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中考化学考前查漏补缺提分专题精练
专题07 微型化学实验题(七)-2022年中考化学考前查漏补缺提分专题精练(全国通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7 微型化学实验题(七)-2022年中考化学考前查漏补缺提分专题精练(全国通用),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中考化学考前查漏补缺提分专题精练—微型化学实验题(七)
一、单选题
1. 用“W”型玻璃管进行微型实验。将注射器中的过氧化氢溶液推入管中与二氧化锰接触。下列说法 不正确的是
A. 过氧化氢分解能生成氧气
B. 若 a 处粉末是木炭粉,能看到有二氧化碳产生
C. 若 a 处粉末是硫粉,b 处应接有尾气处理装置
D. 若 a 处粉末是红磷,能看红磷燃烧有白烟产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A、过氧化氢能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为水和氧气,不符合题意;
B、若a处粉末是木炭粉,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无色气体,不能观察到,符合题意;
C、若 a 处粉末是硫粉,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散逸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故b 处应接有尾气处理装置,不符合题意;
D、若 a 处粉末是红磷,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 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模拟工业炼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实验时应先点燃酒精灯后通CO
B. 充分加热,a处固体由黑色变为红色
C. b处可用澄清石灰水检验生成的CO2
D. 可用NaOH溶液吸收尾气中的CO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于CO是可燃性气体,实验时要先通CO排出管内空气,再点燃酒精灯,故错误;
B、a处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可观察到固体有红色变为黑色,故错误;
C、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检验二氧化碳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故正确;
D、一氧化碳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不能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CO,故错误。
故选C
3. 某化学兴趣小组通过微型实验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如图1所示,并将燃着的蜡烛放在图2所示的密闭容器中,用数字化实验监测密闭容器内蜡烛燃烧时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3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1中用注射器抽气并振荡,可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B. 图2实验开始时密闭装置内是纯净的氧气
C. 由图3可知当氧气体积分数低于一定值时将无法支持蜡烛燃烧
D. 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其他气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图1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故A项正确;
B、由图3可知,实验开始时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说明实验开始时密闭装置内不是纯净的氧气,故B项错误;
C、由图3可知,当氧气体积分数为16%时蜡烛就会熄灭,所以该实验说明当氧气体积分数低于一定值时将无法支持蜡烛燃烧,故C项正确;
D、蜡烛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空气中氮气不支持燃烧,蜡烛燃烧后有氧气剩余,所以蜡烛熄灭后,密闭容器中还有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其他气体,故D项正确。
故选B。
4.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青霉素的药瓶、注射器和眼药水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微型实验装置,用于检验二氧化碳的性质。缓缓推动注射器活塞,滴入稀硫酸后,在眼药水瓶中即可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CO2生成
B. 上下两片滤纸条变红,只能证明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C. 该实验能验证二氧化碳通常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D. 该微型实验具有所用药品量少,现象明显,操作简单等优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CO2生成,说法正确;
B、上下两片滤纸条变红,证明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又下面的滤纸先变红,上面的滤纸后变红,还能说明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密度,说法错误;
C、导管口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通常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说法正确;
D、微型实验具有所用药品量少,现象明显,操作简单等优点,说法正确。故选B。
5. 如图为CO 还原CuO微型”实验装置(夹持仪器略)。已知。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可以随时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B. 挤压甲中胶头滴管的同时点燃酒精灯
C. 乙中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丙中增加的质量
D. 此装置内空间较小,空气易排尽,实验危险系数小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A、由装置的特点可知:该装置不能控制反应的停止,说法不正确;
B、微粒防止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在点燃条件时发生爆炸,挤压甲中的胶头滴管,过一会儿再点燃酒精灯,说法不正确;
C、乙中固体减少的质量是氧元素的质量,丙中增加的质量是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二者不相等,说法错误;
D、“微型”实验装置内空间较小,空气易排空,实验危险系数小,说法正确;
答案:D。
二、填空题
6. 右图是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的微型实验装置图。眼药水瓶的作用相当于仪器__________ ,实验过程中发现导管中的黑色粉末变红色,结合装置分析,说明氢气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分液漏斗 ②. 可燃性 ③. 还原性
【解析】
【详解】眼药水瓶盛有的是稀硫酸,其作用相当于分液漏斗,将尾气通到玻璃管下面用于加热,说明氢气还具有可燃性,导管中的黑色粉末变红色,是因为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和水,说明氢气具有还原性。
7. 如图,利用井穴板、打孔透明盖子、滴管和导管进行微型实验。
(1)井穴1中能证明石灰水和盐酸发生反应的现象是 ______ 。
(2)井穴2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3)欲证明未知粉末X中含有碳酸盐,实验操作为 ______ 。
【答案】 ①. 红色溶液变成无色 ②. 6HCl+Fe2O3=2FeCl3 +3H2O ③. 在孔穴6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将稀盐酸挤入孔穴3
【解析】
【详解】(1)酚酞遇碱性物质显红色,遇中性物质显无色,氢氧化钙呈碱性,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氯化钙溶液呈中性,井穴1中能证明石灰水和盐酸发生反应的现象是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2)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HCl+Fe2O3=2FeCl3 +3H2O;
(3)碳酸盐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欲证明未知粉末X中含有碳酸盐,实验操作为在孔穴6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将稀盐酸挤入孔穴3,若孔穴3中出现气泡,孔穴6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X中含有碳酸盐。
8. 如下图所示,实验小组用微型实验装置“W”型玻璃管探究燃烧的条件。
(1)a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2)对比a、b处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
(3)若验证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还需补充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4P+5O22P2O5 ②. 温度达到着火点 ③. 停止通入氧气,改通氮气
【解析】
【详解】 (1)a处发生的反应是磷和氧气点燃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
(2)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需要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物质有可燃性、温度达可燃物的着火点、与氧气充分接触;对比a处温度较高的红磷能燃烧、b处温度较低的红磷不燃烧,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若验证可燃物燃烧的另一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还需补充的实验操作是停止通入氧气,改通氮气,发现红磷不燃烧,与通氧气时磷燃烧对比即可获得结论。
9. 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如图所示的微型实验装置来探究二氧化碳的制法和性质,打开弹簧夹,并推压加液器的活塞加入盐酸。
(1)制气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反应一段时间后,请设计实验证明烧杯中有哪些溶质。_____(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
(3)当制气管中盐酸消耗完,反应停止后,可观察到什么现象?_____
【答案】 ①. CaCO3+2HCl=CaCl2+H2O+CO2↑ ②. 取样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取上层澄清液体滴加酚酞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且酚酞变红,则烧杯中的溶质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③. 烧杯中液体倒吸入制气管并产生白色沉淀
【解析】
【分析】(1)根据反应原理进行书写。
(2)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设计。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1)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
(2)烧杯中的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可能含有氢氧化钠,取样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取上层澄清液体滴加酚酞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且酚酞变红,则烧杯中的溶质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故填:取样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取上层澄清液体滴加酚酞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且酚酞变红,则烧杯中的溶质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3)当制气管中盐酸消耗完,反应停止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而消耗,使装置内的压强降低,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制气管,碳酸钠会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故填:烧杯中液体倒吸入制气管并产生白色沉淀。
10. 某同学用微型实验装置(如图)制取二氧化碳并检验其性质,回答问题。
(1)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b处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
(3)根据烧杯中的变化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______。
(4)另一同学操作时,误将浓盐酸当作稀盐酸使用,结果______处没有明显现象。
(5)你认为微型实验的优点是____(写一条即可)。
【答案】 ①. CaCO3+2HCl===CaCl2+H2O+CO2↑ ②.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③. 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④. b ⑤. 节约试剂、装置简单、减少污染、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效果良好(写出一条即可)
【解析】
【详解】(1)试管中碳酸钙和稀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
(2)产生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b处出现的现象是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烧杯中的阶梯蜡烛下面的先熄灭,上面的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不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
(4)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溶质氯化氢,会使二氧化碳中含有氯化氢,与石灰水接触,则氯化氢与氢氧化钙反应,看不到b处变浑浊的现象;
(5)该微型实验的优点有节约试剂、装置简单、减少污染、操作简便、安全可靠、效果良好等。
11.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如图微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
(1)挤压右滴管并微热燃烧管,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是_____;
(2)挤压右滴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3)如在燃烧管中加入镁条,挤压右滴管并引燃,反应现象是_____;在挤压左滴管后,镁条继续燃烧。请通过这一现象谈谈你对燃烧条件或灭火方法的新认识_____。
【答案】 ①.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②. ③. 双球管中产生气泡,燃烧管中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的固体 ④. 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或镁条燃烧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解析】
【详解】(1)挤压右滴管,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混合,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并微热燃烧管。燃烧管内白磷和红磷都接触了氧气,但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可以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其着火点以上;
(2)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方程式为:;
(3)在燃烧管中加入镁条,挤压右滴管并引燃,反应现象是:双球管中产生气泡,燃烧管中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再挤压左滴管后,镁条继续燃烧。说明镁带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对燃烧条件或灭火方法的新认识: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镁条燃烧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等。
12. 利用微型实验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备及性质实验。
(1)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
(2)若要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应在1处放_________。
(3)小烧杯中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4)检验微型集气瓶中收集满二氧化碳的方案是__________。
【答案】 ①. ②. 干燥的石蕊试纸(或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 ③. ④. 将燃着的木条靠近微型集气瓶上端瓶口处,木条熄灭,则说明已经收集满
【解析】
【详解】(1)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2)若要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1处作为对比实验,应放置干燥的石蕊试纸,观察是否变色;
(3)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4)要检验微型集气瓶中是否收集满二氧化碳,应将燃着的木条靠近微型集气瓶上端瓶口处,木条熄灭,则说明已经收集满。
13. 小明利用如图所示微型实验装置进行铁丝燃烧的实验探究。
(1)图1单球管中放入的固体可能是_____________。
(2)图2是小明在集气管中进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性质实验”时的几种操作方式,更能提高实验成功率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待火柴快燃尽时立即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管中并塞紧塞子,观察到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_____________;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为_____________。若没有观察到“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的现象,请分析小明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有:_____________(答一点即可)。
【答案】 ①. 二氧化锰(或氧化铁,合理即可) ②. C ③. 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④. ⑤. 过氧化氢溶液量少或分解不充分产生的氧气量较少(或没有除去铁丝表面的铁锈等)
【解析】
【详解】(1)由图可知,固体是用来加速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因此可选用二氧化锰或氧化铁等金属氧化物作为催化剂。故填:二氧化锰(或氧化铁,合理即可);
(2)要提高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成功率,需要将铁丝弯成螺旋状,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同时用燃着的火柴由下往上引燃,图2 中比较符合的是C图。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铁+氧气四氧化三铁。若没有预期的现象,可能是过氧化氢溶液量少或分解不充分产生的氧气量较少,也有可能是没有除去铁丝表面的铁锈等原因造成。故填:C 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过氧化氢溶液量少或分解不充分产生的氧气量较少(或没有除去铁丝表面的铁锈等)。
14. 我国劳动人民早在五千年前就会使用木炭炼铜。在化学实验室里模拟炼铜,既可用传统的实验装置(见图甲),又能用改进的微型实验装置(见图乙)。化学兴趣小组采用图乙装置,开展以下探究活动。
(1)判断木炭与氧化铜已经发生反应的依据是______、______;
(2)用甲装置进行实验,完毕后先停止加热,可能引起的后果是______。
(3)高温下,碳还能与CO2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
【答案】 ①. 黑色粉末变为红色 ②.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③. 石灰水倒吸引起试管炸裂 ④. ⑤. 化合反应
【解析】
【详解】(1)木炭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红色固体铜,同时有二氧化碳生成,因此判断木炭与氧化铜已经发生反应的依据是:黑色粉末变为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用甲装置进行实验,完毕后先停止加热,则会导致试管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导致石灰水倒吸进入试管引起试管炸裂,因此用甲装置进行实验,完毕后先停止加热,可能引起的后果是石灰水倒吸引起试管炸裂;
(3)高温下,碳还能与CO2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15. 微型实验可节约药品,节省时间,操作安全,污染少。如图用 Y 形管或 Y 形导管完成以下实验。
(1)图Ⅰ中 Y 形管左侧管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右侧管中加入浓氨水,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这一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Ⅱ中 Y 形导管平放于桌面,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符号表达式解释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把Y形导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如图 Ⅲ ) , a 管位于上方,b 管位于下方,两张石蕊试纸均湿润,可观察到b管中试纸变色比a 管明显,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无色酚酞变红 ②. 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③. 润湿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 ④. H2O+CO2→H2CO3
⑤. 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解析】
【分析】
【详解】(1)图1是分子运动的实验,由于氨水有强烈的挥发性,氨分子做无规则的运动,与无色的酚酞试剂接触形成碱性的氨水,使无色的酚酞试剂变为红色。所以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无色酚酞变红,可以用微粒是不断运动的解释。
(2)图2是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使用,因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与二氧化碳未变为红色,而湿润的紫色石蕊试剂与二氧化碳变为红色,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发生了化学变化,可以表示为H2O+CO2→H2CO3。
(3)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当将二氧化碳 通入图3所示的装置时,较多的二氧化碳会于下面管中的石蕊试剂接触,先变为红色。
16. 进行如下微型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
(1)能产生黄色溶液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证明C中发生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A和B对比能得出有关金属活动性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Fe2O3+6HCl═2FeCl3+3H2O ②. 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③. 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解析】
【分析】显酸性、显中性溶液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显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详解】(1)根据含有铁离子的溶液显黄色,盐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氯化铁溶液显黄色,反应的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故填:Fe2O3+6HCl═2FeCl3+3H2O;
(2)氢氧化钙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C中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氢氧化钙完全反应后溶液显中性(氢氧化钙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或显酸性(稀盐酸过量),显中性或显酸性溶液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因此发生反应的现象是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故填: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3)A中铜不能与稀盐酸反应,没有现象,B中镁和稀盐酸反应有气泡生成,说明金属活动性镁>氢>铜。故填: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
17. 进行如下微型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
(1)A中无色酚酞溶液变为红色,证明碳酸钠溶液显_____性。
(2)B中产生大量气泡的原因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3)碳酸钠溶液在鉴别C、D中的物质时,依据的不同现象是_____。
(4)E中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答案】 ①. 碱 ②.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③. 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无现象;碳酸钠溶液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 ④. Na2CO3 + CaCl2 == CaCO3 ↓+ 2NaCl
【解析】
【详解】(1)A 中无色酚酞溶液变为红色,证明碳酸钠溶液显碱性。
(2)B 中产生大量气泡的原因是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3)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无现象;碳酸钠溶液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
(4)E 中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 + CaCl2 == CaCO3 ↓+ 2NaCl。
18. 科学实验提倡绿色环保,对实验装置进行微型化改进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图甲是实验室制取并检验CO2的装置,图乙是对图甲装置的“微型”化改进后的装置。
(1)图乙中微型塑料滴管在实验中的作用与图甲中的________仪器相同(填仪器名称)。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图乙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
(3)通常用甲装置完成该实验需要的盐酸是“微型”实验装置用量的10倍,“微型”实验装置具有的优点是________。
(4)实验室利用图甲制取氧气,通常采用________法收集氧气;氧气验满的方法是____。
【答案】(1)分液漏斗
(2) ①.
②. 紫色石蕊变红色
(3)节约药品,产生的废弃物也少,方便操作
(4) ①. 向上排空气 ②.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集满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图乙中微型塑料滴管在实验中的作用与图甲中的分液漏斗仪器相同,它们均可以通过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
【小问2详解】
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图乙实验中,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现象是: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小问3详解】
通常用甲装置完成该实验需要的盐酸是“微型”实验装置用量的10倍,说明微型实验具有节约药品、产生的废弃物少,方便操作的优点;
【小问4详解】
实验室利用图甲制取氧气,根据所给仪器,通常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验满的方法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集满。
19. 图Ⅰ是部分常用化学仪器或装置,图Ⅱ是部分“微型”化学仪器或装置(用“微型”仪器做实验,其试剂用量和废物排放量是通常用量的1/10或更少,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对比图I图Ⅱ回答以下问题:
(1)图I中若用D装置除去O2中的水蒸气,则D中应装入的液体是浓硫酸(用途:对生成的气体进行干燥),气体应从________口通入(选填“a”或“b”)。
(2)用图Ⅱ中的“微型”仪器做实验,固体只需极少量、液体用量也很少(或只需1~2小滴),相对用图I仪器做实验的优点有________(填序号):
①节约药品用量 ②能完全消除实验污染
③方便个人或家庭实验 ④可同时完成多个实验
(3)图I中的C装置的作用相当于图II中的装置________(填字母),它们在实验操作上的共同优点是通过控制液体加入量来控制反应速度。
(4)图I中的C装置和图II中的“多用途U型管”(是在U型管中套入一个底部有小孔的具支试管)都可用做“固一液”反应制取气体。若在反应进行中将“多用途U型管”装置的橡胶管中部夹上铁夹,则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
【答案】(1)a (2)①③④
(3)F (4)U型管左侧的液面上升,固液分离、反应停止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图I中若用D装置除去O2中的水蒸气,气体应与装置内的液体充分接触,气体应该是长进短出,气体应从a口通入;
【小问2详解】
图II中所给的仪器为微型仪器,可以节约药品而不影响实验现象,可以较方便的来操作完成实验,同时由于所取的量少,即使加热所需的燃料也少,且能同时完成多个实验,但是不能够完全消除实验污染。故选①③④;
【小问3详解】
根据装置的特点可以知道:图I中C装置通过分液漏斗,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而图II中的F装置通过胶头滴管,可以控制液体的滴加速率,从而控制反应速率,即图I中的C装置和图Ⅱ中的F装置具有相同的作用。
【小问4详解】
多用途U型管:夹上铁夹后,具支试管内反应产生的气体排不出去,具支试管内的压强增大,把试管内的液体从底部的小孔压到U形管内,从而使U型管左侧的液面上升,固液分离,反应停止。
20. 为了探究分子的运动及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微型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资料:1.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二者接触反应会产生白烟(白烟是氯化铵固体)。
2.由于分子质量小,所以化学上引入了分子的相对质量来表示。氨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7,氯化氢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6.5.
实验一:如上图所示,用长柄V形玻璃管进行实验,向左、右两端的V形玻璃管口分别同时滴入等量的浓氨水和浓盐酸,塞紧橡皮塞。
(1)实验观察到大量白烟,该现象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之一 ____ ,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___ 。
(2)实验观察到白烟的位置偏右,(兴趣小组同学查找了资料――得知:分子的运动速率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有关)根据实验现象可推论:相对分子质量 ____ 分子运动速率越大。
实验二:准备两套(甲、乙)如上图所示的装置,将甲装置放在室温环境中,乙装置放在比室温高30℃的环境中。
(3)乙出现白烟现象比甲 _____ (填“快”或“慢”),原因是 ____ ,甲与乙形成 ____ 实验,控制的单一变量是 ____ 。
实验反思:
(4)①为了证明分子的运动,实验操作中 _____ (填“要”或“不要”)不断摇晃长柄V形玻璃管。
②酒精与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使用完酒精灯应 _____ 灯帽。
③生活中有许多分子运动的事例。任举一例 _____ 。
【答案】 ①. 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 ②. 氨气+氯化氢→氯化铵 ③. 小 ④. 快 ⑤.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⑥. 对比 ⑦. 温度 ⑧. 不要 ⑨. 盖上 ⑩. 湿衣服晾在阳光处容易干
【解析】
【详解】(1)浓氨水与浓盐酸没有接触,但实验中观察到大量白烟,该现象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文字表达式为:氨气+氯化氢→氯化铵;
(2)过一会儿后,从图中观察到有白烟产生且位置偏右,说明氯化氢和氨气发生了化学反应,且氨分子运动的比氯化氢分子运动的快,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小于氯化氢的相对分子质量,由此可知,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速率越大。
(3)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所以乙出现白烟现象比甲慢,甲与乙形成对比实验,控制的单一变量是温度;
(4)①要证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不能使用外力,所以不能不断摇晃长柄V形玻璃管;
②酒精与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使用完酒精灯应盖紧灯帽;
③生活中有许多分子运动的事例,如酒香不怕巷子深、墙内开花墙外香、湿衣服晾在阳光处容易干。
21. 微型实验,因药品用量少,产生污染少而受到化学老师们青睐:
(1)如图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为:无水硫酸铜固体由白色变为蓝色,说明有_____生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两处现象可以得出固体A中一定含有的元素:_____。(资料:无水硫酸铜是白色,遇水后变成蓝色。)
(2)如图是化学小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探究水蒸气和铁的反应实验: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氢气吹出的肥皂泡在空气中将_____(填“上浮”或“下沉”)。
(3)如图水蒸气通过加热的钢管喷出,把火柴靠近铜管口处,火柴被加热:迅速从水蒸气中移开,火柴着火了。水蒸气对点燃火柴所起的作用是_____;火柴移离水蒸气才能燃烧原因:_____。
【答案】 ①. 水 ②. 碳、氢、氧(C、H、O) ③. 置换反应 ④. 上浮 ⑤. 使温度达到火柴头的着火点 ⑥. 移离水蒸气才有充足的氧气
【解析】
【详解】(1)根据所给信息可知,无水硫酸铜固体由白色变为蓝色,说明有水生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由两处现象说明加热固体A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由质量守恒定律,得出A中一定含有的碳、氢、氧三种元素。
(2)反应,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别都含有单质和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在空气中上浮。
(3)因为温度达到火柴头着火点,火柴才会燃烧,铜管口处水蒸气对点燃火柴所起的作用就是加热使温度达到火柴头着火点; 因为火柴燃烧需要氧气,水蒸气通过加热的铜管喷出,所以铜管口处缺少氧气,火柴不会燃烧;当离开管口处由于温度已达火柴头着火点,又有足够的氧气,满足燃烧条件,所以燃烧。
故答案为:
(1)水;碳、氢、氧(C、H、O)
(2)置换反应,上浮
(3)使火柴头温度达到火柴的着火点;移离水蒸气才有充足的氧气。
22. 课堂上老师按“实验一”的装置进行分子运动探究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课后化学兴趣小组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将实验装置在微型试管中进行,如图中“实验二”和“实验三”所示:
(1)按“实验一”进行时,有明显现象的烧杯是 _________ (填“甲”、“乙”或“丙”),该现象说明 _____ 填序号);
①分子间有间隙 ②分子在不断运动 ③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④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⑤分子很小肉眼看不见 ⑥分子构成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2)将装置改进成“实验二”后,其优点有 _________ (填序号):
A.减少空气污染 B.实验现象更明显
C.实验结论更准确 D.节约药品
(3)“实验三”的装置比“实验一”和“实验二”的装置少了一部分,该部分装置在“实验一”和“实验二”中的作用是 _________ 。查询资料发现:①浓氨水能够释放出氨气(NH3);②气体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该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反之则小于空气。实验过程中, _________ 填“E”或“F”)试管中滴有酚酞的滤纸条最先全部变红。
【答案】 ①. 甲 ②. ②⑤ ③. AD ④. 对比试验 ⑤. F
【解析】
【详解】(1)按“实验一”进行时,有明显现象的烧杯是甲,这是因为乙烧杯的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当运动到甲烧杯中时,能和其中的水反应生成氨水,从而使酚酞溶液变红,该现象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分子很小肉眼看不见。故选②⑤;
(2)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将装置改成“实验二”后,其优点是减少空气污染、节约药品。故选AD。
(3)“实验三”的装置比“实验一”和“实验二”的装置少了一部分,该部分装置在“实验一”和“实验二”中的作用是对比试验;查询资料发现:①浓氨水能够释放出氨气(NH3);②气体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该气体密度大于空气,反之则小于空气。氨气的相对分子质量=14+1×3=17<29,故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实验过程中,F试管中滴有酚酞的滤纸条最先全部变红。
23.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科学,探究实验展示了化学的无穷魅力,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也提炼了许多探究方法。
(1)【提出问题】化学兴趣小组想探究分子的运动速率与分子质量有什么关系。
【假设猜想】猜想一: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猜想二:________,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2)【查阅资料】已知浓氨水能挥发出氨气(NH3),浓盐酸能挥发出氯化氢气体(HCl),二者接触反应会产生白烟(即氯化铵固体)
【设计实验】如图所示,在玻璃管两端分别放入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团。
【实验现象】C处产生的白烟较多。
【解释与结论】氨分子的分子质量小于氯化氢分子的分子质量,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
(3)【反思与评价】老师提醒同学们应该佩戴口罩或通风橱中进行操作,你认为老师提出这样的操作的原因是________
(4)【拓展探究】完成上述实验后,化学兴趣小组还想研究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成正比的关系。他们将品红分别滴入到等量的热水和冷水中,其实验现象如下所示。
实验过程
冷水
热水
开始
红色扩散较快
红色扩散较慢
长久放置
最终均成为红色、均匀、透明的液体
此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与老师讲解的结论恰好相反,试从控制变量角度进行分析小组同学操作不足之处是________。
【答案】 ①. 相对分子质量越小 ②.
③. 氨气与氯化氢气体对人体有伤害 ④. 没有控制品红溶液的质量相等
【解析】
【分析】
【详解】假设猜想:根据问题探究分子的运动速率与分子质量有什么关系可推测,猜测二为: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解释与结论:氨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反思与评价:因为氨气与氯化氢有毒,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需要佩戴口罩或通风橱中进行操作;
拓展探究:从控制变量的角度进行分析,因为研究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成正比的关系,所以应控制热水与冷水的体积相等,也应该控制加入的品红的质量相等。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可能为没有控制品红溶液的滴加质量。故填:没有控制品红溶液的质量相等。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10 化学创新实验题(十)-2022年中考化学考前查漏补缺提分专题精练(全国通用),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8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八)-2022年中考化学考前查漏补缺提分专题精练(全国通用),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题05 分析与推理题(五)-2022年中考化学考前查漏补缺提分专题精练(全国通用),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