局里的大厅上发生了扰乱。大家一望见一群莽汉们奔来,纷纷都想躲避,但看不见耀眼的兵器,就又硬着头皮,定睛去看。头一个虽然面貌黑瘦,但从神情上,也就认识他正是禹;其余的自然是他的随员。⑥这一吓,把大家的酒意都吓退了,沙沙的一阵衣裳声,立刻都退在下面。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并不屈膝而坐,却伸开了两脚,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又不穿袜子,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随员们就分坐在他的左右。⑦“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⑧“你们坐近一点来!”禹不答他的询问,只对大家说,“查的怎么样?”⑨大员们一面膝行而前,一面面面相觑,列坐在残筵的下面,看见咬过的松皮饼和啃光的牛骨头。非常不自在——却又不敢叫膳夫来收去。⑩“禀大人,”一位大员终于说,“倒还像个样子——印象甚佳。松皮水草,出产不少;饮料呢,那可丰富得很。百姓都很老实,他们是过惯了的。”
⑪“卑职可是已经拟好了募捐的计划,”又一位大员说,“准备开一个奇异食品展览会,另请女隗小姐来做时装表演,来看的可以多一点。”⑫“这很好。”禹说着,向他弯一弯腰。⑬“不过第一要紧的是赶快派一批大木筏去,把学者们接上高原来。”第三位大员说,“学者们有一个公呈在这里,他们以为文化是一国的命脉,学者是文化的灵魂,只要文化存在,华夏也就存在,别的一切,倒还在其次……”⑭“他们以为华夏的人口太多了,”第一位大员道,“减少一些倒也是致太平之道。况且那些不过是愚民,那喜怒哀乐,也决没有智者所推想的那么精微的。……”⑮“放他妈的屁!”禹心里想,但嘴上却大声的说道:“我经过查考,知道先前的方法:‘湮’,确是错误了。以后应该用‘导’!不知道诸位的意见怎么样?”⑯静得好像坟山;大员们的脸上也显出死色,许多人还觉得自己生了病,明天恐怕要请病假了。⑰“这是蚩尤的法子!”一个勇敢的青年官员悄悄的愤激着。⑱“卑职的愚见,窃以为大人是似乎应该收回成命的。”一位白须白发的大员,这时觉得天下兴亡,系在他的嘴上了,便把心一横,置死生于度外,坚决的抗议道:“湮是老大人的成法。‘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老大人升天还不到三年。”
⑲禹一声也不响。⑳“况且老大人化过多少心力呢。借了上帝的息壤,来湮洪水,虽然触了上帝的恼怒,洪水的深度可也浅了一点了。这似乎还是照例的治下去。”另一位花白须发的大员说,他是禹的母舅的干儿子。禹一声也不响。“我看大人还不如‘干父之蛊’,”一位胖大官员看得禹不作声,以为他就要折服了,便带些轻薄的大声说,不过脸上还流出着一层油汗,“照着家法,挽回家声。大人大约未必知道人们在怎么讲说老大人罢……”“要而言之,‘湮’是世界上已有定评的好法子,”白须发的老官恐怕胖子闹出岔子来,就抢着说道,“别的种种,所谓‘摩登’者也,昔者蚩尤氏就坏在这一点上。”禹微微一笑:“我知道的。有人说我的爸爸变了黄熊,也有人说他变了三足鳖,也有人说我在求名,图利。说就是了。我要说的是我查了山泽的情形,征了百姓的意见,已经看透实情,打定主意,无论如何,非‘导’不可!这些同事,也都和我同意的。”他举手向两旁一指。白须发的,花须发的,小白脸的,胖而流着油汗的,胖而不流油汗的官员们,跟着他的指头看过去,只见一排黑瘦的乞丐似的东西,不动,不言,不笑,像铁铸的一样。(节选鲁迅《故事新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5月版)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解题指导]
《理水》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6分)
谈谈:分析如何:怎么写的?什么方法,什么途径。具体:手法+文本这样: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结论:中国的脊梁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6分)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是得满分的最低标准) ①形象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 ②言行描写。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旦说话,则刚直有力。 ③对比手法。始终在同众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显其“中国的脊梁”形象。
(2019《小步舞》)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①用特征鲜明的细节凸显人物的个性,如老舞蹈师过时的穿戴、木偶似的舞姿等,表明他是一个怀旧的人;②用个性化的对话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老舞蹈师与“我”的交谈,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与无奈;③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状态,如被人遗忘的苗圃,村托了老舞蹈师失落的心态。
1.《赵一曼女士》: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赵一曼女士形象的?正面描写:语言:①“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②遗书神态: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侧面描写:环境:①小兴安岭:钟声、歌声;②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他人:韩勇义、董宪勋、大野泰治等
2.《小步舞》:莫泊桑以“细节描写”著称,请你结合小说进行分析。①景物细节:绿篱隔出一条条狭窄、规整的小径,显得非常幽静。在这迷人的小树林里,有一个角落完全被蜜蜂占据②肖像细节:他穿一双带银扣的皮鞋、一条带遮门襟的短套裤和一件棕褐色的长礼服,戴一顶肠绒毛宽檐的怪诞的灰礼帽他手里总是拿着一根金镶头的华丽的手杖③动作细节:先是几个小步跳跃,继而行了个屈膝礼,接着用他那细长的腿来了个还算利落的击脚跳,然后开始优雅的旋转,把他那木偶似的身体扭来绞去,动人而又可笑地向空中频频点头致意④语言细节:“先生,它是舞蹈中的皇后,王后们的舞蹈。您懂吗?自从没了国王,也就没有了小步舞。”
专题03 小说形象之人物形象(物象)的作用-2022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全面解读精讲精练: 这是一份专题03 小说形象之人物形象(物象)的作用-2022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全面解读精讲精练,共5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人物形象专题,形象考什么,小说形象的作用,题型一,设问方式,答题方向,“我”的作用,祝福中的“我”,小说中物象的意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2 小说语言特色之品味小说的语言艺术(上)-2022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全面解读精讲精练: 这是一份专题02 小说语言特色之品味小说的语言艺术(上)-2022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全面解读精讲精练,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语言考点,外在形式之美,内在语意之美,学习框架,题型二,品味语言艺术,题型三,怎样考品味语言艺术,作品语言的鉴赏角度,手法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2 小说情节之赏析情节安排的手法-2022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全面解读精讲精练: 这是一份专题02 小说情节之赏析情节安排的手法-2022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全面解读精讲精练,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小说考什么,第二讲,赏析情节安排的手法,情节手法,1悬念,2抑扬,3照应,4伏笔,5对比,6衬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