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年北京中考物理终极押题密卷1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年北京中考物理终极押题密卷1第1页
    2022年北京中考物理终极押题密卷1第2页
    2022年北京中考物理终极押题密卷1第3页
    还剩8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年北京中考物理终极押题密卷1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北京中考物理终极押题密卷1,共91页。
    2022年北京中考物理终极押题密卷1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满分24分,每小题2分)
    1.(2分)(2022•玉州区一模)2021年12月9日,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空间站进行了“天宫课堂”太空授课,实现了“天地同课”的人类壮举。他们在授课时,站立一排,如图所示,说他们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地球 B.太阳 C.月球 D.空间站
    2.(2分)(2022•西安一模)“下楼做核酸了”﹣﹣如图所示是疫情期间志愿者们利用喇叭通知大家的情景。关于喇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听到的喇叭声不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B.对于正在学习的同学来说喇叭声属于噪声
    C.通过喇叭通知是为了增大声音的音调
    D.关紧门窗几乎听不到声音,说明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3.(2分)(2022•成华区模拟)如图所示是某款华为手机正在充电,充电器为手机充电时的输出电压约为(  )

    A.220V B.110V C.380V D.5V
    4.(2分)(2022•顺义区一模)图中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 B.
    C. D.
    5.(2分)(2022•杭州模拟)篮球是一项全民喜爱的运动。向空中斜抛出去的篮球运动轨迹如图所示,若不考虑空气阻力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上升过程中,篮球始终受到推力作用
    B.落向地面,是由于篮球受到惯性的作用
    C.篮球做曲线运动,是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
    D.运动到最高点时,若外力消失篮球将立即静止
    6.(2分)(2021秋•惠济区月考)关于分子动理论及有关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比冷水中快,说明热水比冷水的分子运动剧烈
    B.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
    C.铁块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D.冬季取暖时,室内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是气体的扩散现象
    7.(2分)(2022•南召县模拟)从疫苗的生产到最后的接种,冷链运输起到了关键作用。如图所示,运输疫苗药品等常用一种装有制冷装置的冷藏车。制冷装置通过液态制冷剂汽化将车内的“热”搬运到外面,实现制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冷藏车厢体应选用导热性好的材料制作
    B.车厢内物品表面有一层白霜,是凝固现象
    C.液态制冷剂在车厢内汽化吸热
    D.放入车厢内的水在凝固过程中温度降低
    8.(2分)(2022•铜仁市模拟)一个人用100N的力沿水平方向推着重300N的箱子在水平地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若此人突然蒋推力增大到500N,则地板对箱子的摩擦力的大小为(  )
    A.100N B.500N C.300N D.600N
    9.(2分)(2022•成华区模拟)如图所示,北京冬奥会火了送餐机器人,机器人接到指令后,内部的电动机会驱动其底部轮子将美食送到指定运动员的房间。制作电动机依据的是下列四幅图中的(  )

    A.
    B.
    C.
    D.
    10.(2分)(2022•白云区校级一模)如图所示,某些鱼的浮沉靠鳔的胀缩实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鳔膨胀时,鱼会上浮
    B.当鳔收缩时,鱼的浮力不变
    C.鱼的浮沉与轮船的原理相似
    D.当鳔膨胀时,鱼排开水的重力变小
    11.(2分)(2022•乌鲁木齐一模)下列家用电器中主要利用电磁波工作的是(  )
    A.洗衣机 B.电冰箱 C.微波炉 D.空调扇
    12.(2分)(2022春•福州期中)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图像,分析图像可知(  )

    A.若甲、乙体积相等,则乙的质量较大
    B.若甲、乙质量相等,则乙的体积较小
    C.乙物质的密度为0.5kg/m3
    D.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为4:1
    二.多选题(共3小题,满分6分,每小题2分)
    (多选)13.(2分)(2022•房山区一模)如图所示,是工人使用滑轮组提升建筑材料的示意图,工人在绳子自由端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F为600N,使重1000N的建筑材料匀速竖直上升了3m,用时15s,忽略绳子重力及轮和轴间摩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建筑材料上升的速度是0.4m/s
    B.动滑轮所受的重力为200N
    C.拉力F的功率是240W
    D.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约为83.3%
    (多选)14.(2分)(2022•深圳模拟)图甲是“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装置,图乙是对应的温度﹣时间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左边烧杯应再加一些水,使水和食用油的液面相平
    B.用相同的电热器加热,是为了使水和食用油每秒吸收的热量相同
    C.由图乙分析可知,水的吸热能力较弱
    D.接下来可以换用不同液体进行实验,以使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多选)15.(2分)(2022•长沙模拟)如图是“探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R1、R2、R3的阻值均为10Ω,两个容器中密封着等量的空气,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反映密闭空气温度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实验是为了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大小的关系
    B.通电一段时间后,左侧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比右侧的小
    C.图中实验是为了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
    D.若将图中R3也放入右侧密闭容器里,可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
    三.实验探究题(共8小题,满分28分)
    16.(2分)(2022•江西模拟)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所测物体的长度为    cm。
    17.(2分)(2022•兖州区一模)温度计示数为    。

    18.(3分)(2022春•江阴市期中)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实验中,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碘颗粒,加热时会看到紫红色气体,这种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物态变化是    ,已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碘的熔点为113.7℃,如图所示的两种加热方式中,图    (填“甲”或“乙”)更好,因为另一种加热方式还可能会出现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19.(3分)(2022•江西模拟)小华同学在用天平测物体质量的实验中,首先拿出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将游码移到零刻度线上后,发现指针在分度盘的位置如图所示。

    ①为了使天平横梁水平平衡,他应该向    调节平衡螺母。
    ②天平调节平衡后,小华按如图所示方法来称量物体的质量,他在操作过程中的错误有:
    A.   ;
    B.   。
    20.(4分)(2022•海淀区一模)如图所示,小军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光具座等器材,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小军先将光具座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刻线处。为确保在光屏上能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在组装器材时要使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    上。

    小军点燃蜡烛后,将蜡烛移至35cm刻线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则此时光屏可能在    (选填“A”“B”或“C”)点,光屏上的像是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该实验现象可以说明    (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21.(4分)(2022•邵阳模拟)在“测量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中,选用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阻值约为10Ω,电源电压为6V。
    (1)实验中,某组同学接成甲图所示的电路,试触时发现电压表的指针    (填符号)。
    A.反向偏转
    B.不偏转
    C.满偏
    (2)甲图中有一处错误,在错误的导线上画“×”,用笔画线代替导线,画出正确接法。
    (3)排除故障后,闭合开关,发现此时灯泡不亮且电压表示数很小;为判断是否还有故障,接下来应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观察灯泡是否发光、电压表示数是否变化。
    (4)实验中进行多次测量:当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W。
    22.(5分)(2022春•江津区期中)“水与食用油”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小红在学习了比热容的知识后,猜想水的吸热本领比食用油的吸热本领大,为了验证这一结论,他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

    (1)取两个相同的试管,分别装入    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食用油。
    (2)将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分别正确地插入盛有水和食用油的两个试管内,并将实验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如图甲所示。打开加热开关,对盛有水和食用油的试管进行加热,实验过程中,其中一支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其读数是    ℃。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    (选填“加热时间”或“升高温度”)来比较水和食用油吸收热量的多少。
    (3)小红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通过分析可知,在相同时间内    的温度变化大,可得出    的吸热本领大。
    23.(5分)(2022•兰州一模)“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团团同学操作如下:
    (1)闭合开关,从右向左水平快速移动导体棒ab,观察到灵敏电流表的指针    ;从上到下竖直快速移动导体棒ab,观察到灵敏电流表的指针    ;从左下向右上倾斜快速移动导体棒ab,观察到灵敏电流表的指针    ;当导体棒ab不动,从左向右水平快速移动蹄形磁铁时,观察到灵敏电流表的指针    。(以上均选填“偏转”或“不偏转”)
    (2)当导体棒ab运动产生感应电流时,如果沿与原来相反的方向移动导体棒ab(其它条件不变),发现灵敏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方向发生改变;如果将蹄形磁铁的两极对调(其它条件不变),灵敏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方向也发生改变。由此说明感应电流的方向与    有关。

    四.综合能力题(共1小题,满分4分,每小题4分)
    24.(4分)(2022•山西模拟)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NFC技术
    NFC的中文全称为近场通信技术,其中“近场”是指临近电磁场的无线电波。NFC是一种短距高频的无线电技术,广泛应用于支付、安防、标签等。
    相关标准规定NFC的通信距离为10cm以内,NFC是在非接触式射频识别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无线互连技术研发而成,它为我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及的各种电子产品提供了一种十分安全快捷的通信方式。NFC工作模式分为被动模式和主动模式:被动模式中NFC发起设备利用供电设备的能量来提供射频场,并将数据发送到NFC目标设备,在此模式下,NFC发起设备可以检测非接触式卡或NFC目标设备,与之建立连接;主动模式中,发起设备和目标设备在向对方发送数据时,都必须主动产生射频场,它们都需要供电设备来提供产生射频场的能量,主动模式可以获得非常快速的连接速率。
    (1)NFC的中文全称为    ,该技术在真空中    (选填“能”或“不能”)使用。
    (2)使用NFC银行卡刷卡消费属于    (选填“主动”或“被动”)模式。请举出生活中利用NFC被动模式的一个实例:   。

    五.计算题(共2小题,满分8分,每小题4分)
    25.(4分)(2021秋•房山区期末)某水平公路路面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为8×105Pa。一辆卡车的质量为2t,当装载3t货物静止在该路面上时,车轮与路面接触的总面积为0.1m2。请通过计算说明卡车对该路面是否产生损坏。(g取10N/kg)
    26.(4分)(2022•顺义区一模)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为定值电阻,灯L标有“6V 3W”的字样。闭合开关S,灯L正常发光,电流表的示数为0.3A,不计温度对灯电阻的影响。求:
    (1)电源电压;
    (2)电阻R的阻值;
    (3)干路电流;
    (4)10s内整个电路中电流做的功。


    2022年菁优北京中考物理终极押题密卷1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满分24分,每小题2分)
    1.(2分)(2022•玉州区一模)2021年12月9日,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空间站进行了“天宫课堂”太空授课,实现了“天地同课”的人类壮举。他们在授课时,站立一排,如图所示,说他们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

    A.地球 B.太阳 C.月球 D.空间站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应用能力.
    【分析】判断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然后来比较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变化就是物体相对于该参照物是运动的,否则就是静止的。
    【解答】解:12月9日“天宫课堂”开讲,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以空间站为参照物,宇航员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故宇航员是静止的,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
    2.(2分)(2022•西安一模)“下楼做核酸了”﹣﹣如图所示是疫情期间志愿者们利用喇叭通知大家的情景。关于喇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听到的喇叭声不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B.对于正在学习的同学来说喇叭声属于噪声
    C.通过喇叭通知是为了增大声音的音调
    D.关紧门窗几乎听不到声音,说明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响度;噪声及其来源.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应用能力.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从环保的角度,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3)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4)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可以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学习时,喇叭声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属于噪声,故B正确;
    C、通过喇叭可以减小声音扩散,改善声音的方向性,使声音集中向一点传播,这样可以增加传入对方耳朵的声音的响度,故C错误;
    D、关紧门窗几乎听不到声音,是指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不能说明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两个方面分析解答,知道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
    3.(2分)(2022•成华区模拟)如图所示是某款华为手机正在充电,充电器为手机充电时的输出电压约为(  )

    A.220V B.110V C.380V D.5V
    【考点】电压.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电压和电阻;应用能力.
    【分析】手机电池的电压约为3.7V,手机充电器的输出电压略高于手机电池的电压。
    【解答】解:手机电池的电压约为3.7V,充电器为手机充电时的输出电压稍大于3.7V,在5V左右,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常见用电器工作电压的掌握,属于基础题目。
    4.(2分)(2022•顺义区一模)图中所示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 B.
    C. D.
    【考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应用能力.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A、桥在水中形成“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故A错误;
    B、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B错误;
    C、筷子好像在水面处向上弯折,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C正确;
    D、测量日影的长度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通过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考查了对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理解,属于基础题。
    5.(2分)(2022•杭州模拟)篮球是一项全民喜爱的运动。向空中斜抛出去的篮球运动轨迹如图所示,若不考虑空气阻力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上升过程中,篮球始终受到推力作用
    B.落向地面,是由于篮球受到惯性的作用
    C.篮球做曲线运动,是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
    D.运动到最高点时,若外力消失篮球将立即静止
    【考点】力与运动的关系;惯性.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运动和力;理解能力.
    【分析】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是运动状态不变,此时物体受的是平衡力。物体的速度大小或运动方向的变化都是运动状态变化,一定受到非平衡力;
    物体能够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依据这样的理解判断此题。
    【解答】解:A、篮球上升时,不受推力,也不受阻力,只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故A错误;
    B、由于篮球只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所以最终落向地面,不是因为篮球具有惯性,故B错误;
    C、速度大小的改变、运动方向的改变都是运动状态的改变,重力使篮球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故C正确;
    D、运动到最高点时,水平方向速度不为0,若外力消失篮球将保持原有的状态,即水平匀速直线运动,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力和运动的相关基础知识。要掌握好这些知识点: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受平衡力的结果是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6.(2分)(2021秋•惠济区月考)关于分子动理论及有关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比冷水中快,说明热水比冷水的分子运动剧烈
    B.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
    C.铁块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D.冬季取暖时,室内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是气体的扩散现象
    【考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分子热运动、内能;理解能力.
    【分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解答】解:A、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比冷水中快,说明热水比冷水的分子运动剧烈,故A正确;
    B、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隙的缘故,故B错误;
    C、铁块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故C错误;
    D、冬季取暖时,室内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这是对流现象,可把空气看做宏观物体,这是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即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该现象不属于分子热运动,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分子动理论的知识,注意用分子观点解释的现象都是用肉眼看不见的现象。
    7.(2分)(2022•南召县模拟)从疫苗的生产到最后的接种,冷链运输起到了关键作用。如图所示,运输疫苗药品等常用一种装有制冷装置的冷藏车。制冷装置通过液态制冷剂汽化将车内的“热”搬运到外面,实现制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冷藏车厢体应选用导热性好的材料制作
    B.车厢内物品表面有一层白霜,是凝固现象
    C.液态制冷剂在车厢内汽化吸热
    D.放入车厢内的水在凝固过程中温度降低
    【考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凝固与凝固放热的特点.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理解能力.
    【分析】(1)为保持低温环境,要求运输过程中尽可能不从外界吸收热量,所以冷藏车内的填充材料应选用导热性差的材料;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做凝华;
    (3)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
    (4)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晶体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
    【解答】解:A、为保持低温环境,要求运输过程中尽可能不从外界吸收热量,所以冷藏车内的填充材料应选用导热性差的材料,故A错误;
    B、车厢内物品表面会有一层白霜,这些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B错误;
    C、液态制冷剂在车厢内由液体变成气态,是汽化现象,汽化吸热,故C正确;
    D、冰是晶体,放入车厢内的水在凝固过程中放出热量,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物态变化知识的掌握,掌握各种物态变化定义是解题的关键。
    8.(2分)(2022•铜仁市模拟)一个人用100N的力沿水平方向推着重300N的箱子在水平地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若此人突然蒋推力增大到500N,则地板对箱子的摩擦力的大小为(  )
    A.100N B.500N C.300N D.600N
    【考点】摩擦力的大小.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重力、弹力、摩擦力;理解能力.
    【分析】(1)静止的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根据平衡力求出箱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跟物体的运动速度没有关系,推力增大,箱子进行加速运动,滑动摩擦力大小不变。
    【解答】解:(1)用100N的力沿水平方向推着重300N的箱子在水平地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箱子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推力和滑动摩擦力,两个力是平衡力,大小相等,推力是100N,所以滑动摩擦力是100N。
    (2)压力不变,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滑动摩擦力大小不变,推力增大,箱子进行加速运动。
    故选:A。
    【点评】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跟物体的运动速度没有关系,在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时,匀速、减速、加速时,滑动摩擦力不变。
    9.(2分)(2022•成华区模拟)如图所示,北京冬奥会火了送餐机器人,机器人接到指令后,内部的电动机会驱动其底部轮子将美食送到指定运动员的房间。制作电动机依据的是下列四幅图中的(  )

    A.
    B.
    C.
    D.
    【考点】直流电动机的原理.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电动机、磁生电;应用能力.
    【分析】(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电动机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2)小磁针会发生偏转是受到了磁场的作用,而磁场是由电流产生的;
    (3)电磁铁通电后具有磁性;
    (4)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
    【解答】解:制作电动机依据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运动;
    A、该装置研究的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而运动,电动机是依据此原理制成的,故A正确;
    B、该实验为奥斯特实验,说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着磁场,故B错误;
    C、电铃是利用电磁铁,利用的是电流的磁效应,故C错误;
    D.实验中,导体ab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导体中会产生感应电流,这是电磁感应现象,是发电机的工作原理,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电和磁中的各种现象,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掌握各实验的现象及结论,并且要找出其不同进行区分,考试时这几幅图经常放在一起进行辨析。
    10.(2分)(2022•白云区校级一模)如图所示,某些鱼的浮沉靠鳔的胀缩实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鳔膨胀时,鱼会上浮
    B.当鳔收缩时,鱼的浮力不变
    C.鱼的浮沉与轮船的原理相似
    D.当鳔膨胀时,鱼排开水的重力变小
    【考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浮力;浮沉的应用;应用能力.
    【分析】(1)由物体的浮沉条件可知,鱼的重力不变,当气体体积减小时,排开水的体积将随之改变,则浮力改变,从而改变鱼的状态。
    (2)鱼的浮沉是通过改变自身体积实现的,轮船的原理是增大了排开水的体积。
    【解答】解:AD、鱼体内的鱼鳔里面是空气,改变鱼鳔的体积也就改变了排开水的体积(不会改变自身质量),从而达到改变所受浮力大小的目的,而控制自身的浮沉。故:
    鳔膨胀时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大,根据F浮=ρ水gV排可知受到浮力变大,当浮力大于重力,会上浮,故A正确,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大小,故当鳔膨胀时,鱼排开水的重力变大,故D错误;
    B、鳔收缩时,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小,F浮=ρ水gV排可知鱼所受浮力变小,当浮力小于重力会下沉,故B错误;
    C、鱼的浮沉是通过改变自身体积实现的,轮船的原理是增大了排开水的体积,故二者原理不同,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综合性较强。
    11.(2分)(2022•乌鲁木齐一模)下列家用电器中主要利用电磁波工作的是(  )
    A.洗衣机 B.电冰箱 C.微波炉 D.空调扇
    【考点】电磁波的传播与应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信息的传递;应用能力.
    【分析】根据各用电器的工作原理,找出符合要求的电器。
    【解答】解:洗衣机、电冰箱、空调扇都靠电动机的转动而工作;微波炉就是用微波来煮饭烧菜的。微波是一种电磁波,即微波炉是应用电磁波工作。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电磁波的应用,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标理念。
    12.(2分)(2022春•福州期中)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图像,分析图像可知(  )

    A.若甲、乙体积相等,则乙的质量较大
    B.若甲、乙质量相等,则乙的体积较小
    C.乙物质的密度为0.5kg/m3
    D.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为4:1
    【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密度及其应用;应用能力.
    【分析】(1)根据图像可知若甲、乙体积相等时,甲、乙的质量大小关系;
    (2)根据图像可知若甲、乙质量相等时,甲、乙的体积大小关系;
    (3)根据图中的数据利用密度公式可求出乙的密度;
    (4)根据图中的数据利用密度公式可求出甲的密度,进而可得出甲、乙的密度之比。
    【解答】解:A、由图可知,若甲、乙的体积相等,则甲的质量较大,故A错误;
    B、由图可知,若甲、乙的质量相等,则乙的体积较大,故B错误;
    C、由图可知,乙的密度为:ρ乙=m乙V乙=10g20cm3=0.5g/cm3,故C错误;
    D、由图可知,甲的密度为:ρ甲=m甲V甲=10g5cm3=2g/cm3,
    则甲、乙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为:ρ甲:ρ乙=2g/cm3:0.5g/cm3=4:1,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从图上读取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二.多选题(共3小题,满分6分,每小题2分)
    (多选)13.(2分)(2022•房山区一模)如图所示,是工人使用滑轮组提升建筑材料的示意图,工人在绳子自由端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F为600N,使重1000N的建筑材料匀速竖直上升了3m,用时15s,忽略绳子重力及轮和轴间摩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建筑材料上升的速度是0.4m/s
    B.动滑轮所受的重力为200N
    C.拉力F的功率是240W
    D.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约为83.3%
    【考点】功率的计算;速度的计算;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简单机械;功、功率、机械效率;应用能力.
    【分析】(1)已知建筑材料上升的高度和所用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可求出建筑材料上升的速度;
    (2)根据图中滑轮组的结构可知n的值,不计绳重和摩擦时,利用F=12(G物+G动)可求出动滑轮的重力;
    (3)根据vF=nv物求出绳子自由端的速度,再根据P=Wt=Fst=FvF求出拉力F的功率;
    (4)根据η=W有W总×100%=GℎF×2ℎ×100%=G2F×100%求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解答】解:A、已知建筑材料上升的高度h=3m,所用时间t=15s,
    则建筑材料上升的速度:v=ℎt=3m15s=0.2m/s,故A错误;
    B、由图可知连接在动滑轮上绳子股数为2,即n=2,不计绳重和摩擦时,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12(G物+G动),
    则G动=2F﹣G物=2×600N﹣1000N=200N,故B正确;
    C、绳子自由端的速度为:vF=2v=2×0.2m/s=0.4m/s,
    则拉力F的功率为:P=Wt=Fst=FvF=600N×0.4m/s=240W,故C正确;
    D、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η=W有W总×100%=GℎF×2ℎ×100%=G2F×100%=1000N2×600N×100%≈83.3%,故D正确。
    故选:BCD。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滑轮组拉力、功率和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计算,综合性较强,解题关键是要根据滑轮组结构判断n的值,要知道不计绳重和摩擦时,F=12(G物+G动)。
    (多选)14.(2分)(2022•深圳模拟)图甲是“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的实验装置,图乙是对应的温度﹣时间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左边烧杯应再加一些水,使水和食用油的液面相平
    B.用相同的电热器加热,是为了使水和食用油每秒吸收的热量相同
    C.由图乙分析可知,水的吸热能力较弱
    D.接下来可以换用不同液体进行实验,以使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考点】探究比热容的实验.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定性思想;探究型实验综合题;科学探究能力.
    【分析】(1)我们使用相同的加热器通过加热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吸热多少,这种方法叫转化法。
    比较物质吸热能力的2种方法:
    ①使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吸收的热量(即比较加热时间),吸收热量多的吸热能力强;
    ②使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即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温度的变化,温度变化小的吸热能力强;
    (2)多次测量找普遍规律。
    【解答】解:A、根据控制不同物质吸热能力的两种方法,要控制不同物质的质量相同,由ρ=mV得m=ρV,因水和食用油的密度不同,当水和食用油的液面相平时,即体积相同的两种物质质量不同,故A错误;
    B、使用相同规格的电加热器分别对水和食用油加热,根据转换法,相同时间两种物质吸热相同,故B正确;
    C、由图2知,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加热时间长,故水的吸热能力比煤油的吸热能力强,故C错误;
    D、实验中换用不同液体进行多次实验,可以使结论更具有普遍性,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本题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考查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的应用和比较吸热能力的方法,为热学中的重要实验。
    (多选)15.(2分)(2022•长沙模拟)如图是“探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R1、R2、R3的阻值均为10Ω,两个容器中密封着等量的空气,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反映密闭空气温度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实验是为了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大小的关系
    B.通电一段时间后,左侧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比右侧的小
    C.图中实验是为了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
    D.若将图中R3也放入右侧密闭容器里,可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
    【考点】焦耳定律.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实验探究题;电与热、生活用电;应用能力.
    【分析】(1)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大小、电阻大小、通电时间有关,实验中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探究电流产生热量跟电阻关系时,控制通电时间和电流不变;探究电流产生热量跟通电时间关系时,控制电流和电阻不变;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跟电流大小和电阻大小关系时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2)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热量的多少不能直接观察,但液体温度的变化可以通过液面高度差的变化来反映,体现的是转换思想。
    【解答】解:
    AC、装置中一个10Ω的电阻与两个10Ω的电阻并联后再串联,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可知,右端两个电阻的总电流和左端的电阻电流相等,即I右=I左,两个10Ω的电阻并联,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知I右=I1+I2,两电阻阻值相等,则支路中电流相等,I1=I2,所以右边容器中的通过电阻的电流是左侧通过电流的一半;两容器中电阻丝的阻值相等,但通过它们的电流不同,这是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关系,不是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故A正确,C错误;
    B、由Q=I2Rt可知,左边容器中电阻的电流大于右边容器中电阻的电流,容器中的电阻产生的热量多,温度升得较快;因此通电一段时间后,左侧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更大,故B错误;
    D、若将右侧的两个电阻并联都放入容器中,把右侧的电阻看做一个整体,由并联电路的电阻关系可知,其电阻为5Ω×12=2.5Ω,此时左侧电阻和右侧电阻是串联的,则电流和通电时间都是相同的,可以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故D正确。
    故选:A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的理解和掌握,运用好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熟练应用串联电路的规律和焦耳定律是关键。
    三.实验探究题(共8小题,满分28分)
    16.(2分)(2022•江西模拟)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mm ,所测物体的长度为  2.00 cm。
    【考点】长度的测量.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应用能力.
    【分析】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或叫分度值)为相邻的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cm=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端与1.00cm刻度线对齐,右端与3.00cm刻度线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3.00cm﹣1.00cm=2.00cm。
    故答案为:1mm;2.00。
    【点评】在物理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刻度尺,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17.(2分)(2022•兖州区一模)温度计示数为  ﹣4℃ 。

    【考点】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理解能力.
    【分析】读取温度计示数时,首先要明确温度计的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相平,并注意区分零上或零下。
    【解答】解:图中的温度计一个大格都是10℃,其中又分了10份,故其分度值是1℃,“10”在“0”下方,说明温度低于0℃,所以读数是﹣4℃。
    故答案为:﹣4℃。
    【点评】本题考查温度计的读数,属于基础题。
    18.(3分)(2022春•江阴市期中)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实验中,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碘颗粒,加热时会看到紫红色气体,这种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物态变化是  升华 ,已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碘的熔点为113.7℃,如图所示的两种加热方式中,图  甲 (填“甲”或“乙”)更好,因为另一种加热方式还可能会出现  熔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考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理解能力.
    【分析】(1)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由固态变为液体叫熔化。
    (2)液体沸腾的特点: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解答】解:密封的锤形玻璃泡内装有少量碘颗粒,加热时会看到紫红色气体,这种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物态变化是升华。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碘的熔点为113.7℃,如图所示的两种加热方式中,图甲更好,因为甲中水沸腾时温度保持在沸点不变,水温达不到碘的熔点113.7℃,碘不会发生熔化现象,而乙方法加热,火焰温度超过碘的熔点,碘会发生熔化现象。
    故答案为:升华;甲;熔化。
    【点评】知道升华、熔化概念,理解液体沸腾的特点,明确实验目的,可解答此题。
    19.(3分)(2022•江西模拟)小华同学在用天平测物体质量的实验中,首先拿出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并将游码移到零刻度线上后,发现指针在分度盘的位置如图所示。

    ①为了使天平横梁水平平衡,他应该向  右 调节平衡螺母。
    ②天平调节平衡后,小华按如图所示方法来称量物体的质量,他在操作过程中的错误有:
    A. 手直接拿砝码会腐蚀砝码 ;
    B. 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 。
    【考点】质量的测量与天平.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质量及其测量;应用能力.
    【分析】①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右侧,右端下沉,左端上翘,平衡螺母向上翘的方向移动。
    ②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测量过程中,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夹取砝码用镊子。
    【解答】解:①当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将游码移至横梁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左图所示指针停在分度盘的左侧,左端下沉,右端上翘,要使平衡螺母向右移动。
    ②由右图知,在加减砝码时,用手拿取,未用镊子,手直接拿砝码会腐蚀砝码,所以手不能直接拿砝码;
    ②物体要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所以物体与砝码的位置放反了;
    故答案为:①右;②手直接拿砝码会腐蚀砝码;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
    【点评】天平的使用规则及注意事项是一个重点知识,包括放置天平、怎样调节横梁平衡、调节横梁平衡前要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向右移动游码的作用、怎样读数等等。
    20.(4分)(2022•海淀区一模)如图所示,小军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光具座等器材,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小军先将光具座放在水平桌面上,再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刻线处。为确保在光屏上能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在组装器材时要使烛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  高度 上。

    小军点燃蜡烛后,将蜡烛移至35cm刻线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则此时光屏可能在  C (选填“A”“B”或“C”)点,光屏上的像是倒立、 放大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该实验现象可以说明  幻灯机 (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透镜及其应用;应用能力.
    【分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桌面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
    凸透镜成像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解答】解: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
    蜡烛移至35cm刻线处,物距u=50cm﹣35cm=15cm,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2f>u>f,则此时光屏可能在C点,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
    故答案为:高度;C;放大;幻灯机。
    【点评】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掌握。本题一定要注意35cm刻度处,不要理解成物距是35cm。
    21.(4分)(2022•邵阳模拟)在“测量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中,选用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2.5V,阻值约为10Ω,电源电压为6V。
    (1)实验中,某组同学接成甲图所示的电路,试触时发现电压表的指针  A (填符号)。
    A.反向偏转
    B.不偏转
    C.满偏
    (2)甲图中有一处错误,在错误的导线上画“×”,用笔画线代替导线,画出正确接法。
    (3)排除故障后,闭合开关,发现此时灯泡不亮且电压表示数很小;为判断是否还有故障,接下来应向  左 (选填“左”或“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观察灯泡是否发光、电压表示数是否变化。
    (4)实验中进行多次测量:当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0.6 W。
    【考点】电功率的测量实验.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实验题;电能和电功率;实验基本能力.
    【分析】(1)测量电压时,电流要从电压表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否则电压表指针会反向偏转;
    (2)原电路中,电流从电压表负接线柱流入了,电压表与变阻器并联是错误的,电压表应与灯并联,电流应从电压表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
    (3)闭合开关,发现此时灯泡不亮且电压表示数很小,说明通过灯的电流很小,结合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滑片在阻值最大端分析;
    (4)根据电流表选用小量程确定分度值读数,根据P=UI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解答】解:(1)甲图中,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所以指针反向偏转,选A;
    (2)原电路中,电流从电压表负接线柱流入了,电压表与变阻器并联是错误的,电压表应与灯并联,电流应从电压表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如下所示:

    (3)闭合开关,发现此时灯泡不亮且电压表示数很小,说明通过灯的电流很小,因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滑片在阻值最大端,所以应减小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接下来应向左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观察灯泡是否发光、电压表示数是否变化;
    (4)电流表选用小量程,由图乙可知电流表的分度值为0.02A,读数为0.24A,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P额=U额I额=2.5V×0.24A=0.6W。
    故答案为:(1)A; (2)如图所示;(3)左;(4)0.6。
    【点评】本题“测量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考查注意事项、电路连接、电路分析、电流表读数、功率计算等知识。
    22.(5分)(2022春•江津区期中)“水与食用油”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小红在学习了比热容的知识后,猜想水的吸热本领比食用油的吸热本领大,为了验证这一结论,他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

    (1)取两个相同的试管,分别装入  质量 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食用油。
    (2)将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分别正确地插入盛有水和食用油的两个试管内,并将实验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如图甲所示。打开加热开关,对盛有水和食用油的试管进行加热,实验过程中,其中一支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其读数是  67 ℃。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  加热时间 (选填“加热时间”或“升高温度”)来比较水和食用油吸收热量的多少。
    (3)小红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丙所示,通过分析可知,在相同时间内  食用油 的温度变化大,可得出  水 的吸热本领大。
    【考点】探究比热容的实验.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实验题;比热容、热机、热值;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知实验中需要控制水和食用油的初温度相同、质量相同;
    (2)根据温度计的分度值读出温度计的示数;加热时间相同,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
    (3)判断水与食用油比热容大小的方法:
    ①可判断两种物质在升高相同温度的情况下,所用时间的多少。用时较多的,说明吸收的热量多,则吸热本领较大;
    ②可判断两种物质在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升高温度的多少。温度升高较多的,则吸热本领较小。
    【解答】解:(1)实验中使水和食用油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相同的热量,根据控制变量法要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本领的大小,应控制水和食用油的质量相同;
    (2)由图乙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示数为67℃;同一热源对水和食用油加热,在相同的时间内,加热器放出的热量相同,水和食用油吸收的热量相同,所以通过比较加热时间的多少来反映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
    (3)由图丙知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变化小,食用油的温度变化大,说明水的吸热本领大。
    故答案为:(1)质量;(2)67;加热时间;(3)食用油;水。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如何用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来比较不同物质比热容(吸热能力)大小的了解,要掌握两种比较吸热能力的方法。
    23.(5分)(2022•兰州一模)“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团团同学操作如下:
    (1)闭合开关,从右向左水平快速移动导体棒ab,观察到灵敏电流表的指针  偏转 ;从上到下竖直快速移动导体棒ab,观察到灵敏电流表的指针  不偏转 ;从左下向右上倾斜快速移动导体棒ab,观察到灵敏电流表的指针  偏转 ;当导体棒ab不动,从左向右水平快速移动蹄形磁铁时,观察到灵敏电流表的指针  偏转 。(以上均选填“偏转”或“不偏转”)
    (2)当导体棒ab运动产生感应电流时,如果沿与原来相反的方向移动导体棒ab(其它条件不变),发现灵敏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方向发生改变;如果将蹄形磁铁的两极对调(其它条件不变),灵敏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方向也发生改变。由此说明感应电流的方向与  导体运动方向、磁场方向 有关。

    【考点】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实验题;电动机、磁生电;应用能力.
    【分析】(1)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会产生电流,这种电流叫感应电流,这一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
    (2)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的方向、导体运动的方向有关。
    【解答】解:(1)闭合开关,从右向左水平快速移动导体棒ab,导体棒ab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导体中会产生感应电流,能观察到灵敏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
    从上到下竖直快速移动导体棒ab,导体棒ab在磁场中没有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导体中不会产生感应电流,观察到灵敏电流表的指针不偏转;从左下向右上倾斜快速移动导体棒ab,导体棒ab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导体中会产生感应电流,能观察到灵敏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当导体棒ab不动,从左向右水平快速移动蹄形磁铁时,导体棒ab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导体中会产生感应电流,能观察到灵敏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偏转;
    (2)当导体棒ab运动产生感应电流时,如果沿与原来相反的方向移动导体棒ab(其它条件不变),发现灵敏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方向发生改变,这说明感应电路的方向与导体运动的方向有关;如果将蹄形磁铁的两极对调(其它条件不变),灵敏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方向也发生改变,这说明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的方向有关;由此说明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运动方向、磁场方向有关。
    故答案为:(1)偏转;不偏转;偏转;偏转;(2)导体运动方向、磁场方向。
    【点评】本题考查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关键是将实验操作要求及结论掌握清楚,仔细分析即可。
    四.综合能力题(共1小题,满分4分,每小题4分)
    24.(4分)(2022•山西模拟)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NFC技术
    NFC的中文全称为近场通信技术,其中“近场”是指临近电磁场的无线电波。NFC是一种短距高频的无线电技术,广泛应用于支付、安防、标签等。
    相关标准规定NFC的通信距离为10cm以内,NFC是在非接触式射频识别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无线互连技术研发而成,它为我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普及的各种电子产品提供了一种十分安全快捷的通信方式。NFC工作模式分为被动模式和主动模式:被动模式中NFC发起设备利用供电设备的能量来提供射频场,并将数据发送到NFC目标设备,在此模式下,NFC发起设备可以检测非接触式卡或NFC目标设备,与之建立连接;主动模式中,发起设备和目标设备在向对方发送数据时,都必须主动产生射频场,它们都需要供电设备来提供产生射频场的能量,主动模式可以获得非常快速的连接速率。
    (1)NFC的中文全称为  近场通信技术 ,该技术在真空中  能 (选填“能”或“不能”)使用。
    (2)使用NFC银行卡刷卡消费属于  被动 (选填“主动”或“被动”)模式。请举出生活中利用NFC被动模式的一个实例: 刷手机公交卡 。

    【考点】电磁波的传播与应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应用题;信息的传递;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1)阅读短文,从中可获取信息,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2)常见的NFC工作模式就是被动模式。例如,使用NFC银行卡刷卡消费、刷手机乘公交、购物等。
    【解答】解:(1)由短文信息可知,NFC的中文全称为近场通信技术,NFC是一种短距高频的无线电技术,可以在真空中使用;
    (2)使用NFC银行卡刷卡消费属于NFC的被动模式,除此之外还可以刷手机乘公交、购物等。
    故答案为:(1)近场通信技术;能;(2)被动;刷手机公交卡。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活中信息技术的运用,阅读材料时结合物理常识就可解题。
    五.计算题(共2小题,满分8分,每小题4分)
    25.(4分)(2021秋•房山区期末)某水平公路路面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为8×105Pa。一辆卡车的质量为2t,当装载3t货物静止在该路面上时,车轮与路面接触的总面积为0.1m2。请通过计算说明卡车对该路面是否产生损坏。(g取10N/kg)
    【考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计算题;压强、液体的压强;应用能力.
    【分析】汽车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等于汽车的自重与货物的重力之和,由压强公式可求得汽车对路面的压强;比较汽车对地面的压强与地面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可知汽车是否对路面产生危害。
    【解答】解:卡车装满货物时对水平路面的压力:
    F=G总=m总g=(2×103kg+3×103kg)×10N/kg=5×104N,
    车轮与路面接触的总面积:S=0.1m2,
    卡车对路面的压强:p卡=FS=5×104N0.1m2=5×105Pa。
    已知路面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为8×105Pa,因为p卡<p受,所以不会损坏路面。
    答:卡车对该路面不会产生损坏。
    【点评】此题联系实际考查了压强大小的计算,关键是求出卡车装满货物时对水平路面的压力。
    26.(4分)(2022•顺义区一模)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为定值电阻,灯L标有“6V 3W”的字样。闭合开关S,灯L正常发光,电流表的示数为0.3A,不计温度对灯电阻的影响。求:
    (1)电源电压;
    (2)电阻R的阻值;
    (3)干路电流;
    (4)10s内整个电路中电流做的功。

    【考点】电功与电能的计算;欧姆定律的应用.菁优网版权所有
    【专题】电能和电功率;应用能力.
    【分析】(1)由图可知,灯L与定值电阻R并联,电流表测通过R的电流,闭合开关S,灯L正常发光,根据并联电路电压特点可求出电源电压;
    (2)根据I=UR可求出电阻R的阻值;
    (3)根据P=UI可求出灯正常发光的电流,再根据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可求出干路中的电流;
    (4)根据W=UIt可求出10s内整个电路中电流做的功。
    【解答】解:(1)由图可知,灯L与定值电阻R并联,电流表测通过R的电流,闭合开关S,灯L正常发光,
    由并联电路电压特点可知,电源电压U=UL=6V;
    (2)闭合开关S,灯L正常发光,电流表的示数为0.3A,即通过R的电流IR=0.3A,
    由I=UR可知,R=UIR=6V0.3A=20Ω;
    (3)通过灯L的电流为:IL=PLUL=3W6V=0.5A,
    则干路电流为:I=IR+IL=0.3A+0.5A=0.8A;
    (4)10s内整个电路中电流做功为:W=UIt=6V×0.8A×10s=48J。
    答:(1)电源电压为6V;
    (2)电阻R的阻值为20Ω;
    (3)干路电流为0.8A;
    (4)10s内整个电路中电流做的功为48J。
    【点评】由灯泡铭牌找出灯泡的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是正确解题的前提,熟练掌握电功公式、欧姆定律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考点卡片
    1.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知识点的认识】
    温度计使用:
    (1)在使用温度计以前,应该:
    ①观察它的量程﹣﹣能测量的温度范围,如果估计待测的温度超出它能测的最高温度,或低于它能测的最低温度,就要换用一只量程合适的温度计,否则温度计里的液体可能将温度计胀破,或者测不出温度值.
    ②认清它的最小刻度值,以便用它测量时可以迅速读出温度值.
    (2)温度计使用时,应该: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②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命题方向】
    (1)温度计的正确读数是命题热点,注意零刻线、量程、分度值,是读准数的前提.
    (2)根据图片判断测量过程中的正确和错误也是命题热点,如果是填空题,注意语言表达的严密性.
    例1: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如图所示的几种做法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分析:实验室温度计:1.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进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测量前应先估测被测液体的温度,了解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若合适便可进行测量.
    解:A碰到了容器的底部,所以是错误的.
    B碰到了容器的侧壁.所以是错误的.
    C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所以是错误的.
    故选D
    点评:温度计的使用是初中物理比较重要的实验技能考核内容,即使卷面考试时出现的频率也是很高的,所以一定要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例2: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 量程 和认清它的分度值.小明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分别进行了三次操作,如图(甲)所示,其中正确的操作是 C .图(乙)中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 ﹣2 ℃,水的温度是 88 ℃.
    分析:(1)使用温度计前:首先看清它的量程,或者说要看清它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温度范围;然后看清它的分度值,也就是一个小格代表的值.
    (2)使用温度计时: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②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后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读数时先看清是零上还是零下的,然后认清量程和分度值,最后读出示数.
    解: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要先观察它的量程和认清它的分度值;
    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温度计的玻璃瓶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离开液体读数,C符合这种情况;
    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测量冰的温度时,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在0℃以下两格处,示数为﹣2℃;
    测量水的温度时,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在80℃以上8格处,示数为88℃.
    故答案为:
    量程;C;﹣2;88.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方法;
    温度计是初中物理最基本的测量工具,需要掌握.

    【解题方法点拨】
    实验室温度计的使用中一定要注意如何做才能让玻璃泡全部浸在被测液体中,并不能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对温度计的读数方法:在读数的时候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对象,视线应该和温度计内的液柱上表面相平.

    2.凝固与凝固放热的特点
    【知识点的认识】
    (1)凝固:物质从液体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2)凝固规律
    ①晶体凝固规律:晶体凝固时要不断放热,但温度保持在凝固点不变。
    ②非晶体凝固规律:非晶体凝固时,随着物质不断放热,温度不断下降。
    (3)晶体凝固条件:晶体要凝固,首先温度要达到晶体的凝固点,其次晶体还要不断放出热量。


    【命题方向】
    判断生活中物态的变化属于凝固,液体凝固的条件,是吸热还是放热是中考的命题热点。
    例1:下列关于四季景象的描述中,属于凝固现象的是(  )
    A.春天,雨笼山峦 B.夏天,雾绕群峰 C.秋天,霜打枝头 D.冬天,冰封谷底
    分析:凝固是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液化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华是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解:A、雨是有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属于液化。故A错误;
    B、雾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属于液化。故B错误;
    C、霜是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华。故C错误;
    D、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属于凝固。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凝固、液化和凝华的概念,凝固是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液化是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华是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例2:2008年1月,我国南方出现了旱见的冻雨、雪灾,造成了巨大损失。冻雨是一种过冷却水滴(温度低于0℃),它落到温度更低的物体上时,就可能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这里所说的冻结是一种 凝固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冻结过程中要 放出 热量。
    分析: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根据凝固和凝固放热的知识来作答。
    解:冷却水滴落到温度更低的物体上,就会由液态的水变为固态的冰层,这是凝固现象,凝固的过程要放热。
    故答案为:凝固;放出。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生活中的凝固现象,是一道热学基础题。

    【解题方法点拨】
    在判断是否是凝固时一定要根据定义,熟记凝固的条件及放热时的特点。
    3.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
    【知识点的认识】
    (1)汽化: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汽化时要吸收热量.
    (2)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
    ①蒸发是温度低于沸点时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过程.故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此外表面积加大、通风好也有利蒸发.
    ②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汽化过程.每种液体仅当温度升高到一定值﹣﹣达到沸点时,且要继续吸热才会沸腾.
    (3)沸腾与蒸发在相变上并无根本区别.沸腾时由于吸收大量汽化热而保持液体温度不变.沸点随外界压力的增大而升高.

    【命题方向】
    解释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的特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沸腾的条件及图象都是命题的重点.
    例1: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禁止抽烟”、“不要使用手机”等.这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液态的汽油容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B.汽化 C.熔化 D.凝固
    分析: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解:加油站储存了大量汽油、柴油,这些汽油和柴油在常温下汽化,产生大量燃油蒸汽,这些蒸汽遇火很容易燃烧而发生危险,因此加油站附近禁止吸烟、打手机等.
    故选B.
    点评:本题联系生活实际考查了物态变化的类型,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例2:200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在炎热的夏天,能够降低室内平均温度的最好办法是(  )
    A.打开电风扇 B.向地面洒些水 C.关闭房门 D.打开房间内正在工作的电冰箱的门
    分析:要降低室内的平均温度可以根据所学的物态变化的知识来分析;
    汽化、熔化、升华要吸热,可以降低室内温度.
    解:A、打开电风扇只能加快空气流动的速度,人身上的汗液蒸发快,蒸发吸热,所以人感到凉快,但不能改变空气的温度;
    B、向地面上洒水可以通过水蒸发吸热来降低空气的温度;
    C、关闭房门不会改变室内温度;
    D、冰箱工作的原理是利用氟利昂一类的物质不断的汽化和液化,将冰箱内的热量搬运到冰箱的外面,同时压缩机的工作还会放出热量.打开冰箱门会增加压缩机的工作时间,向空气中放出更多的热量,会使空气的温度升高.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物态变化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考查的方式比较灵活,本题的难点是选项D的判断,我们要知道冰箱的工作原理.

    【解题方法点拨】
    解题时一定要紧扣定义,抓住蒸发与沸腾的特点;还要注意物理学方法﹣﹣控制变量法.
    4.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
    【知识点的认识】
    (1)升华:物质从固态不经过液态而直接转化为气态的相变过程,是物质在温度和气压低于三相点的时候发生的一种物态变化.升华过程中需要吸热.
    (2)凝华:物质从气态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是物质在温度和气压高于三相点的时候发生的一种物态变化,凝华过程物质要放出热量.
    (3)升华和凝华区别:
    物态变化
    升华
    凝华
    定义
    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
    吸放热
    吸热
    放热
    举例
    碘升华、樟脑球变小、干冰升华
    霜、冰花、雾凇的形成
    识别方法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中间不经液态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中间不经液态
    【命题方向】
    生活中的现象(物态变化):升华、凝华的判断是命题方向.例如:灯泡钨丝变细,干冰升华,卫生球变小,冰冻的衣服变干,碘遇热变碘蒸气等;霜,冬天玻璃窗内侧的窗花,针形六角形的雪,雾淞等.
    例1:利用干冰使运输中的食品降温,防止食品腐烂变质.这是应用了(  )
    A.干冰熔化吸热 B.干冰液化放热 C.干冰升华吸热 D.干冰凝华放热
    分析: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升华时需要吸收热量.
    解:干冰是极易升华的物质,在干冰升华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从而使周围的温度降低,以获得低温,从而防止食品腐烂变质;
    故选C.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升华吸热进行分析解答.

    例2:在烧瓶里放少量的碘,并用酒精灯对烧杯微微加热,过一会儿停止加热.在此实验中可以看到,固态的碘没有熔化,而直接变成紫色的碘蒸气,这种现象叫 升华 .停止加热后,碘的蒸气没有液化,而直接变成固态的碘,这种现象叫 凝华 .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
    解:(1)固态的碘没有熔化,而直接变成紫色的碘蒸气,这种现象叫升华;
    (2)碘的蒸气没有液化,而直接变成固态的碘,这种现象叫凝华;
    故答案为:升华;凝华.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解题方法点拨】
    (1)升华和凝华现象是物质在固态和气态两种状态之间直接的相互转化,中间并没有经过液体这个过程.
    (2)并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发生升华和凝华现象,它仅限于某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
    5.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知识点的认识】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过程要放出热量.冬天“窗花”是凝华现象,日光灯管两端变黑是钨丝先升华后凝华生产的.

    【命题方向】
    生活中的凝华现象的判断是这个知识点的核心,例如:霜,冬天玻璃窗内侧的窗花,针形六角形的雪,雾淞等
    例1:
    寒冷的冬天,在窗玻璃上常会出现“窗花”,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窗花在玻璃的内表面,是升华现象
    B.窗花在玻璃的内表面,是凝华现象
    C.窗花在玻璃的外表面,是升华现象
    D.窗花在玻璃的外表面,是凝华现象
    分析:物体直接由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冰花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比较冷的窗玻璃凝华形成的.
    解;冬天室内温度高于室外温度,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时会发生凝华现象变成冰花,冰花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故选B.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生活中的凝华现象进行分析解答,生活中与物态变化有关的现象还有:云、雨、雹、霜、雾、露、雪等的形成过程.

    例2: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如图,这层霜是由 水蒸气 经过 凝华  这种物态变化形成的.
    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水蒸气变成水珠 会放热  (选择:“会吸热”、“会放热”、“不会吸热或放热”),水珠会出现在车窗的 内侧  (选择“内侧”、“外侧”、“内、外侧”).
    分析: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凝华是升华的相反过程;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是液化,液化放热.
    解:固态干冰变成气态二氧化碳是升华过程,升华过程需要向周围吸收热量;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小冰粒形成霜,是凝华.冬季,室内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会对其放热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内表面.
    故答案为:水蒸气、凝华、会放热、内侧.
    点评:判断物态变化现象主要看物体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然后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来判断.

    【解题方法点拨】
    判断时一定要紧扣定义,由定义来判断是最准确的、简单的.

    6.质量的测量与天平
    【知识点的认识】
    (1)生活中测量质量的仪器很多,天平、台秤、电子秤、戥子、杆秤、磅秤等,实验室中一般用的是天平(托盘天平).
    (2)托盘天平的构造(如图):由托盘、横梁、平衡螺母、刻度尺、指针、刀口、底座、分度标尺、游码、砝码等组成.由支点(轴)在梁的中心支着天平梁而形成两个臂,每个臂上挂着或托着一个盘,其中一个盘(通常为右盘)里放着已知重量的物体(砝码),另一个盘(通常为左盘)里放待称重的物体,游码则在刻度尺上滑动.固定在梁上的指针在不摆动且指向正中刻度时或左右摆动幅度较小且相等时,砝码重量与游码位置示数之和就指示出待称重物体的重量.
    【知识扩展】
    质量的特殊称量法
    (1)累积法:微小物体的称量用“称多算少”方法,即取n个小物体称出其质量M,则每个小物体质量m=Mn.
    (2)质量差法:测量液体时,需增加盛液体的容器,一般先测容器的质量,再测液体和容器总质量,最后用总质量减去容器质量得到液体的质量.
    (3)异常天平称量法:
    a.等臂但托盘不等重的天平称量法:物体放在左盘,右盘加砝码m1,天平平衡;物体放右盘,左盘加砝码m2,天平平衡.则物体质量m=m1+m22
    b.不等臂天平的称量法:用上述方法把物体分别置于左、右盘时称得质量分别为m1、m2,则物体质量m=m1m2,这种方法叫“置换法”.
    【命题方向】
    知道测量质量的工具是天平,生活中哪些是测量质量的工具. 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有哪些?
    例1:物理实验室中,测量质量的仪器是(  )
    A.弹簧测力计 B.量筒 C.密度计 D.天平
    分析:实验室中测量质量的仪器是天平.
    解:A、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仪器.不符合题意.
    B、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不符合题意.
    C、密度计是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不符合题意.
    D、天平是测量质量的仪器.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掌握物理中天平、量筒、密度计、弹簧测力计、电流表、电压表、电能表、刻度尺、温度计、压强计测量的物理量,以及如何正确使用.

    例2:小明同学用托盘天平称物体时,将物体错放在右盘中,并在左盘加52g砝码,同时将游码移到0.4g处,天平平衡.此物体实际质量应为(  )
    A.51.2 g B.51.6 g C.52 g D.52.4 g
    分析: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无论物体和砝码的放置位置如何,一定是:左盘中的质量=右盘中的质量+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解:物体和砝码的放置位置颠倒了,不能按以往的方法计算物体的质量.
    根据“左盘中的质量=右盘中的质量+游码对应的刻度值”这一关系可得出:
    52g=m+0.4g,
    故被测物体的质量m=51.6g.
    故选B.
    点评: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时,无论天平盘中物体和砝码的放置位置如何按照下面公式计算物体质量,即“左盘中的质量=右盘中的质量+游码对应的刻度值”.

    【解题方法点拨】
    从质量的单位理解,记住与生活中相联系来判断测量工具.

    7.密度公式的应用
    【知识点的认识】
    利用公式ρ=mV及它的变形公式V=mρ,m=ρV,可以解决一些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1)根据公式ρ=mV来鉴别物质。测出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运用公式ρ=mV求出物质的密度,然后对照密度表就可以知道该物质的种类。
    (2)利用公式V=mρ计算不便测量的物体的体积。测出物体的质量,利用密度表查出该种物质的密度,利用公式V=mρ就可以计算出物体的体积。
    (3)利用m=ρV计算不便测量的物体的质量。测出物体的体积,利用密度表查出该种物质的密度,利用公式m=ρV就可以计算出物体的质量。
    (4)空、实心的判断:通过对物体的密度、质量、体积的比较,可判断物体时空心的还是实心的,即当ρ物=ρ为实心,ρ物<ρ为空心;m物=m为实心,m物<m为空心;V物=V为实心,V物>V为空心。

    【命题方向】
    利用密度知识直接求物体质量,求物体的体积。对一些体积庞大的物体,质量不便测量。可以测量出它的体积,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质量;有的物体、体积不规则,不便于直接测量,可以测出它的质量,从密度表中查出它的密度,最后计算出它的体积。判断这个球是空心还是实心问题。
    例1:图所示三个规格相同的杯子里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水、盐水和煤油。(盐水的密度1.1×103kg/m3,煤油的密度0.8×103kg/m3)根据杯中液面的位置可以判定(  )
    A.甲杯是水,乙杯是盐水
    B.甲杯是盐水,乙杯是煤油
    C.乙杯是盐水,丙杯是水
    D.乙杯是水,丙杯是煤油
    分析: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大小与体积成反比。据此分析判断。
    解:
    已知三种液体的质量相同,由图知:甲液体的体积最大,乙液体的体积最小,丙液体的体积居中,根据公式ρ=mV得:甲液体密度最小,为煤油;乙液体密度最大,是盐水;丙液体密度居中,是水。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对密度公式的理解和应用。对同种物质,密度与质量、体积无关;对不同物质,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例2:我省富“硒”的矿泉水资源非常丰富,如果要将其开发为瓶装矿泉水,且每瓶净装550g,则:
    (1)每个矿泉水瓶的容积至少要多少mL?
    (2)若用该矿泉水瓶来装家庭常用的酱油,装满后至少能装多少mL的酱油?(ρ矿泉水=1.0×103kg/m3,ρ酱油=1.1×103kg/m3)
    分析:瓶子能装液体的体积是相同的,利用密度公式的变形公式V=mρ求出能装水的体积(瓶子的容积),能装酱油的体积就等于瓶子的容积。
    解:(1)V水=m水ρ水=550g1g/cm3=550cm3=550mL,
    (2)∵瓶子能装液体的体积是相同的,
    ∴V酱油=V水=550mL。
    答:(1)每个矿泉水瓶的容积至少要550mL;
    (2)若用该矿泉水瓶来装家庭常用的酱油,装满后至少能装550mL的酱油。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的应用,计算时注意单位换算:1cm3=1mL,1×103kg/m3=1g/cm3。

    【解题方法点拨】
    熟练运用密度公式及其变形进行计算。判断这个球是空心还是实心有密度比较法、质量比较法、体积比较法三种。

    8.参照物及其选择
    【知识点的认识】
    (1)参照物:
    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先选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参照物.
    (2)参照物的选择: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既可以选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也可以选运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可本着便于研究的原则,选取合适的参照物,如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选取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不能选作参照物,因为以此研究对象为参照物,研究对象永远都是静止的.
    (3)参照物概念的理解:
    参照物的选定是为了研究机械运动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的.所选定的参照物是一个假定不动的物体,有了它作比较再看被研究的物体跟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就比较方便了.因此,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静止的.
    (4)参照物的判断方法:
    方法指南:①要明确研究对象;②明确物体的运动情况;③如果研究对象是运动的,哪个物体相对于它的位置发生了改变,哪个物体就是参照物;如果研究对象是静止的,哪个物体相对它的位置没有改变,哪个物体就是参照物.

    【命题方向】
    参照物的选取是中考的必考知识点.
    例1:在平直轨道上行驶的火车中,放在车厢内的小桌上苹果相对于下列哪个物体是运动的(  )
    A.这列火车的机车 B.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 C.从旁边走过的列车员 D.关着的车门
    分析:在研究机械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相对于哪一个物体在运动,就要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哪个物体位置发生变化.
    解:
    A、放在车厢内的小桌上苹果相对于这列火车的机车,位置是固定的,即处于静止状态.不符合题意;
    B、放在车厢内的小桌上苹果相对于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位置是固定的,即处于静止状态.不符合题意;
    C、放在车厢内的小桌上苹果相对于从旁边走过的列车员,位置是变化的,即处于运动状态.符合题意;
    D、放在车厢内的小桌上苹果相对于关着的车门,位置是固定的,即处于静止状态.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选择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运动状态也不一样.

    例2: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仰,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 船 和 山 .
    分析:本题中研究的分别是山和船的运动状态,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
    解:以船为参照物,山和船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山是运动的,所以“看山恰似走来迎”;
    以山为参照物,船与山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船是运动的,所以“是船行”.
    故答案为:船;山.
    点评:研究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同,但都是正确的结论.因此,解答中要抓住“参照物”这个中心,认真分析,灵活处理.

    【解题方法点拨】
    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例如:在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状态时,通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研究行驶的车辆上的物体的运动时,可以选车厢为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能是被研究物体本身,否则,研究对象永远是静止的,是没有意义的.
    9.长度的测量
    【知识点的认识】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米尺,激光测距等.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比米大的单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单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等,长度测量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刻度尺上两条相邻刻线间的距离)决定的,测量的实际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包括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
    (2)测量长度的几种特殊方法:
    ①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细铁丝的直径等.
    (h=Hn(其中h是每张纸的厚度,n是纸张数目,注意不是书的页码数,纸张数目=纸的页数2,H是n页书总厚度)
    ②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当轮子沿着曲线从一端滚到另一端时,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长度=周长×圈数.如:测量操场的周长.
    ③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可用一根没有弹性或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一端放在曲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用刻度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
    ④组合法:有些长度很难直接测量,如球的直径,圆锥体的高度等,这时可以使用辅助器材配合测量.

    【命题方向】
    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测量长度选择什么合适的工具,一般物体及特殊物体长度的测量都是命题方向.
    例1:在学校“运用物理技术破案”趣味游戏活动中,小明根据“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这一常识,可知留如图中脚印的“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  )

    A.1.65m B.1.75m C.1.85m D.1.95m
    分析:由图读出脚印的长度,根据“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这一常识计算身高.
    解:“犯罪嫌疑人”的脚印的长度约为:25.10cm;
    “犯罪嫌疑人”的身高约为:25.10cm×7=175.70cm=1.7570m;
    由此分析可知选项B是正确的;
    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长度的测量和计算,属于基础知识.

    例2:要想比较准确的量出地图上两点间铁路的长度,比较好的办法是(  )
    A.用直尺直接去测量
    B.用准确度较高的直尺直接去测量
    C.不能测量
    D.用弹性不大的软棉线跟曲线重合,拉直后测出线的长度
    分析:由于地图上铁路线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曲线,不是一条直线,所以我们不能用刻度尺去直接测量铁路线的长度,所以我们就需要用特殊的方法﹣“化曲为直”法来进行测量.
    测出地图上两点间铁路线长度以后,用长度乘以比例尺就是铁路线的实际长度.
    解:找一段棉线与地图上的铁路线逐段重合,记下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拉直后用刻度尺测出长度,乘以比例尺就是铁路线的长度,所以选项A、B、C不符合要求.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特殊测量方法的了解.长度的测量分精确测量和估测等两大类,在测量时遵循比较准确且简单易行的测量原则.

    【解题方法点拨】
    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熟记刻度尺的使用,在刻度尺的选择要注意联系实际.
    10.速度的计算
    【知识点的认识】
    (1)速度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的公式:通常用字母v表示速度,用字母s表示路程,用字母t表示时间,则速度的公式是v=st.

    【命题方向】
    计算类型:一、列车过桥问题(注意列车通过路程要加上列车的长),二、爆破安全逃离问题,三、测距离问题,四、追赶问题,五、赶时间问题,六、顺、逆水行船问题,七、比例问题
    例1:一辆大型运输车,长40m,质量为30t,匀速通过长260m的山洞时,所用时间为30s,它以同样速度通过一座桥时,所用时间为24s,求桥的长度.
    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的是大型运输车30s内走的路程是40m+260m,同理.它以同样速度通过一座桥时,所走的路程车长,所以求出的距离要减去车长才是桥的长度.
    已知:s1=40m,s2=260m,t1=30s,t2=24s
    求:s3
    解:v=s1+s2t1=40m+260m30s=10m/s,
    s3=vt2﹣s1=10m/s×24s﹣40m=240m﹣40m=200m.
    答:桥的长度是200m.
    点评:解题时要注意此题中有个多余条件(质量为30t),解答此题的关键一定要注意这辆大型运输车自身的长度.

    例2:如图所示,轿车从某地在高速公路上往南宁方向匀速行驶,当到达A地时,车内的钟表显示为10h15min,到达B地时,钟表显示为10h45min.求:
    (1)轿车从A地到B地用多少时间?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
    (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从B地到南宁需要多长时间?
    分析:此题考查了速度公式v=st即变形式t=sv,结合图象反映的路程信息可以求解答案.
    解:(1)轿车从A地到B地所用时间△t=30min=0.5h;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s=120﹣70=50km,故速度v=st=500.5=100km/h;
    (3)若轿车仍以该速度继续匀速行驶,则从B地到南宁所用时间t=sv=70100=0.7h;
    答:(1)轿车从A地到B地用时30min;
    (2)轿车从A地到B地的速度v=100km/h;
    (3)从B地到南宁需要0.7h.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通过图象得出需要信息,结合速度公式及变形式求解答案.

    例3: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2,所用时间之比为2:3,则速度之比为(  )
    A.9:4 B.4:9 C.1:1 D.3:2
    分析:要判断速度之比,要根据速度公式v=st,由题目的路程、时间之比来求速度之比.
    解:甲、乙的路程之比为3:2,所用时间之比为2:3,故根据速度公式v=st,可知甲乙速度之比为32:23,即9:4.
    故选A.
    点评:本题是由路程和时间之比,求速度之比,与计算速度一样,都是根据速度公式来求解.

    【解题方法点拨】
    要熟练运用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变形,分类练习此类题目,多与生活联系.

    11.惯性
    【知识点的认识】
    (1)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无论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无论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2)惯性定义: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属性叫做惯性.惯性代表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运动状态相对难于改变,也就是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运动状态相对容易改变,也就是惯性小.
    (3)当你踢到球时,球就开始运动,这时,因为这个球自身具有惯性,它将不停的滚动,直到被外力所制止.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候都是有惯性的,它要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
    (4)惯性的应用与防止:在日常生活中惯性现象对我们既有有益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有益的要加以利用,例如利用惯性使锤头套紧;有害的要加以防止,例如汽车不能超速超载.

    【命题方向】
    命题方向有以下方面:(1)惯性的认识;(2)影响惯性的因素;(3)惯性的应用与防止.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受到的动力越大,惯性也越大
    B.骑自行车的人上坡前加紧蹬几下,这是为了增大惯性
    C.足球越滚越慢,是因为受到了球场对它施加的力的作用
    D.若运动的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它的速度将慢慢变小,最终停下来
    分析:根据:惯性的知识及力的作用效果分析解答此题.
    解:A、物体的惯性取决于物体的质量,与物体速度无关,故A错误.
    B、骑自行车的人上坡前加紧蹬几下,是为了获得更大的速度,自行车惯性不变,故B错误.
    C、足球越滚越慢,是因为受到了球场对它施加的阻力作用,阻力改变了足球的运动状态,使它停下来,故C正确.
    D、若运动的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则物体由于惯性要继续运动下去,不会停止,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体的惯性、力的作用效果.应记住: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取决于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受力情况无关;力的作用效果有: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例2:由于不遵守交通法规酿成的交通事故频繁发生,国家加大了对违反交通法规的处罚力度.关于汽车安全行驶的规定和措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限制汽车最大行驶速度,是为了减小汽车的惯性
    B.安全带主要是在汽车突然启动时对驾乘人员起到保护作用
    C.冬天汽车在冰雪路面上行驶时,轮胎上装防滑链,是为了减小摩擦
    D.严禁酒后驾车.主要是因为饮酒后驾驶员反应迟钝,更容易出现交通事故
    分析:(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其大小只取决于物体的质量;
    (2)安全带是为了防止在紧急刹车时人会前冲而带来的伤害;
    (3)冰雪天因为路面结冰,而使摩擦力减小,故为了增大摩擦可以在轮胎上装防滑链;
    (4)汽车的刹车距离取决于汽车的运行速度及人的反应时间,而酒后人的反应时间增长,故可以分析为什么不能酒后驾驭.
    解:A、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惯性大小与速度大小无关;限制速度的目的是为了减小刹车距离,故A错误;
    B、根据惯性可知突然启动时人是向后仰的,安全带不起任何作用,故B错误;
    C、防滑链可以增大轮子与地面间的摩擦力,防止交通事故的产生,故C错误;
    D、人饮酒后,由于反应变慢,则反应时间变长,则刹车距离变大,极易造成交通事故,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物理知识在交通法规中的应用,在生活中要注意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

    【解题方法点拨】
    (1)惯性不等同于惯性定律.惯性是物体本身的性质,而惯性定律讲的是运动和力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
    (2)惯性是物体固有的一种属性,不能说“由于惯性的作用”“获得惯性”.正确的是“具有惯性”.
    12.力与运动的关系
    【知识点的认识】
    (1)物体在不受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原来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力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
    (2)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物体如果受到力的作用,且受到的力不平衡,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会发生改变.
    (4)如果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它可能不受外力作用,也可能受平衡力作用.

    【命题方向】
    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变化与平衡力结合是命题的方向,学生往往理解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这个误区也是命题的知识点.
    例1: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就会运动
    B.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一定不受力的作用
    C.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改变
    D.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分析:(1)物体不受力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其运动状态不变,即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其运动状态会发生变化,体现在速度大小及方向的变化.
    解:A、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不一定就会运动,当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其运动状态不变,即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故A错误;
    B、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可能不受力,也可能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故B错误;
    C、只有物体受到非平衡力作用时,其运动状态才会发生变化;故C错误;
    D、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时,一定受到力的作用,且是非平衡力的作用;因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明确物体的受力情况,及在不同受力情况下所处的运动状态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还要深刻理解力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例2:对于“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历史上经历了漫长而又激烈的争论过程.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在实验的基础上推理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其核心含义是(  )
    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物体只要运动就需要力的作用
    C.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D.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物体就会慢慢停下来
    分析:牛顿第一定律的得来经历了三个阶段:
    (1)亚里士多德认为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运动,停止用力物体停止运动.他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伽利略通过斜面小车实验,接触面越来越光滑,摩擦力越来越小,物体速度改变的越慢,物体运动越远.推理:如果没有摩擦,速度不会改变,永远运动下去.
    (3)牛顿总结前人经验并加以概括,得到牛顿第一定律.
    解:(1)物体只要运动就需要力的作用,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物体就会慢慢停下来,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都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相同的.
    (2)斜面小车实验,接触面越来越光滑,摩擦力越来越小,物体运动越来越远,没有摩擦,物体永远运动下去.没有力就不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故选C.
    点评:(1)正确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维持物体运动不需要力的作用,依靠的是物体的惯性.
    (2)掌握研究牛顿第一定律这种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推理得到结论的方法.

    【解题方法点拨】
    力与运动的关系是力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正确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是学好力学的关键.知道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物体受力不平衡时运动状态如何改变.
    13.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
    【知识点的认识】
    用滑轮组来拉升重物时,绳子拉力的计算,就是看有几段绳子拉着重物,拉力就是重物重力的几分之一.关系:(1)如果不考虑动滑轮的重和绳子的摩擦力:F拉=G物/n (2)如果考虑动滑轮的重,不考虑摩擦力公式为F拉=(G动+G物)/n;其中:F拉﹣﹣﹣﹣拉力,G动﹣﹣﹣动滑轮的重力,G物﹣﹣﹣﹣﹣﹣被提升物体的重力,n﹣﹣﹣﹣﹣﹣﹣﹣吊住动滑轮绳子的段数.

    【命题方向】
    命题的关键是拉力与物重的关系:已知拉力求物重或已知重力求绳头的拉力,要注意:考虑不考虑动滑轮的重,不考虑摩擦力,这样简单的题目以填空形式出现,最主要的是与机械效率的内容结合.

    【解题方法点拨】
    滑轮组计算拉力的题目实际就是有几段绳子在拉重物,关键在于这“几段”是怎么看是几段的,要抓住“在拉重物”这几个字,只有拉重物的绳子才能算进去,也就是在拉动滑轮(或直接拉重物)的段数,拉定滑轮的是不算的.
    14.摩擦力的大小
    【知识点的认识】
    对于初中摩擦力的大小不需要利用公式计算,摩擦力大小只要求求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这两种摩擦力一般与平衡力相结合出题,例如:静摩擦力,要根据受力的情况来分析,而不要想当然或跟着思维定势走.
    例:用手握住一个瓶子静止不动,随着手的握力的增大,瓶子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如何变化?
    讲解:此时瓶子处于静止状态,在竖直方向上除受一个重力之外,还受到一个竖直向上的摩擦力作用,且摩擦力的大小与重力大小相等.由于瓶子的重力大小是不变的,所以瓶子静止不动时摩擦力的大小是不变的,它不随握力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认为所有情况都是“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例: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某人用10牛的力拉木块在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若改用15牛的水平拉力拉木块,仍使木块在水平桌面上运动,此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应如何变化?
    讲解:当木块受10牛的力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摩擦力与拉力二力平衡,大小为10牛.当木块受15牛的拉力作用时,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都没改变,所以摩擦力的大小不变,只是此时,也正是摩擦力没有改变而拉力变大,所以导致的结果必然是木块在做加速运动,这也跟生活经验相吻合.不少同学认为“拉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是没有根据的.

    【命题方向】
    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与平衡力相结合出题是中考命题方向.
    例1:一物体以1m/s的速度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为40N,若物体运动的速度增加到3m/s时仍在该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它受到的摩擦力(  )
    A.大于40N B.小于40N C.等于40N D.无法确定
    分析:(1)首先根据二力平衡知识判断出摩擦力的大小;
    (2)掌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根据影响因素判断摩擦力的变化情况.
    解:一物体以1m/s的速度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摩擦力与拉力是一对平衡力,f=F=40N,方向与拉力方向相反;
    物体运动的速度增加到3m/s时仍在该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都未变化,所以摩擦力仍不变,为40N.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了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在解析摩擦力的变化时,关键是分析影响因素是否变化,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

    例2:如图所示,叠放在一起的物体A和B,在大小为F的恒力作用下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图中A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大小均为F
    B.甲、乙两图中B物体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均为F
    C.甲图中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为0,物体B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为F
    D.乙图中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为F,物体B受到地面对它的摩擦力为F
    分析:在分析时,分别以整体、A、B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且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受平衡力的作用.
    解:乙图,AB同时向前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AB之间没有相对运动的趋势,A不受摩擦力的作用,AD错误;
    以AB整体为研究对象,在水平方向受地面的摩擦和拉力F,这两个力相互平衡,则f=F,两种情况下B受到的摩擦力相等,B正确;
    甲图以A为研究对象,A做匀速直线运动,在水平方向受拉力F和B对它的静摩擦力作用,且f=F,C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摩擦力大小的判定,将甲乙两图相互对比,关键是能够对整体和部分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平衡力的知识进行判断,对学生来说应属于难题.

    【解题方法点拨】
    摩擦力的大小计算应当联系二力平衡的知识与力的合成(当物体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受力一定受平衡力).

    15.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知识点的认识】
    (1)压强定义或解释
    ①垂直作用于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力叫做压力.
    ②物体的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的大小叫做压强.
    (2)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即牛顿/平方米.压强的常用单位有千帕、标准大气压、托、千克力/厘米2、毫米水银柱等等.(之所以叫帕斯卡是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
    (3)公式:p=F/S
    p表示压强,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Pa) F表示压力,单位牛顿(N) 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平方米
    (4)补充说明:
    对于(3)所写的为定义式,任何压强都可以用.但是对于液体和气体压强,还有推导公式:

    【命题方向】
    压强的计算,主要是运用公式及其变形解决有关问题.题型常见的有填空、选择、计算及探究题.压强的定义式p=F/S,经验表明,不少学生在学习了这一部分内容后,一般会记住公式,但理解往往是片面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学习中要注意对压强公式的理解,除明确各物理量间的数学关系(学生往往重视这一点),明确各量的单位,最重要的是要明确公式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学生往往忽略这一点).进行计算时,要能正确地确定压力、确定受力面积.除此以外,还要明确,由于固体不具有流动性,而液体具有流动性,造成了计算固体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压强的方法,与计算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压强的方法一般不同.另外,压强的计算常常与密度公式,重力公式相联系,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所以常成为中考的热点.
    例1:如图为站在沙地上的一名初三同学要搬走木箱,已知他一只鞋底的面积为200cm2,请你估计木箱对地面的压强约为(  )
    A.1000Pa B.7000Pa C.10000Pa D.20000Pa
    分析:求木箱对地面的压强,而没有告知木箱对地面的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大小,因此只有通过比较人和木箱在沙地上的凹陷程度来间接判断.那么就必须先求出人对地面的压强,首先估算人的重力,然后算出两个鞋底的面积,再由压强公式可得出人对沙地的压强,至此题目的未知量就已求出.
    解:人的质量大约为60kg,那么其重力约为:G=mg=60kg×10N/kg=600N;
    人和地面的接触面积为:S=2×200cm2=400cm2=400×10﹣4m2;
    那么人对地面的压强约为:p人=FS=600N400×10−4m2=12500Pa;
    由图片知:木箱在沙地中的凹陷程度要大于人在沙地中的凹陷程度,因此木箱对地面的压强要远大于人对地面的压强,即:p木箱>p人;
    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D选项符合这个条件,故选D.
    点评:在此题中,与所求内容相关的物理量没有直接给出,所以能够从人和木箱在沙地中的不同凹陷程度入手来得出两个压强的大小关系,是解答此题的突破口,也是难点所在.

    例2:一长方体木块平放和侧放在水平地面上时,其受力面积之比为3:1,则平放和侧放时,对地面的压强之比是 1:3 ,压力之比是 1:1 .
    分析:木块平放和侧放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重力不变,压力不变;根据压强公式求出两者对地面的压强之比.
    解:∵木块平放和侧放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
    ∴木块的重力G不变时,压力F不变,即两种情况下对地面的压力之比为1:1;
    ∵p=FS,且S平:S侧=3:1,
    ∴P平P侧=FS平FS侧=GS平GS侧=S侧S平=13.
    故答案为:1:3;1:1.

    【解题方法点拨】
    压强的计算,需要确定压力、面积.要注意面积的计算与单位,其中压力的确定是难点.正确判断物体间的压力,进行受力分析是关键;物体间接触部分的面积,一般与较小的物体面积相同.

    16.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知识点的认识】
    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
    上浮:F浮>G 悬浮:F浮=G 漂浮:F浮=G
    下沉:F浮<G 沉底:F浮+N=G
    理解:研究物体的浮沉时,物体应浸没于液体中(V排=V物),然后比较此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的平均密度可以知道,则物体的浮沉条件可变成以下形式:①ρ物<ρ液,上浮 ②ρ物=ρ液,悬浮 ③ρ物>ρ液,下沉
    浮沉条件的应用
    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来实现浮沉的;热气球是通过改变空气的密度来实现浮沉的;密度计的工作原理是物体的漂浮条件,其刻度特点是上小下大,上疏下密;用硫酸铜溶液测血液的密度的原理是悬浮条件。此外,轮船、气球、飞艇等都是利用了沉浮条件的原理而设计的。

    【命题方向】
    主要以选择题、计算题的形式考查:物理的浮沉,如何控制物体的浮沉,怎样运用物体的浮沉原理解释问题等。
    例1:质量相同的甲、乙、丙、丁4个小球,分别静止在水中的不同深度处,如图所示,则这4个小球在水中所受浮力最小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分析;由图知,甲、乙球为漂浮,丙球为悬浮,丁球沉入容器底部,根据浮沉条件得出球受到的浮力与重力的关系,而4个小球的质量相同、重力相同,可得4个小球受到的浮力大小关系。
    解:由图知,甲、乙球为漂浮,丙球为悬浮,丁球沉入容器底部,
    ∵漂浮和悬浮时,F浮=G=mg,4个小球的质量相同
    ∴甲、乙、丙球受到的浮力:
    F浮甲=F浮乙=F浮丙=G,
    丁球沉入容器底部时,F浮丁<G,
    ∴F浮甲=F浮乙=F浮丙>F浮丁,
    则丁球的浮力最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重力的公式、物体的浮沉条件,利用好漂浮和悬浮条件是本题的关键。

    例2:一艘远洋轮船装上货物后,发现船身下沉了一些,则它受到的浮力 变大 (填“变大”、“变小”“不变”)。当船由内河驶入大海后,船受到的浮力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船身相对于水面将 上浮 (填“上浮”、“下沉”“不变”)。
    分析:货轮在装上货物后,船身下沉,说明排开水的体积变大,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分析船受到浮力的变化情况;
    当船由长江驶入大海后,都是漂浮,根据漂浮条件分析船受到浮力的变化情况,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判断排开水的体积的变化,从而得出船是上浮还是下沉。
    解:由题知,货轮在装上货物后,船身下沉,排开水的体积V排变大,
    ∵F浮=ρ水V排g,
    ∴船受到水的浮力变大;
    当船由内河驶入大海后,都是漂浮,
    船受到的浮力:F浮=G,
    ∵船受到的重力不变,
    ∴船受到的浮力不变;
    ∵F浮=ρ液V排g,ρ河水<ρ海水,
    ∴排开河水的体积大于排开海水的体积,船将上浮一些。
    故答案为:变大,不变,上浮。
    点评:本题关键有二,一是漂浮条件的使用,二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时要同时考虑影响浮力的两个因素(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

    【解题方法点拨】
    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比较F浮与G或比较ρ液与ρ物。

    17.声音的产生
    【知识点的认识】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会继续存在并传播.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又叫发声体,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是声源.
    声源是指具体的发声部位,如人在说话时的声源不能说是人,应该说是声带.记住几个易混的声源:蝉叫的声源是腹膜;笛子等管乐器的声源是空气柱;向暖瓶中灌水的声源是空气柱;气球爆炸的声源是气球周围的空气;

    【命题方向】
    声音的产生这一知识点比较简单,中考中常围绕“振动”两个字出填空题,近几年以转换法较为热点,如扬声器纸屑实验、乒乓球音叉实验等,考查体现振动的方法、看到的现象、实验的目的、纸屑和乒乓球的作用等.

    【解题方法点拨】
    (1)归纳法:发声的声带在振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发声的琴弦在振动,…经过归纳总结得出,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转换法:不易观察的现象对过易观察的现象体现出来.发声的音叉看不到振动,可以通过细线悬挂的乒乓球的跳动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水花四溅来体现,这是一种转换法的思想,乒乓球或水花在实验中起到将微小振动放大的作用.
    (3)关于发声与振动的关系理解:
    ①一切发声都振动,但振动不一定被人们看到.
    不论科技多么发达,都没有任何一种不振动就能发声的现象;敲音叉或敲桌面发声时的振动看不到,需要通过转换法来体现;
    ②一切振动都发声,但声不一定被人们听到.
    振动发声有的是超声或次声,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故听不到;有的声音响度很小,故听不到.
    18.声音的传播条件
    【知识点的认识】
    (1)声音靠介质传播.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传声的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
    (2)真空不能传声.
    真空罩里面放闹铃的实验、登月的宇航员无法直接交谈的现象都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通过水波来类比声波.

    【命题方向】
    真空罩内放入闹铃的实验常是出题热点,重点是考查理想实验法的推理思维.其他知识点常以填空题为主,重点记住关键的词语;也有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如真空玻璃、空心砖的声学优点等.

    【解题方法点拨】
    (1)判断传声介质的种类:例如,隔墙有耳、土电话说明固体可以传声;电子哺鱼、说话声吓跑鱼说明液体可以传声;人平时交谈说明气体可以传声.
    (2)理想实验法: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忽略次要的因素,进行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在真空罩中放入正在发声的闹铃,随着罩内空气的不断抽出,听到声音越来越小,由此推理,如果把罩内气体全部抽出,则听不到声音,其实将罩内气体全部抽出是不现实的,只是一种推理.因此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或者说传声一定需要介质.
    (3)同一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频率不变.
    19.响度
    【知识点的认识】
    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它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命题方向】
    对于声音这部分知识强调应用:中考中常以填空、选择的题型出现.

    【解题方法点拨】
    响度是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我们使用扩音设备是改变声音的响度,牛的叫声响度大,蚊子叫声响度小;用力击鼓和轻敲鼓面鼓声的响度不同.
    20.噪声及其来源
    【知识点的认识】
    (1)从物理学角度看,杂乱、振动无规律的声音都是噪声。
    (2)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休息、和学习的声音都是噪声。

    【命题方向】
    主要考查对噪声的判断,中考中常以填空、选择的题型出现。

    【解题方法点拨】
    从物理学角度噪声是由物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从生活的角度考虑,不管声音是优美动听,还是杂乱刺耳的,只要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的,都可以称为噪声。例如:优美的舞曲悠扬动听,只要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了也是噪音。
    21.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知识点的认识】
    折射现象是指当光由一种介质(比如水)斜射入第二介质(比如空气)时,在界面上部份光发生偏离原来路线而与原来路线产生夹角的现象。人们利用折射原理发明了透镜透镜有凸透镜和凹透镜,
    中央部分比边缘部分厚的叫凸透镜,中央部分比边缘部分薄的叫凹透镜,凸透镜具有会聚光线的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正透镜”(可用于远视与老花镜),凹透镜具有发散光线的作用,所以也叫“发散透镜”、“负透镜”(可用于近视眼镜)。

    【命题方向】
    用光的折射现象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光的折射现象例子:海市蜃楼、筷子向上折断了、池水变“浅”了、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照相机、投影仪、近视眼镜、老花镜、斜插在水中的筷子在水中部分看起来向上弯;看见落到地平线下的太阳;叉鱼的时候瞄准鱼的下方。
    例如:鱼儿在清澈的水里面游动,可以看得很清楚。然而,沿着你看见鱼的方向去叉它,却叉不到。有经验的渔民都知道,只有瞄准鱼的下方才能把鱼叉到。
    从上面看水,玻璃等透明介质中的物体,会感到物体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一些。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引起的。

    【解题方法点拨】
    解题时要注意折射规律的内容,属于识记、理解内容。
    22.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知识点的认识】
    (1)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指物体放在焦点之外,在凸透镜另一侧成倒立的实像,实像有缩小、等大、放大三种.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实像越大.物体放在焦点之内,在凸透镜同一侧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距越小,像距越小,虚像越小.
    (2)设计并进行实验:
    一、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像的大小、正倒、虚实跟物距有什么关系?
    二、实验器材:带刻度的光具座、蜡烛、光屏、透镜(焦距在10~20 cm之间)、刻度尺.见实验装置图.
    三、实验步骤:
    1、先测出透镜的焦距:让凸透镜在阳光下来回移动,找着最小、最亮的点,用刻度尺量出亮点与凸透镜的距离,这就是这个凸透镜的焦距.
    2、实验探讨像的大小、正倒、虚实跟物距的关系:
    [方案]①把透镜放在光具座标尺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标尺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③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测出,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⑤当蜡烛到一定位置上时,光屏没有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像的正倒,填入表格中.
    物距(u)
    像距(v)
    正倒
    大小
    虚实
    应用
    特点
    物,像的位置关系
    u>2f
    2f>v>f
    倒立
    缩小
    实像
    照相机、摄像机

    物像异侧
    u=2f
    v=2f
    倒立
    等大
    实像
    精确测焦仪
    成像大小的分界点
    物像异侧
    2f>u>f
    v>2f
    倒立
    放大
    实像
    幻灯机、电影、投影仪

    物像异侧
    u=f



    不成像
    强光聚焦手电筒
    成像虚实的分界点

    f>u
    v>u
    正立
    放大
    虚像
    放大镜
    虚像在物体同侧
    虚像在物体之后
    物像同侧

    【命题方向】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是中考命题的热点.
    例:小明同学用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如图a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11 cm.
    (2)如图b所示,若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能得到清晰放大的烛焰的像,则蜡烛可能置于凸透镜左边a、b、c、d四点中的 c 点上(P是该凸透镜的2倍焦距处),此成像特点可应用在 投影仪 上.
    (3)通过实验,小明发现蜡烛离凸透镜越远,光屏上得到的清晰像越 小 (填“大”或“小”).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时,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 远离 凸透镜(填“靠近”或“远离”),此时在光屏上成的清晰像是 倒立 的(填“倒立”或“正立”).
    (4)实验中,光屏上已成清晰的、缩小的像,此时小明固定蜡烛和凸透镜,在光屏和凸透镜间放上自己所配戴的近视眼镜,若仍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则需将光屏向 远离 (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此时所成的清晰像为 实 像(填“实”或“虚”).
    分析:(1)凸透镜的焦距是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的点到光心的距离;
    (2)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进行判断: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搞清像距和物距之间的关系.知道物距越大,像距越小,成的像也越小;物距越小,像距越大,成的像也越大
    解:(1)根据焦距的定义,此时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焦距,f=41cm﹣30cm=11cm;
    (2)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放大的烛焰的像,蜡烛应放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与焦距之间,即图中的c点,图中的此成像特点可应用在投影仪上.
    (3)根据物距与像距的变化规律可知,蜡烛离凸透镜越远,光屏上得到的清晰像越小.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时,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远离,此时在光屏上成的清晰像是倒立的.
    (4)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实验中,光屏上已成清晰的、缩小的像,此时固定蜡烛和凸透镜,在光屏和凸透镜间放上凹透镜,若仍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于光线发散,会延迟会聚,则需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此时所成的清晰像仍为实像.
    故答案为:(1)11;(2)c;投影仪;(3)小;远离;倒立;(4)远离;实.
    点评:此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及应用,关键是熟记成像规律的内容,并做到灵活运用.

    【解题方法点拨】
    识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探究中注意物理学方法.
    23.直流电动机的原理
    【知识点的认识】
    工作原理都是建立在电磁感应和电磁力这个基础上.
    直流电动机工作原理:导体受力的方向用左手定则确定.这一对电磁力形成了作用于电枢一个力矩,这个力矩在旋转电机里称为电磁转矩,转矩的方向是逆时针方向,企图使电枢逆时针方向转动.如果此电磁转矩能够克服电枢上的阻转矩(例如由摩擦引起的阻转矩以及其它负载转矩),电枢就能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起来.
    简单的说,电机里边固定有环状永磁体,电流通过转子上的线圈产生洛伦磁力,当转子上的线圈与磁场平行时,再继续转受到的磁场方向将改变,因此此时转子末端的电刷跟转换片交替接触,从而线圈上的电流方向也改变,产生的洛伦磁力方向不变,所以电机能保持一个方向转动.

    【命题方向】
    利用直流电动机的原理来分析直流电动机的工作过程是命题方向.

    【解题方法点拨】
    要理解:电流产生磁场原理的变形(电流产生磁场),一个通电线圈相当于一个具有NS极的磁体.形成电磁力.
    24.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
    【知识点的认识】(一)用实验方法研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1.磁场不动; 导体向上、向下运动;导体向左或向右运动。2.导体不动,磁场动,会不会在电路中产生电流。如图所示:

    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当电路通电时,由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命题方向】
    考查点:(1)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2)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可以制成发电机,实现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解题方法点拨】
    注意实验中的控制变量法,掌握电磁感应现象,了解电磁感应现象中能量的转化,总结并掌握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5.电磁波的传播与应用
    【知识点的认识】
    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电磁波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解题方法点拨】
    广播、电视、移动通信、卫星都是用电磁波传递信息的。注意对比,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这种介质传播的。

    【命题方向】
    在电磁波与信息技术这一知识点中,电磁波的传播是中考命题热点,分值不大,常出现的题型是填空题填写“电磁波”。
    例:在我们的生活中,3G手机通信业务已经非常普遍,使用3G手机不仅可以通话,还可以随时通过无线网络上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磁波和声波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电磁波和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都是340m/s
    C.手机无线上网是利用电磁波传输信息
    D.电磁波和声波一样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分析:(1)迅速变化的电流周围产生电磁波,且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和光速相等,都是3×108m/s。
    (2)电磁波能够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解:A、电磁波是由变化的电流产生的,而声波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手机无线上网是利用电磁波传输信息,该选项说法正确;
    D、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电磁波能够在真空中传播,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电磁波和声波的特点,对比记忆加深印象,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26.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知识点的认识】
    (1)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有η=W有用W总,因为W有用=Gh,W总=Fs,所以有η=GℎFs,又因为s=nh,所以有η=GnF,如果不计摩擦和绳重,则有F=(G+G动)n,所以η=G(G+G动)。
    (2)①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的重力有关,G物相同时,G动越大、η越小;
    ②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被提升物体的重力有关,G动相同时,G物越大、η越大;
    ③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绕绳方式无关。

    【命题方向】
    第一类常考题:公式简单运用
    如图所示,用滑轮组把重力G为400N的石块匀速提高6m,所用拉力F为250N,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
    A.60% B.70% C.80% D.90%
    分析:用滑轮组提升重物,则重物被提升的功为有用功,而人的拉力所做的功为总功,故机械效率可用η=W有用W总=GℎFs来求解。
    解:已知G=400N;h=6m;F=250N.从图中看出有两段绳子在拉重物,故s=2h=2×6m=12m
    故机械效率η=W有用W总=GℎFs=400N×6m250N×12m=80%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属于求滑轮组机械效率中最基础的题目。

    第二类常考题:
    如图所示,是建筑工人利用滑轮组从竖直深井中提取泥土的情形。某次操作中,工人用400N的拉力F在1分钟内将总重为900N的泥土匀速提升5m。在这段时间内:
    (1)拉力F所做的有用功是多少?
    (2)拉力F做功的功率是多少?
    (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大?
    分析:(1)克服泥土的重力所做的功是有用功;
    (2)拉力F所做的功是总功,总功与时间的比值等于功率;
    (3)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是机械效率。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多,用到的公式多,难点是求拉力所做的总功,由滑轮组的特点知: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与物体上升高度之间的关系是s=nh;从而求出拉力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解题方法点拨】
    (1)根据滑轮组装形式,确定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求出物体上升高度,然后利用公式W总=Fs计算总功、W有用=Gh计算有用功,最后用有用功除以总功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滑轮的机械效率取决于动滑轮的质量和物体的质量,如果动滑轮质量越小,物体质量越大,则效率越高。


    27.功率的计算
    【知识点的认识】
    (1)功率:在物理学中,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叫做功率。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公式:P=Wt(其中P表示功率,W表示功,t表示时间)
    (3)计算功率的另一个公式:P=Fv,即物体在拉力F的作用下,以速度v沿拉力的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拉力F所做功的功率可表示为Fv.(其中F表示物体所受的拉力,v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
    a.推导:由P=Wt,联立W=Fs,得P=Wt=Fst=Fv。
    由该公式可知:在功率P一定时,力F与速度v成反比。
    b.应用:当汽车上坡时,司机采取换挡的办法,减小速度,以获得较大的牵引力。

    【命题方向】
    第一类常考题:
    某九年级同学家住5楼。一天,他提着装有30个鸡蛋的塑料袋从1楼走到家里在此过程中,下列估算不合理的是(  )
    A.他提鸡蛋的力做的功约为200J
    B.他提鸡蛋的力做功的功率约为3W
    C.他爬楼做的功约为6×103J
    D.他爬楼做功的功率约为1×103W
    分析:估算出30个鸡蛋的重力和爬楼的高度,根据W=Fs可算出做功的多少。然后再根据P=Wt计算功率。
    解:(1)根据书本中“手托两只鸡蛋的力大约为1N”,可知提30个鸡蛋的力大约为F=15N;住宅楼的楼层高大约3米,家住5楼,此同学实际爬楼高度h=3m×4=12m;故提鸡蛋的力大约做功W=Fs=15N×12m=180J。
    W1=Gs=500N×12m=6×103J,
    他爬楼做的功W总=W+W1=180J+6×103J=6.18×103J,
    故A、C比较符合实际;
    (2)从1楼到5楼大约1min,则他提鸡蛋的力做功的功率P=Wt=180J60s=3W;故B符合实际;
    爬楼做功的功率P1=W1t=6.18×103J60s=1.03×102W,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D。
    点评:所谓估算,不是猜,而是依据生活经验或常识,对相关物理量进行估计,必要时还需根据相关公式计算得出结果;需注意:实际爬楼的层数等于楼层数减一。

    第二类常考题:
    工人用定滑轮将重240N的物体匀速向上提升,所用拉力为250N,5s内重物上升4m。此过程中,有用功为 960 J,拉力做功的功率为 200 W。
    分析:解决此题是利用功的公式W=Fs求解有用功和拉力所做的功,利用功率的公式P=Wt求解功率。
    解:重物上升时克服重力所做的功为有用功,W′=Fs=Gh=240×4=960J;
    拉力所做的功为总功,W=250×4=1000J,利用功率的公式P=Wt=10005=200W;
    故答案为:960,200。
    点评:解决此类型题目要区分有用功和总功,会利用功率公式求解功率。

    【解题方法点拨】
    (1)要明确是哪个力对哪个物体做功,或者是哪个施力物体对哪个受力物体做功。
    (2)公式中的F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公式中的‘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即注意F和s的同体性和同向性,否则在计算功时容易出错。
    (3)W=Fs中的F是使物体沿着F方向移动、距离过程中(同时性),始终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其大小和方向是不变的。
    (4)W=Fs的变形公式F=Ws,s=WF可求力和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的距离•
    28.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知识点的认识】
    (1)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4)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剧烈

    【解题方法点拨】
    此知识点主要考察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仅需熟记相关知识即可.

    【命题方向】
    第一类常考题:分子动理论的应用
    关于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的物质分子间无论距离大小都只存在引力
    B.水结冰后分子会保持静止
    C.“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沙尘暴起,尘土满天”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分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分子很小,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
    解:A、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故A错误;
    B、水结冰后,分子仍然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故B错误;
    C、酒精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通过扩散空气中充满酒精分子,“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故C正确;
    D、组成物质的分子很小,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沙尘与尘土是固体小颗粒,不是分子,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分子动理论的应用,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第二类常考题:利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应用
    分子动理论是从微观角度看待宏观现象的基本理论.以下现象,能用分子动理论进行解释的是(  )
    A.风的形成
    B.烟从烟囱中冒出
    C.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吸引轻小物体
    D.离花园较远处就能闻到花香
    分析:根据分子运动理论以及在生活中的现象及应用进行分析解答.
    解:A、风是由于空气的流动形成对流而产生的,故无法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故A错误;
    B、烟是由无数小颗粒组成的,每个小颗粒都是由无数分子组成,故烟的运动无法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故B错误;
    C、毛皮摩擦橡胶棒使橡胶棒上带上了电荷,所以能吸引小物体,属于电荷的移动,无法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故C错误;
    D、在花园里由于花香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我们在远处可以闻到花香,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分子动理论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但要注要区分是分子运动还是宏观物体的运动.
    29.探究比热容的实验
    【知识点的认识】
    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小王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在2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初温都相同的水和煤油,用两个相同的酒精灯对其加热,并用相同的两支温度计分别同时测量水和煤油的温度变化,实验数据如下:
    液体
    质量(g)
    初温(℃)
    末温(℃)
    加热时间(min)

    300
    20
    30
    12
    煤油
    300
    20
    30
    6
    (1)在此实验中,为比较水和煤油吸热能力的大小,我们可以加热相同的时间,观察 升高温度 的不同;也可以 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 .
    (2)分析下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时, 水 吸收的热量多,表明 水 的吸热能力大.
    (3)如果加热相同的时间,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 煤油 升高的温度更高.
    (4)由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不使用仪器测量,本实验中把吸收热量的多少转换成加热时间的长短,这种科学方法叫 转换  法.
    分析:(1)判断水与煤油的吸热本领的大小,有两种方法:
    ①可判断两种物质在升高相同温度的情况下,所用时间的多少.用时较多的,说明吸收的热量多,则比热较大.
    ②可判断两种物质在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升高温度的多少.温度升高较多的,则比热较小.
    (2)根据表中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然后答题.
    (3)加热相同的时间,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由于煤油的吸热本领小,所以煤油升高的温度更高;
    (4)本实验中把吸收热量的多少转换成加热时间的长短,所用的方法为转换法.
    解:(1)在此实验中,为了比较水和煤油吸热本领的大小,我们可以加热相同的时间,观察升高的温度的不同;也可以让它们其升高相同温度,比较加热时间,来比较它们吸热本领的大小.
    (2)由实验数据知,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温度时,水需要的加热时间更长,说明水吸收的热量更多,表明水的吸热本领大.
    (3)因为煤油比水的吸热本领小,所以加热相同的时间,它们吸收相等热量时,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煤油升高的温度更高;
    (4)由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不使用仪器测量,本实验中把吸收热量的多少转换成加热时间的长短,这种科学方法叫转换法.
    故答案为:(1)升高温度;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2)水;水;(3)煤油;(4)转换.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如何用转换法和控制变量法来比较不同物质比热容(吸热能力)的大小,本题有一定的难度,解题时要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30.电压
    【知识点的认识】
    (1)电压与水压的类比

    抽水机是提供水压的装置,水压是形成水流的原因;
    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2)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一是电路中有电源(或电路两端有电压);二是电路为通路(或电路是闭合的)。
    电路中有电流时一定有电压;有电压时却不一定有电流,关键是看电路是不是通路。
    (3)电压的单位
    国际单位:伏特;简称:伏;符号:V
    常用单位:千伏(kV)、毫伏(mV)、微伏(μV)
    换算关系:1kV=103V;1V=103mV;1mV=103μV;
    (4)常见电压值
    家庭电路电压:220V
    对人体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手机电池的电压:3.7V
    一节干电池电压:1.5V
    一节铅蓄电池电压:2V
    (5)电压表是测量电压的仪表,表盘中央标有字母V,电路元件符号:

    【解题方法点拨】
    (1)“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这句话常考填空。
    (2)形成持续电流的条件有两个:有电源(又可以说有电压);是通路(又可以说电路是闭合的)。
    当电路中有电流时一定有电压,而有电压不一定形成电流。
    (3)记住几个常见电压值和单位换算,为估算题积累经验。
    (4)表述电压时,不能说“哪一点的电压”,要说成“哪一个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或“电路哪两点间的电压”。

    【命题方向】
    (1)几个常见电压值是中考估算题的常见素材;
    (2)电压的单位换算训练准确,是以后做计算题的基础。
    例1:关于电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电源就一定有电压且有电流
    B.电压就是电的压力
    C.电压是形成电流的条件之一
    D.有电压就一定能形成电流
    分析:根据我们对于电压的认识来作答。
    解:A、有电源,电源的两端就一定有电压,但电路中不一定有电流,电流的产生除了要有电源外,还有有闭合的电路;
    B、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电的压力”太过笼统;
    C、电压是形成电流的条件之一,要产生电流,还要有闭合的电路;
    D、有电压不一定有电流,要产生电流,还要有闭合的电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我们对于电压的理解,是一道电学基础题。

    例2:用一只MP3收听音乐时的工作电压为3V,需用 2 节干电池 串 联使用。对人体来说,安全电压是 不高于36V 。
    分析:已知MP3收听音乐时的工作电压,根据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V和电池串联后的总电压等于各电池电压之和求出需用的节数;人体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解:每一节新干电池电压是1.5V,两节新干电池串联等于两节干电池电压之和,电压是3V;
    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为不高于36V。
    故答案为:2;串;不高于36V。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常见的几种电压值和电池串联后电压的特点,重点是会利用串联电压的特点分析出相应的问题。
    31.欧姆定律的应用
    【知识点的认识】
    (1)相关基础知识链接:
    ①电流规律:
    串联:I=I1=I2.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
    并联:I=I1+I2.并联电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②电压规律:
    串联:U=U1+U2.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
    并联:U=U1=U2.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电压相等,等于总电压。
    ③电阻规律:
    串联:R=R1+R2.串联电路总电阻等于分电阻之和。
    并联:1R=1R1+1R2.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分电阻倒数之和。
    ④比例规律:
    串联:U1R1=U2R2.串联电路中电压与电阻成正比。
    并联:I1R1=I2R2.并联电路中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⑤欧姆定律:
    I=UR.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解题方法点拨】
    (一)比例问题
    解决这类问题一要掌握规则,二要弄清是哪两部分相比。
    ①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即电流之比为:I1:I2=1:1;根据I=UR可知电压与电阻成正比,U1R1=U2R2。
    ②并联电路各支路电压相等,即电压之比为U1:U2=1:1;根据U=IR可知电流与电阻成反比,I1R1=I2R2。
    例一:R1=3Ω,R2=5Ω,如图甲,由于是串联电路,所以电流之比I1:I2=1:1;电压之比等于电阻之比,所以电压之比U1:U2=3:5;如果电路变式成乙图,则两电压表示数比为U1:U2=(3+5):5=8:5。

    例二:R1=3Ω,R2=5Ω,如图甲,由于是并联电路,所以电压之比U1:U2=1:1;电流之比等于电阻之反比,所以电流之比I1:I2=5:3;如果电路变成乙图,则两电流表示数之比为I1:I2=5:(3+5)=5:8。


    (二)电表示数变化问题
    (1)解决这类问题最重要的是弄清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不同的连接方式有不同的判断规则。
    ①串联电路:
    电流与电阻的变化相反,即电阻变大时电流变小,电阻变小时电流变大;按电阻的正比例来分配电压。
    例如如图:当滑片向右滑动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阻变大,所以电流变小;电阻R1尽管大小没变,但它占总电阻的比例变小了,所以R1两端电压变小,R2占总电阻的比例增大了,所以R2两端电压变大。

    ②并联电路:
    各支路的电压都与电源电压相等,所以电压是不变的;阻值变化的支路电流随之变化,阻值不变的支路电流也不变。
    例如如图:当滑片向右滑动时,尽管R2的阻值在变,但它两端的电压总等于电源电压,所以R2两端电压不变,R1两端电压当然也不变;R2所在支路电阻变大,所以电流变小,R1所在支路电阻不变,所以电流也不变,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所以干路电流变小。

    ③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的比值:
    根据导出式R=UI可知,电压表与电流表示数的比值代表了某个电阻的大小,只要电阻不变化,两表比值是不变的。
    例如如图甲,电压表与电流表的比值代表了电阻R1的阻值,所以当滑片移动时,两表示数的比值不变;如图乙,电压表与电流表的比值代表了电阻R2的阻值,所以两表示数的比值在变大。
    (但需要注意的是,当滑片移动时,R2两端电压的变化量与R1两端电压的变化量相等,所以电压表的变化量与电流表的变化量之比代表了电阻R1的阻值,是不变的。)

    (2)解决这类电表示数变化的问题时,常在第一步判断串并联时出错。请注意下面的电路,例如图甲是串联电路,图乙是并联电路。
    (滑片向右滑时,图甲:A变小,V变大;图乙A1变小,A2变小,V不变。)

    (3)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是哪一部分,没有判断清楚,也是解决电表示数变化问题常出现的错误。图甲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是全部,图乙接入电路的是左半部分。注意滑片移动时对电流的影响有何不同。
    (滑片向右滑动时,甲:A不变,V1不变,V2变大;乙:A变小,V1变小,V2变大)

    综上所述,解决电表示数变化的问题要按照下面的程序进行:
    ①判断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
    ②分析滑动变阻器接入的是哪一部分;
    ③找准各个表所测量的对象是哪里;
    ④按照串并联各自的规则来判断电流、电压的变化。

    【命题方向】
    欧姆定律的综合应用是电学部分的核心,也是最基础的内容,这一节知识是难点也是中考必考点。常结合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电路问题考查欧姆定律的应用,计算题多与后面的电功率计算结合在一起,作为中考的压轴题出现。训练时应足够重视。
    例1:在图甲所示的电路中,当滑片P由b移到a的过程中,电压表示数U及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R2的变化情况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阻R1的阻值为20Ω
    B.滑片P移到b端时,R2两端的电压为6V
    C.滑片P移到a端时,R1消耗的功率为0.2W
    D.当滑片P移到中点时,通过R1的电流为0.3A
    分析:(1)当滑片P移到b端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0,电路为R1的简单电路,电压表的示数为电源的电压,根据图象读出电源的电压;
    (2)滑片P移到a端时,R1与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串联,根据图象读出电压表的示数和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根据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求出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利用欧姆定律和电路中的电流特点得出等式即可求出R1的阻值,根据P=U2R求出滑片P移到a端时R1消耗的功率;
    (3)根据图象得出滑片P移到中点时电压表的示数,根据欧姆定律求出通过R1的电流。
    解:(1)当滑片P移到b端时,电路为R1的简单电路,电压表的示数为电源的电压,此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0,两端的电压为0,故B不正确;
    由图象可知,电压表的示数为6V即电源的电压U=6V;
    (2)滑片P移到a端时,R1与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串联,
    由图象可知,滑动变阻器R2的最大阻值为20Ω,电压表的示数U1=2V,
    ∵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
    ∴滑片P移到a端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
    U2=U﹣U1=6V﹣2V=4V,
    ∵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U1R1=U2R2,即2VR1=4V20Ω,
    解得:R1=10Ω,故A不正确;
    R1消耗的功率:
    P1=U21R1=(2V)210Ω=0.4W,故C不正确;
    (3)由图象可知,当滑片P移到中点即R2′=10Ω时,U1′=3V,
    通过R1的电流:
    I1=U′1R1=3V10Ω=0.3A,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电功率公式的应用,关键是根据图象读出滑片接入电路中不同电阻时对应电压表的示数。

    例2:如图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为12V,R1=R3=4Ω,R2=6Ω,求:
    (1)当S1、S2都断开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各是多少?
    (2)当S1、S2都闭合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各是多少?
    分析:(1)当S1、S2都断开时,R2与R3串联,电压表测R3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根据电阻的串联特点和欧姆定律求出电路中的电流,再根据欧姆定律求出R3两端的电压;
    (2)当S1、S2都闭合时,R1与R2并联,电压表被短路,电流表测干路电流,根据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和欧姆定律求出各支路的电流,利用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求出干路电流。
    解:(1)当S1、S2都断开时,R2与R3串联,电压表测R3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
    ∴根据欧姆定律可得,电流表的示数:
    I=UR2+R3=12V6Ω+4Ω=1.2A,
    电压表的示数:
    U3=IR3=1.2A×4Ω=4.8V;
    (2)当S1、S2都闭合时,R1与R2并联,电压表被短路即示数为0,电流表测干路电流,
    ∵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通过两电阻的电流分别为:
    I1=UR1=12V4Ω=3A,I2=UR2=12V6Ω=2A,
    ∵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电流表的示数:
    I′=I1+I2=3A+2A=5A。
    答:(1)当S1、S2都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为1.2A,电压表的示数为4.8V;
    (2)当S1、S2都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为5A,电压表的示数为0V
    点评: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以及欧姆定律的应用,关键是开关闭合、断开时电路串并联的辨别和电表所测电路元件的判断。


    32.电功与电能的计算
    【知识点的认识】
    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路中的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
    计算公式:W=UIt=UQ=Pt(适用于所有电路)
    对于纯电阻电路可推导出:W=I2Rt=U2tR
    ①串联电路中常用公式:W=I2Rt。
    ②并联电路中常用公式:W=U2tRW1:W2=R2:R1
    ③无论用电器串联或并联,计算在一定时间所做的总功,常用公式W=W1+W2+…Wn

    【解题方法点拨】
    (1)当U、I、t均已知时,利用W=UIt来计算电功较为方便。
    (2)在串联电路中,通过各用电器的电流强度相等,且串联电路各用电器通电时间相等,经常用W=I2Rt来取W1:W2比值,并进一步进行其他运算。
    (3)在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两端电压相等,且各用电器通电时间相等,使用W=Pt来进行比较计算较为方便。

    【命题方向】
    电功的计算是电学部分综合性最强的试题,大多作为拉开分数差距的压轴题。主要考察用电器的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计算、利用电能表测用电器的实际功率和实际电压等。
    例:在图中,导体A、B是由同种材料做成的,A和B等长,但A比B的横截面积大,当S闭合后,在相同时间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电流通过A、B所做的功是WA>WB
    B.电流通过A、B所做的功是WA<WB
    C.电流通过A、B所做的功是WA=WB
    D.无法比较电流通过A、B时做功的大小
    分析:先根据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判断电阻的大小,已知A、B串联;再利用公式W=I2Rt比较电流做功的大小。
    解:导体A、B是由同种材料做成的,A和B等长,但A比B的横截面积大,说明B的电阻大于A的电阻;
    串联时电流相等,根据公式W=I2Rt可知,在相同时间内,电阻越大,电流做的功越多;所以电流通过A、B所做的功是WA<WB。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电流做功大小的比较,关键是电流做功公式的应用,重点记住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是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还要记住串联电路电流的规律。

    33.电功率的测量实验
    【知识点的认识】
    (1)实验室里通常根据电功率的计算公式P=UI测量电功率。
    测量电功率的方法:①测量用电器的电功率可以用专门的仪器。②用电能表测量出电流通过用电器做的功,用秒表测量出所用的时间。根据公式P=Wt计算出用电器的电功率。③用电压表测出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用电流表测出通过用电器的电流,根据公式P=UI计算出用电器此刻的电功率,这种方法叫做伏安法。
    (2)伏安法测电功率的电路图:如图所示,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电路有两种接法。

    (3)如果没有电压表,我们可以用一个已知电阻和电流表来代替电压表,根据U=IR可得出电压值,这时应将小灯泡与已知电阻并联,因为得出了已知电阻两端的电压,就知道了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反之,如果没有电流表,我们可以用一个已知电阻和电压来代替电流表,根据I=UR可得出电流值,这时应将小灯泡与已知电阻串联,因为得出了已知电阻的电流,就知道了通过小灯泡的电流。

    【解题方法点拨】
    伏安法测电功率的实验器材:电源、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小灯泡、灯座、开关、导线若干。
    选择器材的规格时要注意:
    ①电源电压要适当大于小灯泡的额定电压。
    ②电压表、电流表量程要满足测量需要。
    ③滑动变阻器允许通过的电流要大于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最大阻值与小灯泡的电阻差不多即可。

    【命题方向】
    第一类常考题:
    在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电源电压为4.5V,小灯泡额定电压为2.5V、电阻约为10Ω。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 断开 ,电流表的量程应选0~ 0.6 A。
    (2)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1中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
    (3)闭合开关前,图2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位于 A 选填“A”或“B”)端。
    (4)小叶同学闭合开关,移动滑片P到某一点时,电压表示数(如图2所示)为 2.2 V,若他想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应将图1中滑片P向 B 选填“A”或“B”)端移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5V。
    (5)小向同学移动滑片P,记下多组对应的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并绘制成图3所示的I﹣U图象,根据图象信息,可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 0.5 W。

    (6)小勇同学在实验中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移动变阻器滑片P,发现小灯泡始终不亮,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无示数,原因可能是 灯丝断了 (写出一种即可)。
    分析:从保护电路(用电器)出发,确定开关状态和闭合开关前滑片所处位置;知道小灯泡的大体阻值可确定所用量程及实物图的连接;由U﹣I图象提供信息算出额定功率。
    解:(1)为保护电路,连接电路时,开关要断开,闭合开关前滑片P应处于连入阻值最大处(A端),
    (2)电路图连接如图所示:;
    (3)因为灯正常发光时:I=UR≈2.5V10Ω=0.25A,所以选0﹣0.6A量程。
    (4)由图读数灯两端电压为2.2V,要使之变大为2.5V,就要使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减小,连入电阻减小,所以要向B移动滑片。
    (5)由U﹣I图象可得:P=UI=2.5V×0.2A=0.5W。
    (6)电压表有示数,说明问题出在电压表两接线柱之间的电路,短路不对(这样电压表示数为0),只能是开路:小灯泡灯丝断了。
    点评:从U﹣I图象可以得出的信息:知道一定电压下的通过导体电流可以求导体电阻,同时也可求电功率。

    第二类常考题:
    小宇同学思考能不能只用一只电表测出小灯泡的电功率,他设计了下列四个电路图。图中的电源电压U保持不变,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U0,且U>U0,定值电阻的阻值为R.在不改变电路连接的情况下,能测出小灯泡额定功率的是(  )
    A. B. C. D.
    分析: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等于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的乘积,小灯泡的额定电压U0已知,关键是测出额定电流。可以不考虑S1和滑动变电阻的作用,假设都是闭合状态,分别分析每个电路的开关及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关系,看哪一个电路图能测量出灯泡的额定电流。
    解:A、S2闭合S3断开时,电流表把灯泡短路,灯泡不发光;S2断开S3闭合时,电流表把电阻短路;两个都闭合或断开时,电流表均无示数。测不出灯泡的额定电流,故不符合题意;
    B、S2闭合S3断开,电压表测电灯两端的电压,其上端为正接线柱、下端为负接线柱;S3闭合S2断开,电压表测定值电阻R两端的电压,其上端为负接线柱,下端为正接线柱;电压表的两次接线方法相反,在不改变电路连接方式的情况下,无法进行测量,故不合题意;
    C、开关处于1的位置,电压表测量的是灯泡和电阻串联后的两端电压U;开关处于2的位置,电压表测量的是灯泡的两端电压U0,则小灯泡的电流为I=U−U0R,小灯泡的额定功率表达式是P=U0I=U−U0RU0,故符合题意;
    D、开关处于1的位置,电流表把灯泡和电阻短路,电流表测量滑动电阻的电流;开关处于2的位置,电流表把小灯泡短路,测量的是通过电阻的电流。测不出灯泡的额定电流,该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测灯泡额定功率问题,分析电路图,判断能不能测出灯泡正常发光时流过它的电流是解题的关键;分析开关闭合与断开时电路的连接情况,综合性较强,很容易出错。
    34.焦耳定律
    【知识点的认识】
    (1)内容: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这个规律叫焦耳定律.
    (2)公式:Q=I2Rt,公式中的电流I的单位要用安培(A),电阻R的单位要用欧姆(Ω),通过的时间t的单位要用秒(s)这样,热量Q的单位就是焦耳(J).
    (3)变形公式:Q=U2Rt,Q=UIt.

    【解题方法点拨】
    (1)在纯电阻电路中,电能全部转化为热能,电功等于电热,即W=Q;在非纯电阻电路中,电能大部分转化为其他能,已小部分转化为热能,电功大于电热,W=Q+W其他.
    (2)探究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
    ①怎样用转换法体现电热:用温度计升高的度数;用细管内液柱升高的高度;用气球膨胀的大小.
    ②怎样用控制变量法研究与电阻的关系:串联时控制电流和通电时间一定,并联时控制电压与通电时间一定.

    【命题方向】
    本知识点主要考查焦耳定律的应用,考察的形式主要是选择题、填空题.
    第一类常考题:
    如图所示,是研究电流热效应的部分实验电路,甲电阻丝的阻值小于乙电阻丝的阻值.比较通电后两根电阻丝各自两端的电压U甲、U乙以及它们在相同时间内分别产生的热量Q甲、Q乙的大小,下面关系中正确的是(  )
    A.U甲=U乙,Q甲=Q乙 B.U甲<U乙,Q甲>Q乙 C.U甲<U乙,Q甲<Q乙 D.U甲>U乙,Q甲<Q乙
    分析:两电阻丝串联,流过它们的电流I相等,通电时间t相等,
    由U=IR判断它们间的电压关系,由Q=I2Rt判断它们产生的热量关系.
    解:由于两电阻丝串联,流过它们的电流I相等,通电时间t相等,
    由题意知:R甲<R乙,由U=IR知:U甲<U乙;由Q=I2Rt知:Q甲<Q乙;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特点,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第二类常考题:
    关于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Q=I2Rt可知,电阻越大,相同时间内产生的热量越多
    B.根据Q=U2Rt可知,电阻越大,相同时间内产生的热量越少
    C.根据Q=UIt可知,相同时间内,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无关
    D.根据Q=I2Rt可知,在电流一定时,电阻越大,相同时间内产生的热量越多
    分析:焦耳定律的定义式是Q=I2Rt,导出式有Q=U2Rt和Q=UIt,如果不是纯电阻电路,只能用定义式来算,如果是纯电阻电路,关键是看控制什么因素一定,决定用哪个公式来计算,如电流一定时用Q=I2Rt,电压一定时用Q=U2Rt
    解:A、没有说明控制电流一定,故缺少条件,结论不一定正确;
    B、没有说明控制电压一定,故缺少条件,结论不一定正确;
    C、此公式是导出式,只能说明电热在数值上等于电流、电压、时间的乘积,与电阻是否有关要看定义式,故结论不正确;
    D、电流、时间一定时,电热与电阻成正比,故结论正确.
    故选D.
    判断电热的多少,一要判断是否纯电阻电路,决定导出式是否可用,如果非纯电阻,只能用Q=I2Rt,如果是纯电阻,Q=I2Rt和Q=U2Rt都适用;二要找出U不变还是I不变,如果U不变,用Q=U2Rt,如果I不变,用Q=I2Rt.

    相关试卷

    2023年北京市中考物理模拟押题密卷 (三):

    这是一份2023年北京市中考物理模拟押题密卷 (三),共27页。

    2023年北京中考物理模拟押题密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北京中考物理模拟押题密卷(含答案),共34页。

    2022年北京市中考物理终极押题密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年北京市中考物理终极押题密卷(含答案),共23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